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第一本書》教案

          時間:2023-03-07 10:12:38 教案 我要投稿

          《我的第一本書》教案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來輔助教學,編寫教案助于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那要怎么寫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我的第一本書》教案,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我的第一本書》教案

          《我的第一本書》教案1

            教學目的:

            1、整體感知文意,繼續了解敘事性作品的文體特征。

            2、品評含意豐富的語句,養成正確的語感。

            3、激活生活體驗,感悟課文的思想內涵和情感蘊含。

            教學重點:理解作品展示的苦難生活境遇,感悟知識改變命運的深刻內涵。

            品評重點語句,滲透理解作品的人文內涵。

            教學難點:理解作者對苦難生活的深刻體察和獨特感悟。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上節課我們感受了胡適對母親以其深細而嚴格的教育影響自己人生歷程的一段追憶。今天,我們將走進牛漢的隨筆《我的第一本書》,去感受苦難生活境況中濃濃的真摯情意給詩人的精神給養。

            二、作者簡介

            牛漢――作者牛漢,現當代著名詩人,原名史成漢。

            三、誦讀,整體感知文意

            1、字詞:

            鬃( ) 磨磨蹭蹭( ) 脊背( ) 摻和( )

            幽默:有趣或可笑而意味深長。

            奧秘:奧妙神秘。

            翻來覆去:一次又一次;多次重復。

            溫厚:溫和寬厚。

            2、思考:60年前小學一年級的一本“只有下半部分,沒有封面,沒有頭尾”的國語課本有著怎樣的經歷令作者永志不忘,以致專門著文紀念?

            3、學生通讀全文,整體感知文意。研討:

            (1)“我的第一本書”是哪一本?

            ――60年前小學一年級的國語課本。

            (2)“我的第一本書”有什么不同尋常的經歷?

            ――“我的第一本書”被我攔腰截斷,上半部分送給了同學喬元貞,只留下了下半部分,父親了解詳情后,用白紙幫我們補好內容又裝訂好送給我和喬元貞。

            (3)你認為作者為什么會念念不忘這本書?

            ――里面飽含著父子之情:父親對我學習的關心,對我朋友的同情,幫我補寫課本并裝訂好送我和我的同學,帶我去崔家莊小學念……;

            也飽含著同學之愛:把自己的書分半本給喬元貞;

            還有作者難以忘懷的狗:人狗的默契和難得的童趣。

            (4)文題“我的第一本書”僅僅指那半本課本嗎?還可以作怎樣的理解?

            ――還可指我踏人生活的一次珍貴的經歷,一本人生之書。

            (5)你讀了作者的故事覺得辛酸,想笑卻笑不出來,很沉重嗎?為什么?

            ――生活太苦了,條件太差了,作者那時的生活太可憐了。

            (6)你認為作者回憶的僅僅只是那本國語課本嗎?

            ――不僅僅指那半本課本,也指我這貧困境遇中的人生第一課,蘊含著生活的艱辛、人間的溫情,同學的友誼和上學的樂趣。

            (7)作者是懷著什么感情回憶自己的第一本書的?

            ――作者追憶“第一本書”的心情是沉重的,他是懷著敬重、珍愛的感情追憶“第一本書”的,同時感情也是復雜的、百感交集的,因為那本書里深藏著苦難的生活和惡劣的學習條件與環境,同時也映照著那個時代人們的不幸命運,以及在那種荒寒背景下特別可貴的一點樂趣和溫情。

            四、研讀探究

            1、引導學生品味文中的重要語句。請學生感情閱讀全文,思考:(課后習題第二題)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1) 我的童年沒有幽默,只有從荒寒的大自然感應到一點生命最初的快樂和夢幻。

            (我的童年生活是艱苦的、辛酸的,沉重的,幾乎天天在生存線上掙扎,當然沒有幽默可言,但是無論多么的艱苦,孩子總是孩子,與生俱來的天真和淘氣總能讓他找到自己的樂趣,和小伙伴在一起,與小動物們玩耍,回到大自然中去,什么都會忘記,這就是生命最初的快樂和夢幻。)

            ―― (2).我的第一本書實在應當寫寫,如果不寫,我就枉讀了這幾十年的書,更枉寫了這幾十年的詩。人不能忘本。

            (這里“枉”字可以理解為:白白地,無價值地,無意義地。作者的第一本書,既是求知的第一本書,更是人生的第一本書。如果這第一本書不寫出來,那么這幾十年的讀書和寫書(詩)則失去了意義,變得毫無價值,因為你忘記了知識的源頭和人生的起點,你忘記了過去,即忘本。作者最后說“人不能忘本”,巧妙地運用了雙關的修辭手法,“本”這里指課本,那第一本國語教材,也指人生成長歷程中最初的最有價值的奠基性的東西。作者所指主要是后者。)

            五、討論:1、沒有課本的喬元貞卻考了第一名,父親也認為他比“我”有出息,作者在文章的.結尾處還特意補敘了喬元貞的一生的“出息”:“他一輩子挎著籃子在附近幾個村子里叫賣紙煙、花生、火柴等小東西。”這算得什么“出息”呢?作者為什么要作這樣的交代?

            ――――與前文“父親說喬元貞是個有出息的孩子”相呼應,表達作者對喬元貞的同情,也說明作者認為“知識改變命運”,可是孩子卻沒法上學,再次體現作者在苦難的生活中的辛酸之情。

            2、如何理解“這就是我的第一本書。對于元貞來說,是他一生惟一的一本書”?

            ――――(體會書的珍貴,讀書機會的珍貴。)

            3、你認為本文的父親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知書識理,關心孩子的學業,溫和善良,理解孩子,樂于助人,尊重孩子的友情,對孩子負責

            4、這一本書中蘊含了太多的情感,如果讓你來品味,你能從中品出什么滋味?

            ―――甜:同學、朋友之間的深厚的情誼;父子之間親密的關系;人與動物的樂趣

            ―――酸:艱辛的生活,貧窮的生活環境;學習的艱難;人生際遇的差別

            六、課堂小結

            本文是詩人牛漢的一篇隨筆。作者通過對他的第一本書的追敘,折射出20世紀初中國農村的苦難生活和苦難生活中的人間溫情以及生命樂趣。

            七、板書設計

            我的第一本書

            牛漢

            爸爸對我的關心,同學之間的友誼

            人生道路上的第一課

            生活的艱辛,人間的溫情,上學的樂趣

            快樂和夢幻:1跟小動物在一起(人和狗之間的默契和情趣)

            2跟父親相處(父子之情)

            3同學朋友之情

          《我的第一本書》教案2

            教學目的

            1.理解作者對生活的那一份詩意的感悟。

            2.培養學生對生活的體驗能力,學會思考人生。

            教學重點、難點

            1.復述“第一本書”的故事。

            2.注重激活學生對生活的體驗,或者創設情境引發體驗。

            教學時數: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預習

            二、導人

            作者牛漢,現當代著名詩人,原名史成漢。生于1923年,1940年開始寫詩,有詩劇<智慧的悲哀>、詩歌<鄂爾多斯草原>、詩集<彩色的生活>等。

            三、閱讀課文.整體感知

            學生復述“第一本書”的故事,互相補充、評議。

            四、學生自主閱讀

            質疑、討論,師生共同解決問題。

            1.“我的第一本書”僅僅指那半本課本嗎?你還可以作怎樣的理解?

            (還可指我踏人生活的一次珍貴的經歷,一本人生之書。)

            2.作者是懷著怎樣的一種感情追憶他的“第一本書”的?

            (一種感激之情。)

            3.如何理解“這就是我的第一本書。對于元貞來說,是他一生惟一的一本書”?

            (體會書的珍貴,讀書機會的珍貴。)

            4.“我真應當為它寫一本比它還厚的書,它值得我用崇敬的心靈去贊美”。表達作者怎樣的`感情?

            (我的第一本書對“我”影響之大,作者要回報它。)

            五、品味語言

            理解下列句子的含義。

            1.我的童年沒有幽默,只有從荒寒的大自然感應到一點生命最初的快樂和夢幻。

            (我的童年生活是艱苦的,但我的第一本書給我的生活帶來了樂趣和知識。)

            2.我的第一本書實在應當寫寫,如果不寫,我就枉讀了這幾十年的書,更枉寫了這幾十年的詩。人不能忘本。

            (我的第一本書,作為我的啟蒙老師對我后來走上文學道路有著深遠的影響。)

            六、拓展訓練

            學生說說自己讀“第一本書”的經歷、體會,互相交流。

            七、小結

            本文是詩人牛漢的一篇隨筆。作者通過對他的第一本書的追敘,折射出20世紀初中國農村的苦難生活和苦難生活中的人間溫情以及生命樂趣。

          《我的第一本書》教案3

            一、 教學目標:

            1、知識和能力

            (1)整體感知課文內容,了解“第一本書”的深刻意義。

            (2)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過程與方法

            (1)自主閱讀,理解字里行間的深意。

            (2)合作探究重點句子,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了解過去苦難的生活下,“我”讀書的困難。

            (2)人不能忘本,要珍惜今天讀書的好條件。

            二、教學重點

            感悟“第一本書”的深刻意義。

            三、教學難點

            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教學過程

            導入:從自己的書籍導入,聯系到課文的主體內容。

            點到核心詞語:第一

            把握課文的主要結構。

            把握課文的方式:按照時間順序:記敘的順序是:倒敘。

            請一學生快速的復述課文的主要內容。

            板書設計:

            人物:我、喬元貞、“弄不成”、我的父親

            環境:20~30年代、動蕩;貧困落后的鄉村

            情節: 分書——深厚的同學情誼

            補書——對孩子的理解

            送書——真摯的同學情誼

            主題:本文以我的第一本書為線索,通過由書引發的父子之間的情感、同學之間的真摯情感,同時也點出了作者對于貧困落后的家鄉的獨特感受。

            1、這篇文章中讓你感受最深的人物:(父親)

            父親:溫和、善良、理解孩子、尊重孩子的`感情,對孩子樂于負責,同時也樂與助人。(可以和《羚羊木雕》一文中的父母相對照。)

            父親為什么要修書:(1)對孩子之間情誼的支持。(2)與喬元貞父親喬海的友情。

            2、我:同學間真摯的情誼。

            3、喬元貞是一個很聰明出息的孩子,為什么中途要輟學。貧困。

            4、有人說文章的結尾交代喬元貞的處境是一個敗筆,你是怎樣看的?

