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威
早在30年代,著名的教育學家葉圣陶先生就說過:“寫文章不是生活的點綴和裝飾,而就是生活的本身。一般人都要識字,都要練習寫作,并不是為了給自己捐上一個‘讀書人’或是‘文學家’的頭銜,只是為了使自己的生活更見豐富,更見充實。能寫文章算不得什么可以夸耀的事兒,不能寫文章卻是一種缺陷,這種缺陷跟瞎了眼睛聾了耳朵差不多,在生活上有相當大的不利影響。(《文章例話》葉圣陶著,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3年10月第一版,第三頁)”這就準確地點明了寫作的重要性,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葉老的這段話仍具有重大的現實指導意義。說寫作重要,是因為寫作水平和能力的高低是一個人能否較好地運用語文知識及其語文素質的綜合體現。如果一個學生經過十多年的中學教育,尚不能寫出語句較為通順,主題較為明確,結構較為完整的文章,那么肯定沒有多少人認為這位學生是個合格的中學畢業生。既然如此那么板子該打在誰身上呢?因此我想就中學作文教學中的“觀察、感悟、創造”這三點來談談自己的看法。
首先談談觀察。觀察是一種寫作準備過程,是攝取信息的重要途徑。作者通過感覺器官的活動,對需要了解的事物或對象進行仔細察看,并以自己的情感作出判斷翻。廣義的觀察除了指直接看到觀察事物外,還可指通過其他途徑獲取信息。
閱當今一些中學生的作文,記敘文寫老師,無非是夜半窗前的燈光、課本襯托下蒼白的臉、放學后循循善誘的促膝深談… …寫同學無非是一件小小的珍貴的禮物、一次難以說清的誤會、搬家與轉學引起的終生遺憾… …議論文的論據也不外陳景潤、張海迪、孔繁森、王寶森… …知識面何等的偏狹,內容何等的空洞。實際上那些寫作文的學生何嘗不是苦不勝言--從何處去尋找寫作的材料?說到這兒就自然涉及到了觀察的問題。“汝欲學詩,功夫在詩外”是南宋著名詩人陸游教訓兒子的名句。意思是說真正要學寫詩,必須在詩外下功夫,也就是需要在生活中觀察和實踐。我所說的觀察是一個廣義的觀察,不僅僅是指看這一簡單的動作行為,它是一系列的,包括:
這種觀察我將其稱為“大觀察”。從作文教學的角度來說,“引導學生觀察身邊的人和事,并從中增強感受能力,是提高他們寫作能力的切實可行的做法。為了培養學生寫作的‘詩外功夫’,一方面要引導學生從宏觀上理解生活、熱愛生活,另一方面則要指導學生去熟悉身邊的人物,洞察周圍的事物。尤其要激發他們觀察和思考的興趣,養成其感受生活的習慣”(王在《作文教學與感受能力的培養》)。無數事實告訴我們,日常生活中培養起來的感受能力,可以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主性、主動性和創造精神,可以使學生更熱情地投入生活,更主動地觀察生活,從而更有效地提高自身的素質。對于寫作來說,材料是木之本、水之源。有的人作文,提起筆來,左右逢源信手拈來,這正是剛才提到的“大觀察”中的重視積累的結果。蘇軾就歷來主張“博而約取,厚積而薄發(《稼說》)”。至于如何積累,我概括出了以下幾點:
(一) 博覽。這早已為古今名人經歷所驗證,是切實可行的傳統經驗。“博覽”即廣泛閱讀。
(二) 記誦。只是“博覽”尚難以達到積累的目的,必須輔之以記誦,即用筆隨時記下來,有些內容還要熟讀成誦。我以為應該在“博覽”中注意記誦的:1.典型例子2.名言3.警句4.諺語5.格言6.鮮活生動的口語7.精彩的描繪片段8.有特色的順口溜9.
