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的發(fā)明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時間:2022-07-15 11:34:49 教學設計 我要投稿

          紙的發(fā)明第二課時教學設計(通用11篇)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yè)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教學設計,借助教學設計可以提高教學質(zhì)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那么優(yōu)秀的教學設計是什么樣的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紙的發(fā)明第二課時教學設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紙的發(fā)明第二課時教學設計(通用11篇)

            紙的發(fā)明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1

            學習目標

            1.了解蔡倫造紙的方法和意義。

            2.感受祖先的聰明才智,培養(yǎng)民族自豪感。

            學習重點

            了解蔡倫造紙的方法和意義。

            學前準備

            制作多媒體課件。(教師)

            教學環(huán)節(jié)

            導案學案達標檢測

            一、品讀第4自然段。(用時:20分鐘)1.要求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第4自然段,概括這段話的主要內(nèi)容。

            2.引導學生簡述蔡倫造紙的過程。

            3.根據(jù)原文,思考交流:蔡倫改進的造紙術為什么能傳承下來?

            1.自由讀第4自然段,了解蔡倫發(fā)明紙的過程及其發(fā)明的紙的優(yōu)點,小組交流討論。

            材料:樹皮、麻頭、稻草、破布

            過程:剪碎(切斷)、浸、搗亂、撈、曬

            優(yōu)點:原料易得、價格便宜、輕便好用

            2.簡述蔡倫造紙的過程。

            3.抓住蔡倫改進的造紙術的優(yōu)點回答問題。

            4.為什么只有蔡倫改進的造紙方法傳承下來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了解發(fā)明意義。(用時:10分鐘)

            1.齊讀最后一個自然段,概括其主要內(nèi)容。

            2.聯(lián)系第一自然段,感受紙的發(fā)明對世界文明的影響和貢獻之大。

            3.紙的發(fā)明意義重大:傳到朝鮮、日本;傳到阿拉伯和歐洲;影響了全世界。

            4.自讀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個自然段,感受紙的發(fā)明的偉大意義。

            5.造紙術的發(fā)明與傳播有什么重大意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拓展延伸。(用時:10分鐘)1.結合生活實際,說說紙的發(fā)明給我們帶來了哪些便利。

            1.再讀課文,完成課后習題第一題。

            2.作業(yè):收集資料了解中國古代其他的三大發(fā)明。1.交流紙給我們帶來的便利。

            3.再讀課文,完成課后第一題,深入了解紙的發(fā)明過程。

            4.收集資料了解指南針、火藥、印刷術的發(fā)明過程。6.選取一個古代發(fā)明,說說它的發(fā)明過程。

            板書設計

            教學反思

            本次教學按時間的先后順序,先幫助學生理順紙的發(fā)展過程,再了解發(fā)明的意義。教學思路清晰,最后的拓展延伸,不僅擴展學生的思維,還激發(fā)了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紙的發(fā)明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2

            一、復習舊知,導入新課

            1、聽寫詞語。

            手術偉大錄入手冊保存

            約會經(jīng)驗阿姨歐洲社會

            2、導入新課。

            通過上節(jié)課的學習,我們在掌握了部首查字法的基礎上,對課文中的生字詞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在這一節(jié)課上,我們將深入學習課本內(nèi)容,進一步感受中華民族祖先的智慧。

            二、課文研讀,突破重難

            1、自由朗讀課文,思考:在紙發(fā)明以前,人們是用什么記錄文字的?

            明確:

            紙的替代品特點使用情況竹片、木片笨重,不方便很少絲綢方便,貴買不起

            2.我國最早的紙是什么做成的?

            明確:是用麻做成的。西漢時期,人們已經(jīng)懂得了用麻來造紙,但是麻紙比較粗糙,不好書寫。

            3、蔡倫對西漢時期的麻紙,進行了怎樣的改造?

            明確:蔡倫吸收長期積累的經(jīng)驗,把樹皮、麻頭、稻草、破布等原料剪碎或切斷,浸在水里搗爛成漿,再把漿撈出來曬干,就成了一種既輕便又好用的紙。

            4、為什么蔡倫改進的紙能夠被流傳下來?

            明確:蔡倫改進的紙,原料容易得到,可以大量制造,價格又便宜,能滿足多數(shù)人的需要。

            5、課外拓展。

            (1)蔡侯紙:蔡倫曾被封為“龍亭侯”,由他監(jiān)制的紙被稱為“蔡侯紙”。

            (2)四大發(fā)明:指造紙術、指南針、火藥和印刷術。

            三、課堂小結,效果強化

            1、讀了這篇課文,你有什么感悟?

            明確:讀了這篇課文,我了解了紙的發(fā)明過程。在紙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中,我感受到中華民族的聰明才智,為自己身為中國人而感到驕傲。

            2、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明確:通過對紙的發(fā)明過程的描寫,展現(xiàn)了中華民族的聰明才智。

            四、練習設計,鞏固提升

            請完成本課對應訓練。

            五、板書設計,知識構架

            紙的發(fā)明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3

            一、學習目標

            1、會認十九個生字,寫好十個字。

            2、了解“便宜、質(zhì)量、方便、自豪”等詞語的意思,積累部分詞句。

            3、用普通話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能分角色朗讀課文。

            4、了解紙的發(fā)展過程,了解到紙的發(fā)明是我國古代人民聰明智慧的結晶,增強民族自豪感。

            二、教材賞析

            《紙》這篇課文以母女對話的形式講述了紙的發(fā)展過程。小麗在影片中看到,“古時候的書是用竹片做的”,感到很奇怪,“這是怎么回事”,通過媽媽耐心地回答,使小麗知道紙的產(chǎn)生由來。由此激起強烈的民族自豪感。

            紙的產(chǎn)生過程本來是一個說明性很強的話題,這篇課文以女兒提問媽媽回答的方式輕松的表述出來。

            在紙發(fā)明以前,我國古人曾用過多種物質(zhì)來做書寫材料,“把文字刻在龜甲、獸骨、青銅器、石頭等上面”,后來又把字寫在竹片、絲織品上,顯然竹片、絲織品比甲骨等適用,但它們也有不足之處。“竹片那么重,帶著它多不方便哪”,絲綢倒是輕便,可價錢太貴了,“一般人用不起”。經(jīng)過千百年的探索、實踐,我們的祖先發(fā)明了造紙術,到東漢時,蔡倫改進了造紙技術,發(fā)明了一種便利的書寫材料,這就是“紙”。紙的材料來源豐富,生產(chǎn)方法也比較容易,造紙生產(chǎn)得到發(fā)展,從而不只是皇家貴族有紙用,勞動人民也有了足夠的紙張,“用紙的人多了起來”。紙的發(fā)明是中華民族的驕傲,是引以為自豪的,后來傳到國外,在國際上的影響非常大。“我們的祖先真了不起!”

