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

          時間:2023-05-10 15:00:12 教學設計 我要投稿

          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精選15篇)

            作為一名教師,時常需要用到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把教學原理轉化為教學材料和教學活動的計劃。那要怎么寫好教學設計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精選15篇)

          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1

            一、教材分析

            《爬山虎的腳》是魯教版三年級下冊第二組課文的一篇講讀課文。這篇課文主要介紹了爬山虎的特點,著重介紹了它的“腳”。寫了“腳”的生長部位、形狀和作用以及它是怎樣用“腳”爬墻的。其目的是在讀懂,理解字、詞、句、段的基礎上了解課文的敘述順序;繼續(xù)學習和進一步鞏固怎樣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的知識點、學習作者觀察事物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們觀察事物的能力。

            二、學情分析

            對三年級的學生來說,對爬山虎不甚了解。但了解植物的特點,感受植物的無窮魅力,熱愛大自然這些都是學生于生俱來的興趣,課前可讓學生實地觀察,不失為了解爬山虎的好辦法。同時課上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讓學生更進一步了解爬山虎的腳的特點。并通過圖文結合,引導學生在反復朗讀中感悟作者的觀察方法,觀察習慣,習作方法,并能遷移運用讓學生會觀察自己身邊熟悉的植物,并寫出特點,是本課教學的重難點。

            三、教學策略

            1、課前布置學生實地觀察爬山虎,獲得直觀感受。

            2、根據(jù)學生的實際,先理清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來寫爬山虎的。然后再從課題入手,直奔重點段落,研讀爬山虎的腳是怎樣的,它是怎樣一步一步爬上墻的,然后再學習其他段落,弄明白爬山虎的葉子與爬山虎一腳一腳往上爬的關系。

            3、課文的重點段落,即描寫爬山虎腳的部分,特別是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這部分內容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難度。在教學時要采用多種方式引導學生讀懂,并充分交流讀書的收獲。為了突破這一理解上的難點,要借助多媒體展示爬山虎緊貼著墻往上爬的課件,一邊演示一邊讀文,圖文結合,引導學生自主發(fā)現(xiàn)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而課文的最后一部分,主要運用對比的方法引導學生進行學習。通過對比,了解爬山虎的腳觸著墻與沒觸著墻的不同結果,以及爬山虎的腳與墻的依賴關系。

            4、在學習的過程中,教師應抓住重點與舉相機引導學生了解作者是怎樣抓住特點觀察事物的。借以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培養(yǎng)良好的觀察習慣。

            5、利用資料袋,引導學生開展一些實踐活動,如,觀察自己感興趣的植物,并做記錄;或是做個小實驗,連續(xù)觀察實驗中的變化,使學生體會到觀察特別是連續(xù)觀察是一種好習慣,并能有意識地運用于自己的生活實踐,也能留心觀察、寫觀察日記。

            四、教學目標

            1.認識5個生字,會寫12個生字。正確讀寫“引人注意、均勻、重疊、空隙、葉柄、觸角、痕跡、逐漸、休想”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課文。

            3.讀懂課文,了解爬山虎的特點,理清課文的敘述順序,能抓住主要課文內容。

            4.了解作者是怎樣圍繞爬山虎的腳寫具體的,學習作者細心觀察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留心和細致觀察事物的習慣。

            五、重點難點

            通過學文、觀圖和實際觀察的方法了解爬山虎的特點,學習作者抓住事物的特點,把事物寫具體的方法。是教學的重點;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的,是理解的難點。

            六、教學準備

            課前準備爬山虎的教學掛圖,制作演示課件。布置學生課余觀察爬山虎,對照課文內容,了解爬山虎腳的樣子。

            七: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激發(fā)興趣

            師:1、今天,老師和大家一起認識一種植物,請看(出示圖片:滿墻的爬山虎),大家知道這是什么嗎?(生齊:爬山虎)

            2、哪些同學看見過真的爬山虎呢?

            其實,你們平時看見的都是爬山虎的什么?(生:葉子)

            那你們仔細觀察過爬山虎的腳嗎?(生——)

            爬山虎的腳究竟是什么樣子呢?很少會有人注意。但葉圣陶爺爺卻是一個善于觀察、善于思考的人。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寫的文章——《爬山虎的腳》。

            3、板書課題(師邊板書邊指導:“虎”是本課的生字,我們來一起寫一下。)

            4、齊讀課題

            (1)大家想一想,如果你是作者,你會從哪些方面去寫?

            (指生:葉子、腳的位置、形狀、顏色、怎么爬、腳的變化)

            (2)那葉圣陶爺爺都寫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呢?讓我們走進課文。

            二、整體感知,理清脈絡

            1、這篇課文大家已經進行了充分的預習,下面請大家再大聲朗讀課文,讀的時候,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遇到難讀的句子可多讀幾遍。開始吧!

            2、誰愿意讀給大家聽?(采用自愿選擇段落的方式,指5名學生分別讀5個自然段)注意:其他同學邊聽邊思考:哪些段寫了爬山虎的葉子,哪些段寫的是爬山虎的腳?

            (1)學生讀課文時,如果出現(xiàn)讀得不準確的字音,等這一段課文讀完后,老師要立刻糾錯,并讓全班學生齊讀兩遍,加以鞏固。

            (2)(學生讀完第2段時)

            師:同學們,這段課文中的(課件出示:均勻、空隙)“均勻”是兩個生字組成的,讓我們再一起讀一讀——“均勻”;“空隙”的“空”是一個多音字,在這讀——空隙;它還有另外一個讀音,比如“天空”。

            師:讓我們再放回句子中讀一讀(出示句子,齊讀):

            葉尖一順兒朝下,在墻上鋪得那么均勻,沒有重疊起來的,也不留一點兒空隙。

            (3)(當學生讀完第3段時)

            師:這段課文中的“莖和柄”是生字(出示圖片),大家認一認,哪是爬山虎的莖?哪是葉子的柄?(教師指圖,讓學生說)

            (4)課件出示句子,齊讀

            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莖上長葉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狀的六七根細絲,每根細絲像蝸牛的觸角。

            2、理清層次

            (1)師:剛才大家讀得認真,聽得仔細,那課文哪些段寫的是爬山虎的葉子?哪些段寫的是它的腳呢?(生:第2自然段寫的是葉子,3、4、5自然段寫的是腳)

            (2)教師板書:葉子、腳

            (3)師:課文共5個自然段,葉圣陶爺爺用了3個自然段寫“腳”,為什么?(生:因為文章題目是“爬山虎的腳”,所以,要重點寫“腳”)

            (4)師:對,寫文章要詳略得當,重點內容要寫具體。今天,咱們就重點學習三四五段。

            三、品讀重點,感悟寫法。

            (一)學習第3自然段,交流“腳的位置、形狀、顏色”。

            1、現(xiàn)在請同學們默讀第三段,邊讀邊體會:這一段都寫了“腳”的什么?可在課文旁邊做批注。(生默讀,師巡視看學生讀書、批注的情況)

            2、(出示課文)交流:

            以前,我只知道這種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么能爬。今年,我注意了,原來爬山虎是有腳的。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莖上長葉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狀的六七根細絲,每根細絲像蝸牛的觸角。細絲跟新葉子一樣,也是嫩紅的。這就是爬山虎的腳。

            (1)師:誰來談談:通過讀你知道,這段都寫了什么?

            生:我讀懂了,“這段寫了爬山虎的腳長的位置、形狀和顏色”。

            (師板書:位置、形狀和顏色)

            (2)師:腳的位置在哪呢?誰來讀讀有關句子。

            (生讀: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莖上長葉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狀的六七根細絲。)

            師:出示圖片指著:大家看,這就是莖上長葉柄的地方。那它的腳長在哪里?(生指說:它的反面),對,葉柄的反面就是腳生長的位置。

            (3)師:那腳的形狀又是怎樣的呢?誰來讀讀有關句子

            (生讀:反面伸出枝狀的六七根細絲,每根細絲像蝸牛的觸角。)

            師:作者把腳的樣子比作什么?(生:把腳比作蝸牛的觸角)

            師:可是當它巴住墻的時候變成了什么樣子呢?誰能聯(lián)系下文說說(生說:像蛟龍的爪子)

            (4)師出示“蝸牛的觸角”“蛟龍的爪子”和“爬山虎的腳”的對比圖”:大家看,這就是蝸牛的觸角和“蛟龍的爪子”,它們和爬山虎的腳相似嗎?

            可見葉圣陶爺爺觀察多么仔細,描寫多么逼真!

            (5)師:那腳的顏色又是什么樣的呢?誰來讀給大家聽?(指生讀:細絲跟新葉子一樣,也是嫩紅的。)原來,腳的顏色是嫩紅的!

            (6)下面咱們分角色讀課文(課件出示)

            (請女生讀描寫位置和形狀的句子,男生讀描寫顏色的句子,老師讀最后一句)

            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莖上長葉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狀的六七根細絲,每根細絲像蝸牛的觸角。細絲跟新葉子一樣,也是嫩紅的。這就是爬山虎的腳。

            (7)師總結引導:爬山虎的腳位置長得這么隱蔽,形狀像蝸牛的觸角那么細,都被葉圣陶爺爺發(fā)現(xiàn)了。大家猜猜,他是怎么發(fā)現(xiàn)的?

            (生:可能天天都來觀察;

            可能從剛剛長出來就開始觀察,一直到枯萎;

            可能觀察的時候離得很近,看得很仔細

            可能看的時候還扒開了葉子,有時候還拉拉它的莖。……)

            (8)師總結:是啊!葉圣陶爺爺因為經過長期仔細的觀察,才能抓住爬山虎腳的特點,才能寫得這么細致。

            (9)讓我們再齊讀這段課文,進一步感悟它的寫法吧!

            (圖片出示本段課文:齊讀)

            以前,我只知道這種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么能爬。今年,我注意了,原來爬山虎是有腳的。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莖上長葉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狀的六七根細絲,每根細絲像蝸牛的觸角。細絲跟新葉子一樣,也是嫩紅的。這就是爬山虎的腳。

            (二)學習課文第4段,交流“怎么爬的”。

            師過渡:那它是怎么往上爬的呢?

            1、請大家默讀第4段,邊讀邊把寫爬山虎怎么爬的動詞圈起來。開始吧!

            (生默讀課文,邊讀邊圈畫;師巡視看學生圈畫的情況)

            2、課件出示

            爬山虎的腳( )著墻的時候,六七根細絲的頭上就( )成小圓片,( )住墻。細絲原先是直的,現(xiàn)在彎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莖( )一把,使它緊( )在墻上。爬山虎就是這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如果你仔細看那些細小的腳,你會想起圖畫上蛟龍的爪子。

            (1)剛才大家讀書都很投入。那爬山虎是怎樣爬的呢?咱們一起試著說一說。(一起讀課文填空)

            (2)出示課文

            爬山虎的腳(觸)著墻的時候,六七根細絲的頭上就(變)成小圓片,(巴)住墻。細絲原先是直的,現(xiàn)在彎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莖(拉)一把,使它緊(貼)在墻上。爬山虎就是這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如果你仔細看那些細小的腳,你會想起圖畫上蛟龍的爪子。

            A誰來說說,在這一自然段中,作者都用了哪些十分貼切的動詞寫出了爬山虎爬的過程呢?(指生說:觸、變、巴、拉、貼;師板書)

            b大家再讀一讀這段話,想想這幾個動詞的位置能調換嗎?為什么?

            (請大家邊讀課文,邊在桌子當墻壁,在上面演示一下爬山虎爬的動作)

            跟同桌交流一下自己的看法;

            誰來談談自己的看法?(指名交流)

            c師講解總結:這些詞是有先后順序的,不能互換,它們之間也存在著因果關系,比如,正是細絲由直變彎曲,縮短了莖與墻的距離,產生了拉力,才使他在墻上貼得緊,F(xiàn)在同學們知道為什么細絲由直變彎曲,就緊貼在了墻上,對莖才產生了拉力。葉圣陶爺爺正是準確運用了這些動詞,才把爬山虎的腳是怎么爬的過程寫得很具體,寫得這么有序。這種準確表達的方法,也是我們應該學習的。

            3、引讀課文

            爬山虎就是這樣一腳一腳往上爬,漸漸爬滿了山坡,爬滿了墻壁,爬滿房頂。假如你就是那棵爬山虎,告訴大家你是這樣爬的——(指名讀課文)

            不管烈日炎炎,還是狂風暴雨,它總是一腳一腳往上爬,假如你就是那棵爬山虎,告訴大家你就是這樣爬的——(指名讀課文)

            你們讀著讀著,我仿佛看到了那棵爬山虎正一腳一腳往上爬,請大家齊讀第四段。

            4、這里的“一腳一腳往上爬”能換成“一步一步往上爬”嗎?為什么?

