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規的演講稿20篇
演講稿的寫法比較靈活,可以根據會議的內容、一件事事后的感想、需要等情況而有所區別。在生活中,演講稿在演講中起到的作用越來越大,那么你有了解過演講稿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弟子規的演講稿20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弟子規的演講稿1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在中國好多人聽說過《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但是很少有人提起《弟子規》,前者更加注重于文化教育,但是《弟子規》才是中華五千年文明的結晶,教會了人們如何做人做事。在清代《弟子規》是作為國學課的啟蒙課本的,因為一個人只有先學會了如何做人才可能成為人才,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
《弟子規》篇幅不長,全文共計1080字,三字一句,一共五個部分。具體列出為人子弟在家、外出、待人、廚師、接物、求學應該有的`禮儀和規范。首先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做到尊敬父母長輩,對兄弟姐妹一定要團結友愛,其次在日常生活中言行舉止要小心謹慎,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做人最重要的就是講信用,講仁義,講道德,換而言之就是做人一定要厚道。和大眾相處時一定要平等博愛,學會換位思考,須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遇到有人德的人呢,一定要向他們學習,學習是一件崇高偉大的事情不應該有那么多的想法。一個人只有掌握了文化和技能才能真正的立足于社會,這是亙古不變的真理,也是社會優勝劣汰的法則。
弟子規的演講稿2
尊敬的各位領導、教練、老師,親愛的各位同學們
大家好:
我是初三一班的x,在此我很榮幸能夠代表六棟樓來和同學們分享學習弟子規后的心得,以及感受。
《弟子規》原名為《訓蒙文》是清朝康熙年間秀才李淑敏所作,其內容采用《論語·學而篇》第六條 :“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的文義以三字一句,兩句一韻編纂而成,分以五個部分而成,分為五個部分加以演述;具體列舉出為人子弟在家、外出、待人接物、求學應有的禮儀與規范,特別講求家庭教育與生活教育,后經清朝賈存仁修訂改編而成,并正式改名為《弟子規》
《弟子規》于20xx年2月進入校園,至今已快一年了,相信同學們對《弟子規》也有自己的感想,我認為“弟子”就是學生,父母的孩子;從廣義上來講,“弟子規”就是每一個人,“規”就是規范、道理。自從弟子規入校以后,學校少了隨手亂扔垃圾的人多了主動揀起垃圾的人;學校少了講粗言爛語的人,多了尊師愛幼的人。我認為《弟子規》要從小做起,從孝做起。這是我接觸弟子規以來最深的感觸。孝是我們中華民族五千年的優良傳統美德,所以我們要一直傳承下去。在中國,父母無時無刻不再關心自己的孩子。我的父母老是這么說:“好好讀書、好好吃飯、出門小心一點兒、不要感冒了——”但是他們去從來不讓我擔心他們的.身體;每次他們總是重復著那句話——我們不用你擔心,你把自己照顧好就行了。我清楚地知道,我無法也不可能讓父母為我放下心來,因為我無論我有多聽話,或是有多么快樂,我永遠都是他們的兒子,永遠都是他們心中最難割舍的、長不大的、不懂事的孩子。
除了行孝之外還要泛愛眾,論語中有句話是:“欲人愛己,必先愛人。”由此可見泛愛眾的重要性。
除了要泛愛眾之外,還要以“信為先”這里就給我們的老師、教練和同學們敲了個警鐘。比方說教練、老師答應或承諾學生說你要做什么事,但是你去忘記去做了或者是沒有去做都會造成學生對你的不良印象。而同學們也要以信待人,如果你沒有信用,別人就會看不起你,你就會沒有朋友!
同學們,讓我們共同學好、學透徹《弟子規》,并落實到生活中去吧!他可以幫助我們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念,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培養敦厚善良的品性。同學們,讓我們一起建設和諧校園、一起譜寫青春的樂章吧!!!!!!
