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程改革帶來的自我審思(網友來稿)

          發布時間:2016-5-8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江蘇姜堰二中錢月225500

          課程改革就其實質來講,就是課程現代化的問題。我國社會政治、經濟的發展與再發展,學生素質的提高與再提高,呼吁課程改革勢在必行,而語文是其中一門具有豐富內涵的特殊學科。我以一名中學語文教師的教學體驗,就課程改革大形勢下對當今教師的要求、應具備的理念作一些思考。

          一、 人本思想

          教育以人為本。教育在其對象化過程中獲得自己的屬性,作用對象賦予其本質規定性。我們教育的對象是人,教育是人的教育,自然應當以人為本。

          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教學活動不再是教師單向的傳道、授業、解惑,師生間民主平等,教學相長,互學互動,彼此提高。“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教師應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因材施教,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教師只是作為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引導其在實踐中學會學習。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首先樹立以人為本的民主平等思想。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每個孩子的內心深處都有他自己的一根弦,發出自己的調子,要想讓那顆心與我的話相呼應,就得使我自己能和上這根弦的調門。”為了和上我的學生的心弦,我作了些嘗試。

          在開學伊初我做了個調查,“你希望參與到一節怎樣的語文課中去?”讓學生寫出他們對老師、課堂的期望。剛入學的高一新生已經具備一定水平的鑒賞水平和辨別能力,這樣坦誠布公、集思廣益,在上課時我就有個心譜,能夠抓住興趣點,充分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

          另外為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我在上課時采取“搶答式”回答問題,勿需點名,想到答案就可以站起來說。這之中我也對反應稍慢的學生給以不經意的幫助,簡單的問題以眼神鼓勵他們主動站起來回答,結論不管是怎樣的都給予一定的肯定和贊賞。我發現其實每個孩子的表現欲都很強,試驗一段時間下來,學生們反應積極,即使開公開課時,往常不怎么主動的孩子都會踴躍發言,這無形之中令整個課堂氣氛活躍,師生互動變得默契而有人情味。

          陳鐘梁先生有這樣一段話:“課程改革最終的目的是解放人,重視個體獨特的體驗、個性發展的需求。課程是學生與教師共同構建的一種教學過程,應當是開放的,動態的,有利于促進人的全面而又自由發展。”教育不是為了生產一批相同規格的部件,而是為人的終身學習、可持續發展作準備。教育的重心應放在人的素質、素養的養成上,教會學生做人,及從人的發展角度出發,為學生能適應這個社會的發展,挖掘其潛力,培養其能力。

          二、人文氣息

          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長期以來,語文教學嚴重偏向于它的工具性,片面追求實用,把語文當成純粹的語言來教。呂叔湘先生曾說過:“任何語言里的任何一句話,它的意義決不等于一個個字的意義的總和,而是還多些什么。”語文教學,說到底,就是人的精神培植,就是豐富人的精神經驗,豐富發展人的生命個體的教育,是一種本民族文化的教化。因此我們的語文課堂不能缺少了人文氣息。

          首先,要挖掘作品的內涵,提高學生文學鑒賞的層次。任何一個民族的語言她都不僅僅是一種記事符號,她還有著豐富的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積淀。以平淡講解來詮釋課文勢必會忽視語文學科內在的價值。教師應該“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要更新觀念,挖掘教材選文的人文因素,提高學生的精神境界。語文教學必須加強文學藝術的學習,依靠文學語言和文學形象,喚起學生的聯想和想象,誘發他們的創造能力。

          其次,由品文而拓展,由教書而育人。重視語文教學中的人文氣息,不僅要鍛煉學生的鑒賞能力,而且要重視培養學生的審美人生觀,即對生命的感悟、肯定與熱愛,樹立自信。現代人文教育實際上就是要通過現代生活的教育達到培養人文精神的目的,完善學生的人格。

          曾經有學生向我提出了他的困惑:“語文學了有什么用?學來學去就那樣,分數就在那個段里。”那語文學了到底有什么用?除了掌握一種語言文字之外,是否還有別的什么?每一個語文教育工作者都應該在教學過程中替學生解除這個疑惑。語文修養的提高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首先要樹立一個人,要具有做人的基本素養,就得學好自己的母語,語文教育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優化學生的人格結構,促進學生個性的和諧發展。

