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震澤中學 沈建忠
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在新一輪課改中涌現出一種新的課程形態--綜合實踐活動,它注重學生對生活的感受和體驗,引導學生熱愛生活,并學會健康愉悅地、自由而負責任地、智慧而富有創意地生活。它為我們學生提供了一方自主的舞臺,也為我們語文教師創設了平臺。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強調“社會即學校”、“生活即教育”,主張教育向整個社會生活開放,要面向學生的生活世界和社會實踐,幫助學生體驗生活并學以致用。綜合實踐活動正是超越書本知識學習的局限,要求學生從生活、社會中發現問題,圍繞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我等方面,自主提出活動主題,并深入各種社會活動領域,開展合作、探究性的體驗,形成對自然、對社會、對自我的整體認識,發展良好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因而,它成為密切學生與生活、學生與社會的聯系的一座橋梁。那么如何實現學校特色教育與語文綜合實踐的整合呢?我們作了一點嘗試。
我校北瀕太湖,南接長漾,河塘湖泊,星羅棋布,“綠浪東西南北水,紅欄三百九十橋”。民居建在水中,文化藏在水里。這里物阜景華,人杰地靈,央央吳孕育出一批批優秀兒女,費孝通、吳毓骍等便是杰出代表。這里的太湖融自然和人文于一體,文化底蘊厚重,是一部讀不盡的書。我校依托地域優勢,以吳文化為主題,開展特色教育。
一、學生動手自編校本教材。吳文化是天、地、水、人混然天成的文化,如果把江村、長漾、太湖融為一體,就能折射出凝重的吳文化史。可以發現,在吳文化的包蘊下,處處覓尋到吳江上千年歷史的印跡,覓尋到近代繅絲工業興起和發展的印跡。我們深刻地認識到吳文化在育人中的導向作用,開始挖掘其中的育人資料,購來了《吳文化知識叢書》、《蘇州文化叢書》、《吳江歷史》、《吳江地理志》、《江村調查》等書籍,然后分發到每個小組,學生根據各自喜好挑選相應書籍,每人整理出一篇反映吳文化內容的文稿,再經過文學社成員及語文老師的修改和篩選,現已初步形成了我校的校本教材《吳文化選編》系列,內容包括《吳中詩詠》、《吳中小巷》、《吳中習俗》、《吳中民居》、《吳中古橋》、《吳中蠶絲》、《吳中飲食》等。這次活動收到了課堂教學很難達到的效果,培養了學生閱讀和寫作的能力,喚起學生以家鄉為榮的自豪感,激發學生奮發讀書的熱情。本次活動也使學生認識到語文學科與歷史、繪畫、篆刻、雕塑、地理、自然等密不可分的聯系。了解到蘇州各區縣的地理概況,離不開地理知識,它們的自然資源又與自然有關,源遠流傳的吳文化是歷史的范疇,獨具一格的吳派古建筑更是集繪畫、雕塑、篆刻于一身。一方面具有工具性特征的語文是研究吳文化的基礎,另一方面通過這次活動又能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同時激發他們學語文的興趣。
二、學生動手營造“文化”氛圍。放眼世界,儒家文化孕育了中華一族,佛教文化滋潤南亞文化……,文化浸潤至每一個角落,穿過一個個世紀,影響著一代代人。北大、哈佛濃厚的校園文化在人們的心中樹立了豐碑,使萬千學子難于忘懷。我們也深深認識到在實施素質教育全過程中,校園文化承擔著課堂教學無法替代的價值功能,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載體,體現了學校內涵發展的精神底蘊。因此,學校建成多個燈光櫥窗,內容則采用招標形式向學生招集,最后由學校教科室和團委扎口完成,形式不拘一格,全方位多角度地介紹吳文化。每間教室(包括黑板報)及外面走廊的文化布置則有所在班級的學生完成,學校只規定每兩周更換一次,具體操作由學生靈活掌握。這樣就使得校園里每一株樹、每一塊草地、每一個角落都散發出吳文化的芳香,讓學生生活在濃濃的文化氛圍中,充實學生的心靈,完善學生的人格,升華學生的精神,讓學生從源遠流長而又生生不息的傳統文化中吸取營養。同時真正讓學生直接地接觸語文材料,從中收集語文,學習語文,研究語文,運用語文,從而提高他們的文學鑒賞能力、審美能力和分析能力,真正達到全面培養學生的語文素質的目的。
