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xué)文言實詞大全7(網(wǎng)友來稿)

          發(fā)布時間:2016-5-14 編輯:互聯(lián)網(wǎng) 手機版

          知者樂水,仁者樂山。 種樹郭橐駝傳

          廉頗藺相如列傳

          蘇武傳

          諸子喻山水

          練習(xí):

          (1)郭橐駝,不知始何名。(《種樹郭橐駝傳》)

          (2)此文人畫士,心知其意,未可明詔大號以繩天下之梅也。(《病梅館記》)

          (3)巫從旁望空代祝,唇吻翕辟,不知何詞。(《促織》)

          (4)怒索兒,兒渺然不知所往。(《促織》)

          (5)蟲翹然矜鳴,似報主知。(《促織》)

          (6)成倉猝莫知所救,頓足失色。(《促織》)

          (7)蜂房水渦,矗不知其幾千萬落。(《阿房宮賦》)

          (8)高低冥迷,不知西東。(《阿房宮賦》)

          (9)轆轆遠(yuǎn)聽,杳不知其所之也。(《阿房宮賦》)

          (10)爭知我、倚闌干處,正恁凝愁(《八聲甘州》)

          (11)十六知禮儀,十七遣汝嫁。(《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12)悵然遙相望,知是故人來。(《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13)府吏聞此事,心知長別離。(《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14)早歲哪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書憤》)

          (15)知者動,仁者靜。(《諸子喻山水》)

          (16)知者樂,仁者壽。(《諸子喻山水》)

          (17)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諸子喻山水》)

          (18)今爾出于崖涘,觀于大海,乃知爾丑,爾將可與語大理矣。(《莊子秋水》)

          (19)天下之水,莫大于海,萬川歸之,不知何時止而不盈。(《莊子秋水》)

          (20)尾閭泄之,不知何時已而不虛。(《莊子秋水》)

          (21)春秋不變,水旱不知。(《莊子秋水》)

          (22)浩浩乎如馮虛御風(fēng),而不知其所止。(《前赤壁賦》)

          (23)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于悲風(fēng)。(《前赤壁賦》)

          (24)客亦知夫水與月乎?(《前赤壁賦》)

          (25)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前赤壁賦》)

          (26)王問:“何以知之?”(《廉頗藺相如列傳》)

          (27)以此知之,故欲往。(《廉頗藺相如列傳》)

          (28)臣知欺大王之罪當(dāng)誅,臣請就湯鑊。(《廉頗藺相如列傳》)

          (29)鄙賤之人,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30)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于明哲乎?(《諫太宗十思疏》)

          (31)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將有作則思知止以安人。(《諫太宗十思疏》)

          (32)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師說》)

          (33)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師說》)

          (34)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師說》)

          (35)師道之不復(fù)可知矣!(《師說》)

          (36)徐而察之,則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淺深。(《石鐘山記》)

          (37)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故莫能知。(《石鐘山記》)

          (38)而漁工水師雖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傳也。(《石鐘山記》)

          (39)我心傷悲,莫知我哀!(《采薇》)

          (40)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歸去來兮辭》)

          (41)云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歸去來兮辭》)

          (42)臣之辛苦,非獨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見明知。(《陳情表》)

          (43)師之所為,鄭必知之。(《秦晉崤之戰(zhàn)》)

          (44)且行千里,其誰不知?(《秦晉崤之戰(zhàn)》)

          (45)爾何知!中壽,爾墓之木拱矣!(《秦晉崤之戰(zhàn)》)

          (46)其為人也,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論語〉七則》)

          (47)我知言,我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孟子〉二章》)

          (48)我故曰,告子未嘗知義,以其外之也。(《〈孟子〉二章》)

          (49)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50)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51)當(dāng)其欣于所遇,暫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蘭亭集序》)

          (52)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蘭亭集序》)

          (53)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過華清宮絕句》)

          (54)其知彌精,其取彌精,其知彌粗,其取彌粗。(《〈新序〉二則》)

          (55)昔正考父饘粥以糊口,孟僖子知其后必有達(dá)人。(《訓(xùn)儉示康》)

          (56)公叔文子享衛(wèi)靈公,史鰌知其及禍。(《訓(xùn)儉示康》)

