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描寫山水的古詩詞

          時間:2024-08-05 13:43:27 古詩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明代描寫山水的古詩詞

            明代詩人對于山水都是怎樣描繪的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明代描寫山水的古詩詞,歡迎參考!

          明代描寫山水的古詩詞

            嘆長淮

            明·無名氏

            彌彌長淮水,望之無涯涘。

            東歸日暮秋,霜風波復駛。

            孤舟漾晴空,一葉渺相似。

            落照明遠山,斷岸隔千里。

            中流泊平田,櫓搖過屋址。

            樹杪戲游魚,禾頭遍生耳。

            嗟嗟江上云,欲棲更何倚。

            禹思天下溺,彷徨若猶已。

            我亦吏淮揚,乃弗事胼胝。

            悲哉此民命,九載功實記。

            魚鱉莫與拯,停橈顙徒泚。

            賞析

            本詩《泗虹合志》記載共十一聯。詩題用“嘆”字,可見詩人有感嘆之意。前四聯描寫淮河水在未泛濫時的景象,接著描寫淮河泛濫成災,樹梢游魚,禾頭生耳的.畫面。后五聯寫出詩人看到、想到淮河泛濫,百姓遭殃,心潮澎湃,感慨萬端,不由得感嘆:禹王治水在,淮河難兇險;如今,誰能治淮記實功,福事胼胝惠百姓。全詩意境深邃,嘆息深沉,感悟獨特,從側面反映官宦吃喝玩樂,不關心百姓,淮水泛濫,無人問津的實情。

            過汴堤

            明·汪廣洋

            落日汴堤上,奄忽浮云馳。

            草樹遍原野,茫茫天四垂。

            上有鳥嚶嚶,下有冢累累。

            世故念衰絶,焉知埋者誰。

            孤隋昔撫運,恃安忘險危。

            乃以耳目私,遂令骨肉疲。

            骨肉日已疲,耳目日以虧。

            平陸變滄海,中途歌黍離。

            持此鬰沖襟,涕下莫能揮。

            賞析

            詩人任陜西參政時,回鄉經泗州,察看汴河堤,作此詩。前三聯描寫察看汴堤的`時間、天氣、景物,第四聯抒發詩人情感。后四聯,運用骨肉疲、耳目虧、變滄海、歌黍離,反映汴河泛濫成災、百姓揮淚的情感。所以詩中“撫運恃安危”是本詩的中心,告誡官員,修好汴堤,確保無險,百姓安逸,為官之道。

            過玉環山

            明·汪廣洋

            神女去云遠,名山依舊存。

            佩環空寂寞,嵓壑閱晨昏。

            云水深藏廟,淮流直到門。

            無因停桂檝,中露挹蘭尊。

            賞析

            玉環山在盱眙境內,詩人過玉環山,見神女廟,作此詩。本詩意為:玉環山上女神早已遠去,玉環山之名留傳至今。站在山峰,寂寞之情油然而生。環視玉環山,云霧飄渺,淮水縈繞,女神遠去,情致神廟。

            注釋:①玉環山,萬歷《盱眙縣志》記,縣西八十里,唐興鄉境內,一曰女山,二曰神女廟。《寰宇記》記,狀如玉環形勢回旋,稱之為玉環山。又名為女山。玉環山上有神女廟。相傳,前代有滑州一長者攜二女留于此山,相繼歿,俱有靈異之象,立一廟,稱之為神女廟。

            龜山回文

            明·丘浚

            潮生海岸両崖傾,落月江淮映火明。

            橋透白波流水遠,屋連紅樹帶霜清。

            迢迢漏盡寒更曉,片片云收夜雨晴。

            遙望楚天江渺日,茭蒲盡處落鴻輕。

            賞析

            詩人在秋末冬初,雨后天晴之時,游龜山,作此詩。本詩將龜山石崖,落月江淮、橋透白波、屋連紅樹、迢迢道路、曉行寒風、片片浮云景色描寫成一幅山水畫,展示在讀者眼前。最后抒發詩人楚天江渺日,茭蒲落鴻輕的'心情。本詩充分展示并利用漢語以單音節語素為主和以語序為重要語法手段兩大特點,回環往復,綿延無盡,蕩氣回腸,意興盎然。

            陡山

            明·劉玉

            淮流縈遠陡山阿,南渡曾經翠輦過。

            誰遣緹矒涴厓石,魚龍終日噴煙波。

            賞析

            詩人過陡山,作七言律詩。此詩寥寥四句,將淮水繞陡山,翠綠鋪滿巖,魚龍躍煙波,秋草涴石間的陡山周圍風景,描寫成一幅山水畫,展示給讀者,使人耳目一新。全詩體現詩人駕馭語言的高超能力。“南渡曾經翠輦過”,表示詩人曾經來過陡山。