            三、教學建議

            (一)課前準備

            1、布置學生準備各種紙的實物,了解紙的用途,了解新型紙。

            2、布置學生查閱資料,了解我國古代四大發(fā)明。

            (二)可以采用不同方式激趣導入,如:

            1、我們每天都在使用紙,讀書、寫字、看報,作畫……你知道它是怎樣發(fā)明出來的嗎?

            2、看課件畫面:

            (大意:西漢時,文學家東方朔給漢武帝寫了一篇奏章,用了三千多根竹片,由兩個武士抬進宮中,漢武帝看了兩個多月才看完。)

            (三)自主讀文、識字

            1、學生自由輕聲讀課文,邊讀邊劃出自己不認識的字,并想辦法認識這些字,讀準字音。

            注意糾正字音:

            “便”在“方便”一詞中讀“biàn”,在“便宜”一詞中讀“pián”。

            “了”在“了不起”一詞中讀“l(fā)iǎo”。

            “重”在文中讀為“zhnɡ”,通過組詞的辦法區(qū)別兩個字音。

            2、引導學生運用多種方法進行趣味識字,調(diào)動學生認字的興趣。

            3、寫字指導:

            骨:上半部分代表“骨架”,要寫的剛健有力,有支撐感;下半部分代表“血肉”,注意“月”的撇變成豎。

            (可以這樣記“骨”字:張口不封口,拐棍朝里走,安上禿寶蓋,下月不能丟。)

            錢:左右結構,右邊“戔”兩短橫從豎中線起筆,略向上傾斜,寫在右上半格,斜鉤要拉長。

            便:左右結構,右邊“更”首橫略短,第六筆長撇頂在橫中,直穿“曰”后撇向左下方,最后捺伸到“曰”的左下方,取平勢斜向右下。

            品:由三個“口”組成,下面兩個口分寫在豎中線兩側,托住上面的一個口,整體形狀為“”

            龜:注意“曰”要寫的扁寬一些,最后一筆豎彎鉤的豎略在中線左邊一點兒。

            價:第五筆撇起筆在豎中線上,不要寫成豎。

            紙:最后一筆斜鉤要寫舒展些。

            漢、術兩個字筆畫較少,要寫得舒展些。

            (四)吸納信息、整理信息,理解課文內(nèi)容

            1、認真閱讀,吸收信息。

            (1)整體感知:本文的表達方式為對話,根據(jù)課文特點可以把分角色朗讀作為整體感知層次的閱讀方式。適時理解課文中的一些詞語。

            (2)在學生熟讀課文,掌握課文信息之后可以通過各種檢查方式檢查學生對課文內(nèi)容的掌握情況。如:給出關鍵詞,打亂順序,讓學生重新排列,體會紙的發(fā)展過程,從中感受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

            竹片、絲織品、龜甲和獸骨、紙

            2、制作積累卡,整理信息。

            可以啟發(fā)學生回憶作資料卡片的方法,然后把從本文中吸收的信息加以整理,以資料卡片的方式積累下來。

            (五)激發(fā)情感,指導朗讀

            蔡倫通過努力改革了造紙術,造出了又便宜質(zhì)量又好的紙,這是中國人的驕傲,是中國人的自豪,讀第5自然段末尾及第6自然段時,感情要飽滿,要讀出強烈的民族自豪感。

            (六)拓展活動

            1、說說紙有哪些用途?現(xiàn)在又發(fā)明了哪些新型紙?

            2、把學生在課前查找的有關中國古代四大發(fā)明的資料作以交流,從中再次深化民族自豪感。

            紙的發(fā)明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4

            教學目標:

            1、認識“創(chuàng)、攜、蔡、倫”等10個生字,重點認識“攜、蔡、”。會寫“錄、冊、歐、社”等13個字,注意指導“錄、存、阿、歐”的筆順,尤其是“社”字左邊是“礻”不是“衤”。能正確讀寫“創(chuàng)造、閱讀、攜帶、蠶繭、蔡倫、均勻、傳承”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nèi)容并能概括出自然段意思。

            3、結合相關語句,說說為什么只有蔡倫改進的造紙術傳承下來了?

            4、學習蔡倫觀察發(fā)現(xiàn)和探索精神,培養(yǎng)學生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點:

            能概括出段落意思,結合相關語句,說說為什么只有蔡倫改進的造紙術傳承下來了。

            教學難點:

            學習蔡倫觀察發(fā)現(xiàn)和探索精神,培養(yǎng)學生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熱愛之情。

            教學準備:

            課件、搜集造紙術相關資料

            教學時數(shù):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交流資料,激趣導入

            1、知道你們現(xiàn)在用的紙是誰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嗎?(孩子們表達)

            2、板書課題。今天要學習的課文就是《紙的發(fā)明》。對于紙,你知道些什么嗎?

            3、把自己從書上或網(wǎng)上查到的資料與大家交流分享。

            4、在課件上出示蔡倫和造紙術等資料,師生交流。

            二、初讀課文,認讀生字

            1、初讀,處理生字。

            對于紙的了解,同學們知道的真多,說得也很流暢。但是還不知道讀課文讀的怎么樣呢?

            2、檢查生字和詞語

            術、創(chuàng)、錄、冊、保、存、約、驗、阿、伯、歐、洲、社。(字)

            創(chuàng)造、閱讀、攜帶、蠶繭、蔡倫、均勻、傳承(詞語)

            多種形式檢查,單個讀,齊讀,男、女生等。

            三、書寫漢字相機指導

            1、形近字辨析

            “洲”和“州”

            “洲”有水字偏旁,是水中之地的意思。

            “州”大體上同現(xiàn)在的“省”差不多。因此,現(xiàn)在我們自己稱中國還有“神州”“九州”說法。

            2、筆順講解

            “錄”的第七筆是撇;“歐”的第二筆是撇。

            3、學生在生字本上書寫生字,老師相機指導。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電腦屏幕出示術、創(chuàng)、錄、冊、保、存、約、驗、阿、伯、歐、洲、社。創(chuàng)造、閱讀、攜帶、蠶繭、蔡倫、均勻、傳承。檢查生字新詞的掌握情況。

            二、瀏覽課文初步感知

            請同學們?yōu)g覽課文思考:

            1、這篇文章給我們講了一件什么事呢?

            【設計意圖:重視學生語文基礎知識的掌握和基本能力的形成,培養(yǎng)學生概括的表達能力。】

            2、蔡倫為什么要改進這個造紙的方法呢?

