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弟子規全文
在我們上學期間,看到知識點,都是先收藏再說吧!知識點在教育實踐中,是指對某一個知識的泛稱。還在苦惱沒有知識點總結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關于弟子規全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總 敘
弟子規 圣人訓 首孝弟 次謹信
泛愛眾 而親仁 有余力 則學文
入 則 孝
父母呼 應勿緩 父母命 行勿懶
父母教 須敬聽 父母責 須順承
冬則溫 夏則凊 晨則省 昏則定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業無變
事雖小 勿擅為 茍擅為 子道虧
物雖小 勿私藏 茍私藏 親心傷
親所好 力為具 親所惡 謹為去
身有傷 貽親憂 德有傷 貽親羞
親愛我 孝何難 親憎我 孝方賢
親有過 諫使更 怡吾色 柔吾聲
諫不入 悅復諫 號泣隨 撻無怨
親有疾 藥先嘗 晝夜侍 不離床
喪三年 常悲咽 居處變 酒肉絕
喪盡禮 祭盡誠 事死者 如事生
出 則 弟
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財物輕 怨何生 言語忍 忿自泯
或飲食 或坐走 長者先 幼者后
長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己即到
稱尊長 勿呼名 對尊長 勿見能
路遇長 疾趨揖 長無言 退恭立
騎下馬 乘下車 過猶待 百步余
長者立 幼勿坐 長者坐 命乃坐
尊長前 聲要低 低不聞 卻非宜
進必趨 退必遲 問起對 視勿移
事諸父 如事父 事諸兄 如事兄
謹
朝起早 夜眠遲 老易至 惜此時
晨必盥 兼漱口 便溺回 輒凈手
冠必正 紐必結 襪與履 俱緊切
置冠服 有定位 勿亂頓 致污穢
衣貴潔 不貴華 上循分 下稱家
對飲食 勿揀擇 食適可 勿過則
年方少 勿飲酒 飲酒醉 最為丑
步從容 立端正 揖深圓 拜恭敬
勿踐閾 勿跛倚 勿箕踞 勿搖髀
緩揭簾 勿有聲 寬轉彎 勿觸棱
執虛器 如執盈 入虛室 如有人
事勿忙 忙多錯 勿畏難 勿輕略
斗鬧場 絕勿近 邪僻事 絕勿問
將入門 問孰存 將上堂 聲必揚
人問誰 對以名 吾與我 不分明
用人物 須明求 倘不問 即為偷
借人物 及時還 后有急 借不難
信
凡出言 信為先 詐與妄 奚可焉
話說多 不如少 惟其是 勿佞巧
奸巧語 穢污詞 市井氣 切戒之
見未真 勿輕言 知未的 勿輕傳
事非宜 勿輕諾 茍輕諾 進退錯
凡道字 重且舒 勿急疾 勿模糊
彼說長 此說短 不關己 莫閑管
見人善 即思齊 縱去遠 以漸躋
見人惡 即內省 有則改 無加警
唯德學 唯才藝 不如人 當自礪
若衣服 若飲食 不如人 勿生戚
聞過怒 聞譽樂 損友來 益友卻
聞譽恐 聞過欣 直諒士 漸相親
無心非 名為錯 有心非 名為惡
過能改 歸于無 倘掩飾 增一辜
泛 愛 眾
凡是人 皆須愛 天同覆 地同載
行高者 名自高 人所重 非貌高
才大者 望自大 人所服 非言大
己有能 勿自私 人所能 勿輕訾
勿諂富 勿驕貧 勿厭故 勿喜新
人不閑 勿事攪 人不安 勿話擾
人有短 切莫揭 人有私 切莫說
道人善 即是善 人知之 愈思勉
揚人惡 即是惡 疾之甚 禍且作
善相勸 德皆建 過不規 道兩虧
凡取與 貴分曉 與宜多 取宜少
將加人 先問己 己不欲 即速已
恩欲報 怨欲忘 報怨短 報恩長
待婢仆 身貴端 雖貴端 慈而寬
勢服人 心不然 理服人 方無言
親 仁
同是人 類不齊 流俗眾 仁者希
果仁者 人多畏 言不諱 色不媚
能親仁 無限好 德日進 過日少
不親仁 無限害 小人進 百事壞
余 力 學 文
不力行 但學文 長浮華 成何人
但力行 不學文 任己見 昧理真
讀書法 有三到 心眼口 信皆要
方讀此 勿慕彼 此未終 彼勿起
寬為限 緊用功 工夫到 滯塞通
心有疑 隨札記 就人問 求確義
房室清 墻壁凈 幾案潔 筆硯正
墨磨偏 心不端 字不敬 心先病
列典籍 有定處 讀看畢 還原處
雖有急 卷束齊 有缺壞 就補之
非圣書 屏勿視 蔽聰明 壞心志
勿自暴 勿自棄 圣與賢 可馴致
命自我作 福自我求
心好命又好 富貴直到老
命好心不好 福變為禍兆
心好命不好 禍轉為福報
心命俱不好 遭殃且貧夭
心可挽乎命 最要存仁道
命實造於心 吉兇惟人召
信命不修心 陰陽恐虛矯
修心一聽命 天地自相保
《弟子規》全文解釋:
一、總 序
《弟子規》, 圣人訓,
首孝弟, 次謹信,
泛愛眾, 而親仁,
有余力, 則學文。
【譯文】
《弟子規》這本書的內容,是圣人對學生的訓示:首先要孝敬父母,尊敬兄長,其次要對己謹慎約束,對人誠實可信。處事要博愛民眾,并親近有德行的人。做好了這些如果還有余力,就去學習文化知識。
二、入則孝 出則悌
父母呼, 應勿緩,
父母命, 行勿懶。
【譯文】
當父母呼喚的時候,應當即刻答應,不能遲緩;父母讓做的事,應當立即行動起來,不能拖延偷懶。
父母教, 須敬聽;
父母責, 須順承。
【譯文】
對父母的教誨,要恭敬地聽明白。對父母的責備,要順從地接受。
冬則溫, 夏則清;
晨則省, 昏則定。
【譯文】
冬天寒冷的時候要照料父母,使其溫暖,夏天炎熱的時候則讓父母清爽涼快。早晨要向父母請安,晚上要侍候父母安眠。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業無變。
【譯文】
外出辦事時,必須稟告父母,回來后也要面告父母,以免父母掛念。居處要安在固定的地方,職業要穩定不能輕易變化。
事雖小, 勿擅為;
茍擅為, 子道虧。
【譯文】
不要因為事情小就自作主張,假如自作主張的去做事,就不符合做兒子的禮儀。
物雖小, 勿私藏;
茍私藏, 親心傷。
【譯文】
即使是一些微不足道的東西,也不要私自把它們藏起來。假如你把東西藏起來,一經發現,父母一定會非常傷心生氣。
親所好, 力為具;
親所惡, 謹為去。
【譯文】
凡是父母所喜歡的東西,一定要盡力準備齊全。凡是父母所厭惡的東西,一定要小心謹慎的處理掉。