            注釋:①陡山,即斗山。《太平御覽》引盱眙圖經,斗山周回二十里,與都梁山相連。枕淮之險,名曰斗山。光緒《盱眙縣志稿》記,斗俗謂三山圖經,稱之廣,蓋二山、三山、四山,言之也。萬歷《盱眙縣志》記:“縣東北五里,以山瞰淮河,陡峻,故名。宋高宗常渡此,有字刻石。元將保童磨去,更刻云,“領兵十萬過此山”。正德年間,邑人陳大章筑書舍于山。

            浮山堰

            明·劉玉

            筑堰浮山灌壽春,要將波浪混風塵。

            那知水陸無遮會,半是濱淮未老人。

            賞析

            正值春暖花開之際,詩人游浮山堰,作此詩。本詩第一聯介紹游浮山堰時間及浮山堰作用,第二聯運用擬人手法,描寫浮山堰筑成后,水陸分離,旱時灌溉,澇時排水,并運用“半是濱淮未老人”詩句,贊美浮山堰如童顏未老人,保護濱淮人民免遭洪水之害,也抒發詩人為民排憂解難情感。

            注釋:①浮山堰,光緒《盱眙縣志稿》記,浮山堰治西一百六十里。元和郡縣圖志,堰在招信縣西六十里。明《一統志》記,梁武帝天監十三年,用魏人降二十萬人作浮山堰,欲以淮水灌壽揚,堰壤能壯也。

            查家渡

            漫興 明·張   禴

            龍山南望數峰青,柳壓長堤水抱亭。

            渡口風聲雜鳥語,似言民瘼不堪聽。

            賞析

            本詩意為:站在龍山寺,向南眺望,座座山峰,青翠欲滴;行行柳絮,淮岸飛舞;潺潺淮水,擁抱山亭;查家渡口,鳥語雞鳴;山水瘴氣,永不害民。全詩通過描寫查家渡,贊頌盱眙之地太平盛世,官民同心。

            注釋:①查家渡,光緒《盱眙縣志稿》記:“渡在焦家岡下。南北兩岸闊六七里。康熙五十九年,知縣金運博捐大船二,以濟。今廢。”

            ②龍山,即龍山寺,萬歷《盱眙縣志》記:“原名龜山寺,原寺初建于宋開禧二年,毀于元末兵火,明洪武初重建,正德年間擴建。寺由于為太后祝福,嫌龜字不雅,就改稱龍山寺。”龍山寺年久失俢,逐年毀損。1994年,縣政府重建龍山寺。

            登盱眙山

            明·李   泰

            第一山頭第一游,俯看涯水半空流。

            天香馥郁金仙洞,靈氣氤氳玉帝丘。

            一派鸞笙凌碧落,數聲漁笛隔滄洲。

            塵襟到此應澄澈,為有人間不散愁。

            賞析

            詩人任鳳陽同知時,來盱眙游覽盱眙山(第一山),感悟玉帝丘,作此詩。詩人站在盱眙山,俯視淮河水,眺望金仙洞,遙望明祖陵,遠聽鸞笙鳴,近聽漁笛歌,不由得情從中來,深深感悟到:來此一游,釋放心靈,感悟人生,愁容消盡。

            登盱眙山

            明·吳百朋

            真樂在林丘,年華不易留。

            況兼春乍暖,無復雪深愁。

            月下吾重醉,山中爾獨幽。

            相逢將遠別,念此淚盈眸。

            賞析

            原詩注,吳百朋巡視盱眙時所作。詩人于春暖花開,來到盱眙,月夜登盱山,作此詩。表達詩人月夜登盱山,樂醉在林丘;離別淚盈眸,年華不易留的戀盱眙、崇盱山、愛林丘真情實感。本詩通俗易懂,瑯瑯上口,借物興起,一物一情,色彩濃郁艷麗,情思幽雅細密,意境朦朧綿邈,達到較高的藝術境界。

            登盱山

            明·吳   相

            渡淮欖轡問玻璃,濯卻塵纓日未西。

            直上瑞巖宮里宴,坐看渚物到危磎。

            賞析

            原詩注,嘉靖已酉秋,與揚州東江御史登盱眙山時,作此詩。詩人渡過淮河,登上第一山,游覽玻璃泉,坐宴瑞巖宮,俯視第一山,由此觸景生情。第二、四兩句是本詩的中心,既表示時間、地點,又暗喻詩人要用玻璃泉水、瑞巖泉水洗去陳腐;站在高山,要看到山谷;只要善為民,謙做官,才能終身無愧。

