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復習《溶解度》教學設計

          時間:2025-04-26 12:16:06 教學設計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專題復習《溶解度》教學設計(通用6篇)

            現如今,我們總免不了要接觸或使用練習題,做習題有助于提高我們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那么一般好的習題都具備什么特點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專題復習《溶解度》教學設計(通用6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專題復習《溶解度》教學設計(通用6篇)

            專題復習《溶解度》教學設計 1

            一、教學設計理念

            在高效課堂創建活動中,我縣化學學科確立了“問題導學→探究討論→歸納整理→拓展提升”的四環遞進教學模式。該模式體現了問題(或目標)引導、學生自學、探究討論、師生互動、共同參與、多種學習方式的綜合使用。本節課就是使用這“四環遞進”教學模式組織教學的。

            二、教學目標:

            1、了解飽和溶液和溶解度的含義,知道影響物質溶解度的因素,可用溶解度表和溶解度曲線表示物質的溶解度。

            2、知道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存有的條件、區別方法及相互轉化的方法。

            3、知道蒸發結晶和冷卻結晶是從飽和溶液中獲得晶體的常見方法,能舉例說明結晶現象。

            4、理解溶解度曲線的含義及不同溶解度曲線交點的含義,能根據溶解度曲線查找某物質在某溫度時的溶解度,比較溶解度和溶液中溶質質量分數的大小,分析溶解度隨溫度變化的趨勢,選用物質結晶的方法等。

            三、教學重點:

            了解飽和溶液和溶解度的含義,探究溶解度曲線。

            四、教學難點:

            對溶解度概念的理解。

            五、教學模式:

            四環遞進教學模式【即“問題導學→探究討論→歸納整理→拓展提升”】,體現問題(或目標)引導、小組討論、實驗探究、師生互動、共同參與、多種學習方式綜合使用的教學模式。

            六、教學程序:

            教師活動

            1、【考點解讀】列表細化本專題在中考中的評價領域評價要點和評價指標

            2、【問題導學】用3道選擇題和1道填空題導出本節課要探究的核心知識點

            3、【探究討論】

            1)以20xx年宜昌中考22題為載體,要求學生設計新的問題,展示探究成果;

            2)教師出示預設的`問題;

            3)引導學生探索解題技巧。

            4)【歸納整理】用列表的方式引導學生對比易混知識點,歸納解題技巧。

            5)【拓展提升】校本化作業的實施

            七、校本化作業:

            (見學案)

            八、板書設計:

            不飽和溶液

            ↓↑

            飽和溶液——溶解度——溶解度曲線↓結晶

            學生活動閱讀要點明確目標發現問題分組討論設計意圖通過解讀考點要求,明確飽和溶液溶解度結晶和溶解度曲線等在中考中的地位和作用。導出本節課所探究的課題,合作交流中相互啟發,拓展思路。設計問題合作探究讓學生通過問題的設計,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分析、規范表達問題的水平。培養學生的對比歸納水平,強化對基礎知識的記憶,掌握解答溶解度曲線題的一般思路和方法。培養學生知識使用、拓展、遷移、提升的能力。

            歸納整理形成方法當堂訓練即時反饋

            專題復習《溶解度》教學設計 2

            教學目標

            通過實驗探究,建立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的概念,了解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的相互轉化的方法,了解結晶現象。

            初步培養活動與探究的一般程序:提出問題→建立假設→設計方案(畫出實驗簡圖)→動手實驗→觀察記錄→分析現象→得出結論。

            通過實驗條件的改變,讓學生感受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的存在和轉化是有條件的`,逐步建立用辯證的、發展的思想觀點來看待事物的變化,和逐步培養由具體到一般認識事物過程的能力,并培養學生互相協作、友好相處的健康心態。

            重點和難點

            飽和溶液的涵義及“活動與探究”。

            實驗準備

            將全班學生分成若干小組,每小組不超過5人。

            每組準備器材:燒杯2個(各裝20 mL水)、玻璃棒1根、5 g NaCl(預先稱好)、5 g KNO3 4包(預先稱好)、酒精燈、鐵架臺(帶鐵圈)、石棉網、火柴、量筒、膠頭滴管。

            CAI課件、實物投影儀。

            教學設計

            教學過程

            點評

            激趣設境,問題導入

            師生互動:俗話說:“飯前喝湯,苗條漂亮;飯后喝湯,肥胖晃晃。”媽媽在家為小槐同學準備了一碗湯,小槐一嘗淡了,要媽媽加 (鹽);小槐一嘗還說淡了,又要媽媽加 (鹽);小槐一嘗還是說淡了,再要媽媽加 (鹽)……食鹽是我們熟悉的物質,它是否無限制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呢?