身有傷, 貽親憂;
德有傷, 貽親羞。
【譯文】
如果身體受了傷,就會給父母帶來憂愁。如果品行上有什么缺失,就會使父母蒙受羞恥。
親愛我, 孝何難;
親惡我, 孝方賢。
【譯文】
父母關愛我,我孝敬父母又有什么困難呢。父母憎惡我,我還能克盡孝道,這種孝才算是真正有孝道。
親有過, 諫使更;
怡吾色, 柔吾聲。
【譯文】
父母如果有過錯,作子女的應該善意規勸使其改正,規勸時態度一定要和顏悅色,說話時聲音一定要輕柔。
諫不入, 悅復諫;
號泣隨, 撻無怨。
【譯文】
如果父母不聽子女規勸,又不改正錯誤,等父母情緒好時再勸,如果還是不聽,還要哭泣懇求,如果父母生氣打子女,子女也甘愿接受絕無怨言。
親有疾, 藥先嘗;
晝夜侍, 不離床。
【譯文】
父母生病的時候,煎好的湯藥,做子女的都要先嘗一嘗。照料生病的父母要日夜服侍在床前,不能隨意離開。
喪三年, 常悲咽;
居處變, 酒肉絕。
【譯文】
父母去世后要守喪三年,經常傷心痛苦,哀思親恩。在守喪期間,要夫妻分居,不能吃肉飲酒。
喪盡禮, 祭盡誠;
事死者, 如事生。
【譯文】
為父母守喪要完全按照禮法辦事,舉行祭禮時要表達出極大的誠懇,對待已經去世的父母,要像父母在世時一樣克盡孝心。
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譯文】
作為兄長要善待弟弟,作為弟弟,要尊敬兄長。兄弟之間和睦相處,對父母的孝心就包含其中了。
財物輕, 怨何生;
言語忍, 忿自泯。
【譯文】
彼此把財物看得很輕,兄弟之間的怨恨就不會產生。說話時做到互相忍讓,忿恨就自然消失了。
或飲食, 或坐走;
長者先, 幼者后。
【譯文】
在吃飯的時候,應當讓年長者先用;在坐的時候,應當讓年長者先坐下;在走路的時
候,讓年長者走在前面,年幼的跟在后面。
長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己即到。
【譯文】
如果聽見年長者叫喚人,就應立即幫他去叫喊。如果要叫喊的人不在,自己就立即到年長者那里去看看有什么事。
稱尊長, 勿呼名;
對尊長, 勿見能。
【譯文】
稱呼長者,不可以直呼其名。在尊長面前要表現得謙虛恭敬,不要自我表現才能。
路遇長, 疾趨揖;
長無言, 退恭立。
【譯文】
走在路上如果遇上了尊長,要快步迎上去行禮問候。如果尊長不說話,要退在一旁恭恭敬敬地站立。
騎下馬, 乘下車;
過猶待, 百步余。
【譯文】
如果騎著馬行路時遇見長者要下馬,坐著車行路時遇到長者要下車。長輩走后,自己還要在原地呆會兒,等長輩走到百步以外,自己才能上馬或上車。
長者立, 幼勿坐。
長者坐, 命乃坐。
【譯文】
如果長輩站著,晚輩就不可以坐下,長輩坐下以后,命令你坐,這時你才可以坐。
尊長前, 聲要低;
低不聞, 卻非宜。
【譯文】
在長輩面前說話,聲音要低些,但是也不能太低,如果低到聽不太清楚,那也是不適宜的。
進必趨, 退必遲;
問起對, 視勿移。
【譯文】
在見尊長的時候,走路要快些,見過尊長告退的時候,動作一定要緩慢。長輩問話時要站起來回答,雙目望著長輩,不能左顧右盼。
事諸父, 如事父;
事諸兄, 如事兄。
【譯文】
服侍叔伯等父輩,要像對待自己的父親一樣恭敬。對待堂表兄,要像對待自己的胞兄一樣恭敬。
三、謹而信
朝起早, 夜眠遲,
老易至, 惜此時。
【譯文】
清晨要早起,晚上要遲睡。一個人很容易從少年就到了老年,所以每個人都要珍惜此時此刻的寶貴時光。
晨必盥, 兼漱口;
便溺回, 輒凈手。
【譯文】
早晨起床后一定要洗臉洗手,在洗臉洗手的時候還要刷牙漱口。每次大小便完畢,都要把手洗干凈。
冠必正, 紐必結。
襪與履, 懼緊切。
【譯文】
帽子一定要戴端正,穿衣服時要把紐扣扣好。襪子和鞋子要穿整齊,鞋帶要系緊。
置冠服, 有定位,
勿亂頓, 致污穢。
【譯文】
脫下來的帽子和衣服,應當放置在一個固定的地方,不能隨便亂扔,以免把衣帽弄臟。
衣貴潔, 不貴華;
上循分, 下稱家。
【譯文】
衣服的穿著貴在整潔干凈,而不在于華貴漂亮。見長輩時穿的衣服要符合自己的身份,平時在家時穿的衣服要和自己的家境狀況相稱。
對飲食, 勿揀擇;
食適可, 勿過則。
【譯文】
對于飲食不要挑挑揀揀。吃飯時要適可而止,不能超過平常的飯量。
年方少, 勿飲酒;
飲酒醉, 最為丑。
【譯文】
血氣方剛的年齡,千萬不要貪杯喝酒,因為一旦喝醉了,就會丑態百出而丟臉。
步從容, 立端正;
揖深圓, 拜恭敬。
【譯文】
走路時要不緊不慢從容大方,站立時要端莊直立。作揖行禮時要把身子弓下去,行叩拜禮時要表現得恭恭敬敬。
勿踐閾, 勿跛倚;
勿箕踞, 勿搖髀。
【譯文】
在家門口站立時不要把腳踩在門坎上,不要瘸腿斜靠著,落坐時不要把兩腿叉開,不要搖晃雙腿。
緩揭簾, 勿有聲;
寬轉彎, 勿觸棱。
【譯文】
進門時要緩慢地揭開門簾,不能弄出聲響。走路拐彎時角度大些,以免碰到東西或人。
執虛器, 如執盈;
入虛室, 如有人。
【譯文】
手里拿著未盛東西的器具,就像拿著裝滿了東西的器具一樣小心。走進沒人的房間,就像走進有人在的房間一樣謹慎。
事勿忙, 忙多錯;
勿畏難, 勿輕略。
【譯文】
做事不能匆匆忙忙,匆忙時最容易發生差錯。做事時不要畏懼困難,也不要草率地對待看似簡單的事。
斗鬧場, 絕勿近;
邪僻事, 絕勿問。
【譯文】
凡是打架鬧事的場合,絕對不能靠近。凡是不正經的事情,絕對不去過問涉足。
將入門, 問誰存;
將上堂, 聲必揚。
【譯文】
準備進入別人的家門時,首先要問一聲:有人在家嗎?準備上堂屋時,聲音要平和大聲。
人問誰, 對以名,
吾與我, 不分明。
【譯文】
當別人問是誰時,就要將自己的姓名告訴對方,如果只回答“是我”、“是吾”,對方就弄不清楚究竟是誰。
用人物, 須明求。
儻不問, 即為偷。
【譯文】
使用別人的東西,必須明確當面提請求,以征得別人同意。假如不問一聲就拿去用,這就是偷竊。
借人物, 及時還;
人借物, 有勿慳。
【譯文】
借了別人的東西,要在約定的時間里歸還。別人向你借東西,只要自己有的話就應當答應,不要小氣不借。
凡出言, 信為先;
詐與妄, 奚可焉。
【譯文】
凡是說話,首先要講求信用。欺騙蒙混,胡言亂語,這怎么可以呢?
