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暗渡陳倉的典故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一定都學過很多典故吧,典故具有教育意義且大眾耳熟能詳的公認的人物、事件。你知道都有哪些經典典故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暗渡陳倉的典故,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暗渡陳倉的典故1
這個智謀故事見于《三國演義》第一百十七回“鄧士載偷度陰平 諸葛瞻戰死綿竹”。
三國后期,魏蜀吳三國中,魏國地廣人多,實力最強。公元263年,司馬昭執政時,準備一舉滅蜀。于是派出三路人馬:鄧艾和諸葛緒各統率3萬大軍,鐘會帶領10萬大軍,分路出擊。此時的鄧艾已是一位身經百戰、經驗豐富的大將了。
魏軍攻勢兇猛,連連獲勝,不久就攻占了蜀國許多座城池。鄧艾一直攻到陰平一帶。鐘會合并了諸葛緒的人馬,兵力更強。他率大軍直逼劍閣。蜀軍統帥姜維,帶領將士,依憑著劍閣險要的地勢,頑強地抵擋住了鐘會大軍的進攻。鐘會兵力雖強,卻奈何姜維不得。加上軍糧供應跟不上,就想退兵回去。
這時,鄧艾從陰平趕來。當時,鄧艾手下只有3萬人馬,而鐘會卻統領著13萬大軍。他自恃兵多將廣,根本不把鄧艾放在眼里。
鄧艾早已聞知鐘會在劍閣受阻。他心里暗自盤算:劍閣過不去,能否找到別的通道可直通蜀國都城呢?于是,在陰平時,他派出。許多探馬,讓他們查明當地地形、環境,終于探得一條從陰平通往成都的'小路。這條小路,四面都是奇山峻嶺,很難行走。據說是漢武帝南征時開鑿的,已有三四百年無人通行了。
鄧艾聞報,心中大喜。心想:真乃天助我也2此路既是有好幾百年無人行走,那蜀軍必定做夢也想不到我能率軍從此路偷襲成都,更不會加以防范了。
于是,他先趕到劍閣,把他的想法告訴了鐘會。鐘會本來就瞧不起鄧艾,又聽他講出這種異想天開的計策,更是只限于嗤之以鼻。但他很想看鄧艾出丑,于是也不加阻攔。
鄧艾不知這些情況,一心想著完成自己的計劃。他馬上率人馬回到陰平,集合隊伍,給大家講清了他的打算。眾人士氣很高,都表示愿聽鄧艾吩咐,為國立功。鄧艾派兒子鄧忠率5000名精兵,手執斧頭、鐵鑿,作開路先鋒。他帶領大軍,備足了干糧、繩索,緊隨其后。途中道路非常險阻,但每個人都堅持下來了。大軍每前進100里,就留下幾千士兵扎下一個營寨,以保證前進的軍隊能與后方保持聯系。
大軍最后只剩下20xx余人了。這一天,鄧忠匆匆地跑來向鄧艾報告說前面碰到一座陡峭的懸崖,人馬難以通過。鄧艾忙帶領將士前去觀看,果然看見那懸崖十分陡峭,崖下山谷深不見底。有些士兵膽怵了,心里直打退堂鼓。有人說:“白費了這么多功夫,撤回去算了!”
鄧艾見狀,嚴厲地說:“我們已經克服了那么多困難,現在勝利在望,成功與否,就在此一舉了。我們要堅持住,就算再難過去,也一定要設法通過。”說到這兒,他忽然計上心來,轉身下令讓大家先把行裝、兵器扔下懸崖,然后自己拿過一條氈毯,裹住身子,高喊一聲:“大家照我的樣子,滾下懸崖!”話音未落,帶頭滾了下去。
將士們深受感動,都像鄧艾那樣,紛紛越過了懸崖。鄧艾重新集合隊伍,未傷一兵一卒,輕而易舉地拿下了江油城。接著又向綿竹進發,經過一番苦戰,又勝利地占領了棉竹。
這時,鄧艾大軍已迫近成都。蜀國皇帝劉禪接到戰報,想調回劍閣姜維的人馬,已經來不及了,只得出城投降。
鄧艾一舉滅亡了蜀國。此時的鐘會,還在劍閣城外攻城呢!
