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名言名句

          時間:2023-04-25 19:20:43 少爍 經典名句 我要投稿

          孔子名言名句(通用850句)

            在我們平凡的日常里,大家都知道一些經典的名言吧,名言是指一些名人說的,寫的,歷史紀錄的簡潔而含義深刻動人的句子。你知道都有哪些類型的名言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孔子名言名句,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孔子名言名句(通用850句)

            1、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2、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

            3、人而無恒,不可以作巫醫。

            4、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5、巧言令色,鮮矣仁!

            6、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7、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8、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9、不遷怒,不貳過。

            10、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動、仁者靜;智者樂、仁者壽。

            11、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12、執德不弘,信道不篤,焉能為有,焉能為亡。

            13、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14、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15、禮之用,和為貴。

            16、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17、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18、圣則吾不能,我學不厭而教不倦也。

            19、益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

            20、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行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1、聽其言而觀其行。

            22、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23、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省也。

            24、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25、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

            26、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27、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

            28、過,則匆憚改。

            29、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30、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1、始吾于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

            32、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怠。

            33、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34、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

            35、學如不及,猶恐失之。

            36、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

            37、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38、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

            39、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40、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41、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42、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43、君子謀道不謀食,君子憂道不憂貧。

            44、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

            45、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46、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

            47、見利思義,見危授命。

            48、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49、君于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50、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5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

            52、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無所茍而已矣。

            53、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

            54、鞭撲之子,不從父之教。

            55、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

            56、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

            57、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

            58、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辟佞,損矣。

            59、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60、法語之言,能無從乎?改之為貴。提手與之言,能無說乎?繹之為貴。說而不繹,從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61、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

            62、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63、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

            64、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

            65、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66、子謂于產。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

            67、蓋有不知而作者,我無是也。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

            68、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69、衛公孫朝問于子貢曰:“仲尼焉學?”子貢曰:“文武之道,未墜于地,在人,賢者,識其大者,不賢者,識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

            70、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

            71、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72、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73、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74、顏淵喟然嘆曰:“仰之彌高,鉆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我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

            75、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76、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77、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78、君于疾沒世而名不稱焉。

            79、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80、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匾膊桓钠錁贰

            81、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82、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83、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84、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不逮也。

            85、人能宏道,非道宏人。

            86、不學禮,無以立。

            87、孔子曰:“弗學何以行?弗思何以得?”

            88、輕千乘之國,而重一言之信。

            89、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90、不遷怒,不二過。

            91、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92、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93、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94、君子易事而難說(悅),說(悅)之不以道,不說(悅)也。

            95、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96、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97、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98、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

            99、放于利而行,多怨。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100、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

            101、以能問于不能,以多問于寡;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校。

            102、吾日三省吾身。

            103、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104、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矣。

            105、小不忍則亂大謀。

            106、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為仁矣!闭垎栔。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107、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

            108、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

            109、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110、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111、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112、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孔子

            113、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114、片言可以折獄者,其由也與!

            11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

            116、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117、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

            118、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119、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120、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12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孔子

            122、過猶不及。

            123、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124、克己復禮,為仁。

            125、寢不尸,居不容。

            126、后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12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

            128、三人行,必有我師也。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129、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謂之文也。

            130、朝聞道,夕死可矣。

            131、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

            132、始吾于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

            133、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134、為政以德,誓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135、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136、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137、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138、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139、篤信好學,死守善道。危邦不人,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

            140、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孔子

            141、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孔子

            142、剛、毅、木訥,近仁。

            143、故君子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言之要也;能之曰能之,不能曰不能,行之至也。言要則知,行至則仁;既仁且知,夫惡有不足矣哉!

            144、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

            145、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忠信仁義者可行于天下。)

            146、乎?繹之為貴。說而不繹,從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147、不遷怒,不二過。(此三句意為人有過失是不可怕的,誰會沒有過失呢?但有過不改或者諱疾忌醫的態度是最不可取的,這樣的人會在以后犯同樣的錯誤,這才是令人悲哀的事。老子所謂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之謂也)

            148、入孝出弟,人之小行也。上順下篤,人之中行也;從道不從君,從義不從父,人之大行也。

            149、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150、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151、孔子論學習

            152、子路問事君。子日:"勿欺也,而犯之。”

            153、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狂暴粗野,言不及義,雖鄉鄰亦鄙之;忠信仁義,謙恭有禮,雖蠻夷之地,亦敬之。)

            154、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

            155、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

            156、其使民也義。

            157、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158、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

            159、故君子入則篤行,出則友賢,何為而無孝之名也。

            160、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而已!

            16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162、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

            163、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164、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165、子曰:“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166、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167、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168、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169、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170、子曰:“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兒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

            17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172、子謂于產!坝芯又浪难桑浩湫屑阂补,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

            173、子曰:“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174、子曰:“后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175、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176、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177、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178、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179、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180、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也!

            181、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問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182、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

            183、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184、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叟哉?人焉叟哉?”

            185、子曰:“學而不思則惘,思而不學則殆!

            186、子曰:“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187、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188、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89、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190、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191、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192、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19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194、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195、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96、裔不謀夏,夷不亂華,俘不干盟,兵不逼好。

            197、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198、匹夫不可奪志也。

            199、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200、子曰:《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201、子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202、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203、子曰: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

            204、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205、道不同,不相為謀。

            206、子曰:后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

            207、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208、子曰:智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209、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210、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211、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212、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圬也,于予與何誅?

