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讀《瓦爾登湖》后感
讀《瓦爾登湖》后感1
很早以前就想拜讀梭羅的《瓦爾登湖》,這倒不是因為其作者身為美國超驗主義運動代表人物的灼灼之名,也不是受名家名流、媒體和讀者對該書鋪天蓋地的好評之影響(我讀書向來不喜歡跟風,讀書如同做人,自然、發乎于心最真實,理解越深刻),而是源自我對詩人海子的喜歡,海子的詩意向空曠、詩意朦朧,然而在他詩意人生風華正茂的時候,他選擇了臥軌自殺,隨身攜帶的四本書中就有《瓦爾登湖》。從那時起我就充滿好奇與疑問,這是什么樣的一本書,在詩人執著地走向生命最后的盡頭一直不忍割舍,是它給了詩人以死亡的意向還是給了詩人對生活、生命以新的詮釋?我心存疑惑。
今夏,我從網上購得此書。拿到書時,我如獲至寶,急不可耐的讀起來。然而一個夏天過去,我讀讀停停、停停讀讀,三百多頁的書我只草草看了十來頁就讀不下去,腦海中留下的似雪泥鴻爪,看似清晰卻不具體,除幾句只言片語,別無它獲。我終于明白該書的翻譯徐遲老先生在書的譯者序言中給讀者以善意的提醒:你能把你的心安靜下來嗎?如果你的心并沒有安靜下來,我說,你也許最好是先把你的心安靜下來,然后你再打開這本書,否則你也許會讀不下去。誠然如此,我坦然自己在讀此書時是心是浮躁的,對徐老先生的提醒滿不在乎。我自負的以為,以我通常閱讀的速度和理解力,一周內讀完它不在話下。然而對于《瓦爾登湖》我卻第一次遭遇閱讀尷尬,在閱讀此書所需要的特定心境面前我慣性的思考方式和率性而為的閱讀態度不堪一擊。徐遲先生似乎有先見之明的洞穿了像我這種生活、成長并長期浸淫在快餐文化時代里對讀書抱著大而化之、囫圇吞棗、頗不以為然的讀書態度,而給我們以重要和溫馨的提醒。由此看來,有些時候是我們在挑選讀什么書,但也有些時候書也在挑選讀者。
而只有在深夜里,我才能讀進去這本書,我決定靜下心來,重新品味。
于是一個冬天,每日晚飯后,我匆匆洗漱完畢便把自己藏著溫暖的被窩里,依著暖暖的臺燈,手不釋卷的讀著、品著。這是一個人的書,一個人的世界。窗外寒意切切,而我在瓦爾登湖的世界里,在梭羅為我構置的森林木屋里,在瓦爾登湖瀲滟的湖面上,溫暖而舒心的徜徉……實際上,這本書并不難讀,只要你靜下心來,拋開一天工作中、生活中的煩惱,清洗一天以來被物欲充塞的心靈,給自己騰一塊思想自留地,你就會發現此書的內容波平如鏡、清澈見底,吟誦之下,不自然你就會進入到那種恬淡,寧靜的狀態,怡然自樂而頗不愿意離開。因為這本來是一本為生活做“減法”,為思想作“加法”的書。當你真正沉浸其間,你會發現它是難以抗拒的!
