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燭之武退秦師》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學設計

          發布時間:2016-1-15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了解《左傳》的成書過程和基本知識。

          2、 掌握一些文言詞語在本文中的用法。

          3、在掌握字詞的基礎上熟讀成誦。

          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閱讀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培養學生初步鑒賞文言文的能力。

          德育目標  學習古人國難當頭、不計個人安危得失、顧全大局的愛國主義精神。

          教學重點 1、 讀背課文。2、積累文言詞語。

          教學難點 本文詳略得當、波瀾起伏、善于運用伏筆和照應的寫作技巧。

          教學方法 1、朗讀法2、問答法

          教具準備 多媒體

          教學時數 三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了解《左傳》及有關文學常識。

          2、熟讀課文。

          3、學習課文一二段,爭取背誦。

          4、積累學習文言文的一些方法。

          一:導入課文,簡介《左傳》。[幻燈片出示]【背景材料】

          注釋1:《左傳》是我國第一部敘事詳細的編年體歷史著作,相傳為春秋末年魯國史官左丘明所作。依孔子修訂的魯史《春秋》編次,主要記載了東周前期240多年間各國政治、經濟、軍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是研究我國先秦歷史很有價值的文獻,也是優秀的散文著作。《左傳》善于描寫戰爭和記述外交辭令,記事條理清楚,詳略得當;寫人簡潔生動,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是歷代散文的典范。

          《左傳》的別名      《左氏春秋》、《春秋左氏傳》

          《春秋》三傳        《左傳》  《公羊傳》  《谷梁傳》

          因為《左傳》和《公羊傳》《谷梁傳》都是為解說《春秋》而作,所以它們又被稱作“春秋三傳”。

             (二)秦晉圍鄭背景。

              秦、晉圍鄭發生在公元前630年。此前,鄭有兩事得罪了晉國:其一,晉文公重耳當年逃亡路過鄭國時,鄭國沒有以禮相待;其二,晉楚城濮之戰中,鄭國出兵幫的是楚國,而此役楚國失敗。   

          晉國為什么要聯合秦國圍攻鄭國呢?這是因為,秦國當時也要爭奪霸權,也需要向外擴張。發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戰,事實上是兩大軍事集團之間的戰爭。一方是晉文公率晉、宋、齊、秦四國聯軍,另一方則是以楚國為主的楚、陳、蔡、鄭四國聯軍(鄭國名義上沒有參戰,實際上已提前派軍隊到楚國)。兩年后,當晉國發動對鄭國的戰爭時,自然要尋找得力的伙伴。秦、晉歷史上關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這時的秦國也有向外擴張的愿望,所以,秦、晉聯合也就是必然的了。

          二:讓學生聽本文的錄音帶或教師范讀,讓學生注意重點字的讀音。

          汜(fàn)南     佚(yì)之狐    夜縋(zhuì)而出

          共(gōng)其乏困  闕(jué)秦          函(hán)陵

          秦伯說(yuè)    逢(páng)孫        [其他詞語略]

              讀一讀。

          三:題解

          燭之武退秦師

          退:使動用法,使-----撤退      師:軍隊

          四:講解課文

          (一) 講解第一段 (重點講清以下詞句)

          1.且貳于楚也--在與晉國結盟的情況下又與楚國結盟。

          2.晉軍函陵--軍,名詞活用為動詞,駐軍、駐扎。(省略句)

          3.以其無禮于晉--                     (倒裝句)

          譯文:晉文公、秦穆公聯合攻打鄭國,因為鄭國曾對晉文公無理,并且在與晉國結盟的情況下又與楚國結盟。晉軍駐扎在函陵,秦軍駐扎在氾南。

          解析:

          用簡單的話概括本段內容。秦晉圍鄭,來勢兇猛,鄭形勢危急,渲染了氣氛。同時,晉國要報復其無禮,與秦沒有多大的利害關系。敵我雙方力量對比懸殊,但鄭是有機可乘的,這就為下文燭之武智退秦師的成功埋下了伏筆。

          讀一讀,背一背

          (二)講解第二段 (重點講清以下詞句)

              1臣之壯也,猶不如人--我年輕時,尚且不如別人。之:助詞,不譯

          2.無能為也已--不能做什么了。無能:不能。已:同“矣”。

              3.是寡人之過也--這是我的過錯。是:這。(判斷句)

          譯文:佚之狐對鄭伯說:“國家很危急了,如果派燭之武去見秦王,秦軍一定會撤退。”鄭伯聽從了佚之狐的意見。(燭之武)推辭說:“老臣壯年的時候,尚且不如別人;現在老了,不能做什么了。” 鄭伯說:“我不能早點重用您,現在危急之中求您,這是我的過錯。然而鄭國滅亡,您也有不利啊。”(燭之武)答應了。

              解析:

          用簡單的話概括本段內容。文中寫了個能洞明事理的佚之狐:對燭之武有足夠的了解,但寫他是為寫燭之武服務的,燭之武未出場已引起了讀者的強烈關注。燭之武可以說是壯士不遇,英雄末路。他滿腹牢騷,滿心委屈,但能以國事為重,深明大義。文中還著力寫了鄭伯,他勇于自責,更能以情動人,以誠動人。

          讀一讀,背一背

          五:文言小結

          n詞類活用 軍,名詞活用為動詞

          n古今異義 貳           是

          n通假字 n倒裝句 以其無禮于晉       佚之狐言于鄭伯曰

          n省略句 晉軍(于)函陵、    (燭之武)辭曰       (燭之武)許之、

          n判斷句  是寡人之過也

          n虛詞  以、之、也、矣、

          六:小結本節課

          七:作業

              n1、復習本課所講文學常識及重點字詞、句式。

          n2、逐字翻譯1、2段,寫在課本空白處。

          n3、背誦1、2段,預習3、4段。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學習課文三四段。

          2、背誦課文。

          3、探討燭之武的形象。

          一:復習舊課。

          1. 譯句:

              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我年輕的時候,尚且不如別人;如今年老了,不能干什么了。)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我未能早先重用您,現在危急中求您,這是我的過錯。)                     

          2.檢查背誦

          二:串講導讀第三段。

          重點講清以下詞句:

          1. 敢以煩執事--冒昧地拿(這件事)麻煩你。意思是說,(如果滅了鄭國對你秦國有好處,)那麻煩你就來滅了我們吧。

          2. 焉用亡鄭以陪鄰--為什么要幫晉國來滅了鄭國,而增加你的鄰邦晉國的土地呢?

          3. 夫晉,何厭之有--晉國有什么時候會滿足的呢?這是個用“之”來提賓的疑問句。初中時學過的提賓的“之”有:①何陋之有?②蓮之愛,陶后鮮有聞。③菊之愛,同予者何人?④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4. 秦伯說,與鄭人盟--秦伯高興了,與鄭國訂立了盟約。盟,名詞做動用,釋為訂立盟約。

          概括內容:

              第3段,寫燭之武“五論”退秦師。燭之武三寸不爛之舌,強于百萬之師。他之所以能說服秦穆公主要原因是處處為秦國著想(表面看來),理由充分:①飛地難治論②亡鄭陪鄰論③舍鄭有益論④過河拆橋論⑤晉國擴張論[出示幻燈片]

          說秦的結果是:①秦鄭訂立盟約;②秦國駐兵守鄭。

          三:串講導讀第四段。

          重點講清以下詞句:

          1.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假如沒有那個人(秦穆公)的力量,我是不會到這個地步的。參見文下注釋。微,假如沒有。初中時學過“微斯人,與誰與歸?”這個句子,其中的“微”也是這個意思

          2. 吾其還也--我們還是回去吧。其,語氣詞,表商量語氣。初中時學過這類例句不少:①其真無馬也?(是真的沒有千里馬嗎?其,表反問語氣。)②其真不知馬也?(恐怕實在是不認識千里馬吧。其,表推測語氣。)③其如土石何?(能把泥土和石頭怎么樣呢?其,表疑問語氣。)④安陵君其許寡人。(安陵君可要答應我啊!其,表面看是商量,實際上是威脅語氣。)⑤其何能勝?(那怎么能取勝呢?其,表反問語氣。)

          3. 亦去之--也離開了鄭國。去,離開。(這個詞的古今義剛好相反。今義表示到……地方。例如:①游人去而禽鳥樂也。②則有去國還鄉,憂讒畏譏。)

          概括內容:

              第4段,寫晉師撤離鄭國。晉文公是頭腦清醒的。他以“不仁”“不知”“不武”三條理由退兵,“不仁”只是個冠冕堂皇的理由;“不知”是實質;“不武”,則是因為勝敗難以預料。這是一種隱忍不發、隨機應變的胸懷和謀略,正是晉文公終成霸業的根本原因。

          四:燭之武形象探討:[出示幻燈片]

               燭之武的成功就在于他正確把握天下形勢,并且熟知歷史,洞察秦晉之隙,然后憑他的三寸不爛之舌。生活是一塊磨刀石,只有不斷砥礪自己,才能保持永遠銳利的鋒芒。燭之武到了七十多歲的高齡,仍有滿腹牢騷,可見他的銳氣未減;仍能建功立業,可見他的才華依舊。此前,三朝為官,滿腹經綸,卻一直不得重用,其間忍受的寂寞痛苦的煎熬,是常人難以想象的。但燭之武在這種懷才不遇的痛苦中,并沒有自暴自棄,更沒有妄自菲薄,而是以驚人的毅力在寂寞中圖強,飽讀經書,關心時事,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終于在人生的最后時刻,也是最為關鍵的時刻,“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完成人生的最后一擊,為自己一生劃上一個完美的感嘆號。 時代鑄就英雄。燭之武的時代早已過去,但燭之武的人生之路,至少還啟示著今天的我們,在平凡的崗位上,應該愛崗敬業;即使暫處逆境,也應該不斷磨礪自己,以至終成大器!同時昭示我們應該學習古人那種國難當頭、不計個人安危得失、顧全大局的愛國主義精神。