            213、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

            214、子曰:寧武子,邦有道則智,邦無道則愚。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215、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

            216、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譯文孔子說:知道學習不如喜歡學習,喜歡學習不如以學習為快樂。

            217、子曰: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動,仁者靜;智者樂,仁者壽。譯文孔子說:明智的人喜歡水,仁慈的人喜歡山;明智的人好動,仁慈的人好靜;明智的人快樂,仁慈的人長壽。

            218、葉公問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對。子曰:汝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21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20、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221、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譯文孔子說:君子胸懷寬廣,小人憂愁悲傷。

            222、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223、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弊釉唬骸胺嵌Y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鳖仠Y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224、放于利而行,多怨。

            225、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226、法語之言,能無從乎?改之為貴。提手與之言,能無說

            227、見善無不及,見不善如探湯。

            228、士而懷居,不足為士矣。

            229、言必信,行必果。 ——孔子

            230、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芍^好學也已。 ——孔 子 《論語 》

            231、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孔子 《論語》

            232、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孔子 《論語》

            233、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孔子 《論語》

            234、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 心所 欲不逾 矩。 ——孔子 《論語》

            23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孔子 《論語》

            236、知者樂水,仁者樂山; 知者動,仁者靜; 知者樂,仁者壽。 ——孔子 《論語》

            237、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 《論語》

            238、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 在斗 ;及其 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孔丘 《論語。季氏》

            239、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孔子 《論語》

            240、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孔子 《論語》

            241、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 ——孔子 《論語》

            242、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孔子 《論語》

            243、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孔子 《論語》

            244、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孔子 《論語》

            245、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 《論語》

            246、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 —孔子 《論語》

            247、朝聞道,夕死可矣。 ——孔子 《論語》

            248、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孔丘 《論語·衛靈公》

            249、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孔子 《論語》

            250、益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 ——孔丘 《論語》

            251、芝蘭生于幽林,不以無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為窮困而改節。 ——孔丘

            252、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孔子 《論語》

            253、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孔子

            254、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孔丘 《論語》

            255、與人交,推其長者,諱其短者,故能久也。 ——孔子

            256、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孔子 《論語》

            257、詩三百篇,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孔子 《論語》

            258、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 ——孔子 《論語》

            259、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孔子 《論語》

            260、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行。 ——孔丘

            261、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 ——孔子 《論語·里仁》

            262、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孔子 《 論語》

            263、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 ——孔子 《論語》

            264、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圬也。于予與何誅? ——孔子 《論語》

            265、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孔子 《論語》

            266、始吾于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 ——孔子

            267、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 ——孔丘

            268、德不孤,必有鄰。 ——孔子 《論語》

            269、知恥近乎勇。 ——孔子

            270、未知生,焉知死? ——孔子 《論語》

            271、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孔丘 《論語》

            272、八佾舞于庭,士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孔子 《論語》

            273、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孔子 《論語》

            274、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 ——孔子 《 論語 》

            275、益者三友,損者三友: 友直(正直)、友諒(誠信)、友多聞(見多識廣),益矣; 友 便辟( 性情暴躁,慣走邪道)、友善柔(過份優柔寡斷或和顏悅色騙人)、友便佞(心懷鬼胎。諂媚),損矣。 ——孔子 《論語》

            276、君子之道四焉,強于行義,弱于受諫,怵于待祿,慎于治身。 ——孔丘

            277、“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孔子 《論語》

            278、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孔子 《論語》

            279、與朋友交,嚴而有信。 ——孔丘

            280、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孔子 《論語》

            281、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 ——孔子 《論語》

            282、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則遠怨矣。 ——孔丘 《論語》

            283、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 ——孔子 《中庸》

            284、君子謀道不謀食,憂道不憂貧。 ——孔丘

            285、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和而不同 ——孔子 《論語·子路》

            286、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 ——孔丘

            287、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 ——孔子

            288、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 ——孔子 《論語》

            289、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孔子 《論語》

            290、過而不改,是謂過矣!墩撜Z》——有了錯誤而不能改正,那便是真正的錯誤了。

            291、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墩撜Z》——每天懂得一些自己所不知道的,每月不忘記自己所已經掌握的,可以說是愛好學習了。

            292、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293、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墩撜Z》——生下來就知道的人是上等,經過學習才知道的人是次一等,遇到困惑才學習的人是又次一等,有了困惑而不學習的,這是最下等的人。

            294、往昔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墩撜Z》——過去了的再也不能挽救,未來的還是可能補回。

            295、巧言亂德。

            296、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

            297、施諸已而不愿,亦勿施于人!吨杏埂贰辉敢鈩e人加給自己的,也不要加給別人。

            298、天地之道,可一言而盡也:其為物不貳,則其生物不測。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中庸》——天地的法則用一句話就可以概括,它自身誠一不貳,化育萬物,不可測度。天地的法則是:廣博,深厚,高超,精明,悠久,長遠。

            299、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

            300、與朋友交,言而有信。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301、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論語》——要依靠道德治理國家。這樣就象北極星一樣,雖然固定在一個地方不動,但群星卻甘愿環繞在它周圍。

            302、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303、大德不逾閑,小德出入可也!墩撜Z》——在重大節操上不能超越界限,在生活小節稍有出入則是可以的。

            304、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墩撜Z》——君子能夠協調左右但并不盲從附和,小人則只會盲從附和而不能和他人和睦相處。

            305、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論語》——有人說:“如果用恩德來回報別人對自己的怨仇,行不行呢?”孔子說:“這樣的話,你將用什么來報答別人對你的恩德呢?不如以公正對待怨仇,以恩德報答恩德。”

            306、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墩撜Z》——一個人若沒有長遠的考慮,便一定會有眼前的憂患。

            307、君子謀道不謀食,君子憂道不憂貧。

            308、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墩撜Z》——君子知道追求道義,小人則只知道追求私利。

            309、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310、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洞髮W》——財富可以修飾房屋,道德可以修飾身心,心胸寬廣可以使身心舒坦,所以君子一定要做到意念誠實。

            311、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

            312、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論語》——只有到了氣候寒冷的時候,才能了解松柏傲霜獨立的品格。

            313、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論語》——能夠達到仁的境界為最好,如果在各方面達不到仁的境界,怎么能算得上是有智慧的人呢?