弟子規的演講稿3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按照郁老師的`要求,我們暑假期間要從《快樂暑假》上面自選5本以上的書來閱讀。我選的分別是《我愛你,中國》、《神話故事》、《科學童話》、《伊索寓言》、《中國漢字》還有《弟子規》,其中前面幾本,我每天都朗讀,而對于《弟子規》,父母要求我每天背誦一段,41段用了41天已經全部背誦完畢。
我感覺《弟子規》對我們生活很有幫助。它教會我們怎么對待父母和長輩,也教會我們怎么對待身邊的人和事情,甚至連怎么穿戴吃飯、怎么讀書、怎么整理書籍都有很明確的要求。
有一次,有人按家里門鈴,我正在玩IPAD, 媽媽讓我去開門,我坐著不動,媽媽就說“父母命,行勿懶”,我趕緊跑去開門了。我平時吃飯,不太愛吃冬瓜和木耳,家人又會從《弟子規》里找到教育我的句子“對飲食,勿揀擇”。“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當我有時讀書不用心時候,我耳邊就有人會這么說。
《弟子規》對于我們日常生活真的很有幫助哦!
弟子規的演講稿4
暑假里,我和媽媽一起在學習《弟子規》,同時觀看了蔡老師講解《弟子規》的電視講座。
通過學習,我知道了做人的根本,就是要有孝心和恭敬心。蔡老師說:“百善孝為先”,他還講了許多圣賢的`小故事,比如《孟中哭竹》《閔子騫孝母》等……其中最讓我感觸的是中國歷史上的周朝能統治八百年,憑的就是孝和悌,周文王、周武王都很孝順父母,兄弟之間和睦,一家孝,一國就興孝,他們的子民也都效仿,都很孝順,很多的紛爭就自然消失了,國運昌盛,真正做到了齊家、治國、平天下。
學習了《弟子規》后,我和媽媽也在家中用心地去孝敬長輩。因為奶奶喜歡聽評書,家里又沒有收音機,所以常常跑到鄰居家去聽,媽媽就為奶奶買了個收音機,奶奶高興地合不攏嘴,看到她開心的樣子,我和媽媽也很開心。媽媽真正做到了“親所好,力為具”,我應該向媽媽學習。當我寫字的時候,有時會離作業本很近,我想到“親所惡,僅為去”,于是我立刻就把頭抬高了,因為媽媽不希望我變成近視眼。
在生活中我要多替長輩干活,見人要有禮貌,,要按弟子規的要求來對待他人,如果我們每個人都有孝心和恭敬心,學會禮讓,多讀圣賢書,掌握知識,我們的社會就會很和諧,世界也會很和平。
弟子規的演講稿5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讀了《弟子規》我懂得了父母叫時要立即回應不能慢慢騰騰,父母要我們做事是不能托辭拒絕,認真聽父母的教訓,改正錯誤。也懂得了不要因為錯雖小就故意去犯,不要因為東西不值錢就隨便拿走,那會讓父母傷心難過,是不孝,以父母的喜好而喜好,父母不喜歡的盡量不做,更不能做有違道德的事,讓父母蒙羞、我知道了從現在開始熱 愛 生活,最 愛 的`不是自己,而是父母,然后才是自己,而這種愛才應該是理性而又深穩的愛, ,我想,付之行動,方算得上吸收了精髓。
做人的最根本是從一個孝字開始的,懂得了父母對我們的恩情,才會知道回饋,報答我一定好好學習,孝敬父母,感恩父母。
弟子規的演講稿6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我每天詳細閱讀《弟子規》卻發現自己在學習和生活中有許多缺點。
《弟子規》中說:“列典籍,有定處,讀看畢,還原處。” “雖有急,卷束齊,有缺壞,就補之。”可是我偏偏和書作對,我的書桌上放著練習本,練習冊,漫畫書……所有和學習有關,無關的書全都放在書桌上,東一本,西一本,我的書桌成了“舊書攤”,要想找一本急用的書,有時比登天還難。現在我得好好收拾收拾,保持一個良好的讀書環境。
《弟子規》中還說:“出必告,反必面。”但是我出去玩卻常常忘記和家人打招呼。有一次我出去玩,沒有告訴媽媽,我回到家里媽媽狠狠地說了我一頓,我讀過《弟子規》以后,我知道自己做的'不對,我出門時要和媽媽打招呼,回家時也要跟媽媽說一聲。這樣媽媽就不用擔心了。
我讀完了《弟子規》,了解了自己的缺點,在以后的日常生活中,我一定要改掉缺點,做一個完美的好孩子。
弟子規的演講稿7
尊敬的各位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講話的主題是踐行《弟子規》!