梭羅哈佛大學畢業后回到家鄉以教書為業后來轉為寫作,他于一八四五年春在瓦爾登湖畔建起一間木屋,開始過一種與大自然融為一體的自種自食的生活,并對世界進行深刻思考。《瓦爾登湖》記敘的就是作者這一段時期的生活和思想活動。作者崇尚簡單純樸的生活,追求理性空靈的精神境界,在瓦爾登湖兩年離群索居、孤單卻豐富的生活中,他真正地體會到了回歸自然的本真。在這個冬季每夜的悅讀中,透過小說的字里行間我也體會到這種本真:伴隨作者一起聆聽大自然的聲響,體會他的孤獨,和他一起快樂的狩獵捕魚,為他辛勤的耕作、自給自足而欣慰,為他不畏艱辛、千方百計欲測量出瓦爾登湖湖底的舉動而會心的.微笑,并與作者一樣深深沉浸于瓦爾登湖春、夏、秋、冬四季交替變換的美麗景色之中。而合上書,閉上眼睛,流水一般的文字便靜靜地流過我的心田,輕易的撩起我心中關于童年的懷念,那么柔軟,那么溫存的接近著幸福。思緒隨著晚風開始飄蕩:我有多久沒有回到過兒時那充滿歡聲與笑語的梧桐院子看看刻在那斑駁樹干的痕跡還是否依然清晰,有多久沒有和玩伴爬到小鎮上那片郁郁蔥蔥的山崗,看滿山野花在黃昏的風中自由的搖曳,有多久沒有走過那洋溢著泥土芬芳氣息的鄉間田埂,信手摘下幾支蒲公英,哈上一口氣,輕輕地把它送到海角天涯……我想我們每個人都應該留給自己些許時間出去走走,走出鋼筋水泥的森林,走出欲望無邊的都市,走出去,去真正看看這個世界,看看那些真實存而我們卻一直無暇顧及的一切。我想我們每個人也應該在自己的心田開辟一片寧靜的港灣,那里不需要繁瑣的勞累,不需要欲望的光臨、不需要壓力的捧場,非物質的社會一樣可以逍遙自在。
然而,在缺少瓦爾登的現實世界里,忙碌工作中的我們不可能脫離實際而學梭羅那樣超然的走入叢林,在藍天白云倒影的湖邊建造一間木屋并過一種自給自足、與世無爭的生活,但這都無關緊要,重要的是在我們心中要有一片湖——一片真正屬于自己心靈世界的瓦爾登湖!只要心中有湖,即使不能富甲天下,我們仍可有意義地生活。畢竟,通過清澈的湖水濯洗過的心靈,在除去表面的浮華與空虛后所換來的寧靜是無價的!
讀《瓦爾登湖》后感2
讀美國作家亨利·戴維·梭羅(HenryDavidThoreau,1817—1862)的散文集《瓦爾登湖》是在前幾年。對我來說,這來自遙遠國度、有些年代的作品,而且還不是英文原本,當然不是很入味。但是我還是要感謝徐遲先生,他的推介讓我們讀到了這部曠世作品,而其譯作之明白曉暢,大大化解了我和作品之中的“隔”。
但是讀著讀著,我“沒來由”地想起中國古典隱逸作品。
以前讀中國古典隱逸作品,也是山林,也是孤獨,也是那種頗為自得的生活模式,讓人感受到了別一種自在而悠遠的情調。李白《贈孟浩然》云:“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云。醉月頻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蘇舜欽《獨游輞川》:“隱逸何曾見,孤吟對古松。”白樸《漁夫》:“……點秋江白鷺沙鷗。傲煞人間萬戶侯,不識字,煙波釣叟。”都表現出自我的肯定與情感的放逸,心不為役、志存高遠。——當然中國隱逸作品再怎么隱逸、都有著不一樣的壓抑的味兒,讓人感受到并非真正的超脫,書畫樂曲也一樣的。
李白當過官,他被召至長安供奉翰林的故事大家都知道的。孟浩然的一生,徘徊于求官與歸隱的矛盾之中,直到碰了釘子、“當路無人”,便只好還歸故園。白樸因家國變故、不復有仕進之意,是另一種境遇。
《太平廣記》引《逸史》:盧杞遇到仙女太陰夫人,夫人謂杞:“君合得三事,任取一事:常留此宮,壽與天畢;次為地仙,常居人間,時得至此;下為中國宰相。”杞曰:“在此處實為上愿。”待朱衣少年奉帝命前來確認時,盧杞情急之下大呼:“(愿做)人間宰相!”小說家之言雖是虛構,但反映了當時讀書人在隱逸與做官之間進行抉擇的真實內心運作。
中國傳統讀書人燼其心不愿“入世”的大多已皈依佛、老,除此之外一般來說,一代又一代的讀書人包括那些放浪山水的,他們并非不想當官。當然這些有意仕途、或執著于仕途的,也并不全是僅僅為了出人頭地光耀門庭升官發財,他們更主要的應該是想做些事、要做些事,有所作為,他們有理想有情操有著終極追求,所謂“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者。
在古希臘古羅馬以至近現代西方,知識分子有著獨立發展空間,對社會對政治生態可以發揮其重要影響力。而在官本中國,知識分子不得不依附于某個統治集團而生存。元代高明《琵琶記》:“自古道: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秀才,你這般才學,如何不去做官”?
