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囚綠記》教案之一(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學設計

          發(fā)布時間:2016-5-8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了解散文的相關知識,包括敘事散文的基本特點,以及“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表現手法。 

             2.體會作者表達的深刻的思想內涵。 

             3.了解如何運用象征的手法,并能在寫作中進行模仿。 

             ◆過程與方法 

             1.介紹本文的寫作背景,即作者當時所處的歷史環(huán)境,以便學生能夠準確、快速地理解本文的內涵。 

             2.組織學生分組討論對“綠”的認識、感受和理解。 

             3.設計問題,結合學生對“綠”的理解,引導學生體會本文作者對“綠”的感受以及由此而抒發(fā)的對不屈服于黑暗、頑強抗爭的精神的贊美。 

             4.結合作者的身世,引導學生加深對本文內涵的理解。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理解中華民族和一切進步勢力不屈服于任何黑暗勢力、頑強抗爭、永不氣餒的民族精神。 

             2.樹立民族自尊和自信心,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教學重,難點及突破 ★重點 

             1.有感情地朗讀散文,尤其注意節(jié)奏和語氣的運用。 

             2.體會散文“形散神聚”、“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寫作特點,理解托物言志的象征寫作手法。 

             3.體會作者在散文中寄托的感情、散文的內涵美及其象征意義。

             ◆難點

             1.理解“綠”的在本文中的象征意義及作者賦予“綠”的深刻思想內涵。

             2.結合作者贊美“綠”的歷史環(huán)境,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審美觀。

             ◆教學突破

             1.發(fā)揮學生的想象力,分組討論“我心中的綠”。

             2.通過講解,引導學生感受作者“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散文寫作手法。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 

             1.課前將學生分組,提出預習內容和要求,讓學生查找有關贊美綠的文章,并將本文與之進行比較;查找有關抗戰(zhàn)前期中國歷史的資料。 

             2.搜集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與本課在寫法、語言上進行比較。 

             ◆學生準備 

             1.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思考自己對于綠的認識,并與作者的認識進行比較;標出課文中難理解的字詞句,以便共同討論。 

             2.復習上節(jié)課所學的內容,準確地把握本文的寫作目的和贊美對象,同時體會作者的寫作手法。 

             教學步驟 (第1課時) 

             教學流程設計 

             教師活動 1.以人們對綠的認識導入新課。

             2.朗讀教學,指導學生正確地朗讀課文。 

             3.組織學生探究作者的用詞技巧。 

             4.提出相關問題,引導學生回答。 

             學生活動

             1.進入新課學習。 2.學習有感情地朗讀散文。

             3.探究作者的用詞技巧。 4.體會作者的感情變化,并思考原因。 

             一、交流預習心得,導入新課(約 分鐘) 

             教師活動 

             1.提出上節(jié)課所學的有關散文的知識,并請學生回答。 

             2.總結學生的回答,從人們對綠的各種不同認識人手,導入新課。 

             3.結合學生的回答,介紹現代散文作家陸蠡及其寫這篇文章時的社會、歷史環(huán)境,然后放《囚綠記》的朗讀帶,或者教師自己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指導學生注意字音、停頓、重音和朗讀的技巧。 

             4.給學生3-4分鐘時間默讀課文,細細體會文章表達的意境。 

             學生活動

             1.根據所學內容,積極回答教師的提問。 

             2.積極發(fā)表自己對綠的認識和看法,如有的說“綠象征聲睨”,有的說“綠象征希望”,等等。 

             3.結合歷史知識想象當時社會惡劣的歷史環(huán)境,感受當時人們的生活狀況和精神狀態(tài),交流自己對當時社會歷史狀況的認識;注意課文中生字的讀音及朗讀技巧。 

             4.閱讀課文,劃出不能理解的字句,體會散文的意境。 

             二、設置問題,引導學生主動探究(約 分鐘) 

             教師活動 

             1.提出問題:“這朝東的房間令人感到炎熱”,作者為什么還選擇“這朝東的房間”? 

             2.讓一位學生朗讀第五段,引導學生分析作者是如何贊美綠的,又如何形容其對綠色的渴望的。 

             3.提問:“我開始了解渡越沙漠者望見綠洲的歡喜,我開始了解航海的冒險家望見海面飄來的花草的莖葉的歡喜”各自說明了綠色給人什么的感覺? 

             4.引導:作者是如此的愛綠,以致“忽然有了一種自私的念頭”。作者為什么要“囚綠”?請同學們思考。 

             5.提問:作者“囚綠”后,常春藤的生長狀況如何?作者有什么新的感受? 

             作者的一片“善意”,為什么感覺“它損害了我的自尊心”,甚至惱怒它的固執(zhí)”?