            喬元貞這樣一個聰明好學的孩子在最需要學習的時候失學了,人生成長的第一個階梯就這樣永遠失去了,再加上當地文化、經濟的極度貧困和落后,一輩子只能在生存的底線上掙扎,還能有什么發展可言呢?還能有多大“出息’’?在這里,這就促使我們更深入的思考了。總之,作者對那個時代的苦難進行著辛酸的“訴說”,對苦難生活中小伙伴們寄予深切的同情,也讓讀者從喬元貞的命運中嚴肅思考著生活與人生。

            5、從我和喬元貞的不同人生經歷里,我們可以得到什么人生啟迪?

            答:略。

            6、 “我的第一‘本書”僅僅指的那半本課本嗎?你還可以作怎樣的理解?

            解答 “我的第一本書”,不僅僅指那半本課本,也指“我”人生的第一課。這人生的第一課,蘊含了生活的艱辛,人間的溫情,同學的友誼和上學的樂趣。

            7、這篇課文我們讀起來喊沉重,在這沉重的氛圍中,有沒有哪些情節讓我們可以的心可以活潑一點的?

            8、在品評文章的時候,一些議論抒情的語句往往是文章的關鍵,請你找一找,我們一起來分析這些語句。

            9、作業:當我去送書給喬元貞的時候,喬元貞會說什么,請你寫一段話?

          《我的第一本書》教案4

            教學目標

            1、理解、積累“幽默、凄慘、奧秘,翻來覆去”等詞語。

            2、整體感知文意,繼續了解敘事性作品的文體特征。

            3、品評含意豐富的語句,養成正確的語感。

            4、培養語言表達能力。

            5、理解作品展示的苦難生活境遇,感悟知識改變命運的深刻內涵。激活生活體驗,感悟課文的思想內涵和情感蘊含。

            教學重點

            品評重點語句,深透理解作品的人文內涵。

            教學難點

            理解作者對苦難生活的深刻體察和獨特感悟。

            教學程序及師生雙邊活動

            一、導語設計

            同學們,提及詩人牛漢,我們自然會聯想到他筆下的那威武不屈、勇于抗爭的華南虎的形象。(教師引領學生誦出:我羞愧地離開了動物園,/恍惚之中聽見一聲/石破天驚的咆哮,/有一個不羈的靈魂/掠過我的頭頂/騰空而去,/我看見了火焰似的斑紋/和火焰似的眼睛,/還有巨大而破碎的滴血的趾爪!)今天,我們將學習他的一篇隨筆《我的'第一本書》,去感受承載著人生歷程和獨特感悟的“第一本書”,去思考人生命運這個鮮活的話題。(板書文題、作者)

            二、學生回憶詩人牛漢的創作經歷

            教師視情況進行補充、

            三、誦讀,整體感知文意

            1、請同學們默瀆課文,初步感知文意。標示段序并積累詞語。

            教師可作如下提示。

            幽默 凄慘 奧秘 翻來覆去 溫厚

            2、學生再讀課文,揣摩、理解課文內容。

            思考:60年前小學一年級的二本“只有下半部分,沒有封面,沒有頭尾”的國語課本有著怎樣的經歷令作者永志不忘,以致專門著文紀念。學生跳讀課文3至8語段,簡要復述“我的第一本書”的不同尋常的經歷。教師提示注意其中由書引發的父子之間、同學之間的濃濃的真摯情意。

            3、學生通讀全文,整體感知文意。研討:

            (1)文題“我的第一本書”僅僅指那半本課本嗎?還可以作怎樣的理解?

            (2)作者是懷著怎樣的一種感情追憶他的“第一本書”的?

            學生暢談閱讀體會,老師提示:

            (1)作者的“第一本書”意味深長。如果說課文主體部分寫的“不同尋常的第一本書”是人生第一課的話,那么寫父親領“我”離開本村到崔家莊念書則是交待“真正的第一本書”,也即走進求知的世界。這貧困境遇中的人生第一課,蘊含著生活的艱辛、同學的友誼和上學的樂趣。

            《我的第一本書》教學反思

            《我的第一本書》寫出了作者對20世紀初中國鄉村荒寒、蒼涼苦難生活境況的深刻體察和獨特感受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我安排了以下幾個教學環節:

            一、激情導入,概括文本

            文章故事性很強,易于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設計這個環節,就是要吸引學生的興趣,首先從內容上整體感知,了解“第一本書”的故事,體會其中深藏著的那個時代的苦難生活。所以在復述過程中引導學生圍繞“第一本書”這條線索,講述與第一本書有關的人和事,從中感受生活的苦難。

            二、品味探究,領悟情感

            苦難的生活是作者心中抹不去的記憶,而牛漢作者崇敬和贊美的是來自人間的溫暖和友情,還有那童年生活中的苦中求樂。這里是讓學生體會苦難生活中總會有使人感動的亮點,激發學生認識生活,思考生活,熱愛生活。因此,在此環節中,我引導學生進一步研讀文本,在感受苦難的基礎上感受人與人之間的溫情。

            三、拓展延伸,思考人生

            認識生活,感悟生活的辛酸和甘甜,使學生體會生活的苦難和苦難生活中的人間溫情及生命樂趣,珍惜今天的學習條件和生活條件。

            本節課我把學習的時間和空間還給學生,利用課堂訓練學生的思維方式,培養學生主動求知的精神。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我的第一本書》教案5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⑴理解、積累“幽默、凄慘、奧妙、翻來覆去”等詞語。

            ⑵整體感知文意,繼續了解敘事性作品的文體特征。

            2、能力目標:

            ⑴品評含意豐富的語句,培養正確的語感。

            ⑵激活生活體驗,感悟課文的思想內涵和情感蘊含。

            ⑶培養語言表達能力。

            3、德育目標:

            理解作品展示的苦難生活境遇,感悟知識改變命運的深刻內涵。

            教學重點

            品評重點語句,深透理解作品的人文內涵。

            教學難點

            理解作者對苦難生活的深刻體察和獨特感悟。

            教學方法

            1、誦讀法:

            作者永志不忘的第一本書承載著感人的生活經歷和獨特體驗,引導同學在誦讀中,感受作品的思想內涵,了解社會人生,感悟讀書的意義。

            2、拓展延伸:

            課文淺顯易懂而又耐人尋味,作者深情追憶的“第一本書”所展現的是在窘迫的時代情勢下,對生活與人生的嚴肅考慮,具有深厚的人文內涵。為豐富課堂教學,激活同學的感悟,運用同類題材的閱讀資料進行對比引申,以拓展同學視野,提高語文素養。

            教具準備

            多媒體CAI課件、錄音機、投影儀。

            課時布置

            1課時。

            教學過程

            〖教學要點〗

            聯系語文積累,順勢導入新課學習。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深層理解作品的思想內涵和情感蘊含。品評文中含意豐富的語句,對比延伸。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設計1:

            同學們,提和詩人牛漢,我們自然會聯想到他筆下的威武不屈、勇于抗爭的華南虎的形象。

            師引領同學誦出:

            我羞愧地離開了動物園,恍惚之中聽見一聲石破天驚的咆哮,有一個不羈的靈魂掠過我的頭頂騰空而去,我看見了火焰似的斑紋和火焰似的眼睛,還有巨大而破碎的滴血的趾爪!

            今天,我們將學習他的一篇隨筆《我的第一本書》,去感受承載著人生歷程和獨特感悟的“第一本書”,去考慮人生命運這個鮮活的話題。

            設計2:

            同學們,上節課我們感受了胡適對母親以其深細而嚴格的教育影響自身人生歷程的一段追憶。今天,我們將走進牛漢的隨筆《我的第一本書》,去感受苦難生活境況中濃濃的真摯情意給詩人的精神給養。

            二、同學回憶詩人牛漢的創作經歷

            教師明確:

            (投影)

            牛漢,原名史成漢,1923年生,山西定襄縣人。20世紀40年代開始詩歌創作,是“七月詩派”的重要成員。1955年由于受胡風事件的牽連,遭到兩年的拘捕囚禁。“xxx”期間,又被關入“牛棚”,從事強制性勞動。70年代初,創作了不少詩歌作品,其中比較著名的有《華南虎》、《悼念一棵楓樹》、《半棵樹》等。已出版詩集《彩色的生活》、《祖國》、《愛與歌》、《溫泉》、《海上蝴蝶》和自選集《蚯蚓和羽毛》等。

            三、誦讀,整體感知文意

            1、請同學們默讀課文,初步感知文意,標示段序并積累下列詞語:

            (投影)

            幽默:有趣或可笑而意味深長。

            凄慘:凄涼凄慘。

            奧妙:微妙神秘。

            翻來覆去:一次又一次;多次重復。

            溫厚:溫和寬厚。

            2、同學再讀課文,揣測、理解課文內容:

            考慮:60年前小學一年級的一本“只有下半局部,沒有封面,沒有頭尾”的國語課本有著怎樣的經歷令作者永志不忘,以致專門著文紀念?

            同學跳讀課文3至8語段,簡要復述“我的第一本書”的不同尋常的經歷。教師提示注意其中由書引發的父子之間、同學之間的濃濃的真摯情意。

            3、同學通讀全文,整體感知文意:

            ⑴文題“我的第一本書”僅僅指那半本課本嗎?還可以作怎樣的理解?

            ⑵作者是懷著怎樣的一種感情追憶他的“第一本書”的?

            同學暢談閱讀體會,老師提示:

            ⑴作者的“第一本書”意味深長。假如說課文主體局部寫的“不同尋常的第一本書”是人生第一課的話,那么寫父親領“我”離開本村到崔家莊念書則是交待“真正的第一本書”,也即走進求知的`世界。這貧困境遇中的人生第一課,蘊含著生活的艱辛、同學的友誼和上學的樂趣。

            ⑵作者追憶“第一本書”的心情是繁重的,他是懷著敬重、珍愛的感情追憶“第一本書”的,同時感情也是復雜的、悲喜交集的,因為那本書里深藏著苦難的生活和惡劣的學習條件與環境,同時也映照著那個時代人們的倒霉命運,以和在那種荒寒背景下特別可貴的一點樂趣和溫情。

            四、研讀探究

            1、引導同學品味文中的重要語句:

            ⑴ “我的童年沒有幽默,只有從荒寒的大自然感應到一點生命最初的快樂和夢幻。”

            作者對童年的感覺是怎樣的?聯系下文看,“生命最初的快樂和夢幻”是什么?

            ⑵ “我的第一本書實在應當寫寫,假如不寫,我就枉讀了這幾十年的書,更枉寫了這幾十年的詩,人不能忘本。”

            怎樣理解“枉讀了這幾十年的書”、“枉寫了這幾十年的詩”?“人不能忘本”的“本”在這里指什么?

