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導語:演講是一門語言的藝術,它旨在調動起聽眾情緒,并引起聽眾的共鳴,從而傳達出你所要傳達的思想、觀點、感悟。下面小編為大家提供一些經典的演講稿,體會其中的藝術。
一、《朝著有夢想的方向仰望》
曾幾何起?模糊的記憶被無情的現實打碎;曾幾何起?當現實來到面前時,我措手不及。
未來,未來……我的未來在那里?
遙遠的回憶,兒時的夢想時時刺痛我似乎早已麻木的心靈。說是“似乎”,是因為我還能在今天,還能在《我的未來不是夢》征文比賽上,還能用我這雙遲鈍的手寫下我苦澀的心情。我想,如果我的這些心情文字還能重新喚起我的戰斗力的話,也不枉我這幾個月來對生命的思索。如果這些文字對大家有一點益處的話。嗚呼!我無話可說,讓淚水代表一切吧!
很小的時候,我就喜歡讀書。
喜歡讀關于周恩來同志的書。是因為我喜歡周總理那偉大的人格,光明磊落的一生,崇高,在他的身上尤其突出。他沒有自己的榮辱得失,連同他的骨灰都被撒進了祖國的江河大地。他對國家,對人民,連同他的愛情都是一心一意,堅貞不移。
所以,在我心靈的深處,曾立志要做一名偉人,以總理為榜樣,以總理“為中華之崛起”的理想為理想。
還喜歡讀關于張海迪和張海迪寫的書,從這些書的字里行間,我總能找到兩個字——堅強。張海迪的一生是不幸的,但又是幸運的。不幸的是她從小身患重病,幸運的同樣是因為她從小就重病在身。(勵志演講 www.yuwenmi.com)正因為他的幸與不幸,再加上他的堅強,才成就了日后的她。試想,如果她一直就是一個和你我一樣的身體健壯者,那么大家想想她成功的幾率會有多大?其實這個問題我們想想自己就知道了,那么請就在這個時刻認真思考一下我們自己吧!
是的,張海迪是一個崇高的普通人。我也曾經想做一個成功的普通人,通過堅強,通過奮斗,打造一個不平凡的自己,開創一片出于自己的天地。
可是,現在,到現在我做了什么呢?我做了什么去實現我的夢想呢?
為了獎學金我勇爭第一,是的,我得到了。一學期,兩學期……我每學期都是第一。
為了某個榮譽,我奮力奔跑。是的,我得到了,主席,部長,‘優干’‘三好’,榮譽掛滿了的全身。
這就是崇高嗎?
驀然,我轉身一笑,不屑的一笑。
這樣的崇高我最好不要:好累。
還是做一個真實的自我比較好,獎金不拿,榮譽不爭。上課想睡就睡,想上通宵就上,想逃課就逃。說我不崇高嗎?無所謂。說我犯錯誤嗎?我不怕,反正我還年輕,不是有人說過:犯錯誤是年輕人的天性嗎?……
于是我便放縱著自己,在自己編織的網中胡亂的掙扎。想逃,卻始終找不到呼吸的缺口
回首往事,展望未來,無盡的空虛壓在了我的心頭,想大聲高呼,可聲音已變得嘶啞;想努力回望,卻發現對兒時已沒有了記憶;看看前方,云遮霧攔,虛無縹茫。我就像站在高山之巔,空曠的頭腦已沒有了方向,眩暈,眩暈……
唉!嗚呼哀哉!我到底是怎么了?我是誰?我怎么會站在這里?你們怎么又會坐在那里?
……
忽然,我醒了,啊,原來是一場夢!僅是一場夢而已。我需要夢嗎?
當然,不過絕對不是這樣的夢罷了!
我相信我的未來不是這樣的夢。
二、離開,是為了重新起航
——北京大學校長周其鳳在2010年研究生畢業典禮上的演講
首先,在這個值得我們終生紀念的日子,我謹代表學校全體教職員工,祝賀在座各位同學順利畢業并將獲得北京大學博士碩士學位,并向你們在學習和完成學位論文過程中為維護學術尊嚴所做的細致、嚴謹、扎實并具有創新性的工作表示由衷的敬意!
我也謹代表北京大學學位評定委員會全體成員,向為培養高質量研究生付出辛苦努力的全體研究生導師表示最衷心的感謝!
昨天,我在這里送別了3000多名本科畢業生,今天又將在這里與你們6000余名研究生揮手話別。雖然兩個月后,就會有一大批新同學走進北大,住進你們曾經住過的宿舍,雖然那會帶給我新的激動和喜悅,但你們的離開留下的時空中的空白,仍然是那么的獨特,那么的無法替代!
同學們,到今天為止,你們有的同學在北大學習了兩三年,有的六七年,有的達到了九年、十年。無論時間長一些,或是短一點兒,你們都已經給母校留下了深刻的印跡。四川汶川、青海玉樹地震發生以后,你們在課堂、在實驗室、在行進的路上,默然肅立,你們走出圖書館,到三角地捐出自己的買書錢或伙食費,有的同學甚至參加了醫療救助或心理救援隊趕赴災區。2008北京奧運會和殘奧會,你們作為國家體育場館、北大體育場館和其他體育賽事的志愿者,在長達數月時間里,不辭辛苦,連續作戰,用熱情周到的服務,為國家贏得了尊嚴,為人民贏得了友誼,為北大贏得了聲譽,為自己贏得了社會的信賴。從此,“鳥巢一代”成為80后的代名詞,成為“長江后浪推前浪”的佐證,成為“江山代有才人出”的聲明。雖然你們自我調侃“不要迷信哥,哥只是個傳說”,但我相信,在北大的這些年,你們不僅完成了學術訓練,通過了論文答辯,你們還以對責任的擔當,證實了你們飛揚的青春、閃光的歲月,在任何時候,都并不只是一個曾經的“傳說”!
如今,完成了畢業答辯,即將離開的時候,我能夠異常深刻地感受到大家對母校的眷戀。這幾天,我看見好多同學穿著學位服,頂烈日、冒酷暑,三個一群,五個一伙,在校園里拍照留念。我看到你們從未名湖拍到博雅塔,從體育館拍到西校門,走走停停,依依不舍,恨不得把每一位先生、師長、好友、同窗,乃至校園中的一草一木都拍入畫面。我也有幸在路上被“劫持”了數次,充當了幾次“道具”,我希望“劫持”我的同學將來多洗出一張送給我或電郵給我。作為校長、作為老師,這是我們最可寶貴的收藏。在離開北大的日子里,你們能帶走的也許就是這些曾經的影像,你們無法帶走母校的一草一木。但我相信,那愛國為民的風骨,科學民主的氣度,兼容并包的胸懷,改革創新的精神,嚴謹治學的態度,你即使身在千里之外,仍然可以在心靈深處無限次地追憶,因為這里是精神的家園。這就是精神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