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塞山懷古》教學設計

          時間:2020-12-11 13:34:49 劉禹錫 我要投稿

          《西塞山懷古》教學設計

            《西塞山懷古》是中唐詩人劉禹錫的詩作之一,是一首懷古詩。下面是小編帶來的教學設計,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西塞山懷古》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

            1、了解詩人劉禹錫的生平。

            2、了解詠史詩的一般特點。

            3、理解詩中借古喻今的寫法。

            4、理解詩歌的內容和境界。

            二、教學重難點:

            1、了解詠史詩的一般特點。

            2、理解詩中借古喻今的寫法。

            三、學法指導:

            1、誦讀詩歌,知人論世,了解作者。

            2、詠史詩的一般特點

            古人寫詠史詩,往往將史實與現實扭結在一起,或是感慨個人遭遇,或是抨擊社會現實。有的詠史詩,只是對歷史作冷靜的理性思考評價,或僅是客觀的敘述,詩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詩人感慨只是畫外音而已。

            讀詠史詩,首先要弄清史實、典故,其次要體會意圖、感情,再次要評價技巧、手法。在寫法上,詠史詩常常運用典故,或寫景,或對比,或襯托,或抑揚,或諷刺,或含蓄等。

            四、學習過程

            預習導學

            (一) 復習《烏衣巷》,背誦《西塞山懷古》。

            (二) 理解語詞

            1、重點字詞:樓船:高大的戰船。

            王氣:此即"帝王之氣",這里借指東吳的國運。

            黯然:暗淡無光。 收:結束,消失。

            降幡:表示投降的旗子。 枕:貼,靠。

            寒流:指深秋的長江。

            四海為家:四海成為一家,指全國統一。故壘:過去修筑的堡壘。

            蕭蕭:秋風的聲音,形容荒涼冷落的樣子。

            2、名句釋義

            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慨嘆自東吳以來,人世又已幾度興亡,而西塞山依舊屹立在長江之畔。

            今逢四海為家日,故壘蕭蕭蘆荻秋;當年的要塞,已長滿蘆葦和荻草,只留下一片荒涼的陳跡。

            (三) 誦讀詩歌,結合P40"評讀與探討",說說詩歌的寓意。

            學習研討

            (一) 導入

            以前同學們學過的"金陵五題"組詩里的《石頭城》、《烏衣巷》,就屬于詠史懷古詩。學生一起背誦這兩首詩:石頭城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墻來。烏衣巷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這組古詩對金陵五處有代表性的古跡進行了吟詠,對發生在這一歷史環境中的歷史事件進行了評說,以表明自己的政治觀點。這兩首詩的作者是劉禹錫。今天咱們再來學習一首他的懷古詩--《西塞山懷古》。

            (二) 誦讀與品味

            學生交流預習成果。

            1、劉禹錫簡介:劉禹錫(772-842)字夢得,排行二十八,洛陽人。貞元九年(793)進士,登博學宏詞科,為監察御史。因參加"永貞革新",貶朗州司馬,遷連州刺史,移夔、和二州。文宗初,入為主客、禮部郎中。又出為蘇、汝、同三州刺史。開成元年(836)以太子賓客分司東都,世稱劉賓客。他是中唐時期杰出的詩人、進步的思想家和哲學家。諷喻詩、竹枝詞、懷古詩是劉禹錫詩集中最有成就的作品,尤其是后兩者在中國詩歌史上更有突出地位。其詩凝鍊委婉,韻味深醇。尤長七絕,其《竹枝詞》、《浪淘沙》等,清新俊爽,富民歌情韻,為唐詩別開生面。有《劉夢得文集》,《全唐詩》存詩十二卷。

            2、詩文解釋

            王濬率領高大的戰船,順江而下,討伐東吳,金陵城中的士氣黯然消失。千丈的鐵鏈沉入江底,一片投降的.旗子掛在石頭城上。人生中有幾回傷感往事,山形依然沒有改變,枕靠在長江上。從今以后天下統一,舊日的堡壘在一片蘆荻草中顯得凄涼蕭瑟。

            3、整體把握

            劉禹錫是一位進步的詩人,他對時政的感慨,往往借懷古的形式抒發出來。閱讀時應注意詩人名為詠嘆歷史興亡,實是借占喻今,提出警告。

            (三)合作探究

            1、名句賞析

            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

            今逢四海為家日,故壘蕭蕭蘆荻秋

            2、思想感情

            這是一首懷古詩。詩人追懷西晉滅吳的史實,并抒發感慨,借古喻今,提醒唐朝統治者不要忘記歷史教訓。

            3、藝術欣賞

            借古喻今

            詩的前四句以豪邁的筆力追述西晉王濬率水師順江東下,沖破一切阻攔直抵金陵,迫使東吳孫皓投降的史實,說明天險、人力都挽救不了腐朽王朝滅亡的命運,"千尋鐵鎖"不過是枉費心機,最后還是落得"一片降幡出石頭"的結局。五、六句從東吳的覆亡聯想到東晉以來幾個小朝廷的破滅,提醒統治者不要忘記歷史教訓。結尾兩句用今昔對比的手法,映襯出那些無人過問的故壘,在瑟瑟秋風中是如此的荒涼冷落,形象地給唐統治者指出歷史的見證。憑吊古跡,議論往事,借古喻今,給人以啟示,是這首懷古詩的鮮明特點。

            (四)課堂小結

            課堂訓練

            閱讀唐朝韋莊詩《臺城》,完成詩后問題。

            江雨霏霏江草齊,六朝如夢鳥空啼。

            無情最是臺城柳,依舊煙籠十里堤。

            【注釋】韋莊(836-910),晚唐京兆杜陵(今陜西西安)人。

            1.這是一首憑吊六朝古跡的詩。詩人為什么說"臺城柳""無情"?

            2.有人說詩人在憑吊古跡時流露出濃重的對時事的感傷情緒,你是否同意這種說法?為什么?

            參考答案:(1)因為雖然六朝的繁華已如夢遠逝,而臺城柳卻依舊逢春即枝繁葉茂,不管人世滄桑、人間興亡,總是給人以欣欣向榮之感,以它的繁榮茂盛和臺城的荒涼破敗,以它的終古如斯和六朝繁華如夢轉瞬即逝作鮮明對比,因此詩人說它"無情"。(答出"六朝如夢鳥空啼",而臺城柳"依舊煙籠十里堤",這種物是人非的對比關系,表述流暢連貫即可)

            (2)同意。因為詩人身處晚唐,此時的唐王朝全面走向衰落,昔日的繁華已蕩然無存,如夢一場,取而代之的是兵荒馬亂民不聊生。詩人憑吊臺城古跡,回顧六朝舊事,今之視昔如來者視今,六朝的先盛后衰的命運使詩人聯想到唐王朝,懷古傷今。(答出詩人懷古傷今的晚唐情結,表述流暢連貫即可)

          国产精品好爽好紧好大_亚洲男人综合久久综合_欧美福利电影a在线播放www_国产精品99久久精品无码

                  亚洲国产看片在线观看 | 伊人久久大线影院首页 | 亚洲视频中文在线 | 亚洲系列一区A久久 | 午夜激情视频久久 | 日本一道本日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