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屈原人物故事
屈原人物故事1
屈原的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周顯王二十九年(前340年),一說周顯王三十年(前339年),正月初七日,屈原生于楚國秭歸。次年,居樂平里。
周顯王三十九年(前330年),屈原居樂平里。自幼嗜書成癖,讀書多而雜,“石洞讀書”與“巴山野老授經”當在這一年的時間。
周顯王四十年(前329年),居樂平里。屈原雖出身貴族,但因自幼生活在民眾之中,加以家庭的良好影響,故而十分同情貧窮的百姓,從這時起,小小年紀便做了許多體恤民眾的好事,博得了眾口一詞的贊譽。
初露才華
周顯王四十八年(前321年),秦軍犯境,屈原組織樂平里的青年奮力抗擊,他一方面居高臨下地對青年們進行思想教育,一方面巧用各種戰術,機智果敢地給敵人以沉重打擊,一展其非凡才華。
周慎靚王元年(前320年),仲春三月,屈原應懷王之召出山進京。這一年他在鄂渚為縣丞。
周慎靚王二年(前319年),升任楚懷王左徒。這一年的深秋,屈原首次使齊。
周慎靚王三年(前318年),忙于楚之內政外交工作。五國聯兵攻秦,屈原隨軍而前。
變法改革
周慎靚王四年(前317年),忙于變法改革,制訂并出臺各種法令。
周慎靚王五年(前316年),繼續進行變法改革,與舊貴族和一切頑固勢力進行斗爭。
周慎靚王六年(前315年),深入進行變法改革,民心沸騰;楚之形勢大變,舊貴族面臨著覆滅的命運。
讒而見疏
周赧王元年(前314年),屈原因上官大夫之讒而見疏,被罷黜左徒之官,任三閭大夫之職。
周赧王二年(前313年),屈原第一次流放漢北地區(今河南西峽、淅川、內鄉一帶)。秦國張儀破楚齊聯盟,楚懷王兩次興師伐秦,結果都被秦打敗,漢中郡淪陷,史稱“丹陽之戰”。
周赧王三年(前312年),楚國發兵反擊秦國,在藍田(今陜西藍田一帶)大敗。楚懷王重新啟用屈原,讓他出使齊國,目的是讓齊楚兩國締結新的聯盟。
周赧王四年(前311年),秦惠文王更元十四年,攻取楚召陵。惠文王愿分漢中之半給楚,與楚結盟。楚懷王比起漢中的土地,更想要獲得張儀。張儀來到楚國,由于重金賄賂了靳尚,并得到楚懷王寵姬鄭袖進言,得到釋放回到秦國。秦惠文王死,在位共二十七年。子武王蕩立。屈原出使齊國,回來楚國的時候張儀已經離開,勸諫懷王說:“為什么不殺張儀?”懷王后悔,派人追張儀沒有追到。
周赧王五年(前310年),秦武王元年。張儀由于不被武王滿意,離開秦國趕赴魏國。屈原仍事懷王為三閭大夫。懷王領悟到被張儀欺騙,出于一時權宜之計起用屈原為齊使,當屈原從齊國回來后馬上便被楚懷王疏遠。
周赧王六年(前309年),秦武王二年,齊宣王欲為縱長,惡楚之與秦合,遣使遺楚王書,懷王猶豫不決,昭睢力諫,遂不合秦而合齊以善韓。屈原不能參與朝政,極可能通過昭睢等大臣敦懷王合齊。
周赧王七年(前308年),秦武王三年,甘茂取韓宜陽。屈原居住在郢都,設壇教學。
周郝王十七年(前298年),秦昭王發兵出武關,攻楚,斬首5萬,取析(今河南淅川)及左右15城而去。
流放漢北
周赧王十一年(前304年),屈原流浪漢北(漢江以上,今河南南陽西峽、淅川一帶)。秦楚復合,與屈原謀劃相反,而奸人必有讒言害之,避地漢北,當有不得已之情在,故《九章·抽思》有欲歸不得之意。
周赧王十三年(前302年),齊、魏、韓三國聯軍攻打楚國,楚懷王派太子橫到秦國為人質,請求秦出兵援救。秦王命客卿通率兵救楚,擊退了三國聯軍。次年,秦國一大夫與太子橫因為私事爭斗被殺死。太子橫懼怕秦昭王怪罪,私自逃回楚國。此事使秦、楚兩國關系惡化,導致了此后秦國對楚國的頻繁進攻。“屈原憎恨楚懷王聽信小人讒言,讓不真實的語言蒙蔽了正確的語言,這些謠言將會損害楚國的利益,是方正的人不能容忍的,所以屈原在憂愁幽思而作《離騷》。”
周赧王十六年(前299年),屈原此時已從漢北的流放地返回,和昭雎等一起,力勸懷王不要赴會,說:“秦,虎狼之國,不可信,不如無行。”可懷王的幼子子蘭怕失去秦王歡心,竭力慫恿懷王前去。結果懷王一入武關,就被秦軍扣留,劫往咸陽,要脅他割讓巫郡和黔中郡。楚懷王被劫往咸陽,楚由齊迎歸太子橫立為頃襄王,公子子蘭為令尹,不肯向秦割讓土地,秦又發兵攻楚,大敗楚軍,斬首5萬,取十六城。
