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江陰市第一中學 陳偉峰
知識經濟時代要求人們具有創新意識,要求學下教育把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創造力擺在突出位置。因為以現代科學技術為核心,建立在知識和信息的生產、存儲、使用和消費之上的知識經濟,是靠裝置力催生的,更要靠創造力去使其真正持續地發展。明天知識經濟時代的生產力,就是今天在校的學生,明天生產力的水平如何,就看今天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造力如何。面對知識經濟的挑戰,教育不得不反思對培養學生創造力的重視程度。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作為新時代的中學語文教師,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能,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造就一大批創造型的人才,成里當務之急。筆者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就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提高學生的創造力談一些想法。
一 充分發揮個性
1發揮教師個性。
在教學中,教師的個性必需充分發揮。語文教學是一 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藝術總是帶有鮮明的個性,個性是藝術的生命力。有了它,教學才充滿生機,才富有魅力。語文教學的個性,是語文教師的個人特色,是語文教師人格的外化。發揮教師的個性,就“必須絕對保證有個人的創造力和個人愛好的廣闊天地;有思想和幻想、形式和內容的廣闊天地。”
教師的個性體現為對教材的大膽質疑。我們簡單地來看一下《祝福》,筆者在分析祥林嫂人物形象時提出:為什么非要用階級分析的觀點去認識祥林嫂“反抗”的意義?為什么不能從人性方面去考察,那不是本能的“掙扎”嗎?
諸如此類的問題,在每一篇文章中,總有許多。只有這樣,教師才會擺脫審美的框框,才能張揚自己的個性,才能充分發揮創造性能力。并且學生也才能在教師的創造性活動中獲取創造力。
2發展學生個性。
經驗告訴我們:一個人無論是缺乏獨立性、自主性(表現為缺乏主見、人云亦云、盲目從眾),還是缺乏創造性(表現為內心世界的空虛、常識的貧乏、智慧上的平庸)都會被視為缺乏個性。因此,要使學生全面發展,語文教學就必須重視學生的個性教育。
個性教育的一個主要方面是發展學生的主體性,使他們成為具有獨立性、自主性、能動性、超越性的個性;另一方面就是發展學生的創造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教育學生不滿足于已有結論、不相信唯一準確的解釋、不迷信權威的仲裁、不屈服于任何存在的壓力而放棄自己的主張。西那帶語文閱讀,應該像魯迅先生所倡導的“放出眼光”來接受多元文化。因為人是否有個性,文章是否有個性,總是以接受文化的多少為前提。文化品種越多,對文化內容的研究也越深,就越有肯通過隨機的碰撞出現“優化組合”,并能激起創新的靈感。豐富而濃厚的文化內容能為寫作的多種模式、多層次的思維提供材料與動力,從而推動創新。在封閉的文化“鐵屋子”里生活習慣了的人,其個性必然是封閉的。我們的語文教學就應該打破封閉的文化“鐵屋子”,讓學生呼吸多種新鮮的空氣,拓展文化大視野,使學生的個性具有較強的鮮活性和包容性。
二設置問題情景
這里說的問題情景,是指學習的課題要求學生相對獨立地探索和發現尚不了解的規律、規則和操作方式,而不是簡單地從教師和書本那里接受現成的知識。這就需要教師講究提問藝術。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堅持啟發性教學原則,提問設疑,要強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情緒,活躍學生的思維,使之振奮起來,產生積極探求新知的愿望。要達到這一目的,教師的提問需講究藝術。
1教師的提問需標新立異。
也就是要求提問新穎、生動、有趣味。任何陳舊的、刻板的、乏味的文體難以激活學生學習的思維,反而會阻塞學生的思維,就談不上學生創造力的培養。
筆者在教學《景泰藍的制作》一文時,就設計了這樣一些問題:(1)假如學校公開招聘一位景泰藍工廠的廠長,你將如何設計一份可行性報告遞交給校長呢?(2)為促銷產品,你又如何為產品作廣告呢?(根據景泰藍的特點,學生們大膽想象,積極思維,這樣就擺脫了傳統教學說明文的那種沉悶氣氛,激活了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師的提問應顧及學生求異思維的訓練。語文教學的創造,離不開求異思維。“求異”就是在分析解決問題時,不拘于一般的原理和方法,不滿足已知的結論,而運用與眾不同的思維方式,標新立異地提出自己的新見解。教師應多方設疑,學生應大膽質疑。教師提問時應引導學生從多方面分析問題,形成自己獨特的見解。一篇文學作品本身帶有多重性,能使學生從心理學角度、人類學角度、美學角度、倫理學角度等方面去分析。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應用發散的眼光,主體地、多方位地審視文章的立意、題材、語言和結構,盡量發揮自己的想象,感受、體味出自己獨特的見解。
2教師的提問重在啟發。
“提問”被看成是激發學生的思維,進行啟發式教學的重要手段。但一項調查顯示:一般教師提出的問題只有十分之一包含著未知性和矛盾性,能激發學生思維的積極性,五分之四的問題是針對學生的記憶。這說明教師的提問沒有啟迪學生的思維,而是限于死記硬背。再以提問的方式來看,一般是教師問學生答,很少有學生問教師答或者學生問學生答。很明顯,學生只是在被動地作出反映,沒有調動自己的思維。教師的提問沒有啟發性,學生的思維方式也只是教師的思維方式的遷移,缺乏創造性、發散性。孔子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返,則不復也。”(《論語-述而》)這說明啟發的過程是從“存疑”到“釋疑”,并在此基礎上“生疑”的過程。
“啟發”,即為心智的開啟、思想的發散、潛能的挖掘。啟發教學則要表現為學生內心的敞亮,表現為茅塞頓開、豁然開朗、心領神會。教師應善于設計富有啟發性、刺激性、創造性的問題去誘發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課堂上要讓學生的思維在自由、民主、開放的氛圍中縱橫馳騁,把他們的個性和創造性發揮得淋漓盡致。啟發教學應提倡課堂教學的結尾不是“句號”而是能供學生思考、探索、聯想、創造的“省略號”,要叫學生明白:一堂課,不是“只要掌握所講的內容”就行了;而應該是“講課的內容不過是一個引子,是一個開始,其中真味,還需自己去體悟、品評。”只有這樣對學生因勢利導,引導學生主動地學習、積極地思考、踴躍地嘗試,才能提高語文素質,逐漸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
總之,要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教師首先要具備創新意識。把學生從“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轉化為“能動、主動學習的探索者”,使他們能夠經常地運用創新思維方式進行探索式的學習,這是我們每一個語文教師的責任。
[淺談語文教學中的創造力之培養]相關文章:
8.易經之精彩論文
9.多媒體教學課件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