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死不旋踵的故事
死不旋踵的故事1
“死不旋踵”原作“死不還踵”。這個成語,原出自《淮南子·泰族訓》。原文說:“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還踵。”意思是:春秋戰國之際的著名思想家墨子的學生有180人,他們都是不避艱險、奮不顧身、至死也不會回頭的.人物。
《后漢書·黨錮列傳·李膺傳》里記載著“死不旋踵”的故事。東漢桓帝時代,宦官專權,與大官僚集團斗爭十分激烈。世家豪族李膺做司隸校尉時,宦官頭子張讓的弟弟張朔做野王(現在河南省沁陽縣)縣令,貪贓枉法,兇暴殘民,甚至殺戮孕婦。張朔害怕受到李膺的懲罰,于是畏罪逃到張讓家里,躺在一根空心的屋柱內。李膺知道這個情況后,親率役卒,沖進張讓家里,砍破屋柱,把張朔捉來殺了。張讓向桓帝告狀,桓帝召李膺進宮,責問他為什么不先請示就把張朔處以死刑。李膺回答說:“現在我到任已經10天了,怕犯了積壓案件的過失,想不到竟得了辦案快的罪名。我自知有罪,死期就在眼前,但我并不懼怕(原文是“誠自知釁責,死不旋踵”),特請寬限5天,讓我把那些壞蛋懲辦完,卸了任再來受刑。”桓帝聽了,回頭對張讓說:“這是你弟弟罪有應得,司隸校尉有什么過錯?”
“旋踵”是轉動腳后跟,即后退的意思,有時也比喻時間很短。后來,人們引用“死不旋踵”這個成語,來比喻不避艱險,即使死也不后退或死在眼前也不怕。
死不旋踵的故事2
東漢桓帝的時候,司隸校尉李膺反對宦官專權,大學生們贊他為”天下模楷李之禮(李膺的字)”。 當時,野王縣令是張朔。張朔依仗深受漢桓帝信用的宦官、他哥哥張讓的權勢,橫行霸道,貪婪殘暴殺害懷孕婦女,受他欺凌的老百姓只好忍氣吞聲。
李膺到京都上任沒有幾天,就有人向他告發了張朔的嚴重罪行。李膺立即派公人去野王逮捕他歸案。張朔聽到這個消息后,知道李膺為官嚴厲,連夜逃到京都他哥哥的家里藏匿起來。公人雖然沒有逮住張朔,但探聽到他已逃至張讓家里,便向李膺作了票報。李膺不畏強暴,親自率領一批人,前往張讓家里搜捕張朔。但找了很長時間,也沒有發現他的蹤跡。李膺命令再徹底搜查一次。最后,終于擊破有夾道的墻壁,把張朔從里面抓了出來。平時神氣活現的張讓,只好眼睜睜地看著李膺把自己的弟弟逮走,李膺怕張讓會搞什么花樣,把張朔關進監獄后,抓緊時間審訊。
張朔在人證物證面前無法抵賴,只得一一招供。”李鷹見罪證確鑿,論律該死,立即將他斬首。 張讓得知張朔被處決,馬上到一向寵幸自己的桓帝那里去訴冤。
桓帝非常生氣,下沼命李膺上殿親自訊問這件事。 李膺跪拜后,桓帝立即責問他道:“你身為朝廷官員,為何不先請求就誅殺張朔?”李膺理直氣壯地回答道:“從前,晉文公就在天子身邊逮住衛成公,并將他押送到周的京城去,《春秋》肯定了他這種做法。《禮記》上 說,貴族犯了罪,按禮的規定雖說可以恕罪,但主管的官員也可以不這樣做,孔丘在魯國當掌握刑獄的.司寇,上任七天就殺了犯亂政之罪的少正卯。今天臣到任已有十天,只擔心辦事不力而獲罪,卻沒有想到犯的竟是辦事大急太快的罪。好,臣已經知道自己的罪責。但即使把臣殺了,臣也不會旋轉腳跟后退。不過請求陛下再留我五天,讓我殺盡大奸大惡,然后罷了官下油鍋,這才是我所希望的!”
桓帝聽了,回過頭來對張讓說:“你弟弟是罪有應得,司隸校尉有什么罪過呢?”就這樣,李膺沒有受到皇帝的懲罰。
從此,他名聲大振,宮中大小宦官都嚇得縮頭縮腦,連大氣也不敢出,甚至也不走出宮門。桓帝對這種現象很奇怪,問這是怎么回事,宦官們一邊叩頭一邊說: “我們是害怕李校尉!”
【死不旋踵的故事】相關文章:
育兒故事胎教故事06-02
德育故事:我的德育故事02-08
《故事里的人生》故事03-10
懶蜜蜂肥肥的故事少兒故事08-25
《我的故事》02-27
老樹的故事02-27
飯桌的故事02-08
小貓的故事11-22
激勵的故事03-10
寬容的故事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