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歌聲應(yīng)怎樣理解

          發(fā)布時間:2016-4-22 編輯:互聯(lián)網(wǎng) 手機版

          大城縣大尚屯鎮(zhèn)馮張街小學 畢鐵池

          李白的《贈汪倫》是一首膾炙人口的名篇,人們傳誦了上千年,甚至連學前兒童都能倒背如流。筆者在講授這首詩時,發(fā)現(xiàn)一處疑點,現(xiàn)在提出來,以求教于方家:

          “忽聞岸上踏歌聲”一句,參考書上理解為:“忽然聽到岸上傳來合著腳步節(jié)拍唱歌的聲音,含蓄地寫出了人們邊走邊歌送行來了。”以筆者所知,踏歌是古代邊歌邊舞的一種藝術(shù)形式,成群結(jié)隊,連臂踏腳,配以輕微的手腕動作,一邊舞一邊歌,多是在歡慶節(jié)日時舉行,為人送行,還沒有聽說過。

          我們可以假想一下當時的情況:李白這次遠行,汪倫事先是不是知道呢?如果不知道,他聽說后肯定會急匆匆地趕來,哪還有時間和心情組織人們“踏歌”呢?如果他知道,他也應(yīng)擺酒設(shè)宴,為李白餞行,然后把李白送到岸邊,“執(zhí)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這樣才更合乎二人的交情。可這樣一來,“忽聞岸上踏歌聲”作何解釋?因此我認為,岸上的踏歌聲應(yīng)與汪李二人無關(guān)。正如前面所述,汪倫把李白送到岸邊,正在難舍難離的時候,忽然聽到岸上的村子里傳來一陣陣踏歌的聲音。這不過是個寫作技法的問題,使人們踏歌的歡樂和汪李二人離別時的痛苦形成強烈的對比,突出了二人的離愁別緒,進一步表達了二人的深情厚誼,所以才有“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之句。這種以喜慶場面反襯悲劇情感的寫法在古典文學中比比皆是,《紅樓夢》中黛玉香消玉殞之際恰是寶釵大喜之時,便是一例。所以筆者認為,以“幾家歡樂幾家愁”的方法來理解本詩,是不是更為妥切呢?

           

          [踏歌聲應(yīng)怎樣理解]相關(guān)文章:

          1.夜鶯的歌聲課件

          2.班班有歌聲活動教案

          3.形容歌聲優(yōu)美句子

          4.形容歌聲好聽優(yōu)美句子

          5.夜鶯的歌聲教學課件

          6.朱自清散文歌聲原文

          7.歌聲優(yōu)美的句子

          8.朱自清散文歌聲

          9.形容歌聲好聽的句子

          10.小班教案應(yīng)彩云

          国产精品好爽好紧好大_亚洲男人综合久久综合_欧美福利电影a在线播放www_国产精品99久久精品无码

                  特黄国产禁在线观看 | 色妞AV永久一区二区国产AV开 | 亚洲一区精品国产 | 亚洲国产高清自产拍 | 午夜亚洲国产理论片_日本 在线视频国产欧美日韩另类 | 天天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