            314、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墩撜Z》——如果經常溫習已經學過的知識,便能不斷產生新的體會和收獲,這種方法可以說就是我們的老師了。

            315、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

            316、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厭,簡而文,溫而理,知遠之近,知風之自,知微之顯,可與入德矣!吨杏埂贰拥臑槿酥朗牵和獗戆档瓱o色而美德日見彰顯。小人的為人之道是:外表色彩鮮明,但漸漸地消失了。君子的為人之道還在于:外表素淡而不使人厭惡,簡樸而有文彩,溫和而又有條理,知道遠是從近開始的,知道教化別人從自己做起,知道隱微的東西會逐漸顯露,這樣就進入圣人的美德中了。

            317、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318、子曰:“賜也,女以予多學而知之者與?”對曰:“然,非與?”曰:“非也,予一以貫之。”《論語》——孔子說:“端木賜!你以為我是一個博學強記的人嗎?”子貢答道:“是的,不是這樣嗎?”孔子說:“不是的,我是用一個基本道理把它們貫穿起來的。”

            319、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只知讀書而不深入思考,就勢必惘然而無所獲,但只知思考而不肯讀書,也是很危險的。

            320、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墩撜Z》——不擔心別人不了解自己,擔心的是自己不能了解別人。

            321、自行束侑以上,吾未嘗無誨焉。

            322、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

            323、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

            324、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之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論語》——雖然熟讀了《詩經》三百篇,但讓他去處理政事,卻辦不好;派他出使國外,卻不能獨立地根據具體情況應對自如;這樣的人,讀的即使再多,又有什么用處呢?

            325、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論語》——默記所學的東西,堅持學習而不厭煩,教誨別人不知疲倦。

            326、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

            327、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328、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墩撜Z》——鳥快要死的時候,叫聲是悲切的,人快要死的時候,說話是善良的。

            329、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墩撜Z》——對任何事物,僅僅了解它的人不如深深喜愛它的人,深深喜愛它的人又不如樂此不疲的人。

            330、有殺身以成仁!墩撜Z》——能犧牲生命來成全仁德。

            331、《詩》云:“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薄洞髮W》——《詩經》說:“茂盛的桃樹開著鮮艷的花朵,這位姑娘出嫁了,能與婆家和睦相處!

            332、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墩撜Z》——戰斗中,三軍的統帥可以被俘虜,但一個普通人的意志卻不能被迫改變的。

            333、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則遠怨矣!墩撜Z》———一個人能夠做到多責備自己而少責備別人,就不會招致別人的怨恨了。

            334、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335、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下信乎?傳不習乎?

            336、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如果學了之后,又注意經常不斷地去溫習,不也是令人很高興的事嗎?假如有朋友從遠方來向自己求教,心里不也感到很快活嗎?在別人不了解自己的情況下,卻能做到不怨天尤人,具備這種道德修養的人難道不可以稱為君子嗎?

            337、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墩撜Z》——不該說話的時候卻搶著去說,這叫急躁;到該說話的時候卻閉口不說,這叫隱瞞;不看別人的臉色便隨便插嘴,這叫沒有眼色。

            338、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墩撜Z》——廣泛地學習,專心致志,懇切地求教,多思考當前的實際問題,仁德就在其中了。

            339、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墩撜Z》——君子成全別人的好事,而不成全別人的惡行。小人與此恰恰相反。

            340、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墩撜Z》——在私利面前能夠想到道義,遇到危難能夠挺身而出,雖然長期生活在貧困之中,也沒有忘記平生的諾言,這樣就可以說是一個十全十美的人了。

            341、君子易事而難說也。說之不以道,不說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難事而易說也。說之雖不能道,說也;及其使人也,求備焉!墩撜Z》——君子容易事奉,但要想討得他的喜歡則很難。以不正當的方式討他喜歡,他是不會喜歡的;但他在用人上,卻能做到量才使用。小人難以事奉,但要想博得他的歡心則很容易。如果以不正當的手段討他喜歡,他是會喜歡的;但當他用人時,則會求全責備。

            342、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論語》——如果質樸勝過了文采,就會顯得粗野,而文采勝過質樸,也會流于虛浮。只有外表和內心配合適當,才算得上是個君子。

            343、小不忍,則亂大謀!墩撜Z》——忍不住一時的小忿,就會毀壞整個大事。

            344、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45、君子求諸已,小人求諸人!墩撜Z》——君子一切靠自己,小人處處要求別人。

            346、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

            347、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論語》——連人都不能很好地事奉,還怎么能事奉鬼呢?

            348、巧言令色,鮮矣仁。

            349、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論語》——我每天都多次對自己進行反。簽閯e人辦事是否盡心盡力?與朋友交往是否以誠相待?對老師傳授的學業是否已經溫習?