            5、教師小結:原來爬山虎可不像動物那樣幾只腳交替著爬,而是長一只腳巴住墻,再爬就必須再長一只腳,再巴住墻。一直往上長,必須不斷長出新腳。所以,葉圣陶爺爺說爬山虎是“一腳一腳”往上爬。

            6、想親眼看看它到底是怎么爬的嗎?(課件演示爬山虎爬的過程,一邊演示,老師一邊誦讀課文內容)

            6、看著演示圖,能把它爬的過程背下來嗎?

            (1)先自己練習背誦一下。

            (2)指名背誦(誰愿意背給大家聽?)

            (3)咱們一齊看圖背誦一遍。

            (三)學習第5段,交流:爬山虎的腳有什么變化。

            1、師小結過渡:剛才我們學習了爬山虎觸著墻的腳是怎么爬的。大家知道嗎?葉圣陶爺爺還發(fā)現(xiàn)了爬山虎腳的秘密。請大家自由讀讀第5段,看看是什么秘密。(生自由讀)

            2、(出示課文)

            爬山虎的腳要是沒觸著墻,不幾天就萎了,后來連痕跡也沒有了。觸著墻的,細絲和小圓片逐漸變成灰色。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腳,那些腳巴在墻上相當牢固,要是你的手指不費一點兒勁,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莖。

            (1)誰能說說是什么秘密?(沒有觸著墻的,枯萎了,觸著墻的,腳變成灰色,牢固地巴在墻上。)(板書:變化、萎了牢固)

            (2)那爬山虎的腳與墻的關系怎樣?

            (3)“要是你的.手指不費一點兒勁,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莖!闭f明了什么?

            (4)師:可見爬山虎的腳巴住墻是多么牢固啊!

            風能掀下它,不讓它繼續(xù)往上爬嗎?(不能!)

            雨能阻擋它,不讓它向上攀登嗎?(不能!)

            可見爬山虎的腳具有多么不屈不撓的攀登精神啊!

            現(xiàn)在,你對爬山虎的腳產生了什么新的感受?(敬佩、喜愛……)

            (5)請帶著這種感受再讀最后一自然段(齊讀)。

            (四)、引導發(fā)現(xiàn),總結寫法

            1、師指板書點撥:作者圍繞爬山虎“腳”的特點,按照觀察爬山虎“腳”的順序,給我們講了三個方面的內容:一個是腳的位置、形狀和顏色;一個是怎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還介紹了觸著墻和沒觸著墻的的變化。那葉圣陶爺爺?shù)挠^察是一時的嗎?(不是)是的,葉圣陶爺爺懂得連續(xù)的觀察,才為我們展示了這么可愛的爬山虎。

            2、你從作者觀察爬山虎中受到那些啟發(fā)?

            (1)觀察要細致,要連續(xù)觀察。

            (2)要抓住特點觀察。

            (3)要注意事物的細微變化。

            3、以前我們只注意到爬山虎的葉子,而葉圣陶爺爺卻對不引人注目的“腳”作了十分具體的介紹,真是了不起!那本文的課題是《爬山虎的腳》,作者為什么還寫了爬山虎的葉子呢?它和腳有什么關系呢?咱們下節(jié)課再探究。

            四、拓展文本,課堂延伸

            作業(yè)設計:

            同學們,世間萬物豐富多彩、美不勝收,而且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如果我們細心觀察,就能發(fā)現(xiàn)許多大自然的奧秘。想知道嗎?那就趕快行動吧。課下,請同學們仿照《爬山虎的腳》一文的觀察方法,仔細觀察一種植物。觀察得時候,可先從遠處整體看,再從近處一部分一部分仔細看,特別要細心觀察它的莖、葉、花,看看有什么特點,甚至有什么變化,做好觀察記錄,最后再具體方面寫下來。

            板書設計:

            葉

            5爬山虎的腳

            腳位置、形狀、顏色

            爬:觸--→巴--→拉--→貼

            變化:萎了牢固

            自我評析:

            1、把學習的主動權始終還給學生

            為了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激發(fā)他們的興趣,我以親切談話、課題探究的形式激發(fā)他們學習的欲望。檢查讀課文的情況時,我讓他們選擇自己喜歡的自然段。在體會課文內容時,給他們充分讀、思考的時間,都體現(xiàn)了“以人為本”的教學思想,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讓他們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

            2、還語文課堂以朗朗的讀書聲

            閱讀教學要以讀文本,要讓書聲成為課堂的主旋律。課始,學生初讀,掃除生字障礙,理清了課文脈絡。接著讓學生選擇最感興趣的段落去讀去思考和感悟。在讀中培養(yǎng)了語感,在讀中受到了情感的熏陶。在滲透爬山虎腳的攀登精神后,讓學生再讀,學生就會感受文字富于生命氣息,獲得了情感的體驗。

            3、讓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有機結合

            本教學比較好地實現(xiàn)了信息技術和理解內容的結合。如果課件出示過早,那些直觀形象的畫面容易代替學生的思維,代替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悟。我在教學適宜時機運用多媒體,提高了教學效率。

            (1)呈現(xiàn)美景,激發(fā)情感。在課始,為了激發(fā)學生情感,我請學生欣賞了爬山虎爬滿山坡、墻頭、巖石的情景,使形象與情感融合,獲得美的熏陶。

            (2)再現(xiàn)過程,突破難點。爬山虎腳的位置、樣子、顏色以及它是怎么一步一步往上爬的?這是學生理解的難點。我在學生自己讀、畫、議的基礎上,再適時機地出示爬山虎腳的位置、顏色、樣子和它向上爬的過程,這些形象直觀的畫面,學生很容易地理解了難點,達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

          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認識5個生字,會寫11個生字。正確讀寫“引人注目、均勻”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全文。

            3、了解爬山虎的特點,理解課文的敘述順序。

            4、學習作者細心觀察的方法,培養(yǎng)留心周圍事物的意識。教學重難點:了解爬山虎的特點,學習作者細致的觀察方法。

            教具準備:

            1、實物展示臺。

            2、學生準備水彩筆。

            3、爬山虎實物。

            教學課時:2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設問激趣,整體感知

            出示謎語

            A上搭架,下搭架,開黃花,條條青龍?zhí)偕蠏。(絲瓜)

            B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掛。(葡萄)

            葡萄和絲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處攀援的植物,爬山虎也是一種蔓生植物,板題:它搭架嗎?(這個問題的提出,學生展開形象思維,激起學生學習興趣。)

            葉圣陶爺爺小時候生活的地方就滿眼是爬山虎,指讀第一段,齊讀。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第6課《爬山虎的腳》看看葉圣陶爺爺是如何把爬山虎怎樣爬墻的這一幅美麗畫卷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的。

            二、學生自讀,教師巡視指導。

            三、反饋讀書情況。

            1、出示詞語讓學生認讀。

            2、請學生讀自己喜歡的段落,重點檢查生字、詞語的讀音。

            四、再讀課文,提出問題。

            1、學生讀課文,在文中做泡泡。

            2、提出問題,小組討論解決。

            3、葉爺爺為什么會把爬山虎寫得那么生動具體?

            五、學習第二段

            課文寫了關于爬山虎的哪兩個方面(葉子、腳)

            葉圣陶爺爺筆下的爬山虎的葉子怎樣呢?

            1、范讀第二自然段。聽了有什么感受?(美)

            2、哪些地方寫的美?你喜歡哪句?自劃、練讀

            3、交流中適機點出靜態(tài)、動態(tài);顏色、姿態(tài)。

            4、自己感受一下風吹時爬山虎葉子的`美。做一做拂過、漾起的動作,你能讀好這句話嗎?想欣賞一下風吹爬山虎的樣子嗎?視頻播放,練習朗讀

            5、背誦本段。

            6、爬山虎的葉子之所以生機勃勃地鋪滿墻,這跟它的腳有密切的聯(lián)系,爬山虎的腳又是什么樣的呢?葉爺爺為什么會把爬山虎寫得那么生動具體?我們下節(jié)課繼續(xù)學習。

            六、指導寫字

          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3

            學習內容

            爬山虎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

            1、我能學會生字新詞,正確讀寫“均勻、重疊、空隙、痕跡、觸角”等詞語。

            2、我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還要背誦下來。

            3、我要積累描寫爬山虎葉子的句子,了解爬山虎的腳的樣子。

            學習分析

            《爬山虎的腳》作者葉圣陶,這篇文章細致描述了爬山虎腳的.特點,通過學習這篇文章,要學生學習做著的觀察方法和表達能力,培養(yǎng)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

            學習準備

            1、讀讀課文,要求讀通順、讀正確。碰到不認識的字,查閱字典并讀準字音。2、查閱資料了解作者葉圣陶及其主要作品。

            學習流程

            一、學習目標

            1、學會本課11個生字,會認5個生字

            2、初步了解課文內容,學習第一部分。

            二、自主獨學

            1、初讀全文,借助字典,聯(lián)系上下文初步掌握生字,理解詞語,(均勻蝸牛觸角蛟龍萎)了解課文大意

            2、檢查生字預習情況

            (1)一個學生領讀,全體學生齊讀

           。2)任選生字,指名學生認讀。

            (3)查字典,結合上下文,理解詞語意思。均勻蝸牛觸角蛟龍萎

            3、指名講述課文大意。

            三、合作研學

            小組探究:

            1、全文一共有幾個自然段?可以分為幾個部分?并總結段落大意。

            2、學習第一自然段(第一部分)

            (1)齊讀,思考:這兩句話從哪些方面介紹了爬山虎?

           。2)填空:

            爬山虎生長的特殊環(huán)境————————————————————。

            爬山虎是生長——————————

            爬山虎生長的特點是————————

            四、匯報展示

            五、小結

            這節(jié)課你有什么收獲?

            一、目標導學

            1、談話導入

            2、明確學習任務

            二、引出行為

            1、明確自主獨學任務

            2、指名反饋并點評

            三、呈現(xiàn)材料

            1、出示合作研學任務

            2、師點評小組學習情況

            四、反饋學習

            1、小組匯報展示

            2、教師小結

            教學后記

          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4

            【教學目的】

           。、認識爬山虎的腳的顏色、形狀和生長部位。

           。病⒅攸c理解爬山虎的腳是怎么樣一腳一腳爬上墻的。

           。、培養(yǎng)學生細致觀察和口語表達的能力,結合發(fā)展學生的審美情操。

            【教學重點難點】

            1、通過對詞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腳的特點。

           。、學習作者抓住爬山虎腳的特點,把一個意思寫清楚的方法。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部分

           。、師:這節(jié)課我們來繼續(xù)學習《爬山虎的腳》,看老師寫課題。

           。、師:上節(jié)課我們初讀了課文,給課文分另外段,在這個基礎上這節(jié)課我們想學會什么呢?

            (學生發(fā)言)

            師:下面我們就帶著你們這些學習目標來繼續(xù)學習這篇課文,好嗎?

            二、學習課文(1、2)段

           。、指名讀課文(1、2)其他同學認真聽。

            2、師: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重點學習寫爬山虎葉子和腳這兩部分。

           。ò鍟喝~子、腳)

           。场煟何覀儊砜匆豢磁郎交⒌娜~子有什么特點(看多媒體),請同學們仔細觀察。

            課文怎么寫的呢,找一名同學給大家讀一讀。

           。、師:書上說爬山虎的葉子怎樣?(新鮮)新鮮這個詞我們常用來形容什么?在這里用這個詞形容顏色綠,你覺得怎么樣?這是在告訴我們葉子的什么?

