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手抄報內容三年級
在現實的學習、工作中,大家都接觸過手抄報吧,手抄報是一種群眾性的宣傳工具,它就相當于縮小的黑板報。那么什么樣的手抄報才是好的手抄報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清明節手抄報內容三年級,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清明節手抄報內容三年級
清明節作文
讓文明祭祖方式回歸本位
清明節本是懷念祖先的日子,但是現在卻被許多的商家加上許多東西使它黯然失色了。
清明節來臨,采用何種方式祭奠先祖成為坊間爭議的話題,也考量著人們祭奠的文明走向。
在清明節祭奠逝者寄托了人們對其的思念之情,表達的是對逝者的懷念和追憶。所以清明節,應當讓文明祭奠方式回歸本位。文明祭奠先祖有很多方式,何必一定要興師動眾、耗資不菲,甚至互講排場、比闊氣、爭規格、論正統,形成一股庸俗“公祭”攀比之風呢?
清明時節車紛紛,趁機斂財忙擴墳。毋庸諱言,隨著清明節的到來,利用手中權力趁機搞起腐敗的現象時有出現,讓祭奠先祖活動淪為了個別人牟利的工具,是念錯了“祭奠經”走歪了“文化路”。不過,最為普遍的當是在祭祖中的鋪張浪費風,把祭祖搞成迷信活動了。
在我看來,清明節不僅要從煙熏火燎中解脫出來,大力提倡清雅深沉、環保文明的方式過得“清明”潔凈,更應該體現出節日的內涵,體現出移風易俗、文明祭奠的時代特點。
“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其實一束清香淡雅的鮮花,一個深深的鞠躬、一杯滿懷思念的水酒,就足以承載生者對逝者的情感。也有人采用植樹等還念故人,都是不錯的選擇。就讓燒紙錢等容易造成空氣污染和引發火災的傳統陋習遠離我們吧!
另外,網上祭奠都不失為一種好方式。時空難阻隔 ,網上寄哀思。低碳環保的網絡祭奠越來越受到年輕人的追捧,這種以環保、文明的方式來追遠懷人,讓清明節洗卻煙塵,更符合清雅深沉的節日精神。
清明節的由來
1、大約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最開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后,種瓜種豆” “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后來,由于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漸漸的,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為一了,而寒食既成為清明的別稱,也變成為清明時節的一個習俗,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
2、清明節起源于春秋戰國時代,是中國漢族的傳統節日,為中國二十四節氣之一,時間約在每年的陽歷4月5日前后。清明節后雨水增多,大地呈現春和景明之象。這一時節萬物“吐故納新”,無論是大自然中的植被,還是與自然共處的人體,都在此時換去冬天的污濁,迎來春天的氣息,實現由陰到陽的轉化。
古有清明前一天為“寒食節”之說,相傳起于春秋時期晉文公悼念介子推“割股充饑”一事,后逐漸清明寒食合而為一。唐代掃墓日期一般在寒食節,宋后移到清明。傳說中“寒食節”的起源地就在山西中部介休,介休一名的來歷即是為紀念介子推“割股充饑”而不圖為報,最終在此被大火燒山而亡,綿山也因此又稱“介山”。 相傳大禹治水后,人們就用“清明”之語慶賀水患已除,天下太平。此時春暖花開,萬物復蘇,天清地明,正是春游踏青的好時節。踏青早在唐代就已開始,歷代承襲成為習慣。踏青除了欣賞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還開展各種文娛活動,增添生活情趣。
清明節習俗起源
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于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后來民間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本來,寒食節與清明節是兩個不同的節日,到了唐朝,將祭拜掃墓的日子定為寒食節。寒食節的正確日子是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約在清明前后,因兩者日子相近,所以便將清明與寒食合并為一日。