放逐江南
周赧王十九年(前296年),楚懷王死于秦國,秦國將他的尸體送回楚國安葬。諸侯由此認為秦國不義。秦國、楚國絕交。屈原于周赧王十九年被免去三閭大夫之職,放逐江南。他從郢都出發,先到鄂渚,然后入洞庭。
周赧王二十年(前295年),屈原到達長沙,在這楚先王始封之地遍覽山川形勢,甚起宗國之情。
周赧王二十二年(前293年),楚頃襄王六年,秦國派白起前往伊闕攻打韓國,取得重大勝利,斬首24萬。秦國于是送給楚王書信說:“楚國背叛秦國,秦國準備率領諸侯討伐楚國,決一勝負。希望您整頓士卒,得以痛快地一戰。”楚頃襄王不忘欲反”的感情,又指出,懷王最后落到客死他國的下場,就是因為“其所謂忠者不忠,而所謂賢者不賢也”。
周赧王二十一年到周赧王三十六年(前294年到前279年),屈原第二次被流放到南方的荒僻地區。這次流放的路線,按《九章·哀郢》分析,是從郢都(湖北江陵縣)出發,先往東南順江而下經過夏首(湖北沙市東南)、遙望龍門(郢都的東門)經由洞庭湖進入長江,然后又離開了夏浦(湖北漢口),最后到了陵陽(據說是今安徽青陽縣南)。時間長達16年,在這之間并寫下了大量優秀的文學作品,如《九章·悲回風》。
自投汨羅
周赧王三十五年(前280年),楚頃襄王十九年,秦將司馬錯攻楚,楚割讓上庸、漢北地;第二年,秦白起攻楚,取邪、鄧、西陵。
周赧王三十七年(前278年),白起更進一步攻下了郢都,楚頃襄王只好跟那些執政的貴族們一起,狼狽不堪地逃難,“保于陳城(今河南淮陽縣)”。在極度苦悶、完全絕望的心情下,于農歷五月五日投汨羅江自盡了。這一年大概是楚頃襄王二十一年(前278年),屈原當時62歲左右。
屈原的軼事典故
屈氏家族
屈原出生于楚國貴族,和楚王一樣,羋姓,但楚王是熊氏。該姓出自黃帝顓頊系統的祝融氏;羋姓族群從商代遷徙至南方楚地,當傳到熊繹時,因功受周封于楚,遂居丹陽(也就是現在湖北宜昌)。這就是屈原的故鄉。
春秋初期,約前7世紀,楚武王熊通的兒子被封在“屈”這個地方,叫做屈瑕,他的後代就以屈為氏了。楚王的'本家中,和屈氏家族類似的,還有春秋時代的若敖氏和薳氏;戰國時代的昭氏和景氏,昭、屈、景是楚國王族的三大姓,屈氏能夠從春秋前期一直延續到戰國后期,一直處于楚國的高層,這個家族可謂經久不衰。屈原曾任三閭大夫,據說就是掌管王族三姓的事務。
屈原既是楚王的本家,當時叫作“公族”或“公室”,那么他和楚國的關系,當然也就不同一般。屈氏子孫如屈重、屈完、屈到、屈建等,在楚國都曾擔任過要職。到了屈原這一代,屈氏當大官的人不多,只有屈原和后來被秦國俘虜的大將屈丐。據屈原《九章·惜誦》詩句“忽忘身之賤貧”,可知當時這個貴族家庭已經衰落。
生辰八字
屈原的出生日期,據近代許多人研究,約在楚宣王二十七年(前342年)到三十年(前339年)之間。照甲子推算,那年應該是戊寅年。恰巧,屈原的出生不但是寅年,而且又是寅月寅日。照中國歷法的老話是“人生于寅”,所以夏正便以建寅之月(即正月)為歲首。屈原既然是寅年寅月寅日生,真正符合于“人”的生辰,所以在屈原著名的作品《離騷》中說:“攝提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這句是說太歲星逢寅的那年正月,又是庚寅的日子,我從母體降生了。說明這一年是寅年;孟是始,碩是正月,夏歷以建寅之月為歲首,說明這年正月是寅月;庚寅則說明這一天是寅日。屈原出生在寅年寅月寅日,這可是個好日子(據鄒漢勛、劉師培用殷歷和夏歷推算,定為前343年正月二十一日。清代陳玚用周歷推算定為前343年正月二十二日)。學界一般定為前340年。
屈原取名
屈原覺得自己的生辰有些與眾不同,所以他在《離騷》中說:“皇覽揆余初度兮,肇錫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則兮,字余曰靈均”。