            師:還有什么特點?(板書:爺尖朝下、鋪得均勻)

           。怠⒊鍪菊n件:

           、乓魂囷L拂過,一墻的葉子就漾起波紋,好看得很。

           、埔魂囷L吹來,一墻的葉子就漾起波紋,好看得很。

            這兩句話哪句好,為什么?

            師:作者不僅用詞很準確,寫出了靜態(tài)的美,進而寫出了動態(tài)的美,下面同學們聽老師讀這段話,誰能讀得比老師還好。

            三、學習(3、4、5)段

           。、師:這段是課文的重點段,寫的是爬山虎的腳,課前老師讓大家觀察了爬山虎的樣子,誰能來說說。(非常細、想蝸牛的觸角)這都是你們觀察到的,現(xiàn)在咱們來觀察它的腳的樣子。(多媒體)你們看爬山虎的腳長在什么位置上,形狀是怎樣的,看一段文字。

            出示:

            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也是嫩紅的。

            師:請大家看這段話如果這樣寫你們看好嗎?請你們輕聲地把這兩段讀一讀,比較一下,體會一下“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莖上伸出細絲,也是嫩紅的。”

           。▽W生討論)

           。、匯報發(fā)言。

            3、師:大家看作者不僅觀察的非常仔細,而且寫得很具體、準確、生動對嗎?讓我們一起來讀讀作者的這段話。

           。▽W生齊讀)

           。、師:爬山虎的腳還有一個最重要的特點,會爬墻。(板書:爬墻)誰愿意讀一讀,看看爬山虎是怎樣爬墻的。

           。ㄖ该x)

           。怠煟含F(xiàn)在老師讓大家觀察爬山虎的腳是怎樣往上爬的,注意它在向上爬的過程中腳有什么變化。

           。ǘ嗝襟w)

            6、師:誰觀察到爬山虎的腳有什么變化?

            生:爬山虎觸著墻的腳變成了小圓片,那小圓片把它的莖拉了一把。

            師:它的細絲剛一觸到墻的時候它發(fā)生了什么變化?

            生:變成小圓片了。

            師:它變成小圓片對它的腳向上爬起什么作用?

            生:它會巴住墻,不容易掉下去。

            師:在墻上巴的怎么樣?

            (牢固)

            師:大家再看,當它的細絲觸到墻的時候,它細絲的頭上就變成了什么?

           。ㄔ傺菔疽槐檎n件)

            師:還有什么變化?

            生:爬山虎的腳原先是直的,后來變彎曲了。

            師:它的腳由直變彎,它的莖發(fā)生了什么變化?

           。ㄔ倏匆槐殇浵螅

            師:它的莖被它的腳拉了一把,長了一塊,爬山虎就是這樣往上爬一腳的,大家仔細想想,請你再次思考,看哪個同學最聰明,能一邊說一邊畫出爬山虎是怎么向上一腳一腳爬的。

           。ㄈ嗤瑢W討論)

           。贰⒅该瑢W到黑板前邊畫邊說。

            (老師的指導)

            8、師:作者通過連續(xù)不斷的觀察發(fā)現(xiàn)了爬山虎的.腳向上爬的原因,好下面請同學們仔細默讀這段話用筆找出表示動作的詞語來。

            (觸、變、彎、拉、貼)

            9、師:同學們說的很準確,那誰能看老師的屏幕說說爬山虎的腳是這樣往上爬的,同時用上這幾個詞,它做哪個動作,你說哪個動作。

           。ㄑ菔菊n件)

            師:好,大家把你手中的練習紙拿出來,你看看,老師都讓你們填的是什么詞?(動詞)“爬山虎的腳觸到墻……使它緊貼在墻上!

            教師指名讀,要求:動詞要讀得重一些。

            師:大家看,如果老師把這個“觸”字換成“貼”,你們看好嗎?

           。ㄕn件)

            生:“觸”字表示剛碰到墻,而“貼”是碰到很久了。

            師:“觸”字觸到墻就變成小圓片了,說明速度快,“觸”換成“貼”不行,那“巴”換成“貼”好嗎?

            生:“巴”是特別有力,而“貼”沒有力氣。

            師:作者在寫這段話的時候用詞很準確,我們一起再把這句話換成比喻句的形式來說一說。

            三、學習第6段

            師:課文最后一個自然段介紹了爬山虎腳一個有有趣的特點,誰來讀最后一段。

           。ㄖ该

            師:這段介紹它的什么特點?

           。ǘ嗝襟w演示)

            師:從哪個詞看出牢固?

           。ㄐ菹耄

            師:爬山虎的腳有什么作用呢?

           。▽W生各抒己見,教師課件演示)

            四、歸納寫作方法

            1、學生總結。

           。病⒔處熆偨Y:

            觀察仔細,抓住特點;運用比喻;按順序,具體描寫。

            五、觀察植物練筆

          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5

            教學目標:

            1.認識“均、柄”等4個生字,讀準多音字“曲”,會寫“虎、隙”等13個生字。

            2.能找出課文中寫的準確形象的句子,感受作者的細致的觀察。

            3.能說出爬山虎是怎樣往上爬的,感受作者連續(xù)的觀察

            4.體會文章準確生動的表達

            教學重點:領悟作者細心觀察、連續(xù)觀察的方法

            教學難點:1.知道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

            2.把觀察到的事物準確生動的表達出來。

            教學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學定標

            1.同學們,我們都知道,葡萄和絲瓜都是靠架子才能往高處攀援的植物,而爬山虎也是一種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就能往高處爬,這是為什么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第10課《爬山虎的腳》(出示課題,和學生一起板書課題)

            2.誰知道老師為什么把“腳”這個字寫得這么大嗎?那按照他的意思,這個題目應該怎么讀呢?(指名讀、齊讀)

            3.老師把這個字寫得這么大,還有沒有別的原因呢?相信學了這篇課文,你會有新的理解。首先讓我們先來了解一下本文的作者,葉圣陶先生。

            二、模塊探究

            模塊一:檢查預習初步分享

            1.我會讀:重點講解多音字“曲”。

            2.我會寫:教師指導書寫生字“虎”,書寫提示:撇要伸展,橫折彎鉤要超出上部;“隙”,書寫提示:左短右長,左邊的第一筆橫折彎鉤要寫的窄一些,右半部分的第一筆是豎,日要扁一點。

            模塊二:初讀課文理清脈絡

            1.聽讀課文,思考問題:本文圍繞爬山虎寫了哪些內容?其中主要寫的是哪個?

            2.學生思考后回答。

            模塊三:學習作者細心觀察事物的方法

            1.再讀課文思考問題

            師: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再讀課文,找一找,從課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觀察的特別仔細?

            2.學生自由交流并匯報展示。

            3.教師精講:

            a:爬山虎剛長出來的葉子是嫩紅的,不幾天葉子長大,就變成嫩綠的。

           。▓D片展示:葉子的顏色從嫩紅變成嫩綠,這說明作者進行了怎樣的觀察?——連續(xù)觀察)

            b:那些葉子綠的那么新鮮,看著非常舒服。葉尖一順兒朝下,在墻上鋪的那么均勻,沒有重疊起來的,也不留一點兒空隙。

           。ɡ蠋熃o你們帶來了一張爬山虎的圖片,請你試著在心里描述看到的情景,再讀一讀作者的描述,說說你覺得作者描述的怎么樣?“準確生動”,說明作者的經過了怎樣的觀察?——細致觀察)

            C: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莖上長葉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狀的六七根細絲,這些細絲很像蝸牛的觸角。細絲跟新葉子一樣,也是嫩紅的。

            (同學們,讀了這一段,請試著根據(jù)課文的描寫畫一畫爬山虎的腳吧,……接下來我們跟真實照片對比一下,你們都畫的很逼真,這說明作者給我們描述的十分準確,是什么原因讓作者能準確的表達出來呢?——細致觀察)

            d:那細心的你有沒有發(fā)現(xiàn),爬山虎是怎樣往上爬的呢?

            ①學生根據(jù)課本內容回答

           、谡l能找出爬山虎一腳一腳往上爬的關鍵詞語?

           、勰懿荒馨选耙荒_一腳”換成“一步一步”?(不能,因為爬山虎不像動物一樣用腳交替著往上爬,而是長一只腳就巴住墻,越往高處爬就要長出更多新的腳,作者用“觸”“變”“巴”“拉”“貼”等一系列動詞,通過腳觸著墻時的一些變化,清楚地寫出了爬山虎爬墻的過程。那么,大家想一想,作者需要經過怎樣的觀察,才能發(fā)現(xiàn)爬山虎往上爬的秘密?——一段時間的連續(xù)觀察)

            正是因為作者連續(xù)、細致的'觀察,才把課文準確生動的表達了出來,那么除了這樣,我們還可以借助哪些方法把觀察到的事物準確生動的表達出來呢?接下來,讓我們一起回顧課文,總結方法吧。

            模塊四:體會作者準確生動的表達

            課文回放:

            1.爬山虎剛長出來的葉子是嫩紅的,不幾天葉子長大,就變成嫩綠的。

            細絲原先是直的,現(xiàn)在彎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莖拉一把,使它緊貼在墻上。

           。ㄅx,男生讀,思考紅色字體的詞語有什么特殊作用?——都是一些表示時間先后的詞語)

            2.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莖上長葉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狀的六七根細絲,這些細絲很像蝸牛的觸角。細絲跟新葉子一樣,也是嫩紅的。

           。ㄔ谶@句話中,細心的你肯定發(fā)現(xiàn)了一個優(yōu)美的句子,是哪一句呢?……非常好,這是個比喻句。另外,大家覺得爬山虎腳的生長位置介紹的具體嗎?……著得益于作者的用詞準確,看來使用恰當?shù)男揶o方法、用詞準確也可以幫助我們準確生動的表達。)

            3.爬山虎的腳觸著墻的時候,六七根細絲的頭上就變成小圓片,巴住墻。細絲原先是直的,現(xiàn)在彎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莖拉一把,使它緊貼在墻上。爬山虎就是這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

           。ú粌H如此,作者在細致觀察爬山虎的同時,還充分發(fā)揮了自己的想象力,所以才能發(fā)現(xiàn)爬山虎爬墻過程中一些細微之處,讓我們更加直觀的了解到爬山虎是如何爬的。)

            所以,同學們,你們看,利用這些方法,就可以幫助我們把觀察到的事物準確生動的表達出來。

            三、拓展延伸課后作業(yè)

            這節(jié)課,我們隨著葉老先生的觀察視角,學會了連續(xù)細致的觀察,了解到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并且總結了如何把文章準確生動表達出來,那么,請同學們利用課下時間,對自己養(yǎng)的蒜苗進行連續(xù)細致地觀察,發(fā)現(xiàn)蒜苗在成長過程中的變化(可以回顧三年級運用多種感官進行觀察的方法),運用準確生動的表達方法,試著寫一寫觀察日記吧。

          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6

            教學內容:

          教版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語文第七冊《爬山虎的腳》

            教材分析:

            這篇講讀課文介紹了爬山虎的葉子和腳的特點以及它是怎樣用腳往上爬的,啟發(fā)人們留心觀察周圍的事物。教學不僅要讓學生讀懂課文,還要引導學生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和寫作方法。

            教學目的:

            1、學會本課生字詞,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2、了解爬山虎的特點,學習作者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方法。

            教學重點難點:

            本課教學的重點是通過對詞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點。教學的難點是體會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

            教學準備:

           。ǎ保┒嗝襟w課件。

           。ǎ玻┎噬P、畫紙。

            教法學法:

          我利用多媒體直觀教學,創(chuàng)設多種情景突破教學難點。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質疑課題。

            同學們回想一下,《雪地里的小畫家》都是畫的什么?(小貓的腳、小狗的腳……)這些都是動物的腳。那你們知道植物也長腳嗎?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葉圣陶老先生寫的《爬山虎的腳》。(板書課題并齊讀,接著質疑課題,讓學生帶著問題進入課堂。)

            二、檢查預習,整體感知

            1、檢查生字詞預習情況。

            大屏幕出示生詞,多種形式認讀。

            2、感知課文內容。

            說說課文介紹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

            三、學習探究,交流感悟

            1、自主選擇,以學定教

            你對爬山虎哪一方面最感興趣?這樣就把學習的選擇權交給學生,教師再以學定教,打破傳統(tǒng)的“串講”形式。(這一問題預設有兩種情況,可能多數(shù)同學對爬山虎的腳感興趣。根據(jù)學生的選擇隨機交流話題)

            2、自讀自悟,討論交流。

            交流話題一:爬山虎葉子的特點

           。ㄏ矚g寫爬山虎葉子的同學請舉手。

            (1)請同學們觀看大屏幕,大屏幕出示一墻的爬山虎。

            你看到了什么?葉子有什么特點?

