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我心歸去》教學實錄
課前:布置學生搜集思鄉的詩文,加以朗讀,交流心得體會。并熟讀《我心歸去》文本內容。
一、粗讀文本,理清思路
師:請同學們快速瀏覽課文,看看文章的脈絡是如何展開的?
生:文章從結構上看,可以分成兩個部分:
(1——4)寫作者在法國納賽爾訪問的情形和感慨。
(5——9)寫作者的思鄉之情以及對故鄉這個文化概念的思考。
師:作者想念故鄉,具體想念故鄉什么呢?
生:小徑,月夜,草坂,小羊,犁頭。
師:這里有大家熟悉的,有大家不熟悉的。我們閉上眼可以想象一下:故鄉的小徑正走來了我親近的人,月夜下忘了回家的小羊是否找到了回家的路。同學們不妨換一個角度來想一想,你有過想家的感覺嗎?想家時你最想家里的什么?即使你沒有離開過家,沒有離開過父母,若讓你置身于韓少功的境地,你最想家里什么?
生:鬧鐘的滴答,油煙機的聲音,爸爸的摩托車的聲音,媽媽的敲門聲音,運河里的汽笛聲音,奶奶的叮囑……
師:同學們想象非常豐富,歷歷在目,清晰可見,想象的東西越具體,想家的感覺就越強烈。那么,同學們還能再舉一些例子來說說思鄉的作品嗎?
生1:《故鄉的云》“天邊飄過故鄉的云,他不停地向我召喚,當身邊的微風輕輕吹起,有個聲音在呼喚,歸來吧歸來呦,浪跡天涯的游子”。
生2:《九月九的酒》“親人和朋友舉起杯倒滿酒,飲盡這鄉愁醉倒在家門口”。
師:請同學們思考一下,本文的關鍵詞什么?文本的主旨是什么?
生:想家,思念故鄉。
師:對。還有《采薇》中的主人公表現了強烈的思鄉之情,這種鄉愁并不僅僅縈繞在出征在外戰士心中,它久久縈繞在每個游子的心底,凝結成了一個永恒思鄉情結,從遠古吟唱到現在,激起了遠在法國的韓少功心底對祖國的深切呼喚——我心歸去。
評析:粗讀,就是瀏覽,就是對文章做鳥瞰式感知,用較短的時間通讀一遍,獲取大量的有效信息,得到總體的印象,概括了解文章的主題,大意或觀點、材料。這是學生與文本相互作用、構建意義的過程,讓學生初步感知文本。教師鼓勵學生獲取信息,激發學生的閱讀欲望,讓學生相信自己的第一印象。
二、泛讀文本,綜觀全局
師:課文分成兩個部分,能否用自己的話分述一下課文的兩個部分內容?
生1:第一部分作者描寫了一個人來到異國他鄉后的情形:“最初幾天的約會和采訪熱潮已經過去,任何外來者都會突然陷入難耐的冷清,恐怕連流亡的總統或國王也概莫能外。”一個人離開自己熟悉的生活環境,離開自己熟悉的人群,離開自己的文化,特別是離開母語,一種巨大的孤獨感便會自然而然地產生,你周圍的一切都與你沒有關系,你無法交流。這樣的日子真的“能讓人發瘋”。所以,當有人勸作者留在法國時,他一口回絕了。
生2:第二部分寫的是在異國他鄉,與孤獨相伴的是思鄉。文章很自然地用“很想念家里”來過渡,故鄉有親人,有自己的歷史,有那一方熱土。作者說,即使異國的景區再美,故鄉再窮,但鄉思仍然會隨時產生,因為“故鄉存留了我們的童年,或者還有青年和壯年,也就成了我們生命的一部分,成了我們自己”,自己在這里成長、奮斗、耕耘,這里有“你的血、淚,還有汗水”。
生3:同樣道理,人不會對故鄉真正失望的,勞動與奉獻會使故鄉繁榮富強。為什么說故鄉不等于出生地?因為只有艱辛勞動過奉獻過的人,才真正擁有故鄉。也就是說,對故鄉你可以失望得滴血,但“血沃之地將真正生長出金麥穗和趕車謠”,生長出豐收,生長出你對故鄉的歌。
評析:泛讀是粗讀的延續,學生進一步閱讀文本,總體把握,綜觀全局,定下全文的感情基調。學生能夠讀出作者所創設的情境,在理解的基礎上的體味作者情感,與作者進行對話。教師鼓勵學生運用自己的想象力對文本作出反應,引導學生運用已有的閱讀技能和策略進行實踐,找到閱讀的敏感點和興奮點。
三、精讀文本,質疑問難
師:請同學們找出自己最喜歡的文句加以朗讀。
生1:我會對故鄉浮糞四溢的墟場失望,會對故鄉擁擠不堪的車廂失望,會對故鄉陰沉連日的雨季失望,但那種失望不同于對旅泊之地的失望,那種失望能滴血。血沃之地將真正生長出金麥穗和趕車謠。
生2:沒有故鄉的人身后一無所有。而萍飄四方的游子無論是怎樣貧困潦倒,他們聽到某支流浪曲時突然涌出熱淚,便是他們心有所歸的無量幸福。