            350、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大學》——所謂意念誠實,就是說不要自己欺騙自己,象厭惡難聞氣味那樣厭惡邪惡,象喜愛美麗的女子一樣喜愛善良,這樣才能說心安理得,所以君子在一個人獨處時必定要謹慎。

            351、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論語》——君子以言論超過行動為恥辱。

            352、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

            353、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遠乎?

            354、《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薄墩撜Z》——《詩經》三百篇,其內容可以用一句話概括:“思想純正,沒有邪惡!

            355、君子有諸已,而后求諸人。《大學》——自己有善德,才能要求別人行善。

            356、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已知,求為可知也!墩撜Z》——一個人不應該發愁沒有官位俸祿,而應該發愁沒有為官的本領。不應該發愁別人不了解自己,而應追求能夠讓別人了解自己的才能。

            357、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358、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359、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中庸》——廣泛地學習,詳盡地探究,慎重地思考,清楚地辨別,忠實地執行。

            360、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361、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論語》——向前看好象在前面,忽然間又好象在后面……老師善于一步一步地誘導我,用古代的文化典籍開闊我的視野,又用禮法來約束我的行為。

            362、有教無類。

            363、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364、《關睢》,樂而不淫,哀而不傷。《論語》——《關睢》這首詩,快樂而不過分,哀婉而不傷慟。

            365、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乎!吨杏埂贰獝酆脤W習接近智慧,努力行善接近仁德,知道恥辱就接近勇敢。

            366、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

            367、禮之用,和為貴!墩撜Z》——運用禮法時,要特別注重和睦相處。

            368、當仁,不讓于師!墩撜Z》——面對著實行仁德的事,就是老師在前,也不要謙讓。

            369、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的欲,不逾矩。《論語》——我從十五歲開始致力于學習,三十歲便能自立于社會了,四十歲對各種事理不再迷惑不解,五十歲懂得了自然界的規律,六十歲對聽到的事情能領會貫通,并能辨別是非真偽,七十歲時做事能隨心所欲,但又不會超出禮法的規范。

            370、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墩撜Z》——君子普遍地團結眾人,而不只是親近少數幾個人,小人則只勾結少數幾個人,而不和大家親近。

            371、執德不弘,信道不篤,焉能為有?焉能為亡?《論語》——一個人固守道德而不能發揚光大,信仰主張又不能堅定不移,這種人有他不能算有,沒有他不能算無。

            372、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墩撜Z》——只有女子和小人最難相處,親近了,他們說你不莊重;疏遠了,他們又會怨恨你。

            373、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

            374、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則遠怨矣。

            375、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論語》——我還沒有見過喜愛德行象喜愛美色那樣的人。

            376、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377、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墩撜Z》——聰明的人喜歡水,因為他性情活躍象水一樣流動不息,仁慈的人喜歡山,因為他心地淳厚象山一樣厚重。聰明的人好動,仁慈的人好靜,聰明的人樂觀,仁慈的人長壽。

            378、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遠乎!

            379、己所不欲,匆施于人。

            380、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381、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

            382、行己有恥,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

            383、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

            384、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乎,不舍晝夜"

            385、法語之言,能無從乎?改之為貴。

            386、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387、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者而改之。

            388、孔子有關道德的名言名句

            389、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為仁矣。”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390、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391、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392、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393、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94、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

            395、“習相近也,性相遠也!

            396、字嚴君子以當仁不讓。

            397、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

            398、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

            399、知及之,仁能守之,莊以蒞之,動之不以禮,未善也。

            400、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

            401、芝蘭生于幽林,不以無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為窮困而改節。

            402、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403、擇其善者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404、擇可勞而勞之,又誰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貪?

            405、與朋友交,嚴而有信。

            406、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見利思義,見危授命。

            407、以不教民戰,是謂棄之。

            408、孔子哲理之人生態度

            409、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為人謙恭,處事忠信,仁義之所。)

            410、先有司,赦小過舉賢才。

            411、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412、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413、君子易事而難說(悅,說(悅)之不以道,不說(悅)也。

            414、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以孔子之才,尚一日而三省,況于我輩乎?忠人之事,信以交友,學而時習,子何恃而立?)

            415、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用孔子的話解釋即為君子成人之美。促狹一點講公欲取之,必先與之。是之謂乎?)

            416、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417、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

            418、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419、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

            420、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421、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422、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423、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424、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狈t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于我,我對曰‘無違’!狈t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425、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426、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427、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428、子曰:“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

            429、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430、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431、子曰:“君子不器。”

            432、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從之。”

            433、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434、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435、子曰:“攻乎異端,斯害也已!”

            436、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437、子張學干祿。子曰:“多聞闕疑,慎言其余,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余,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

            438、哀公問曰:“何為則民服?”孔子對曰:“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439、季康子問:“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子曰:“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

            440、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谟姓,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

            441、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

            442、子張問:“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

            443、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諂也;見義不為,無勇也。”

            444、孔子謂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445、三家者以《雍》徹,子曰:“‘相維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446、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447、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

            448、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

            449、季氏旅于泰山。子謂冉有曰:“女弗能救與?”對曰:“不能!弊釉唬骸皢韬簦≡^泰山不如林放乎?”

            450、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

            451、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子曰:“繪事后素!痹唬骸岸Y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

            452、子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征之矣!

            453、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觀之矣!

            454、或問禘之說。子曰:“不知也。知其說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諸斯乎!”指其掌。

            455、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與祭,如不祭!

            456、王孫賈問曰:“‘與其媚于奧,寧媚于灶’,何謂也?”子曰:“不然,獲罪于天,無所禱也!

