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橋題畫二則》教學設計 教案教學設計

          發布時間:2016-11-4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 教學設計思路

          本文分兩課時進行。第一課時,在學習課文之前,教師先介紹題跋、題畫等文體常識,使學生有個初步的了解;用多媒體課件進行情景導入切如正題,使學生了解作者的生平、繪畫成就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其次,給學生五分鐘左右的時間,讓學生快速瀏覽課文,疏通字詞,注意句子的斷句,整體感知文意;最后,讓學生誦讀兩則題畫,并分別為兩則題畫劃分層次,概括其主要內容。

          第二課時,主要是讓學生朗兩則題畫(培養學生的語感和朗誦能力);讓學生討論、分析重點語句和字詞的含義,教師適當提示、糾正、明確,讓學生理解、把握重點語句和字詞的含義及用法。

          ●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識記“倏、變相、化機、自爾、藐茲、胸有成竹”等字詞的讀音和含義。

          2.了解題跋、題畫等文體常識,以及作者的繪畫技法及其創作理論。

          (二)過程與方法

          1.疏通字詞,能夠準確斷句。

          2.感知文意,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培養學生對生活的觀察、體悟能力,及勇于創新的意識。

          ● 教學重點難點

          (一)教學重點

          1.疏通字詞、 準確斷句。

          2.整體把握文意。

          (二)教學難點

          1.把握文章主旨。

          2.培養學生的語感和朗誦能力。

          ● 教學方法

          1.情景導入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運用多媒體教學課件,展示作者的代表作品,簡介作者的生平、繪畫成就、題跋、題畫等文體常識,使學生對此有所了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朗誦法。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讓學生自告奮勇或者派出代表朗誦課文,教師及時糾正字詞的讀音和斷句,然后師生齊讀課文,在誦讀過程中讓學生整體感知文意,培養學生的語感和朗誦能力。

          3.討論分析法。在學習過程中,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質疑的精神,對學生提出的問題,或者課文中不易理解的問題,先讓學生討論,各抒己見,然后教師提示、糾正、明確。

          ● 教學媒體

          投影儀、教學課件

          ● 課時安排

          2課時

          ● 教學結構與過程

          第一課時

          (新課導入)

          投影顯示:

          鄭板橋的生平、圖片及其代表作品(見文本素材文件夾中鄭板橋簡介和圖片集錦文件夾)、題跋、題畫等文體常識

          (講授新課)

          投影顯示:

          一、作者簡介與解釋文體

          1.作者簡介

          鄭板橋(公元1693~1765年),名燮,字克柔,號理庵,又號板橋,江蘇興化人。出身貧寒,性情落拓,不拘小節,人多目為狂士,“揚州八怪”之一。

          鄭板橋詩、書、畫皆有成就,號稱 “三絕”。其畫秀麗蒼勁,隨意揮灑,筆趣橫生,尤善蘭、竹、石;詩文講究真情,傲放慷慨,惻惻動人;書法則揉楷、行、草、隸而為一,圓潤古秀,自號“六分半書”。著有《板橋文集》、《板橋家書》、《板橋詩鈔》等。

          2.解釋文體

          跋是中國古代一種特有的文體,指的是寫在書籍、字畫、碑帖等前后的文字。寫在畫幅上的叫題畫。題畫或文或詩,一般比較簡短。從內容上看,有的敘寫作畫緣由,有的點撥墨情畫意,有的借題寄意寫志,涉筆相當寬泛自由;然而都是為了追求畫面與題詞相互補充之用和相映成趣之妙。

          二、疏通字詞

          1.注音:

          倏(shù) 變相(xiàng) 化機(huà)(jī) 藐茲(miǎo)(zī)

          2.釋義:

          倏:迅速。

          自爾:自然。

          化機:變化機巧。

          后學:晚輩,學生。

          藐茲:輕視這一點。

          變相:變化了的形態。

          三、整體感知

          讓學生自告奮勇或者派出代表朗誦課文,教師及時糾正字詞的讀音和斷句,然后師生齊讀課文,整體感知文意。

          1.讓學生自告奮勇大聲朗誦課文的第一則,教師提醒該聲注意“煙光日影露氣,皆浮動于疏枝密葉之間”和“因而磨墨展紙落筆,倏作變相”等句中的字詞讀音和斷句,其他同學思考下列兩個問題(板書):

          (1)課文的第一則主要分幾層?

          (2)各層分別講了哪些主要內容?

          學生朗讀完課文的第一則,先讓學生討論第一個小問題,然后教師適當提示、明確。

          (1)課文的第一則主要分幾層?

          教師明確:

          可分為兩層。

          第一層:從開頭“江館清秋”到“又不是胸中之竹也”。

          第二層:從“總之”到“獨化云乎哉!”。

          (2)各層分別講了哪些主要內容?(先讓學生討論,然后教師適當提示、明確)

          教師明確:

          第一層:主要講作者一次作畫過程中的幾個環節;清秋,晨起看竹時由“眼前竹”有了作畫的沖動--到“胸中竹”構思--再到“筆下竹”完成之竹。

          第二層:主要寫作者作畫過程的感受及心得:“意在筆先”,“趣在法外”,從而形象地揭示了生活與藝術之間的關系:深入生活,感悟生活,在生活中獲得創作沖動,藝術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

          2.讓學生自告奮勇或者學生推薦代表大聲朗誦課文的第二則,教師提醒該聲注意“自爾成局,其神理具足也”、“何敢妄擬前賢”、“然有成竹無成竹,其實只是一個道理”等句的中的字詞讀音和斷句,其他同學思考下列兩個問題(板書):

          (1)課文的第二則主要分幾層?