           。2)、文中爬山虎的葉子又是怎樣的呢?自由朗讀第二自然段。

           。3)`讀了有什么感受?(美)哪些地方寫的美?你喜歡哪句?

            (4)自己感受一下風吹時爬山虎葉子的美。做一做漾起波紋的動作.

            (5)老師指導感情朗讀,讓學生充分感受爬山虎葉子的美。

           。ㄟ@一話題處處注重了讀,在朗朗的讀書聲中,學生獲得了美的體驗,引起對美、對大自然的向往,也充分感受到語言的美。)

            過渡:在這一片美麗的`葉子下面就藏著爬山虎的腳。請大家到書中去找吧(這樣設置懸念,激發(fā)學生探究新知識的欲望。)

            交流話題二:爬山虎腳的位置、形狀、顏色

            (1)找出寫爬山虎腳的位置、形狀、顏色的句子讀一讀。

           。2)大屏幕出示圖片:誰能說說爬山虎的腳長在什么地方?腳的形狀像什么?顏色是怎樣的?

            (3)引導學生畫一畫爬山虎的腳。

            (圖文結合,認識爬山虎的腳;接著引導學生動手畫一畫爬山虎的腳,更有助于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交流話題三:爬山虎是怎么爬的

           。1)默讀第四自然段,

            a、找出爬山虎爬的句子來;b、標出爬的動作詞,體會爬的過程;

           。2)小組合作演示爬的過程。(怎樣爬)

            (3)你們想知道究竟怎么爬的嗎?看大屏幕演示,學生可根據(jù)演示說出怎么爬。(這一環(huán)節(jié)抓住重點詞句去體會,又以多媒體直觀演示,進一步體會到作者用詞的準確和觀察的細致,突破了教學難點。)

            交流話題四:爬山虎的腳還有什么特點呢?(牢固)

            “……要是……休想……”說明了什么?可見爬山虎的腳巴住墻是多么牢固啊,F(xiàn)在你對爬山虎的腳產生了什么新的感受?請帶著這種感受再讀最后一自然段。

            3、學習觀察方法

            四、回歸整體,深化情感

            1、讀了本課,你有什么收獲?

            2、用你喜歡的方式來表達對爬山虎的喜愛之情。(畫一畫,感情朗讀、背誦,編兒歌,猜謎語等)

            3、配樂(在輕松愉快的音樂聲中結束本節(jié)課的學習)

            4、展示

            五、拓展延伸

            仔細觀察自己喜歡的一種植物,寫一寫它的特點。

            板書設計:

            25爬山虎的腳

            葉子:美

            位置、形狀、顏色

            腳觸--→巴--→拉--→貼

            變化:牢固萎了

            教后反思:

            一、讓學生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

            為了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在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的基礎上,讓他們選擇自己最感興趣的內容學習,給他們充分的時間自讀自悟、合作交流,理解課文的內容。學完課文之后,讓他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表達對爬山虎的喜愛之情,學生興趣盎然,學習的積極性非常高,教學效果超出了我的預測。這些設計都體現(xiàn)了“以人為本”的教學思想,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讓他們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

            二、運用多媒體創(chuàng)設情景,突破重點難點

            我在教學過程中恰當?shù)剡\用多媒體創(chuàng)設情景,較好地實現(xiàn)了信息技術和理解內容的結合,提高了教學效率。

            1、再現(xiàn)美景,激發(fā)情感。學習爬山虎的葉子時,創(chuàng)設情景出示一墻的爬山虎,讓學生直觀感知葉子的美。然后通過語言文字品味爬山虎葉子的靜態(tài)美和動態(tài)美。為了進一步激發(fā)情感,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使形象與情感融合,獲得美的熏陶。

            2、再現(xiàn)過程,突破難點。爬山虎腳的位置、形狀、顏色以及它是怎么一腳一腳往上爬的?這是學生理解的難點。在學生自己讀一讀、畫一畫、演一演的基礎上,再適時地出示爬山虎腳的位置、顏色、樣子以及它向上爬的過程,這些形象直觀的畫面,讓學生很容易地認識爬山虎的特點,進一步體會到爬山虎到底是怎樣爬墻的。這樣的設計,突破了教學的重點難點,達到了很好的效果。

            在這篇課文的教學中,我從中感受到要把課堂交給學生,把選擇權交給學生,把讀書權交給學生,讓學生充分地閱讀感悟,討論交流,這樣可以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同時,利用多媒體創(chuàng)設情景,突破難點,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7

            【教學目標】

           。薄⒗斫庵攸c詞語,了解爬山虎腳的特點。

            2、學習作者觀察和表達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和能力。

           。、激發(fā)學生觀察的興趣,做生活的有新人。

            【教學重點】

            通過對詞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點。

            【教學難點】

            爬山虎是怎樣向上爬的。

            【教具準備】

            課件、彩筆、畫紙

            【教學過程】

            一、質疑,激發(fā)閱讀興趣

            1、同學們,上節(jié)課我們了解了爬山虎的葉子,對于它的腳,你最想知道什么?

            2、學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3、教師梳理問題

            大致如下:

            腳是什么樣子的?顏色怎樣?怎樣爬墻的?為什么不會掉下來?

            二、研讀,體會自然的神奇

           。薄偛糯蠹覈@“爬山虎的腳”提了很多想知道的問題,那就請同學們帶著自己的問題自讀課文3至5自然段寫腳的部分,邊讀邊想,課文從哪幾個方面介紹了爬山虎的腳。

            2、學習第三自然段。

           、耪l愿意把第三自然段讀給大家聽?其余的同學請?zhí)崞鸸P,畫出寫爬山虎腳的句子。(屏幕出示句子)

           、浦笇ёx勾畫的句子,用讀書記號在句子中標出爬山虎的腳長在哪兒?腳是什么樣子的?什么顏色?

           、强磮D認一認爬山虎的腳,說說根據(jù)。

            ⑷指導朗讀。

           。场⒎中〗M討論學習第四自然段。

            ⑴請同學們用剛才抓關鍵句、關鍵詞的辦法,在4人小組里學習第四自然段,看看爬山虎是怎么往上爬的

           、平涣鲄R報。

           、侵攸c指導句子:

            長出小圓片,細絲變彎把爬山虎的嫩莖拉一把,使它緊貼在墻上。

            隨著爬山虎不停地長出新莖、新葉、新腳,就這樣先巴住墻,然后“彎曲”、“拉一把”地“越爬越高,從墻腳爬到墻頂。爬山虎就這樣一腳一腳爬上去的。

            ⑷議一議:能否把“一腳一腳”換成“一步一步”,為什么?

           、芍笇Ю首x。

           。、自學第五自然段。

            ⑴自讀課文。

           、普f一說:爬山虎的腳觸著墻和沒觸著墻有什么變化?

            ⑶指導朗讀。

            三、朗讀,感受文字的韻味

            1、因為有了爬山虎這樣神奇的腳,才有那滿墻的美麗的葉子。想不想欣賞一下呢?

           。、課件欣賞。

           。、孩子們,讓我們捧起課本,帶著剛才看畫面的感受,美美地讀讀課文吧。

            四、總結,拓展課外的'世界。

           。、學了課文,你最大的收獲是什么呢?

            2、教師小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爬山虎的腳》一課,了解到大千世界,萬物百態(tài),無奇不有。老師希望你們做個有心人,多去留心觀察周圍的事物,用你的慧眼去發(fā)現(xiàn)世界,用你的手中的筆去描繪美好的世界。

           。、下面,就給同學們一次展現(xiàn)自己的機會。(出示課件:詩、書、畫、文)

            請你在“詩”、“書”、“畫”、“文”等形式中選用自己最喜歡的一種來表現(xiàn)爬山虎或者是其它的植物。

            板書設計

            位置、形狀、顏色樣子

            爬山虎的腳:觸、巴、拉、帖爬墻

            觸著牢固沒觸萎了變化

          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8

            教學目標:

            1. 認識5個生字,會寫11個生字。

            2. 能流利的朗讀課文,讀懂課文,了解爬山虎的特點;理清課文敘述順序,能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

            3. 學習作者細心觀察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意識。

            教具準備:

            1. 錄音機及磁帶

            2. 小黑板

            教學過程:

            揭示課題,整體感知

            1. 同學們你們有沒有見過爬山虎?

            你見過的爬山虎是怎么樣的?

            2. 今天老師要和大家一起去看看葉圣陶爺爺寫的《爬山虎的腳》,去了解爬山虎,欣賞爬山虎。

            3. 板書課題:《爬山虎的腳》 齊讀課題

            4. 展示預習成果:學習生字新詞

            5. 聽錄音讀課文,學生思考作者是從哪幾方面介紹爬山虎的?

           。ㄅ郎交⑸L的地方、葉子、腳三方面)

            6. 師生交流哪幾方面介紹爬山虎。

            教師在小黑板上出納兩個探究點:a. 爬山虎的葉子是怎么樣的?b. 爬山虎的腳是怎么樣的,又是怎樣爬的?

            深入研讀:

            1. 同學們現(xiàn)在想先探究哪一點呢?(生回答)

            2. 自讀課文描寫爬山虎腳的第三、第四、第五自然段,思考作者是從哪幾方面生動、具體的介紹爬山虎的腳的?(腳的樣子、爬的樣子、腳巴在墻上很牢固)

            3. 師生交流,概括出幾方面的內容。

            4. 交流描寫“腳的樣子”的第三自然段,找出相關句子。

            交流重要的詞。(反面、枝狀的六七根細絲、嫩紅)讓學生了解作者是從腳的位置、形狀、顏色來寫的。

            5. 讀描寫“腳的樣子”的句子。

            6. 請學生上臺畫爬山虎的腳,并說說為什么這樣畫。

            7. 交流描寫“爬的樣子”的第四自然段,找出相關句子,并讀這些句子。圈出這些句子中與“爬”有關的動詞。

            8. 理解句子:爬山虎就是這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耙荒_一腳”能否換成“一步一步”?為什么?(前者要慢,更能體現(xiàn)出爬山虎的頑強,爬墻時的艱辛,很牢固)理解時可聯(lián)系上下文。

            9. 交流描寫“腳巴在墻上很牢固”的第五然段,找出相關句子,并讀這些句子。句子中“要是……休想”體現(xiàn)了什么?(很牢固)

            “要是……休想”能不能造一個句子?(學生造句)

            積累語言:

            有感情的朗讀第三、四、五、自然段,課后背誦三、四兩段。

            板書設計:

            1. 爬山虎生長的地方

            爬山虎的腳 2. 爬山虎的葉子 1.腳的樣子

            3. 爬山虎的腳 2.爬的樣子

            3.腳巴在墻上很牢固

            教學反思:

            整堂課我的教學設計還是可以的,但是教學效果卻讓我感到很不滿意。我想在這里固然有學生的一些因素,可是我的因素還是占主要比重的。學生在這堂課上表現(xiàn)出的積極性比平時低了一些,在開始讓他們“讀生字”的環(huán)節(jié)中只有四個同學舉手表示要試一下,這讓我很心寒,應該說預習了的學生對于生字沒有什么問題的。課后從學生那里得知來了幾位聽課老師有點害怕,所以才不舉手的。這讓我感到我平時應該在這方面做一些工作,讓學生知道他們才是課堂的`的主人,而不要對聽課的老師有所顧忌。

           。ㄒ唬┰谶@堂課中讓我覺得我的心理素質不是很好。這可能是我剛踏上工作崗位的緣故,在課堂上我表現(xiàn)得很緊張(雖然別人可能不覺得),所以在學生表現(xiàn)的積極性不高時,我的激情也降低了,這是很不應該的,無論怎么樣,上課一定要有激情。

           。ǘ┙處熆梢栽O計教學內容,但是不能設計學生的回答,只能是引導學生回答。在這一點我表現(xiàn)出的教學行為就比較幼稚,想法太過于完美,總是想著讓學生的答案與我設計的差不多,結果學生就是答不到點子上,于是我就亂了方寸,出了教師不應該的行為(對學生的回答評價不夠),總是在等學生符合自己需要的答案。老師不應該這樣,要隨機應變,實在引導不過來的,自己說出來讓學生知道了也就夠了,這一點比起老教師經驗就差多了。

           。ㄈ﹩栴}一定要提得好,提得準確。這一點是我這堂課的重要收獲之一。在課上我把“課文是從哪幾方面介紹爬山虎的?”粗心的問成“課文是從哪幾方面介紹爬山虎的腳的?”結果學生都回答到3、4、5段中去了,莖、細絲什么樣的回答都有,叫學生答得越多,出現(xiàn)的亂七八糟的回答就越多,差點課都上不下去!在這里我深深感到語文老師對于所提問題的準確性是極為重要的,特別是讓學生思考的問題,一定要讓學生知道讓他們做什么,回答什么!