          (57)汝非徒身當(dāng)服行,當(dāng)以訓(xùn)汝子孫,使知前輩之風(fēng)俗云。(《訓(xùn)儉示康》)

          (58)君子博學(xué)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勸學(xué)》)

          (59)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水調(diào)歌頭》)

          (60)空以身膏草野,誰復(fù)知之!(《蘇武傳》)

          (61)若知我不降明,欲令兩國相攻,匈奴之禍從我始矣!(《蘇武傳》)

          (62)律知武終不可脅,白單于。(《蘇武傳》)

          (63)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與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伶官傳序》)

          (64)君臣相顧,不知所歸。(《伶官傳序》)

          (65)縉紳、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計所出。(《〈指南錄〉后序》)

          (66)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幾矣!(《〈指南錄〉后序》)

          (67)武陵少年爭纏頭,一曲紅綃不知數(shù)。(《琵琶行》)

          (68)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人間詞話〉七則》)

          (69)以其所見者真,所知者深也。(《〈人間詞話〉七則》)

          答案:129.(1)知道、懂得(2)知道、懂得(3)知道、懂得(4)知道、懂得(5)知道、懂得(6)知道、懂得(7)知道、懂得(8)知道、懂得(9)知道、懂得(10)知道、懂得(11)知道、懂得(12)知道、懂得(13)知道、懂得(14)知道、懂得(15)智、智慧(16)智、智慧(17)知道、懂得(18)知道、懂得(19)知道、懂得(20)知道、懂得(21)知道、懂得(22)知道、懂得(23)知道、懂得(24)知道、懂得(25)知道、懂得(26)知道、懂得(27)了解(28)知道、懂得(29)知道、懂得(30)知道、懂得(31)知道、懂得(32)知道、懂得(33)知道、懂得(34)知道、懂得(35)知道、懂得、明白(36)知道、懂得(37)知道、懂得(38)知道、懂得(39)知道、懂得(40)知道、懂得(41)知道、懂得(42)知道、懂得(43)知道(44)知道(45)知道、懂得(46)知道(47)知道、懂得(48)知道、懂得(49)了解(50)知道、懂得(51)知道(52)知道(53)知道、懂得(54)智、智慧(55)知道、懂得(56)知道、懂得(57)了解(58)智、智慧(59)知道、懂得(60)知道、懂得(61)知道、懂得(62)知道、懂得(63)了解(64)知道、懂得(65)知道、懂得(66)知道、懂得(67)知道、懂得(68)知道、懂得(69)了解

          130.止 高中文言文出現(xiàn)次數(shù):23

          zhǐ 動

          語氣 ①停止

          ②禁止、阻止、使停止

          ③舉止

          ④只、僅僅

          ⑤句末語氣詞,無實義 浩浩乎如馮虛御風(fēng),而不知其所止。

          臣舍人相如止臣曰。

          奉事循公姥,進(jìn)止敢自專?

          肴止于脯、醢、菜羹,器用瓷、漆。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前赤壁賦

          廉頗藺相如列傳

          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訓(xùn)儉示康

          采薇

          練習(xí):

          (1)少年大駭,急解令休止。(《促織》)

          (2)民日貼婦賣兒,更無休止。(《促織》)

          (3)上堂拜阿母,阿母怒不止。(《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4)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諸子喻山水》)

          (5)萬川歸之,不知何時止而不盈。(《莊子秋水》)

          (6)藺相如固止之。(《廉頗藺相如列傳》)

          (7)將有作則思知止以安人。(《諫太宗十思疏》)

          (8)北音清越,桴止響騰,余韻徐歇。(《石鐘山記》)

          (9)曰歸曰歸,歲亦莫止。(《采薇》)

          (10)采薇采薇,薇亦柔止。(《采薇》)

          (11)曰歸曰歸,心亦憂止。(《采薇》)

          (12)采薇采薇,薇亦剛止。(《采薇》)

          (13)曰歸曰歸,歲亦陽止。(《采薇》)

          (14)交戟之衛(wèi)士欲止不內(nèi)。(《鴻門宴》)

          (15)有志矣,不隨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游褒禪山記》)