說話多, 不如少;
惟其是, 勿佞巧。
【譯文】
說話多,不如少說,因為言多必失,說的話只要切題恰當,切忌花言巧語。
刻薄語, 穢污詞;
市井氣, 切戒之。
【譯文】
尖酸刻薄的話,下流不干凈的話,千萬不能說。粗俗的市儈習氣,要徹底戒除。
見未真, 勿輕言;
知未的, 勿輕傳。
【譯文】
對于自己沒有完全看清楚的事,不要隨便亂說,對于自己沒有明確了解的事,不要輕易散布出去。
事非宜, 勿輕諾;
茍輕諾, 進退錯。
【譯文】
對于不妥當的事情,不能隨便答應別人,假如你輕易許諾,就會處在做也是錯不做也是錯的兩難境地。
凡道字, 重且舒;
勿急疾, 勿模糊。
【譯文】
凡是說話的時候,吐字要清楚而且流暢。說話時不能講得太快,不能講得含糊不清。
彼說長, 此說短,
不關己, 莫閑管。
【譯文】
那個說東家長,這個說東家短,如果別人說的這些事情與己無關,就不要去多管閑事。
見人善, 即思齊;
縱去遠, 以漸躋。
【譯文】
看到別人的善行,就要向他看齊,即使和他相差得很遠,只要自己努力去做,也會漸漸趕上他。
見人惡, 即內省;
有則改, 無則警。
【譯文】
看見別人做了壞事,就要自我反省。如果發現自己有錯就要加以改正,如果自己沒有做錯事也要自我警惕。
惟徳學, 惟才藝,
不如人, 當自勵。
【譯文】
只有品德、學問、才能、技藝不如別人的時候,才應當自我勉勵,發憤趕上別人。
若衣服, 若飲食,
不如人, 勿生戚。
【譯文】
如果自己的穿著不如別人漂亮,如果自己的飲食不如別人的美味可口,用不著心里難過悲傷。
聞過怒, 聞譽樂;
損友來, 益友卻。
【譯文】
聽到別人說自己的缺點就生氣,聽到別人恭維自己就高興。如果這樣,不好的朋友就會與你交往,有益的朋友就會與你斷交。
聞譽恐, 聞過欣;
直諒士, 漸相親。
【譯文】
聽見別人恭維自己就感到惶恐不安,聽到別人指出自己的過錯就欣然接受,如果這樣,
那些正直誠實的人,就會逐漸與你親近起來。
無心非, 名為錯;
有心非, 名為惡。
【譯文】
如果無意中做了壞事,這就叫“錯”。如果是有意地為非作歹,這就叫“惡”。
過能改, 歸于無,
儻掩飾, 增一辜。
【譯文】
犯了錯誤卻能夠改正錯誤,就等于沒有做過錯事一樣。假如犯了錯還要加以掩飾,那就是錯上加錯。
四、泛愛眾而親仁
凡是人, 皆須愛,
天同覆, 地同載。
【譯文】
無論什么人都必須互相關心和愛護,因為我們生活在同一片藍天下,生活在同一個地球上。
行高者, 名自高。
人所重, 非貌高。
【譯文】
一個行為高尚的人,他的名望自然會高,人們所重視的,并不是相貌的漂亮。
才大者, 望自大;
人所服, 非言大。
【譯文】
一個才學豐富的人,他的名聲自然會大。人們所佩服的是有真才實學的人而不是自吹自擂的人。
己有能, 勿自私,
人有能, 勿輕訾。
【譯文】
自己有才能,不能自私自利只為自己謀利。別人有才能,不能輕易地詆毀別人。
勿諂富, 勿驕貧,
勿厭故, 勿喜新。
【譯文】
不要曲意巴結有錢人,不要對窮人驕橫無禮,不要厭棄故交老友,不要只喜歡新交的朋友。
人不閑, 勿事攪;
人不安, 勿話擾。
【譯文】
當別人很忙碌的時候,不要一有事就去打攪。當別人心情不安的時候,不要找他說話而打擾他。
人有短, 切莫揭;
人有私, 切莫說。
【譯文】
發現了別人的短處,千萬不要揭發出來,發現了別人的隱私,絕對不要說出去。
道人善, 即是善,
人知之, 愈思勉。
【譯文】
稱道別人的善行,就等于做了一件好事。因為別人知道你在宣揚他的善行,就會更加勉勵自己。
揚人惡, 即是惡;
疾之甚, 禍且作。
【譯文】
宣揚別人的短處就是一種罪惡。宣揚別人的短處會招致別人的痛恨引來禍患。
善相勸, 德皆建;
過不規, 道兩虧。
【譯文】
看到別人的長處要給予鼓勵,這對雙方在品德上都有益處。看到別人的過失不加規勸,這對雙方在道義上都是一種虧損。
凡取與, 貴分曉;
與宜多, 取宜少。
【譯文】
無論是從別人手里得到東西,還是把東西給予別人,都要分得清清楚楚。給予別人的應該多些,獲取別人的應該少些。
將加人, 先問己;
己不欲, 即速已。
【譯文】
準備要求別人去做的事,首先要問一句自己愿不愿意去做。如果自己都不愿意做的事,就應當立即停止。
恩欲報, 怨欲忘;
報怨短, 報恩長。
【譯文】
對別人的恩惠要思報答,對別人的怨恨要忘記。對別人的怨恨越短越好,對別人報恩要越長越好。
待婢仆, 身貴端;
雖貴端, 慈而寬。
【譯文】
對待家里的婢女仆人,最重要的是自身品行端正。品行端正了,還要有仁慈寬厚的胸懷。
勢服人, 心不然;
理服人, 方無言。
【譯文】
用勢力去壓服別人,別人的內心卻不服。用道理去說服別人,別人才會口服心服無話可說。
同是人, 類不齊,
流俗眾, 仁者稀。
【譯文】
同樣是人,但類別不同。普通的俗人很多,而品德高尚的人很少。
果仁者, 人多畏。
言不諱, 色不媚。
【譯文】
真正的仁者,人們對他都心懷敬畏,說話時直言不諱,臉色也不諂媚。
能親仁, 無限好;
德日進, 過日少。
【譯文】
如果能與品行高尚的仁者親近,會得到無限的益處。與仁者親近,個人的品德就會日漸地進步,而過失就會日漸減少。
不親仁, 無限害,
小人進, 百事壞。
【譯文】
不接近品德高尚的仁者,會有無限的害處。這樣一來小人就會乘機親近他,什么壞事都可能做出來。
五、行有余力,則以學文
不力行, 但學文,
長浮華, 成何人?