            同學回答,教師明確:

            ⑴作者對童年的感覺是辛酸的,“童年沒有幽默”,寫其童年生活的艱苦而繁重,不只自身家的生活是窘困的,而且幾乎所有同學都在生存的底線上掙扎,哪有幽默可言?但是,終究是童年,無論生活多么艱苦,也抹不去與生俱來的童年的好奇、天真和淘氣,能和小伙伴們在一起,和小動物們在一起,回到大自然中間,就是快樂的,而且童年時代只要玩起來,什么困苦都會忘。這就是生命最初的快樂。

            ⑵這里“枉”字可以理解為:白白地,無價值地,無意義地。作者的第一本書,既是求知的第一本書,更是人生的第一本書。假如這第一本書不寫出來,那么這幾十年的讀書和寫書(詩)則失去了意義,變得毫無價值,因為你忘記了知識的源頭和人生的中國,你忘記了過去,即忘本。作者最后說“人不能忘本”,巧妙地運用了雙關的修辭手法,“本”這里指課本,那第一本國語教材,也指人生生長歷程中最初的最有價值的奠基性的東西。作者所指主要是后者。

            2、教師導學:

            閱讀本文,我們不只為第一本書承載的故事所感動,更多的震撼是由書引發的父子之間、同學之間的濃濃情意,是20世紀二三十年代遙遠的鄉村荒寒、凄涼的生活境況和作者對生活的那份獨特的感受。請同學們聯系生活體驗,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具體深入地談談自身的理解和感受。

            同學小組交流,并推舉代表在班上發言,教師歸結:

            第一組同學認為文中展現的父子深情打動人。父親關心“我”的學習,得知“我”考了第二名后非常高興,又是撫摸,又是夸獎。“我”把那半本“凄慘的課本”拿給父親,父親“愣了半天,翻來覆去地看”。問清原委后,并沒有批評和指責,只是深深嘆著氣。作者筆下的父親,確是一個知書識禮的人,這深深的嘆息,既包括著對兒子做法的默許,也為兒子同學家的生活貧困而深表同情。作者對父親著墨不多,但父親的性格躍然紙上,他溫和、善良、理解小朋友、尊重小朋友的友情,對小朋友負責,同時也樂于助人。

            第二組同學深入體味了文中的同學、朋友之情。因為同學喬元貞家太窮,買不起書,“我”便把這唯一的一本書分為兩半,一人半本。當父親得知小朋友半本書分給他人的時候,便深深地嘆氣,嘆氣之后便修補成兩本書。父親對小朋友之間友情的理解,也許來自自身少年時代與朋友相處的那一份友誼的體驗,況且,父親和喬元貞的父親恰恰“自小是好朋友”。當“我”和狗引得哄堂大笑,“弄不成”把“我”狠狠訓斥一頓之后說:“看在你那知書識禮的父親的面子上,我今天不打你手板了。”這句話雖有失教師身份,卻透露出當時鄉間鄰村的友好淳樸的情義。盡管家家都非常窮困,但貧困生活境遇中淳樸的友情彌足珍貴,溫暖人心,也深深感動著今天的讀者。

            第三組同學關注文中補敘人與狗的默契和情趣的語段。人狗合演“雙簧戲”的情景,令人忍俊不由,深深感動于兒童時代的那份稚真的童趣,何況,這是在學習條件惡劣、生活窘迫情形下獲得的一點樂趣,這,也就是作者“從荒寒的大自然間感應到一點生命最初的快樂和夢幻”。

            3、同學自由誦讀全文,研討:

            沒有課本的喬元貞卻考了第一名,父親也認為他比“我”有出息,作者在文章的結尾處還特意補敘了喬元貞的一生的“出息”:“他一輩子挎著籃子在和近幾個村子里叫賣紙煙、花生、火柴等小東西。”這算得什么“出息”呢?作者為什么要作這樣的交代?

            教師引導同學理解:

            沒有課本的喬元貞考了第一名,說明他是個聰明好學的小朋友,父親以他教師的經驗感覺得出,這樣的小朋友是能成器的,但是,當“我”拿回那半本讓父親裝訂完整的書時,他哭著對“我”說,他不能再上學了。這樣,那半本書或者說父親為他裝訂的那本書,就“是他一生唯一的一本書”了。而“我”后來到條件好一些的學校上學去,(再后來,“我”讀了中學,讀了大學,成了詩人)而喬元貞這樣一個聰明好學的小朋友在最需要學習的時候失學了,人生生長的第一個階梯就這樣永遠失去了,再加上當地的文化、經濟的極度貧困和落后,一輩子只能在生存的底線上掙扎。課文補述喬元貞的命運這一情節,引發我們更深入地考慮生活與人生的命題,更深刻地理解“知識改變命運”的實際說法。

          《我的第一本書》教案6

            教師寄語:

            一本新書像一艘船,帶領我們從狹隘的地方,駛向無限廣闊的生活海岸。——海倫凱勒

            學習目標

            1.識記字詞,整體感知課文。

            2.抓住重點語句把握人物心情。

            3.了解第一本書的深刻含義,感悟作者的內心情感。

            學習重點

            把握人物思想感情,圍繞第一本書的故事,體會在特定條件下人物的精神世界。

            學習難點

            在閱讀中聯系上下文,體會重點語句的含義以及體會第一本書的深刻含義。

            學習過程

            一、積累運用

            字詞注音釋義

            1.給加點的字注音:

            迢迢()()晾曬()摻和()()馬鬃()淚水盈眶()()哄堂大笑()挎著()

            2.解釋詞語

            迢迢:

            揮之不去:

            摻和:

            磨磨蹭蹭:

            哄堂大笑:

            二、自主探究

            1.五分鐘內默讀課文,復述“第一本書”的故事。

            要求:

            a、交代清楚時間、地點、人物、故事發生的過程。

            b、讀音準確,口齒清楚,聲音洪亮。

            c、語言簡練生動,表達流暢自然。

            d、同學之間互相補充、評議。

            2.再次默讀課文,理清文章線索,作者圍繞第一本書記敘了哪些事情?作者分別有怎樣的感受?

            三、討論交流,合作釋疑。

            (一)品味語言

            理解下列句子的含義。

            1.我的童年沒有幽默,只有從荒寒的大自然感應到一點生命最初的快樂和夢幻。

            2.我的第一本書實在應當寫寫,如果不寫,我就枉讀了這幾十年的書,更枉寫了這幾十年的詩。人不能忘本。

            (二)請同學們再讀課文,合作解決下面問題

            1.作者是懷著怎樣的一種感情追憶他的“第一本書”的?

            2.如何理解“這就是我的第一本書。對于元貞來說,是他一生惟一的一本書”?

            3.“我真應當為它寫一本比它還厚的書,它值得我用崇敬的`心靈去贊美”。表達作者怎樣的感情?

            四、拓展延伸

            1.“我的第一本書”僅僅指那半本課本嗎?你還可以作怎樣的理解?

            2.你能把你的“第一本書”拿出來與大家分享嗎?

            五、課堂小結

            課文通過“第一本書”回憶了父親對“我”的愛以及朋友間的友誼和20世紀初艱難中的溫情,告訴我們“人不能忘本”,我們應好好珍惜現在的生活。

            六、達標檢測

            (一)給加點的字注音

            酷()似摻()和脊()背枉()讀

            (二)解釋詞語

            幽默:

            凄慘:

            奧秘:

            翻來覆去:

            (三)閱讀下面的語段,完成1-5題。

            晚上,我看見父親在昏黃的麻油燈下裁了好多白紙。第二天早晨,父親把我叫到他的房子里,把兩本裝訂成冊的課本遞給我。父親的手真巧,____________________,裝訂成了兩本完完整整的書,補寫的字跟印上去的一樣好看。父親把兩本課本用牛皮紙包了皮,在封皮上寫上名字。元貞不再上學了,但我還是把父親補全的裝訂好的課本送給他。

            這就是我的第一本書。對于元貞來說,是他一生惟一的一本書。

            1.請用橫線畫出文章中表現“父親的手真巧”的句子。

            2.文中橫線處應填寫的句子是下列哪一項?請選擇。然后說出選擇的理由。

            ⑴他把我們兩個半本書修修補補

            ⑵他居然把我們兩個的半本書修修補補

            選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二自然段的開頭的那一句“這就是我的第一本書”含有怎樣的感情?它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請說說你的理解。

            4.這一冊書以后再也不會用了,這一點作為教師的父親不會不知道。可是他為什么還要認真地修補它呢?你能說出父親這樣做的理由嗎?

            5. “我”拿到父親裝訂的這本書后會怎樣想呢?請你幫他將心里活動寫出來。不少于80字。

          《我的第一本書》教案7

            【教學目標】

            1、自讀課文,復述關于“第一本書”的故事。

            2、理解“第一本書”中包含的感情,體會作者的情感。

            3、品味語句,賞析課文語言。

            4、調動自己的人生體驗,獲得人生啟迪。

            【教學重點、難點】

            1、用自己的話復述關于“第一本書”的故事。

            2、理解“第一本書”中包含的感情。

            3、品味語句,理解句子的內涵。

            【學法指導】

            1、讀:

            自讀法(圈、點、勾、劃)

            2、思:

            質疑(提問法、探究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你們喜歡看書嗎?那你們還記得自己接觸的第一本書嗎?(請幾個學生簡單介紹)同學們的第一本書內容豐富,蘊涵著無限的趣味,那么詩人牛漢的第一本書又是怎樣的呢?今天就讓我們跟著詩人一起走進那段往事。

            二、簡介作者

            牛漢,現當代著名詩人,原名史成漢。生于1923年,1940年開始寫詩,有詩劇《智慧的悲哀》、詩歌《鄂爾多斯草原》、詩集《彩色的生活》等。

            三、自瀆課文,整體感知

            1、自由朗讀課文,要求:

            ⑴ 讀準字音,讀出感情。

            ⑵ 了解故事情節。

            2、正確朗讀下列字詞:

            鬃( ) 磨磨蹭蹭( )

            脊背( ) 摻和( ) 枉()讀

            3、復述課文:

            圍繞著“第一本書”發生了不少感人的故事,試用自己的話復述關于“第一本書”的故事。

            要求:復述時講清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及人物、情節。

            四、研讀課文

            1、思考:

            作者回憶的僅僅是“一本書嗎? “一本書” 可以蘊含許多感情,請閱讀相關語段,用“從──中,我感受到──”的'句式,說說你從文中品讀到了哪些情感?

            2、質疑:

            賞析了課文內容后,你對書中的語言、語句還有什么疑惑嗎?請快速閱讀課文,找出不懂的地方,同桌間探討解決.無法解決的請提出來,大家共同討論。

            五、拓展延伸

            學了本文,你最大的收獲是什么?難道僅僅是了解了第一本書的故事嗎?