這四句是說:父親看到我生辰不凡,給我起了個好名字,名字叫做“平”,字名叫做“原”。而東漢王逸在《章句》中解釋屈原的名字時說:“正,平也;則,法也”,“靈,神也;均,調也。言正平可法者莫過于天,養物均調者,莫神于地。”所以名“平以法天”,字“原以法地”。同他的生年月日配合起來,照字面上講,“平”是公正的意思,平正就是天的象微;“原”是又寬又平的地形,就是地的象微,屈原的生辰和名字正符合“天開于子,地辟于丑,人生于寅”的天地人三統。這在今天看來,只是個巧合,原無所謂,可在當時卻認為是一個好兆頭。
司馬遷曾在《屈原列傳》中說:“屈原,名平,楚之同姓者也。”楚國王室為羋姓熊氏,羋姓是就母系而言,熊氏是就父系而言。屈原系王族之后,和楚懷王熊槐為本家。春秋時期,楚武王封兒子“瑕”到屈邑去做首領,因為瑕王子本來在朝中做官,做得不錯,就讓他去享用屈邑的物產,人們于是稱他為“屈瑕”。由此,楚王為羋姓熊氏,屈氏就成為了熊氏的一個支氏。
先秦時期男子稱氏不稱姓,所以他叫屈原,不叫羋原。不過,魏晉之后姓氏合一,不再存在這個問題。
屈原人物故事2
“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每年農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午日節、艾節、端午、重午、午日、夏節。雖然名稱各不同,但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是相同的,端午節是我國二千多年的舊習俗,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會賽龍舟;吃粽子,飲雄黃酒,佩香囊。
傳說,屈原是戰國時期出國人,很有學問。他在楚王身邊做官,為國忠誠。昏君楚王卻聽信臣的話,把屈原削職流放。在流放中,屈原聽說楚國的都城被敵人占領,百姓遭難,悲憤極了。五月初五這一天,他來到汨羅江邊,懷抱一塊石頭,以縱身跳入汨羅江中。出國的百姓聽到屈原投江的消息,都十分悲痛。他們含著淚劃著船趕來打撈屈原,還把粽子扔到江里喂魚,希望魚兒不要傷害屈原的身體。這就是五月端陽包粽子的.來歷。
在過端午節時,人們有賽龍舟、吃粽子、飲雄黃酒、掛荷包和栓五色絲線等許多習俗。這些習俗都是為了驅邪或紀念屈原的死。
又祭屈原街道里散發出淡淡的香味,那是煮粽子發出的清香,端午節到了。端午節是個傳統的節日,這天人們都要吃粽子,掛香包……人們用各種形式來歡度這個節日。當然,也會想到那位與端午有關的詩人--屈原。那種悲苦的命運,讓人對他同情,對他懷念,于是,便有了端午,便有人祭奠他,一遍一遍。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于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后,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何嘗奈讒謗,徒欲卻蛟龍。未泯生前恨,而追沒后蹤。沅湘碧潭水,應自照千峰。”梅堯臣的這首《五月五日》,寫的就是屈原,那種悲哀,那種凄涼,那種孤獨,那種感傷,讓人也跟著憂愁。
屈原啊,你很痛苦吧,自己費盡了心思想要幫祖國,卻遭到臣的陷害,眼看著殘暴的秦軍攻入楚國,焚燒楚國的宮殿,楚國的人民,伴隨著你種植在宮殿花園里的心,也同樣被燒成灰燼,沒有心的你,就象一棵沒有根的樹,所以你選擇了死,以死來證明你的心,跳下了那汨羅江,你就這么的一跳,便結束了一切。在你跳下的那一刻,你看到了那悲痛的人們,在為你哭泣,你欣慰的笑了,原來人在死前會是如此的明了啊!屈原死后,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只,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后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后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粽子。雖說有些神化,但一位詩人,能夠被人們近兩千三百年一直祭奠,他的詩句“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千百年來一直為人們所傳誦,著實令人敬仰。又到端午,又聞粽香,又祭屈原。
