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探究發展--以《荷塘月色》為例,談高中語文課堂教學的新思路

          發布時間:2017-10-24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孝感高級中學   周雁

          摘要:在新課程教學理念已經深入人心、課堂教學改革已經如火如荼地在全國推行之際,我僅以一篇課文《荷塘月色》的教學實錄為例,談談自己在課堂教學中的新思路:在“激發”、“提升”中探求真知、在“品味”、“融合”中培養能力。

          關鍵詞:荷塘月色  激發探究  發展個性

          自推行新課程改革以來,廣大高中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策略方面,都進行了積極的探索與實踐。“探究”、“合作”等詞語成為新課改理念中的熱門詞語。但我覺得,新課程的理念實際上就是提倡師生平等,教師始終與學生處于平等的地位,不以“權威”自居。下面,我以《荷塘月色》為例,談高中語文課堂教學的新思路。

          一、在“激發”、“提升”中探求真知

          (一)發展學生個性,激發求知欲望

          在教學中,要處處以學生為本,以促進學生個性的健康發展為本。因為,只有學生的求知欲望得到了滿足,他們對語言的揣摩、對文章思想感情的領悟,才能打開思想的閘門,使學生知無不言,又言無不盡。這時,再佐以教師的推敲,就能使課堂精彩紛呈,常閃發智慧的火花。如下是我在課堂教學中的一段實錄:

          師:我們已經知道朱自清在荷塘上心儀到了一幅荷花美景。我們知道荷花是高潔的象征,在中國詩壇上,寫荷花的詩句歷來很多,我們一起來欣賞李璟的《浣溪沙》,看他們寫出了荷花怎樣的情狀?

          浣溪沙秋風中荷花

          李璟

          菡萏香銷翠葉殘,西風愁起碧波間。還與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細雨夢回雞塞遠,小樓吹徹玉笙寒。多少淚珠無限恨,倚欄桿。

          師:朱自清筆下的月色下的荷花又具有怎樣的風姿呢?

          1、配樂朗讀第四段(貝多芬的《月光》鋼琴曲)。

          2、課文第4小節寫了寫了哪些景色,構成了怎樣的畫面?作者怎樣寫的?

          (1)寫了月下荷塘:荷葉、荷花、荷香、荷波、荷韻。畫面很美。

          ……

          問:感覺怎么樣啊?

          (4)教師分析:寫景技巧:比喻、擬人、通感(修辭)

          (5)第4小節寫荷花的三個比喻,一個擬人。

          ①“請問,‘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為什么作者要用裙來比喻葉子呢?”

          有的學生說:“形狀相似,都是圓的。”

           “那盤子不也是圓的嗎?鍋蓋也不是圓的嗎?怎么不說‘葉子出水很高,像盤子,像鍋蓋’”

          學生回答說:“荷葉和舞女的裙子都很柔美。”

          我接著問:“何以見得很‘柔美’?”

          學生答:“句中有‘亭亭’二字。”還有學生說:“是舞女的裙,有一種舒展、旋轉的動感,很美。亭亭玉立、修長婀娜、靈動飄逸。”寫出了荷葉的風姿。

          ……

          ④“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的似的。”作者在寫荷花的香味,怎么又突然寫到歌聲了?

          “請問,作者究竟聽到歌聲沒有?”

          學生回答:“沒有。”

          “這里是比喻,因為這里用得是‘仿佛’一詞……”

          “對,是比喻。也就是說,作者是用歌聲來比喻荷香,是吧?”

          “但是,“荷香與歌聲有什么可比的共同點嗎?”

          “荷香與歌聲都是斷斷續續、若有若無的。”

          “而且朦朦朧朧的。”

          (二)提高課的質量,提升學生的思想情操

          教師不僅在各個教學環節中注意循循善誘、逐步深入,探求真知,更在于教師能把自身的文化積淀融合于教學之中,提高課的質量與品味,提升學生的思想情操。例如:

          ……

           “另一世界里的‘我’和現實世界頗不寧靜的‘我’拉開了距離。這樣的超脫現實的描寫越是寫得自由自在,則文末寫回到現實世界的我也就越顯得空虛、煩惱;“路燈是沒精打采”的,蟬聲和蛙聲是熱鬧的,“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展示出一幅現實

          世界陰森可怕的圖畫,巧妙地回應了文首的“頗不寧靜”。

          最后,獨步月下荷塘排除煩悶的“我”回到家中,“妻已熟睡好久了”,又再暗示出家中的寧靜與和諧反襯出“我”那無法排除的煩悶。

          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文中是變化的。從不靜、求靜、得靜到出靜,時而煩惱時而愉悅,最后仍然擺脫不了先是的煩惱。

          這篇文章所表現的思想感情概括為“淡淡的喜悅,淡淡的哀愁”,是很貼切的,但作者的感情底色是“不寧靜”。

          不寧靜──受用無邊月色──我什么沒有──無福消受。

          教師補充小結:李白是“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朱自清是借景消愁愁更愁!但朱自清是巧妙地運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借朦朧之景抒朦朧之情,不著痕跡地表露了自己的情感。雖然他沒有高呼“我很痛苦”,但我們在荷塘月色中能夠深深感受到:人生憂傷雖輕猶重,孤獨苦悶似淡還濃!