生3:你對吊燈做第六或六十次研究。
師:你們認為這些句子好在哪里?可以從修辭手法、表達方式等方面來考慮。
生1:對故鄉的失望可能含有更加美好的希望。這里浸潤著作者的心血,發自內心的愛,這種愛才能引發有價值的物質與精神的創造。作者沒有抽象的說教而是把哲理蘊藏在形象中,用富有抒情色彩的意象來表達。“金麥穗”比喻經濟建設,“趕車謠”比喻文化發展。
生2:第二句是通過特定的場景來表達。故鄉是一個人的根,是一個人的心靈歸屬和寄托,是一份無價的財富。
生3:無聊至極的舉動,六次已經熱讓人倍感無聊,何況是六十次。真的可以讓人發瘋了。這就為下文思鄉之情作鋪墊。
評析:精讀,換一種說法,就是細讀,就是“熟讀玩味”,也就是放慢速度,反復咀嚼,讀懂、讀通、讀透。精讀是閱讀的關鍵步驟,必須逐段理解內容,理清線索,把握主題,針對自己提出的問題,作摘要,抄卡片,寫筆記,求得切實具體地解決問題。這是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環節。“學貴有疑”,問題要從學生中來,學生質疑問難,教師給予解答,或尋求解決途徑,激發學生的思維,活躍課堂氣氛。
四、誦讀文本,體悟情感
師:你感覺本文哪個段落寫得好,找出來朗誦。
生1:我覺得第五段寫得好,因為本段充滿作者對親人的思念,“想像母親、妻子、女兒現在熟睡的模樣”,真切,充滿溫情。
師:你用什么語調朗讀?
生1:深情的語調。
師:請你朗讀一下,把自己置身于異國他鄉的境地。
(學生朗讀)
師:讀得很有情感,但是有些字音應重讀,還不夠飽滿,聲音還應再柔和一些。
其他同學還有不同感受嗎?
生2:我覺得第六段寫得好,作者描摹了一種月夜鄉村生活的情調。王國維說:“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那種情調是任何地方也無法比擬的。
師:友情提示一下,要注意前后對比。前一部分寫異國的繁華,后一部分寫祖國鄉村的平和。
(學生朗讀)
師:讀得很好,有悠閑的情調,這是生活在熟悉的環境中才能有的。
好,還有其他同學朗讀嗎?
生:我覺得第八節寫得好。什么是故鄉?作者并沒有下定義,而是用形象的語言去表達富有個性的理解,使感情與哲理的融合。作者那種失望,蘊含著殷切的期望。
(學生朗讀)
師:幾位同學聲情并茂的朗讀,充分體現了作者的思想情感。我再提一點要求,大家要達到背誦的程度,不必照搬原文。下節課我們舉行朗誦比賽。
評析:朗讀是有指向性的,通過朗讀來著重理解和感悟詞語的意思,在理解基礎上朗讀來加深度對詞句所蘊含的情感的理解。以讀悟語言和以讀悟情感是有機融合在一起的。學生的認知能力、情感世界很少是自己的生活所得,多數是從書本中得來的,而積累知識,蓄積情感就是以朗讀、背誦為基礎的。但是強調記憶,不一定都是一字不差的背誦,可以作嘗試性回憶,再與文章對照反復記憶,力求記得準確、迅速,也可以復述文章的主要內容,默寫提綱,記住要點。
總評:閱讀教學以讀為本。以讀為本的基本特征就是以讀代講,以讀代講又特別地強調以要讀出感情。本課教學,擺脫以教師為中心進行繁瑣的內容分析和串講的現象,以讀代講,以讀悟情占據課堂的主流地位。“理清思路”,“綜觀全局”,“質疑問難”,“體味情感”這四個教學環節把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珍視學生的閱讀體驗,鼓勵學生的閱讀創意等閱讀教學目標有機地融合在一起,遵循學生遞進式的認知規律,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智慧閱讀。
【《我心歸去》教學實錄】相關文章:
《歸去來兮辭》教學實錄02-29
我的母親教學實錄06-10
《我的母親》教學實錄06-10
《她是我的朋友》教學實錄03-02
《她是我的朋友》教學實錄06-10
《我是什么》教學實錄03-06
高中必修一 韓少功《我心歸去》課文02-11
《她是我的朋友》教學實錄[通用]03-02
《我伯父魯迅先生》教學實錄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