古人云:“百善孝為先”,踐行《弟子規》三分鐘演講稿。一個人能夠孝順,他就有一顆善良仁慈的心,有了這份仁心,就可以利益許許多多的人。
《弟子規》中講到:“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
意思是說:在家中,父母叫我們時,應該一聽到就立刻回答,不要許久才答應。父母有事要我們去做,就要趕快行動,不要借故拖延,或者懶得去做。父母教導我們時,必須恭敬地將話聽到心里。我們犯錯了,父母責備我們,應當順從并且承擔過失,不可忤逆他們,讓他們傷心。
《弟子規》中又講到:讀書法 有三到 心眼口 信皆要。也就是說:讀書的方法要注重三到:就是心到、眼到、口到。這三點要實實在在的做到。
《弟子規》中還講到:事雖小,勿擅為;物雖小,勿私藏,三分鐘演講稿《踐行《弟子規》三分鐘演講稿》。
意思是說:事情雖然小, 不要擅自做主而不告訴父母和老師;東西雖然很小,也不要背著大人偷偷地藏起來。
《弟子規》這些規矩看起來很簡單,看似平常無奇,但是我們不妨捫心自問,我們做到了嗎?
從這個月開始,我校將開展《踐行〈弟子規〉,好習慣養成教育》活動,希望同學們在活動中養成:良好的安全習慣、良好的衛生習慣、文明懂禮貌的好習慣、節能環保的好習慣、良好的學習習慣、熱愛集體的好習慣、愛護公物的.好習慣、良好的生活習慣。學校將對優秀集體和個人進行表彰。
同學們,播種一種行為,收獲一種習慣;播種一種習慣,收獲一種性格;播種一種性格,收獲一種命運。讓我們從現在開始認真去踐行《弟子規》,修養自己的品行,做一個對祖國,對社會有用的人。
我的演講結束了,謝謝大家!
弟子規的演講稿8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讀了《弟子規》使我受益匪淺。其中有些道理很簡單,但是我就是沒有用在現實生活中。因為在學習《弟子規》之后才真正的懂得。《弟子規》增長了我的.智慧,震撼了我的心靈。通過對《弟子規》的學習我有三點體會:
第一:做人要學會感恩。對一個人而言,應該報答的最大恩情是對父母的養育之恩,所以《弟子規》的第一章就是《入則孝》感恩之心體現在一個“孝”字上。“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想一想這些都是我們做兒女的孝順父母的基本要求,但我卻有很多沒有做到。
第二:待人接物要懷著恭敬之心,為人要謙虛。隨然我從小就讀這樣的名言警句,但我卻沒有意識到謙虛是一種品質,而每次被老師或家長夸獎一句就驕傲,得意的不得了。
第三:要有自己的人生目標。想我都沒有人生目標,所以我才不會努力去辦好每一件事。
所以,以后我要按《弟子規》里的規矩認真學習,認真去感悟,認真去實踐。
弟子規的演講稿9
《弟子規》是我上大班的時候早上上學路上我和媽媽背的。每天背一小段長時間積累下來的全文。學完《弟子規》,你會知道很多道理。比如:“父母來電,不應該慢下來;父母,不要偷懶。”父母叫你的時候,你不能慢動作。父母打電話給你,你不能拖拖拉拉。“你在哪里說話,先信,騙又騙,你能怎么辦?”也就是說,你說的`應該是實話,而不是廢話。“讀書有三種方式,你要誠實,要相信。”是用心、用眼、用口去閱讀,從而專心閱讀。“心中有疑惑,就跟著筆記走,問人,求真相。”就是把自己不會的寫下來,有時間就去找別人請教。
《弟子規》里有很多古代孝子的故事。我想向他們學習。還有九個《三國演義》人物的故事,我很喜歡看。以后我會把《弟子規》中的原理運用到學習和生活中。
弟子規的演講稿10