            以俗語作導語,由生活經驗作鋪墊,學生感到自然親切,著力創設快樂課堂。

            問題探究,得出結論

            小組討論,提出假設。

            NaCl能(不能)無限制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

            閱讀P33,確定方案(畫出實驗簡圖)。

            投影方案,交流共享。

            動手實驗,觀察記錄。

            上臺展示,投影結論。

            ①5 g NaCl能溶解在20 mL水中;②10 g NaCl不能溶解在20 mL水中,杯底有少許固體NaCl。

            即NaCl不能無限制溶解在一定量水中。

            誤導結論,延伸探究。

            “NaCl不能無限制溶解在水中”這句話是否正確?教師有意漏讀“一定量”三個字,引起學生質疑猜想。

            增補方案,實驗發現(畫出實驗簡圖)。

            觀察記錄,感悟要素“一定量”。

            課件演示,動畫要素(“一定量”飛入片中)。

            NaCl不能無限制溶解在一定量水中(師生互動,齊聲朗讀)。

            方案源于教材,形式卻別于教材,更顯直觀、生動。

            注重交流合作,掌握直觀區分“溶”與“不溶”的依據──杯底是否有未溶固體溶質。

            通過追究教師“疏忽”增補方案,動手實驗,使學生關注、重視“一定量”這個要素。充分發揮教師“引”的作用。

            陌生物質,引發探究

            KNO3為實驗室里化學藥品,它能不能無限制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

            如法炮制,小組探究。

            全班展示,投影結論。

            KNO3不能無限制溶解在一定量水中。

            將熟悉物質轉向陌生物質,培養學生從不同角度探究發現的能力,提高學生思維的發散性。

            話鋒一轉,激發探究

            溫度改變,杯底沒溶的KNO3固體能否繼續溶解?

            加熱攪拌,實驗發現,杯底未見KNO3固體。

            再設疑問,趣味探究,此溫下再加5 g KNO3,能否再溶?

            實驗發現,過一會兒,杯底未見KNO3固體,即全溶。

            回歸原溫,靜觀其變。

            課件演示,動畫要素(“一定溫度”飛入片中)。一定溫度下,KNO3不能無限制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

            跳出束縛,另起爐灶,激起學生更高的探究熱情。

            閱讀理解,形成概念

            在一定溫度下,向一定量溶劑里加入某種溶質,當溶質不能繼續溶解時,所得的溶液叫做飽和溶液,還能繼續溶解的溶液叫做不飽和溶液。

            在活動與探究得出結論上作文章,為輕松寫出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轉化的方法做了很好過渡。

            增補結論,領悟涵義

            室溫,5 g NaCl在20 mL水中得不飽和溶液

            ↓+5 g NaCl

            室溫,10 g NaCl在20 mL水中得到飽和溶液和少許NaCl固體

            ↓+5 mL水

            室溫,10 g NaCl在25 mL水中得到不飽和溶液

            室溫,5 g KNO3在20 mL水中得不飽和溶液

            ↓+5 g KNO3

            室溫,10 g KNO3在20 mL水中得到飽和溶液和少許KNO3固體

            ↓升高溫度

            升高溫度下,10 g KNO3在20 mL水中得到不飽和溶液

            分析歸納,課件演示

            飽和溶液二要素:“一定溫度下”“一定量的溶劑”。

            提煉升華,促進類化,構建體系。

            深化探究,激活思維

            室溫下,10 g KNO3在20 mL水中溶液達到飽和,升高溫度,杯底KNO3固體繼續溶解,且又溶解了5 g KNO3;冷卻到室溫,20 mL水溶解KNO3的質量不超過10 g,此時多余的KNO3會怎樣?