[評析]
此計出自《史記·高祖本紀》,全稱為“明修棧道,暗渡陳倉”。原是楚漢戰爭時韓信運用的一個計謀。此計適合在我方不便正面進攻,而又另有可“渡”之路的情況下使用。一明一暗,使敵人不能正確判斷我方的意圖,從而可以起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暗渡陳倉的典故2
示之以動①,利其靜而有主,“益動而巽②”。
【注釋】
①示之以動:示,給人看。動,此指軍事上的正面佯攻、佯動等迷惑敵方的軍事行動。
②益動而巽:語出《易經.益》卦。益,卦名。此卦為異卦相疊(震下巽上)。上卦為巽,巽為風;下卦為震,震為雷。意即風雷激蕩,其勢愈增,故卦名為益。與損卦之義,互相對立,構成一個統一的組紛。《益卦》的《彖》辭說:“益動而巽,日進無疆。”這是說益卦下震為雷為動,上巽為風為順,那么,動而合理,是天生地長,好處無窮。
此計是利用敵人被我“示之以動”的迷惑手段所蒙蔽,而我即乘虛而入,以達軍事上的出奇制勝。
【按語】
奇出于正,無正不能出奇。不明修棧道,則不能暗渡陳倉。昔鄧艾屯白水之北;姜維遙廖化屯白水之南,而結營焉。艾謂諸將日:“維令卒還,吾軍少,法當來渡,而不作橋,此維使化持我.令不得還。必自東襲取洮城矣。”艾即夜潛軍,徑到洮城。維果來渡。而艾先至,據城,得以不破。此則是姜維不善用暗渡陳倉之計;而鄧艾察知其聲東擊西之謀也。
【解析】
這則按語講出了“奇”、“正”的辯證關系。奇正相互對立,又相互聯系。孫子田:“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所謂“正”,指的是兵法中的.常規原則;所謂“奇”,指的是與常規原則相對而言的靈活用兵之法。其實,奇正也可以互相轉化。比如說,“明修找通,暗渡陳倉”,寫入兵書,此法可以說由奇變為正,而適時的正面強攻又可能轉化為奇了。鄧艾識破姜維“暗渡陳倉” 之計,認定姜維派廖化屯白水之南,不過是想迷惑自己,目的是襲取洪城,等姜淮偷襲洪城時,鄧艾已嚴陣已待了。鄧艾懂得兵法中奇正互變的道理,識破姜維之計。由此可見,對于熟悉兵法的人來說,戰場上千變萬化,使用各種計謀,必須審時度勢,機械搬用某種計謀,是難以成功的。
【探源】
暗渡陳倉,意思是采取正面佯攻,當敵軍被我牽刺而集結固守時,我軍悄悄派出一支部隊迂回到敵后,乘虛而入,進行決定性的突襲。
此計與聲東擊西計有相似之處,都有迷惑敵人、隱蔽進攻的作用。二者的不同處是:聲東擊西,隱蔽的是攻擊點;暗渡陳倉,隱蔽的是攻擊路線。
此計是漢大將軍韓信創造。“明修棧道,暗渡陳倉”是古代戰爭史上的著名成功戰例。
秦朝末年,政治腐敗,群雄并起,紛紛反秦。劉邦的部隊首先進入關中,攻進咸陽。勢力強大的項羽進入關中后,逼迫劉邦退出關中。鴻門宴上,劉邦險些喪命。劉邦此次脫險后,只得率部退駐漢中。為了麻痹項羽,劉邦退走時,將漢中通往關中的棧道全部燒毀,表示不再返回關中。其實劉邦一天也沒有忘記一定要擊敗項羽,爭奪天下。公元前206年,已逐步強大起來的劉邦,派大將軍韓信出兵東征。出征之前,韓信派了許多士兵去修復已被燒毀的棧道,擺出要從原路殺回的架勢。關中守軍聞訊,密切注視修復棧道的進展情況,并派主力部隊在這條路線各個關日要塞加緊防范,阻攔漢軍進攻。
韓信“明修棧道”的行動,果然奏效,由于吸引了敵軍注意力,把敵軍的主力引誘到了棧道一線,韓信立即派大軍繞道到陳倉(今陜西寶雞縣東)發動突然襲擊,一舉打敗章邯,平定三秦,為劉邦統一中原邁出了決定性的一步。
【故事】
一般來說,一個將領實施某一計謀取成功之后,敵方會吸取教訓,防止再次上當。因此,故伎重演,難度很大。古代軍事奇才韓信,二施“暗渡陳倉”的計謀,玩弄敵人于股掌之上,堪稱一絕。
楚漢相爭,各路諸侯,自知力量不敵劉邦、項羽,他們密切注意戰爭動向,尋找靠山。西魏王豹,本已投靠劉邦,后見漢兵受挫,就轉而投靠項羽,聯楚反漢。
大將軍韓信舉兵攻打西魏,大軍進至黃河渡口臨晉關(今陜西大荔東)。西魏王豹派重兵把守臨晉關對岸的蒲坂(今山西永濟西),憑借黃河天險,緊守度日,封鎖臨晉關河面,森嚴壁壘。
韓信深知,如果從臨晉關渡河,損失太大,難以成功。他決定再施“暗渡陳倉”的計謀。他佯裝準備從臨晉關渡河決戰,調集人馬,趕造船只,派人沿黃河上游察看地形。
經過認真調查韓信決定從黃河上游夏陽(今陜西韓城南)渡河,那里地勢險要,魏兵守備空虛。韓信一面命大軍向夏口調集,一面佯裝從臨晉關渡河,派兵丁擂鼓吶喊,推船入水,作出強攻的樣子。魏軍無論如何也沒想到,就在漢軍佯裝大舉強渡的時候,漢軍已在韓信率領下從夏陽渡河后,直取魏都平陽(今山西臨汾),等到西魏王豹得到消息,派兵堵截漢軍,已經來不及了。漢軍生擒西魏王豹,占領了西魏。
【暗渡陳倉的典故】相關文章:
指鹿為馬的典故12-18
江郎才盡的典故03-04
閉月羞花典故08-01
谷雨的典故03-10
閉月羞花的典故03-11
看殺衛玠的典故06-19
廢寢忘食的典故08-11
守株待兔的典故12-02
圍魏救趙的典故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