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教案

          時間:2022-05-08 17:13:09 科學教案 我要投稿

          實用的科學教案三篇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動的開展。那么你有了解過教案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科學教案3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實用的科學教案三篇

          科學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一些固體物質的內部有一定的結構,如果構成這些物質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間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規則的幾何外形,這就是晶體。

            過程與方法:

            1、用放大鏡觀察常見固體物質的晶體。

            2、用圖記錄觀察結果。

            3、自制食鹽等晶體。

            情感、態度、價值觀:

            1、激發了解和探索晶體世界秘密的興趣。

            2、在欣賞各種晶體的過程中,感受自然的美。

            【教學重點】觀察放大鏡下的晶體。

            【教學難點】制作晶體。

            【教學準備】

            分組觀察器材:放大鏡、食鹽、味精、燒杯、滴管、玻璃片、礦物晶體……

            教師演示器材:各種晶體及晶體用途的圖片或多媒體,制作好的大晶體及器材

            【教學過程】

            觀察美麗的晶體

            畫一畫我們記憶中的白糖、鹽、味精的小顆粒

            上節課我們用放大鏡觀察了小小的昆蟲,今天我們要運用放大鏡來看一些物質。糖、鹽、味精是大家所熟悉的物質,首先請你在科學記錄本上畫一畫這三種物質的小顆粒。

          科學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通過幼兒自身的活動,感知“不倒翁”的秘密,激發幼兒的探索的興趣。

            2、通過幼兒的動手操作,讓幼兒了解“不倒翁”的原理。

            活動準備

            用乒乓球、蛋殼、廢舊皮球制作各種不倒翁其中部分會倒,部分不會倒

            幼兒操作材料:紙片、玻璃球、豆粒、沙子、塑料球、橡皮泥面團 泥團

            活動過程

            一、導入課題,提問形式引題,激發幼兒探索的興趣。

            小朋友,你們喜歡玩玩具嗎?今天老師也給大家帶來一個好玩的玩具,(出示不倒翁)

            二、自由探索

            1、師交代任務:你們玩時可要仔細的看一看,比一比,搖一搖,看看發現了什么?(發現倒和不倒)

            2、幼兒自由玩。

            3、提問:“你們是怎么玩的,發現了什么?這些不倒翁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引導幼兒摸一摸底部,發現底部都是半球體,有的不倒翁會倒有的不會倒。

            小結:小朋友在玩不倒翁時很認真,還能邊動腦筋,發現了不倒翁的底下是半球體的,再比一比中,小朋友們發現了不倒翁有的會倒,有的不會倒。

            二、嘗試操作制作不倒翁

            1、幼兒操作:

            (1)提示:老師為小朋友準備了紙團、塑料球、玻璃球、豆子、橡皮泥等東西,你們可以自由的把每一種東西分別做一個不倒翁來試一試,他們都一樣嗎?

           。2)組織幼兒討論:

            說一說你是用什么材料做的不倒翁?

            小結:原來,在不倒翁底部裝進重的東西,這樣下重上輕,不倒翁就能站住。當操作搖晃裝有沙子的玩具時,發現了什么?(站住的不倒翁又倒了)裝進什么不倒?(橡皮泥)為什么?

            三、演示對比實驗

            孩子們我們把自己做的不倒翁,倒的放地一起,不倒的放在一起,進行對比,為什么有的倒有的不倒呢?

            四、完成制作,玩一玩,體驗樂趣成就感

            沒有制作完的小朋友繼續制作不倒玩具,做好不倒玩具的小朋友拿著不倒翁去玩一玩吧!

            結束:小朋友今天真聰明,發現了“不倒翁”玩具中的科學秘密,還自己動手做了個“不倒翁”現在,我們拿給小班的小朋友玩一玩好不好?