            六、課文小結

            由學生小結本堂課的學習收獲(可從基本知識積累、情感啟迪、學習方法等方面小結)。

            七、課后作業(任選一題)

            1、當“我”把補好的課本再次送到喬元貞的手里時,喬元貞會說些什么呢?請同學們想像喬元貞的神情、語言,寫一段話描寫當時的情景。

            2、課文中的人物除了“我”與父親外還有喬元貞、“弄不成”、二黃毛,三人雖寫得不多,卻讓人難忘,試從中任選一人,在課文提供的材料基礎上,發揮想像,虛構一個小故事(如《二黃毛的故事》)。

          《我的第一本書》教案8

            教學目標:

            1、理解作者對苦難生活的那一份詩意的感悟。培養學生對生活的體驗能力,學會思考人生。

            2、復述“第一本書”的故事,整體把握課文。

            3、理解作品展示的苦難生活境遇,感悟知識改變命運的深刻內涵。激活生活體驗,感悟課文的思想內涵和情感蘊含。

            4、品評重點語句,深透理解作品的人文內涵。

            教學過程

            一、導人:

            你讀的第一本書是什么樣的書?可能有些同學已經記不清了,作者卻對他的第一本書永志不忘。因為那本書承載了一段感人的故事。事過幾十年后,作者走過了迢迢征途,飽嘗了人生甘苦,回首往事,發現那揮之不去的記憶,是一筆終生受用的精神財富。

            作者牛漢,現當代著名詩人,原名史成漢。生于1923年,1940年開始寫詩,有詩劇<智慧的悲哀>、詩歌<鄂爾多斯草原>、詩集<彩色的生活>等。

            二、掃除文字障礙:

            三、學生自主閱讀:

            質疑、討論,師生共同解決問題。

            1.“我的第一本書”僅僅指那半本課本嗎?你還可以作怎樣的理解?

            還可指我踏人生活的一次珍貴的經歷,一本人生之書。

            “我的第一本書”,不僅僅指那半本課本,也指“我”人生的第一課。這人生的第一課,蘊含了生活的艱辛,人間的溫情,同學的友誼和上學的樂趣。作者的“第一本書”意味深長。如果說課文主體部分寫的“不同尋常的第一本書”是人生第一課的話,那么寫父親領“我”離開本村到崔家莊念書則是交待“真正的第一本書”,也即走進求知的世界。這貧困境遇中的人生第一課,蘊含著生活的艱辛、同學的友誼和上學的樂趣。

            2.作者是懷著怎樣的一種感情追憶他的“第一本書”的?

            一種感激之情。

            作者追憶“第一本書”的心情是沉重的,他是懷著敬重、珍愛的感情追憶“第一本書”的,同時感情也是復雜的、百感交集的,因為那本書里深藏著苦難的生活和惡劣的學習條件與環境,同時也映照著那個時代人們的不幸命運,以及在那種荒寒背景下特別可貴的一點樂趣和溫情

            3.如何理解“這就是我的第一本書。對于元貞來說,是他一生惟一的一本書”?

            體會書的珍貴,讀書機會的珍貴。

            4.“我真應當為它寫一本比它還厚的書,它值得我用崇敬的心靈去贊美”。表達作者怎樣的感情?

            我的第一本書對“我”影響之大,作者要回報它。

            四、品味語言,理解下列句子的含義。

            1.我的童年沒有幽默,只有從荒寒的大自然感應到一點生命最初的快樂和夢幻。作者對童年的感覺是怎樣的?聯系下文看,“生命最初的快樂和夢幻”是什么?

            我的童年生活是艱苦的,但我的第一本書給我的生活帶來了樂趣和知識。

            作者對童年的感覺是辛酸的,“童年沒有幽默”,寫其童年生活的艱苦而沉重,不僅自己家的生活是窘困的,幾乎所有同學都在生存的底線上掙扎,哪有幽默可言?但是,畢竟是童年,無論生活多么艱苦,也抹不去與生俱來的童年的好奇、天真和掏氣,能和小伙伴們在一起,和小動物們在一起,回到大自然中間,就是快樂的,而且童年時代只要玩起來,什么困苦都會忘。這就是生命最初的快樂。

            2.我的第一本書實在應當寫寫,如果不寫,我就枉讀了這幾十年的書,更枉寫了這幾十年的詩。人不能忘本。怎樣理解“枉讀了這幾十年的'書”“枉寫了這幾十年的詩”?“人不能忘本”的“本”在這里指什么?

            我的第一本書,作為我的啟蒙老師對我后來走上文學道路有著深遠的影響。

            這里“枉”字可以理解為:白白地,無價值地,無意義地。作者的第一本書,既是求知的第一本書,更是人生的第一本書。如果這第一本書不寫出來,那么這幾十年的讀書和寫書(詩)則失去了意義,變得毫無價值,因為你忘記了知識的源頭和人生的起點,你忘記了過去,即忘本。作者最后說“人不能忘本”,巧妙地運用了雙關的修辭手法,“本”這里指課本,那第一本國語教材,也指人生成長歷程中最初的最有價值的奠基性的東西。作者所指主要是后者。

            3、沒有課本的喬元貞卻考了第一名,父親也認為他比“我”有出息,作者在文章的結尾處還特意補敘了喬元貞的一生的“出息”:“他一輩子挎著籃子在附近幾個村子里叫賣紙煙、花生、火柴等小東西。”這算得什么“出息”呢?作者為什么要作這樣的交代?

            沒有課本的喬元貞考了第一名,說明他是個聰明好學的孩子,父親以他教師的經驗感覺得出,這樣的孩子是能成器的,但是,當“我”拿回那半本讓父親裝訂完整的書時,他哭著對“我”說,他不能再上學了。這樣,那半本書或者說父親為他裝訂的那奉書,就“是他一生唯一的一本書”了。而“我”后來到條件好一些的學校上學去,(再后來,“我”讀了中學,讀了大學,成了詩人。)而喬元貞這樣一個聰明好學的孩子在最需要學習的時候失學了,人生成長的第一個階梯就這樣永遠失去了,再加上當地的文化、經濟的極度貧困和落后,一輩子只能在生存的底線上掙扎。課文補述喬元貞的命運這一情節.引發我們更深入地思考生活與人生的命題,更深刻地理解“知識改變命運”的現實說法。

            五、感受人物的魅力:

            1、這篇文章中讓你感受最深的人物:(父親)

            父親:溫和、善良、理解孩子、尊重孩子的感情,對孩子樂于負責,同時也樂與助人。(可以和《羚羊木雕》一文中的父母相對照。)

            父親為什么要修書:

            (1)對孩子之間情誼的支持。

            (2)與喬元貞父親喬海的友情。

            2、我:同學間真摯的情誼。

            3、喬元貞是一個很聰明出息的孩子,為什么中途要輟學?

            (1)貧困。

            4、從我和喬元貞的不同人生經歷里,我們可以得到什么人生啟迪?

            六、小結:

            閱讀本文,我們不僅為第一本書承載的故事所感動,更多的震撼是由書引發的父子之間、同學之間的濃濃情意,是20世紀二三十年代遙遠的鄉村荒寒、蒼涼的生活境況和作者對生活的那份獨特的感受。文中“第一本書”不同尋常的經歷,給了作者終生受用的精神財富。的確,恰如一位哲人所說,生活是—所大學。無論其中是不幸,還是喜悅,那都是記憶中揮之不去的風景,我們只要用心去體悟,亮色總是會有的,而且是擴展著的。這難道不就是人生的本色嗎?

            七、布置作業:

          《我的第一本書》教案9

            教學目標

            1.識記字詞,整體感知課文

            2.抓住重點語句把握人物心情。

            3.了解第一本書的深刻含義,感悟作者的內心情感。

            4.引導學生從人物思想中受到啟示。

            教學重點

            把握人物思想感情,圍繞第一本書的故事,體會在特定條件下人物的精神世界。

            課前準備

            1.自讀文章,掃清文字障礙理解生字詞的含義。

            2.布置學生查閱,了解牛漢的有關資料,以開闊視野,增加材料積累。

            3.回憶自己拿到第一本書時的心情和場景,把它寫成文字。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課前導入

            師生之間交流拿到第一本書時的心情,聽讀學生的小習作。師:聽了同學們的感受,老師也仿佛回到了那個時候,心中也有許多的感慨,但我卻無法表達出來,讓我們一起去看一下牛漢的第一本書,有什么與眾不同吧!

            板書:

            《我的第一本書》

            牛漢

            檢測預習情況:

            1.認讀字詞:幽默 凄慘 *秘 酷似 摻和 磨磨蹭蹭 翻來覆去

            2.交流有關牛漢的材料。

            整體感知:

            1.生默讀課文,或快速瀏覽全文,講述“第一本書”的故事。(提示:語言簡潔,條理清楚,交代明白)

            2.再次快速瀏覽,思考以下問題:

            (1)你認為文中的第一本書值不值得寫?這僅僅是一本書嗎?它有什么含義?

            (2)和我們比起來,文中“我”的生活境遇有什么不同?你通過讀文有何感受?你在文中找出描寫作者境遇的語句。

            明確:

            (1)“我的第一本書”不僅僅指那半本課本,也指“我”人生的第一課。這人生的第一課,蘊含著生活的艱辛,人間的溫情,同學的友誼和上學的樂趣。

            (2)描寫“我”的境遇的句子如“我的`童年沒有幽默,只有從荒寒的大自然感應到一點生命最初的快樂和夢幻。”“書和紅薯在我們村里都是希奇東西。”從這些語句可以看出“我”的童年是貧苦而枯燥的,從而更顯出書的珍貴,是書給了我人生的啟迪。

            深入探討

            師:在大體上了解了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大家交流一下,在讀文的過程中,我們還發現了哪些問題?大家一起探究解決。

            通過學生的發現大體有以下較典型的問題:

            (1)作者當時是懷著一種什么心情寫這一本書的呢?通過一本書你還想到什么?

            (2)一篇好的文章不僅要以文字感人,更應以情打動人,本文情感的抒發是滲透在字里行間的,通讀全文體會文中描寫的情感有哪些,各是什么?