          (2)各層又分別講了哪些內容?

          先讓學生討論,然后教師適當提示、明確

          (1)課文的第二則主要分幾層?

          教師明確:

          課文的第二則主要分兩層

          第一層:從“文與可畫竹”到“何敢妄擬前賢”。

          第二層:最后一句“然有成竹無成竹,其實只是一個道理”。

          (2)各層又分別講了哪些內容?(先讓學生討論,然后教師適當提示、明確)

          教師明確:

          第一層:通過和文與可畫法的比較,作者旨在指出藝術要師法自然,而不能“妄擬前賢”、“陳陳相因”,這樣才能“自爾成局”、“神理具足”。

          第二層:總結全文- -“有無成竹,道理一也”,雖然作畫的技法不同,然而兩者所追求的境界是一致的:即藝術要師法自然,獨出新意,這樣才能“脫盡時習”、“秀勁絕倫”。

          四、思考

          “胸有成竹”在文中的含義和現在常用的意思有何不同?

          第二課時

          五、問題探究

          (新課導入)

          同學們:“胸有成竹”這個成語我們都很熟悉。然而我們現在所使用的這個成語的意思,和它在本文中的含義是有所不同的。誰知道它們的差異在哪里?(讓學生分析討論,然后教師適當點撥、明確)

          1.“胸有成竹”是一個常用的成語.它在本文中的含義是什么?現在常用的意思又是什么?(投影顯示)

          教師明確:

          “胸有成竹”在本文中的含義是人在畫竹子時,心里已經有(構思)了一幅竹子的形象。現在常用“胸有成竹”來形容做事情之前已經有了周密的考慮、計劃或者安排,比喻對做某事已經心中有數、有把握。

          2.第一則題畫中,作者通過畫畫兒悟出了怎樣的道理?(投影顯示)(讓學生分析討論,然后教師適當點撥、明確)

          教師明確:

          作者深刻地體悟到藝術離不開生活,藝術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要想使藝術創作獨具新意,藝術家就必須深入生活,感悟生活,從生活中獲取創作沖動和靈感。

          3.在第二則題畫中,作者為什么說“然有成竹無成竹,其實只是一個道理”?(投影顯示)(讓學生分析討論,然后教師適當點撥、明確)

          教師明確:

          因為雖然作畫的技法不同,然而兩者所追求的境界是一致的:即藝術要師法自然,獨出新意,而不能“妄擬前賢”、“陳陳相因”,只有這樣才能“脫盡時習”、“秀勁絕倫”。

          六、總結

          這里所選的兩則畫題,雖非嚴思宏論,卻自有其深徹獨到之處,當細細品味。作者采用夾敘夾議的方式,邊敘事邊點撥,且敘事、點撥皆層層推進;同時,由于事、理已均在夾敘夾議中表達殆盡,故而其結語須再翻進一層,將意理升華到一個新的高度。題畫雖短小,然信手拈來,遂成佳制,卻更見大家之匠心。

          七、作業

          從下面幾個繪畫的技巧中,你有什么感受,悟出了什么道理?寫下來和同學交流彼此受到的啟發。(500字左右)

          1.齊白石畫蝦,不畫水,但蝦的形態卻給以滿紙水氣淋漓之感。

          2.有人畫“深山藏古寺”詩意圖,只畫一只小僧擔水走在小路之上。

          3.宋人畫“踏花歸去馬蹄香” 詩意圖,只畫一只馬飛奔,幾只蝴蝶繞于馬蹄周圍。

          ● 板書設計

          《板橋題畫二則》

          鄭燮

          一、作者簡介與解釋文體

          二、疏通字詞

          三、整體感知

          1.(1)課文的第一則主要分幾層?(2)各層分別講了哪些主要內容?

          2.(1)課文的第二則主要分幾層?(2)各層又分別講了哪些內容?

          四、思考

          五、問題探究

          1.“胸有成竹”是一個常用的成語.它在本文中的含義是什么?現在常用的意思又是什么?

          2.第一則題畫中,作者通過畫畫兒悟出了怎樣的道理?

          3.在第二則題畫中,作者為什么說“然有成竹無成竹,其實只是一個道理”?

          六、總結

          七、作業

          [《板橋題畫二則》教學設計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1.《題畫二則》閱讀答案及翻譯

          2.《心聲》 教案教學設計

          3.日月水火教案教學設計

          4.動物過冬教案教學設計

          5.春曉教學設計教案

          6.背影教案教學設計

          7.小數除以整數教案教學設計

          8.我喜歡教學設計教案

          9.成語故事教案教學設計

          10.《為學》教學設計教案

          国产精品好爽好紧好大_亚洲男人综合久久综合_欧美福利电影a在线播放www_国产精品99久久精品无码

                  午夜三级中文在线 | 日本免费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 正在播放亚洲一区 | 午夜亚洲影院在线 | 亚洲2020天天堂在线观看 | 亚洲成a人片在线免费观看 午夜色福利久久免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