            (觀察杯中KNO3晶體和課本上圖9-11,閱讀感悟,請生上臺投影KNO3晶體)

            探究發現,聯想頓悟

            觀察玻璃片上的白色斑跡。

            觀察教材上從海水中提取食鹽過程圖。

            聯想:炒菜時,菜湯在鍋里蒸發,鍋底上有白色斑跡;運動出汗衣服上會出現白色斑跡……

            學以致用,趣味延伸

            練習:教材P40,習題1、5、6。

            家庭小實驗:制取明礬晶體(P40)。

            創設新的問題情境,培養學生求異思維,提升學生質疑能力。

            專題復習《溶解度》教學設計 3

            知識與技能

            1、 了解飽和溶液的涵義

            2、 了解溶解度的涵義,初步學習繪制和查閱溶解度曲線。

            過程與方法

            運用科學探究的方法理解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的涵義,并通過實驗探究了解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的相對性。

            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溶解度的學習,讓學生關注與溶解度有關的日常現象,如:魚池缺氧和增氧等,感受化學對改善生活和促進社會發展的積極作用。

            教學重點:

            建立飽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概念。

            教學難點:

            溶解度概念的形成。

            教學方法:

            實驗探究 多媒體

            課 題:

            2課時

            教學過程:

            情景導入:一杯水中能溶解多少氯化鈉呢?物質能不能無限制的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呢?一定量的水中究竟能不能無限制的溶解溶質呢?我們還是讓事實說話。

            講授新課:

            [活動與探究一]

            操作

            往20mL水中

            加入5gNaCl

            再加入5gNaCl

            再加入5mL水

            現象

            結論

            [活動與探究二]

            操作

            現象

            結論

            加入5g硝酸鉀攪拌

            再加5g硝酸鉀攪拌

            ……

            加熱

            再加5g硝酸鉀攪拌

            冷卻

            提問: 同學們在實驗過程中發現了什么嗎?這個實驗事實說明了什么?

            小結:說明在一定量的溶劑里是無法無限溶解某種溶質的。而隨著外界條件(溫度、溶劑的'量等)的改變,情況又發生了變化。

            講解:在一定溫度下,一定量的溶劑里,已經不能再溶解某種溶質的溶液叫飽和溶液,反之則是不飽和溶液。

            引導分析:在這個實驗中你還能得出什么結論?(從改變溫度、溶劑的量引起溶解情況發生的改變上來分析)

            小結:飽和與不飽和是相對而言的,在一定程度上它們是可以互相轉變的。

            只有在指明“一定量溶劑里”和“在一定溫度下”“飽和”和“不飽和”才有確定的意義。

            媒體播放:海水曬鹽的過程

            總結:略

            作業:新學案

            教后:

            第二課時:

            討論:P35頁——在上面的活動與探究中,用的水都是20mL,其中溶解氯化鈉和硝酸鉀的質量是否相同?

            分析、討論:由此可見,當要比較不同物質的溶解情況時,最好要注意什么?除此之外,還要附加什么條件?

            設問:用一杯水和一盆水來分別溶解糖和食鹽,你能判斷糖和食鹽誰溶解得多嗎?

            小結:我們把一定溫度下,在100g溶劑里達到飽和狀態時所溶解的質量叫做溶解度。

            討論:20℃時,食鹽的溶解度是36克。這句話如何理解?

            分析:溶解度四要素:一定溫度;一定量的溶劑;達到飽和狀態;所溶解的質量。

            閱讀:P36頁:溶解度的相對大小。理解溶解度和溶解性的關系。

            P37頁:資料

            討論:為什么用銀器皿盛放的食品不易腐敗?

            講解:我們用實驗的方法可以測出物質在不同溫度時的溶解度。

            讀表:P36頁表9—1

            指導繪圖:根據表9—1,繪制幾種物質的溶解度曲線。

            討論〈投影〉:

            1.繪制的溶解度曲線有什么特點?為什么?

            2.從繪制的溶解度曲線上查出上述幾種物質在25℃和85℃時的溶解度 。

            3.從溶解度曲線中,你還能得到哪些信息?

            小結:溶解度曲線所表示的意義

            過渡:前面我們所講的都是固體物質的溶解度。那么氣體是

            否也有這樣的特點呢?

            討論:1.P38頁討論

            2.燒開水時,鍋底有很多小氣泡,為什么?這說明了什么?

            小結:影響氣體溶解度的因素是:溫度和壓強

            討論:如何增加養魚池水中的含氧量?

            小結:學完本課題,你知道了什么?你能用我們所學到的知識解決什么問題嗎?