【譯文】
如果不努力實踐禮義仁愛,只是學習經典文獻,就會滋長浮華作風,將來會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
但力行, 不學文;
任己見, 昧理真。
【譯文】
如果只努力實踐仁義,不學習經典文獻,就會只憑自己的見解去為人處事,就不會明白道理的真假與否。
讀書法, 有三到,
心眼口, 信皆要。
【譯文】
讀書的方法有三到,即心到、眼到、口到。心要記,眼要看,口要讀,這三者確實都很重要。
方讀此, 勿幕彼,
此未終, 彼勿起。
【譯文】
在讀這本書的時候,不要心里又想讀那本書,這本書還未讀完,不要去開始讀那本書。
寬為限, 緊用功,
工夫到, 滯塞通。
【譯文】
不妨把學習的期限放寬些,但在學習時要抓緊時間用功。學習只要功夫到家,不懂的地方就會自然弄通。
心有疑, 隨札記;
就人問, 求確義。
【譯文】
如果心中有疑問,要隨時做好記錄,虛心向別人請教,求得準確的意義。
房屋清, 墻壁凈,
幾案潔, 筆硯正。
【譯文】
書房里要收拾得清爽,墻壁要保持干凈。書桌要保持整潔,筆硯要放端正。
墨磨偏, 心不正;
字不敬, 心先病。
【譯文】
如果把墨磨偏了,說明心不在焉。字寫得潦草不整齊,說明思想不集中。
列典籍, 有定處,
讀看畢, 還原處。
【譯文】
存列典籍要有固定的地方,讀完一本書,一定要歸還到原來的地方。
雖有急, 卷束齊,
有缺損, 就補之。
【譯文】
即使有急事不看書了,也要把書本整理好。如果書本有缺損,應當修補完整。
非圣書, 屏勿視;
蔽聰明, 壞心志。
【譯文】
不是圣賢經書,應該放棄不看。不好的書容易蒙蔽人的思想,破壞人的心志。
勿自暴, 勿自棄,
圣與賢, 可馴致。
【譯文】
一個人不能自甘墮落,也不能自己瞧不起自己。圣人和賢人的境界,都是可能通過自身努力逐漸達到的。
《弟子規》全文帶拼音翻譯
dì zǐ guī
弟子規
zǒng xù
【總敘】
dì zi guī shèng rén xùn shǒu xiào tì cì jǐn xìn
弟子規 圣人訓 首孝悌 次謹信
fàn ài zhòng ér qīn rén yǒu yú lì zé xué wén
泛愛眾 而親仁 有余力則學文
rù zé xiào
【入則孝】
fùmǔhū yìngwùhuǎn fùmǔmìng xíngwùlǎn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
fùmǔjiào xūjìngtīng fùmǔzé xūshùnchéng
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
dōngzéwēn xiàzéqìng chénzéxǐng hūnzédìng
冬則溫夏則清晨則省昏則定
chūbìgào fǎnbìmiàn jūyǒucháng yèwúbiàn
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業無變
shìsuīxiǎo wùshànwéi gǒushànwéi zǐdàokuī
事雖小勿擅為茍擅為子道虧
wùsuīxiǎo wùsīcáng gǒusīcáng qīnxīnshāng
物雖小勿私藏茍私藏親心傷
qīnsuǒhào lìwèijù qīnsuǒwù jǐnwèiqù
親所好力為具親所惡謹為去
shēnyǒushāng yíqīnyōu déyǒushāng yíqīnxiū
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
qīnàiwǒ xiàohénán qīnzēngwǒ xiàofāngxián
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
qīnyǒuguò jiànshǐgēng yíwúsè róuwúshēng
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
jiànbúrù yuèfùjiàn hàoqìsuí tàwúyuàn
諫不入悅復諫號泣隨撻無怨
qīnyǒují yàoxiāncháng zhòuyèshì bùlíchuáng
親有疾藥先嘗晝夜侍不離床
sāngsānnián chángbēiyè jūchùbiàn jiǔròujué
喪三年常悲咽居處變酒肉絕
sāngjìnlǐ jìjìnchéng shìsǐzhě rúshìshēng
喪盡禮祭盡誠事死者如事生
chū zé dì
【出則弟】
xiōngdàoyǒu dìdàogōng xiōngdìmù xiàozàizhōng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cáiwùqīng yuànhéshēng yányǔrěn fènzìmǐn
財物輕怨何生言語忍忿自泯
huòyǐnshí huòzuòzǒu zhǎngzhěxiān yòuzhěhòu
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后
zhǎnghūrén jídàijiào rénbùzài jǐjídào
長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已即到
chēngzūnzhǎng wùhūmíng duìzūnzhǎng wùxiànnéng
稱尊長勿呼名對尊長勿見能
lùyùzhǎng jíqūyī zhǎngwúyán tuìgōnglì
路遇長疾趨揖長無言退恭立
qíxiàmǎ chéngxiàjū guòyóudài bǎibùyú
騎下馬乘下車過猶待百步余
zhǎngzhělì yòuwùzuò zhǎngzhězuò mìngnǎizuò
長者立幼勿坐長者坐命乃坐
zūnzhǎngqián shēngyàodī dībùwén quèfēiyí
尊長前聲要低低不聞卻非宜
jìnbìqū tuìbìchí wènqǐduì shìwùyí
進必趨退必遲問起對視勿移
shìzhūfù rúshìfù shìzhūxiōng rúshìxiōng
事諸父如事父事諸兄如事兄
jǐn
【謹】
zhāoqǐzǎo yèmiánchí lǎoyìzhì xīcǐshí
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
chénbìguàn jiānshùkǒu biànniàohuí zhéjìngshǒu
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輒凈手
guānbìzhèng niǔbìjié wàyǔlǚ jùjǐnqiè
冠必正紐必結襪與履俱緊切
zhìguānfú yǒudìngwèi wùluàndùn zhìwūhuì
置冠服有定位勿亂頓致污穢
yīguìjié búguìhuá shàngxúnfèn xiàchènjiā
衣貴潔不貴華上循分下稱家
duìyǐnshí wùjiǎnzé shíshìkě wùguòzé
對飲食勿揀擇食適可勿過則
niánfāngshào wùyǐnjiǔ yǐnjiǔzuì zuìwéichǒu