          二、在“品味”、“融合”中培養能力

          (一)知識聯系與整體提高互相融合

          語文教學要加強綜合,注重知識之間、能力之間以及知識、能力、情意之間的聯系,重視積累、感悟、熏陶和培養語感,致力于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我們進行課文分析教學時,有如下一段教學實錄:

          師:“對。”荷香和歌聲都是‘縷縷’的、‘渺茫’的。這是比喻。這是一種特殊的比喻,錢鐘書先生把它叫做‘通感’。人們通過視覺、聽覺、觸覺、味覺、嗅覺等五官感知外界事物時,在一般情況下,彼此不能交錯;但在特殊情況下,五官功能卻能出現互相轉化、彼此溝通的現象叫“通感”,也叫“移覺”。

          舉幾個例子來說明:

          詩人艾青曾寫詩這樣描繪日本著名指揮家小澤征爾:‘你的耳朵在偵察,你的眼睛在傾聽……’這也是通感。

          又如:“那笛聲里有故鄉綠色平原上青草的香味,有四月的龍眼花的香味,有太陽的光明。”(郭風《葉笛》)

          這個句子笛聲里有草的清香,花的芬芳,還有明亮的陽光,三種感覺相融會,那笛聲該多么撩人情思。

           “吳鉤和柳葉眉坐在小堤上歇息,柳葉眉不知怎么心煩意亂地說:‘大哥,你給我吹個小曲兒,要酸酸的,甜甜的,涼涼的……’”

          其實,通感并不僅僅在文學作品中才被使用,實際上日常用語中,也常常有通感。比如,說某位同學的聲音很粗,難道他的聲音是有直徑的嗎?”

          看,現在每一個同學臉上都呈現出甜美的笑容。可是,你們決不認為我是在說你們的笑臉是抹了糖的吧!

          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花香,如歌聲,若有若無、輕靈飄渺,用聽覺來寫嗅覺,想像奇妙,寫出了荷香清淡縹緲、沁人心脾的美好情狀。

          (二)理解品味與營造氛圍有效結合

          把關鍵的語言文字放在特定的語境中理解、品味、鑒賞,感悟是靈動的,具個性色彩的;配樂朗誦,動畫欣賞隨文入境,營造美的氛圍。如:

          1、播放古箏曲《春江花月夜》,生談感受。

          2、出示寫月的詩句

          月下獨酌

          李白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交歡,醉后各分散。

            永結無情游,相期邈云漢。

            描寫詩人在月夜與“我外之我”的影子及月亮一同暢飲的情景,以奇特的構思、浪漫的想象,深刻地表現出詩人的獨斟獨酌,及舉目無知音的孤獨之情。

          舟次中秋

          張煌言

            淡蕩秋光客路長,蘭橈桂棹泛天香。

            月明圓嶠人千里,風急輕帆燕一行。

          明確月色是難寫的。以月寄相思。本文是怎樣寫月色的。

          3、美讀五六段配樂《月光》

          4、課文第5小節寫了什么景色?

          學生回答:

          寫了塘上月色:

          月光:如流水。

          月影:如名曲。

          (三)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融為一體

          研究作者與創作背景,探究作品的寫作意圖與價值取向,把知識傳授、能力培養、智力發展與思想情操陶冶融為一爐,發揮了語文的實用功能、發展功能、審美功能,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多方面獲得培養。例如,我在教學中的一段實錄如下:

          師:夜深人靜之時,作者為什么會突然想去荷塘邊散步?

          (師生交流明確)

          主要是由于“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

          全文就是圍繞“頗不寧靜”這一心情展開的,它就像是一支樂曲中的主旋律,始終在全曲中回蕩!此句稱“文眼”。

          師:29歲的朱自清此時已是清華大學教授,前途無量,怎么會如此惆悵和苦悶?

          本文寫于1927年7月,正是蔣介石發動4、12反革命政變之后,白色恐怖籠罩著中國大地。1927年7月正是朱自清思想極端苦悶的時期。朱自清在同時期發表的《一封信》中這樣寫道:“這幾天似乎有些異樣,像一葉扁舟在無邊的大海上,像一個獵人在無盡的森林里……似乎在掙扎著,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沒有明白。”

          “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這是社會現實的劇烈動蕩在作者心中激起的波瀾,放在篇首,如一錘定音,為全文定下了抒情基調。

          由本文的教學可以看出,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作為學習課文的一員,要積極參與討論,談自己的閱讀感受。有時要言不煩,意在點睛,給學生以深深的啟迪。這樣才能使教師、教材、學生三維空間碰撞、交融,才能奏出了美妙、和諧的語文交響樂。總之,教師要視學生為一個個活潑潑的生命體,尊重學生,平等對話,探究氣氛濃郁,才能使學生個性獲得發展,潛能得到開發。

          參考文獻

          1.張大均主編:《教與學的策略》,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6

          2.張慶林、楊東主編:《高效率教學》,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3

          3.吳艷珍:《反璞歸真,讓課堂充滿“語文味”》,《教育探索與實踐》,2008(12)。

          周雁    孝感高級中學語文組    1980 12 09    中教一級

          聯系方式  13581455181  

           郵箱    inzhouyan@163.com

           

          周雁

          [尊重探究發展--以《荷塘月色》為例,談高中語文課堂教學的新思路]相關文章:

          1.高中語文課堂教學的論文

          2.畢業論文高中語文課堂教學

          3.高中語文課堂教學論文題目

          4.淺談高中語文素質教育論文

          5.荷塘月色課件

          6.《荷塘月色》課件

          7.《荷塘月色》教案

          8.《荷塘月色》的課件

          9.淺談小學體育教學探究論文

          10.科學課堂教學發展策略論文

          国产精品好爽好紧好大_亚洲男人综合久久综合_欧美福利电影a在线播放www_国产精品99久久精品无码

                  婷婷色香五月综合缴缴情香蕉 | 亚洲日韩性爱在线 | 日韩中文字幕在线精品视频 | 日本亚洲欧美在线视 | 亚洲天堂在线观看视频网站 | 中文一区二区三区欧美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