《弟子規》是根據《三字經》寫的。禮儀規范是做人的基礎。就像一棵大樹,只有當它的根扎牢了,它才能茁壯成長。做人,只有建立最基本的道德,一個有謙虛、尊重、善良、博愛之心的人,在未來的生活和工作中是立于不敗之地的。就像繪畫一樣,讓沒有繪畫基礎的孩子發揮想象力,是不可能創作出優秀作品的。如果你不知道做人的基本原則,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他就不會被別人接受,他的生活也不會幸福。我也沒受過正規的傳統文化教育。學習了《弟子規則》,覺得自己有責任和義務在正確理解中國古代文化的基礎上傳承這份文化瑰寶。我真誠地希望每一個教育工作者都能意識到這一點,從我們班級教育的每一點做起,幫助每一個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總之,我接觸傳統文化已經一年了。其實這種計算不一定正確,因為每個生活在中國的人都是受傳統文化影響的。文化畢竟是一個不斷傳遞的過程。就像我的一個語文老師說的“不管是世家子弟還是山里的村民,不管是懂一點點字還是一個字都不會讀,他的言行舉止都體現了儒家文化的修養”。這句話,我感覺越來越深。一個觀念在中國延續了幾千年。這里的人哪里不受影響?雖然傳統文化在近代遭受了許多災難,但她在中國仍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
在我看來,《弟子規》包含了《孝經》《禮》等傳統觀念,尤其是在行動方面。所謂紀律,就是規范的意思。本來這本書是作為兒童啟蒙書用的,和《三字經》差不多。但是現在的人普遍缺乏這種教育,所以現在學習這個經典是合適的。特別是現在社會倫理道德脫節,人心不老。有志之士呼吁重新定位我們的教育,突出人文思想,突出人文關懷,創造和諧社會,和諧世界,學習經典尤為必要。
學習的.過程是一個認同的過程,而對自己的影響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比如我們學《弟子規》,應該很容易背下來,但是要真正對一個人產生有益的影響是需要時間的。人的一生一定有一些原則,這些原則在他們的潛意識里被他們制約著。學習《弟子規》,就是在我們的生活中,在每一句話,每一個行動中,貫徹圣人的教誨。
學習《弟子規》不僅僅是一個提升個人修養的過程,更是一個升華思想的過程。一個人成長是非常必要的。愛身邊的人,愛這個世界。只有這樣,這個社會才能成為和諧社會,這個世界才能成為和諧世界。
弟子規的演講稿11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在中國,許多人熟知《三字經》、《百家姓》和《千字文》,但鮮有人提及《弟子規》。前三者更側重于文化教育,然而,《弟子規》才真正是中華五千年文明的結晶,教導人們如何做人、如何處事。在清代,作為國學課程的啟蒙教材,《弟子規》被廣泛傳播。因為只有先學會如何做人,一個人才能成為人才,才能對社會有所貢獻。我的回答:在中國,有許多人耳熟能詳《三字經》、《百家姓》和《千字文》,但卻鮮有人提及《弟子規》。盡管前三者更加注重文化教育,但《弟子規》才是中華五千年文明的結晶,它教導人們如何做人、如何處理事務。在清代,作為國學課程的啟蒙教材,《弟子規》被廣泛傳播。因為只有先學會如何做人,方能成為真正的`人才,對社會產生積極影響。
《弟子規》篇幅不長,全文共計1080字,三字一句,一共五個部分。具體列出為人子弟在家、外出、待人、廚師、接物、求學應該有的禮儀和規范。首先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做到尊敬父母長輩,對兄弟姐妹一定要團結友愛,其次在日常生活中言行舉止要小心謹慎,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做人最重要的就是講信用,講仁義,講道德,換而言之就是做人一定要厚道。和大眾相處時一定要平等博愛,學會換位思考,須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遇到有人德的人呢,一定要向他們學習,學習是一件崇高偉大的事情不應該有那么多的想法。一個人只有掌握了文化和技能才能真正的立足于社會,這是亙古不變的真理,也是社會優勝劣汰的法則。