            (四)研究課程要細,不能只是研究表面上的一些內容。研究課程細不細主要是在備課時備得充分與否,我覺得今天教學效果的不理想主要還是我備課這一塊做得不夠,我的備課知識內容浮在水面上,沒有更深層次的去進行挖掘教材中的資源,比如我在和學生交流第四自然段“爬的樣子”的教學中我只是簡單的讓學生找出有關的句子和與“爬”相關的動詞,然后讓他們讀一下就好了,沒有更深入的和同學去理解,這是遠遠不夠的,而事實上文中恰恰這些“動詞”是用得很美,可以說是很妙的,這里是有順序與講究的,一點一點兒遞進,不能交換順序。在這些動詞上要研究得細一些。這主要是備課不夠,如果備課充分,那么今天在教學中就不會有那么多的問題了,正如一些老教師所說:“只有備課做好了,才能上好一堂課。”今天讓我覺得還是很有道理的。

            (五)板書要簡單,布局要合理,層次要清晰。在這堂課上我的層次是蠻清晰的,但是簡單與合理就不夠了。首先一點是這個板書是不合理的,第一層中的三方面是介紹爬山虎的,而不是介紹爬山虎的腳的,后面的三方面才是寫爬山虎的腳的,這是我板書中的一個重要錯誤,以后要特別注意,板書的目的就是幫助學生理清順序或幫助理解,而錯誤的,不合理的板書只能帶給學生誤導!其次我的板書不夠簡單,我上課是學生邊講我邊寫的,我的板書就顯得字數(shù)多了點,很羅嗦,可以直接寫“生長的地方、葉子、腳”就可以了,不用再寫上“爬山虎”這三個字了,寫板書的時候字多了,時間就浪費了,在我寫的時候學生就干等著。究其出現(xiàn)這種情況的原因還是備課不仔細,如果在備好課之后再好好推敲一下,可能就沒有這樣的情況了。

          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9

            教學內容:

            具體了解爬山虎的特點,感受作者生動具體的描寫和長期細致的觀察。學習觀察和描寫的方法。

            教學過程:

            引入語:爬山虎不是動物,可它卻有腳,而且會爬,這是為什么?今天,我們就來揭開爬山虎的秘密好嗎?

            一、請同學們看視頻。

            1、你看到了什么?

            2、有什么特點?

            3、你能用一兩句話把這些特點連起來說說嗎?

            4、葉圣陶爺爺筆下的爬山虎的葉子怎樣呢?自由朗讀第二自然段。

            5、讀了有什么感受?(美)哪些地方寫的美?你喜歡哪句?

            6、自己感受一下風吹時爬山虎葉子的美。做一做拂過、漾起的動作,你能讀好這句話嗎?想欣賞一下風吹爬山虎的樣子嗎?

            7、老師指導讀出美來?梢圆扇±蠋熥x前半句,學生補充后半句的讀法,也可以男女生分組讀,讓學生充分感受爬山虎葉子的美。

            8、作者為什么把葉子寫的這么美呢?(認真觀察)所以我們要學習作者認真仔細地觀察事物的方法,養(yǎng)成良好的觀察習慣。

            爬山虎的葉子之所以生機勃勃地鋪滿墻,這跟它的腳有密切的聯(lián)系,爬山虎的腳又是什么樣的呢?

            二、請同學們看視頻中爬山虎的腳,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觀察:

            a、腳的樣子;b、腳的形狀;c、顏色

            1、誰來告訴老師你觀察的結果。

            2、書上又是怎樣寫的呢?找出寫腳的句子讀一讀。

            3、你還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嗎?

            4、根據(jù)自己的觀察和學習,請畫出爬山虎的腳,看誰畫得最好。

            5、這一段哪一個詞說明作者進行了認真仔細的觀察?(注意)

            因為作者注意了,所以把爬山虎腳的特點寫得這么具體。爬山虎有自己獨特的爬的本領,想盡快知道答案嗎?那就請你們趕快學習第四自然段吧。聰明的你一定會找到答案的。

            三、根據(jù)以下幾個方面自己分組學習,看哪一些同學學得認真,學得更快。(老師巡視)

            a、找出爬山虎爬的句子來;b、找出爬的動作詞;c、自己演示爬的過程(怎樣爬)

            1、誰來告訴老師你們學懂了些什么?(學生自由發(fā)表意見,其它學生補充,教師充分表揚)

            2、哪一組的同學能上來給大家演示一下怎么爬的嗎?你們同意他的這種爬法嗎?(抽表演得不同的同學演示)

            3、你們想知道究竟怎么爬的嗎?看大屏幕演示,學生可根據(jù)演示說出怎么爬。

            4、你們知道答案了嗎?誰正確?(長一只腳,巴住墻,再長出另一只腳,再巴住墻,它要不停的向上爬,就要不斷的長出新腳來,所以葉圣陶爺爺說,“就是這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

            5、它是不是只往上爬的?你怎么知道的?

            它不只往上爬,還往左爬,右爬,爬滿整個墻,所以才有葉圣陶爺爺在第二自然段中所描寫的“一陣風吹過,一墻的葉子就漾起波紋,好看的.很”。真是會讀書的孩子,懂得運用聯(lián)系上下文的方法。

            觸著墻的爬山虎的腳能爬,沒觸著墻的爬山虎的腳又怎么樣呢?

            四、學習第五自然段。

            1、學完了這段,你知道了什么?(自由說)

           。]觸著墻的腳萎了,觸著墻的牢固,腳與墻有密切關系。)

            2、課文哪一個自然段還說明了這種關系呢?(第一自然段)

            作者運用了首尾照應的方法,使文章的結構顯得更加完整,把一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讀一讀。(男、女分開讀)

            五、發(fā)散思維。

            1、學了這課,你知道了些什么?

            2、你要向葉圣陶爺爺學習什么?(留心細致地觀察周圍的事物)

            六、作業(yè)。

            請仿照《爬山虎的腳》作者的觀察方法,觀察一種植物,先從遠處看,再從近處看。特別要仔細觀察它的莖、葉、花,看看有什么特點,再把它具體寫下來。

            板書設計:

            爬位置:莖上長葉柄的反面

            山特點樣子:像……像……(細絲)

            虎顏色:嫩紅(灰色)

            的

            腳爬觸→巴→拉、貼(牢固)

            教學反思:

            《爬山虎的腳》這篇課文講了爬山虎的葉子、爬山虎的形狀和特點以及它是怎樣用“腳”爬的,啟發(fā)人們留心細致地觀察周圍的事物。了解作者是怎樣用生動、準確的語言寫出爬山虎葉子和腳的特點,通過對詞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腳的特點,是本課的重點。爬山虎是怎樣向上爬的,是閱讀本課的難點。課文圍繞爬山虎的腳把意思說得十分清楚,這是本文表達上的一個特點。

            我覺得這堂課的教學環(huán)節(jié)我的設計應該是合理的。首先,在閱讀教學開始時,設置懸念:爬山虎不是動物,可它卻有腳,而且會爬,這是為什么?課件再現(xiàn)與課文有關的情景激發(fā)學生探究新知識的欲望。充分調動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

            其次,小學生是通過形象來認識世界的,在閱讀中只有設法讓學生感受到語言文字所描繪的鮮明形象,才能引起學生對課文內容的關注,才能入境生情,促進自悟。于是,在學生初讀課文的基礎上,讓學生做一做風吹過爬山虎的葉子時是怎樣拂過、漾起?使得學生入情入境的把相關句子讀得很貼切。接著我讓學生拿起筆畫一畫爬山虎的腳,這樣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氣氛,而且有助于學生對課文的理解。然而班上的學生幾乎沒人能畫的出來,這是出乎我意料。如果我把這一環(huán)節(jié)換成拿實物給孩子們看,或者自己在黑板上先示意畫爬山虎的腳的簡筆畫,那么這一環(huán)節(jié)就不會失敗。讓學生找出爬山虎怎樣爬的句子使其明白爬山虎究竟是怎樣一腳一腳往上爬,進一步體會到作者用詞的準確和觀察的細致。

            接下來,我在教案中又安排了這樣的內容:我們觀察爬山虎時最引人注意的是葉子,可是作者卻能把隱藏在葉子間的腳寫得這么具體詳細,說明了什么?(觀察細致、耐心)今后,我們也要做個有心人,仔細觀察周圍的事物。并且把平時積累的好詞妙句用到我們的寫作中去。相信我們一定也能寫出和作者一樣棒的文章,有沒有信心?(有)

            另外,我對在引導爬山虎的腳與墻的關系時,教學語言過于直白、繁瑣,使得學生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還處在霧里霧中。我應讓他們在讀中感悟,這也是本課的不足。

            最后,我讓學生自己總結這節(jié)課的收獲,又充分尊重了學生主體性的地位。另外,一節(jié)好課的結束應該是課外閱讀的開始。所以我布置的作業(yè)是:以根據(jù)平時對校內植物的觀察,自己確定一個意思來寫片段;以促使學生課外去觀察植物以及去閱讀一些有關植物的資料,以便使本課的教學目標得到更好的體現(xiàn)。

          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10

            教學目標

            1、能流利地朗讀課文,了解爬山虎的特點;

            2、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培養(yǎng)細致、有序的觀察習慣。

            3、學習生字、詞語,積累好詞好句。

            教具準備

            1、實物展示臺。

            2、學生準備水彩筆。

            3、爬山虎實物。

            教學課時:2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初讀課文,了解爬山虎的特點。學習生字、詞語。

            教學過程

            一出示實物,引入:認識這種植物嗎?對,它叫爬山虎。你們知道它什么特點嗎?誰能給大家介紹介紹?磥砟阏媸莻會觀察的孩子。葉圣陶爺爺不僅喜歡觀察,而且會觀察。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筆下的爬山虎的腳。齊讀課題。

            看看作者是怎么觀察的,又是怎么寫的,自由讀課文。

            二、學生自讀,教師巡視指導。

            三、反饋讀書情況。

            1、出示詞語讓學生認讀。

            2、朗讀課文,可以讓學生小組互讀,可以請學生讀自己喜歡的段落,或其他形式。重點檢查生字、詞語的讀音。

            四、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點。

            讀了葉圣陶爺爺?shù)奈恼,你知道了爬山虎的什么特點?你有什么感受?葉爺爺為什么會把爬山虎寫得那么生動具體?我們下節(jié)課繼續(xù)學習。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具體了解爬山虎的特點,感受作者生動具體的描寫和長期細致的觀察。學習觀察和描寫的方法。

            教學過程:

            引入語:同學們,大自然是神奇的,你們曾跟隨老師一起領略過錢塘江大潮的雄偉壯觀;欣賞了世界上最深最長的河流峽谷;感受了被稱為鳥的天堂的大榕樹給我們帶來的歡樂……今天老師帶同學們更加仔細地去觀賞一種植物──爬山虎。讀課題。

            一、請同學們看實物。

            1、你看到了什么?

            2、有什么特點?

            3、你能用一兩句話把這些特點連起來說說嗎?

            4、葉圣陶爺爺筆下的爬山虎的葉子怎樣呢?自由朗讀第二自然段。

            5、讀了有什么感受?(美)哪些地方寫的美?你喜歡哪句?