            3、蔡倫用什么方法改進造紙呢?你從中體會到了什么?

            【設計意圖抓住課文重點詞語感悟文本是三年級閱讀訓練的重點,但也常常是三年級孩子的一個難點。在歸納時老師引導孩子用畫重點詞語的方法歸納。】

            三、品讀課文深入探究

            1、默讀課文,抓住重點詞語,小組討論,請將課后題補充完整。

            【設計意圖:《語文課程標準》指出,中年級要指導學生初步學會默讀。而在默讀中邊讀邊畫,可以促進學生養(yǎng)成不動筆墨不讀書,邊讀邊思考的好習慣。】

            2、小組討論后,選出本組發(fā)言人匯報。

            【設計意圖:小組討論,研究重點知識,突破重點,這樣可以兼顧所有學生,也可以調(diào)動學生們的積極思考和樂于表達的熱情。】

            3、再次默讀第四自然段,想一想:

            (1)把描寫蔡倫改進造紙方法的動詞畫出來

            剪碎、切斷、浸在、搗爛、鋪在、揭下等動詞

            (2)從這些動詞中你可以體會出蔡倫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4、結合課文相關語句,說說為什么只有蔡倫改進的造紙術傳承下來了?

            【設計意圖:一是贊揚蔡倫發(fā)明的造紙術對中國的巨大影響。二是學會了解一段話是怎么圍繞一個意思寫清楚的。】

            四、總結全文:

            蔡倫發(fā)明的造紙術付出了很大的努力,極大地促進了人類社會的進步和文化的發(fā)展,影響了全世界。通過學習這篇課文,我們了解了造紙術的發(fā)明,造紙術是中國古達四大發(fā)明之一,我們要熱愛自己祖國的文化。

            五、作業(yè)布置:

            課下在搜集一下中國古代另外三大發(fā)明。

            板書設計:

            紙的發(fā)明

            蔡倫→總結前人經(jīng)驗→自己專研→造紙術

            紙的發(fā)明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5

            [教學目標]

            1、會認11個生字,會寫12個生字。正確讀寫“保存、歐洲”等詞語,積累多音字“累”“鮮”。

            2、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3、能根據(jù)要求和提示,提取關鍵信息,說清楚紙的發(fā)明過程。

            4、能解釋蔡倫改進的造紙術能夠傳承下來的原因,感受中國造紙術對人類社會進步的促進作用。

            [教學重難點]

            能根據(jù)要求提取關鍵信息,說清楚紙的發(fā)明過程,以及蔡倫改進的造紙術能夠傳承下來的原因,感受造紙術對人類社會的促進作用。

            [教學課時]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揭示課題

            同學們,我們在學習過程中,一刻也離不開紙,我們的課本是用紙做成的,我們的書寫也離不開紙。你知道紙是怎么來的嗎?(學生自由發(fā)言)大家了解的真不少,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了解有關紙的知識。(板書課題,學生齊讀)

            近義詞辨析:發(fā)明(創(chuàng)造出新事物或新方法)發(fā)現(xiàn)(第一次看到或知道)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由讀課文,標注自然段序號,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語句。(學生采用自主識字的方式進行。)

            2、檢查自學情況。

            (1)課件出示課后生字。(指名讀,齊讀。學生互相交流識記生字的方法。)

            (2)指名分自然段讀課文,師生評議,糾正讀得不夠準確的字音。

            3、學生自由讀課文,了解課文是從哪幾個方面來寫“紙的發(fā)明”的。

            (1)造紙術的發(fā)明,是中國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之一。

            (2)早在幾千年前,我們的祖先就創(chuàng)造了文字。那時候人們把文字刻在龜甲、獸骨、竹片和木片上,后來就在帛上寫字。

            (3)西漢時代,人們用麻來造紙。(板書:麻紙)

            (4)我國東漢時代的蔡倫發(fā)明了紙。(板書:紙蔡倫)

            (5)造紙術的發(fā)明極大地促進了人類社會的進步和文化的發(fā)展,影響了全世界。

            4、你能用簡短的語言從這五個方面概括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嗎?

            (本文主要講述了造紙術發(fā)明的過程以及意義。)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板書課題。

            2、指名用簡潔的語言說說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

            二、細讀課文,深入探究

            1、學生自由讀課文,小組合作,完成下列表格。種類時間用料優(yōu)點缺點造紙術發(fā)明以前帛麻紙。

            2、結合上表,研讀第4自然段中蔡倫造紙方法的句子,并將其與之前人們所使用的“紙”進行比較,想一想為什么只有蔡倫改進的造紙術傳承下來了。

            (通過對比,用蔡倫的方法造的紙,輕便好用,原料容易得到,可以大量制造,價格又便宜,能滿足多數(shù)人的需要。)

            3、引導學生根據(jù)課前對紙的廣泛用途的了解,想一想、說一說:造紙術到底是如何促進人類社會的進步和文化發(fā)展的?教師根據(jù)學生的交流情況適時引導他們聯(lián)系生活中紙的重要作用,以及課后“資料袋”部分的內(nèi)容,更好地體現(xiàn)紙在各領域中無法替代的作用。

            4、為這一發(fā)明作出貢獻的人是誰?(蔡倫)

            5、句子探究:(課件出示:造紙術的發(fā)明,是中國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之一。)

            (1)交流:把句子中的“之一”刪去可以嗎?為什么?(不可以,中國的偉大發(fā)明還包括活字印刷術、火藥、指南針。)

            (2)師引導:所以說明性的文章用語一定要準確,“之一”一詞就體現(xiàn)了這種準確性。

            (3)舉一反三,思考:“大約在一千九百年前的東漢時代,有個叫蔡倫的人,吸收了人們長期積累的經(jīng)驗”一句中“大約”一詞能否刪去?為什么?(不能,因為造紙術發(fā)明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并沒有確切的歷史年代記載,所以課文使用了約數(shù)。)

            6、延伸交流:現(xiàn)在由于人們不注意節(jié)約資源,造成了大量紙張被浪費,針對這一現(xiàn)象,你們都有哪些好的建議?學生自由交流看法,教師適時補充出示關于“再生紙”的資料(廢紙被回收后重新造成紙),同時引導他們充分利用信息數(shù)字化形式實現(xiàn)資源的.節(jié)約利用。

            三、記憶生字,書寫生字

            1、課件出示:術偉錄冊保存約驗阿歐洲社

            (1)小組交流:怎樣寫好這些字?