也因為讀書人不得不依附的'社會地位,注定了中國歷代讀書人天然的悲劇性格。在嚴酷的政治生態中,當讀書人不得志、或個人理想與現實產生極大沖突而為了保全個人人格的時候便很容易萌生隱逸情緒、在精神上或行動上逃避于“山水”之間,從“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人生追求,退為“獨善其身”、作最后的人格固守。齊己《閉門》:“外事休關念,灰心獨閉門。”孟浩然《自洛之越》:“遑遑三十載,書劍兩無成。山水尋吳越,風塵厭洛京。扁舟泛湖海,長揖謝公卿。且樂杯中酒,誰論世上名!”很超脫,但任誰也看出沉浸其中的那種無奈與無力感。
中國傳統的隱逸是一種被動的逃避與拒絕。梭羅《瓦爾登湖》也是同樣的避世同樣的“山水情結”,卻有著不一樣的大自然的氣息與天邊朝陽的蓬勃,而感受不到絲毫的“官場”味兒。
1817年7月12日梭羅生于康科德城,1837年畢業于哈佛大學,1838年回到家鄉,執教兩年。他于1841年住到了作家愛默生的家里,當門徒,又當助手,并開始嘗試寫作。1845年3月,他借了一柄斧頭,就孤身一人跑進了無人居住的瓦爾登湖邊的山林中,自己伐木,在瓦爾登湖畔建造了一個小木屋,并在小木屋住了兩年零兩個月又兩天的時間。來到瓦爾登湖畔之后,他認為找到了一種理想的生活模式。在這兩年多的時間里,梭羅自食其力,他在小木屋周圍種豆、蘿卜、玉米和馬鈴薯,然后拿這些到村子里去換大米。完全靠自己的雙手過了一段原始簡樸的生活。梭羅將他所找到的了他所追求的理想生活,他的感受、他的一點一滴的經過,都記錄在他十多萬言的散文集《瓦爾登湖》里。
隨英國及法國德國之后,19世紀初,美國工業化(industrialization)開始起步。梭羅對工業文明、喧囂社會擠壓人類自由發展空間、侵蝕人性心懷憂慮,他認為人類只有過簡單淳樸的生活,才能享受到內心的輕松和愉悅:
“人們終日惶惶不安,迷失在自己制造的種種需求中,在物質的羅網里苦苦掙扎,最終只是物質占有了他們,這就是人的物化。人們已經變成了他們的工具,滿載著人為的憂慮,忙不完的粗活,卻不能采集生活的美果。”
梭羅崇尚自然的美內在的美,他認為:“美來自他的不知不覺的真實感和崇高心靈,至于外表他一點兒沒有想到;這樣的美如果必然產生的話,那他先已不知不覺地有了生命之美。”他借助中國古代哲人孔子的話闡述生活的本質:“孔夫子曾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當一個人把他想象的事實提煉為他的理論之時,我預見到,一切人最后都要在這樣的基礎上建筑起他們的生活來”。
“時間只是我垂釣的溪。我喝溪水,喝水時候我看到它那沙底,它多么淺啊。它的汨汨的流水逝去了,可是永恒留了下來”。這讓我想起孔子的喟嘆:“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跟那些怡情于山水的中國傳統讀書人一樣,大自然總是最好的朋友與伴侶:“在任何大自然的事物中,都能找出最甜蜜溫柔,最天真和鼓舞人的伴侶,即使是對于憤世嫉俗的可憐人和最最憂郁的人也一樣。”不過,我覺得,同樣都是大自然中的天使,梭羅是自由自在的,他屬于無邊無垠蔚藍的天空;而我們的、包括陶氏情結是折翼的,也在飛翔,可是被局促在官本社會的有限空間里。