端午節真是一個有趣的傳統佳節!
屈原人物故事3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于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后,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說屈原死后,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只,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后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后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粽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源于紀念伍子胥
端午節的第二個傳說,在江浙一帶流傳很廣,是紀念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后來子胥棄暗投明,奔向吳國,助吳伐楚,五戰而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闔廬死后,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大宰,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后,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v^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體裝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源于紀念孝女曹娥
端午節的第三個傳說,是為紀念東漢(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于江中,數日不見尸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傳為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令度尚為之立碑,讓他的弟子邯鄲淳作誄辭頌揚。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紹興,后傳曹娥碑為晉王義所書。后人為紀念曹娥的孝節,在曹娥投江之處興建曹娥廟,她所居住的村鎮改名為曹娥鎮,曹娥殉父之處定名為曹娥江。
源于古越民族圖騰祭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證實:長江中下游廣大地區,在新石器時代,有一種幾何印紋陶為特征的文化遺存。該遺存的族屬,據專家推斷是一個崇拜龍的圖騰的部族——史稱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紋飾和歷史傳說示明,他們有斷發紋身的習俗,生活于水鄉,自比是龍的子孫。其生產工具,大量的還是石器,也有鏟、鑿等小件的青銅器。作為生活用品的壇壇罐罐中,燒煮食物的印紋陶鼎是他們所特有的,是他們族群的標志之一。直到秦漢時代尚有百越人,端午節就是他們創立用于祭祖的節日。在數千年的歷史發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經融合到漢族中去了,其余部分則演變為南方許多少數民族,因此,端午節成了全中華民族的節日。
屈原人物故事4
愛國人物屈原的故事