            (2)全班交流,教師評議,重點指導。(“術”最后寫點,“社”先寫點。)

            2、學生練習書寫,教師巡視,個別指導。

            [教學板書]

            10、紙的發(fā)明

            竹片:笨重

            帛:輕便、太貴

            麻紙:粗糙不能普及

            蔡倫紙:既輕便又好用、價格又便宜——傳承下來

            [教學反思]

            本課的教學重難點為對比閱讀蔡倫發(fā)明的紙和他之前的那些紙,了解蔡倫紙發(fā)明的偉大,以及被傳承普及的原因。我通過設計表格、對比閱讀、課外知識拓展等,較好地完成了教學目標。不足之處在于今后要善于表揚學生,讓學生不斷進步。

            紙的發(fā)明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6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掌握多音字。

            2.正確、流暢地朗讀課文。

            3.能說出紙的發(fā)明經(jīng)過。

            4.知道紙是怎么發(fā)明的,感受做一個中國人的自豪。

            5.了解本文的說明順序及首尾呼應的寫法。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

            1.通讀課文,借助工具書預習字詞,理解詞語意思。

            2.把握文章大意,理清紙的發(fā)明的過程。

            3.引導學生感受作為一個中國人的自豪感,增強民族自信心。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了解紙是怎么發(fā)明的,感受作為一個中國人的自豪。

            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幫助學生理清紙的發(fā)明過程。

            教學難點:從紙的發(fā)明過程中,感受中華民族祖先的聰明才智和身為一個中國人的民族自豪感。了解本文的說明順序及首尾呼應的寫法。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揭示課題

            造紙術、印刷術、指南針和火藥是我國古代的四大發(fā)明,是我國勞動人民對世界文明進步做出的巨大貢獻。遠古時代沒有紙。商朝時,人們將字刻在龜甲、獸骨之上,這就是最早的古文。周朝時,人們用竹簡(即竹片)、木簡、帛寫字著書。西漢時,勞動人民發(fā)明用絲絮造紙,后來用麻纖維造紙。東漢元興元年(公元105年),宦官蔡倫改進造紙術,采用樹皮、麻頭、破布、舊漁網(wǎng)為原料造紙。從此,紙的產(chǎn)量大增。

            二、字詞學習,基礎積累

            1.借助工具書,熟悉部首查字法,查找生字的讀音和意義。

            2.對會寫的字進行書寫指導。

            書寫指導:

            “偉”左窄右寬,右邊的“韋”第三畫是橫折鉤。

            “冊”左右疏密宜均勻,“冊”的第一、三畫是豎撇。

            “存“的第一筆和第三筆要寫得稍短點。

            易錯提示:

            “社”的部首為“礻”而不是“衤”。

            3.多音字。

            累:léi:累贅li:積累lèi:勞累

            鮮:xin:鮮明xin:鮮為人知

            4.理解下列詞語。

            貢獻:對國家、公眾所做的有益的事。

            創(chuàng)造:發(fā)明、制造了前所未有的事物。

            (例句:中華民族創(chuàng)造了輝煌的歷史。)

            鑄刻:在金屬上刻、鑄文字。

            (例句:鑄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被稱為金文。)

            攜帶:隨身帶著。

            (例句:圖書館禁止攜帶寵物進入。)

            蠶繭:蠶吐絲結成的殼,橢圓形,蠶在里面變成蛹。

            (例句:蠶繭是織造絲綢的原材料。)

            篾席:竹篾編的席子。

            (例句:夏天躺在篾席上很涼爽。)

            三、通讀課文,整體感知

            1.這篇課文主要寫了什么內(nèi)容。

            明確:講述了紙的發(fā)明過程。

            2、組織交流、討論,明確各段的大意:

            第一自然段:造紙術的發(fā)明是中國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之一。

            第二自然段:紙發(fā)明前的書寫材料及其特點。

            第三自然段:麻紙出現(xiàn)的時間及其特點。

            第四自然段:蔡倫改進了造紙術。

            第五自然段:造紙術的傳播及其對世界文明的意義。

            四、課堂小結,效果強化

            通過這一課的學習,我們初步掌握了部首查字法,并且對課文內(nèi)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在下一堂課的學習中,我們將重點講解課文內(nèi)容,感受中華民族祖先的智慧。

            五、練習設計,鞏固提升

            請完成本課對應訓練。

            第二課時

            一、復習舊知,導入新課

            上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生字,并對課文的內(nèi)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在這一節(jié)課上,我們將深入學習課本內(nèi)容,一起來看看紙的發(fā)明的過程,進一步感受中華民族祖先的智慧。

            二、課文研讀,突破重難

            1、自由朗讀課文找出紙的發(fā)明有什么意義?

            明確:造紙術的發(fā)明,是中國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之一。

            并讓學生探究對于這段話的理解。引出“指南針”、“火藥”、“活字印刷術”與“造紙術”并稱我國古代四大發(fā)明。

            2、早在幾千年前,我們的祖先就創(chuàng)造了文字,可那時候還沒有紙,人們是用什么方式來記錄文字的呢?

            方法一:用刀把文字刻在龜甲和獸骨上

            方法二:把文字鑄刻在青銅器上

            方法三:把文字刻在竹片和木片上(特點:笨重、不方便)(拓展“學富五車”的故事)

            方法四:把文字寫在蠶絲織成的帛上(特點:輕便、價格太貴、不能普及。)

            3、最初的紙出現(xiàn)在什么時候?用什么材料?有什么特點呢?

            明確:在兩千多年前的西漢時代,人們已經(jīng)懂得了用麻來造紙。但麻紙比較粗糙,不便書寫。

            4、人們想要書寫文字,可是這些“紙”不是貴就是重,不是少就是粗糙,怎么辦呢?誰把這個問題給解決了?(蔡倫)

            5、能夠書寫的紙是怎么發(fā)明的?

            明確:大約在一千九百年前的東漢時代,有個叫蔡倫的人,吸收了人們長期積累的經(jīng)驗,改進了造紙術。

            強調(diào)“改進”一詞,意思是改變某種做法,使其在原來的基礎上進一步向好的方面發(fā)展。強調(diào)蔡倫是改進了造紙術而不是發(fā)明了造紙術。使學生明白造紙術的發(fā)明不是蔡倫一個人的功勞,而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不斷積累的結果。

            6、蔡倫改進后的造紙術是怎樣造紙的?

            他把樹皮、麻頭、稻草、破布等原料剪碎或切斷,浸在水里搗爛成漿;再把漿撈出來曬干,就成了一種既輕便又好用的紙。

            7、為什么只有蔡倫改進后的造紙術傳承下來了呢?