            課堂練習:課后習題

            專題復習《溶解度》教學設計 4

            一、 設計思想:

            溶解度是第七章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傳統教學模式把溶解度概念強加給學生,學生對概念的理解并不深刻。本節課從比較兩種鹽的溶解性大小入手,引發并活躍學生思維,設計出合理方案,使其主動地發現制約溶解度的四個條件,然后在教師引導下展開討論,加深對條件的認識。這樣設計,使以往學生被動的接受轉化為主動的探索,充分調動了學生善于發現問題,勇于解決問題的積極性,體現了嘗試教學的基本觀點: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嘗試,并嘗試成功。分組畫出各種物質的溶解度曲線,并總結物質的溶解度與溫度的關系規律能給學生提供表現自我、展示自我的機會。

            二、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了解溶解度的概念,溫度對一些固體物質溶解度的影響。

            2、了解溶解度曲線的意義。

            3、對氣體溶解度的定義及其與溫度、壓強的關系有一個大致的印象。

            過程與方法: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生自己制定出學習目標,選擇學習方法。利用多媒體引導學生通過觀察、討論等進行自主學習。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通過小組討論、合作學習使學生學會交流、學會傾聽、學會寬容、學會合作,進一步增進同學間的友誼。

            三、教學重點:

            建立溶解度的概念。

            四、教學難點:

            正確了解固體物質溶解度的概念。

            五、教學用具:

            多媒體課件,坐標紙

            六、教學方法:

            合作探究、分組操練嘗試教學法

            精選部分習題,鞏固有關知識。

            七、 教學過程:

            1、課前復習

            問:不同物質在水中溶解能力是否相同?舉例說明。

            答:不同。例如食鹽能溶于水,而沙子卻極難溶于水。

            問:那么,同種物質在不同溶劑中溶解能力是否相同?

            答:不同。例如油易溶于汽油而難溶于水。

            教師總結:物質溶解能力不僅與溶質有關,也與溶劑性質有關。通常我們將 一種物質在另一種物質中的溶解能力叫溶解性。

            2、拋磚引玉導入課題

            3、講授新課

            a、理解固體溶解度的概念。

            問:如何比較氯化鈉、硝酸鉀的溶解性大小?

            生:分組討論5分鐘左右,拿出實驗方案。

            (說明:放給學生充足的討論時間,并鼓勵他們暢所欲言,相互糾錯與補充, 教師再給予適時的提示與總結。學生或許會憑感性拿出較完整的實驗方案,意識到要比較氯化鈉、硝酸鉀溶解性大小,即比較在等量水中溶解的氯化鈉、硝酸鉀的多少。但此時大多數學生對水溫相同,溶液達到飽和狀態這兩個前提條件認識不深刻,教師可引導進入下一次嘗試活動。)問:(1)為什么要求水溫相同?用一杯冷水和一杯熱水分別溶解氯化鈉和硝酸鉀,行不行?

            (2)為什么要求水的體積相同?用一杯水和一盆水分別溶解,行不行?

            (3)為什么要達到飽和狀態?100克水能溶解1克氯化鈉也能溶解1克硝酸鉀,能否說明氯化鈉、硝酸鉀的溶解性相同?

            生:對上述問題展開積極討論并發言,更深入的理解四個前提條件。

            (說明:一系列討論題的設置,充分調動了學生思維,在熱烈的討論和積極思考中,定溫,溶劑量一定,達到飽和狀態以及溶解物質的質量單位要規定好這四個比較物質溶解性大小的前提條件,在他們腦海中留下根深蒂固的`印象,比強行灌輸效果好得多。)

            師:利用多媒體展示完整方案。

            結論1、10℃時,氯化鈉比硝酸鉀更易溶于水。 師:若把溶劑的量規定為100克,則某溫度下100克溶劑中最多溶解的溶 質的質量叫做這種溶質在這個溫度下的溶解度。 生:理解溶解度的涵義,并思考從上述實驗中還可得到什么結論?

            結論2、10℃時,氯化鈉的溶解度是35克,硝酸鉀的溶解度是21克。 生:歸納溶解度定義,并理解其涵義。 b、根據溶解度判斷物質溶解性。

            師:在不同的溫度下,物質溶解度不同。這樣,我們只需比較特定溫度下 物質溶解度大小,即可衡量溶解性強弱。具體方法如何呢?

            生:自學課本第135頁第二段并總結。

            c、溶解度曲線。

            師:用多媒體展示固體溶解度數據。

            生:分組畫出溶解度曲線,并上臺展示然后總結溶解度與溫度的關系,從中得出規律性結論。

            問:影響固體溶解度的主要因素是什么?表現在哪些方面?答:溫度。大多數固體溶解度隨溫度升高而增大,例如硝酸鈉;少數固體 溶解度受溫度影響不大,例如氯化鈉;極少數固體隨溫度升高溶解度反而減小,例如氫氧化鈣。 d、氣體溶解度

            結合固體溶解度的定義回答氣體溶解度的定義并討論影響因素。

            4、能力拓展:

            5、課件展示本節所學內容:

            6、布置作業:

            板書設計:

            一、固體溶解度

            1、 定義:前提條件:①定溫 ②100克溶劑 ③飽和狀態④溶

            解溶質質量。

            2、 固體溶解度曲線。

            3、 溶解度曲線與溫度的關系

            4、 溶解性

            二、氣體溶解度

            1、 定義

            2、 影響因素

            教學反思:

            教 師 教 學 設 計

            化 學 組

            專題復習《溶解度》教學設計 5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溶解度的概念,了解溫度對一些固體物質溶解度的影響,了解溶解度曲線的意義。

            2.使學生大致了解氣體溶解度與溫度、壓強的關系。

            3.使學生掌握有關溶解度的幾種基本計算。

            教學重點和難點

            1.重點

            建立溶解度的概念,掌握溶解度的基本計算。

            2.難點

            固體物質溶解度的概念,溶解性與溶解度的區別,掌握有關溶解度的計算方法。

            教具

            溶解度曲線掛圖、小黑板。

            教學過程

            【復習提問】(1)什么叫飽和溶液?不同物質的.飽和溶液的濃稀程度是不是一樣?

            (2)怎樣使硝酸鉀的飽和溶液變成不飽和溶液?

            【引入新課】在相同條件下,有些物質容易溶解在水里,而有些物質難溶解,也就是說各種物質在水里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

            。

            【板書】

            一、溶解性:一種物質溶解在另一種物質里的能力。

            1.溶解性大小跟溶質、溶劑的性質、結構有關。

            【講解】如食鹽容易溶解在水里。油脂和汽油都屬于有機化合物,油脂容易溶解在汽油里。(因此可用汽油去油污)

            【板書】2.不同的物質在同一溶劑里溶解性不同。

            【講解】如相同質量的水里,蔗糖比食鹽溶解的量多。

            【板書】3.同一物質在不同溶劑里溶解性不同。

            【講解】如碘在酒精里容易溶解而在水里難于溶解。因此醫藥上用酒精來配制碘酒。

            【板書】4.物質溶解性常分為“易溶”、“可溶”、“微溶”、“難溶”四種情況。

            【講解】物質的溶解性易受溫度的影響,因此,講物質的溶解性要規定一定的條件,除了溫度外,物質溶解的量還跟溶劑量的多少有關,因此,也要規定一定的溶劑量。為了定量描述物質溶解性的大小必須用一個尺度來衡量,這就是溶解度。

            【板書】

            二、固體的溶解度

            1.溶解度的定義

            【指導閱讀】課本內容。

            2.固體溶解度的“溫、飽、劑、質”四要素。

            【講解】

            (1)因為溫度變化對溶解度大小有影響,所以要指出“在一定的溫度下”。

            (2)各種固體物質的溶解度需要對溶劑量制定一個標準。規定用“100g”溶劑作標準。

            (3)因為每種物質在同一溫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劑里達到飽和狀態和不飽和狀態時,溶解的量不相同,所以規定不同固體物質溶解度都應該達到飽和狀態。

            (4)固體溶質的量的單位規定為克,這樣與溶劑的量的單位一致。

            專題復習《溶解度》教學設計 6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理解飽和溶液的涵義。

            2、了解溶解度涵義,初步學習繪制溶解度曲線和查閱溶解度曲線。

            (二)過程與方法

            1、學習觀察、分析實驗現象,并能歸納出相應的概念。

            2、學習通過實驗解決問題。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認識矛盾的雙方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

            2、樹立做任何事情都要實事求是的觀點。

            教學重難點

            1、理解飽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概念。

            1、理解飽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概念。

            2、正確理解氣體物質溶解度的概念。

            教學工具

            教師用具:多媒體。學生用具:儀器:燒杯、玻璃棒、酒精燈、蒸發皿、藥匙、天平、砝碼、量筒、石棉網、鐵架臺、坐標紙。藥品:氯化鈉、硝酸鉀。

            教學過程

            (引入)我們知道食鹽易溶于水而形成溶液,但在一杯水里能否無限地溶解食鹽呢?

            (猜想)

            1、能

            2、不

            (由一組同學描述現象、結論,其他各組提出異議)

            (小結)

            1、在一定條件下,氯化鈉不能無限溶解,當不能溶解時,加入水,又能繼續溶解。

            2、在一定條件下,硝酸鉀也不能無限制溶解,當不能溶解時,升高溫度,又能繼續溶解。

            (提問)上述活動的“一定條件”是什么?