            457、子曰:“周監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

            458、子曰:“射不主皮,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459、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子曰:“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

            460、子曰:“事君盡禮,人以為諂也!

            461、定公問:“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對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462、子曰:“《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463、哀公問社于宰我,宰我對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戰栗!弊勇勚唬骸俺墒虏徽f,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464、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儉乎?”曰:“管氏有三歸,官事不攝,焉得儉?”“然則管仲知禮乎?”曰:“邦君樹塞門,管氏亦樹塞門;邦君為兩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

            465、子語魯大師樂,曰:“樂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從之,純如也,皦如也,繹如也,以成。”

            466、儀封人請見,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嘗不得見也!睆恼咭娭3鲈唬骸岸雍位加趩屎?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

            467、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敝^《武》:“盡美矣,未盡善也!

            468、子曰:“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

            469、子曰:“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

            470、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471、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472、子曰:“茍志于仁矣,無惡也!

            473、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

            474、子曰:“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好仁者,無以尚之;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

            475、子曰:“人之過也,各于其黨。觀過,斯知仁矣!

            476、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477、子曰:“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478、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

            479、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480、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481、子曰:“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

            482、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

            483、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痹釉唬骸拔ā!弊映,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484、子曰:“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

            485、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486、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487、子曰:“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

            488、子曰:“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

            489、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490、子曰:“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

            491、子曰:“以約失之者鮮矣!

            492、子曰:“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

            493、子曰:“德不孤,必有鄰!

            494、子游曰:“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

            495、子謂公冶長:“可妻也,雖在縲紲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496、子謂南容:“邦有道不廢;邦無道免于刑戮!币云湫种悠拗

            497、子謂子賤:“君子哉若人!魯無君子者,斯焉取斯?”

            498、子貢問曰:“賜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璉也!

            499、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給,屢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500、子使漆雕開仕,對曰:“吾斯之未能信!弊诱f。

            501、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從我者其由與?”子路聞之喜,子曰:“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

            502、孟武伯問:“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庇謫枺釉唬骸坝梢,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不知其仁也!薄扒笠埠稳纾俊弊釉唬骸扒笠,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薄俺嘁埠稳?”子曰:“赤也,束帶立于朝,可使與賓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503、子謂子貢曰:“女與回也孰愈?”對曰:“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弊釉唬骸案ト缫,吾與女弗如也!”

            504、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圬也,于予與何誅?”子曰:“始吾于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于予與改是!

            505、子曰:“吾未見剛者!被驅υ唬骸吧陾!弊釉唬骸皸栆灿,焉得剛?”

            506、子貢曰:“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子曰:“賜也,非爾所及也!

            507、子貢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

            508、子路有聞,未之能行,唯恐有聞。

            509、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510、子謂子產:“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

            511、子曰:“晏平仲善與人交,久而敬之。”

            512、子曰:“臧文仲居蔡,山節藻棁,何如其知也?”

            513、子張問曰:“令尹子文三仕為令尹,無喜色,三已之無慍色,舊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弒齊君,陳文子有馬十乘,棄而違之。至于他邦,則曰:‘猶吾大夫崔子也。’違之。之一邦,則又曰:‘猶吾大夫崔子也。’違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514、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

            515、子曰:“寧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516、子在陳,曰:“歸與!歸與!吾黨之小子狂簡,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517、子曰:“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

            518、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

            519、顏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志?”子路曰:“愿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鳖仠Y曰:“愿無伐善,無施勞!弊勇吩唬骸霸嘎勛又!弊釉唬骸袄险甙仓,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520、子曰:“已矣乎!吾未見能見其過而內自訟者也!

            521、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

            522、子曰:“雍也可使南面。”

            523、仲弓問子桑伯子,子曰:“可也,簡!敝俟唬骸熬泳炊泻,以臨其民,不亦可乎?居簡而行簡,無乃大簡乎?”子曰:“雍之言然。”

            524、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

            525、子華使于齊,冉子為其母請粟,子曰:“與之釜。”請益,曰:“與之庾!比阶优c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適齊也,乘肥馬,衣輕裘。吾聞之也,君子周急不繼富!

            526、原思為之宰,與之粟九百,辭。子曰:“毋,以與爾鄰里鄉黨乎!”

            527、子謂仲弓曰:“犁牛之子骍且角,雖欲勿用,山川其舍諸?”

            528、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余則日月至焉而已矣!

            529、季康子問:“仲由可使從政也與?”子曰:“由也果,于從政乎何有?”曰:“賜也可使從政也與?”曰:“賜也達,于從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從政也與?”曰:“求也藝,于從政乎何有?”

            530、季氏使閔子騫為費宰,閔子騫曰:“善為我辭焉。如有復我者,則吾必在汶上矣!

            531、伯牛有疾,子問之,自牖執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532、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533、冉求曰:“非不說子之道,力不足也!弊釉唬骸傲Σ蛔阏,中道而廢,今女畫!

            534、子謂子夏曰:“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

            535、子游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爾乎?”曰:“有澹臺滅明者,行不由徑,非公事,未嘗至于偃之室也。”

            536、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將入門,策其馬曰:‘非敢后也,馬不進也。’”

            537、子曰:“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難乎免于今之世矣!

            538、子曰:“誰能出不由戶?何莫由斯道也?”

            539、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

            540、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541、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542、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

            543、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眴柸,曰:“仁者先難而后獲,可謂仁矣!

            544、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545、子曰:“齊一變至于魯,魯一變至于道!