弟子規的演講稿12
今天我閱讀了《弟子規》。
故事傳說的名字是《代父從軍》,里面講述了花木蘭是位女子,一天,匈奴又要進攻中國,皇帝就頒布詔書,去中國各地發布消息讓以前的老兵上戰場打仗,花木蘭爸爸的腿受了重傷不可以打仗,但是,時間緊迫所以花木蘭只好女扮男裝混進軍營,他在這支隊伍里戰了二十三年,都沒有一個人發現他是一名女子。花木蘭面對名利從容淡泊,她只想回家照顧父母。她是一個勇敢淳樸有孝心的女子。
讀了這篇故事傳說我懂得了要謙讓女孩子,也不能欺負女孩子,但是,女孩子也要勇敢,不可因為一點小事而退縮。
第二篇故事傳說是《杜林與古文經學》,這個故事傳說講述了一位勤奮好學的小朋友,他叫杜林,他家很窮,但是有許多從別人家借來的書,還拜訪張竦為師,當時的'人稱他為“通儒”他知識淵博,去全國各地拜訪,他回來時發現有兩個人在自家院子里,其實他倆是來拜訪杜林為師,杜林怕那兩個人把他的秘籍寶典燒掉,就讓他倆每年來一次。
這個故事傳說告訴我了一個道理,要勤奮好學,愛護書籍,愛讀書,長大才可以做對祖國有貢獻的人。
弟子規的演講稿13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我每天詳細閱讀《弟子規》卻發現自己在學習和生活中有許多缺點。
《弟子規》中說:“列典籍,有定處,讀看畢,還原處。” “雖有急,卷束齊,有缺壞,就補之。”可是我偏偏和書作對,我的書桌上放著練習本,練習冊,漫畫書……所有和學習有關,無關的書全都放在書桌上,東一本,西一本,我的書桌成了“舊書攤”,要想找一本急用的書,有時比登天還難。現在我得好好收拾收拾,保持一個良好的讀書環境。
《弟子規》中還說:“出必告,反必面。”但是我出去玩卻常常忘記和家人打招呼。有一次我出去玩,沒有告訴媽媽,我回到家里媽媽狠狠地說了我一頓,我讀過《弟子規》以后,我知道自己做的不對,我出門時要和媽媽打招呼,回家時也要跟媽媽說一聲。這樣媽媽就不用擔心了。
我讀完了《弟子規》,了解了自己的`缺點,在以后的日常生活中,我一定要改掉缺點,做一個完美的好孩子。
弟子規的演講稿14
前段時間我們學校讓我們寫《弟子規》。在姐姐的指導下,我漸漸體會到了《弟子規》的意義。我發現人生有很多規矩,“弟子”也有“規矩”。所以,要想成為一個受人尊敬的人,一定要有紀律,有禮貌,尊老愛幼,守信用。我來說說看后的感受吧!
首先是入行時的孝順,主要是教我們孝順父母和親人。《弟子規》里有這么一句話“親愛的我,孝難,親親我,孝。”意思是:不管父母親人愛不愛你,你都要盡孝,尊重父母親人。因為畢竟是他們生了我們養了我們。我們不能忘記養育我們的`恩情。
第二部是《做兄弟》,教我們如何與人相處。比如“道友兄弟,道公兄弟,穆兄弟,中國孝道。”意思是:兄弟朋友之間要互相尊重,和睦相處。如果他們不和諧,父母應該擔心你。和諧了,就失去了父母的牽掛,相當于孝敬了父母。
我們應該永遠小心我們的生活。俗話說:沒有規則能造就方圓。穿衣服要扣好扣子,擺正位置,整齊,與自己的身份相符;適量飲酒,不要喝醉,不然容易被別人說閑話。對了,一個故事:過去著名詩人王安石,當時是國家的重臣,但是他有個壞習慣:不愛洗澡。有一次,他參加了全國會議。就像國王在會上公然對王安石說話,一只虱子從他脖子爬到他臉上,會上的大臣都能看得一清二楚。很快,就傳遍了全世界,成了千古笑料。所以要吸取教訓,不然可能會變成別人的笑話。
不要自私,要大方,不要計較小事,這樣你會很幸福。
仁,就是善良和仁。善待他人、親人、朋友、同學……現在各種各樣的人都有,但有多少是“仁者”?我自己做了一首小曲:“親仁真好,好日子來了,壞日子少了。”我們要努力!
