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送友人》教學設計

          時間:2024-07-29 22:31:11 煒玲 李白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李白《送友人》教學設計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進行教學設計編寫工作,借助教學設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加有效地進行。怎樣寫教學設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李白《送友人》教學設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李白《送友人》教學設計

            李白《送友人》教學設計 1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①理解李白送別詩的特色,理解詩歌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

            ②熟背全詩

            2.過程與方法

            誦讀法、討論法、比較賞析法

            3.情感態度價值觀

            理解詩人送別友人的真摯而復雜的感受,樹立積極向上的正確友情觀

            教學重點難點

            1.理解李白這首送別詩的特色

            2.把握“孤蓬”這一詩歌傳統意象,掌握重要的表達技藝

            教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1.賞析“橫”和“繞”的表達作用。點撥:如將“橫”字改為“矗”和“屹”有何差異?

            “矗”“屹”寫出了山的挺立與高聳,但卻少了雄偉的氣勢。“橫”字寫出了山的橫亙與綿延,寫出了青山橫亙外城北面的雄偉氣勢,突出了山的靜態美。

            2.賞析“繞”字的表達作用。點撥:如換成“流”字如何?

            “流”字用得過平,沒有寫出送別地點的突出的地貌特征。而“繞”字卻寫出了波光鱗鱗的流水緩緩繞過城東潺潺而過的特征,突出了水流的動態美。

            3.“青”“白”顏色詞的選用的表達作用?

            寫出了色彩明麗的送別環境。

            4.總結:

            詩人運用工整的對偶句,動靜結合,寫出了送別環境中山雄偉的靜態美和水潺潺流動的.動態美,描摹了一幅寥廓秀麗的圖景,雖是別離,卻全不見纏綿悱惻的哀傷情調,反而給人以色彩明麗、節奏明快的感覺。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

            1.理解“孤蓬”這一意象。

            蓬草隨風飛轉,飄泊無根,而離別遠行之人,本如蓬草,離開了家鄉也就如同離開了根,隨著生活遭遇之風而飛轉,前路漫漫而迷惘,更著一“孤”字,憐惜愈甚。此聯表達了作者對朋友飄泊天涯的深切關懷。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1.運用了何種修辭手法?有怎樣的表達效果?

            比喻的修辭手法,天空中的一抹浮云,隨風飄浮,好像友人即將遠離,行蹤不定,任意西東;遠處一輪紅彤彤的夕陽徐徐而下,似乎不忍勿勿離開大地,好像詩人對友人的依依惜別之情。形象地表現了依依惜別之情。

            2.詩人表現這種感情的手法是怎樣的?

            有景有情,情景交融,描寫了一幅離別的畫面,表達了對友人的留戀之情。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1.本詩結尾有什么特色?

            以場景作結,襯托手法。

            2.效果如何?

            班馬,離群的馬。詩人離別之情卻不明說,卻以寫馬襯托。連馬兒臨別之時也不禁蕭蕭長鳴,似有無限深情,馬猶如此,人何以堪。

            3.評價詩人送別詩的情感基調。

            新穎別致,不落窠臼。詩中青翠的山嶺,清澈的流水,火紅的落日,潔白的浮云,相互映襯,色彩明麗。自然美與人情美交織在一起,有聲有色,氣韻生動。詩的節奏明快,感情真摯而又豁達樂觀。

            李白《送友人》教學設計 2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誦讀、體會詩歌語氣并會背誦詩歌,了解李白的創作風格。

            2、能力目標:品味詩歌語言,分析其表現手法,領悟詩歌鑒賞方法。

            3、情感目標:感受詩人通過詩歌所抒發的思想感情,領會作者朋友的深摯感情。

            重點與難點:

            通過品味詩歌語言領會詩人所運用的手法及抒發的感情。

            教學方法:

            引導、交流、點撥。

            一、 導入新課:

            大家回憶一下李商隱的《夜雨寄北》(引導學生齊背)。詩人為何說“君問歸期未有期”?(停頓) “好男兒志在四方”古代許多文人立志遠圖,報效國家或羈旅他鄉,然而古代道路崎嶇坎坷,交通工具落后,親友之間一別多年再會難期,正所謂“歸期未有期”所以他們更重別離,因而備酒餞行,折柳相送,以詩相贈,來表達離愁別緒。所以,多數送別詩情調低沉,那么,李白的是否也是這樣?我們今天就賞析一首送別詩--李白的佳作《送友人》。

            二、了解李白

            三、誦讀與品味:

            1、學生自讀體會

            2、引導學生展示

            3、誦讀語調交流

            老師: 誰來點評一下這首詩的語氣?