(三) 運用。本來積累的目的就在于運用;而運用的過程,又將積累更加鞏固。所以運用既是積累之果,又是積累深入的過程。如何運用?一般的用法有兩種:一為直接引用,另一種是靈活運用,即在體味的基礎上,經過融化、制作而后運用。
其次作文教學中,在強調學生觀察能力的同時,必須重視學生的感悟能力的培養。
感悟,是人們對自然與社會某種現象產生的一種頓悟性認識。作家、詩人常常通過語言文字,借助人、事、物、景等形象,藝術地表現他們的感悟。盡管中學生寫作文不少是在摹仿,還在朦朧的感知階段,但也有不少寫出了他們的感悟。就從《新編初中作文系列訓練》中選舉兩例吧:陳萬雄的《靜謐的教室》中,同學門的資助如春雷震撼著他的心靈,如春雨滋潤著他的心田。“ 啊,親愛的同學擦干你的淚水吧,抬起你的頭來,集體就是你溫暖的家。”這不能不說是小作者對班集體的感悟吧。又如張偉兵的《落花》,寫他觀落花、嘆落花、贊落花后,“我一下子恍然大悟了,落花為著別人,不留戀花桿,甘心情愿覆蓋在冬日的泥土上”這不能不說是他對落花的感悟吧?其實只要你去隨便翻開一本中學生作文選,皆可見他的感悟。可非常遺憾的是我們不少時候并未重視這種感悟,只是作為一種好的語句來看罷了,致使作文訓練費時低效。
感悟,是一種深層的理解,是一種活躍的高質高效的思維能力。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指出:“誰要想發展學生的語言能力,首先應發展他的思維能力。離開了思維,單獨發展語言是不可能的。感悟可以快速提高學生的觀察、分析與概括能力,這只從近處說,從長遠說是培養創造性人才,起碼能提高學生的創造發明素質,此乃對其終生甚至對國家民族、全人類都會起巨大作用。”
那么,該怎樣引發培養、感悟?明末清初學者陸世儀曾說:“人性中皆有悟,必工夫不斷,悟頭始出,如石中皆有火,敲擊不已,火花始現。然得火不難,得火之后,須承之以艾,繼之以油,然后火可以不滅。得悟亦不難,須繼之以躬行,深入以學問,然后悟可以常繼。”此段話告訴我們引發、培養感悟至少要三個條件:其一,要“工夫不斷”;其二,要“深入以學問”;其三,要“躬行”。這幾點體現在作文訓練中應是:
一要靈活多樣,循序漸進,“工夫不斷”
初一年級可練習仿寫、改寫、續寫感悟。如屠格涅夫在《麻雀》中的感悟是:團結友愛,弱小者才能戰勝強暴,才能生存,才能進步,可以改寫為“二少年勇斗強暴”。老舍的《小麻雀》可續寫生與死兩種結局。其實這種仿寫感悟,比一般仿寫結構手法更靈活,更能啟迪學生創造性思維。世上萬事萬物皆可從它的形、神、質用途以及形成、經過等方面引發的感悟。比如初二年級學習《白楊禮贊》、《馬說》等,可結合現實社會、結合自己借景抒懷,托物言志。初三年級繼以讀后感、觀后感、一事一議評論文章,表示自己的感悟。
二要“深入以學問”,導以多種思維方法
世間雖萬事萬物皆可引發感悟,卻引發不起白癡、不學無術者的感悟,只能引發具有相當學識者。
這正是為什么其他人沒有產生對浮力、萬有引力的感悟,而阿基米德、牛頓卻產生了這樣的感悟。因為科學知識是引發感悟的前提,也是感悟加工的結果,所以每個中學生都應該學好各門功課。因此就有一個疑問,既如此,你又為何強調從作文中引發培養感悟呢?那是因為作文長于發散思維具有獨創性。下面我想談談作文中常用來引發培養感悟的方法:
1. 發現問題法。如可以寫“賈雨村為何恩將仇報”、“楊朔為何夢變小蜜蜂”等。
2. 質疑法。對一些雖成定論的也不妨提出疑問。“果真‘生于安樂,死于憂患’嗎”“真有‘桃花源’嗎”
3. 發散思維(多視角、多角度思考)法。這是最能引發感悟的一種創造性思維。“發散”還可從正反對立兩個方面去思維。如“也談魯迅課桌上的‘早’”,可正面贊頌他的勤奮精神,反面指出不必刻在課桌上,倘若今天的學生都效仿,就不堪設想了。
此外,還可用設想、聯想、比喻、比較引發感悟。
三要“躬行”,盡力實踐感悟。
實踐既可檢驗感悟,還可發展、完善、升華感悟,同時又能引發產生新的感悟。作為學生雖然大部分時間和精力是在學校實踐、體驗、感悟,但也必須利用假期積極參加社會活動,在實踐中去引發培養感悟。