我已經知道做人做事的道理,但不能光知道,要學會去做。怎么才能做到?學習知識。怎么學?學習可以分為直接學習和間接學習。我們可以向別人學習,別人不一定都是對的。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該學就學,不該學。
這是我看完的感覺。我覺得《弟子規》會對我們的一生有幫助,我想以此作為行為準則。
弟子規的演講稿15
尊敬的領導、尊敬的老師、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
我是計算機11班的xxxxxx,我今日演講的題目是“弟子規讀后感”。
最近讀了一本叫做《弟子規》的書,我慢慢感悟了“弟子規”的意思。我這才發覺,原來做人也有很多規章。因此,想做一個受人尊敬的人就得有法規,有禮貌,尊老愛幼,守信用。它將會使你受益匪淺,以下就是我閱讀此書的點滴體會。
“弟子規,圣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余力,則學文。”這是《弟子規》的總敘,充分概括了所要求我們達到的準則,告知我們如何去做人,如何去學習,如何講文明禮貌。
《弟子規》篇幅短小,共有360句,1080字,卻蘊含豐富內涵。總分為七大部分,分別為:入則孝、出則悌、謹、信、泛愛眾、親仁、余力渾文。“入則孝”告知我們在家中要聽從父母、愛親人,家人有困難或者生病,要盡心盡力的關心、照看;要聽父母的話,不與父母爭吵。做到這一點會讓我們的家庭氛圍更加和諧、溫馨。
“謹”告知我們在生活中要到處留心,不要不把小事放在眼里,小事上也可以體現你的性格,做人必需從小事做起。這使別人眼中的我們非常文靜,成為一個謙謙人子。“信”告知我們要時時講誠信,誠懇守信是做人本分,要直言不諱,不要喜怒無常。“泛愛眾”告知我們,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勿喜新厭舊,要愛每一個人,要心胸寬廣。“親仁”告知我們人與人之間要相互關愛,不要勾心斗角,這就使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親熱無間。“余力學文”對今日的'我們來說是最重要的,它告知我們聽講時要仔細,學習時要努力,寫作時心態要端正,要心無旁騖。
人應活到老,學到老,能學習的人,是最歡樂的。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姐妹,謹慎行事,努力學習,在自己喜愛的專業中暢游,充實自己,提高生活品質,使人生過得更有意義,更幸福,更美滿。
中國是禮儀之邦,她擁有博大精深的文化。禮儀是中華傳統美德寶庫中的一顆燦爛明珠,是中國古代文化的精髓。身居禮儀之邦應為禮儀之民。我覺得現代人開頭重視禮儀是一件很值得傲慢的事情。盼望我們祖國在不斷強大的同時,她的人民素養也在不斷提高。
弟子規的演講稿16
親愛的老師們,親愛的學生們:
大家好!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弟子規》和我一起成長”。《弟子規》是我國的文化瑰寶,凝聚了儒家幾千年的人生哲學和生存智慧。《弟子規》的'八個部分“弟子規矩,賢者訓練,孝為先,信為二,兼愛眾,親仁,余力,再學漢語”,我最喜歡的是入行時的孝。入行就是孝順,顧名思義,入行就是在家,孝順就是對父母的孝順,我們在撫養我們的過程中,永遠不要忘記父母的恩情,處處照顧父母。我們可以用這樣的心去做,就是孝順父母,這是做人的基礎。
孟子說得好,“只有孝才能解決煩惱。”
孝為先。孝其實很簡單。孝道是父母回家時遞過來的一杯溫水,是父母生病時關心的一句問候,是給父母的一件貼心的小棉襖、《弟子規》說:“弟子規,賢者訓。第一孝,第二誠信。”這說明了孝道的重要性。同學們,讓我們一起努力,努力做一個孝順的人!