年方少勿飲酒飲酒醉最為丑
bùcōngróng lìduānzhèng yīshēnyuán bàigōngjìng
步從容立端正揖深圓拜恭敬
wùjiànyù wùbǒyǐ wùjījù wùyáobì
勿踐閾勿跛倚勿箕踞勿搖髀
huǎnjiēlián wùyǒushēng kuānzhuǎnwān wùchùléng
緩揭簾勿有聲寬轉彎勿觸棱
zhíxūqì rúzhíyíng rùxūshì rúyǒurén
執虛器如執盈入虛室如有人
shìwùmáng mángduōcuò wùwèinán wùqīnglüè
事勿忙忙多錯勿畏難勿輕略
dòunàochǎng juéwùjìn xiépìshì juéwùwèn
斗鬧場絕勿近邪僻事絕勿問
jiāngrùmén wènshúcúnjiāngshàngtáng shēngbìyáng
將入門問孰存將上堂聲必揚
rénwènshuí duìyǐmíng wúyǔwǒ bùfēnmíng
人問誰對以名吾與我不分明
yòngrénwù xūmíngqiú tǎngbùwèn jíwéitōu
用人物須明求倘不問即為偷
jièrénwù jíshíhuán hòuyǒují jièbùnán
借人物及時還后有急借不難
(可能是更古老的版本:
借人物及時還人借物有勿慳 qián)
xìn
【信】
fánchūyán xìnwéixiān zhàyǔwàng xīkěyān
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
huàshuōduō bùrúshǎo wéiqíshì wùnìngqiǎo
話說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
jiānqiǎoyǔ huìwūcí shìjǐngqì qièjièzhī
奸巧語穢污詞市井氣切戒之
jiànwèizhēn wùqīngyán zhīwèidì wùqīngchuán
見未真勿輕言知未的勿輕傳
shìfēiyí wùqīngnuò gǒuqīngnuò jìntuìcuò
事非宜勿輕諾茍輕諾進退錯
fándàozì zhòngqiěshū wùjíjí wùmóhū
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
bǐshuōcháng cǐshuōduǎn bùguānjǐ mòxiánguǎn
彼說長此說短不關己莫閑管
jiànrénshàn jísīqí zòngqùyuǎn yǐjiànjī
見人善即思齊縱去遠以漸躋
jiànrénè jínèixǐng yǒuzégǎi wújiājǐng
見人惡即內省有則改無加警
wéidéxué wéicáiyì bùrúrén dāngzìlì
唯德學唯才藝不如人當自礪
ruòyīfú ruòyǐnshí bùrúrén wùshēngqī
若衣服若飲食不如人勿生戚
wénguònù wényùlè sǔnyǒulái yìyǒuquè
聞過怒聞譽樂損友來益友卻
wényùkǒng wénguòxīn zhíliàngshì jiànxiāngqīn
聞譽恐聞過欣直諒士漸相親
wúxīnfēi míngwéicuò yǒuxīnfēi míngwéiè
無心非名為錯有心非名為惡
guònénggǎi guīyúwú tǎngyǎnshì zēngyìgū
過能改歸于無倘掩飾增一辜
fàn ài zhòng
【泛愛眾】
fánshìrén jiēxūài tiāntóngfù dìtóngzài
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
xìnggāozhě míngzìgāo rénsuǒzhòng fēimàogāo
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
cáidàzhě wàngzìdà rénsuǒfú fēiyándà
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
yǐyǒunéng wùzìsī rénsuǒnéng wùqīngzī
己有能勿自私人所能勿輕訾
wùchǎnfù wùjiāopín wùyàngù wùxǐxīn
勿諂富勿驕貧勿厭故勿喜新
rénbùxián wùshìjiǎo rénbùān wùhuàrǎo
人不閑勿事攪人不安勿話擾
rényǒuduǎn qièmòjiē rényǒusī qièmòshuō
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說
dàorénshàn jíshìshàn rénzhīzhī yùsīmiǎn
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
yángrénè jìshìè jízhīshèn huòqiězuò
揚人惡即是惡疾之甚禍且作
shànxiāngquàn déjiējiàn guòbùguī dàoliǎngkuī
善相勸德皆建過不規道兩虧
fánqǔyǔ guìfēnxiǎo yǔyíduō qǔyíshǎo
凡取與貴分曉與宜多取宜少
jiāngjiārén xiānwènjǐ jǐbúyù jísùyǐ
將加人先問己己不欲即速已
ēnyùbào yuànyùwàng bàoyuànduǎn bàoēncháng
恩欲報怨欲忘抱怨短報恩長
dàibìpú shēnguìduān suīguìduān cíérkuān
待婢仆身貴端雖貴端慈而寬
shìfúrén xīnbùrán lǐfúrén fāngwúyán
勢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無言
qīn rén
【親仁】
tóngshìrén lèibùqí liúsúzhòng rénzhěxī
同是人類不齊流俗眾仁者稀
guǒrénzhě rénduōwèi yánbúhuì sèbúmèi
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諱色不媚
néngqīnrén wúxiànhǎo dérìjìn guòrìshǎo
能親仁無限好德日進過日少
bùqīnrén wúxiànhài xiǎorénjìn bǎishìhuài
不親仁無限害小人進百事壞
yú lì xué wén
【余力學文】
búlìxíng dànxuéwén zhǎngfúhuá chénghérén
不力行但學文長浮華成何人
dànlìxíng bùxuéwén rènjǐjiàn mèilǐzhēn
但力行不學文任己見昧理真
dúshūfǎ yǒusāndào xīnyǎnkǒu xìnjiēyào
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
fāngdúcǐ wùmùbǐ cǐwèizhōng bǐwùqǐ
方讀此勿慕彼此未終彼勿起
kuānwéixiàn jǐnyònggōng gōngfūdào zhìsètōng
寬為限緊用功工夫到滯塞通