          三、人才價值

          教育是“立國之本”,教育要為國家培養人才,僅僅鍛造出一批單單接受了歷史精華的所謂優秀生是不夠的,我們需要的是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人才,教育應該擔負起這個責任:培養學生終身學習和終身創業創新的能力。

          一方面,語文教學要給學生打下扎實的語文基礎。語文是人文科學,但也有其嚴肅性,要具備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不是完全脫離課本心想事就成的。比如:成語的學習,識字寫字,這些是不起眼的卻也是最基本的,脫離了它們去創造簡直是無稽之談。

          另一方面,在有了基礎這個保障之后,教師要注意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能,促進學生的持續發展。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中有一句名言:“在知識的大廈中,最重要的是教會學生自己學習。”我們要鼓勵自主學習和探究性學習,讓學生得到“漁”的技巧。現在的語文教材為這個訓練提供了很多條件,課后練習不再是圍繞著僅僅這一篇課文做文字游戲,而是多了諸如“揣摩”、“品味”、“討論”這些字眼,使學生更有機會各抒己見,很多別具一格甚至稀奇古怪的看法才有機會顯現出來。魏書生曾說過:“一件事情有一百種做法,一句話有一百種說法。”我們不僅不能束縛孩子們獨特的思維,還要加以鼓勵。

          語文課程建構最有價值的是過程,語文學習的過程往往比結論更寶貴。教師應積極開發課程資源,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如采取啟發式、討論式教學,運用多媒體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讓他們在實踐中體會到語文的趣味無窮、博大精深。例如:對口語訓練,我設置了三個環節:①早讀課最后三分鐘由一個學生上臺朗誦他自己挑選的美文,由老師點評。本來最后幾分鐘學習效率很差,這樣利用起來可以讓他們覺得早讀課并非乏味可陳,并且可以提高他們的普通話以及朗誦水平。②上課前一分鐘演講。要求聲情并茂,適當配以動作,由學生作評。③作文課上的辯論會。多組辯題,全班分組,輪流對決。這樣試行下來,不僅提高了他們的口頭表達能力、邏輯組織能力,更重要的是鍛煉了勇氣和膽量,增加了他們在公眾面前的自信。

          朱棣文教授曾指出:“中國的學生學習很刻苦,書本成績很好,但是動手能力差,創造精神明顯不足。”傳統的教育存在明顯的弊端,而當今社會需要急切呼喚知識的活化教育和知能同一的教育。教育如果只使學生獲得知識而沒有獲得能力,那就是教育的重大失職。

          以上所講三個方面是融會貫通的,我們要培養具備自我意識(自信、自主、自我肯定)、健康人格、彈性思維及復合能力的人才,這就對語文教師提出更高的要求,閉門造車、固步自封是教育不出適應這個社會的人才的,語文教師應該不斷學習,充實自我,具有廣博的知識,還應有知識整合的能力,計算機知識和操作能力等等。

          呂叔湘說:“要想提高語文教學效率,根本問題是語文師資問題……多數學生需要有好的老師來提攜指導,所以歸根結底是師資問題,名師出高徒!”教師的高素質至關重要,沒有一批高素質的教師隊伍,語文課程改革將成為空談。我們選擇了教師這個職業,就意味著一種信任和一份責任。教師是一種職業,一種謀生的手段,在它身上又附著另一層更厚重的民族期望。教,是一生的工作;學,也是一生的工作。

          作者郵箱:qyh79@tom.com

          [語文課程改革帶來的自我審思(網友來稿)]相關文章:

          1.課程改革論文

          2.國思:學習語文的積累

          3.看書帶來的效果

          4.新課程改革論文

          5.關于科技帶來的好與壞議的論文

          6.雅思口語考試自我介紹

          7.怎么寫審車委托書

          8.有關雅思口語自我介紹模板

          9.人民陪審員試題及答案

          10.單位車輛審車委托書

          国产精品好爽好紧好大_亚洲男人综合久久综合_欧美福利电影a在线播放www_国产精品99久久精品无码

                  一本大道久久a久久精品综合1 | 亚洲久悠悠色悠在线播 | 亚洲欧美日韩另类一区 | 亚洲欧美最新在线网址 | 亚洲一区二区国产精品无l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V五月天宝贝 | 无遮挡国产精品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