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醫德的故事
淄川,蒲松齡的故鄉,坐落在今山東省第二大高峰魯山腳下。這里丘陵起伏,群山環抱,雨量充足,氣候宜人,很適宜各種野生動植物的生長。在淄川的東南部,有一個村叫月牙村,這里山清水秀,不但村名好聽,而且人長得也漂亮。
話說解放前這村里有一戶李姓人家,主人叫李皓,三十多歲,高挑個兒,四方大臉,濃眉大眼,是典型的善良人家之后,妻子張氏更是嬌媚俊俏,善良能干,他們可算是郎才女貌。同鄉親們一樣,他們也是過著男耕女織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生活。膝下有一子一女,兒子已九歲了,小女剛滿兩歲,一家人生活的其樂融融。
天有不測風云,這年春天,其子小杏林腿上起了一個狼癍瘡,有點化膿了,疼得直哭。李皓就帶著小杏林,到離村有十幾里路外的一個村莊去看。據說那里有一個老中醫,專門看這種病。在那里,老中醫抬眼看了看放在桌子上的禮物,略微問了一下病情,就叫手下把濃給擠了出來,隨后把藥給上上了,說是過幾天再來。回來后小杏林一點好轉也沒有,反而疼得越狠了,腫得也越厲害了。無奈,過幾天帶著禮物再去,老中醫同樣先看看禮物,再給下藥,回來同樣不管事。就這樣來回折騰了五、六趟,直到老中醫認為禮物夠多了,他才真正給你下藥治病呢。其實,這種病下一次藥就夠了,他非得讓你跑上五、六趟,把錢全部花上,你說可惡不可惡。
這件事后,李皓越想越覺得老中醫也太缺德了,他這是認為老百姓缺少醫藥知識,在有意識的糊弄老百姓,賺昧心錢。山區里一直缺醫少藥的,現在這十里八村的只有這么一個醫生,得坑害多少老百姓啊。他下定決心,一定要外出學醫,將來好給鄉親們解除痛苦。妻子張氏堅決支持丈夫想學醫的想法,沒過幾天就送丈夫遠去了。
李皓不知經過了多少曲折,最后在離家幾百里外的一個小山村安頓下來了。這里有一戶行醫人家,一家人心地善良,李皓在那里除了幫著干些雜活以外,就是勤勤懇懇,夜以繼日的跟著老師學習些中醫知識。經過近兩年的時間,他就基本上能夠獨立看病了。思鄉心切,老先生又把家傳的幾個中醫秘方傳授給了他,把一些治療疑難雜癥的辦法一一教給了他,他就告別了老先生,又回到了他的故鄉。
回來后他沒有急著給人看病,他到山上采集了各種各樣的中草藥,按照老先生教的,進行比對、熬制,熬好的中藥自己先喝,有時妻子主動替他試喝,制出來的膏藥自己先貼,或先在自己孩子身上試帖,直到自己認為很放心了,才漸漸得給周圍的鄉親們看病。鄉親們有點頭疼腦熱的,從他這里包上點藥,回去熬熬喝了就好了。身上長個癤子瘡啊什么的,來他這里,他把濃給擠出來,用紙把藥卷好捻起來,慢慢的續到癤子里邊,把早已熬制好的膏藥用火烤一烤,慢慢的揭開,趁熱貼到瘡口上,很快癤子就會慢慢的消腫。過幾天,再把膏藥揭下,把紙捻子抽出來,在瘡口處再敷上點藥,再重新貼上一塊膏藥,瘡口很快就會痊愈的。
這樣一來,李皓的名聲越來越大,十里八村的鄉親們有個頭疼腦熱的都喜歡到他這里來看看。他看病從來不收錢的,藥是從山上采來的,膏藥是自己熬制的,就是為鄉親們圖個方便。自己有地,種的糧食盡夠吃的,根本不用再收錢。可是這樣病人來的多了,地里的活也就真有點顧不大上了,鄉親們就偷偷的幫著他干,寧愿自己的晚種晚收幾天,也先給他種上,先給他收了。為此,他甚是過意不去,他就更加鉆研到他的中醫研究中去了,就是為了更好的報答鄉親們。
【醫德的故事】相關文章:
醫務人員醫德自評04-16
育兒故事胎教故事06-02
《故事里的人生》故事03-10
德育故事:我的德育故事02-08
懶蜜蜂肥肥的故事少兒故事08-25
推敲的故事09-24
蒲公英故事10-05
偉人故事09-18
戒酒的故事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