最后來談談創造。“寫作是一種充滿創造性的心智活動。寫作過程實質上是一個具有一定規律的創造過程。從起始對于客觀世界的反映與選擇,到大腦的轉換加工成為主體的自為世界,然后編碼、組合為全新的藝術世界,這整個流程,無不涉及寫作主體多方面的創造能力。”(李紹開《創造作文教學》)比如在選擇主題時,涉及主體的觀察能力和直覺能力;在構思時,涉及主體的批判能力和想象能力;在謀篇布局時,涉及主體的結構能力和表達能力。可見,寫作中每一個環節的深入,都是主體創造的不斷推進。中學生的寫作,在很大程度上亦是如此。
但令人遺憾的是,多少年來,不少語文教師未能認識到學生寫作的創造性,沒有把學生的創造能力培養提到應有的高度。盡管有的教師在克服寫作教學 中的隨意性、孤立性、單調性、依附性等無序狀態的傳統弊端,建構科學的寫作教學體系方面做了大量的努力和探索,但是他們大都把立足點建立在作為客體的文章寫法上--諸如開頭結尾、層次結構、譴詞造句以及記敘描寫、抒情議論、論證推理等,而忽視了對學生在寫作中的各種創造能力的關注和培養。更為嚴重的是,有的教師再寫作教學中,觀念陳舊方法單一,其教學形式和手段是她當學生時從老師那學來的,而她老師的那一套又是從她們老師那里學來的,如此陳陳相因、曠日持久、毫無創造性的寫作教學,必然會極大地挫傷學生的寫作興趣,扼殺學生的寫作創造潛能,導致學生寫作的慣性和惰性。眾所周知,我們的教育對象是跨世紀的一代新人,在他們的身上不能沒有創造的能力。正如國外許多學者認為的那樣,創造能力的開發比自然資源的開發更為重要,它是國家興衰的關鍵所在。因而在作文教學中,應該重視學生創造能力的培養。具體操作,就是將創造學的理論和中學寫作教學的規律結合在一起,實施創造性教育。
(一) 培養學生的創造性人格。寫作既是寫作主體多種智能的綜合,又是寫作主體心靈的展覽、人格的體現。它不僅和主體一系列智力因素相關,而且更與主體的興趣、動機、意志、信念、追求等一系列人格因素相關。因此,在中學寫作教學中,教師就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創造性人格,驅動學生寫作的主體意識。
(二) 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如果說創造性人格是人類創造活動的源泉和動力,那么創造性思維則是人類創造活動的核心和關鍵。因此在中學作文教學活動中教師還必須加強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和開發。培養和開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可以從學生的想象能力、發散思維能力和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與提高著手。
(三) 努力營造有利于寫作的創造性環境。創造學理論認為,人的行為是個體因素和環境因素的“綜合效應”,人的創造力的發揮不僅和人的主觀因素有關,而且也和環境密切相關。要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除了培養學生的創造性人格,開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外還必須努力營造一個有利于學生寫作的創造性環境。首先,建立暢通的寫作信息渠道;其次,完善激勵學生寫作的機制。
可見,“觀察、感悟、創造”三者是提高中學生寫作能力的三個要素環環相扣。在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它們是應當引起重視的。
[觀察、感悟和創造]相關文章:
1.
3.
4.勵志小故事和感悟
5.創造的同義詞
10.西游記摘抄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