             學生活動

             1.思考問題,在課文中第四段找到答案:我便是歡喜這片綠影才選定這房間的。 

             2.把文中作者贊美綠的句子找出來:“綠色是多么寶貴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樂……”從中感受作者對綠的喜愛和深情。 

             3.回答教師的提問,結合“人是在自然中生長的,綠色是自然的顏色”,更深地體會綠色給人的感覺。 

             4.帶著問題閱讀第八段,并說出自己的看法:“讓綠色和我更接近,更親密”,“我要借綠色來比喻蔥蘢的愛和幸!,作者太愛綠了,以致于想占有它。 

             5.用課文中的語言回答:“他的尖端總朝著窗外的方向”,“它不了解我對它的愛撫”,“它漸漸失去了清蒼的顏色”, “好像病了的孩子”。 

             三、組織討論.分析作者的感情變化(約 分鐘) 

             教師活動 

             “善意有時候是具有危險和破壞性的”。請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體會,談談對這句話的看法。 

             學生活動

             小組討論,代表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談對“善意有時是具有危險性和破壞性的”的看法,如父母的溺愛,等等。 

             教學步驟 

             (第2課時) 

             教學流程設計 

             教師活動 

             1.引導學生復習上課時教學內容,進入新課。 

             2.分析作者對綠的感情的變化及變化的原因。

             3.分析“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的意義。 

             4.引導學生比較抒情散文和敘事散文的寫作特點。 

             學生活動

             1.復習上課時所學知識,進入新課。 

             2.聽講,理解作者對綠的感情變化及其原因,了解“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寫作手法。 

             3.聽講,把握文章的主旨。

             4.通過比較,了解敘事散文和抒情散文 各自的寫作特點。 

             一、朗讀本文,復習已學內容,進入新的學習(約 分鐘) 

             教師活動 

             1.通過教師范讀、學生齊讀和點名朗讀等方式,以適當的節(jié)奏讀散文,回顧上節(jié)課的知識。 

             2.引導學生思考作者對綠的感情變化由愛到囚的過程及其原因。

             學生活動

             1.認真配合教師,在讀的過程中,溫習上節(jié)所學的內容。 

             2.暢所欲言,結合生活知識和平時的閱讀積累回答教師的問題。 

             二、組織學生討論.分析課文(約 分鐘) 

             教師活動 

             1.提問:作者為什么最后讓綠囚恢復了自由,并且“向他致以誠摯的祝福,愿它繁茂蒼綠”? 

             2.結合學生的回答給予正確的引導分析,并總結作者對綠的感情變化,即由愛到囚再到釋放并祝福的原因。 

             3.通過分析“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說明“綠囚”的象征意義。(可組織學生討論) 

             4.提問:聯系文章中交待的歷史背景說一說,課文表達了“我”怎樣的思想感情? 

             學生活動

             1.展開討論,回答:作者要走了;作者太愛綠了;作者被它的不屈服感動了。 

             2.通過教師的分析,進一步了解作者思想變化的過程,感受其變化的原因。 

             3.討論“綠囚”的象征意義,如代表了當時不怕任何黑暗勢力的中國人民的抗爭精神。(作者也被這種精神所折服) 

             4.討論作者在本文中表現的思想感情,進一步理解“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寫作手法。 

             三、教給學生比較閱讀的方法,總結全文(約 分鐘) 

             教師活動 

             1.分析本文作者的語言特點,結合學生難以理解的字句進行分析說明。 

             2.總結全文,對于敘事散文的一般特點進行總結和歸納,并與抒情散文進行比較,使學生了解其區(qū)別。 

             學生活動

             1.結合教師的分析,理解課文的重點字句,把握本文的語言特點。 

             2.把本文與以前學的散文進行比較,加深對敘事散文和抒情散文的寫作語言特點和表現手法的理解。 

             本節(jié)總結 

             本文是現代散文家陸蠡的代表作,寫作者在上!肮聧u”時期,懷念在北京的生活:窗外的兩枝碧綠的長青藤被自己牽進迎窗的案頭,然而這“囚進”屋里的綠藤,尖端仍朝著窗外的陽光,顏色卻一天天變得萎黃,枝條也細瘦起來。直至抗戰(zhàn)爆發(fā),作者被迫南歸,才將這個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釋放,并真誠祝福它繁茂蒼綠。 

             課文寫的是“囚綠”的故事,實際上是贊美“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歌頌忠貞不渝的民族氣節(jié),也是作者期望淪陷的祖國山河早日擺脫日寇黑暗統治、重獲光明的內心的表露。 

             作者采用“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手法,借兩枝綠藤的想象描寫,啟人聯想,讓人尋味。散文意境常用曲筆,用象征和暗示的手法,給人留下思維空間,把人引向一個高尚的精神境界。 

             教學探討與反思

             通過教學,教給學生閱讀、欣賞、理解散文的方法,是教學的關鍵。引導學生掌握一定的散文知識,背誦一定數量的名家名篇,有助于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興趣是學習的最好教師。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刺激學生學習的興趣,鼓勵他們多發(fā)言,多發(fā)表觀點。在散文教學中,教師要堅持朗讀、品味、思考相結合原則,讓學生真正體會到散文的意境美和內涵美。

           

          [《囚綠記》教案之一(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1.人教版高一必修《故都的秋》教案

          2.囚綠記的教案

          3.人教版高一英語必修一教案

          4.人教版高一必修《荊軻刺秦王》教案

          5.囚綠記教案設計

          6.高一數學必修2教案

          7.高一必修一英語教案

          8.高一必修五數學教案

          9.高一數學必修四1.5教案

          10.高一必修四數學教案

          国产精品好爽好紧好大_亚洲男人综合久久综合_欧美福利电影a在线播放www_国产精品99久久精品无码

                  久久精品亚洲人成影院 | 在线观看少妇福利 | 亚洲欧美另类图片区综合区 | 亚洲福利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综合色区另类小说久久久 | 精品久久久久久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