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出塞五首·其二》杜甫賞析

          時間:2025-06-18 14:26:08 賽賽 杜甫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后出塞五首·其二》杜甫賞析

            《后出塞五首》,是唐代大詩人杜甫的組詩作品。這五首詩以一位軍士的口吻,訴說他從應募赴軍到從范陽叛軍中脫身逃歸的經歷,通過一個人的遭遇深刻反映了安史之亂“釀亂期”的歷史真實。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后出塞五首·其二》杜甫賞析,歡迎閱讀。

          《后出塞五首·其二》杜甫賞析

            《后出塞五首·其二》

            朝進東門營, 暮上河陽橋。

            落日照大旗, 馬鳴風蕭蕭。

            平沙列萬幕, 部伍各見招。

            中天懸明月, 令嚴夜寂寥。

            悲笳數聲動, 壯士慘不驕。

            借問大將誰, 恐是霍嫖姚。

            賞析:

            杜甫的《后出塞》共計五首,此為組詩的第二首。本詩以一個剛剛入伍的新兵的口吻,敘述了出征關塞的部伍生活情景。

            “朝進東門營,暮上河陽橋。”首句交待入伍的時間、地點,次句點明出征的去向。東門營,當指設在洛陽城東門附近的軍營。河陽橋,橫跨黃河的浮橋,在河南孟縣,是當時由洛陽去河北的交通要道。早晨到軍營報到,傍晚就隨隊向邊關開拔了。一“朝”一“暮”,顯示出軍旅生活中特有的緊張多變的氣氛。

            “落日照大旗,馬鳴風蕭蕭”,顯然已經寫到了邊地傍晚行軍的情景。“落日”是接第二句的“暮”字而來,顯出時間上的緊湊;然而這兩句明明寫的是邊地之景,《詩經·小雅·車攻》就有“蕭蕭馬鳴,悠悠旆旌”句。從河陽橋到此,當然不可能瞬息即到,但詩人故意作這樣的承接,越發顯出部隊行進的迅疾。落日西照,將旗獵獵,戰馬長鳴,朔風蕭蕭。夕陽與戰旗相輝映,風聲與馬嘶相交織,這不是一幅有聲有色的暮野行軍圖嗎?表現出一種凜然莊嚴的行軍場面。其中“馬鳴風蕭蕭”一句的“風”字尤妙,一字之加,“覺全局都動,颯然有關塞之氣”。

            天色已暮,落日西沉,自然該是宿營的時候了,“平沙列萬幕,部伍各見招”兩句便描寫了沙地宿營的圖景:在平坦的沙地上,整整齊齊地排列著成千上萬個帳幕,那些行伍中的首領,正在各自招集自己屬下的士卒。這里,不僅展示出千軍萬馬的壯闊氣勢,而且顯見這支部隊的整備有素。

            入夜后,沙地上的軍營又呈現出另一派景象和氣氛。“中天懸明月,令嚴夜寂寥。悲笳數聲動,壯士慘不驕”,描畫了一幅形象的月夜宿營一輪明月高懸中天,因軍令森嚴,萬幕無聲,荒漠的邊地顯得那么沉寂。忽而,數聲悲咽的笳聲(靜營之號)劃破夜空,使出征的戰士肅然而生凄慘之感。

            至此,這位新兵不禁慨然興問:“借問大將誰?”──統帥這支部隊的大將是誰呢?但因為時當靜營之后,他也懾于軍令的森嚴,不敢向旁人發問,只是自己心里揣測道:“恐是霍嫖姚”──大概是象西漢嫖姚校尉霍去病那樣治軍有方、韜略過人的將領吧!

            從藝術手法上看,作者以時間的推移為順序,在起二句作了必要的交待之后,依次畫出了日暮、傍黑、月夜三幅軍旅生活的圖景。三幅畫都用速寫的畫法,粗筆勾勒出威嚴雄壯的軍容氣勢。而且,三幅畫面都以邊地曠野為背景,通過選取各具典型特征的景物,分別描摹了出征大軍的三個場面:暮野行軍圖體現軍勢的凜然和莊嚴;沙地宿營圖體現軍容的壯闊和整肅;月夜靜營圖體現軍紀的森嚴和氣氛的悲壯。最后用新兵不可自抑的嘆問和想象收尾。全詩層次井然,步步相生;寫景敘意,有聲有色。故宋人劉辰翁贊云:“其時、其境、其情,真橫槊間意,復欲一語似此,千古不可得”(《杜詩鏡銓》卷三引)。

            譯文

            早晨進入上東門的營地,傍晚就過丁河陽大橋。

            西下的紅日映照大旗,戰馬嘶鳴伴隨著風聲蕭蕭。

            平沙上列著萬千帳幕,各個部隊各自相招。

            天空當中高掛一輪明月,軍令森嚴在夜晚更覺得寂寥。

            凄厲的胡笳聲聲傳來,壯士也感到慘妻而不再氣驕。

            請問大將是哪一位?恐怕就像漢代的霍嫖姚。

            創作背景

            《后出塞五首》當作于唐玄宗天寶十四載(755年)冬,安祿山反唐之初。自開元中唐玄宗改府兵制為募兵制,兵農分離,出現了職業兵。唐德宗時李泌論募兵制是禍亂的根源,說這種應募的兵士,既非土著,又無宗族,重賞賜而輕生。這組詩敘寫開元天寶年間一位軍士從應募赴軍到只身脫逃的經歷,目的在于通過士兵的自述,大聲疾呼地揭露安祿山的反唐真相,叫唐玄宗快快清醒過來,并指出養成安祿山反叛的原因,即在于他自己的好大喜功,過寵邊將,以致安祿山得以邊功市寵、形成養虎貽患。