            小組討論,組員作好討論記錄

            明確:

            (1)作者當時是懷著敬重,珍愛的感情追憶“第一本書”的,感情復雜,心情沉重,通過一本書,反映出深藏的苦難生活和惡劣的學習條件,更反映出那個時代人們不幸的命運,以及在那種荒寒背景下特別可貴的一點樂趣和溫情。

            (2)首先是父子之情。父親關心“我”的學習,學期結束,父親問“我”考了第幾名,“我說:‘第二名。’”父親非常高興,又是撫摸,又是夸獎。“我”把那半本“凄慘的課本”拿給父親,父親“愣了半天,翻來覆去地看”。當問清原委后,父親并沒有批評和指責,只是深深嘆著氣。作者筆下的父親,確是一個知書識禮的人,這深深的嘆息,既包含著對兒子做法的默許,也為兒子同學家的生活貧困而深表同情。晚上,父親在昏黃的油燈下,為“我們兩個的半本書修修補補,裝訂成了兩本完完整整的書”。新的學期開始,父親便帶“我‘到條件相對好一些的外村上學去了。作則對父親著墨不多,但父親的性格躍然紙上,他溫和、善良,理解孩子尊重孩子的友情,對孩子負責,同時也人。

            第二是同學、朋友之情。因為同學喬元貞家太窮,買不起書,“我“邊把這唯一的一本書分為兩半,一人半本。當父親得知孩子半本書分給別人的時候,便深深地嘆氣,嘆氣之后便修補成兩本書。父親對孩子之間友情的理解,也許來自自己少年時代與朋友相處的那一份友誼的體驗,況且,父親和喬元貞的父親恰恰“自小是好朋友”,當我“和狗引得哄堂大笑”,“弄不成”把“我”狠狠訓斥一頓之后說:“看在你那知書識禮的父親的面子上,我今天不打你手板了。”這句話雖失教師身份,卻透露出當時鄉間村鄰的友好淳厚的情義。盡管家家都非常困難,但貧困生活境遇中淳厚的友情卻彌足珍貴,溫暖人心,也深深感動著今天的讀者。

            第三是人與狗的默契和情趣。這一點是作者念念不忘的,在文中單獨來一段補敘。文中寫道:“課本上的第一個字就是‘狗’,我有意把狗帶上。兩條狗像小學生一般規規矩矩地在教室的窗戶外面等我。我早已把狗調教好了,我說‘大狗叫’,大狗就汪汪叫幾聲,我說‘小狗叫’,小狗也立即叫幾聲。”──這出人狗合演的“雙簧戲”,應是最好的情境教學吧。確實,當我們讀到此處,忍俊不禁,深深被兒童時代那一份童趣所感動,何況,這是在學習條件多么惡劣、生活處境何等窘迫的情形下獲得的一點樂趣啊!這,也就是作者“從荒寒的大自然間感應到一點生命最初的快樂和夢幻”吧。

            當然,“生命最初的快樂和夢幻”,也來自人間的溫暖和友情。

            寫作研究和探討

            1.聯系全文,理解下列句子的含義,回大括號里的問題。(學生討論交流)

            (1)我的童年沒有幽默,只有從荒寒的大自然感應到一點生命最初的快樂和夢幻。

            (作者對童年的感覺是怎樣的?聯系下文看,“生命最初的快樂和夢幻”是什么?

            (2)我的第一本書實在應當寫寫,如果不寫,我就枉讀了這幾十年的書,更枉寫了這幾十年的詩。人不能忘本。

            (怎樣理解“枉讀了這幾十年的書”“枉寫了這幾十年的詩”?“人不能忘本”的“本”在這里指什么?

            2.本文在思路上不落俗套,你在作者的寫作方面有哪些發現?學生小組探討,做好記錄,班上交流(提示:結構,內容安排,情感的抒發)

            學生討論交流,教師不要做呆板的限制,能說出于文章的中心有關的看法即可。

            總結

            作者從第一本書中,不僅得到了知識,而且從中感悟到了人生的價值,上了不同尋常的人生第一課。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們要深刻的體會在字里行間流露出的“情”。

            布置作業

            請你以“人生第一課”為題寫一篇讀后感。

          《我的第一本書》教案10

            【學習目標】

            1、理解文中有關語句的含義。

            2、體會蘊涵在文中的父子、同學之情。

            3、領會知識對于一個人一生發展的重要性。

            【學習過程】

            〖預習導學〗

            一、理解下列詞語的含義

            幽默:言談、舉動有趣而意味深長。

            凄慘:凄涼悲慘。

            奧秘:指隱藏的或還沒有被認識的內容或道理等。

            翻來覆去:來回翻動身體;一次又一次。

            二、熟讀課文,回答

            1、文中共寫到了哪幾個人物?

            2、文中提到的人物中,年幼一代的命運到后來分別是怎樣的?

            〖課堂學習〗

            一、導入新課

            你讀的第一本書是什么樣的書?可能有些同學已經記不清了,作者卻對他的第一本書永志不忘。因為那本書承載了一段感人的故事。事過幾十年后,作者走過了迢迢征途,飽嘗了人生甘苦,回首往事,發現那揮之不去的記憶,是一筆終生受用的精神財富。

            作者牛漢,現當代著名詩人,原名史成漢。生于1923年,1940年開始寫詩,有詩劇《智慧的悲哀》、詩歌《鄂爾多斯草原》、詩集《彩色的生活》等。

            二、抓住記敘的六要素,復述故事情節

            三、再讀課文,回答以下問題

            1、“我的第一本書”僅僅指那半本書嗎?你還可以作怎樣的理解?

            2、作者已人到中年,他是帶著怎樣的`一種感情來回憶有關“第一本書”的故事的?

            四、品讀課文第一節和最后一節,體會有關句子的含義

            五、你認為文中的哪個情節最為感人?請找出來,并思考:為什么

            六、文中寫到沒有課本的喬元貞卻考了第一名,父親也認為他比“我”有出息,作者在文章的結尾還特意補述了喬元貞一生的“出息”

            “他一輩子挎著籃子在附近幾個村子里叫賣紙煙、花生、火柴等小東西。”這算是什么“出息”呢?作者為什么要作這樣的交代?從中你悟出了什么?

            【課后延伸】

            課文中的人物,除了“我”和“父親”外,還有同學二黃毛、喬元貞和老師“弄不成”。這三個人的言行寫的不多,卻讓人難忘。試從中任選一個,在課文所提供的材料的基礎上,發揮想象,虛構一個小故事(如《二黃毛的故事》)。

          《我的第一本書》教案11

            教學任務分析:

            散文《我的第一本書》位于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第一單元,這一單元旨在引導學生關注社會人生。《我的第一本書》是詩人牛漢的作品,文章記敘了作者少年時代的一段經歷,抒發了對人間溫情的贊美,表達了對人生起點與人生發展的深刻思考。文章寫的趣味盎然的,內涵豐富,不僅能極大的激發學生興趣,還能引導他們關注并思考社會人生。

            對欣賞散文小說之類的文學作品,《語文新課程標準》要求:“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根據文章的特點,結合《課程標準》的要求,我確定了本堂課的教學任務:在預習中掌握生字詞,熟悉課文;理清文章的思路;從“文眼”入手,整合文章內容,深刻理解課文的思想感情,充分發掘人文素材。

            學生分析:

            八年級的學生思維能力大為提高,對自我和社會的思考能力提高了,對文學作品中關注社會人生的主題感悟更深刻了。因此這樣的文章對他們來說,在閱讀和理解方面存在的障礙并不多。不過他們的自主閱讀往往停留在表面,對社會人生的思考盲目而膚淺。因此課堂教學要導向正確的方向并要求深刻一些,從而激發學生關注和參與社會生活的熱情。

            教學目標:

            1.掌握幽默、馬鬃、磨蹭、凄慘、翻來覆去、挎等幾個生字詞。

            2.通過重點語句結合文章內容的研讀方法,理解“第一本書”的深層含義。

            3.感受到人間的關愛與真情,理解人生苦難的經歷并重視鋪墊人生發展的基礎。

            教學過程:

            1.(出示課題)激趣導入

            今天我們要學習詩人牛漢寫的散文《我的第一本書》,大家猜猜當代著名詩人牛漢所

            鐘愛的第一本書,會是什么書?會是什么樣子的呢?答案可能會出你意料的,那——只是一本普通的小學國語課本。這么普通的一本書到底有何力量,能讓作者歷經60年之后仍牽掛在心呢?請閱讀課文,從文中找到答案。

            2.整體感知課文

            ①默讀課文,請一學生快速復述課文的主要內容。

            ②跟這本書有關的有哪些人?課文寫了哪些事呢?

            (人物有:“我”、父親、喬元貞、“弄不成”等。父親和我送書給喬元貞,父親帶我到崔家莊念書,我帶狗去上學以及交待喬元貞和二黃毛的命運。其中我和父親之間的故事是文章的主體。)

            ③圍繞“書為什么讓作者牽掛”的思考問題。

            (書的內容很普通,但它的經歷可不一般,它見證了作者少年時代的艱苦歲月,還凝聚了父子之間、少年朋友之間以及鄉鄰之間濃濃的情誼。所以說難忘的并不是書本身,而是跟這本書有密切關系的人和事。)

            3.研讀課文,深入探究。

            ①研讀第一段中的:“可是這一本卻是讓我一生難以忘懷,它酷似德國布勞恩《父與子》中的一組畫,不過看了很難笑起來。”(先介紹布勞恩作品,然后讓學生欣賞布勞恩系列漫畫《父與子》。漫畫中一個慈父、一個稚子,他們之間不斷地發生著各種使人忍俊不禁的`小故事,善良和愛是其中永遠不變的主題。)請學生朗讀2-10段(父子之間的故事描述),圍繞著書寫了哪些事?想一想作者為什么這么說呢?

            (讓學生合作討論,概括出文中的故事情節,并從“文眼”入手層層深入的探究課文。

            (A.事情可概括為:查書——分書——補書送書——轉學。)

            (B.父親和“我”都善良、富有同情心并且非常重情重義,父子之間相互信任、理解,彼此尊重關愛,這些多像漫畫中的那對父子。至于很難笑起來是因為那一段歲月多么艱苦啊,一本課本要撕成兩半,兩個聰明好學的小朋友一學期只對著半本書讀,一個學期后,聰明的喬元貞因貧困而退學。)

            ②你喜歡文中的父親嗎?思考一下他會給孩子怎樣的影響?

            (文中的父親沒有擺出父親的威嚴,也沒有說冠冕堂皇的大道理,他關心孩子但給孩子獨立的生活空間,他期望孩子有出息但并不急迫,他理解孩子,尊重孩子,珍視孩子們在貧困中互相幫助的友情。父親給的影響是巨大的,父親是“我”生活的引路人:不僅把“我”帶進新的讀書生活中去,避免了被貧困淹沒的命運,又給“我”以品德的良好影響,為“我”的人生發展鋪了堅實的基石。)

            ③縱觀全文,除了父親,還有哪些人和事給過“我”有益的幫助和啟發?