          (16)從者止之曰:“此吳國之寶,非所以贈也。”(《〈新序〉二則》)

          (17)酒酤于市,果止于梨、栗、棗、柿之類。(《訓(xùn)儉示康》)

          (18)欲自殺,勝、惠共止之。(《蘇武傳》)

          答案:130.止(1)停止(2)停止(3)停止(4)停止(5)停止(6)禁止、阻止、使停止(7)停止(8)停止(9)句末語氣詞,無實義(10)句末語氣詞,無實義(11)句末語氣詞,無實義(12)句末語氣詞,無實義(13)句末語氣詞,無實義(14)禁止、阻止、使停止(15)停止(16)禁止、阻止、使停止(17)只、僅僅(18)禁止、阻止、使停止

          131.致 高中文言文出現(xiàn)次數(shù):12

          zhì 動

          名 ①招納、招引

          ②致使、使

          ③達(dá)到、實現(xiàn)

          ④得到、取得

          ⑤到、到達(dá)

          ⑥奉送、送達(dá)

          ⑦招致

          ⑧情趣、意志 諸侯恐懼,會盟而謀弱秦,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女行無偏斜,何意致不厚?

          橐駝非能使木壽且孳也,能順木之天,以致其性焉爾。

          然秦以區(qū)區(qū)之地,致萬乘之勢,序八州而朝同列。

          致使于晉,顧反,則徐君死于楚。

          于是脫劍致之嗣君。

          一旦異于今日,家人習(xí)奢已久,不能頓儉,必致失所。

          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 過秦論

          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種樹郭橐駝傳

          過秦論

          《新序》二則

          《新序》二則

          訓(xùn)儉示康

          蘭亭集序

          練習(xí):

          (1)遂脫劍致之嗣君。(《〈新序〉二則》)

          (2)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勸學(xué)》)

          (3)出乎其外,故有高致。(《〈人間詞話〉七則》)

          答案:131.致(1)奉送、送達(dá)(2)到、到達(dá)(3)情趣、意志

          132.質(zhì) 高中文言文出現(xiàn)次數(shù):3

          zhì 名 ①锧、刑具

          ②體質(zhì)

          ③質(zhì)明:天亮 君不如肉袒伏斧質(zhì)請罪,則幸得脫矣。

          奈何以非金石之質(zhì),欲與草木而爭榮?

          質(zhì)明,避哨竹林中。 廉頗藺相如列傳

          秋聲賦

          《指南錄》后序

          133.眾 高中文言文出現(xiàn)次數(shù):14

          zhòng 形

          名 ①多、眾多

          ②一般的、普通的

          ③眾人、眾人的

          ④人口、臣民 明主不厭人,故能成其眾。

          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yuǎn)矣,而恥學(xué)于師。

          率疲弊之卒,將數(shù)百之眾,轉(zhuǎn)而攻秦。

          謫戍之眾,非抗于九國之師也。 諸子喻山水

          師說

          過秦論

          過秦論

          練習(xí):

          (1)分野中峰變,陰晴眾壑殊。(終南山)

          (2)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諸子喻山水》)

          (3)兼韓、魏、燕、楚、齊、趙、宋、衛(wèi)、中山之眾。(《過秦論》)

          (4)其下平曠,有泉側(cè)出,而記游者甚眾。(《游褒禪山記》)

          (5)夫夷以近,則游者眾。(《游褒禪山記》)

          (6)眾人皆以奢靡為榮,吾心獨以儉素為美。(《訓(xùn)儉示康》)

          (7)公宜少從眾。(《訓(xùn)儉示康》)

          (8)律前負(fù)漢歸匈奴,幸蒙大恩,賜號稱王,擁眾數(shù)萬,馬畜彌山。(《蘇武傳》)

          (9)會使轍交馳,北邀當(dāng)國者相見,眾謂予一行為可以紓禍。(《〈指南錄〉后序》)

          (10)眾里尋他千百度,回頭驀見,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人間詞話〉七則》)