楚懷王十一年,屈原由文學侍臣晉升為左徒。這職務相當高,僅次于楚國最高行政長官令尹,相當于后來的副宰相。這時候,屈原才22歲。
屈原在楚國政壇的崛起,他的一系列政治主張的提出,在楚宮內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老百姓拍手叫好,卻引起了貴族勢力的一片恐慌。因為屈原的政治主張特別是改革主張,跟楚國早年的改革家吳起有許多共同之處,對舊貴族勢力顯然不利,對楚國內部的親秦派更是一個沉重的打擊。這兩股勢力的代表人物是令尹子椒、現后鄭袖、上官大夫靳尚跟稍后的公子子蘭。他們結成死黨,在懷王面前說屈原的`壞話,用惡語中傷屈原。
懷王雖然對屈原十分賞識,但他性格中的另一面卻表現為孤傲自大,頭腦簡單,無一定主見。懷王經不起鄭袖、靳尚一伙的挑唆,一氣之下疏遠了屈原,撤掉屈原左徒職務,任命他掌管王族三性事務,不讓他參與國家大事。 從此屈原郁郁而行。
楚懷王三十三年屈原在政治上累遭挫折,眼見親秦派已經得勢,趁著懷子欞柩運回郢都,舉國默哀致祭的機會,拼死揭露了那批禍國殃民的親秦派的罪行,遭到更沉重的打擊。他被流放了,標志著他的政治生涯的結束。
可以說屈原的一生都是個悲劇。他一生“正道直行,竭忠盡智”,為何“信而見疑,忠而被謗”呢?他百思不得其解。他把滿腔憤怒化為詩歌。著《離騷》、《天問》、《九歌》、《九章》等作品20多篇,抒發了他熱愛祖國、同情人民、向往光明、憎恨黑暗的熾熱感情。這些詩作如今萬古流芳。
楚頃襄王二十一年,秦將白起攻克楚國郢都,長期在洞庭湖流域過著流放生活的屈原,深知楚國大勢已去,他絕無回天之力,只好以身殉國,于當年五月初月懷石投汩羅江而死,終年62歲。
屈原的一生是一個悲劇,一個愛國者的悲劇,一個改革家的悲劇,一個正義毀于邪惡的悲劇。縱觀他的一生,作為一位政治家跟改革家,他失敗了。他的理想跟事業永遠為后人所惋惜。但作為一個偉大的思想家以及文學家,他成功了。他憂國憂民、行廉志潔的人品被譽為后世楷模,他氣魄宏偉、辭章瑰麗的作品堪稱世界文學殿堂的精品,他創造的“楚辭”文體在中國文學史上獨樹一幟,與“詩經”并稱“風騷”二體,對后世詩歌創作產生了積極影響。近代學者梁啟超首推屈原為“中國文學家的老祖宗”。郭沫若評價屈原是“偉大的愛國詩人”,一顆閃耀在“群星麗天的時代”,“尤其是有異彩的一等明星”。聞一多評價屈原是“中國歷史上唯一有充分條件稱為人民詩人的人”。《中國文學史》評價屈原是“中國有史以來第一個偉大的愛國詩人”。《中國大百科全書·文學》評價屈原為“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人。
屈原人物故事5
屈原堅持“美政”理想,與腐朽的楚國貴族集團進行斗爭的實錄。他的“美政”理想表現在作品中,就是“舉賢而授能兮,循繩墨而不頗”(《離騷》)。所謂“舉賢授能”,就是不分貴賤,把真正有才能的人選拔上來治理國家,反對世卿世祿,限制舊貴族對權位的壟斷。
他還以奴隸傅說、屠夫呂望、商販寧戚的`歷史事跡為例,說明了不拘身分選拔人才的合理性。所謂“循繩墨而不頗”,就是修明法度,即法不阿貴,限制舊貴族的種種特權。
屈原雖遭讒被疏,甚至被流放,但他始終以祖國的興亡、人民的疾苦為念,希望楚王幡然悔悟,奮發圖強,做個中興之主。他明知忠貞耿直會招致禍患,但卻始終“忍而不能舍也”。
他明知自己面臨著許許多多的危險,在“楚材晉用”的時代完全可以去別國尋求出路,但他卻始終不肯離開楚國半步。表現了他對祖國的無限忠誠及其“可與日月爭光”的人格與意志。頃襄王聽信讒言放逐了屈原。
屈原到了江濱,披散頭發,在水澤邊一面走,一面吟詠著。臉色憔悴,身體干瘦。漁父看見他,便問道:“您不是三閭大夫嗎?為什么來到這兒?”屈原說:“整個世界都是混濁的,只有我一人清白;眾人都沉醉,只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
漁父說:“圣人,不受外界事物的束縛,而能夠隨著世俗變化。整個世界都混濁,為什么不隨大流而且推波助瀾呢?眾人都沉醉,為什么不吃點酒糟,喝點薄酒?為什么要懷抱美玉一般的品質,卻使自己被放逐呢?”