            用這種方法造的紙,原料容易得到,可以大量制造,價格又便宜,能滿足多數(shù)人的需要,所以這種造紙方法就傳承下來了。

            (這既是新造紙術的優(yōu)勢,也是它得以傳承的原因。)

            (知識拓展:蔡倫曾被封為“龍亭侯”,所以這種紙也被稱為“蔡侯紙”)

            8、下面來總結一下人們都用了什么來記錄文字?都有哪些特點?

            記錄文字的工具特點龜甲、獸骨、青銅器、竹片、木片笨重、不方便帛輕便,價錢太貴麻紙粗糙、不便書寫蔡侯紙既輕便又好用,原料易得,可大量制造,便宜思考:作者是按照什么順序來寫的?(按照時間順序)

            9、齊讀課文第5自然段,說一說蔡倫發(fā)明的這種紙都傳播到了哪些地方?對世界產(chǎn)生了什么影響?

            10、速讀課文,組織學生思考討論:回憶首段段意,看看首尾兩段有何異同?

            明確:第一自然段:造紙術的發(fā)明是中國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之一。第五自然段:造紙術的傳播及其對世界文明的意義。

            相同之處:都是在講造紙術對世界文明的意義;不同之處:首段簡單,尾段更詳細。

            像這樣開頭和結尾都提到了相同的內(nèi)容,就在結構上形成了一種呼應,這種寫法就叫首尾呼應。這樣可以使文章結構嚴謹。

            11、外國人懂得造紙術比中國遲一千多年,體現(xiàn)了我國古代人民的聰明和智慧。

            12、完成課后習題1。

            三、課堂小結,效果強化

            1.讀了這篇課文,你有什么感悟?(本文的中心思想)

            明確:這篇課文寫出了紙的發(fā)明過程,以及造紙術對世界的貢獻,贊揚了我們古代人民的聰明和智慧,表達了對祖國歷史文化的敬仰。

            四、練習設計,鞏固提升

            請完成本課對應訓練。

            五、板書設計,知識構架

            紙的發(fā)明

            紙發(fā)明以前——甲骨、青銅、竹片、木片、帛

            西漢時期——麻紙出現(xiàn)

            東漢時期——蔡倫改進造紙術

            寫作順序:時間順序

            寫作手法:首尾呼應

            紙的發(fā)明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7

            教學目標:

            1、知道紙是中國人發(fā)明的。外國人懂得造紙比中國人遲一千多年,感受做一個中國人的自豪。

            2、學會課文生字14個,區(qū)別形近字導異,代化;能給生字確定部首,并用部首查字法;理解課文中異口同聲自豪不禁等詞語的意思。

            3、會按誰怎么樣地說什么的句式寫句子;學會用怎么來提問。

            4、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讀好人物對話,了解紙的發(fā)明過程。

            5、能用學懂課文的基礎上,寫一段贊嘆中國人了不起的話。

            教學重點:

            確定左右和上下結構生字的部首。

            教學難點:

            在字典部首目錄中較快地找到要查的部首。

            教學準備:

            課件錄音機

            課時安排: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學會課文生字和部首查字法,能正確確定部首;讀通課文,初步了解課文的內(nèi)容。

            教學過程:

            一、質(zhì)疑揭題(5分)

            1、同學們,你知道書上的紙是怎么來的嗎?誰能說一說?今天我們來學習紙的故事。(出示課題)

            2、讀一讀,說一說,你想知道些什么?還想知道些什么?

            二、學習單元提示(3分)

            1、讀一讀,說一說你讀懂了什么?

            2、交流。教師歸納板書:用部首查字法的步驟:

            (1)、定:定部首

            (2)數(shù):部首筆畫

            (3)找:檢字表中找部首

            (4)再數(shù)再找,數(shù)除部首外筆畫,在字典正文中找字。

            3、教師舉例說明,學生跟著試練。絮(系),且(|)。

            三、練習(10分)

            1、出示課文中的生字。(課件:生字學習)

            2、讓學生確定生字的部首。綢(糹)

            3分兩組用部首查字法查生字,每組各查7個生字并寫出字典頁碼,比一比哪組快。

            4、結合完成作業(yè)本第1題。價(單人旁)異(已)故(父)薄(草字頭)錯(金子旁)問(門)

            5、教師小結:確定字的部首,獨體字一般查起筆,合體字一般查偏旁。

            6、(看課件)指名讀生字,齊讀詞語。

            四、初讀課文,整體感知。(10分)

            1、聽課文錄音(課件:課文朗讀),思考你知道了什么?

            2、交流。(課件練習3)填空:紙是()發(fā)明的,他利用()造紙,后來人們就把這種紙稱為()。

            3、給課后習題1的四幅圖排順序,并講一講紙的發(fā)明過程。

            4、自由讀課文,提出你不懂的問題?交流并梳理。

            五、學習課文15自然段(10分)

            1、用手勢表示課文有幾個自然段?

            2、自由讀課文,哪幾節(jié)寫了紙發(fā)明以前?(1-5)

            3、輕聲讀一讀這幾節(jié),思考課后第四題中的(1)在紙發(fā)明以前,書是用什么做的?那樣的書有什么缺點?

            4、交流。抓住以下句子:

            (1)在紙發(fā)明以前,書是用竹片做的呢!

            (2)人們就把字寫在絲綢上面。

            課件出示:竹片絲綢做的書。

            同桌討論各自的缺點:笨重,貴。

            板書:竹片絲綢

            笨重貴

            5、同桌相互說,

            6、齊讀1-5自然段。

            7、師生對讀1-5自然段。

            六、課堂小結(2分)

            這節(jié)課你學到了什么?(部首查字法等)

            七、作業(yè):(1分)

            1、熟讀課文。

            2、抄寫生字詞語3遍。

            3、完成作業(yè)本2、3題。

            教后感: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知道紙是中國人發(fā)明的,感受作為中國人的自豪,激起學生熱愛自己祖國的情感。

            2、了解紙的發(fā)明過程和蔡侯紙的特點。

            3、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讀好人物的對話。

            4、圍繞紙的話題,結合所學的所感的,嘗試寫話練習。

            教學過程:

            一、回顧課文第15自然段。(10分)

            1、邊讀邊思考,世界上沒有紙以前,書是用什么做的?他們有什么特點?(學生脫離課本說一說)

            2、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二、定向(1分)

            所以,人們就想要找到一種材料用來做書,那就是紙。可紙又是怎么發(fā)明的呢?你覺得這節(jié)課我們該學點什么?

            三、學習第6自然段。(10分)

            1、你們想了解的正是課文中我與玲玲想問的。請大家自由讀課文第6自然段。

            2、了解異口同聲的意思。

            (1)用部首查字法查異,說說字意,理解詞義。

            (2)設景說話,加深詞義理解;什么情況下,大家異口同聲地說過些什么?