          答案:133.眾(1)多、眾多(2)一般的、普通的(3)人口、臣民(4)多、眾多(5)多、眾多(6)眾人(7)眾人(8)人口、臣民(9)眾人(10)眾人

          134.專 高中文言文出現(xiàn)次數(shù):4

          zhuān 形

          動 ①專門、專一

          ②自作主張 聞道有先后,術(shù)業(yè)有專攻,如是而已。

          此婦無禮節(jié),舉動自專由。 師說

          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練習(xí):

          (1)奉事循公姥,進(jìn)止敢自專?(《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2)處分適兄意,那得自任專!(《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答案:134.專(1)自作主張(2)自作主張

          135.周 高中文言文出現(xiàn)次數(shù):12

          zhōu 形

          動 ①全

          ②環(huán)繞 瓦縫參差,多于周身之帛縷。

          前辟四窗,垣墻周庭,以當(dāng)南日。 阿房宮賦

          項脊軒志

          136.走 高中文言文出現(xiàn)次數(shù):8

          zǒu 動

          名 ①跑、逃跑

          ②疾行

          ③走向、趨向

          ④走卒:差役 臣嘗有罪,竊計欲亡走燕。

          循陵而走,見蹲石鱗鱗,儼然類畫。

          驪山北構(gòu)而西折,直走咸陽。

          近歲風(fēng)俗尤為侈靡,走卒類士服,農(nóng)夫躡絲履。 廉頗藺相如列傳

          促織

          阿房宮賦

          訓(xùn)儉示康

          練習(xí):

          (1)今君乃亡趙走燕,燕畏趙,其勢必不敢留君,而束君歸趙矣。(《廉頗藺相如列傳》)

          (2)沛公……與樊噲、夏侯嬰、靳強、紀(jì)信等四人持劍盾步走。(《鴻門宴》)

          (3)弟走從軍阿姨死,暮去朝來顏色故。(《琵琶行》)

          (4)又如赴敵之兵,銜枚疾走,不聞號令,但聞人馬之行聲。(《秋聲賦》)

          答案:136.走(1)跑、逃跑(2)跑(3)跑(4)疾行

          137.足 高中文言文出現(xiàn)次數(shù):30

          zú 名

          形 ①腳

          ②腳步

          ⑤足下:對人的尊稱

          ③足夠、充足、滿足

          ④夠得上、配、值得

          ⑤富足 成倉猝莫知所救,頓足失色。

          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謹(jǐn)使臣良奉白璧一雙,再拜獻(xiàn)大王足下,玉斗一雙,再拜奉大將軍足下。

          其流風(fēng)遺跡,亦足以稱快世俗。

          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

          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促織

          項脊軒志

          鴻門宴

          黃州快哉亭記

          師說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練習(xí):

          (1)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阿房宮賦》

          (2)今乃得玩之幾席之上,舉目而足。(《黃州快哉亭記》)

          (3)人賤物亦鄙,不足迎后人。(《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4)足下躡絲履,頭上玳瑁光。(《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5)否泰如天地,足以榮汝身。(《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6)行人駐足聽,寡婦起彷徨。(《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7)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諫太宗十思疏》)

          (8)躡足行伍之間,而倔起阡陌之中。(《過秦論》)

          (9)料大王士卒足以當(dāng)項王乎?(《鴻門宴》)

          (10)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鴻門宴》)

          (11)豎子不足與謀。(《鴻門宴》)

          (12)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蘭亭集序》)

          (13)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蘭亭集序》)

          (14)當(dāng)其欣于所遇,暫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蘭亭集序》)

          (15)方是時,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游褒禪山記》)

          (16)有志矣,不隨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游褒禪山記》)

          (17)然力足以至焉,于人為可譏,而在已為有悔。(《游褒禪山記》)

          (18)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訓(xùn)儉示康》)

          (19)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勸學(xué)》)

          (20)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書,言武等在某澤中。(《蘇武傳》)

          (21)隨手寫去,自爾成局,其神理具足也。(《板橋題畫三則》)

          答案:137.足(1)足夠、充足、滿足(2)足夠、充足、滿足(3)夠得上、配、值得(4)腳(5)足夠(6)腳步(7)足夠、充足、滿足(8)腳,指參與(9)足夠(10)夠得上、配、值得(11)夠得上、配、值得(12)足夠、充足、滿足(13)足夠、充足、滿足(14)足夠、充足、滿足(15)足夠、充足(16)足夠、充足(17)足夠、充足(18)夠得上、配、值得(19)腳(20)腳(21)足夠、充足