            546、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

            547、宰我問曰:“仁者,雖告之曰:‘井有仁焉!鋸闹玻俊弊釉唬骸昂螢槠淙灰?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548、子曰:“君子博學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

            549、子見南子,子路不說,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

            550、子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

            551、子貢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552、子曰:“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

            553、子曰:“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君子篤于親,則民興于仁;故舊不遺,則民不偷!

            554、曾子有疾,召門弟子曰:“啟予足,啟予手。《詩》云:‘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穸,吾知免夫,小子!”

            555、曾子有疾,孟敬子問之。曾子言曰:“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貴乎道者三:動容貌,斯遠暴慢矣;正顏色,斯近信矣;出辭氣,斯遠鄙倍矣。籩豆之事,則有司存!

            556、曾子曰:“以能問于不能;以多問于寡;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嘗從事于斯矣!

            557、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君子人與?君子人也。”

            55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559、子曰:“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

            560、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561、子曰:“好勇疾貧,亂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亂也!

            562、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余不足觀也已。”

            563、子曰:“三年學,不至于谷,不易得也。”

            564、子曰:“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

            565、子曰:“師摯之始,《關雎》之亂,洋洋乎盈耳哉!”

            566、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567、子曰:“學如不及,猶恐失之!

            568、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與焉。”

            569、子曰:“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蕩蕩乎,民無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煥乎其有文章!”

            570、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亂臣十人。”孔子曰:“才難,不其然乎?唐虞之際,于斯為盛;有婦人焉,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謂至德也已矣!

            571、子曰:“禹,吾無間然矣。菲飲食而致孝乎鬼神,惡衣服而致美乎黼冕,卑宮室而盡力乎溝洫。禹,吾無間然矣!

            572、子罕言利,與命與仁。

            573、達巷黨人曰:“大哉孔子!博學而無所成名!弊勇勚,謂門弟子曰:“吾何執?執御乎,執射乎?吾執御矣!

            574、子曰:“麻冕,禮也;今也純,儉,吾從眾。拜下,禮也;今拜乎上,泰也;雖違眾,吾從下!

            575、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576、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后死者不得與于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577、太宰問于子貢曰:“夫子圣者與,何其多能也?”子貢曰:“固天縱之將圣,又多能也。”子聞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578、牢曰:“子云:‘吾不試,故藝!

            579、子曰:“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問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

            580、子曰:“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

            581、子見齊衰者、冕衣裳者與瞽者,見之,雖少,必作,過之必趨。

            582、顏淵喟然嘆曰:“仰之彌高,鉆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

            583、子疾病,子路使門人為臣。病間,曰:“久矣哉,由之行詐也!無臣而為有臣,吾誰欺?欺天乎?且予與其死于臣之手也,無寧死于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縱不得大葬,予死于道路乎?”

            584、子貢曰:“有美玉于斯,韞櫝而藏諸?求善賈而沽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

            585、子欲居九夷;蛟唬骸奥,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586、子曰:“吾自衛反魯,然后樂正,《雅》《頌》各得其所!

            587、子曰:“出則事公卿,入則事父兄,喪事不敢不勉,不為酒困,何有于我哉?”

            588、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589、子曰:“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

            590、子曰:“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

            591、子曰:“語之而不惰者,其回也與!”

            592、子謂顏淵,曰:“惜乎!吾見其進也,未見其止也。”

            593、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實者有矣夫。”

            594、子曰:“后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595、子曰:“法語之言,能無從乎?改之為貴。巽與之言,能無說乎?繹之為貴。說而不繹,從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596、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597、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598、子曰:“衣敝缊袍,與衣狐貉者立而不恥者,其由也與!‘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終身誦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599、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600、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601、子曰:“可與共學,未可與適道;可與適道,未可與立;可與立,未可與權!

            602、“唐棣之華,偏其反而。豈不爾思?室是遠爾!弊釉唬骸拔粗家,夫何遠之有!

            603、孔子于鄉黨,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廟朝庭,便便言,唯謹爾。

            604、朝,與下大夫言,侃侃如也;與上大夫言,訚訚如也。君在,踧踖如也,與與如也。

            605、君召使擯,色勃如也,足躩如也。揖所與立,左右手,衣前后襜如也。趨進,翼如也。賓退,必復命曰:“賓不顧矣。”

            606、入公門,鞠躬如也,如不容。立不中門,行不履閾。過位,色勃如也,足躩如也,其言似不足者。攝齊升堂,鞠躬如也,屏氣似不息者。出,降一等,逞顏色,怡怡如也;沒階,趨進,翼如也;復其位,踧踖如也。

            607、執圭,鞠躬如也,如不勝。上如揖,下如授。勃如戰色,足蹜蹜如有循。享禮,有容色。私覿,愉愉如也。

            608、君子不以紺緅飾,紅紫不以為褻服。當暑袗絺绤,必表而出之。緇衣羔裘,素衣麑裘,黃衣狐裘。褻裘長,短右袂。必有寢衣,長一身有半。狐貉之厚以居。去喪,無所不佩。非帷裳,必殺之。羔裘玄冠不以吊。吉月,必朝服而朝。

            609、齊,必有明衣,布。齊必變食,居必遷坐。

            610、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饐而餲,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肉雖多,不使勝食氣。唯酒無量,不及亂。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

            611、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

            612、食不語,寢不言。

            613、雖疏食菜羹,瓜祭,必齊如也。

            614、席不正,不坐。

            615、鄉人飲酒,杖者出,斯出矣。

            616、鄉人儺,朝服而立于阼階。

            617、問人于他邦,再拜而送之。

            618、康子饋藥,拜而受之。曰:“丘未達,不敢嘗!

