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二章 教案教學設計

          發布時間:2016-5-2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孟子二章

          學習重點:1、積累文言詞語

               2、背誦

          課時安排:三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語

          繼孔子之后,集儒家之大成者當屬孟子,他被后人尊稱為“亞圣”。孟子(372-289)名軻,字子輿,鄒人。思想家、教育家,后世常以“孔孟”并稱,他生活在兼并激烈的戰國中期,主張“仁政”以統天下。曾游說梁齊等諸候國君,均不見用,退而與弟子萬章、公孫丑等著書立說,孟子的著作都存在《孟子》中,他長于辭言,其文氣磅礴,論證嚴密,富有說服力和感染力,對后世散文的發展很有影響。

          二、領讀《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三、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四、串講課文 通假字 畔--叛

          五、本文中心意思

          這篇短論,從決定戰爭勝負的因素這一角度出發,通過對“天時”“地利”“人和”三個條件的比較,闡述了人和對戰爭勝利的決定性作用,由此再加引申推出“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的論斷,闡明了施仁政的重要性。

          六、課文簡析

          第一部分(開頭兩句)提出全篇的論點。“人和”是奪取戰爭勝利的最重要條件;“天時”“地利”“人和”是孟子戰爭勝負的各種主客觀條件的概括。他根據當時大量的戰爭現象,對三者在決定戰爭勝負中的地位和作用作了分析,得出“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正確判斷。這兩句的意思是遞進的,表示“天時”“地利”“人和”三者之中一個比一個重要,這就有力地突出了“人和”這一主旨。

          第二部分(2、3段)具體論證“人和”在戰爭中決定性作用。可分兩層:第一層(2)以設舉對一小城“環而攻之”而不勝為論據,論證了“天時不如地利”“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是守城一方的防衛條件很差;“環而攻之”是說進攻者來勢很兇,且圍攻了相當的時日“必有得天時者矣”,但最后竟未攻下,說明“天時”與“地利”的比較,“地利”更為重要。第二層(3):用雖有高城深池的“地利”條件卻“委而去之”作論據,論證“地利不如人和”文中連用了四個“……非不”雙重否定句,強調了防御一方具有城高池深等優越的地理條件,本拒敵以國門之外,保住自己的城池,但結果還是棄城逃跑了,這就反襯出“地利不如人和”而突出了人和這一重要因素。這一段的兩層,分承并提,環環相扣,不可駁辯的論證了戰爭中天時不可憑、地利不足恃的道理,而只有“人和”才起決定性的作用。

          第三部分(第四段)著重談“人和”闡述人和的實質,即施仁政,取得人民的支持和擁護,首先用“……不以……”三個排比句,摒除了“人和”以外的因素,得出“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這一結論。繼而又進一步推論下去“寡助之至,親戚叛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一正一反,對比鮮明,向人們提示了爭取人和在于“得道”,“道”的得失,決定“助”的多寡,最后文章以“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一句作結,進一步闡述了本文的論題,深化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這篇文章用層層推理的方法進行了論證,開篇提出論點,接著進行論證,再據此闡發引申,層層深入,最后得出“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的斷語,邏輯性很強,兩處使用排比句,不但析理精微充分,也增強了文章的氣勢。

          第二課時 

          教學步驟:

          一、領講課文

          二、學生根據注釋、自己理解翻譯課文

          三、串講。就重點字詞、難以理解 的句子進行講解

             通假字:曾--增 衡--橫 拂--弼 忍--韌

          四|學生朗讀課文

          五、內容簡析:

          這篇課文是一篇短論,中心論點被標題所揭示。

          全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2)舉例論證人才要在困難中造就的道理,文章開頭用排比句式列舉了歷史上六個著名人物的事例,他們從卑微到顯貴,所經歷的艱難困苦的路程是眾所周知的。所以每一人物的事跡都只用一句話來概括,這就為本文的中心論點提供了充足的事實根據。接著作者就從這些事實中歸納出自己的觀點,人要擔負重任,有所作為,成就大事必須先在思想生活和行動等方面都經受一番痛苦,所謂“動心韌性,曾益其所不能”強調的就是這個目的。在這部分里“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是聯結上下兩段的例子句,“大任”指治理天下的任務,例如上述六位著名人物在這個方面都發揮了很大的作用,但這里的“是人”又是指所有發揮或能夠發揮這種作用的人。

          第二部分(3)從正反兩方面論證經過磨練的益處。說明人處困境能激發意志,國無憂患易遭滅亡的道理。這一部分是上文觀點的引申和發展,作者先從人有過然后能改這個事實出發,闡述即使作為一般人也須在逆境中受到磨練,才能發奮進取,為人們所理解。這是從個人推論到國家。從反面假設說明一個國家常處在安樂之中,也往往會導致滅亡“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這兩句話主要是針對國君說的。意思是有法家拂士的嚴格執法和直言敢諫,國君都不至于做壞事,有敵國外患國君才會發憤有為,不至于耽于安樂,這是一正一反的論說,自然導出最后的結論。

          第三部分(末段)提出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結論。即全文的中心論點,此二句單獨成段,使文章主旨更加顯明突出。本文先舉事例,而后從個別到一般,歸納出作者的觀點,文中所舉事例十分典型,而且都圍繞著所要說的“理”,使材料和觀點緊密結合,因而很有說服力。

          附板書:

           天時不如地利  從進攻失利說  得道多助

          總起   →     分承  →  結論

           地利不如人和  從防守失利說  失道寡助

          提出論點☉-→論證論點☉-→“人和”最重要戰必勝

          列舉六個歷史人物(舉出實例)

          提出基本論點(由個別到一般)

          作闡述(由個人修練到國家治理)

          歸納中心論點

           

          [孟子二章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1.論語十二章教案

          2.論語十二章課文原文教案

          3.《心聲》 教案教學設計

          4.日月水火教案教學設計

          5.動物過冬教案教學設計

          6.背影教案教學設計

          7.春曉教學設計教案

          8.小數除以整數教案教學設計

          9.我喜歡教學設計教案

          10.成語故事教案教學設計

          国产精品好爽好紧好大_亚洲男人综合久久综合_欧美福利电影a在线播放www_国产精品99久久精品无码

                  久久久夜夜嗨免费视频 | 日本婬片在线视频 | 亚洲乱码中文字幕永久在线 | 日韩一区精品视频在线观看蜜桃 | 亚洲国产成久久综合片 | 亚洲中文字幕久爱亚洲伊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