            (貧窮的生活給“我”以磨練,也讓“我”更加珍惜生活:喬元貞的失學使“我”更加珍惜學習機會;而父親和“弄不成”等父輩看重的村鄰之間的友好情誼的作風使“我”成為一個重情重義的人。這些都對我的人生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④品讀文中兩句話,理解它們的深刻含義:“還應回過頭來說說我的第一本書,我真應當為它寫一本比它還厚的書,它值得我用崇敬的心靈去贊美。”

            “我的第一本書實在應當寫寫,如果不寫,我就枉讀了這幾十年的書,更枉寫了這幾十年的詩。人不能忘本。”

            (通過前面的探討,學生應該能夠理解“它值得我用崇敬的心靈去贊美”和“人不能忘本”,不是因為書的內容,而是為了它的經歷,言之有理即可。還應該引導學生理解“我的第一本書”的深刻含義:它不僅表明第一次跨進學校的大門,走進了知識的世界,更重要的事,那第一本書里鑲嵌著父親的深情、同學的友誼,童年的樂趣和生活的苦難以及在苦難生活中抗爭的一段心路歷程。)

            4,拓展與延伸

            文中有一句話“這就是我的第一本書。對于元貞來說,恐怕是他一生唯一的一本書。”,因為人生起點上的這個區別,喬元貞的人生與我截然不同,如果現在去采訪他,他會深有感慨呢?請假設你就是喬元貞,寫一段回顧人生時心里話。

            5,全文總結,布置作業

            少年的時光雖然不長,可卻像絢麗的鮮花,開放在漫長的人生歲月里,足以使人馨香一輩子,所以請同學們好好珍惜自己的生活。

            作業設計:

            ①抄寫生字詞。

            ②作者懷著怎樣的感情追憶他的第一本書的?

            ③作者回憶了少年時的經歷,承歡于父母膝下的日子和人生起步的經歷,是每個人的美好記憶,作者趣味盎然的記敘和深刻的思考,給了我們許多的教益。請同學們回憶一下自己的生活經歷,說說課文給了你怎樣的啟發?

          《我的第一本書》教案12

            1、了解牛漢的生平及代表作品.

            牛漢,現當代著名詩人,“七月詩派”的重要詩人,有“詩壇硬漢”的美稱.原名史成漢,又名牛汀。生于1923年,1940年開始寫詩,有詩劇<智慧的悲哀>、詩歌<鄂爾多斯草原>、詩集<彩色的生活>等。

            2、掌握重點的生字生詞.

            3、能用流暢簡潔的語言復述“我第一本書”的由來.

            4、作者是懷著怎樣的'一種感情追憶他的“第一本書”的?作者為什么這樣珍視這“第一本書” ?

            5、討論完成研討與練習二的問題.

            6、通過本文的學習你領悟到了哪些有關讀書對于人生的意義?

            7、提問釋疑.

          《我的第一本書》教案13

            學習目標:

            1、復述課文內容,感悟作者思想感情。

            2、體會重要語句的含義,理解主旨。

            3、了解第一本書的含義,感悟知識改變命運的深刻含義。

            學習重難點:

            1、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體會第一本書的深層含義。(重點)

            2、理解作者對苦難生活的深刻體察和獨特感悟。(難點)

            學習過程:

            一、自主學習

            1.作者簡介

            牛漢,原名史成漢,生于1923年10月,陜西省定襄縣人。1940年發表作品,主要寫詩,是七月詩派的重要成員,主要詩歌作品有《華南虎》《悼念一棵楓樹》《半棵樹》等。已出版詩集《彩色的生活》《祖國》《愛與歌》《溫泉》《海上蝴蝶》等。

            2.積累字詞。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摻和( )馬鬃( )磨蹭( )( )塾師( )訓斥( )

            2)解釋詞語。

            翻來覆去 知書識禮

            磨磨蹭蹭 哄堂大笑

            3、快速閱讀(跳讀)完成下面的知識結構:  

            開頭: 我的第一本書是 。

            朋友的疑惑:課本有什么好寫的?  

            我的解釋:這是一本 的'書。

            主體部分:①父親帶回來許多書,但不屬于我。

            ②寫 的不尋常的經歷。

            ③ 帶我離開 到 念書。

            ④與 有關的事。

            結尾:“我”的結論: 。

            4、理解下列語句的含義。

            ①我的童年沒有幽默,只有從荒寒的大自然感應到一點生命最初的快樂和夢幻。

            ②當父親聽說我把那一半書給了同學時,為什么“深深嘆著氣”?我的父親是一位怎樣的父親?

            ③我的第一本書實在應當寫寫,如果不寫,我就枉讀了這幾十年的書,更枉寫了這幾十年的詩。人不能忘本。

            ④作者的第一本書為什么“值得我用崇敬的心靈去贊美”?

            二、課堂學習

            1、交流展示自學成果

            2、講解釋疑

            3、復述第一本書的經歷

            4、合作探究

            ⑴、請用文中的詞語或句子把我的第一本書是一本 的書”這個句子補充完整。(至少三句)  

            ⑵、用心朗讀課文的有關段落或表演課堂劇深層理解文本、思考下列問題:  

            “我”為何難忘這本書?它的珍貴在何哪里?給了“我”什么樣的教育?  

            用“我的第一本是一本( )的書”的形式,概括你對文中第一本書的理解。(至少三句)

            三、拓展延伸

            1、對照喬元貞和“我”的命運,你有什么想法?

            2、第一本書不同尋常的經歷是作者終身的財富。的確,恰如一位哲人說:“生活是一所大學,無論其中是不幸,還是喜悅,那都是記憶中揮之不去的風景。我們只要用心去體悟,亮色總是會有的,而且是擴展著的。”這難道不是人生的本色嗎?……在感悟了第一本書承載的 苦難生活和人間溫情及生命樂趣之后,請同學們用一句話寫出你對生活的人生的感悟。

          《我的第一本書》教案14

            【教學設計】

            本文的作者是一位詩人,在嚴酷而荒誕的年代里,他清醒地感覺到、認識到了作為一個詩人的神圣的歷史職責。他的詩更多地帶有反抗現實而義無返顧地奔赴“革命”理想的特點。時代的苦難使它對生活有著深刻的體察和獨特的感悟,讓他產生了創作的激情。作者追憶《我的第一本書》時,以口語化的語言、幽默的筆調把苦難的生活渲染得充滿溫情,把惡劣條件下的學習寫得趣味橫生。在荒寒的背景下,不盡是辛酸,也有著抹不去的鄉間村鄰的友好淳厚的情義。初中階段是學生樹立人生觀,價值觀的良好時期,更是思想初步成型的時期,在這階段的語文教學中應注重加強學生的思想教育,讓學生學會感動。在進行《我的第一本書》的教學設計時,要注意到學生的思想滲透,抓住文章中滲透出的“情”來安排教學。只有讓學生與作者同呼吸共命運,才能使學生領悟到

            作者童年時期的苦與樂,才算達到了語文教學上的最佳效果。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以引導學生體會情感,認識生活的底蘊,感悟讀書對于人生的意義為目的,按感知內容──捕捉情感──體驗感悟的步驟進行。

            【教學目標】

            1、整體感知文意,了解敘事性作品的`文體特征。

            2、激活生活體驗,感悟作者內心情感。

            3、加強聯想與想像能力的培養,培養語言表達能力。

            【教學重點】

            1、聯系自己的學習經歷,感悟知識改變命運的深刻內涵。

            【教學難點】

            2、理解作品展示的苦難生活境遇,品味苦難對人生意義。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

            同學們,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在今天這個知識爆炸的時代。從小到大,我們已經讀了不少的書。想一想,你讀的第一本書是什么?不少同學對自己讀的第一本書已經記不清了,那是因為我們的第一本書沒有什么故事。但詩人牛漢對自己讀的第一本書卻永志難忘。今天,我們將走進牛漢的隨筆《我的第一本書》,去感受作者給我們帶來的美好回憶。

            檢測預習情況:

            1.認讀字詞:幽默 凄慘 奧秘 酷似 摻和 磨磨蹭蹭 翻來覆去

            2.交流有關牛漢的材料。

            二、感知內容

            學生默讀課文思考:

            1、課文圍繞書寫了哪些方面的內容?

            2、課文中作者寫到了哪些與書有密切關系的人物?這些人物與書又有怎樣的關系?

            明確:

            1、看書──逼書──送書──讀書

            2、父親、喬元貞、我父親改訂書→我送書→喬之貞

            三、捕捉情感

            學生自讀課文,合作學習、自由討論發言:

            1、說說你從敘事中體會到了作者的哪些感情?

            2、課文中哪些語句寫出了作者對這一本書的難忘之情?

            3、你認為作者在文中說的“人不能忘本”本是什么?

            明確:

            1、父子之情:父親發現那本“凄慘的課本”只是嘆氣,在昏黃的油燈下為“我們兩個的半本書修修補補,裝訂成了兩本完完整整的書。”可見父親是一個知書達理、溫和、善良的人,是一個既理解、尊重孩子,又對孩子負責的好父親。

            友情的珍貴:元貞的家太窮,買不起書,“我”便把這惟一的一本書分為兩半,一人半本。在困難時伸出援助之手,使同學之間淳厚的友情顯得彌足珍貴,溫暖人心。

            人與狗的樂:是我早已調教好的,只要主人下令,大狗便汪汪叫幾聲,來一個人狗合演“雙簧戲”,給惡劣的生活處境帶來一絲樂趣。

            2、“可是這一本卻讓我一生難以忘懷,它酷似德國卜勞恩的《父與子》中的幽默,不過看了很難笑起來。”

            “這是我的第一本書。對于元貞來說,是他一生惟一的一本書。”

            “還應當回過頭來說說我的第一本書,我真應當為它寫一本比它還厚的書,它值得我用崇敬的心靈去贊美。”

            “我的第一本書實在應當寫寫,如果不寫,我就枉讀了這幾十年的書,更枉寫了這幾十年的詩。人不能忘本。”

            3、“本”運用了雙關的修辭手法,既指課本,那一本國語教材,也指同學的友情、父親的深情、童年的樂趣,人性中的善良、淳樸。

            四、體驗感悟

            有人說,苦難是人生的一所大學,許多人正是在逆境中奮發,成就了一番驚天動地的偉業。你怎樣看待人生中的苦難?