            619、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

            620、君賜食,必正席先嘗之;君賜腥,必熟而薦之;君賜生,必畜之。侍食于君,君祭,先飯。

            621、疾,君視之,東首,加朝服,拖紳。

            622、君命召,不俟駕行矣。

            623、入太廟,每事問。

            624、朋友死,無所歸,曰:“于我殯。”

            625、朋友之饋,雖車馬,非祭肉,不拜。

            626、見齊衰者,雖狎,必變。見冕者與瞽者,雖褻,必以貌。兇服者式之,式負版者。有盛饌,必變色而作。迅雷風烈,必變。

            627、升車,必正立,執綏。車中不內顧,不疾言,不親指。

            628、色斯舉矣,翔而后集。曰:“山梁雌雉,時哉時哉!”子路共之,三嗅而作。

            629、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于我老彭。”

            630、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631、子曰:“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

            632、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633、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

            634、子曰:“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

            635、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

            636、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637、子食于有喪者之側,未嘗飽也。

            638、子于是日哭,則不歌。

            639、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惟我與爾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軍,則誰與?”子曰:“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

            640、子曰:“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641、子之所慎:齋,戰,疾。

            642、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

            643、冉有曰:“夫子為衛君乎?”子貢曰:“諾,吾將問之!比,曰:“伯夷、叔齊何人也?”曰:“古之賢人也!痹唬骸霸购?”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為也。”

            644、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645、子曰:“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

            646、子所雅言,《詩》、《書》、執禮,皆雅言也。

            647、葉公問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648、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649、子不語怪、力、亂、神。

            650、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651、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652、子曰:“二三子以我為隱乎?吾無隱乎爾!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丘也。”

            653、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654、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矣!弊釉唬骸吧迫耍岵坏枚娭樱靡娪泻阏咚箍梢。亡而為有,虛而為盈,約而為泰,難乎有恒矣!

            655、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

            656、子曰:“蓋有不知而作之者,我無是也。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知之次也!

            657、互鄉難與言,童子見,門人惑。子曰:“與其進也,不與其退也,唯何甚?人潔己以進,與其潔也,不保其往也。”

            658、子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659、陳司敗問:“昭公知禮乎?”孔子曰:“知禮!笨鬃油,揖巫馬期而進之,曰:“吾聞君子不黨,君子亦黨乎?君取于吳,為同姓,謂之吳孟子。君而知禮,孰不知禮?”巫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茍有過,人必知之!

            660、子與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

            661、子曰:“文,莫吾猶人也。躬行君子,則吾未之有得!

            662、子曰:“若圣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云爾已矣。”公西華曰:“正唯弟子不能學也!

            663、子疾病,子路請禱。子曰:“有諸?”子路對曰:“有之。《誄》曰:‘禱爾于上下神祇。’”子曰:“丘之禱久矣!

            664、子曰:“奢則不孫,儉則固。與其不孫也,寧固!

            665、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666、子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

            667、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668、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669、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670、子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671、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圬也,于予與何誅?”

            672、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

            673、子曰:“寧武子,邦有道則智,邦無道則愚。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674、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鬃

            675、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鬃

            676、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

            677、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678、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論語·為政》

            679、訥于言而敏于行!墩撜Z·里仁》

            680、聽其言而觀其行。《論語·公冶長》

            681、敬鬼神而遠之!墩撜Z·雍也》

            682、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語出!墩撜Z·雍也》

            683、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墩撜Z·述而》

            684、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墩撜Z·述而》

            685、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墩撜Z·述而》

            686、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墩撜Z·子罕》

            687、民無信不立!墩撜Z·顏淵》

            688、君子成人之美!墩撜Z·顏淵》

            689、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墩撜Z·泰伯》

            690、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

            691、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692、小不忍則亂大謀!墩撜Z·衛靈公》

            693、道不同,不相為謀!墩撜Z·衛靈公》

            694、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695、巧言令色,鮮矣仁!《學而》

            696、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697、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

            698、子曰:“不遷怒,不二過。”

            699、子曰:“不學禮,無以立!

            700、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701、訥近仁。”

            702、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703、子曰:“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

            704、子曰:“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不逮也。”

            705、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706、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707、子曰:“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

            708、子曰:“君子博學于文,約之于禮,亦可以弗畔矣夫!”

            709、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710、子曰:“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

            711、子曰:“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712、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

            713、子曰:“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714、禮之用,和為貴?鬃

            715、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已知,求為可知也。

            716、君子有三變: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

            717、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

            718、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719、從心所欲,不逾矩。

            720、知者樂水,仁者樂山。

            721、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722、茍志于仁矣,無惡也。

            723、大德不逾閑,小德出入可也。

            724、朽木不可雕也。

            725、寧武子,邦有道則智,邦無道則愚。其止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726、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

            727、以約失之者鮮矣。

            728、善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有恒者,斯可矣。亡而為有,虛而為盈,約而為泰,難乎有恒矣。

            729、益者三樂,損者三樂;樂節禮樂,樂道人之善,樂多賢友,益矣。樂驕樂,樂佚游,樂宴樂,損矣。

            730、子曰:君子謀道不謀食,君子憂道不憂貧。

            731、子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732、子曰: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733、子曰: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734、君子之行也,度于禮。

            735、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736、孔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737、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杌,其何以行之哉?

            738、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739、子曰:"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從,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

            740、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

            741、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圬也。

            742、君子不憂不懼。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

            743、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

            744、天地之大也,人猶有所憾。故君子語大,天下莫能載焉;語小,天下莫能破焉。

            745、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

            746、子貢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747、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將入門,策其馬,曰:"非敢后也,馬不進也。"

            748、君子義覺得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749、士而懷居,不敷為士矣!