屈原說:“我聽說,剛洗過頭的一定要彈去帽上的灰沙,剛洗過澡的一定要抖掉衣上的塵土。誰能讓自己清白的身軀,蒙受外物的污染呢?寧可投入長流的大江而葬身于江魚的腹中。又哪能使自己高潔的品質,去蒙受世俗的塵垢呢?”于是他寫了《懷沙》賦。因此抱著石頭,就自投汨羅江而死。
屈原人物故事6
人物生平:公元前340年誕生于秭歸三閭鄉樂平里。
屈原自幼勤奮好學,胸懷大志。 早年受楚懷王信任,任左徒、三閭大夫,常與懷王商議國事,參與法律的制定,主張章明法度,舉賢任能,改革政治,聯齊抗秦。
同時主持外交事務。主張楚國與齊國聯合,共同抗衡秦國。
提倡“美政”。 在屈原努力下,楚國國力有所增強。
但是,由于自身性格耿直再加上楚懷王的令尹子椒、上官大夫靳尚和他的寵妃鄭袖等人,由于受了秦國使者張儀的賄賂,不但阻止懷王接受屈原的意見,并且使懷王疏遠了屈原。 前305年,屈原反對楚懷王與秦國訂立黃棘之盟,但是楚國還是徹底投入了秦的懷抱。
使得屈原亦被楚懷王逐出郢都,開始了流放生涯。 結果楚懷王被秦國誘去,囚死于秦國。
頃襄王即位后,屈原繼續受到迫害,并被放逐到江南。 公元前278年,秦國大將白起帶兵南下,攻破了楚國國都,屈原的政治思想破滅,對前途感到絕望,雖有心報國,卻無力回天,只得以死明志,就在同年五月五日投汨羅江自殺。
擴展資料:屈原(約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中國戰國時期楚國詩人、政治家。出生于楚國丹陽秭歸(今湖北宜昌)。
羋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則,字靈均。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人物成就屈原是個詩人,從他開始,中華才有了以文學著名于世的作家。他創立了“楚辭”這種文體(也稱“騷體”),被譽為“衣被詞人,非一代也”。
屈原作品和神話有密切關系。虛幻的內容就是承襲神話發展而來的'。
作品里反映了現實社會中的種種矛盾,尤以揭露楚國的黑暗政治最為深刻。 作為一個偉大的詩人,屈原的出現,不僅標志著中國詩歌進入了一個由集體歌唱到個人獨創的新時代,而且他所開創的新詩體,楚辭,突破了《詩經》的表現形式,為中國古代的詩歌創作開辟了一片新天地。
也因此將《楚辭》與《詩經》中的中的“國風”并稱為“風騷” 。 屈原為實現振興楚國的大業,對內積極輔佐懷王變法圖強,對外堅決主張聯齊抗秦,使楚國一度出現了國富兵強的局面。
關于屈原此次變法的內容,《史記》和《戰國策》記載非常簡略,后人無法窺其全貌。 而從《離騷》和《九章》中可以得到一些信息:一是他的改革變法是受楚懷王之命的;二是“奉先功”,即繼承前輩革新家的遺業的;三是以“明法之嫌疑”,即建立新的法制為中心內容的;四是以國家富強為唯目的一次自上而下的變法運動。
屈原人物故事7
今天是端午節,我和爸爸媽媽去姥爺家吃午飯。一開飯,姥姥就端上來一盆自己包的粽子。我見后很高興,急忙伸手拿了一個大的,剝開粽子葉就咬了一大口。姥姥包的粽子里有蜜棗、花生和紅棗,非常好吃。
這時,姥爺說:“先別忙著吃,誰能說說端午節的由來呢?”
我忽然想起了前幾天看過一本關于端午節傳說的書,于是我便脫口而出:“我知道!我知道!”。
原來,在春秋戰國時期,楚國是“春秋五霸”之首。因為楚國的實力大,有雄兵百萬,戰馬無數,戰車千乘。
屈原就是楚國的一個大臣。屈原給楚王獻了許多有利的政策,昏庸的楚王都沒有采納。有些大臣對楚王說:“大王,如果你聽了屈原的話,楚國將毀在屈原的手里,連您都活不成了!”