          五:小結本節課

          六:課后作業

          1. 譯課文三四段,背誦全文

          2、完成課后練習。

          第三課時

          [教學目標]

          1、歸納本文的寫作特點。

          2、歸納文言詞語的用法。

          一:復習舊課

          1.譯句

          鄰之厚,君之薄也。(鄰邦的國力雄厚了,你的國力也就相對削弱了)

          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晉國在東邊使鄭國成為它的邊境,又想擴張它西邊的邊境,如果不侵損秦國,它將從哪里取得它貪求的土地呢?)

          2.檢查背誦

          二:歸納本文的主要寫作特點:[出示幻燈片]

          (一)歸納文章的結構

          (二) 寫作特點

          ①伏筆與照應得當。[分析略]

          ②情節波瀾起伏。大軍壓境(十萬火急)--佚之狐薦燭之武(一線生機)--燭之武發牢騷(波瀾)--鄭公平息燭之武的怨氣(轉機)--燭之武出使退敵成功(大功告成)--子犯建議攻秦(出現危機)--晉公再曉之以理(一場虛驚)。

          ③敘事詳略得當。[分析略]

          三:歸納文言詞語的用法

          1. 詞類活用[幻燈片出示]A.名詞做狀語  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在東邊;在西邊) 夜縋而出(在晚上,當晚)                                       

          B.動詞活用為名詞   君亦無所害(害處)  且君嘗為晉君賜矣(恩惠,好處)

          C.形容詞活用為名詞

          臣之壯也(壯年)越國以鄙遠(遠方,邊遠的地方)共其乏困(缺少的東西) 

          2.特殊句式

          A.省略句

          (燭之武)辭曰:“臣之壯也……”(主語)    晉惠公)許君焦、瑕(主語)

          夜縋(燭之武)而出(賓語)    敢以(之)煩執事(賓語)

          晉軍(于)函陵,秦軍(于)氾南(介詞)

          B.倒裝句以其無禮于晉(于晉無禮──介賓短語后置)

          且貳于楚也(于楚從屬── 同上)

          佚之狐言于鄭伯(于鄭伯言── 同上)

          何厭之有(有何厭── 賓語前置)

          C.判斷句

          3.通假字無能為也已(矣)共其乏困(供)秦伯說,與鄭人盟(悅)失其所與,不知(智)

          4。古今異義

          ①行李之往來

          (行李,古義:出行的人;今義:出門所帶的包裹)

          ②若舍鄭以為東道主

          (以為,古義:把……作為;今義:認為)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古義:那人;今義:一般人的妻子)

          ④亦去之  (去,古義:離開;今義:往,到)

          5.完成課后練習,一詞多意

          ①以其無禮于晉     (因為,連詞)

          ②敢以煩執事      (拿,用,介詞)

          ③越國以鄙遠      (表順承,連詞)

          ④焉用亡鄭以陪鄰?   (表順承,連詞)

          ⑤若舍鄭以為東道主   (把,介詞)

          ①今急而求子      (才,連詞,表順承)

          ②夜縋而出       (表修飾,連詞)

          ③若亡鄭而有利于君   (表順承,連詞)

          ④朝濟而夕設版焉。   (表轉折,連詞)

          ①子亦有不利焉。   (語氣詞,表陳述)

          ②焉用亡鄭以陪鄰?  (疑問副詞,為什么)

          ③若不闕秦,將焉取之  (疑問副詞,怎么能)

          ④且焉置土石       (疑問代詞,哪里)

          ⑤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   (代詞,之)

          ⑥永之人爭奔走焉     (兼詞,于此)

          四:小結本節課

          五:布置作業

          1. 背誦全文

          2、預習《荊軻刺秦王》

          教后記:

           

          [《燭之武退秦師》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1.人教版高一必修《故都的秋》教案

          2.人教版高一英語必修一教案

          3.人教版高一必修《荊軻刺秦王》教案

          4.高一數學必修2教案

          5.高一必修一英語教案

          6.高一必修五數學教案

          7.高一數學必修四1.5教案

          8.高一必修四數學教案

          9.人教版必修三《勸學》教案

          10.人教版高一上冊《燭之武退秦師》教案

          国产精品好爽好紧好大_亚洲男人综合久久综合_欧美福利电影a在线播放www_国产精品99久久精品无码

                  午夜视频在线在免费 | 亚洲一级亚洲一级 | 亚洲乱码免费视频 | 中文字幕欧美在线 | 日本天堂免费网站在线观看 |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不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