          138.卒 高中文言文出現(xiàn)次數(shù):21

          cuì

          zú 名

          副 ①步兵、士兵

          ②死亡

          ③盡、完、終止

          ④萃、聚集

          ⑤最后、終于 率疲弊之卒,將數(shù)百之眾,轉(zhuǎn)而攻秦。

          冬,晉文公卒。

          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

          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車之所通,人處一焉。

          卒廷見相如,畢禮而歸之。 過秦論

          秦晉崤之戰(zhàn)

          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莊子秋水

          廉頗藺相如列傳

          練習(xí):

          (1)然吾居鄉(xiāng),見長人者好煩其令,若甚憐焉,而卒以禍。(《種樹郭橐駝傳》)

          (2)戍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阿房宮賦》)

          (3)謂言無罪過,供養(yǎng)卒大恩。(《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4)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前赤壁賦》)

          (5)卒相與歡,為刎頸之交。(《廉頗藺相如列傳》)

          (6)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過秦論》)

          (7)庶劉僥幸,卒保余年。(《陳情表》)

          (8)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鴻門宴》)

          (9)料大王士卒足以當(dāng)項王乎?(《鴻門宴》)

          (10)唐浮圖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禪。(《游褒禪山記》)

          (11)近歲風(fēng)俗尤為侈靡,走卒類士服,農(nóng)夫躡絲履。(《訓(xùn)儉示康》)

          (12)石崇以奢靡夸人,卒以此死東市。(《訓(xùn)儉示康》)

          (13)未及見賊,而士卒離散,君臣相顧,不知所歸。(《伶官傳序》)

          (14)持五十金,涕泣謀于禁卒,卒感焉。(《左忠毅公逸事》)

          (15)擇健卒十人,令二人蹲踞而倚之,漏鼓移則番代。(《左忠毅公逸事》)

          答案:138.卒(1)最后、終于(2)步兵、士兵(3)盡、完、終止(4)最后、終于(5)最后、終于(6)步兵、士兵(7)最后、終于(8)步兵、士兵(9)步兵、士兵(10)死亡(11)步兵、士兵(12)最后、終于(13)步兵、士兵(14)步兵、士兵(15)步兵、士兵

          139.作 高中文言文出現(xiàn)次數(shù):33

          zuò 動

          名 ①起身

          ②起來、興起、振作

          ③創(chuàng)作、制作、建造

          ④發(fā)出、表現(xiàn)出

          ⑤寫

          ⑥演奏

          ⑦勞作、勞動

          ⑧作為、成為

          ⑨作出

          ⑩作品 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

          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

          將有作則思知止以安人。

          蟲暴怒,直奔,遂相騰擊,振奮作聲。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與向之噌吰者相應(yīng),如樂作焉。

          晝夜勤作息,伶俜縈苦辛。

          留待作遺施,于今無會因。

          纖纖作細(xì)步,精妙世無雙。

          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寫景也必豁人耳目。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過秦論

          諫太宗十思疏

          促織

          師說

          石鐘山記

          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人間詞話》七則

          練習(xí):

          (1)《古詩為焦仲卿妻作》。(《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2)非為織作遲,君家婦難為!(《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3)君當(dāng)作磐石,妾當(dāng)作蒲葦。(《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4)作計何不量!先嫁得府史,后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5)登即相許和,便可作婚姻。(《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6)金車玉作輪,躑躅青驄馬,流蘇金縷鞍。(《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7)何不作衣裳?莫令事不舉!(《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8)蒲葦一時紉,便作旦夕間。(《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9)生人作死別,恨恨那可論?(《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10)故作不良計,勿復(fù)怨鬼神!(《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11)府吏再拜還,長嘆空房中,作計乃爾立。(《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12)昔作女兒時,生小出野里。(《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13)家住吳門,久作長安旅。(《蘇幕遮》)

          (14)采薇采薇,薇亦作止。(《采薇》)

          (15)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蘭亭集序》)