          科學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綠豆種子發芽需要水和適宜的溫度。

            過程與方法:學習整理收集到的數據,依據數據得出科學的結論。

            情感、態度、價值觀:認識到對比實驗、嚴格控制實驗、重復實驗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通過實驗知道綠豆種子發芽需要水和適宜的溫度。

            【教學難點】學習整理收集到的數據,依據數據得出科學的結論。

            【教學過程】

            一、交流實驗中的發現:

            1、我們種下的綠豆種子都發芽了嗎?其他小組的'綠豆種子呢?

            二、整理分析實驗信息:

            1、教師分發實驗信息統計表,由組長負責收集相同實驗小組的實驗信息。

            2、分析實驗信息:

            (1)實驗組和對照組的數據有什么不同?

            (2)從實驗數據中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嗎?

            (3)實驗結論和我們實驗前的猜測一致嗎?

            三、交流實驗信息:

            1、認真聽取其他不同實驗小組介紹他們的實驗方法和獲取的信息。

            2、和其他的小組交流,了解他們在實驗中有什么發現,聽聽他們怎樣用數據來解釋實驗結果的。

            3、匯集全班同學的實驗,分析綠豆種子發芽需要的條件。對大家有異議的內容進行辨析。

            4、小結:綠豆種子發芽的必需條件是溫度、水分和空氣。

            四、種植綠豆芽:

            1、引導:已經發芽的綠豆芽怎么處理?

            2、確定任務:把綠豆芽種植在花盆中,放到適合的地方,讓綠豆芽生長一段時間。

            3、預測哪些條件會影響綠豆芽的生長。

            4、建議對綠豆芽的生長做觀察日記或者記錄。

            參考資料:種子發芽的基本條件是:

            一是溫度。種子萌發的最低溫度為6-7℃,12-14℃能正常發芽,最適溫度為20-25℃,最高為35℃。

            二是水分。一般需吸收相當于種子自身風干重的120-140%的水分才能萌發。

            三是充足的氧氣。

            3、觀察綠豆芽的生長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植物的生長需要合適的環境條件。當環境條件改變的時候,植物具有一定的適應環境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設計綠豆芽生長需要陽光的實驗,用對比實驗的方法觀察,記錄影響植物生長的條件。

            情感、態度、價值觀:意思到生物的形態結構、生活習性同它們的生活環境是相適應的。

            【教學重點】設計對比實驗。

            【教學難點】在設計對比實驗中嚴格控制變量,并注意收集實驗數據用事實說話。

            【教學過程】

            一、交流實驗中的發現:

            1、說說自己種下的綠豆芽生長的怎樣了。

            2、為什么大家的綠豆芽生長的不一樣呢,怎樣才能讓綠豆芽生長的更好呢?

            3、討論影響綠豆芽生長的因素,教師隨機板書。

            二、實驗一:綠豆芽生長需要陽光嗎?

            1、討論:綠豆種子發芽可以不需要陽光,那么綠豆芽的生長需要陽光嗎?

            2、該怎樣來設計對比實驗呢?

            重點指導:

            (1)我們只能改變哪些條件?不改變哪些條件?

            (2)兩組的綠豆芽需要一樣多嗎?

            (3)改變了條件是不是對綠豆芽生長產生了影響,我們怎樣才能知道?

            3、學生完成實驗方案,交流。

            4、提供實驗記錄表,引導學生做好觀察記錄。(采用圖畫和文字記錄下綠豆芽的高度、莖葉的顏色,莖的粗細等)

            三、實驗二:綠豆芽生長對水的需求

            1、拿出事前做的綠豆芽對水需求的實驗,讓學生進行觀察。教師介紹實驗:在一個盤子里鋪上幾層吸水紙,把5粒剛發芽的綠豆并排放在吸水終上,保持吸水紙一端濕潤。

            2、討論:這5粒綠豆種子的生存的環境有什么不同?不同的環境對綠豆種子會產生怎樣的影響?為什么我們這樣推測?仔細觀察還有什么發現?