原始、平淡的自然生活,適宜人們在其中進行觀察與思考。作者在瓦爾登湖畔與孤獨結伴,簡單、寧靜,真實的活著,無欲無為無牽無掛:“我的短處和前后不一致并不能影響我言論的真實性,盡管我有不少虛假和偽善的地方——那好像是難于從麥子上打掉的糠秕,我也跟任何人一樣為此感到遺憾,——我還是要自由地呼吸,在這件事上挺起我的腰桿子來,這對于品德和身體都是一個極大的快樂;而且我決定,決不屈辱地變成魔鬼的代言人,我要試著為真理說一句好話”。“不必給我愛,不必給我錢,不必給我名譽,給我真理吧。”這就是亨利·戴維·梭羅。
愛默生:“真正的美國人,非梭羅莫屬”。拉爾夫·沃爾多·愛默生(RalphWaldoEmerson,1803年—1882年),美國思想家、文學家,詩人。愛默生是確立美國文化精神的代表人物。美國前總統林肯稱他為“美國的孔子”、“美國文明之父”。
我無意列舉一二三將李白孟浩然等與梭羅做比較,當然如果一定要進行比較、則先得比較兩地迥異的社會背景及文化背景。這必須的。
況且我覺得我并沒真正讀懂這部《瓦爾登湖》。
上世紀80年代初讀金圣嘆評《鶯鶯傳》,金圣嘆說,讀《鶯鶯傳》須沐浴讀之,焚香讀之(大意如此,我當年是在福建省圖地方文獻閱覽室讀的民國印行舊書,以后沒再看到該著述)。同樣的態度,我們接觸任何人類創造的精神產物,既不該俯伏,也不應傲視,不妨排空任何預設立場及既有印象、長拜之后認真閱讀。對梭羅的《瓦爾登湖》也是一樣的。
讀《瓦爾登湖》后感3
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
——題記
輕叩一本名著,細細地與梭羅促膝談心;翻開一卷墨香,輕輕地聆聽瓦爾登湖彈奏的梵歌。
回歸自然的純潔,回歸淡泊的境界。我,作為一名浮躁的都市人,有幸拜讀這由貴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瓦爾登湖》,為我除去那躁動的灰塵,披上那自然的清新。
白居易曾說:“水能性淡為吾友,竹能心虛即我師。”這恰似這坐落在康科德的小木屋,梭羅就是在這里進行了兩年兩個月又兩天的獨居生活。他記錄從春到冬的這一輪的風景,他的超驗主義實踐建立了一種與現代物質生活日益豐富對立的簡樸方式,還原生活的原始狀態。
真的很難想象,梭羅是如何生活下去,他將自己放在一個杳無人煙的'地方,他擁有的只有一個簡陋的小木屋,一張小小的床,一張普通的書桌和一些零落的稿紙,僅僅只有簡單的陳設,僅僅只是他執著的信念,僅僅憑借著人對自然的欲望和熱愛,他,完成了這偉大的實踐,完成了這對自然的追求,完成了這本杰作,這不得不讓后人稱他為“自然隨筆的創始者”。
淡泊是人生的一種至高的境界。當時正處于工業時代,物質的優越并沒有讓梭羅迷失,隨波逐流,他曾在《經濟》中寫到:
“……人最美好的部分,不久也會被梨入土壤,化作糞肥……”
將所謂的經濟與自然對立,當人們奢侈地享受生活時,卻忘記這浮華世界背后的陷阱,難道就不怕醒來之后會是一場噩夢?似乎從原始時代開始,那些可以被稱得上是“智慧”的東西早已被這社會的發展所拋棄,人們對于自然只剩下貪婪,總是渴望獲得什么,有時像是一個無底深淵,永無止境。