三、全面開展文學社活動。課堂教學并不能滿足每一個學生的各種求知欲和業余生活的需要,他們過剩的精力也需找到新的天地。我校文學社以“吳文化”為主題舉辦各類活動,如開展吳江文化旅游一日游,參觀柳亞子故居,瞻仰張應春烈士紀念碑,游覽肖甸湖森林公園,領略同里古鎮“人家盡枕河”的風韻,內容豐富,受益匪淺;多次到太湖邊、節制閘等地郊游采風;開展各種作文競賽,一學年來,我校學生在各級各類作文競賽中獲獎數十人,在各類報刊是發表習作數十篇。文學社的活動無論是擴大學生的知識面,開發學生的潛能,優化學生的情感,還是促進學生個性發展,滿足學生的社會交往,都為學生創設了一個良好的氛圍。
四、認真開展研究性學習。我校在確定研究性課題的內容時,充分考慮了現實性、主體性、可行性這幾個原則,并結合學校特色建設和社區特點,逐步形成了“以吳文化為依托,以學生生活為主線”的課題特色。通過選題、立項等工作,確立了以下一些研究性課題:《吳江的民俗文化》、《吳江的蠶絲文化》、《吳江的茶文化》、《吳江的弄堂與文化》、《太湖神韻--吳江蟹文化》、《吳江東西部婚禮的比較》、《關于吳江河道和古橋的調查》、《太湖水資源調查》等,學生通過分工合作、實地考察、網上查閱資料、撰寫小論文、成果匯報展示等步驟較好地完成了多個課題(有些課題尚在研究中)。研究性學習不但提高了學生的動口動腦、合作交流、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同時也使吳文化得到進一步的挖掘。
五、積極舉辦文化藝術節。文化藝術節是學校積極開展校園文化藝術教育的集中體現,是實施素質教育、促進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舉措,是學校特色建設的重要一環。為活躍校園文化生活,提高師生的人文素養,展示學校文化藝術教育的成果,近年來,我校每年以“吳文化”為主題舉辦文化藝術節,展示活動項目包括:學生書畫作品展評、學生攝影作品展評、“吳文化”講座、“吳文化”主題班會、演講比賽、文藝節目會演等十多項,值得一提的是文藝節目會演,我們要求學生著重表演中國戲劇,尤其是吳地劇種,如昆劇和評彈。為了讓學生了解中國傳統文化藝術--戲曲的基本知識,引導學生對戲曲這種舞臺藝術產生興趣,激發學生對家鄉藝術的熱愛之情,我們給他們更多的空間,讓他們通過一個星期的自主學習, 通過上網和查閱書籍資料,搜集整理了有關戲曲的資料,通過拜師或借助磁帶學唱戲曲片段,收獲還真不小呢! “名段賞析”欄目,有的學生唱得有板有眼,博得一片喝采,給一部分有音樂天賦的同學一個施展才華的機會。雖然他們表演的昆劇、京劇、評彈還不能用專業的標準去評判,但他們在欣賞、學習戲曲名段的過程中已深深感受到戲曲的魅力,提高了藝術修養,繼承民族的優秀文化。“老戲新演”欄目,要求學生 用流行音樂的歌詞配上戲劇的腔調演唱,有的學生唱得妙趣橫生讓人忍俊不禁。學生在演唱中感受到戲曲與流行音樂的各自特色,使他們產生濃濃的興趣。活動結束了,同學們的熱情沒有消褪,鐘愛流行音樂的他們還在課間咿咿呀呀唱著昆劇。
新課程呼喚充滿生命活力的課堂,倡導讓我們的課堂回歸生活,屬于生活。“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 離開了生活這個大舞臺,僅靠學校這個小課堂是學不好語文的。我們從實際出發,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和辦學資源,借助于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施與研究來突破了封閉的教材和封閉的課堂,把學生個體與生活、實踐及學校特色建設結合起來。使學生的自主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得到了鍛煉與提高。從而實現搞好學校特色建設和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雙豐收。
作者郵箱: wjsjz003@sohu.com
[留給學生一方自主的天空--試論學校特色建設與語文綜合實踐的整合(網友來稿)]相關文章:
2.大學生對學校建設的思想匯報
9.學校綜合實踐心得體會
10.小學學校綜合實踐活動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