            (3)讀好問句。

            四、學習第7自然段(15分)

            1、自由朗讀。

            2、匯報:你學懂了什么?

            (1)重點了解紙的發(fā)明過程。(看課件理解)

            (2)(課件練習3)。把下面相關的內(nèi)容填入方框里。世界上最早的紙東漢時代的紙棉絮和麻做成的蔡倫蔡侯紙無法考證具體的人樹皮和破布為原料西漢時代的紙輕薄便宜比較粗厚價錢有點貴兩千多年前

            (3)重點理解:蔡侯紙是什么樣的紙?點擊課件(蔡侯紙是東漢時期的蔡倫發(fā)明的,它以樹批和破布為原料,又輕又薄,價錢便宜。)

            課件:認識蔡倫、歐洲;理解又輕又薄。

            教師提示歸納:用發(fā)明時間、發(fā)明者、造紙原料、

            紙張?zhí)攸c這幾點來回答。

            3、指導朗讀。

            (1)自由讀,想想:你覺得該怎樣讀?為什么?

            (2)理解自豪,思考:為什么是自豪的?

            (3)抓關鍵句體會。

            紙是咱們中國發(fā)明的。

            早在兩千多年前的西漢時代,我國就已經(jīng)有紙了。

            過了一千多年,中國的造紙方法傳到歐洲,外國人才懂得造紙呢!

            小組討論:聽了媽媽的介紹,又經(jīng)過你自己的學習,你想說寫什么?

            (4)課件:你能用自豪造句嗎?

            五、學習第8自然段(6分)

            1自由讀。

            2、理解不禁,想想:為什么是不禁齊聲贊嘆?

            3、比較句子。我們的祖先了不起。

            我們的祖先真了不起。

            4、討論:你認為我們的祖先真了不起體現(xiàn)在哪里?

            (早在兩千多年前就發(fā)明了紙,使中國成為世界上最早發(fā)明紙的國家;比外國人早一千多年用上紙,而且外國造紙的方法是從中國傳出去的;不斷改進造紙技術和方法。)

            5、板書:邊板書邊理解輕薄棉絮和麻做紙樹皮、破布做紙

            (粗厚)(輕薄便宜)

            六、拓展說話(4分)

            1、學生說說四大發(fā)明,進一步體會中國人民的偉大。

            課外閱讀:

            火藥的發(fā)明畢升發(fā)明印刷術指南針蔡倫造紙術

            2、看看現(xiàn)在的紙,理解紙在現(xiàn)代社會中的不斷進步。《你知道下面紙的新鮮事嗎?》《生活中處處有紙,你相信嗎?》

            3、寫話練習,把自己最感動,最想說的或很感興趣的話寫下來。

            七、作業(yè):(1分)

            1、完成作業(yè)本上剩余部分。

            2、把紙的發(fā)明過程回家說給父母聽一聽。

            板書:

            紙的發(fā)明過程:

            竹片做成絲綢當紙棉絮和麻做紙樹皮、破布做紙

            (重)(貴)(粗厚)(輕薄便宜)

            紙的發(fā)明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8

            學習目標

            1.會認11個生字,會寫12個生字。

            2.熟讀課文,了解課文內(nèi)容。

            學習重點

            學習本課生字詞,熟讀課文,感知課文大意。

            學前準備

            1.預習課文,認讀生字。(學生)

            2.制作多媒體課件。(教師)

            教學環(huán)節(jié)

            一、談話導入,揭示課文。(用時:5分鐘)

            1.教師拿出課本和各種作業(yè)本,提問:這是用什么做的?

            2.小結,揭題。

            這一張張紙是誰發(fā)明的?是怎樣發(fā)明的?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

            3.板書課題。

            1.學生交流回答:課本、作業(yè)本是用紙做的。

            2.小組討論交流對紙的了解。

            3.齊讀課題。

            二、初讀課文,認讀生字。(用時:15分鐘)

            1.要求學生自讀課文,按要求自學生字詞。

            2.課件出示本課詞語,引導學生認讀詞語。

            3.再讀課文,了解文章大意。

            1.學生自讀課文,自學生字詞。注意“攜、累”的讀音。

            2.掌握多音字“累”和“鮮”。

            3.認讀詞語。

            4.再讀課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

            1.讀拼音寫詞語。

            wěidàjìlù

            ()()

            bǎocúnōuzhōu

            ()()

            jīnɡyànshèhuì

            ()()

            三、自主探究2、3自然段。(用時:15分鐘)

            1.引導學生自讀課文第2、3自然段,了解人類記錄文字的方式的演變。

            2.再讀第2、3自然段,說說這些文字記錄方式的缺點。

            3.與我們現(xiàn)在用的紙張進行比較。

            板書:竹片、木頭→笨重

            帛→價錢太貴

            麻→粗糙

            1.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總結出人類記錄文字的方式的演變過程。

            紙發(fā)明以前,我們的祖先把文字刻在龜甲、獸骨上或鑄刻在青銅器上;后來,又把文字刻在竹片和木片上,并用繩子穿起來,就成了一冊書;再后來,把字寫在蠶絲織成的帛上。西漢時代,用麻造紙。

            2.小組討論交流這些書、紙的缺點。

            3.按課文順序列舉祖先記錄文字的方式的演變。

            龜甲和獸骨→()→()→()

            四、總結鞏固。(用時:5分鐘)

            1.課件出示書和紙的發(fā)展演變過程,引導學生復述。

            2.布置課堂作業(yè)。

            1)通過課件直觀感受祖先記錄文字的艱難和紙的發(fā)展過程,并復述這一演變過程。

            2)書寫生字、詞語。

            紙的發(fā)明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9

            設計說明

            這是一篇科普作品,向我們介紹了中國四大發(fā)明之一的造紙術。文章介紹了從古到今記錄事件的方法的演變及造紙術的發(fā)展。學習本課,要引導學生自主合作,主動探究,通過查找資料、網(wǎng)絡搜尋、小組合作等學習方式,來獲得和紙有關的.知識。體會造紙術對人類社會進步和文化發(fā)展的作用,激發(fā)學生熱愛祖國傳統(tǒng)文化的感情。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制作本課課件,準備生字詞卡片、有關紙的資料。

            學生準備:

            1.預習課文,嘗試朗讀。

            2.查找紙的相關資料。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激發(fā)興趣

            1.導入:同學們,你們了解紙的家族嗎?來說一說吧!(學生交流自己知道的紙)

            2.出示“資料袋”——紙的家族。讀一讀,認一認。

            3.揭示課題。

            師:不過現(xiàn)在越來越多的書籍、公文有了數(shù)字化形式,紙用得越來越少了。你知道最初的紙是什么樣的嗎?它有著怎樣的發(fā)展歷程?是誰發(fā)明的紙?今天我們就學習課文《紙的發(fā)明》,讓我們到書中去尋找答案。

            設計意圖:我們的生活中離不開紙。在新課開始,通過交流熟悉的紙,從而激起學生對紙的起源的好奇,激發(fā)了學生的求知欲。

            二、初讀課文,學習詞語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出示自讀要求:

            (1)一邊讀一邊圈出課文中的生字,借助拼音把生字讀準確,不理解的詞語做出標記。

            (2)把課文讀通順,難讀的句子多讀幾遍,并標上自然段的序號。

            (3)小組合作識記生字:①認讀生字,相互正音。②交流識記生字的好方法。

            (4)思考: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是什么?