            6、自己感受一下風吹時爬山虎葉子的美。做一做拂過、漾起的動作,你能讀好這句話嗎?想欣賞一下風吹爬山虎的樣子嗎?

            7、老師指導讀出美來?梢圆扇±蠋熥x前半句,學生補充后半句的讀法,也可以男女生分組讀,讓學生充分感受爬山虎葉子的美。

            8、作者為什么把葉子寫的這么美呢?(認真觀察)所以我們要學習作者認真仔細地觀察事物的方法,養(yǎng)成良好的觀察習慣。

            爬山虎的葉子之所以生機勃勃地鋪滿墻,這跟它的腳有密切的聯(lián)系,爬山虎的腳又是什么樣的呢?

            二、請同學們拿出手中爬山虎的腳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觀察:

            a、腳的樣子;b、腳的形狀;c、顏色

            1、誰來告訴老師你觀察的結果。

            2、書上又是怎樣寫的呢?找出寫腳的句子讀一讀。

            3、你還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嗎?

            4、根據(jù)自己的觀察和學習,請畫出爬山虎的腳,看誰畫得最好。(教師巡視,拿一張好的`評價)

            5、這一段哪一個詞說明作者進行了認真仔細的觀察?(注意)

            因為作者注意了,所以把爬山虎腳的特點寫得這么具體。爬山虎有自己獨特的爬的本領,想盡快知道答案嗎?那就請你們趕快學習第四自然段吧。聰明的你一定會找到答案的。

            三、根據(jù)以下幾個方面自己分組學習,看哪一些同學學得認真,學得更快。(老師巡視)

            a、找出爬山虎爬的句子來;b、找出爬的動作詞;c、自己演示爬的過程(怎樣爬)

            1、誰來告訴老師你們學懂了些什么?(學生自由發(fā)表意見,其它學生補充,教師充分表揚)

            2、哪一組的同學能上來給大家演示一下怎么爬的嗎?

            你們同意他的這種爬法嗎?(抽表演得不同的同學演示)

            3、你們想知道究竟怎么爬的嗎?看大屏幕演示,學生可根據(jù)演示說出怎么爬。

            4、你們知道答案了嗎?誰正確?(長一只腳,巴住墻,再長出另一只腳,再巴住墻,它要不停的向上爬,就要不斷的長出新腳來,所以葉圣陶爺爺說,“就是這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

            5、它是不是只往上爬的?你怎么知道的?

            它不只往上爬,還往左爬,右爬,爬滿整個墻,所以才有葉圣陶爺爺在第二自然段中所描寫的“一陣風吹過,一墻的葉子就漾起波紋,好看的很”。真是會讀書的孩子,懂得運用聯(lián)系上下文的方法。

            觸著墻的爬山虎的腳能爬,沒觸著墻的爬山虎的腳又怎么樣呢?

            四、學習第五自然段。

            學完了這段,你知道了什么?(自由說)

           。]觸著墻的腳萎了,觸著墻的牢固,腳與墻有密切關系。)

            2、課文哪一個自然段還說明了這種關系呢?(第一自然段)

            作者運用了首尾照應的方法,使文章的結構顯得更加完整,把一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讀一讀。(男、女分開讀)

            五、發(fā)散思維。

            1、學了這課,你知道了些什么?

            2、你要向葉圣陶爺爺學習什么?(留心細致地觀察周圍的事物)

            3、生活中,還有哪些與爬山虎相似的植物呢?(葡萄、冬瓜、牽;ā┱f說你它們的特點,好嗎?(學生說)

            板書設計:

            爬 位置:莖上長葉柄的反面

            山 特點樣子:像……像……(細絲)

            虎 顏色:嫩紅(灰色)

            的

            腳 觸→巴→拉、貼(牢固)

          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11

            設計意圖:

            《新課標》對四年級學生的寫作要求是“學習寫內容真實具體、條理比較清楚的簡單記敘文!倍鴹l理比較清楚對學生來說,就要按一定的順序去觀察事物,描寫事物!杜郎交⒌哪_》一文,作者對爬山虎腳的觀察細致入微,描述栩栩如生,最能體現(xiàn)圍繞一個意思選好內容,按一定的順序具體地描寫景物的寫作方法。結合組文讀寫訓練重點和學生實際,我把這方面擬定為本課教學的重、難點。

            課前我布置了觀察任務:

           。ǎ保┡郎交⒔o你一個什么印象?

            (2)對著那爬滿一堵墻的爬山虎,你最感興趣的是什么?最想弄明白的是什么?借用數(shù)學嘗試法的做法,要求學生以日記形式寫觀察日記;在課內指導學生學習課文后共同評議學生的一兩篇日記(選用寫作水平中等學生的習作)。這樣處理有利于通過實踐和對比,幫助學生掌握重、難點,激發(fā)學生的興趣。

            一、教學目標:

            1、情感目標:了解爬山虎葉和腳的特點,激發(fā)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感情。

            2、能力目標:

            ⑴培養(yǎng)學生結合生活實際理解詞語、句子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理解詞句的能力。

            ⑵培養(yǎng)學生朗讀的能力。

            3、知識目標:學會本課生字,掌握“均勻、漾起、嫩莖、空隙、痕跡、拂過、休想、葉柄”等詞語。

            二、教學重點:

           。、通過對詞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腳的特點。

            2、了解作者是怎樣運用生動、準確的語言寫出爬山虎葉子和腳的特點的。

            三、教學難點:

            第4自然段爬山虎是如何爬行的,以及作者是如何運用精當?shù)恼Z言把它描寫清楚的。

            四、教學課時:

            第二課時

            五、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六、教學過程:

           。ㄒ唬⿵土暤诙匀欢,揭示目標。

            上節(jié)課學習了著名作家葉圣陶爺爺所寫的《爬山虎的腳》,葉圣陶爺爺把爬山虎的葉子寫得美極了,你們還記得嗎?

            下面我們一邊看屏幕上的畫面,一邊回憶課文是如何寫爬山虎的葉子的。(邊看畫面,邊背課文)

            爬山虎爬滿整整一墻,確實好看。它是靠什么爬的呢?(靠腳)

            爬山虎確實有腳。但它的腳是什么樣的,是怎樣靠著腳往上爬的,文章又是怎樣圍繞它的腳來寫的呢,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內容。

            那同學們能不能快速默讀課文,找一找哪幾段描寫的是爬山虎的腳?(請生回答)

            今天,我們就重點學習三——五段,現(xiàn)在請同學們用自己喜歡的讀書方式讀三——五自然段,邊讀邊想:你讀懂了什么,還有什么不懂的?

           。ǘ┲北贾攸c段,精讀課文

            1、同學們能一邊讀書一邊寫寫畫畫,這是很好的讀書習慣。讀了三——五自然段,你有什么問題嗎?(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提出自己不懂的問題。)

            2、同學們提出了這么多的問題,我們怎樣解決這些問題呢?其實“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只要反復讀認真讀就一定能解決。先在小組內把剛才你讀書的結果交流一下,等會兒可以用你們喜歡的方式來向大家匯報學習情況,可以畫一畫、做一做、背一背、寫一寫……大家有沒有信心學好這幾段?(學生分組討論學習三——五自然段)

            3、分組匯報學習結果。

            相信同學們通過共同學習都有收獲。我們各小組分別利用畫、背、做、寫等方法學習了寫爬山虎的腳的幾段,下面我們看看哪個小組讀得好,匯報得妙。現(xiàn)在我們就開始匯報吧。

            各小組推薦代表上來匯報。

            匯報第3自然段(可以用畫的形式匯報):

           、僮x了第3自然段,你們知道了些什么?(小組成員相互補充)

            ②出示句子投影: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細絲跟新葉子一樣,也是嫩紅的。

           、壑该谝旬嫼玫呐郎交⑸咸懋嬆_,要求學生在幾種彩色粉筆中,選擇正確顏色畫腳。

            ④以課文為根據(jù),對照學生在黑板上畫的爬山虎的腳,評議。

            ⑤請學生到黑板前用課文的語言講述爬山虎的腳生長的位置、形狀和顏色,全班說。

            ⑥誰能概括地說一說這一自然段主要講了什么?

            ⑦作者能把爬山虎的腳寫得那么形象具體,說明了什么?課文哪個詞語突出了這一點?(注意)

            匯報第4自然段:

            ①課件出示第4自然段的文字。

            ②聽老師范讀,請同學們合上眼睛,想像一下爬山虎是怎樣在墻上爬的。

            ③多媒體顯示、理解。(一棵爬山虎是怎樣在墻上爬的。)

           、苡谩啊眲澇鰧懪郎交⒃趬ι吓赖膭幼鞯脑~語:觸--→巴--→拉--→貼

            ⑤齊讀

            ⑥抓住重點詞,用自己的話說說爬山虎是怎樣在墻上爬的?自己說、提名說。

            ⑦指導朗讀

           、嘧髡邔懪郎交⒌哪_“一腳一腳地往上爬”,換成“一步一步”,行嗎?為什么?討論、匯報。(爬山虎并不像動物那樣用腳交替著往上爬,而是長一只腳就巴住墻,再長一只腳,再巴住墻,越往高處爬,就要不斷地長出新腳。)

           、岫嗝襟w再顯示(一棵--→滿墻的爬山虎)。

           、庹l能說出這一自然段主要講了什么?

            匯報第5自然段:

           、僬埳首x。

           、谡f說從這段讀懂了些什么?

           、畚覀冇^察爬山虎時最引人注意的是葉子,可是作者卻能把隱藏在葉子間的腳寫得這么具體詳細,說明了什么?(觀察細致、耐心)

           。ㄈ┛偨Y后三段,學習寫作方法

            1、學了3——5自然段,你能說說作者是怎樣圍繞爬山虎的腳寫出它的特點的嗎?

           。ㄗ髡邍@爬山虎的腳的特點,先講它的生長位置、形狀和顏色,再講它是怎樣在墻上爬的,最后講觸著墻與沒觸著墻的爬山虎的腳有何不同。作者特別留心觀察周圍的事物,而且觀察認真細致,才能把爬山虎的葉子和腳的特點寫得這么詳細具體,特別值得我們學習)

            2、同學們,學完了《爬山虎的腳》這篇課文,能談談你有什么收獲嗎?

            (學生自由談體會))

           。ㄋ模┵|疑

            學了課文,你還有什么不懂的嗎?