            學生1:老師,我覺得這首詩雖然是送別詩卻毫無哀傷之意。

            學生2:我也有此感覺,所以讀的時候應明快達觀一些吧。

            老師: 從哪里看出來的?

            學生2:描寫的景物空闊遼遠,“蕭蕭班馬鳴”中的“鳴”顯出一種豪氣,而“蕭蕭”豪邁中蘊涵著凄涼。

            老師:你能給大家作個示范嗎?(此生讀詩)。

            老師(面向大家):讀得如何?---全班掌聲響起。

            老師:大家的眼睛很明亮,對你表示贊許。---下面我們齊讀一遍,讀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情來,開始。

            老師:看來大家感受比較深刻,讀得很好。大家是怎樣理解詩人情感的?(停頓)語言是傳情達意的工具,作者也是運用他們最精練的語言來表達其最深摯的情感,能否從其他的地方舉一些語言運用精練的例子?

            學生3:“紅杏枝頭春意鬧”中的“鬧”字。

            老師:好在哪里?

            學生3:這里運用了擬人的手法,把春天寫活了,寫出了春天的盎然生機。

            老師:說得好!還有嗎?

            學生4:“僧推月下門”中的“推”與“敲”的故事。若用“推”就是說門是僧人自己關的,表現出他的孤寂;若用“敲”則說明還有其他人但是卻能產生以聲襯靜的效果。

            老師:有道理,認識很深刻。

            學生5:老師我能舉一個非詩歌的例子嗎?

            老師:當然可以。

            學生5:《風雪山神廟》中“那雪下得正緊”中的“緊”字,寫出了風的緊雪的急,還烘托出當時那種緊張的氣氛。

            老師(微笑):看來你是一個細心而善于思考的人啊!(面向大家)其實他們剛才所說的是動詞和形容詞,究竟還有沒有其他的詞語?下面我們就具體品味一下這首詩的語言。請再讀一遍這首詩,找一下詩中都有哪類詞語。

            學生6:名詞、也有動詞、形容詞。

            學生7:還有數詞和量詞。

            老師:請舉例說明。

            學生7:名詞有“青山”、“白水”、“孤蓬”、“浮云”、“落日”、“斑馬”、“游子”,數詞和量詞有“一”、“萬”和“里”。

            老師:其他的呢?

            學生8:動詞有“橫”、“繞”、“征”、“揮手”。

            老師:這些詞都會產生什么樣的效果呢?大家交流一下。(2分鐘)

            學生9:青山和白水,比較明麗,然而孤蓬、浮云、斑馬給人飄泊不定之感,與游子相照應,但是我卻不明白,既然這樣,為什么還寫那色彩明麗的山水呢?

            老師:大家說呢?(學生疑惑)。

            老師(引導):李白是什么性格的人呢?

            學生9:他是浪漫主義詩人,是比較樂觀的人。

            老師:那么,這首詩送別詩,有沒有哀傷之意呢?

            學生9:沒有。這正表現了李白的豁達與樂觀

            老師:所以這首詩雖為送別詩卻感而不傷這就是源于李白的達觀的高貴品格。

            老師:那些動詞呢?大家認為哪些更好?

            學生:“橫”、“繞”

            老師:好在哪里?--(學生疑惑)。

            老師(引導):首先要看這兩個動詞前后分別連接的是什么詞。比如說“橫”,前后連結的是名詞,綜合考慮,然后再跟“繞”的運用對比。

            學生10:“白水繞東城”, 水是動的,那應該是“繞”把水的動態寫出來了吧。

            老師:說得很好,“橫”呢?