            2.檢查自讀情況。

            (1)出示詞語:

            造紙術 偉大 記錄 一冊 保存 大約 經(jīng)驗

            阿拉伯 歐洲 社會 創(chuàng)造 攜帶 制造 蔡倫

            積累 朝鮮

            (2)指名讀詞,強調(diào)個別字讀音。

            “術”讀“shù”;“洲”“社”“創(chuàng)”是翹舌音;“冊”“蔡”是平舌音;讀準多音字“累”“鮮”,用不同讀音組詞。

            (3)指導學生書寫。

            錄:上下結構,下半部分不是“水”,而是“氺”,最后一筆是捺。

            洲:左右結構,部首是三點水,意思是水中的陸地。

            社:部首是“礻”,不是“衤”。

            (4)學生練寫生字各一遍。

            3.指名讀課文,感悟課文大意。

            與同伴說一說課文介紹了哪些內(nèi)容。

            設計意圖:識字教學是整個小學階段的重點任務。學生在低年級已經(jīng)掌握了一些識字寫字的方法,所以從中年級開始要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識字能力。本環(huán)節(jié)的教學給了學生充分的自主學習時間,并給出學習方法的提示,意在使每一個學生都能自主識字,教師只在關鍵處進行針對性指導。

            三、再讀課文,理清層次

            1.學生默讀課文并思考:課文每個自然段講了什么?哪里具體講到了紙的發(fā)明?其他段落講了什么?

            2.組內(nèi)交流,并派代表在班級匯報。

            課文一共有5個自然段。

            第1自然段:講造紙術的發(fā)明是中國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

            第2自然段:講造紙術出現(xiàn)以前,人們是怎樣記錄文字的。

            第3自然段:講了西漢時期出現(xiàn)了麻紙,但比較粗糙,不好書寫。

            第4自然段:講了東漢時期蔡倫造紙,并且傳承到了現(xiàn)在。

            第5自然段:講了中國的造紙術極大地促進了人類社會的進步和文化的發(fā)展。

            3.默讀課文,找出文中表示時間的詞語或詞組,想一想:在每一個時間段里,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小組合作,完成課后練習1,照樣子抓住關鍵字詞填一填。

            4.交流:

            早在幾千年前:還沒有發(fā)明紙,人們把文字刻在龜甲、獸骨、青銅器、木塊、竹片上,后來又寫在絲帛上。

            西漢時代:用麻造紙。

            東漢時代:蔡倫造紙。

            后來:傳到全世界。

            設計意圖:領會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抓住時間變化,了解紙的發(fā)明過程,為深入閱讀做好必要的準備。

            四、學習課文第一自然段

            1.學生自由朗讀第一自然段,抓住“偉大貢獻”體會造紙術對世界文明產(chǎn)生的巨大作用。

            2.師:同學們,請你關注這句話中的詞語“之一”,你想到了什么?對,造紙術是我國的四大發(fā)明之一。

            出示資料,簡單介紹中國古代四大發(fā)明。

            3.小結:是呀,造紙術、指南針、火藥、印刷術這四種發(fā)明對中國古代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且這些發(fā)明經(jīng)由各種途徑傳至各國,對世界文明的發(fā)展也產(chǎn)生了很大的影響。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關注詞語“之一”,體會文章用詞的準確性。通過對中國古代四大發(fā)明的了解,學生感受到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更產(chǎn)生了探究造紙歷程的興趣。

            五、課堂小結,布置作業(yè)

            1.朗讀課文。

            2.感興趣的同學可以查找和造紙術相關的資料,讀一讀。

            設計意圖:布置學生課外搜集和造紙術相關的資料,進行拓展閱讀,可以增加學生的知識儲備,同時為下節(jié)課的學習做好鋪墊。

            紙的發(fā)明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10

            學習目標

            1.了解蔡倫造紙的方法和意義。

            2.感受祖先的聰明才智,培養(yǎng)民族自豪感。

            學習重點

            了解蔡倫造紙的方法和意義。

            學前準備

            制作多媒體課件。(教師)

            教學環(huán)節(jié)

            導案學案達標檢測

            一、品讀第4自然段。(用時:20分鐘) 1.要求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第4自然段,概括這段話的主要內(nèi)容。

            2.引導學生簡述蔡倫造紙的過程。

            3.根據(jù)原文,思考交流:蔡倫改進的造紙術為什么能傳承下來? 1.自由讀第4自然段,了解蔡倫發(fā)明紙的過程及其發(fā)明的紙的優(yōu)點,小組交流討論。

            材料:樹皮、麻頭、稻草、破布

            過程:剪碎(切斷)、浸、搗亂、撈、曬

            優(yōu)點:原料易得、價格便宜、輕便好用

            2.簡述蔡倫造紙的過程。

            3.抓住蔡倫改進的造紙術的優(yōu)點回答問題。

            4.為什么只有蔡倫改進的造紙方法傳承下來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了解發(fā)明意義。(用時:10分鐘) 1.齊讀最后一個自然段,概括其主要內(nèi)容。

            2.聯(lián)系第一自然段,感受紙的發(fā)明對世界文明的影響和貢獻之大。 1.紙的發(fā)明意義重大:傳到朝鮮、日本;傳到阿拉伯和歐洲;影響了全世界。

            2.自讀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個自然段,感受紙的發(fā)明的偉大意義。 5.造紙術的發(fā)明與傳播有什么重大意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拓展延伸。(用時:10分鐘) 1.結合生活實際,說說紙的發(fā)明給我們帶來了哪些便利。

            2.再讀課文,完成課后習題第一題。

            3.作業(yè):收集資料了解中國古代其他的三大發(fā)明。 1.交流紙給我們帶來的便利。

            2.再讀課文,完成課后第一題,深入了解紙的發(fā)明過程。

            3.收集資料了解指南針、火藥、印刷術的發(fā)明過程。 6.選取一個古代發(fā)明,說說它的發(fā)明過程。

            板書設計

            教學反思

            本次教學按時間的先后順序,先幫助學生理順紙的發(fā)展過程,再了解發(fā)明的意義。教學思路清晰,最后的拓展延伸,不僅擴展學生的思維,還激發(fā)了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紙的發(fā)明》教學片段

            ◆自主探究,了解紙的發(fā)明過程。(教學重點)?