          (16)丙辰中秋,歡飲達(dá)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水調(diào)歌頭》)

          (17)因摸地上刑械作投擊勢。(《左忠毅公逸事》)

          (18)門前冷落車馬稀,老大嫁作商人婦。(《琵琶行》)

          (19)莫辭更坐彈一曲,為君翻作《琵琶行》。(《琵琶行》)

          (20)持此以衡古今之作者,可無大誤矣。(《〈人間詞話〉七則》)

          (21)風(fēng)和日暖,凍蠅觸紙上,冬冬作小鼓聲。(《板橋題畫三則》)

          (22)因而磨墨展紙,落筆倏作變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板橋題畫三則》)

          答案:139.作(1)寫(2)勞作、勞動(3)成為、作為(4)作出(5)成為、作為(6)做(7)制作(8)成為、作為(9)作出(10)作出(11)作出(12)作為、做(13)成為、作為(14)起來、興起、振作(15)創(chuàng)作、制作、建造(16)創(chuàng)作、寫(17)作出(18)成為、作為(19)寫成(20)創(chuàng)作、制作、寫作(21)成為(22)創(chuàng)作、制作

          140.坐 高中文言文出現(xiàn)次數(shù):22

          zuò 動

          名 ①席地而坐、坐

          ②觸犯、犯罪

          ③通“座” 蘇子愀然,正襟危坐。

          本無謀,又非親屬,何謂相坐?

          項王則受璧,置之坐上。 前赤壁賦

          蘇武傳

          鴻門宴

          練習(xí):

          (1)冥然兀坐,萬籟有聲。(《項脊軒志》)

          (2)秦王坐章臺見相如。(《廉頗藺相如列傳》)

          (3)有大石當(dāng)中流,可坐百人。(《石鐘山記》)

          (4)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鴻門宴》)

          (5)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鴻門宴》)

          (6)若入前為壽,壽畢,請以劍舞,因擊沛公于坐,殺之。(《鴻門宴》)

          (7)項王未有以應(yīng),曰:“坐。”樊噲從良坐。(《鴻門宴》)

          (8)坐須臾,沛公起如廁,因招樊噲出。(《鴻門宴》)

          (9)《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10)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蘭亭集序》)

          (11)副有罪,當(dāng)相坐。(《蘇武傳》)

          (12)坐桂公塘土圍中,騎數(shù)千過其門,幾落賊手死。(《〈指南錄〉后序》)

          (13)微指左公處,則席地倚墻而坐。(《左忠毅公逸事》)

          (14)每有警,輒數(shù)月不就寢,使將士更休,而自坐幄幕外。(《左忠毅公逸事》)

          (15)莫辭更坐彈一曲,為君翻作《琵琶行》。(《琵琶行》)

          (16)感我此言良久立,卻坐促弦弦轉(zhuǎn)急。(《琵琶行)

          答案:140.(1)席地而坐(2)席地而坐(3)席地而坐(4)席地而坐(5)席地而坐(6)同“座”,座位(7)席地而坐(8)席地而坐(9)席地而坐(10)席地而坐(11)觸犯、犯罪(12)席地而坐(13)席地而坐(14)席地而坐(15)坐(同今天)(16)坐(同今天)

          作者郵箱: lubo660518@163.com

          [中學(xué)文言實詞大全7(網(wǎng)友來稿)]相關(guān)文章:

          1.高中常見文言文實詞

          2.上海高中文言文實詞

          3.高中語文文言文實詞120個

          4.高中文言文實詞和虛詞的區(qū)別

          5.高中文言文虛詞實詞區(qū)別

          6.正確使用實詞教案

          7.小學(xué)文言文大全

          8.文言文大全原文翻譯

          9.文言文大全及翻譯初中

          10.初中文言文精選大全

          国产精品好爽好紧好大_亚洲男人综合久久综合_欧美福利电影a在线播放www_国产精品99久久精品无码

                  日韩亚洲欧美在线 | 在线观看国产日韩欧美 | 日韩精品亚洲国产一区二区 | 在线欧美日韩国产在线一区二区 | 亚洲а∨天堂在线网站 | 日本高清在线不卡中文字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