            (討論、總結)

            1、一定溫度

            2、一定量的溶劑

            (追問)如果不指明這兩個條件,能否說某物質的溶解量是有限的?

            (討論、回答)不能。因為我們可以改變溫度、改變溶劑的量,使溶質無限制地溶解。

            (引導)我們把一定條件下不能繼續溶解溶質的溶液叫飽和溶液,相反,還能繼續溶解溶質的溶液叫不飽和溶液。

            (思考)請大家根據剛才的分析,總結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的科學概念。

            (板書)一、飽和溶液

            1、飽和溶液和不飽和溶液

            ①飽和溶液:[在一定溫度下,向一定量的溶劑里加入某種溶質],(當溶質不能繼續時,所得到的)溶液叫做(這種溶質的)飽和溶液。

            ②不飽和溶液:[在一定溫度下,向一定量的溶劑里加入某種溶質],(還能繼續溶解的)溶液叫做(這種溶質的)不飽和溶液。

            (思考)一定溫度下,向一定量的氯化鈉飽和溶液中加入少量硝酸鉀固體,能否溶解?

            (討論、小結)某種物質的飽和溶液對其他物質而言并非飽和,所以,向一定溫度下、一定量的氯化鈉飽和溶液中加入少量硝酸鉀,硝酸鉀能繼續溶解。(教師可引導學生注意飽和溶液概念中的“這種溶質”四個字)

            (提問)

            1、通過活動與探究可看出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的根本區別是什么?

            2、如何判斷某一溶液是否飽和?

            (討論、總結)

            (板書)

            2、判斷某溶液是否飽和的方法:在一定條件下,溶質是否繼續溶解。

            (提問)回想課上的活動與探究,試分析如何將一瓶已經飽和的硝酸鉀溶液轉化成不飽和溶液。

            (分析、討論)

            (結論)飽和溶液不飽和溶液

            (引導)調動學生的逆向思維,思考:如何將接近飽和的溶液轉化為飽和溶液?

            (討論)

            (結論)不飽和溶液飽和溶液

            (學生可能想不到改變溶質的量,這耐教師可引導學生注意上述兩個活動探究的前半部分:不斷加溶質直至不再溶解)

            (提問)“升高溫度”與“蒸發溶劑”矛盾嗎?

            (活動與探究2)

            取少量硝酸鉀飽和溶液放于蒸發皿中,加入少量硝酸鉀固體,觀察現象。加熱該溶液,觀察在持續加熱的'過程中溶液的變化。

            (交流實驗現象,并分析出現不同現象的原因)

            (總結)在加熱溶液的過程中,起初溶液溫度升高,溶劑蒸發得比較少,溶液由飽和轉化為不飽和,所以固體繼續溶解;隨著加熱時間的延長,溶劑不斷蒸發,不飽和溶液轉化為飽和、溶液,所以又析出固體。

            “升高溫度”與“蒸發溶劑”是同一過程的兩個矛盾體,只要我們把握好一定的尺度,就能將飽和溶液與不飽溶液相互轉化。

            (升華)其實,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就存在著許多矛盾體,只要我們把握好一定的“度”,生活就會更美好。

            (講解)以上我們討論出的轉化關系與條件是大多數物質存在的普遍規律,但不可否認特殊性的存在。例:Ca(OH)2的水溶液,降溫時可由飽和轉化為不飽和。因此上述轉化規律只適用于大多數物質。

            (板書)一般情況下:

            課后小結

            (小結)本節課我們探究了飽和溶液的概念,理解了飽和溶液只有在一定的條件下才有確定的意義,并總結出了判斷飽和溶液的方法以及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相互轉化的條件。我們還從中獲取了哲理性的知識,用于指導我們的學習。

          【專題復習《溶解度》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溶解度的教學設計09-17

          《溶解度》最新教學設計04-20

          《有機實驗專題復習》的教學反思07-15

          《溶液專題復習》教學反思范例08-31

          滑動變阻器專題復習的教學反思08-14

          《閱讀專題訓練》教學設計09-23

          《復習》的教學設計08-20

          詩歌鑒賞專題復習06-21

          高考語文專題復習09-08

          国产精品好爽好紧好大_亚洲男人综合久久综合_欧美福利电影a在线播放www_国产精品99久久精品无码

                  日韩AV不卡在线观看五月 | 先锋影音亚洲国产精选 | 日本强奷中文字幕在线播放 | 一区二区三区国产V欧美 | 亚州Av片在线劲爆看 | 欧美一区二区狠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