xīnyǒuyí suízhájì jiùrénwèn qiúquèyì
心有疑隨札記就人問求確義
fángshìqīng qiángbìjìng jīànjié bǐyànzhèng
房室清墻壁凈幾案潔筆硯正
mòmópiān xīnbùduān zìbújìng xīnxiānbìng
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
lièdiǎnjí yǒudìngchù dúkànbì huányuánchù
列典籍有定處讀看畢還原處
suīyǒují juànshùqí yǒuquēhuài jiùbǔzhī
雖有急卷束齊有缺壞就補之
fēishèngshū bǐngwùshì bìcōngmíng huàixīnzhì
非圣書屏勿視敝聰明壞心志
wùzìbào wùzìqì shèngyǔxián kěxúnzhì
勿自暴勿自棄圣與賢可馴致
《弟子規》全文翻譯
總 敘
概述:弟子規原名〈訓蒙文〉,為清朝康熙年間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內容采用《論語》學而篇第六條:“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的文義以三字一句,兩句一韻編纂而成,分為五個部份加以演述;具體列舉出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學應有的禮儀與規范,特別講求家庭教育與生活教育。后經清朝賈存仁修訂改編,并改名為〈弟子規〉,是啟蒙養正,教育子弟敦倫盡份防邪存誠,養成忠厚家風的最佳讀物。
弟子規 圣人訓 首孝悌 次謹信
泛愛眾 而親仁 有余力 則學文
易解:弟子規這本書,是依據至圣先師孔子的教誨而編成的生活規范。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姊妹。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語行為中要小心謹慎,要講信用。和大眾相處時要平等博愛,并且親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學習,這些都是很重要非做不可的事,如果做了之后,還有多余的時間精力,就應該好好的學習六藝等其他有益的學問。
入則孝
父母呼 應勿緩 父母命 行勿懶
父母教 須敬聽 父母責 須順承
易解:父母呼喚,應及時回答,不要慢吞吞的很久才應答,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動身去做,不可拖延或推辭偷懶。父母教導我們做人處事的道理,是為了我們好,應該恭敬的聆聽。做錯了事,父母責備教誡時,應當虛心接受,不可強詞奪理,使父母親生氣、傷心。(君子聞過則喜,小人聞過則怒。)
冬則溫 夏則凊 晨則省 昏則定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業無變
易解:侍奉父母要用心體貼,二十四孝的黃香(香九齡),為了讓父親安心睡眠,夏天睡前會幫父親把床鋪扇涼,冬天寒冷時會為父親溫暖被窩,實在值得我們學習。早晨起床之后,應該先探望父母,并向父母請安問好。下午回家之后,要將今天在外的情形告訴父母,向父母報平安,使老人家放心。外出離家時,須告訴父母要到那里去,回家后還要當面稟報父母回來了,讓父母安心。平時起居作息,要保持正常有規律,做事有常規,不要任意改變,以免父母憂慮。
事雖小 勿擅為 茍擅為 子道虧
物雖小 勿私藏 茍私藏 親心傷
易解:縱然是小事,也不要任性,擅自作主,而不向父母稟告。如果任性而為,容易出錯,就有損為人子女的本分,因此讓父母擔心,是不孝的行為。公物雖小,也不可以私自收藏占為己有。如果私藏,品德就有缺失,父母親知道了一定很傷心。
親所好 力為具 親所惡 謹為去
身有傷 貽親憂 德有傷 貽親羞
親愛我 孝何難 親憎我 孝方賢
親有過 諫使更 怡吾色 柔吾聲
諫不入 悅復諫 號泣隨 撻無怨
易解:父母親所喜好的東西,應該盡力去準備,父母所厭惡的事物,要小心謹慎的去除(包含自己的壞習慣)。要愛護自己的身體,不要使身體輕易受到傷害,讓父母親憂慮。(曾子曰:“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要注重自己的品德修養,不可以做出傷風敗德的事,使父母親蒙受恥辱。當父母親喜愛我們的時候,孝順是很容易的事;當父母親不喜歡我們,或者管教過于嚴厲的時候,我們一樣孝順,而且還能夠自己反省檢點,體會父母的心意,努力改過并且做得更好,這種孝順的行為最是難能可貴。 父母親有過錯的時候,應小心勸導改過向善,勸導時態度要誠懇,聲音必須柔和,并且和顏悅色,(子夏問孝。子曰:“色難。”)如果父母不聽規勸,要耐心等待,一有適當時機,例如父母情緒好轉或是高興的時候,再繼續勸導;如果父母仍然不接受,甚至生氣,此時我們雖難過得痛哭流涕,也要懇求父母改過,縱然遭遇到責打,也無怨無悔,以免陷父母于不義,使父母一錯再錯,鑄成大錯。
親有疾 藥先嘗 晝夜侍 不離床
喪三年 常悲咽 居處變 酒肉絕
喪盡禮 祭盡誠 事死者 如事生
易解:父母親生病時,子女應當盡心盡力的照顧,一旦病情沉重時,更要晝夜服侍,不可以隨便離開。父母去世之后,守孝期間(古禮三年),要常常追思、感懷父母教養的恩德。自己的生活起居必須調整改變,不能貪圖享受,應該戒絕酒肉(請參考地藏經,孝子應如何給往生者修福)。辦理父母親的喪事要哀戚合乎禮節,不可草率馬虎,也不可以為了面子鋪張浪費,才是真孝順。(論語: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祭拜時應誠心誠意,對待已經去世的父母,要如同生前一樣恭敬。(論語: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財物輕 怨何生 言語忍 忿自泯
易解:當哥哥姊姊的要友愛弟妹,作弟妹的要懂得恭敬兄姊,兄弟姊妹能和睦相處,一家人和樂融融,父母自然歡喜,孝道就在其中了。與人相處不斤斤計較財物,怨恨就無從生起。言語能夠包容忍讓,多說好話,不說壞話,忍住氣話,不必要的沖突、怨恨的事情自然消失不生。(言語為福禍之門。孔門四科有:德行、言語、政事、文學。可見言語之重要。)
或飲食 或坐走 長者先 幼者后
長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己即到
易解:良好的生活教育,要從小培養;不論用餐就座或行走,都應該謙虛禮讓,長幼有序,讓年長者優先,年幼者在后。長輩有事呼喚人,應代為傳喚,如果那個人不在,自己應該主動去詢問是什么事?可以幫忙就幫忙,不能幫忙時則代為轉告。(“人生以服務為目的,不以奪取為目的。”青少年守則明言:助人為快樂之本。)
稱尊長 勿呼名 對尊長 勿現能
路遇長 疾趨揖 長無言 退恭立
騎下馬 乘下車 過猶待 百步余
易解:稱呼長輩,不可以直呼姓名,在長輩面前,要謙虛有禮,不可以炫耀自己的才能;路上遇見長輩,應向前問好,長輩沒有事時,即恭敬退后站立一旁,等待長輩離去。古禮:不論騎馬或乘車,路上遇見長輩均應下馬或下車問候,并等到長者離去稍遠,約百步之后,才可以離開。(敬老尊賢)
長者立 幼勿坐 長者坐 命乃坐