弟子規的演講稿17
今天看了《弟子規》。
故事名字叫《代父從軍》,講的是花木蘭是女的。有一天,匈奴想再次進攻中國,皇帝發布詔令,向全國各地發消息,讓昔日的老兵上戰場作戰。木蘭父親的腿受了重傷,不能戰斗。然而時間緊迫,木蘭只好扮成男人混進軍營。他在這支軍隊里打了23年,沒人發現他是女的。木蘭淡定淡泊名利。她只想回家照顧父母。她是一個勇敢、單純、孝順的女人。
看了這個故事,我學會了謙虛,不欺負女生。但是,女生要勇敢,不要因為一點小事就退縮。
第二個故事是《杜林與古文經學》。這個故事講的是一個勤奮好學的孩子。他的'名字叫杜林。他家很窮,但是從別人家借的書很多。他還去拜訪了張琪老師。當時被稱為“童如”。他學識淵博,到過全國各地。當他回來時,發現他的院子里有兩個人。事實上,他們是作為老師來杜林的。杜林對此感到害怕。
這個故事告訴我一個道理,要勤奮好學,要愛書,要愛讀書,長大后要做一個為祖國做貢獻的人。
弟子規的演講稿18
我今天讀了我們的國學經典《弟子規》,從這本書中我受到了許多啟發,《弟子規》共有八個部分,這八個部分分別是:總序、入則孝、出則悌、謹、信、泛愛眾、親仁、余力學文等。
總序部分概括地介紹弟子規的主要內容:首先要孝敬父母,尊敬兄長,其次要做事要嚴謹,還要誠實、博愛,在做好以上這些事情的基礎上,還要去學習文化知識。
入則孝這部分內容主要講的是在家要孝順父母的道理。要虛心聽從父母的教誨,了解父母的好惡,力爭為父母生活的更好創造條件。在這些方面,我感覺自己做的還可以,為什么說只是還可以而不是非常好呢,這是因為在大多數時間我做的是好的,但有些時候在有些細節上還不夠注意,比如,有時父母教育我時,我嫌他們嘮叨,沒有做到“父母教,須敬聽”。
出則悌的主要內容是:在外邊要尊敬師長,懂得長幼有序,并要學禮、懂禮等等。我在尊敬師長方面做的很好,對于老師和長輩我都能做到見面主動問好,從內心去尊敬他們,但是有些時候和同學相處的不太好,離“兄弟睦”的要求有點差距,我會努力做的更好。
謹和信的內容主要有:為人處事首先要做到品行端正,誠實守信,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衣著要端正,說話要文明,懂得反省自己,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等。我感覺自己在品行端正方面做的比較好,能夠以誠待人。但是在日常行為習慣的養成方面做的不夠,有時東西擺放比較亂,而不經常收拾。
另外,我在經常反省自己這方面做的'不夠好,不擅于和不愿意做自我批評,這是以后需要改正的,因為只有經常反省自己找到自己的缺點,才能改掉缺點,從而使自己進步。
泛愛眾、親仁的主要意思是:人在世上要有一顆博愛的心,要愛天地萬物,愛萬物生靈,要提高自己的品行修養,更要親近有仁德之人,不強人所難等等。
今天,我就讀到了親仁這一部分,以后我會把剩下的部分全部讀完的,從我讀的弟子規當中,我看到了自己的優點,我發現了自己的不少缺點,我一定會發揚優點,改正缺點,按《弟子規》的要求去做,做一個品學兼優的好學生。
弟子規的演講稿19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這幾天,每當我走進校園的那一刻,有一股暖流在我心中激蕩。因為每間教室都會傳來朗朗讀書聲:弟子規,圣人訓,首孝悌,次謹信??許多同學都已經熟背《弟子規》了。
經過這段時間的學習,我受益匪淺,是《弟子規》在不知不覺中影響了我的一言一行。
我印象深刻的是“見人善,即思齊;縱去遠,以漸躋”這句話,它告訴我要多向進步的同學學習,看見別人的優點和長處,審視自己的不足與差距,就要有勇氣趕上。只要付出努力,只要敢于挑戰,就會實現目標。在學校里,有的同學一旦違反紀律,往往理直氣壯地說:“他也是這樣的!”卻不知道自己失去了一次進步的機會,因為他的眼睛里只看到那些不文明的行為,卻無視周圍許許多多遵規守紀的文明同學。所以,這句話讓我深深地懂得:犯了錯誤不怕,應該有更大的勇氣承認錯誤,迎頭趕上,方為有智慧的人。
使我感受深刻的還有學習篇的“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告訴我們讀書的方法要注重三到:眼到、口到、心到。讀書要專注,專注才能夠深入領會文章的意思,這樣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記得我原來讀書時,經常是囫圇吞棗,讀一篇文章,眼睛在那看著,讀了好幾遍不知道文章說的什么,要不就是老師讓背誦的東西我在那用嘴讀啊讀,背啊背,就是背不過,就是因為我都沒用心去讀。學習《弟子規》后,我終于明白了自己是不懂得讀書的要領,所以考出來的`成績不理想。從此,我學習時都是提前做好預習,做到心眼口合一,真正的用心去感受,去體會,這樣不但提高了學習效率,學習的勁頭也更足了,成績明顯提高了,我變得比以前更自信了!