在墓前祭祖掃墓,這個習俗在中國起源甚早。早在西周時對墓葬就十分重視。東周戰國時代《孟子· 齊人篇》也曾提及一個為人所恥笑的齊國人,常到東郭墳墓同乞食祭墓的祭品,可見戰國時代掃墓之風氣十分盛行。到了唐玄宗時,下詔定寒食掃墓為當時“五禮” 之一,因此每逢清明節來到,“田野道路,士女遍滿,皂隸傭丐,皆得父母丘墓。”(柳宗元《與許京兆書》)掃墓遂成為社會重要風俗!稘h書。嚴延年傳》載,嚴氏即使離京千里也要在清明“還歸東海掃墓地”。就中國人祖先崇拜和親族意識的發達、強固來看,嚴延年的舉動是合情合理的'。因此后世把上古沒有納入規范的墓祭也歸入五禮之中:“士庶之家,宜許上墓,編入五禮,永為常式!钡玫焦俜降恼J可,墓祭之風必然大盛。
清明節已有2500多年歷史,古時又叫踏青節、三月節、祭祖節、掃墓節、掃墳節、鬼節等。它與七月十五的中元節、十月初一的寒衣節,并稱為中國三大著名“鬼節”。公歷四月五日前后為清明節,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在二十四個節氣中,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的只有清明。
清明節十大傳統習俗
清明節傳統習俗一:掃墓祭祖
中國歷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清明節掃墓祭祖成了此后持續不斷的風俗傳統。就是到了今天的社會,人們在清明節前后仍有上墳掃墓祭祖的習俗:鏟除雜草,放上供品,于墳前上香禱祝,燃紙錢金錠,或簡單地獻上一束鮮花,以寄托對先人的懷念。
清明節傳統習俗二:蕩秋千
這是我國古代清明節習俗。秋千,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為了避忌諱,改為秋千。古時的秋千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拴上彩帶做成。后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蕩秋千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清明節傳統習俗三:蹴鞠
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游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
清明節傳統習俗四:射柳
射柳是一種練習射箭技巧的游戲。據明朝人的記載,就是將鴿子放在葫蘆里,然后將葫蘆高掛于柳樹上,彎弓射中葫蘆,鴿子飛出,以飛鴿飛的高度來判定勝負。
清明節傳統習俗五:斗雞
古代清明盛行斗雞游戲,斗雞由清明開始,斗到夏至為止。我國最早的斗雞記錄,見于《左傳》。到了唐代,斗雞成風,不僅是民間
斗雞,連皇上也參加斗雞。如唐玄宗最喜斗雞。
清明節傳統習俗六:蠶花會
“蠶花會”是蠶鄉一種特有的民俗文化,過去清明節期間,梧桐、烏鎮、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項民俗活動。每年蠶花會人山人海,活動頻繁,有迎蠶神、搖快船、鬧臺閣、拜香凳、打拳、龍燈、翹高竿、唱戲文等十多項活動。這些活動有的在岸上進行,絕大多數在船上進行,極具水鄉特色。
清明節傳統習俗七: 拔河
早期叫“牽鉤”“鉤強”,唐朝始叫“拔河”。它發明于春秋后期,開始盛行于軍中,后來流傳于民間。唐玄宗時曾在清明節舉行大規模的拔河比賽。從那時起,拔河成為清明習俗的一部分。
清明節傳統習俗八:踏青
清明時節,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時光。我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
清明節傳統習俗九: 放風箏
清明放風箏是普遍流行的習俗。在古人那里,放風箏不但是一種游藝活動,而且是一種巫術行為:他們認為放風箏可以放走自己的穢氣。所以很多人在清明節放風箏時,將自己知道的所有災病都寫在紙鳶上,等風箏放高時,就剪斷風箏線,讓紙鳶隨風飄逝,象征著自己的疾病、穢氣都讓風箏帶走了。
清明節傳統習俗十:植樹
清明前后,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我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做“植樹節”。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
【清明節手抄報內容三年級】相關文章:
清明節手抄報的內容07-26
清明節手抄報內容10-29
清明節手抄報的內容10-13
清明節手抄報內容精選07-26
清明節的手抄報內容04-08
清明節手抄報內容03-25
清明節手抄報的內容04-01
清明節的手抄報內容08-19
漂亮的清明節手抄報內容04-01
漂亮的清明節手抄報內容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