            參考示例:苦難是人生的一筆財富,苦難是流動于地底的地火,苦難是在磨礪你的品格,屈服于苦難,那就在認命的同時也毀滅了自己;不屈服于苦難,用堅強作鋤,用樂觀作鏟,用深邃的思索作鍬(qiāo),堅韌不拔地挖掘,苦難的背后肯定會有驚喜和意外發現。大禹治水迎風沐(mù)雨,勾踐臥薪嘗膽終吞吳;孫臏受刖(yùe)足之刑而成兵法,韓信受胯下之辱而成大器揮師百萬;屈原飽受艱辛而成《離騷》;司馬遷致殘殫(dàn)盡竭慮完成《史記》;曹雪芹戶牖(yǒu)瓦灶而成《紅樓夢》……從古到今,俯拾皆是,不勝枚舉。人生在世,酸甜苦辣都是營養,風雨雪霜皆為滋潤,苦難成了奮進的動力,前進的基石,向上的臺階。

            五、教師小結:

            作者從第一本書中不僅得到了知識,而且從中感悟到了人生的價值,上了不同尋常的人生第一課。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們要深刻的體會在字里行間流露出的“情”。

          《我的第一本書》教案15

            教材分析:

            1、牛漢寫童年生活的文章。

            2、八下第一單元(“人生歷程”)第三課。

            3、略讀課文。

            4、語句淺顯,生活氣息濃,有一定趣味性。

            5、七下課本中有牛漢的《華南虎》。

            教學目標:

            1、練習閱讀。

            2、開拓思路,練習口頭表達。

            教學設想:

            1、板塊教學。

            2、學生發言為主。

            3、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課堂交流

            學生談自己“第一本書”、“難忘的書”。

            二、述內容

            牛漢的“第一本書”有什么特色?

            三、明主旨

            提示:

            關注結尾句——“我的第一本書實在應當寫寫,如果不寫,我就枉讀了這幾十年的書,更枉寫了這幾十年的詩。人不能忘本。”

            明確:

            通過寫作者擁有的第一本書和這本書所承載的`感人故事,揭示了那個朝代生活的艱辛和人間的溫情。

            四、品情感

            歸納:

            文中圍繞著“第一本書”主要表現了三種情感:1、父子之情;2、同學、朋友之情;3、人與狗的默契和情趣。

            思考:你對哪種情感最有感觸?為什么?

            交流:課堂暢所欲言。

            五、布置作業

            完成《同步導學》相應題目。

            板書設計:

            我的第一本書

            牛漢

            抓特點一本的書。

            探內涵艱辛溫情

            品情感父子同學人狗

          《我的第一本書》教案16

            教與學目標:

            1、通讀課文,生字詞積累

            2、整體感知文意,繼續了解敘事性作品的文體特征。

            3、品評含意豐富的語句,養成正確的語感。

            4、激活生活體驗,感悟課文的思想內涵和情感蘊含。

            重點與難點:

            【重點】

            1、理解作品展示的苦難生活境遇,感悟知識改變命運的深刻內涵。

            2、品評重點語句,滲透理解作品的人文內涵。

            【難點】

            1、理解作者對苦難生活的深刻體察和獨特感悟。

            教與學方法

            點撥法、自讀法、互動研討法、比較閱讀法、練習提升法。

            第一課時

            教與學過程:

            一、前測入課

            1、讀準字音:摻(chān)和脊(jǐ)背馬鬃(ù)似磨蹭(cèng)

            2、口述下列詞語意思

            磨磨蹭蹭翻來覆去苦楚哄堂大笑知書識禮(知書達禮)

            二、學習課文

            1、“我”第一本書是本什么樣的書?

            2、這“第一本書”中,你能看出飽含著哪些情意?

            3、作者懷著怎樣的`感情追憶他的“第一本書”?

            4、課文圍繞書寫了哪些方面的內容?

            5、在課文中,作者由第一本書還牽連出了三個身份相同但處境迥異的“大人”。他們分別是誰?他們與“我的第一本書”有什么關系?

            6、你認為文中的第一本書值不值得寫?這僅僅是一本書嗎?它有什么含義?

            7、你們會認為“我的第一本書”就是一本普通的書嗎?它還有其它的含義嗎?

            8、結合文中描寫作者境遇的語句和我們比起來,文中“我”的生活境遇有什么不同?你通過讀文有何感受?。

            9、作者當時是懷著一種什么心情寫這一本書的呢?通過一本書你還想到什么?

            10、一篇好的文章不僅要以文字感人,更應以情打動人,本文情感的抒發是滲透在字里行間的,通讀全文體會文中描寫的情感有哪些?各是什么?

          《我的第一本書》教案17

            教學目的:

            1.理解作者對生活的那一份詩意的感悟。

            2.培養學生對生活的體驗能力,學會思考人生。

            重點難點:

            1.復述“第一本書”的故事。、

            2.注重激活學生對生活的體驗,或者創設情境引發體驗。

            教學方法:和諧教學法

            教學時間:1課時

            教學用具:小黑板、錄音機

            教學過程:

            一、課前準備、身心放松

            欣賞歌曲《大海啊,故鄉》。

            二、導入新課、明確目標

            1、導入新課:

            你讀的第一本書是什么樣的書?可能有些同學已經記不清了,作者卻對他的第一本書永志不忘。因為那本書承載了一段感人的故事。事過幾十年后,作者走過了迢迢征途,飽嘗了人生甘苦,回首往事,發現那揮之不去的記憶,是一筆終生受用的精神財富。

            2、展示學習目標

            (1)理解作者對生活的那一份詩意的感悟。

            (2)培養學生對生活的體驗能力,學會思考人生。

            三、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1、檢查預習情況

            (1)給下列字注音。

            酷摻脊枉

            (2)解釋下列詞語。

            幽默凄慘翻來覆去知書識禮酷似

            2、介紹作者情況及時代背景

            3、閱讀課文.整體感知

            (1)抓住關鍵句、段。

            (2)注意字詞,讀準字音,辨清字形。

            (3)讀完后,用一句話總結全文。

            4、閱讀課文,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分小組討論“導學提綱”中的問題,然后回答。

            導學提綱:

            1.“我的第一本書”僅僅指那半本課本嗎?你還可以作怎樣的理解?

            2.作者是懷著怎樣的一種感情追憶他的“第一本書”的?

            3.如何理解“這就是我的第一本書。對于元貞來說,是他一生惟一的'一本書”?

            4.“我真應當為它寫一本比它還厚的書,它值得我用崇敬的心靈去贊美”。表

            達作者怎樣的感情?

            5.品味語言:理解下列句子的含義。

            (1).我的童年沒有幽默,只有從荒寒的大自然感應到一點生命最初的快樂和夢幻。

            (2).我的第一本書實在應當寫寫,如果不寫,我就枉讀了這幾十年的書,更枉寫了這幾十年的詩。人不能忘本。

            6.拓展訓練

            學生說說自己讀“第一本書”的經歷、體會,互相交流。

            四、精講點拔,釋疑解難

            結合學生自學和討論結果,稍作點拔:

            1.還可指我踏人生活的一次珍貴的經歷,一本人生之書。

            2.一種感激之情。

            3.體會書的珍貴,讀書機會的珍貴。

            4.我的第一本書對“我”影響之大,作者要回報它。

            5.理解下列句子的含義。

            (1).我的童年生活是艱苦的,但我的第一本書給我的生活帶來了樂趣和知識。

            (2).我的第一本書實在應當寫寫,如果不寫,我就枉讀了這幾十年的書,更枉寫了這幾十年的詩。人不能忘本

            6.拓展訓練

            學生說說自己讀“第一本書”的經歷、體會,互相交流。

            五、課堂小結,推薦作業

            1、課堂小結:

            本文是詩人牛漢的一篇隨筆。作者通過對他的第一本書的追敘,折射出

            20世紀初中國農村的苦難生活和苦難生活中的人間溫情以及生命樂趣。

            2、推薦作業:

            研討練習三。

            附板書:我的第一本書

            牛漢

            “從荒原的大自然父子之情

            感應到一點生命最我的第一本書同學、朋友之間

            初的快樂和夢幻。”人與狗的情趣

            教學反思:

          《我的第一本書》教案18

            同學們,上節課我們感受了胡適對母親以其深細而嚴格的教育影響自己人生歷程的一段追憶。這天,我們將走進牛漢的隨筆《我的第一本書》,去感受苦難生活境況中濃濃的真摯情意給詩人的精神給養。

            (板書文題、作者)

            一、學生回憶詩人牛漢的創作經歷

            教師明確:

            (投影)

            牛漢,原名史成漢,1923年生,山西定襄縣人。20世紀40年代開始詩歌創作,是“七月詩派”的重要成員。1955年由于受胡風事件的牽連,遭到兩年的拘捕囚禁。被關入“牛棚”,從事強制性勞動,70年代初,創作了不中詩歌作品,其中比較著名的有《華南虎》《悼念一棵楓樹》《半棵樹》等。已出版詩集《彩色的生活》《祖國》《爰與歌》《溫泉》《海上蝴蝶》及自選集《蚯蚓和羽毛》等。

            二、誦讀,整體感知文意

            1、請同學們默讀課文,初步感知文意。標示段序并積累下列詞語。

            (投影)

            幽默:搞笑或可笑而意味深長。

            凄慘:凄涼悲慘。

            奧秘:奧妙神秘。

            翻來覆去:一次又一次;多次重復。

            溫厚:溫和寬厚。

            2、學生再讀課文,揣摩、理解課文資料。

            思考:60年前小學一年級的一本“只有下半部分,沒有封面,沒有頭尾”的國語課本有著怎樣的經歷令作者永志不忘,以致專門著文紀念

            學生跳讀課文3至8語段,簡要復述“我的第一本書”的不同尋常的經歷。教師提示住意其中由書引發的父子之間、同學之間的濃濃的真摯情意。

            3、學生通讀全文,整體感知文意。研討:

            (1)文題“我的第一本書”僅僅指那半本課本嗎還能夠作怎樣的理解

            (2)作者是懷著怎樣的一種感情追憶他的“第一本書”的

            學生暢談閱讀體會,老師提示:

            (1)作者的“第一本書”意味深長。如果說課文主體部分寫的“不同尋常的第一本書”是人生第一課的話,那么寫父親領“我”離開本村到崔家莊念書則是交待“真正的第一本書”,也即走進求知的世界。這貧困境遇中的人生第一課,蘊含著生活的艱辛、同學的友誼和上學的樂趣。

            (2)作者追憶“第一本書”的情緒是沉重的;他是懷著敬重、珍愛的感情追憶“第一本書”的,同時感情也是復雜的、百感交集的,因為那本書里深藏著苦難的生活和惡劣的學習條件與環境,同時也映照著那個時代人們的不幸命運,以及在那種荒寒背景下個性可貴的一點樂趣和溫情。

            三、研讀探究

            1、引導學生品味文中的重要語句,請學生感情閱讀全文,思考:

            (1)“我的童年沒有幽默,只有從荒寒的大自然感應到一點生命最初的快樂和夢幻。”

            作者對童年的感覺是怎樣的聯系下文看,“生命最初的快樂和夢幻”是什么

            (2)“我的第一本書實在應當寫寫,如果不寫,我就枉讀了這幾十年的書;更枉寫了這幾十年的詩,人不能忘本。”