尊長前 聲要低 低不聞 卻非宜
進必趨 退必遲 問起對 視勿移
事諸父 如事父 事諸兄 如事兄
易解:與長輩同處,長輩站立時,晚輩應該陪著站立,不可以自行就坐,長輩坐定以后,吩咐坐下才可以坐。與尊長交談,聲音要柔和適中,回答的音量太小讓人聽不清楚,也是不恰當的。有事要到尊長面前,應快步向前,退回去時,必須稍慢一些才合乎禮節。當長輩問話時,應當專注聆聽,眼睛不可以東張西望,左顧右盼。
對待叔叔、伯伯等尊長,要如同對待自己的父親一般孝順恭敬,對待同族的兄長(堂兄姊、表兄姊),要如同對待自己的兄長一樣友愛尊敬。
謹
朝起早 夜眠遲 老易至 惜此時
晨必盥 兼漱口 便溺回 輒凈手
易解:為人子應早起,把握光陰及時努力,若經常晚睡、甚至熬夜,不但對身體健康不好,也影響白天正常的作息。歲月不待人,青春要珍惜。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悲傷。) 早晨起床后,務必洗臉、刷牙、漱口使精神清爽,有一個好的開始。大小便后,一定要洗手,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才能確保健康。(防止腸病毒,要學會洗手,手心、手背、指縫間均要仔細搓洗)(陶淵明詩: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
冠必正 紐必結 襪與履 俱緊切
置冠服 有定位 勿亂頓 致污穢
衣貴潔 不貴華 上循份 下稱家
對飲食 勿揀擇 食適可 勿過則
易解:要注重服裝儀容的整齊清潔,戴帽子要戴端正,衣服扣子要扣好,襪子穿平整,鞋帶應系緊,否則容易被絆倒,一切穿著以穩重端莊為宜。回家后衣、帽、鞋襪都要放置定位,避免造成臟亂,要用的時候又要找半天。(大處著眼,小處著手,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是成功的一半。) 穿衣服需注重整潔,不必講究昂貴、名牌、華麗。穿著應考量自己的身份及場合,更要衡量家中的經濟狀況,才是持家之道。(不要為了面子,更不要讓虛榮心作主,無謂的開銷就是浪費。) 日常飲食要注意營養均衡,多吃蔬菜水果,少吃肉,不要挑食,不可以偏食,三餐常吃八分飽,避免過量,以免增加身體的負擔,危害健康。
年方少 勿飲酒 飲酒醉 最為丑
步從容 立端正 揖深圓 拜恭敬
勿踐閾 勿跛倚 勿箕踞 勿搖髀
易解:飲酒有害健康,要守法,青少年未成年不可以飲酒。成年人飲酒也不要過量,試看醉漢瘋言瘋語,丑態畢露,惹出多少是非?(論語:“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夫子勸勉我們:食物不要過分講求精美,烹調不要過分要求細致。) (老子說:圣人為腹不為目。飲食是為了吃飽肚子,不是為了滿足口目。)當今的文明病例如:癌癥、糖尿病…等多為營養過多,與營養失衡所造成。應注意過份加工,太精致的食品,都含有化學添加物,有害健康,不宜食用。 走路時步伐應當從容穩重,不慌不忙,不急不緩;站立時要端正有站相,須抬頭挺胸,精神飽滿,不可以彎腰駝背,垂頭喪氣。(立如松,行如風,坐如鐘,臥如弓。) 問候他人時,不論鞠躬或拱手都要真誠恭敬,不能敷衍了事。進門時腳不要踩在門檻上,站立時身體也不要站得歪歪斜斜的,坐的時候不可以伸出兩腿,腿更不可以抖動,這些都是很輕浮、傲慢的舉動,有失君子風范。
緩揭簾 勿有聲 寬轉彎 勿觸棱
執虛器 如執盈 入虛室 如有人
事勿忙 忙多錯 勿畏難 勿輕略
易解:進入房間時,不論揭簾子、開門的動作都要輕一點、慢一些,避免發出聲響。在室內行走或轉彎時,應小心不要撞到物品的棱角,以免受傷。拿東西時要注意,即使是拿著空的器具,也要像里面裝滿東西一樣,小心謹慎以防跌倒或打破。進入無人的房間,也要像有人在一樣,不可以隨便。做事不要急急忙忙慌慌張張,因為忙中容易出錯,不要畏苦怕難而猶豫退縮,也不可以草率,隨便應付了事。
斗鬧場 絕勿近 邪僻事 絕勿問
將入門 問孰存 將上堂 聲必揚
人問誰 對以名 吾與我 不分明
易解:凡是容易發生爭吵打斗的不良場所,如賭博、色情等是非之地,要勇于拒絕,不要接近,以免受到不良的影響。一些邪惡下流,荒誕不經的事也要謝絕,不聽、不看,不要好奇的去追問,以免污染了善良的心性。
將要入門之前,應先問:“有人在嗎?”不要冒冒失失就跑進去。進入客廳之前,應先提高聲音,讓屋內的,知道有人來了。如果屋里的人問:“是誰呀?”應該回答名字,而不是:“我!我!”讓人無法分辨我是誰?
用人物 須明求 倘不問 即為偷
借人物 及時還 后有急 借不難
【其他版本:借人物 及時還 人借物 有勿慳】
易解:借用別人的物品,一定要事先講明,請求允許。如果沒有事先征求同意,擅自取用就是偷竊的行為。借來的物品,要愛惜使用,并準時歸還,以后若有急用,再借就不難。(諺云:好借好還,再借不難。)
【別人向你借東西,只要自己有的話就不要吝嗇】
信
凡出言 信為先 詐與妄 奚可焉
話說多 不如少 惟其是 勿佞巧
奸巧語 穢污詞 市井氣 切戒之
易解:開口說話,誠信為先,答應他人的事情,一定要遵守承諾,沒有能力做到的事不能隨便答應,至于欺騙或花言巧語,更不能使用!(論語:與朋友交言而有信。信近于義,言可復也。注:復者實踐也,約定的事情要合乎義理才能實踐。) 話多不如話少,話少不如話好。說話要恰到好處,該說的就說,不該說的絕對不說,立身處世應該謹言慎行,談話內容要實事求是,所謂:‘詞,達而已矣!’;不要花言巧語,好聽卻靠不住。奸詐取巧的語言,下流骯臟的話,以及街頭無賴粗俗的口氣,都要避免不去沾染。(論語·子曰: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
見未真 勿輕言 知未的 勿輕傳
事非宜 勿輕諾 茍輕諾 進退錯
凡道字 重且舒 勿急疾 勿模糊
彼說長 此說短 不關己 莫閑管
易解:任何事情在沒有看到真相之前,不要輕易發表意見,對事情了解得不夠清楚明白時,不可以任意傳播,以免造成不良后果。(謠言止于智者,不要被謠言所利用。) 不合義理的事,不要輕易答應,如果輕易允諾,會造成做也不是,不做也不好,使自己進退兩難。 講話時要口齒清晰,咬字應該清楚,慢慢講,不要太快,更不要模糊不清。 遇到他人來說是非,聽聽就算了,要有智慧判斷,不要受影響,不要介入是非,事不關己不必多管。
見人善 即思齊 縱去遠 以漸躋
見人惡 即內省 有則改 無加警
易解:看見他人的優點或善行義舉,要立刻想到學習看齊,縱然目前能力相差很多,也要下定決心,逐漸趕上。 看見別人的缺點或不良的行為,要反躬自省,檢討自己是否也有這些缺失,有則改之,無則加勉。(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唯德學 唯才藝 不如人 當自礪
若衣服 若飲食 不如人 勿生戚
聞過怒 聞譽樂 損友來 益友卻
聞譽恐 聞過欣 直諒士 漸相親
易解:每一個人都應當重視自己的品德、學問、和才能技藝的培養,如果感覺到有不如人的地方,應當自我惕勵奮發圖強。至于外表穿著,或者飲食不如他人,則不必放在心上,更沒有必要憂慮自卑。(論語·顏回 居陋巷,一簞食、一瓢飲,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君子憂道不憂貧) 如果一個人聽到別人說自己的缺失就生氣,聽到別人稱贊自己就歡喜,那么壞朋友就會來接近你,真正的良朋益友反而逐漸疏遠退卻了。反之,如果聽到他人的稱贊,不但沒有得意忘形,反而會自省,唯恐做得不夠好,繼續努力;當別人批評自己的缺失時,不但不生氣,還能歡喜接受,那么正直誠信的人,就會漸漸喜歡和我們親近了。(人以群分,物以類聚。同聲相應,同氣相求。)
