- 相關推薦
四川省扶貧攻堅摸底專項調查報告2016
2016年上半年,為客觀準確地掌握我省貧困地區農村及居民家庭的基本情況,四川省社情民意調查中心對全省貧困地區農村居民家庭組織實施了一個較大規模的抽樣調查。本次調查采取分層整群隨機抽樣方法,現場入戶問卷調查的方式,對全省45個貧困監測縣(市、區)被抽中的村委負責人及農村居民進行了訪問,具體覆蓋了450個貧困村,60%位于高山地區,共計完成9409個有效樣本,其中村委會負責人完成409個,農村居民完成9000個。
貧困村現狀及經濟發展:駐村幫扶滿意多 因地制宜是首選
貧困村基礎設施情況
調查顯示,僅有少量貧困村通互聯網寬帶、污水集中處理、有便利的郵政物流金融點(見表1)。具體來看,三州及秦巴山區(四川境內)的貧困村較其他地區的基礎設施更加不完善。文化、教育、衛生等設施情況詳見表2。
調查顯示,“幫扶救濟低保五保困難村民”和“修建改善基礎設施條件”是扶貧資金的兩大用途。
圖3 貧困的主要原因
分地區來看,三州地區較非三州地區差異較大。三州地區認為造成本地至今貧困的主要原因前三位分別是“文化知識水平低,生產就業能力差”(70.7%)、“自然環境惡劣,生存發展條件有限”(68.6%)和“基礎設施條件差,交通不便”(53.9%)。
秦巴山區和其他地區認為造成本地至今貧困的主要原因前三位分別是“自然環境惡劣,生存發展條件有限”、“基礎設施條件差,交通不便”和“老弱病殘人口多,負擔重”。
圖4 最適合本村實際情況的精準長效機制
分地區來看,都認為“因地制宜培育扶貧開發品牌項目”是首要的最適合當地實際情況的精準長效機制。此外,調查顯示,36.9%的貧困村組建了農村合作社或有企業來投資開發帶領幫助農民脫貧致富。分地區來看,三州地區占23.0%;秦巴山區的占45.0%;其他地區的占55.1%。表示這種脫貧致富方式有效的村占92.2%。
貧困家庭調查:就近就業需求多 技能培訓要加強
貧困家庭基本情況
從家庭收入主要來源來看,排在前三位的是家庭種植業(69.2%)、外出務工(41.6%)和家庭養殖業(39.1%)。
分地區來看,三州地區較非三州地區的收入主要來源中,除家庭種植業和養殖業外,外出務工所占比重較小(20.0%),更多的依靠農村低保社保(34.7%),此外蟲草、松茸采集也是三州地區家庭主要收入來源之一。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在2300元以上的外出務工和家庭養殖業比例較收入在2300元以下的分別高出14.0和6.1個百分點。
調查結果顯示,貧困戶住房主要是土木結構(51.1%)和磚木結構(35.4%),另三州地區人均住房面積相較明顯偏小,此外,29.2%的貧困家庭有單獨的衛生間;50.0%的貧困家庭有單獨的廚房。在耐用消費品擁有情況方面,電話的擁有率最高,為84.4%;其次是洗衣機,為48.7%;冰箱38.6%;有線電視32.0%。其余擁有率均在30%以下。三州地區各種耐用消費品擁有率均遠低于非三州地區。
貧困家庭享受公共服務、得到幫扶的情況及貧困原因
分地區來看,非三州地區選擇“家里老弱病殘人口多負擔重”這一原因的比重遠高于三州地區。此外,16.4%的受訪者認為“因地制宜培育扶貧開發品牌項目”是最適合自己家庭實際情況的精準長效機制;其次是“加大社保力度,對全部老弱病殘人員實行兜底脫貧”,為16.0%。
扶貧建議:授魚還要授以“漁” 精神扶貧需同行
結合貧困村和貧困戶的現狀及相關訴求,可從以下方面考慮:
加強產業扶持,完善整條產業鏈
加強各種培訓,提高勞動技能
“文化知識水平低、生產就業能力差”是至今貧困的三大主要原因之一,受訪者提出了迫切訴求,希望能加強文化和脫貧致富實用技術的學習。
注重青少年教育,進行智力型扶貧
加強精神扶貧,以精神扶貧助推精準扶貧
進一步加強定點幫扶,加大社會保障力度
加強扶貧監管,確保政策落實
在扶貧政策的落實方面,有部分受訪者反映:低保名額的確定存在靠關系、不公平的現象;部分扶貧項目進展緩慢;扶貧項目建設質量不高;扶貧款發放不夠公開公正;相關政策信息不夠公開透明。監督管理問題凸顯,亟待加強完善。
【四川省扶貧攻堅摸底專項調查報告】相關文章:
鄉鎮扶貧攻堅工作總結06-04
縣扶貧攻堅工作匯報10-14
扶貧攻堅工作調研報告(3篇)06-23
2017鄉鎮扶貧攻堅工作匯報10-16
縣扶貧攻堅工作匯報范文09-03
遵義市扶貧攻堅工作匯報03-21
扶貧攻堅工作調研報告(通用10篇)08-23
xx市扶貧攻堅實施方案03-25
鄉鎮2016年扶貧攻堅工作匯報09-09
文化扶貧專項工作總結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