            學生8:“橫”描繪出了山的靜態。

            老師:動靜結合,相得益彰。

            學生11:老師,這樣看來,“一”和“萬里”也應綜合考慮了。也就是說在此一別就是萬里,有一種惜別之情,而“斑馬”又增強了這種感情。

            老師:對。大家的發言很精彩。著首詩在同學們的積極探討下越來越清晰了,所以我們通過品味詩歌語言,就能夠了解詩人,就能與他們進行時空對話。其實這里所說的名詞就是詩歌中所說的意象,我們可以把它稱為意象語言,那么,什么是意象呢?大家已經體會到,它首先是客觀物象,其次還寄托著作者的思想情感。其實還有一類語言叫做情感語言,如“鴻雁不堪愁里聽”、“萬里悲秋常作客”中的“愁”、“悲”還有常出現的獨“斷人腸”等,就直接蘊寄作者的情感。而其他的詞,如動詞、形容詞、數詞等,我們就稱他為特定詞語。鑒賞詩歌時,我們都應該認真品味。

            情感語言 如:其他詩歌中的“愁”、

            點撥與展示 :思想情感 “悲”、“獨”等。

            動詞,如:這里的“繞”、“橫”。

            特定詞語 數量詞,如:“一”、“萬里”。

            形容詞,如:蕭蕭

            老師:那么,這首詩的表現手法能否體會出來?

            學生7:用了較多的意象,應是借景抒情吧。

            老師:對,那么誰能夠從表現手法思想情感上對這首詩總結一下呢?

            學生2:這首詩運用借景抒情的手法,表達了作者對友人的依依惜別之情。

            老師(點拔):借什么景呢?也應具體說出來。比如借“孤蓬”、“浮云”、“落日”、“斑馬”表達了對朋友的`依依惜別之情,然而詩中的“青山、白水”色彩明麗給人以感而不傷之意,表現出李白的達觀的高貴品格。

            老師:下面就請同學們從品味語言入手去鑒賞下面一首送別詩---《杜十四之江南》(孟浩然),以表現手法和思想內容為重點。(以下首先學生自己品味,然后學生交流、展示,老師點撥、總結。)

            回顧與反思

            “詩歌與散文”新課程目標指出:“培養鑒賞詩歌和散文作品的濃厚興趣,養成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可見,它對我們的要求是:一、培養鑒賞詩歌的興趣;二是使其獲得高尚的審美情趣,提高文學修養。那么,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應怎樣辦呢?我認為應注重引導學生自主感悟、品味、交流,在感悟品味中,培養其鑒賞興趣,在交流中逐步獲得審美情趣,并在這個過程中使其逐步認識鑒賞詩歌所運用的一般方法。

            另外,從平時的學生做詩歌鑒賞題的情況來看,鑒賞無從下手,組織答案沒有語言可寫。其根本原因,一個是不知如何鑒賞,另一點就是鑒賞時沒有清晰的抓手。我想,運用這種課堂模式,就能夠彌補學生的這種缺陷,使其領會到怎樣鑒賞,從哪里著手鑒賞,鑒賞時有話可說,同時能夠培養其語言表達能力。

            最后,應該說一下目標的設置了。當時綜合考慮新課標和學生現實狀況兩個因素,于是就設置了這三個目標,基本上是按先讀后品再背,最后鞏固拓展的方式進行的,其中以品味語言為中心,因為在品味語言時,其詩歌手法(表現手法學生已有較多認識)和思想內容也自然而然地感受到了,然后再經方法點拔使其徹底清晰。

            李白《送友人》教學設計 3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能夠有感情地誦讀詩歌,把握意象所蘊含的深刻含義,了解李白詩作的豪放風格。

            2、過程與方法:反復誦讀,品味詩歌語言,簡單學習詩歌鑒賞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受詩人送別友人的真摯而復雜的感情,樹立積極向上的正確友情觀。

            教學重點難點:

            1.把握詩歌傳統意象所蘊涵的深刻含義。

            2.理解李白這首送別詩的特色。

            課前幾分鐘讀李白送別詩幾首

            復習導入

            同學們,你們學過李白寫的詩嗎?(預設:《靜夜思》《贈汪倫》《望廬山瀑布》)請大家齊讀《贈汪倫》,想一想: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對汪倫依依惜別之情)