            怎樣理解“枉讀了這幾十年的書”“枉寫了這幾十年的詩”“人不能忘本”的“本”在那里指什么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1)作者對童年的感覺是辛酸的,“童年沒有幽默”,寫其童年生活的艱苦而沉重,不僅僅自己家的生活是窘困的,幾乎所有同學都在生存的底線出掙扎,哪有幽默可言但是,畢竟是童年,無論生活多么艱苦,也抹不去與生俱來的童年的好奇、天真和淘氣。能和小伙伴們在一齊,和小動物們在一齊,回到大自然中間,就是快樂的,而且童年時代只要玩起來,什么困苦都會忘。這就是生命最初的快樂。

            (2)那里“枉”字能夠理解為:白白地,無價值地,無好處地。作者的第,本書,既是求知的第一本書,更是人生的第十本書,如果這第一本書不寫出來,那么這幾十年的讀書和寫書(詩)則失去了好處;變得毫無價值,因為你忘記了知識的源頭和人生的起點,你忘記了過去,即忘本。作者最后說“人不能忘本”,巧妙地運用雙關的修辭方法,“本”那里指課本,那第一本國文教材,也指人生成長歷程中最初的最有價值的奠基性的東西。作者所指主要是后者。

            2、教師導學:閱讀本文,我們不僅僅為第一本書承載的故事所感動,更多的震撼是由書引發的父子之間,同學之間的濃濃情意,是20世紀二三十年代遙遠的鄉村荒寒、蒼涼的生活境況和作者對生活的那份獨特的感受。請同學們聯系生活體驗,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具體探人地談談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學生小組交流,并推舉代表在班上發言,教師歸結:

            第一組同學認為文中展現的父子深情打動人。父親關心“我”的學習,得知“我”考了第二名后十分高興,又是撫摸,又是夸獎。“我”把那半本“凄慘的課本”拿給父親,父親“愣了半天,翻來覆去地看。”問清原委后,并沒有批評和指責,只是深深嘆著氣。作者筆下的父親,確是一個知書識禮的人,這深深的嘆息,既包含著對兒子做法的默許,也為兒子同學家的生活貧困而深表同情。作者對父親著墨不多,但父親的性格躍然紙上,他溫和、善良、理解孩子、尊重孩子的友情,對孩子負責、同時也樂于助人。

            第二組同學深入體味了文中的同學、朋友之情。因為同學喬元貞家太窮,買不起書,“我”便把這唯一的一本書分為兩半,一人半本。當父親得知孩子半本書分給別人的時候,便深深地嘆氣,嘆氣之后便修補成兩本書。父親對孩子之間友情的理解,也許來自自己少年時代與朋友相處的那一份友誼的體驗,況且,父親和喬元貞的父親恰恰“自小是好朋友”。當“我”和狗引得哄堂大笑,“弄不成”把“我”狠狠訓斥一頓之后說:“看在你那知書識禮的父親的面子上,我這天不打你手板了。”這句話雖有失教師身份,卻透露出當時鄉間鄰,村的友好淳厚的情義。盡管家家都十分窮困,但貧困生活境遇中淳厚的友情彌足珍貴,溫暖人心,也深深感動著這天的讀者。

            第三組同學關注文中補敘人與狗的默契和情趣的語段。人狗合演“雙簧戲”的`情景,令人忍俊不禁,深深感動于兒童時代的那份稚真的童趣,何況,這是在學習條件惡劣、生活窘迫情形下獲得的一點樂趣,這,也就是作者“從荒寒的大自然間感應到一點生命最初的快樂和夢幻”。

            3、學生自由誦讀全文,研討:

            沒有課本的喬元貞卻考了第一名,父親也認為他比“我”有出息,作者在文章的結尾處還特意補敘了喬元貞的―生的“出息”“他一輩子挎著籃子在附近幾個村子里叫賣紙煙、花生、火柴等小東西。”這算得什么“出息”呢作者為什么要作這樣的交代

            教師引導學生理解:

            沒有課本的喬元貞考了第一名,說明他是個聰明好學的孩子,父親以他教師的經驗感覺得出,這樣的孩子是能成器的,但是,當“我”拿回那半本讓父親裝訂完整的書時,他哭著,對“我”說,他不能再上學了。這樣,那半本書或者說父親為他裝訂的那本書,就“是他一生唯一的一本書”了。而“我”之后到條件好一些的學校上學去,(再之后,“我”讀了中學,讀了大學,成了詩人。)而喬元貞這樣十分聰明好學的孩子在最需要學習的時候失學了,人生成長的第一個階梯就這樣永遠失去了,再加上當地的文化、經濟的極度貧困和落后,一輩子只能在生存的底線上掙扎。課文補述喬元貞的命運這一情節,引發我們更深入地思考生活與人生的命題,更深刻地理解“知識改變命運”的觀實說法。

          《我的第一本書》教案19

            教學目標

            1、識記重點字詞,復述課文資料,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體會重點語句的含義。

            3、了解“第一本書”的深刻好處。

            教學重點

            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體會“第一本書”的深刻好處。

            課前準備

            熟讀課文,掃清字詞障礙。布置學生查閱有關牛漢的資料,一開闊視野,增加材料積累。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資料

            感知課文資料,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體會重點語句的含義,體會“第一本書”的深刻好處。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在這天這個知識爆炸的時代,誰都離不開書。想一想,你讀的第一本書是什么(請學生說說,并談談閱讀感受)不少同學對自己的第一本書已經記不清了,那是因為我們的第一本書沒有什么故事。但詩人牛漢對自己的第一本書卻永志難忘。這天,讓我們一齊跟隨詩人牛漢去了解,看圍繞著第一本書演繹了怎樣的故事,在體味語言特色的基礎上,把握第一本書的深刻含義。

            二、整體感知

            1、檢查預習生字詞的狀況。

            2、默讀課文,感知資料,復述課文。

            要求:A、交代清楚時間、地點、人物、故事發生的過程。

            B、讀音準確,口齒清楚,聲音洪亮。

            C、語言簡練生動,表達自然流暢。

            3、再次默讀課文,思考下列問題:

            A、說說“我的第一本書”的含義。

            B、作者是懷著怎樣的感情追憶他的第一本書的呢

            三、研讀與賞析

            深深打動我們的不僅僅僅是關于第一本書的故事,而且是作者透過對他的`第一本書的追述,以飽含熱淚的筆觸向我們描繪出一幅幅感人肺腑的畫面,以及由書引發的父子之情、同學朋友之情以及人與狗的默契和情趣。這些深刻的資料,又是靠準確、生動的語言來表現的。下面我們再細細研讀文章,體會重點句子的深刻含義。

            1、我的童年沒有幽默,只有從荒寒的大自然感應到一點生命最初的快樂和夢幻。

            2、當父親聽說我把那一半書給了同學時,為什么“深深嘆著氣”“我”的父親是怎樣的父親

            3、我的第一本書實在應當寫寫,如果不寫,我就枉讀了這幾十年的書,更枉寫了這幾十年的詩。人不能忘本。

            4、作者的第一本書為什么“值得我用崇敬的心靈去贊美”

            四、拓展延伸

            “我”把“父親補全的裝訂好的課本”送給元貞的時候,兩人會有怎樣的對話請你想象一下,然后揣摩人物的心理,對一段話。

            五、作業

            1、熟讀課文,進一步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根據課文所帶給的資料,發揮你的想象,虛構一個“二黃毛的故事”。

          《我的第一本書》教案20

            本文是詩人牛漢的一篇隨筆。作者通過對他的第一本書的追敘,折射出20世紀初中國農村的苦難生活和苦難生活中的人間溫情以及生命樂趣。

            目標定向:

            1、通過課文,認識和了解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我國廣大鄉村普通百姓的苦難生活,從而更好地理解作者對生活的獨特感悟。

            2、培養學生對生活的體驗能力,學會思考人生。

            3、感受作品中蘊含的父子之情、同學之情,以及人與狗的默契和情趣,培養樂觀進取的生活態度和互助友愛的精神,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重難點:

            1、重點:抓住重點,有條理地復述故事。

            2、難點:認識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我國廣大鄉村普通百姓的苦難生活,體會苦難生活之于人的意義。

            教學時數: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入境生趣:

            同學們,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在今天這個知識爆炸的時代,誰都離不開書籍。

            想一想,你讀的第一本書是什么?(請學生說說,并談談閱讀感受)不少同學對自己的第一本書已經記不清了,但詩人牛漢對自己的第一本書卻永志難忘。那么,他讀的第一本書到底是一本什么書呢?今天,讓我們一起跟隨詩人牛漢去了解圍繞著第一本書演繹的故事,在體味語言特色的'基礎上,把握第一本書的深刻含義。

            二、自學生疑

            1、速讀課文,字詞練習。

            (1)給下列畫線的字注音:

            酷(kù)似 摻(ch1n) 脊(jǐ)背 枉(w3ng)讀

            (2)解釋下列詞語:

            幽默:有趣或可笑而意味深長。

            凄慘:凄涼悲慘。

            奧秘:奧妙神秘。

            翻來覆去:一次又一次;多次重復。

            摻和:摻雜混合在一起。

            知書識禮:有知識,懂禮貌。指人有文化教養。

            酷似:極像。

            2、播放媒體資源中的動畫,在美妙的音樂中欣賞《我的第一本書》的朗讀,初步感知全文。

            3、默讀課文,請學生復述“第一本書”的故事(看書——逼書——送書——讀書)。

            要求:

            A. 交代清楚時間、地點、人物、故事發生的過程。

            B.讀音準確,口齒清楚,聲音洪亮。

            C.語言簡練生動,表達自然流暢。

            思考下列問題:

            (1)說說“我的第一本書”的含義。

            明確:“我的第一本”不僅僅指那半本課本,也指“我”人生的第一課。這人生的第一課蘊含著生活的艱辛,人間的溫情,同學的友誼和上學的樂趣。

            (2)作者是懷著怎樣的感情追憶他的第一本書的呢?

          【《我的第一本書》教案】相關文章:

          《我的第一本書》的教案06-29

          我的第一本書教案07-12

          《我的第一本書》教案08-16

          我的第一本書教案范文07-04

          我的第一本書的優秀教案06-29

          《我的第一本書》教案范文06-29

          我的第一本書優秀教案02-20

          《我的第一本書》教案范文08-25

          《我的第一本書》表格式教案07-21

          国产精品好爽好紧好大_亚洲男人综合久久综合_欧美福利电影a在线播放www_国产精品99久久精品无码

                  五月激情婷婷丁香综合基地 | 亚洲精品视频在线看 | 亚洲欧洲卡通动漫精品 | 在线精品免费看国产 | 中国AV免费在线播放 | 午夜精品在线直播的视频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