            3、概括:植物的生長需要一定的環境,當環境改變后它們會努力的適應環境的變化。

            四、觀察更多的植物適應環境的圖片(書8面):

            1、比較香蕉、松樹、仙人掌的葉的不同。

            2、香蕉、松樹、仙人掌分別生長在什么地方?

            3、這三種植物的葉同它們的生活環境有什么關系?

            4、說說平時還看見有關植物適應環境的例子。

            4、蚯蚓的選擇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動物生活需要一定的環境條件。

            過程與方法:掌握對比實驗的方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體會自然事物是相互聯系的。

            【教學重點】設計對比實驗。

            【教學難點】在設計對比實驗中嚴格控制變量,并注意收集實驗數據用事實說話。

            【教學準備】每組一份:長方形扁紙盒兩個,黑布、塑料薄膜、玻璃片、蚯蚓15條、干土、濕土。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見過蚯蚓嗎?一般在什么地方見到它們?你們覺得蚯蚓喜歡怎樣的環境?

            2、學生自由發表。

            二、實驗一:蚯蚓喜歡黑暗還是光亮的環境?

            1、我們先來研究蚯蚓喜歡黑暗還是光亮的環境,該怎樣設計實驗呢?

            2、學生說說自己的想法,引導他們進行對比實驗,并注意控制條件。

            3、出示實驗器材,討論實驗步驟:

            (1)把長方形盒子一端剪去一部分,蓋上玻璃片,再在另一端用黑布包住。

            (2)在盒底放入塑料薄膜,以保護蚯蚓,方便它爬行。

            (3)把5條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間,蓋好蓋子。

            (4)5分鐘以后打開盒蓋,做好觀察和記錄。

            (5)再做2次。

            4、分發記錄單和相關實驗材料,學生實驗,教師巡回指導。

            5、收回材料,組織交流,概括:蚯蚓喜歡黑暗的環境。

            三、實驗二:蚯蚓喜歡干燥還是濕潤的環境?

            1、過渡:那么,蚯蚓喜歡干燥還是濕潤的環境呢,讓我們也來設計一個對比實驗。

            2、學生設計實驗,自由發表。

            3、教師隨機出示材料,在交流中概括出比較合理的實驗步驟:

            (1)在另外的盒子兩端分別鋪上同樣土質的泥土,不同的是一邊干燥,一邊濕潤。

            (2)把10條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間,蓋好蓋子。

            (3)5分鐘以后打開盒蓋觀察,記錄。

            (4)再做2次。

            4、分發記錄單和相關實驗材料,學生實驗,教師巡回指導。

            5、收回材料,組織交流,概括:蚯蚓喜歡濕潤的環境。

            四、動物對環境的需要和適應:

            1、讓學生歸納:蚯蚓適合怎樣的生活環境?

            2、過渡:跟蚯蚓一樣,各種動物都喜歡生活在一定的環境里。

            3、學生看書11面的圖片,說說這些動物是怎樣適應環境的?

            4、拓展:當環境不適應動物生存的時候,它們會重新選擇合適的環境生活,否則它們將難以生存。誰能說說相關的例子嗎。

          【實用的科學教案三篇】相關文章:

          實用的科學教案匯總5篇05-06

          【實用】科學教案匯總6篇05-05

          【實用】科學教案匯總5篇05-05

          【實用】大班優秀科學教案4篇05-07

          【實用】科學教案模板集合九篇05-07

          【實用】大班科學教案四篇05-07

          小班動物科學教案04-18

          【推薦】科學教案范文04-06

          大班科學教案茫茫的沙漠04-24

          大班科學教案地球的故事04-24

          国产精品好爽好紧好大_亚洲男人综合久久综合_欧美福利电影a在线播放www_国产精品99久久精品无码

                  亚洲综合在线另类第一页 | 久久伊人精品青青草原日本 | 中文字幕在线观看第一页 | 亚洲欧美动漫卡通一区二区 | 日本视频一区97看 | 久久97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不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