            李白的一生,朋友遍天下。他有許多送別詩,今天,我們又將學習李白的另一首送別詩《送友人》。 新課教學 初讀感知

            1、齊讀《送友人》,正音,理解詩題。

            2、讀了這首詩,那你讀出詩人送別友人時的心情是怎樣的呢?(預設:孤獨、傷感、失落)

            問題引領,分析研討

            1、你是從哪里看出來的?(孤蓬萬里征)

            2、為什么說“孤蓬萬里征”表現了詩人當時很孤獨呢?(孤蓬)

            3、你們知道蓬草嗎?這是一種很小很輕的草,隨風飄飛,古人總喜歡用“征蓬”來象征天涯游子。

            4、為什么詩人在“蓬”前面用了一個“孤”字?(更加突出孤獨)

            5、請問是詩人孤獨?(即將遠征的朋友孤獨,朋友還未遠征,可李白就已擔憂,說明他對友情非常珍視)

            6、“孤蓬”是一種事物,那這首詩中還寫了哪些事物?你可以找出來嗎?(預設:青山、白水、浮云、落日、班馬)

            7、詩人是如何來描繪青山白水的?(預設: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8、“橫”寫出了青山什么特點?(連綿、靜態美)那“繞”呢,寫出了流水什么特點呢?(動態美)(你知道其他古詩句中用字用得特別好的例子嗎?預設“春風又綠江南岸”我這里也有兩例,出示PPT: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

            9、雖是別離,可全不見纏綿悱惻的哀傷情調,反而給人以色彩明麗、節奏明快的感覺。詩人又是怎樣來描繪浮云落日這美景的呢?(預設: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浮云與落日,本是兩種自然景觀,這里用了什么修辭手法嗎?有什么作用呢?(預設:比喻,天空中的浮云隨風漂浮,好像友人即將遠行,行蹤不定。夕陽徐徐而下,不忍離去,就好像此時的詩人舍不得又友人的離去。所以這首詩詩人借浮云和落日來表達自己對友人的依依惜別之情。)

            10、送君千里,終須一別。詩人又是怎樣與友人作這最后一別的呢?(預設: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大家想一想:詩人當時對友人說什么了嗎?(預設:說了,要珍重,后會有期!沒有說,只寫了馬兒蕭蕭長鳴)此時無聲勝有聲,不需要太多的話語,一次次灑脫的揮手告別,包含著詩人對友人最誠摯的'祝福。)

            11、無論是青山流水還是浮云落日,無論是孤蓬飄飛還是班馬嘶鳴,這些事物在古詩里面,我們稱之為“意象”。那你知道什么叫意象嗎?(簡單介紹“意象”“意境”的概念)

            12、其實,古人特別喜歡借助意象來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這兩句詩不知大家聽說過嗎?(出示PPT: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你可以說出這兩句詩中的意象嗎?)

            13、(出示PPT)背景鏈接:這首詩寫于開元十八年(公元730)年左右。李白二十五歲起“辭親遠游”,仗劍出蜀東游。那時的李白漫游了長江、黃河中下游的許多地方,開元十八年(730)左右,他曾一度抵長安,爭取政治出路。(所謂志同道合,天涯難遇一知己,為了實現自己與朋友的理想,所以縱然有萬般的不舍還是蕭灑的揮別。)

            14、此景此情,蕭蕭馬鳴,浮云落日,略顯惆悵與感傷,可完全不會感到灰心頹廢。這就是李白,樂觀豁達,豪放灑脫的李白。 反復誦讀古詩:齊讀,分角色讀,指名讀,注意朗讀時的重音、停頓及語氣。

            15、通過今天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拓展延伸:賞析《送元二使安西》(機動安排)

            我們了解了以《送友人》為代表的李白的送別詩豪放灑脫的風格,下面來看看王維的 《送元二使安西》,找一找意象,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結束語:李白的一生,風流倜儻,豪邁灑脫,明月相伴,美酒相隨,朋友遍天下,詩作傳古今,我們在八年級下學期還將會學習他的《渡荊門送別》,在那里我們會再一次與他相約。今天的課就到這里,同學們再見!