            師:中國造紙術的發(fā)明,為世界文明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這一偉大的發(fā)明是怎樣誕生的呢?請同學們自讀第2~4自然段,畫出相關內(nèi)容。

            (學生自讀課文,邊讀邊做記號。四人小組交流,然后推薦代表發(fā)言)

            生1:早在幾千年前,我們祖先創(chuàng)造了文字后,把文字記載在龜甲和獸骨上或鑄在青銅器上。

            生2:后來,人們把文字記載在竹片或木片上,用繩子穿起來,成為一冊書,很笨重。

            生3:再后來,人們在蠶絲織成的帛上寫字,雖然輕便,但價錢太貴不能普及。

            生4:兩千多年前的西漢時代,人們用麻造紙,但這種紙粗糙,不好寫字。

            生5:大約在一千九百年前的東漢時代,蔡倫吸收了人們長期積累的經(jīng)驗,用樹皮、破布、麻頭等為原料,造出了既輕便又好用,價格又便宜的紙。

            師:同學們學得認真,總結得較好,我們一起讀讀蔡倫造紙的過程,說說為什么蔡倫的造紙術能傳承下來呢?

            (生齊讀)

            生1:蔡倫造紙的原料容易得到。

            生2:蔡倫造的紙輕便好用,而且價格便宜,能滿足多數(shù)人的需要。

            師:古人的智慧和創(chuàng)造讓我們贊嘆不已,更值得我們學習。如果沒有紙的發(fā)明,也就不會有我們今天讀書學習的便利。

            紙的發(fā)明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11

            教學目標:

            教師資格證面試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通過反復朗讀,能夠說出為什么只有蔡倫改進的造紙術傳承下來了。培養(yǎng)學生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熱愛之情。教學重難點:

            學習蔡倫觀察發(fā)現(xiàn)和探索精神,培養(yǎng)學生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熱愛之情。

            教學方法:

            朗讀法

            教學過程:

            一、提問導入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教師范讀課文,講解重點生字詞齊讀課文概括文章大意三、品讀課文,探究深意

            自由朗讀課文,找出課文中不同的造紙術小組討論,說說為什么只有蔡倫的造紙術流傳了下來教師總結

            四、布置作業(yè)并結課

            板書設計:

            教學反思:

            逐字稿

            同學們好,現(xiàn)在開始上課!

            一、課程導入

            提問:有誰知道中國古代四大發(fā)明是什么?

            引起興趣:那有誰知道造紙術是怎么發(fā)展的?就讓我們一起學習課文《紙的發(fā)明》。

            二、學習生字

            教師范讀一遍課文,引導學生找出生字

            引導學生在老師范讀過程中圈出不認識的生字詞,小組內(nèi)互相學習生字。

            小組比賽,分別從生字的讀、組詞和寫法學習生字。

            小組回答后給予肯定表揚。

            三、分析課文,深入探究

            引導學生齊讀課文,提問:這篇課文給我們講了一件什么事?指名回答:概括全文,這篇文章講了造紙術的發(fā)展過程。

            接著提問:紙的發(fā)展可以分為幾個階段?4個階段,分別是造紙術發(fā)明之前、西漢時代、東漢時代、現(xiàn)代。

            提問:造紙術發(fā)明之前人們是在哪書寫文字的呢?引導學生讀第二自然段。這時候人們都在哪書寫文字?指名回答:有龜甲、獸骨、青銅器、竹片、木片、蠶絲制成的帛。通過PPT分別展示寫在這些東西上的文字。提問,用這些東西寫字有什么問題呢?指名回答,得出:不方便、貴、難以運輸。引導想象如果大家穿越回戰(zhàn)國時代大家是怎么上課的?如果還像現(xiàn)在一樣一天要學習6節(jié)課程需要每天帶多少書?怎么帶,會發(fā)生什么。

            時間來到了西漢時代。這時候人們發(fā)現(xiàn)了什么?引導學生齊讀第三自然段。指名回答,這時候人們已經(jīng)懂得了用麻造紙。提問,用麻造紙有什么特點?指名回答,粗糙、不好書寫。

            到了東漢時期呢?引導自由朗讀第四自然段。指名回答,是誰改進了造紙術?他的造紙術的過程是怎么樣的?這個造紙術流傳了下來嗎?為什么只有蔡倫的造紙術流傳了下來呢?引導小組討論,由小組總結蔡倫造紙術的特點:價格便宜、攜帶方便。

            造紙術后來是怎么發(fā)展的呢?引導學生讀最后一個自然段。得出造紙術從中國逐漸傳向了全世界。提問:為什么說造紙術極大的促進了人類社會的進步和文化的發(fā)展呢?引導思考現(xiàn)在的紙給我們帶來的影響,如果我們現(xiàn)在還在用龜甲、竹條書寫世界會有什么變化。

            提問:通過學習這篇課文大家有什么收獲?要觀察生活、珍惜紙張、為自己智慧勤勞的祖先感到自豪等

            四、布置作業(yè)

            觀察我們身邊有哪些紙,每種紙都有什么特點,都做什么用途,下節(jié)課一起交流!

          【紙的發(fā)明第二課時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紙的發(fā)明》教學設計03-23

          關于《紙的發(fā)明》教學設計03-17

          《紙的發(fā)明》表格式教學設計10-18

          《紙的發(fā)明》教學設計(精選5篇)01-10

          紙的發(fā)明教學設計(精選10篇)07-05

          紙的發(fā)明的教學反思04-13

          《他發(fā)明了什么》教學設計(第二課時)11-29

          《紙的發(fā)明》的教學反思范文04-29

          《紙的發(fā)明》教學反思范文11-11

          国产精品好爽好紧好大_亚洲男人综合久久综合_欧美福利电影a在线播放www_国产精品99久久精品无码

                  欧美一级在线免弗 | 在线观看亚洲一区网站 | 日本乱中文字幕系列在线观看 | 亚洲最新久久天堂网 | 日韩欧美亚洲中文综合v日本 | 亚洲愉拍二区一区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