            750、孔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751、孔子曰:“君子成一人之美,不成一人之惡;小人反是!

            752、孔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753、孔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754、孔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天真’。”

            755、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756、孔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757、孔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758、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759、孔子曰:“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兒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

            760、孔子曰:“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761、孔子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

            762、孔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763、孔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764、孔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765、孔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766、孔子曰:“民之於仁也,甚於水火。水火,吾見蹈而死者矣;未見蹈仁而死者也!

            767、孔子曰:“有教無類。”

            768、孔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769、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770、孔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771、孔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772、孔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叟哉?人焉叟哉?”

            773、孔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774、孔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775、孔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776、孔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777、孔子曰:“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778、孔子曰:“學而不思則惘,思而不學則殆!

            779、孔子曰:“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

            780、孔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

            781、孔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782、孔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783、孔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

            784、孔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785、孔孔子曰:“益者三樂,損者三樂;樂節禮樂,樂道人之善,樂多賢友,益矣。樂驕樂,樂佚游,樂宴樂,損矣!

            786、孔子曰:“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787、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孔子曰:“其怒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788、孔子曰:“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

            789、孔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790、孔子曰:“學如不及,猶恐失之。”

            791、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此夫!不舍晝夜。”

            792、孔子曰:“三軍可奪師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793、孔子曰:“歲冷,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

            794、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795、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796、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痹唬骸胺蜃雍芜佑梢玻俊痹唬骸盀閲远Y,其言不讓,是故哂之!薄拔ㄇ髣t非邦也與?”“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則非邦也與?”“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

            797、一個頑童問:“你們有什么要事呀?”

            798、見善無不及,見不善如探湯。

            799、不知其人,則不為其友!抉R遷《史記》

            800、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801、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論語·述而)

            802、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803、“求,爾何如?”對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

            804、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805、知及之,仁能守之,莊以蒞之,動之不以禮,未善也。

            806、孔子捋須笑答:“周游列國,講學傳道!

            807、敬鬼神而遠之!墩撜Z·雍也》

            808、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論語·衛靈公)

            809、孔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810、這章經文的意思是:孔子在齊國聽到演湊韶樂,思想專注,很長時間吃飯時,都忘記了肉是什么味道了。孔子說:真沒有想到韶樂演湊競然達到了如此高的水平。

            811、孔子說:“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812、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

            813、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抉R遷《史記》

            814、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815、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至于斯也。

            816、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學而)

            817、大人世及(貴族世襲)以為禮,城郭溝池以為固。

            818、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819、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820、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

            821、孔子和眾弟子乘坐馬車到一個地方講學,見前面有兩個頑童坐在路中間頑耍,子貢趕緊停住車,大聲嚷道:“你這兩個頑童快讓路,這是孔夫子的車!”孔子連忙喝住子貢,下車對頑童客客氣氣地說:“我們有要事在身,借個路讓我們過去吧!”

            822、顏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志?”子路曰:“愿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蔽之而無憾!鳖仠Y曰:“愿無伐善,無施勞。”子路曰:“愿聞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823、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824、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825、放于利而行,多怨。

            826、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保ㄕ撜Z·子罕)

            827、有一次孔子去周公廟,每件事都要發問,便有人說:“誰說叔粱紇的這個兒子懂得禮呢?他到了太廟,每件事都要向別人請教”孔子聽到了這話,便說:“這正是禮啊”

            828、相識滿天下,知心有幾人《史記》

            829、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墩撜Z·述而》

            830、這章經文中,三月不知肉味,就是孔子專心致志的名言。

            831、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語出!墩撜Z·雍也》

            832、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記》

            833、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至于斯也。

            834、子貢日:“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日:“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

            835、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

            836、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837、禮義以為紀,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以設制度,以立(設置)田里……是謂小康

            838、民無信不立!墩撜Z·顏淵》

            839、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840、以不教民戰,是謂棄之。

            841、在這里孔子提到了學習要時常的溫習。因此從這里可以看出孔子對待學習的一種態度。不僅僅是要學習新的東西,而且要時常的復習。不難發現,這句話從側面表現出了孔子的好學。

            842、聽其言而觀其行!墩撜Z·公冶長》

            843、巧言令色,鮮矣仁!《學而》

            844、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845、子禽問子貢說:“夫子每到一個諸侯國,必然能聽到這個諸侯國的政治,是求來的還是別人主動告訴他的?”子貢說:“夫子是用溫和、善良、恭敬、節儉、謙遜取得來的。夫子求取的方法與別人求取的方法不相同吧?”

            846、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

            847、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848、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849、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850、子路率爾而對曰:“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

          【孔子名言名句】相關文章:

          孔子的經典名言名句06-11

          孔子名言名句08-03

          孔子名言名句11-23

          孔子的名言名句10-30

          孔子名言名句04-17

          有關孔子的名言名句01-14

          關于孔子名言名句12-27

          關于孔子名言名句06-11

          有關孔子名言名句06-11

          孔子名言名句大全02-09

          国产精品好爽好紧好大_亚洲男人综合久久综合_欧美福利电影a在线播放www_国产精品99久久精品无码

                  午夜色福利久久免费 | 亚洲一区乱码精品中文字幕 | 午夜福利成年电影在线观看 | 亚洲一区二区在线aⅴ | 一本热久久sm色国产 | 欧美黑白配黑人一区二区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