            李白《送友人》教學設計 4

            一、教學目標

            1、運用多種誦讀方法,理解詩歌內容,培養良好的誦讀習慣,并積累重點文言詞語及詩歌中的名句。

            2、以誦讀促思考,通過反復吟誦品味詩歌的意境,感悟詩人的思想感情。

            二、教學重點難點

            《行路難》

            1、詩人復雜變化、激蕩起伏的情感及樂觀自信、積極追求理想的頑強精神。

            2、典故在詩中的含義。

            《送友人》

            1、 詩人寫離情,感情真摯熱誠無纏綿哀傷的情調。

            2、 寓情于景的藝術手法。

            《月下獨酌》

            1、體會詩人看似自得其樂,實則凄涼孤獨的復雜感情。

            2、詩人運用豐富的想象來表達感情的方法。

            說明:

            唐詩是我國傳統文化之瑰寶,課文的學習過程對培養學生熱愛傳統文化意義重大。同時,對六年級學生而言,要能體會到三首詩中詩人復雜的感情,有一定的難度。因此,教學過程應循序漸進,從學生較易掌握的誦讀入手,通過熟讀來感知詩歌的內容,進而通過對詩中關鍵字詞的`品讀,領悟詩歌的意境及詩人復雜的情感。在本篇課文的教學過程中,一定要把握好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的關系,既不能教師滿堂灌,使學生失去了主體體驗的過程,而一味片面強調學生的自主能力,任由其隨意發揮也是不可取的。教師要充分發揮主導作用,在課文的重點、難點處給予點撥、講解,為學生的理解、感悟創設平臺。《行路難》、《月下獨酌》由于篇幅較長,其中蘊含的情感也較為復雜,可由教師引領學生去品讀,并及時總結學習方法,讓學生掌握一些古代詩歌賞析的基本方法,在此基礎上,以學生為主,學習《送友人》,教師在詩歌難點處適當點撥即可。通過師生共同質疑,學生釋疑完成本詩的學習。

            三、思路點撥

            本文有一定的深度、難度,教師也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作相應的調整。如按文體,從古體詩、格律詩的詩體特點入手,比較、賞析三首詩。也可從詩風入手,李白詩歌豪放飄逸,充滿浪漫主義情感。想象豐富奇麗、感情激越奔放、語言清新而又瑰麗等均為李白詩歌的特點,可重點抓住某一方面的特點來串起三首詩賞析,但不管由哪個角度切入進行教學,引導、幫助學生正確理解詩歌內容是基本。

            四、練習舉隅

            1、解釋下列加點字詞

            玉盤珍羞直萬錢 拔劍四顧

            多歧路 直掛云帆濟滄海

            青山橫北郭 揮手自茲去

            月下獨酌 我歌月徘徊

            相期邈云漢

            2、三首詩的語言凝煉傳神,富有表現力,請從中摘錄你最欣賞的兩句詩,作簡要評析。

            3、上網瀏覽,查找有關李白的資料,并結合對三首詩的理解,以“我了解的李白”為話題寫一段話描述李白形象。

            4、為三首詩配樂或配插圖,比比誰配的音樂、圖畫更能表現詩歌的情感。

          【李白《送友人》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李白《送友人》鑒賞08-20

          李白《送友人》賞析09-26

          李白 送友人賞析06-13

          李白《送友人》古詩鑒賞06-14

          李白《送友人》翻譯賞析04-08

          李白送友人詩意鑒賞03-16

          李白送友人原文及賞析09-14

          李白《送友人》全詩翻譯及賞析03-23

          李白詩詞《送友人》的詩意賞析04-16

          李白《送友人入蜀》詩詞賞析03-21

          国产精品好爽好紧好大_亚洲男人综合久久综合_欧美福利电影a在线播放www_国产精品99久久精品无码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97 | 亚洲人成站在线 |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乱码不卞 | 日本熟女一区二区 | 乱码乱a∨中文字幕 | 亚洲国产日韩在线成人蜜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