           。ㄎ澹┱n外作業(yè)(課件出示)

            選擇一種植物,仔細觀察它最有特點的部分,再把觀察到的寫下來。

            板書設計:

            爬山虎的腳

            生長位置、形狀、顏色

            爬山虎的腳觸--→巴--→拉--→貼

            觸著墻←-→沒觸著墻的

            《爬山虎的腳》教學反思

            《爬山虎的腳》這篇課文講了爬山虎的葉子、爬山虎的形狀和特點以及它是怎樣用“腳”爬的,啟發(fā)人們留心細致地觀察周圍的事物。了解作者是怎樣用生動、準確的語言寫出爬山虎葉子和腳的特點,通過對詞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腳的特點,是本課的重點。爬山虎是怎樣向上爬的,是閱讀本課的難點。課文圍繞爬山虎的腳把意思說得十分清楚,這是本文表達上的一個特點。

            結合本課的特點,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過程,以學生饒有興趣的說、演、畫、議,來代替教師單一講的形式,在藝術的熏陶下激發(fā)學生興趣,在兼容并舉中力求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學生的.自主性、主動性、發(fā)展性、創(chuàng)造性,從而達到激發(fā)興趣、理解感悟的效果。

            首先,在閱讀教學開始時,提問:關于爬山虎的腳,你們想知道什么?這樣設置懸念,激發(fā)學生探究新知識的欲望。充分調動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

            其次,小學生是通過形象來認識世界的,在閱讀中只有設法讓學生感受到語言文字所描繪的鮮明形象,才能引起學生對課文內容的關注,才能入境生情,促進自悟。于是,在學生初讀課文的基礎上,我讓學生通過解讀文本,拿起筆畫一畫爬山虎的腳、爬山虎的葉子,這樣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氣氛,而且有助于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我又讓學生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讀書,找出爬山虎怎樣爬的句子,和孩子們一起表演爬山虎向上爬的動作,最后議論把“一腳一腳”換成“一步一步”行不行?通過討論,學生不但理解了“一腳一腳”的意思,而且還讓學生真正明白了爬山虎究竟是怎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進一步體會到了作者用詞的準確和觀察的細致。

            本課的不足:

            一是沒有找到爬山虎,只通過課件演示,讓學生看,不夠直觀。如果提前讓學生觀察,尋找到爬山虎,效果會更好些。

            二是引導學生在今后的生活中如何細致觀察還不夠,需要引導學生們也要做個有心人,仔細觀察周圍的事物。

            《爬山虎的腳》一文的教學的重難點是通過對詞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點,并體會作者是怎樣用準確、生動的語言寫出它的特點。

            在描寫爬山虎腳的部分教學中,我引導學生按步驟進行學習:

            1、讀有關段落,找出描寫爬山虎腳的位置、形狀、顏色的語句讀一讀,再用自己的話說一說。

            2、觀看課件,對照課文內容,了解爬山虎腳的樣子。

            3、與此同時,理解比喻句“莖上長葉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狀的六七根細絲,每根細絲像蝸牛的觸角”從而體會作者觀察的細致。

           。础⒆詈,引導孩子結合板書,練習背誦段落。在讀、說、看的基礎上進行理解,練讀,有助于學生讀懂課文。

            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這部分內容有一定難度。教學時,我先引導學生找出描寫爬山虎動作的詞語,接著通過做動作體會詞語,初步感悟。再展示爬山虎緊貼著墻往上爬的課件,引導觀察直觀理解,從而突破理解上的難點。

            由于教學經驗積累尚有許多不足,教學中,還未能很好地圍繞中心對重點詞進行比較,理解,品味。

          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12

            課程標準

            (1)對學習漢字有濃厚的興趣,養(yǎng)成主動識字的習慣。會使用字典、詞典,有初步的獨立識字能力。

           。2)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詞典和生活積累,理解生詞的意義。

            (3)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

            學情分析

            我們的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知識基礎,他們的思維正處在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階段,抽象思維很大程度上是借助形象思維來完成的,所以單憑教師單一的講解,學生可能存在很大的疑點,如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的。在教學中,適當運用信息技術,并培養(yǎng)學生合作學習方法的意識,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充分發(fā)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教材分析

            《爬山虎的腳》是六年制小學語文第七冊里的一篇觀察描寫某種植物的精讀課文。作者是中國現(xiàn)代著名作家、教育家葉圣陶。葉爺爺在本篇課文中用細致簡潔的文筆分別介紹了爬山虎葉子和腳的形狀特點以及它是怎樣用“腳”爬墻的,來啟發(fā)學生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要注意留心細致地觀察身邊的事物。本篇課文是安排在本冊中的第七單元組中,其目的是在讀懂,理解字、詞、句、段的`基礎上了解課文的敘述順序;繼續(xù)學習和進一步鞏固怎樣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的知識點、學習作者觀察事物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們觀察事物的能力,同時增強他們具有愛護自然、保護環(huán)境的意識,并為保護自然環(huán)境做力所能及的小貢獻。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新詞,能流利的朗讀課文,讀懂課文,了解爬山虎的特點;理清課文敘述順序,能抓住課文主要內容。

            2、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培養(yǎng)細致、有序的觀察習慣,背誦3、4自然段。

            評價任務

            任務一:學會本課生字新詞,能流利的朗讀課文,讀懂課文,了解爬山虎的特點;理清課文敘述順序,能抓住課文主要內容。

            任務二: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培養(yǎng)細致、有序的觀察習慣。

            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一)創(chuàng)設情景,激趣導入

            巧妙的開場白可以吸引學生注意,創(chuàng)設良好的課堂教氛圍,在閱讀教學開始時,教師通過生動的多媒體課再現(xiàn)與課文有關的情景,激發(fā)學生情感,然后老師就問:你們知道在這一大片綠油油的葉子里面藏著什么?這樣設置懸念,激發(fā)學生探究新知識的欲望。

           。ǘ┖献魈骄、深入研讀

            小學生是通過形象來認識世界的,在閱讀中只有設法讓學生感受到語言文字所描繪的鮮明形象,才能引起學生對課文內容的關注,才能入境生情,促進自悟。如;

           。1)畫一畫

            讓學生拿起筆畫一畫爬山虎的腳,這樣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氣氛,而且有助于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2)找一找,演一演,議一議,了解爬山虎是怎樣往上爬的。

            先讓學生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讀書,找出爬山虎怎樣爬的句子。標出爬山虎怎樣爬的動詞(觸、巴、拉、貼)。然后小組合作怎樣演好爬山虎向上爬的動作,推薦代表上臺表演,其他學生評價,好在哪里,不好的地方應該怎樣改。最后引導學生欣賞課件,議論把“一腳一腳”換成“一步一步”行不行?通過看課件、討論,學生不但理解了“一腳一腳”的意思,而且還讓學生真正明白了爬山虎究竟是怎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進一步體會到作者用詞的準確和觀察的細致。

            (3)用“如果……就”的句式說說你的發(fā)現(xiàn)。

           。ㄈ┛偨Y全文,指導學法

            學生提出問題,并且?guī)е鴨栴}讀書,讀中解決問題,這僅僅是閱讀教學的淺層目標。而帶著疑問走出課堂才是創(chuàng)新型學生應該具備的素質。因此,本節(jié)課采用問題來總結課文:學習這篇課文,作者在觀察方面有什么地方值得我們學習?

           。ㄋ模┩卣刮谋,延伸課堂

            一節(jié)好課的結束應該是課外閱讀的開始。

            (五)作業(yè)布置:以《我發(fā)現(xiàn)……的秘密》寫片段。

            第二課時

            一、回顧舊知,進入課文

            上節(jié)課我們初步了解了課文每個自然段的意思,誰能說說課文介紹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葉子,腳的樣子,怎么爬的和腳的變化。)

            二、自主研讀,交流收獲

            1、你對爬山虎哪一個方面最感興趣,就請選擇其中的一個自然段仔細讀一讀,畫一畫,議一議,看看你有那些感悟和收獲?可以和你的小伙伴一起學習。

           。ㄗ⒅嘏囵B(yǎng)學生自主意識和習慣,打破傳統(tǒng)“串講”形式,以學生自主閱讀為主,充分讓學生自讀、自悟,讓學生學會主動學習。)

            2、匯報交流。

            交流話題一:在寫爬山虎的葉子的這一段你什么收獲?

            (1)在第二自然段,你覺得葉子美在什么地方?(一陣風拂過,一墻的葉子漾起波紋,好看得很。)你能讀出風輕輕拂過葉子,葉子像波浪輕輕漾起的感覺嗎?這是一種動態(tài)的美。還有哪句寫出了葉子的靜態(tài)美?(“那些葉子綠得那么新鮮,看著非常舒服,葉尖一順兒朝下,在墻上鋪得那么均勻,沒有重疊起來的,不留一點空隙。”)為什么覺得這樣的葉子給人以美的享受?(綠得新鮮,鋪得均勻,排列整齊不重疊。)那誰能讀出葉子這種綠的美,密又勻稱的美來呢?觀察葉子中,葉圣陶爺爺還觀察到了葉子顏色的變化,葉子的顏色是怎么變化的?(剛長出來的葉子是嫩紅的,沒過幾天是嫩綠的,長大的葉子綠得很新鮮。)葉子的顏色變化也很美啊,誰能讀出這種美來?老師為你們配上音樂和爬山虎的各種圖片,能讀得更美嗎?(處處注重了讀,在朗朗的讀書聲中,學生獲得了美的體驗,激發(fā)起對美、對大自然的向往,也充分感受到語言的美。)

            交流話題二:爬山虎腳的位置、形狀、顏色是怎樣的呢?

            爬山虎的葉子這樣的繁茂、美麗,充滿勃勃生機,跟它的腳有著很大的關系。出示圖片:誰能說說爬山虎的腳長在什么地方?腳的樣像什么?顏色是怎樣的?課文是怎么寫的?再讀一讀。把腳的樣子比作什么?把腳比作蝸牛的觸角,使人一看就知道很細。這么細的腳,作者都仔細看過是枝狀的,并數(shù)了有六七根,說明葉圣陶爺爺觀察得很仔細多具體啊!作者寫爬山虎的腳更能看出他觀察十分細致了。

            交流話題三:怎么爬的?

            在第四自然段中,作者用了哪些十分貼切的動詞寫出了爬山虎爬的過程?(觸、巴、拉、貼)“一腳一腳”換成“有步一步”有什么不同?看課件演示爬山虎爬的過程。

            交流話題四:爬山虎的腳有什么變化呢?

            誰能匯報你讀這段的收獲?(沒有觸著墻的,枯萎了,觸著墻的,腳巴在墻上的相當牢固。)“……要是……休想……”說明了什么?可見爬山虎的腳巴住墻是多么牢固啊。風能掀下它,不讓它繼續(xù)往上爬嗎?雨能阻擋它向上攀登嗎?可見爬山虎的腳具有多么不屈不撓的攀登精神啊!現(xiàn)在你對爬山虎的腳產生了什么新的感受?請帶著這種感受再讀最后一自然段。

            三、引導發(fā)現(xiàn),總結寫法

            四、拓展文本,課堂延伸

            1、仿照《爬山虎的腳》作者的觀察方法,觀察一種植物,先從遠處看,再從近處看,特別要仔細觀察它的莖、葉、花,看看有什么特點,再把它具體寫下來。

            2、課外查詢資料:

           。1)本文作者葉圣陶的生平。

           。2)爬山虎的有關知識。

            板書設計:

            6、爬山虎的腳

            葉子美:嫩紅嫩綠綠得新鮮勻稱整齊

            腳的位置、形狀、顏色

            腳怎么爬:觸——→巴——→拉——→貼

            腳的變化:牢固萎了

          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13

            教學目標:

            1.學習作者觀察方法,培養(yǎng)學生觀察能力。

            2.了解作者是怎樣圍繞爬山虎的腳把意思寫清楚的。

            3.能夠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相關段落。

            4.體會爬山虎堅忍不拔、積極向上的精神。

            教學重點:了解爬山虎腳的特點,學習作者抓住事物特點把一個意思寫清楚的方法。

            教學難點:抓住特點把事物寫具體的方法。

            教學流程:

            一、出示實物引出課題

            出示吸盤:這是什么?什么樣的吸盤?你能把你看到的說給大家聽嗎?(根據(jù)學生的回答總結出觀察時要細、抓特點、注意變化)

            有一種植物的莖上長出的細絲觸著物體時頂端變成了小圓盤就有這種吸附的功能,誰知道是哪種植物的什么?(板書:爬山虎的腳)

            二、釋題讀文理清段落

            1.談談你眼中的爬山虎好嗎?(展示課前查找的'關于爬山虎的資料):爬山虎是一種攀援在墻上供觀賞的植物。也叫巴山虎、爬墻虎、地錦、常青藤、飛天蜈蚣、假葡萄藤。原產我國,北起長白山,南至廣東、廣西,廣泛分布。為葡萄科落葉大藤本,是一種美麗的垂直綠化植物。其形態(tài)與野葡萄相似,枝上有卷須,卷須尖端有粘性吸盤,遇到物體便吸附在上,無論是巖石、墻壁或是樹木,均能吸附。葉由三片小葉構成掌狀復葉,夏季枝葉茂密,用于綠化房屋墻壁、公園山石,既可美化環(huán)境,又能降溫,調節(jié)空氣,減少噪音。爬山虎適應性強,對土壤要求不嚴,陰濕環(huán)境或向陽處,均能茁壯生長。繁殖采用播種、壓條、扦插等多種方法,通常多采用扦插法,成活率達95%。一年生苗株高可達一米。房屋、樓墻跟或院墻跟處種植,應離墻基五十厘米挖坑,株距一般以一點五米為宜。在樓房陽臺可以盆栽,苗盆緊靠墻壁,枝蔓迅速吸附墻壁。爬山虎的根、莖可入藥,有破瘀血、消腫毒之功效。果可釀酒。

            2.自由讀課文后理清哪幾段是寫爬山虎的腳的?(3—5自然段)除了寫它的腳之外還寫了什么?(爬山虎生長的地方與葉子的特點)

            三、逐段剖析理解內容

           。ㄒ唬┡郎交⒌奈恢

            出示提綱(1)作者看見的爬山虎生長在哪里?它的生長與其它植物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爬山虎長得怎樣,從哪能看出來?畫出相關詞。

            (3)為什么作者把爬山虎生長的地方寫得這么具體?