            賞析

            《后出塞五首》敘寫一個軍士脫身歸來的經歷,通過他的遭遇深刻反映了天寶之變“釀亂期”的歷史真實。組詩主人公是募兵制下的一個應募者形象。他是一無牽掛的漢子,樂意當兵吃糧。詩中提到相贈吳鉤的“少年”,當屬唐詩中常常寫到的少年游俠一類人物。物以類聚,此詩主人公也應是這一類人物。組詩第一首系主人公自敘應募動機及辭家盛況;第二首敘赴軍途中情事,寫初次宿營時的所見所感;第三首是詩人的議論;第四首揭露朝廷對安祿山的驕縱以致養虎貽患;第五首寫軍士逃離軍旅的經過,以及之所以要脫離叛軍的考慮。此組詩的突出成就,便在塑造了一個“典型環境中的典型形象”。

            一度懷著功名萬里雄心的軍士后來逃歸,其逃離的動機,詩中說得很清楚,是由于他在薊門軍中看到“主將”(當指安祿山)日益驕橫、目中無君,而朝廷一味姑息養奸“主將位益崇,氣驕凌上都,邊人不敢議,議者死路衢”,自己本為效忠國家而來(“誓開玄冥北,持以奉吾君”),不料卻上了“賊船”,“坐見幽州騎,長驅河洛昏”,因而三十六計,走為上計了。

            詩一開始就講得很明白,主人公赴邊的目的就是追求“封侯”,“首章便作高興語,往從驕帥者,賞易邀,功易就也。”(浦起龍)此人正是第三首所謂“重高勛”的“今人”、“奮身勇所聞”的“貔虎士”中的一員。“拔劍擊大荒,日收胡馬群;誓開玄冥北,持以奉吾君”,也正屬于這類人物的夸耀口吻。從第一首“男兒生世間,及壯當封侯”到第五首“躍馬二十年,恐辜明主恩”的表白,可見主人公求取功名封賞的思想是一貫的,并未發生何種轉變。“古人重守邊”六句,不能理解為詩中人思想的轉變,而只能理解為詩人自己對時事的評議,或者說它們恰恰是詩人對筆下人物思想、行動的一種批判。說這是杜甫微露本相的地方還不夠,應該說這是作者直接激揚文字,站出來表態。這種夾敘夾議的手法,在杜甫詩中原是并不罕見的。

            據《通典》稱:“國家開元天寶之際,宇內謐如,邊將邀寵,竟圖勛伐,西陲青海之戍,東北天門之師,磧西怛羅之戰,云南渡滬之役,沒入異域數十萬人,向無幽寇內侮,天下四征未息,離潰之勢,豈可量邪!”當時的邊境戰爭,唐玄宗好戰固然是一個原因;兵制的改變,也同樣是個重要原因。府兵原是寓兵于農的一種兵制,將帥不能擁兵自重,故唐朝前期沒有武夫割據事件。而募兵之行,誠如李泌所說,應募兵士多是不事生產的亡命之徒,他們貪功重賞,形成軍中好戰心理。上自朝廷,下至士兵,互相影響,正是“豈知英雄主,出師亙長云。六合已一家,四夷但孤軍。遂使貔虎士,奮身勇所聞。”對侵侮鄰國的興趣隨戰爭的進行愈來愈濃厚,野心的將帥也就得到長成羽翼的機會。

            《后出塞五首》就藝術地再現了這一特定時代的歷史生活。詩中主人公正是募兵制下一個應募兵的典型形象。他既有應募兵通常有的貪功戀戰心理,又有國家民族觀念。他為立功封爵而赴邊,又為避叛逆的“惡名”而逃走。組詩在歡慶氣氛中開頭,凄凄涼涼地結尾,是一出個人命運的悲劇。

            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嘗自稱少陵野老。舉進士不第,曾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是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宋以后被尊為“詩圣”,與李白并稱“李杜”。其詩大膽揭露當時社會矛盾,對窮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內容深刻。許多優秀作品,顯示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因被稱為“詩史”。在藝術上,善于運用各種詩歌形式,尤長于律詩;風格多樣,而以沉郁為主;語言精煉,具有高度的表達能力。存詩一千四百多首,有《杜工部集》。

          【《后出塞五首·其二》杜甫賞析】相關文章:

          杜甫《后出塞五首·其二》譯文及賞析10-08

          杜甫詩詞《后出塞五首》(其二)的詩意賞析07-20

          杜甫的后出塞其二翻譯鑒賞10-17

          杜甫《后出塞五首》其二09-01

          杜甫的《后出塞五首》詩詞賞析11-23

          《后出塞》杜甫原文10-31

          王昌齡《出塞(其二)》賞析09-02

          王昌齡出塞(其二)賞析08-29

          杜甫《后出塞五首》10-02

          国产精品好爽好紧好大_亚洲男人综合久久综合_欧美福利电影a在线播放www_国产精品99久久精品无码

                  三级日本久久高清 | 亚洲午夜精品宅男国产天堂 | 亚洲中文精品乱码 | 中文字幕欧美aⅴ字幕 | 亚洲综合另类小说色区一 | 欧美国产亚洲日韩在线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