無心非 名為錯 有心非 名為惡
過能改 歸于無 倘掩飾 增一辜
易解:無心之過稱為錯,若是明知故犯,有意犯錯便是罪惡。知錯能改,是勇者的行為,錯誤自然慢慢的減少消失,如果為了面子,死不認錯,還要去掩飾,那就是錯上加錯了。 (子曰:知過能改,善莫大焉!又曰:知恥近乎勇。)
泛愛眾
凡是人 皆須愛 天同覆 地同載
行高者 名自高 人所重 非貌高
才大者 望自大 人所服 非言大
易解:只要是人,就是同類,不分族群、人種、宗教信仰,皆須相親相愛。同是天地所生萬物滋長的,應該不分你我,互助合作,才能維持這個共生共榮的生命共同體。(物種以競爭為目的。人類以互助合作為目的。) 德行高尚者,名望自然高超。大家所敬重的是他的德行,不是外表容貌。有才能的人,處理事情的能力卓越,聲望自然不凡,然而人們之所以欣賞佩服,是他的處事能力,而不是因為他很會說大話。
己有能 勿自私 人所能 勿輕訾
勿諂富 勿驕貧 勿厭故 勿喜新
人不閑 勿事攪 人不安 勿話擾
易解:當你有能力可以服務眾人的時候,不要自私自利,只考慮到自己,舍不得付出。對于他人的才華,應當學習欣賞贊嘆,而不是批評、嫉妒、毀謗。不要去討好巴結富有的人,也不要在窮人面前驕傲自大,或者輕視他們。不要喜新厭舊,對于老朋友要珍惜,不要貪戀新朋友或新事物。對于正在忙碌的人,不要去打擾他,當別人心情不好,身心欠安的時候,不要閑言閑語干擾他,增加他的煩惱與不安。
人有短 切莫揭 人有私 切莫說
道人善 即是善 人知之 愈思勉
揚人惡 即是惡 疾之甚 禍且作
善相勸 德皆建 過不規 道兩虧
易解:別人的缺點,不要去揭穿,對于他人的隱私,切忌去張揚。贊美他人的善行就是行善。當對方聽到你的稱贊之后,必定會更加勉勵行善。張揚他人的過失或缺點,就是作了一件壞事。如果指責批評太過分了,還會給自己招來災禍。朋友之間應該互相規過勸善,共同建立良好的品德修養。如果有錯不能互相規勸,兩個人的品德都會有缺陷。
凡取與 貴分曉 與宜多 取宜少
將加人 先問己 己不欲 即速已
易解:財物的取得與給予,一定要分辨清楚明白,寧可多給別人,自己少拿一些,才能廣結善緣,與人和睦相處。 事情要加到別人身上之前(要托人做事),先要反省問問自己:換作是我,喜歡不喜歡,如果連自己都不喜歡,就要立刻停止。(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
恩欲報 怨欲忘 報怨短 報恩長
待婢仆 身貴端 雖貴端 慈而寬
勢服人 心不然 理服人 方無言
易解:受人恩惠要時時想著報答,別人有對不起自己的事,應該寬大為懷把它忘掉,怨恨不平的事不要停留太久,過去就算了,‘不要老放在心上,處罰自己,苦惱自己!’至于別人對我們的恩德,要感恩在心常記不忘,常思報答。對待家中的婢女與仆人,要注重自己的品行端正并以身作則,雖然品行端正很重要,但是仁慈寬大更可貴,如果仗勢強逼別人服從,對方難免口服心不服。唯有以理服人,別人才會心悅誠服沒有怨言。
親仁
同是人 類不齊 流俗眾 仁者希
果仁者 人多畏 言不諱 色不媚
能親仁 無限好 德日進 過日少
不親仁 無限害 小人進 百事壞
易解:同樣是人,善惡邪正,心智高低卻是良莠不齊。跟著潮流走的俗人多,仁慈博愛的人少,如果有一位仁德的人出現,大家自然敬畏他,因為他說話公正無私沒有隱瞞,又不討好他人。所以大家才會起敬畏之心。能夠親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學習,真是再好不過了,因為他會使我們的德行一天比一天進步,過錯也跟著減少。如果不肯親近仁人君子,就會有無窮的禍害,因為不肖的小人會趁虛而入,跑來親近我們,日積月累,我們的言行舉止都會受影響,導致整個人生的失敗。(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余力學文
不力行 但學文 長浮華 成何人
但力行 不學文 任己見 昧理真
易解:不能身體力行孝、悌、謹、信、泛愛眾、親仁這些本分,一味死讀書,縱然有些知識,也只是增長自己浮華不實的習氣,變成一個不切實際的人,如此讀書又有何用?反之,如果只是一味的做,不肯讀書學習,就容易依著自己的偏見做事,蒙蔽了真理,也是不對的。(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讀書法 有三到 心眼口 信皆要
方讀此 勿慕彼 此未終 彼勿起
寬為限 緊用功 功夫到 滯塞通
心有疑 隨札記 就人問 求確義
易解:讀書的方法要注重三到,眼到、口到、心到。三者缺一不可,如此方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研究學問,要專一,要專精才能深入,不能這本書才開始讀沒多久,又欣羨其他的書,想看其他的書,這樣永遠也定不下心,必須把這本書讀完,才能讀另外一本。 在訂定讀書計劃的時候,不妨寬松一些,實際執行時,就要加緊用功,嚴格執行,不可以懈怠偷懶,日積月累功夫深了,原先窒礙不通,困頓疑惑之處自然而然都迎刃而解了。(中庸:用功日久,而一旦豁然貫通焉,則眾物之表里精粗無不到,而吾心之全體大用無不明矣。) 求學當中,心里有疑問,應隨時筆記,一有機會,就向良師益友請教,務必確實明白它的真義。(不恥下問)
房室清 墻壁凈 幾案潔 筆硯正
墨磨偏 心不端 字不敬 心先病
列典籍 有定處 讀看畢 還原處
雖有急 卷束齊 有缺壞 就補之
易解:書房要整理清潔,墻壁要保持干凈,讀書時,書桌上筆墨紙硯等文具要放置整齊,不得凌亂,觸目所及皆是井井有條,才能靜下心來讀書。古人寫字使用毛筆,寫字前先要磨墨,如果心不在焉,墨就會磨偏了,寫出來的字如果歪歪斜斜,就表示你浮躁不安,心定不下來。 書籍課本應分類,排列整齊,放在固定的位置,讀誦完畢須歸還原處。 雖有急事,也要把書本收好再離開,書本是智慧的結晶,有缺損就要修補,保持完整。(古人一書難求,故有修補之舉。)
非圣書 屏勿視 蔽聰明 壞心志
勿自暴 勿自棄 圣與賢 可馴致
易解:不是傳述圣賢言行的著作,以及有害身心健康的不良書刊,都應該摒棄不要看,以免身心受到污染,智慧遭受蒙蔽,心志變得不健康。遇到困難或挫折的時候,不要自暴自棄,也不必憤世嫉俗,看什么都不順眼,應該發憤向上努力學習,圣賢境界雖高,循序漸進,也是可以達到的。 (孟子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 (唐詩: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
圣賢教育,改變命運! 落實弟子規,做好中國人
【弟子規全文】相關文章:
弟子規全文08-20
弟子規的全文11-21
《弟子規》全文04-29
《弟子規》全文及釋義11-27
《弟子規》全文及解讀08-13
弟子規全文注音09-22
弟子規全文講解10-15
《弟子規》的全文及解釋03-29
有關弟子規的全文03-07
弟子規全文內容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