梭羅總愛引用,記憶中影響最深的就是羅利的英譯對句:
“既然人人樂道肉身本具頑石性,慈善心腸何能不將煩惱痛苦忍。”
帶著諷刺去批判著人類的盲目,帶著幽默去痛斥人類的無為。對于人,他的信仰除了所謂的上帝就是那些所謂的統治階級,這對生活在基層的人民而言,生來位卑,他們活著就像一部機器,為了不讓自己在勞動市場上貶值,拋棄了氣概,拋棄了自尊。是的,他們的勞動力升值了,可悲哀的是他們的智慧卻在貶值,難道這就是“安逸者”?這正如梭羅所言:“你剛走出了失望之城,又走進絕望之鄉。”
上帝沒有賦予任何人任何權力,自然自有它的公道。你,生來未帶一草一木,死后又不帶走一縷一線。奴隸的生涯終究是由失望壘成的城堡,有的甚至是由絕望筑成的荒墓,與其這樣,為何不摒棄這些浮躁,還靈魂一份通透,回歸自然的寧靜呢?設想一下,當你面對這博大的自然,它給予你的是新鮮的空氣,甜美的果實,突然間,你是否感覺自己成為了天真浪漫的孩童,不知疲憊地奔逐在它的懷抱里。
這些如水晶般的思想,梭羅還記錄了很多很多,終點就是起點,四季的輪回正是生命的蘇醒沉睡,這些文字就像是一杯溫水,讓人沉浸,心靈正被一點一點洗滌,靈魂正被一點一點安靜。
淡泊是智者的動力,像是一把折扇,送來徐徐清風,拂去一片焦慮;又像是一面鏡子,照清嬌容的面貌,看清人性的本質;還像是一首詩詞,念時如癡如醉,回味時百感交集。
月下共飲,湖邊共賞。邀君在這片湖水前共冥,邀君在這份淡泊中共尋那份靜謐!
讀《瓦爾登湖》后感4
《瓦爾登湖》,一部描述作者在瓦爾登湖畔的叢林中獨自生活的著作。作者亨利·戴維·梭羅,美國作家,一位環境保護主義者,一位宣傳心靈獨立的思想家,一位一位關注人類生存狀況的有影響的哲學家。
初識本文,忘記了是從哪里聽來的這個名字,瓦爾登湖,很優雅,很幽靜,很恬淡,很純凈,又得知美國最受歡迎的心靈書籍,似乎有種不讀此書,枉來世的意向,恰逢那時我的心緒不那么歡快,情緒波動很大,便去圖書館借來了。一個月,每日十頁左右,伴著摘記,我讀完了,沒有運籌學留下的指數式增長的問題,沒有數字電路給我的仰其彌高的驚嘆,沒有安娜·卡列尼娜帶來的新鮮的寫作思路與陌生的社會形態。它給我的,先是過程中的無法耐心讀下去,和讀完后,感覺很無聊之后的對真正獨立自然的思索與體會。
故事發生在19世紀,作者哈佛大學畢業的出身,放棄了政界叱咤風云的勾心斗角,遠離了商界你爭我搶的投機比比,28歲的索羅,在經過考察和一系列精打細算之后,買下瓦爾登湖旁的小木屋,買來油漆,自己加工木料,耗時月余,將一座廢棄的小木屋裝修成了自己之后兩年為之歡喜為之思考的實驗室。
用實驗室來修飾并不過分,因為評論都說,這兩年的經歷是索羅在進行超驗主義實驗。所謂的`超驗主義其核心觀點是主張人能超越感覺和理性而直接認識真理,認為人類世界的一切都是宇宙的一個縮影——"世界將其自身縮小成為一滴露水"(愛默生語)。簡而言之,是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人可以創造一切,“相信你自己”。好像很強硬,很壓抑,很“男人”的教義。