            獅龍橋雨漲

            明·晏   鸞

            百尺虹梁駕海鰲,遠吞雨澗水奔迯。

            年年不用填烏鵲,來往人無病涉勞。

            賞析

            詩人在雨漲之時經過獅龍橋,看到水從橋下流,想到行人無徒勞時,一見鐘情,有感而發,作此詩。本詩寥寥數語,妙趣橫生,運用駕海鰲、填鳥鵲典故形象比喻此橋作用,深化全詩內容,表白詩人情感,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萬歷《盱眙縣志》記:“在舊縣十景之中,此詩見于石中。”

            注釋:①獅龍橋,乾隆《盱眙縣志》記:“在唐興鄉。橋南北有石龍石獅二首,舊廢。邑人陳鎦、陳镃、陳镮重修。為舊縣十景之一。”

            蕭堰

            明·晏鸞

            老盡菰蒲陂水秋,依依鴻雁此相投。

            遙聞清夜驚霜處,仿佛衡陽暮雨愁。

            賞析

            詩人在秋雨之際,來到蕭堰,看到此堰灌溉糧田,禾谷豐收景象,觸景生情,作此詩。本詩是一首抒情之作。未描寫該堰的景色,而是以菰蒲水秋為背景,以鴻雁相留為鋪墊,以遙聞清夜為主線,生動形象的`描繪筑蕭堰的功績,情景匯合,風格高雅。

            注釋:①蕭堰,即唐堰,治東。《郡國利病書》記:“唐堰,在淮城西南九十里,南店地方,乃唐人所筑也。其堰中高傍夾以二子堰,中有蕭家閘,蓋蓄水,以灌西之田,西疇水足,而徐灌東田。蓋田地勢,以行水而為之也。后堰為龍所破。因在山陽、盱眙、寶應三縣之界,記載較少。又稱之蕭堰。”

            龜山值雨

            明·馮世登

            仙舟登李郭,斜雨度淮西。

            花柳正顏色,江山容品題。

            吸日金螺炫,凌霄赤翰齊。

            風云如有約,相送到招提。

            賞析

            詩人正值春雨綿綿之時,游龜山,作此詩。本詩運用李郭登仙,鳥語花香,柳綠山容,凌霄赤翰,風云有約,形象描寫龜山景色和詩人游龜山情懷。本詩充分表達詩人志向高遠的藝術風采。

            西湖舟上

            明·馮世登

            載酒菰莆岸,停橈楊柳風。

            魚梁隔一水,鳥道架長虹。

            賓從扁舟上,樓臺晚照中。

            飛熊踈生用,散鬢且漁翁。

            賞析

            詩人乘舟游西湖,作此詩。本詩線脈清晰,不枝不蔓。通過描寫西湖環境,運用適度的典故,既描寫西湖的美景,又抒發詩人高雅簡樸情懷。全詩在結構上一氣貫注,暗中呼應,似有神氣、靈氣之相伴。

            注釋:① 西湖,萬歷《盱眙縣志》記:“西湖,即十八里湖,治西北七里。自新溝渡口起,至打石山止,長三十里,中有釣*臺,上有東岳廟。”

            渡淮望盱山

            明·蔡毅中

            薄暮停舟漭滉中,中原匯澤入流通。

            遙看汴口長淮月,光映都梁舊日宮。

            寶氣不時疑匹練,笛聲永夜弄清風。

            仰瞻崇圣欣吾道,蘋藻何緣奠孔公。

            賞析

            詩人渡淮時,遙望盱眙景色,聆聽都梁笛聲,心情愉悅,作此詩。本詩刻畫盱眙山水錯落有致,動靜疊加,有色彩,有聲音,組合成一幅立體山水畫面,呈現出美妙的盱眙風光,令人嘆服。也充分體現詩中有畫,畫中有情,情中有感,表達詩人灑脫出塵,閑情逸致,好學上進和崇拜孔子的情懷。

          【明代描寫山水的古詩詞】相關文章:

          描寫山水的古詩詞08-12

          描寫山水的古詩詞10-07

          描寫山水風光的古詩詞05-21

          描寫山水風光的古詩詞05-20

          描寫山水風光的古詩詞精選09-19

          描寫山水風光的古詩詞集錦08-23

          描寫山水湖泊的古詩詞大全10-12

          描寫山水風光的古詩詞優秀08-14

          描寫春天山水風光的古詩詞06-16

          描寫山水風光的著名古詩詞09-27

          国产精品好爽好紧好大_亚洲男人综合久久综合_欧美福利电影a在线播放www_国产精品99久久精品无码

                  午夜三级中文在线 | 天天在线视频精品分类 | 在线看的国产网站 | 亚洲日韩日本一区二区 | 久久精品无限国产资源好片 | 色偷偷精品免费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