弟子規,就像浩瀚海洋中一盞指明燈照亮我們前進的路,它潛移默化的影響著我,改變著我,讓我懂得了很多做人的道理,我會一直踐行弟子規,讓文明時刻伴隨我成長!
弟子規的演講稿20
好像是在我三、四歲的時候,爸爸就開始教我讀背《弟子規》啦!一開始,我覺得很好奇、很好玩,因為每讀一句就能得到爸爸媽媽的表揚,心里很得意……。
可是讀著讀著我就覺得沒什么意思,好累,不想讀了!這時候,爸爸跟我說:“清清,你知道爸爸為什么要教你讀背《弟子規》嗎?”我嘟著小嘴說:“不知道,反正我不想讀了,太累了,我想看動畫片!”爸爸沒發火,耐心得對我說:“清清,你想不想讓所有的小朋友和小伙伴都喜歡你,愿意和你一起玩嗎?”我說:“當然想啊”!爸爸說:“想做一個受別人喜愛和尊重的人就得有規有矩,有禮貌,尊老愛幼,守信用。《弟子規》就是教你懂規矩,懂道理,有禮貌,講信用,在日常生活中,和小朋友、大人相處時要團結友愛,會和小伙伴們一起分享,向別人學習好的地方,這些都是很重要非做不可的事,只有做到了這些,大家才會喜愛你,你才會變得越來越聰明,除了《弟子規》,爸爸以后還要教你讀《論語》、《大學》等經典古書,它們能給你的一生帶來非常大的好處,知道嗎?”我懵懂得點了點頭。
有一天我在看動畫片,媽媽叫我吃飯,我正看得高興,媽媽喊了好幾聲我都沒理睬,突然,媽媽念了一句“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這句話爸爸教我讀過,我記得意思是“父母說話要及時回答,不要慢吞吞的很久才應答,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去做,不能偷懶,不然,爸爸媽媽會生氣、傷心”。我趕緊大聲回答媽媽:“好的,媽媽,我把電視關了馬上就來。”以后,當我不想回答爸爸媽媽的'問話時,我就小聲念叨:“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呼應勿緩┄”;當我不想幫媽媽做事時,我就小聲念叨:“父母命行勿懶,父母命行勿懶┄”,提醒自己要聽爸爸媽媽的話,幫爸爸媽媽做事,在學校里,我也樂意幫助同學,幫老師做力所能及的事,得到了大家的喜愛。上學期末,我考了3科100分,還評上了優秀學生干部呢!
現在我每天都快樂的讀背《弟子規》!
【弟子規的演講稿】相關文章:
弟子規和弟子規的解釋09-28
弟子規|《弟子規》創造的奇跡06-30
弟子規10-04
《弟子規》09-22
弟子規全文弟子規里面的故事09-27
弟子規的拼音06-06
弟子規及解釋08-19
《弟子規》作文09-18
弟子規名言08-17
褒貶《弟子規》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