楚王便將屈原削職為民,逐出京城。從此以后屈原便被流放在一個小村莊中。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屈原也老了。在屈原晚年時,楚國被秦國滅亡了,屈原很傷心,便來到汨羅江邊,發出了“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的感慨,投江自殺。
人們聽說屈原投江了,便跑到江邊,往江水里仍許多粽子,以免江里的魚把屈原的尸體給吃了。屈原升天以后,玉皇大帝便將屈原封為“江神”。因為屈原投江那天是農歷五月初五,以后人們每年這天都包粽子來紀念屈原,這就是現在的'端午節了。
我邊吃著粽子,邊給大家講屈原的故事。這時,媽媽又問:“那屈原身上有什么值得我們學習和紀念的呢?”
我冥思苦想,想了半天也沒想出來。
姐姐則若有所思的說:“我們要學習屈原寧死不屈的精神。”
我忽然心頭一亮,接著說:“還有堅持真理的精神。”
大家紛紛說對。姥爺又說話了:“過端午節的意義,不僅僅在于一家人熱熱鬧鬧地吃粽子,更重要的是要把屈原的精神一代一代傳下去!”
屈原人物故事8
“百善孝為先”是中國的古代傳統美德。古代有“臥冰求鯉”、“臥冰求鯉”、“守株待兔”等故事。可見孝為先,孝為后。我國民間有“臥冰求鯉”、“臥冰求鯉”、“臥冰求鯉”這四個故事。
“臥冰求鯉”是古代的一種民間傳說:春秋戰國時期,楚國大夫、愛國詩人屈原,為了報答國家,為了不讓自己的祖國淪落到最低谷,為祖國做出了最大的貢獻。于是,他把屈原流放到了汨羅江邊。屈原知道以前屈原是楚國人心中的大救星,可是卻無法回到祖國,于是,他就跳江了。
屈原在江邊痛哭流涕,一直流到了楚國大夫屈原眼前。楚國大夫為了不讓江里的魚和屈原的身體受屈原的傷害,就將竹筒里的糯米和粽葉包上。后來,人們就將粽子扔進江河,讓魚和蝦吃飽了,不再吃屈原的遺體。
這時候,一位身披鎧甲的戰士看到了,趕緊把粽子扔下江水,說:“讓我來救你!”說著,他就拿起竹筒,向江里扔去,可是扔不動,他就把竹筒放在地下,把糯米和繩子一起扔進了江里。人們見了,紛紛把竹筒扔進江河里,有一位大夫看了,對人們說:“我們可以用這竹筒做一個筒啊!”這時,江里的人們都爭相去做筒,把糯米和粽葉包了起來,然后把包好的筒放在水里煮,過了大約兩個小時,一個筒就做好了。可是,大家都沒有想到,這個筒就放在江里煮不動啊,這可怎么辦啊?這可怎么辦啊?這時,有人說:“把竹筒放在江里煮,煮了以后,竹筒里的糯米和粽葉就能夠吃了。”可是,大家都沒有辦法。這時,大家只好把竹筒拿去煮,這樣,粽子就可以做成筒了。
到了煮粽子的時候了。人們拿出了竹筒,把粽子放在水里煮,過了大約二十分鐘,粽子煮好了。人們把竹筒端給屈原,大家把竹筒放在水里煮,過了一會,粽子就煮好了,大家都去吃粽子,粽子里的糯米和粽葉都被屈原煮爛了。
“百善孝為先,孝為先”這是中國民間傳說的.一個。這句話說得好呀,孝為先,孝是后天人們對后天的祈禱和祈禱。
有人說:“孝敬父母是人們對生活的信心和追求的一種表現。”是啊!孝敬父母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問候,也是對他人的尊重和理解,對社會的負責,對國家的責任。
【屈原人物故事】相關文章:
屈原的故事作文08-23
人物的故事分享08-12
關于人物故事09-02
講人物故事03-10
描寫人物的故事集錦08-16
屈原塔06-14
描寫人物的故事350字10-29
與屈原相約作文08-04
關于屈原的作文07-13
關于屈原的作文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