但索羅的書卻不強勢,軟的像水,“有東西堵住了,沒關系,我還可以繞過去”;像綢,點點貼著生活的一絲一縷。但又不軟不硬,一個人克服了所有困難,用體力去砍木頭,自己加工成想要的原料,用智慧計算著收成怎么換成收入,用精打細算思考著怎么節省每一筆支出。在已經能滿足需求的情況下考慮怎么過的更加富裕,打獵、捕魚,休閑并且愉悅;在不能滿足基本的要求時,作者輕松的忍受著饑餓,想象著明天要做些什么,已有的可以換成什么,糧食還能頂多長時間,要不要找人借一些,什么時候可以還清…這些生產中,這些為生存而做的努力中,這些自身能力的運用中,這些超驗的試驗中,作者思考并歡快著,挨餓卻不同于書生般焦急,而像一位老練的農夫,知道事情會怎么樣,什么時候要怎么做。短短兩年,作者便成為農夫了。
對于書的結構,放眼望去幾乎是沒什么感覺的:“經濟”,作者在這一章中列出了他初期的資產負債表,瑣碎;“我生活的地方,我為何生活”,這一章描述了瓦爾登湖畔概況,對他自稱的“實驗”無聊的介紹了一下,繁瑣;“閱讀”,作者將生活中的所思所想,所見所聞,將書中的內容聯系起來,用一系列哲學家特有的思考模式,“為什么…比如說…那么…但…”著描述著作者的思維,呵呵,不過,作者的思維是很活躍的,從古到近,由近及遠,典故迭出,“辯”采紛呈。只不過都是與自己的爭辯,那么許許多多的話題,論證著什么?一言蔽之,瓦爾登式的自給自足的生活是充實而有意義的,比起城市生活的繁雜嘈嚷好上許多。精彩?瑣碎。…那里還有許許多多的章節,章與章之間就像一塊米糕上的紅棗,絲毫沒有一絲的相干。呵呵,我又是無奈的笑了笑,瑣碎應該可以稱作是整本書的構局了吧。作者寫的仿佛是日志,絲絲點點,隨性而發,意盡而收。
呵呵,又是無奈的笑笑,為什么呢,從小到大從未見過一本如是結構的書,從課內到課外從沒有那本書令我無奈卻仍舊讀了下去,并越發喜歡了。
是的,內容是極其瑣碎的,思辨是哲學似的,但日記似的書,作為整體,敘述的不是瑣碎的事,像多嘴的老婦東長西短的絮叨,而是像密林下的日影,不再有日光那明媚與火熱的感情,一點點或濃或淡的葉影夾雜了日光,瑣碎的造就了那斑斕的美麗。美麗,不單單是在地上,也煥散在葉下的空氣中,流連在那枝椏與嫩葉的交雜和發生。
那么,便不能說作者是有意的構思了,沒有一絲的斧鑿的痕跡,便將這份淡淡的沒化開的作品草草的交給了我們,將瓦爾登湖的明麗與恬靜交給了我們,將林中鳥獸的生機勃勃送給了我們,將小木屋的青苔小心栽培著,拿給我們看,將初來的沒有經驗的農夫如何精打細算,如何種豆耕田,如何品味新的生活的兩年內的故事編成了一本書也一同留給我們了。同時,這些景色、人物與鳥獸,被作者以抽象派畫家的筆法,連同映像派畫家的畫風,用紅色、綠色與藍色,用一支白鵝正羽做成的畫筆,流云出岫般呈現在我們面前。
讀完,我只能說真正平靜的人生不僅如同作者所描繪的事與景,而且如同書的構思一樣,像瓦爾登湖的四季交替,顏色雖五色交雜,但如一的那般寧靜,像一個始終在思考的思想家,身體雖絲毫未動,心已走的很遠很遠了。
【讀《瓦爾登湖》后感】相關文章:
瓦爾登湖后感08-05
讀《窮人》后感11-02
讀《青鳥》后感(經典)02-29
讀活著后感05-31
讀《活著》后感04-28
讀哈姆雷特后感05-09
讀《童年》后感03-11
樹讀的后感03-11
讀《青鳥》后感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