           。ǘ┡郎交⒌娜~子(在黑板上畫出幾片葉子)

            1.指讀思考:爬山虎的葉子在生長中有什么變化?(顏色:嫩紅到嫩綠)課文著重講了長大的葉子又是什么樣子的,討論:爬山虎的葉尖為什么一順朝下?為什么“在墻上鋪得那么均勻,沒有重疊起來的?(教師可播放錄相片,靜態(tài)與動態(tài)的爬山虎的葉子。)

            2.出示卡片引導孩子試背此段:嫩紅、嫩綠、引人注意、新鮮、一順朝下、均勻、重疊、空隙、拂過、漾起波紋。

            (三)爬山虎的腳

            作者圍繞爬山虎的腳每個自然段都寫了什么?(樣子、怎么爬、與墻的關系)

            1.燈片出示:爬山虎的腳長在()上。莖上( )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狀的六七根( ),每根( )像蝸牛的( )。( )跟新葉子一樣,也是( )。這就是爬山虎的腳。

            要求:小組學習填出空白的地方,并思考寫了腳的什么特點?(位置、形狀、顏色)

            師:我這里有好幾種顏色的粉筆,你能自選一種上黑板前面畫出爬山虎的腳嗎?(讓學生上黑板上去畫可以運用課文中關鍵詞對爬山虎的腳的位置與形狀、顏色的理解)

            2.默讀4自然段:用波浪線畫出此段的中心句,用畫出爬山虎腳動作的詞,討論這些詞能隨意變動嗎,為什么?(學生討論后回答后觀看flash動畫)

            學生根據(jù)畫出的動作詞想象爬山虎腳向上爬的樣子,指名上前貼出這幾個詞。(觸、巴、拉、貼、爬)試試用自己的話說一說它是怎么爬的。

            3.齊讀第5自然段思考腳的變化包括哪兩種情況?

            出示:觸著墻的( )

            沒有觸著墻的( )

            師:爬山虎之所以能不斷地向上生長著,也使這綠綠墻呈現(xiàn)于人們的眼前,可這變化是作者一天就能觀察到的嗎?(很長一段時間)這都是作者細心觀察、連續(xù)觀察的結果,才能抓住事物特點寫具體。

            四、練習鞏固升華主題

            1.看板書:課文圍繞爬山虎的腳先寫了( ),再寫了( ),最后寫了( )。

            2.看錄相配樂朗讀,欣賞爬山虎。

          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14

            【教學目標】

           。、學會本課生字,正確讀寫“爬山虎、空隙、拂過、漾起、葉柄、彎曲、逐漸、瞧不起”等詞語。

           。病⒗首x課文,背誦第二至四自然段。

           。、了解爬山虎的特點,理清課文敘述順序,抓住課文主要內容。

           。、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和表達方法,培養(yǎng)留心周圍事物的習慣。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

            檢查預習情況,整體感知課文。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見過爬山虎嗎?知道為什么把這種植物叫爬山虎嗎?(會爬墻)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學習一篇新課:《爬山虎的腳》。

            二、檢查預習,初步感知課文

           。薄⒅该醋匀欢巫x課文。思考:課文圍繞爬山虎的腳,先講了什么,再講了什么,最后講了什么?

            2、檢查預習:

           、 字詞正音:

            投影出示生字讓學生認讀,“漾”(yàng)“柄”(bǐng)是后鼻音,要注意讀準確,“隙”(xì)不要讀成(xī);拂(fú)不要讀成(fó)。

            ⑵ 識別字型。

            ⑶ 聯(lián)系上文理解“舒服”、“均勻”的意思并造句。

            3、默讀課文,并用鉛筆圈劃出描寫爬山虎腳的特點的句子。

            三、再讀課文,給課文分段

           。、學生自由讀課文,分小組討論分段:

            提示:

            生長的地方

            爬山虎 葉子

            腳

           。、檢查討論結果并說出各段段意。

            四、講讀第一段

           。、指名讀第一段,思考:

            這段主要講什么?

           。、小組討論:

           、 這一段可以看出爬山虎在生長中具有哪些特點?

            明確:會爬墻、占一大片地方

           、 你是通過哪些詞語看出來的?

            五、講讀第二段

            1、出示繪有爬山虎葉子的掛圖,指名讀第二段。

            2、思考:

            爬山虎的葉子是什么樣兒的?長大了的葉子有什么特點?你是從哪些詞句中知道的?

            3、齊讀第二段,體會“一陣風拂過,一墻的葉子就漾起波紋,好看得很”。

           。、指導朗讀第二段。

            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

            了解爬山虎的特點,理清課文敘述順序,抓住課文主要內容。

            〖教學步驟〗

            一、復習導入

            1、爬山虎的葉子是什么樣兒的?

            2、課文哪幾個自然段是寫爬山虎的腳的?指名讀。

            二、講讀第三自然段

            1、自由讀第三自然段,討論:

           、 用鉛筆畫出課文中描寫爬山虎腳的`詞句。

           、 這一段講了爬山虎腳的幾個特點?每個特點是什么?

           、 從哪一句可以發(fā)現(xiàn)作者是注意觀察的?

            三、講讀第四自然段

            1、指名讀。思考:

            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它能夠一腳一腳往上爬的原因是什么?

           。、作者看到了爬山虎的腳,想到了什么?

           。场⑿〗Y:

            作者抓住了爬山虎的葉子、腳會爬的特點,向我們介紹了爬山虎。作者細致入微的描寫,在我們的眼前仿佛出現(xiàn)了那滿墻的爬山虎。

            四、講讀第五自然段

            1、齊讀第五自然段。

           。、思考:

            這一自然段講了幾層意思,主要意思是什么?

            明確:

           、 觸著墻的爬山虎才能生存;

            ⑵ 爬山虎的腳能牢固地巴在墻上。

            五、再讀課文,加深理解

           。薄⒅该肿匀欢巫x課文。

           。、讀后思考:

            爬山虎的葉子為什么能在墻上鋪得那么均勻?

            六、指導背誦三、四、五自然段

           。、自由讀第三、四、五自然段,并逐段背誦。

           。、指名背誦。

            七、總結

            這篇課文采用抓住事物特點進行觀察的寫作方法,生動地向我們描繪了爬山虎會爬的秘密。

            八、布置作業(yè)

           。、用“舒服”、“均勻”造句。

           。、課后習題。

            九、板書設計

          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15

            一、導入新課

            師:上節(jié)課,我們了解到了爬山虎是一種葡萄科藤蔓植物,并且了解到本篇課文是從哪兩個方面描寫爬山虎的?(葉子、腳)我們一起回想一下,爬山虎的葉子有什么特點(顏色好看、排列整齊),爬山虎的腳究竟有什么特點,咱們大家一起到課文中找一找,好嗎?

            二、研讀課文,品味爬山虎的腳的位置,特點

            1、通過第一節(jié)課的學習,哪幾個自然段是描寫爬山虎的腳的呢?(3—5自然段)爬山虎的腳長在哪里呢?它長什么樣子呢?請同學們帶著問題讀第三自然段,用橫線畫出相關語句。

            2、請生回答,預設找出句子:“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莖上長葉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狀的六七根細絲,這些細絲很像蝸牛的觸角。細絲跟新葉子一樣,也是嫩紅的!保ê喒P畫板書)同學們說這爬山虎腳的位置和形狀,老師來畫一畫。

            男女生分讀:結合圖片,腦海中想象一下爬山虎的腳,我們一起來讀一讀。

            3、大家見過蝸牛的觸角嗎?仔細觀察過蝸牛的觸角嗎?今天我特意帶來一只小蝸牛,你們想不想看?(課件出示圖)這是運用了哪種修辭手法?把爬山虎的腳比作蝸牛的觸角,非常生動形象。看到蝸牛的觸角,說說你的感受。

            預設生:蝸牛的觸角給我的感覺有點滑,很有光澤,特別細,長得很漂亮。

            4、同學們找得很仔細,如同蝸牛觸角般的細絲,作者葉圣陶爺爺是怎么發(fā)現(xiàn)的?預設學生回答“仔細觀察”,師繼續(xù)追問:你本自然段中從哪一個詞語知道的?“注意”。是啊,正是由于作者今年注意到了爬山虎的腳,所以才會把這么可愛的“腳”分享給同學們。

            三、研讀課文,了解爬山虎是如何向上爬的?

            1、作者除了觀察爬山虎的腳的位置、樣子,爬山虎是如何向上爬的呢?大家想不想知道?請同學們繼續(xù)朗讀課文第4自然段,找出爬山虎腳如何向上爬的語句?圈出相關的動詞。

            2、請生回答:“爬山虎的腳觸著墻的'時候……使它緊貼在墻上。爬山虎就是這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保ê喒P畫板書)爬山虎的腳觸著墻的時候,細絲變成了小圓片,巴住墻,細絲由直變得彎曲。爬山虎如何爬的相關動詞,你可以圈出來了嗎?

            3、如果把“巴”換成“挨”字可以嗎?當然不可以,“巴”字說明爬山虎貼在墻上很牢固。如果把“一腳一腳”換成“一步一步”可以嗎?“一步一步”是指雙腳交替前行,而爬山虎是長出一只腳,巴住墻,向上爬,再長出一只腳,再巴住墻,這樣一腳一腳的向上爬的,所以不能換。

            4、同學們,了解過爬山虎是如何向上爬的,請大家借助你的雙手,一只手臂扮演墻壁,另一只手扮演爬山虎的腳,同桌兩個人互相來演一演吧!請同學示范演。

            5、帶動作齊讀:請同學們帶著動作一起讀一讀爬山虎向上爬的句子。

            6、作者葉圣陶爺爺仍然是通過怎樣的方式,了解到爬山虎的是怎樣向上爬的?從文哪一個詞語直接告訴了我們?“仔細看”這一個詞語體現(xiàn)作者觀察認真,仔細。

            四、爬山虎與墻的關系

            師:爬山虎的腳觸著墻的時候,它是一腳一腳向上爬的,如果沒有觸到墻呢?會怎么樣?

            課文第5自然段。這說明爬山虎與墻存在什么樣的關系呢?爬山虎依賴墻壁。

            無論是爬山虎的葉子、腳還是它如何爬的,作者觀察爬山虎特別仔細,那他是采用了那種觀察的方式呢?板書(連續(xù)觀察),在我們的課文中有哪些表示他連續(xù)觀察的詞語呢?

            預設生找出:不幾天、以前、今年、原先、現(xiàn)在……

            五、練筆

            這節(jié)課,我們了解到了爬山虎腳的特點、怎么爬?它與墻的關系?如果你是爬山虎,讓你來自述一下自己,你會如何去說呢?請同學們以第一人稱的方式寫一寫“爬山虎的自述”。

            格式:

            1、大家好!我是爬山虎,我長在……

            2、我爬的時候,腳先……再……

            3、我與墻……

            六、升華

            因為爬山虎有了腳它才能不斷地向上爬,每走一步都是那么堅實。一步一個腳印,做人也應該這樣。你喜歡它嗎!當然,我們也要學習葉圣陶爺爺善于觀察的特點,去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爬山虎的腳》的教學設計06-18

          《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01-06

          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12-05

          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04-24

          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06-30

          《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01-06

          爬山虎的腳優(yōu)秀的教學設計06-19

          【精】《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03-01

          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模板05-18

          人教版《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06-27

          国产精品好爽好紧好大_亚洲男人综合久久综合_欧美福利电影a在线播放www_国产精品99久久精品无码

                  伊人色综合久久天天 | 天天影视综合网色综合国产 | 日韓無碼中文字幕 | 中文字幕不卡在线v | 日韩无砖专区一中文字目码 | 日本中文字幕aⅴ精品看片 亚洲国产精品不卡Av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