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余光中的詩歌《永遠,我等》
余光中一生從事詩歌、散文、評論、翻譯,自稱為自己寫作的“四度空間”,被譽為文壇的“璀璨五彩筆”。下面,小編為大家分享余光中的詩歌《永遠,我等》,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永遠,我等》
余光中
如果早晨聽見你傾吐,最美的
那動詞,如果當晚就死去
我又何懼?當我愛時
必愛得凄楚,若不能愛得華麗
你的美無端地將我劈傷,今夏
只要伸臂,便有奇跡降落
在攤開的手掌,便有你的降落
在我的掌心,蓮的掌心
例如夏末的黃昏,面對滿池清芬
面對靜靜自燃的靈魂
究竟哪一朵,哪一朵會答應我
如果呼你的小名?
只要池中還有,只要夏日還有
一瓣紅艷,又何必和你見面?
蓮是甄甄的小名,蓮即甄甄
一念甄甄,見蓮即見人
只要心中還有,只要夢中還有
還有一瓣清馨,即夏已彌留
即滿地殘梗,即漫天殘星,不死的
仍是蓮的靈魂
永遠,我等你分唇,啟齒,吐那動詞
凡愛過的,永不遺忘。凡受過傷的
永遠有創傷。我的傷痕
紅得驚心,烙蓮花形
【拓展知識】
余光中的人物評價
余光中右手寫詩,左手寫散文,成就之高,一時無兩。(梁實秋評)
余光中以詩歌創作為主,復以散文及評論揚名。其詩作多發抒詩人的悲憫情懷,對土地的關愛,對環保的指涉,以及對一切現代人事物的透視解析與捕捉。作者自傳統出發走向現代,復又深入傳統。(中國臺灣網評)
從詩歌藝術上看,余光中被譽為“藝術上的多妻主義詩人”。他的作品風格極不統一,一般來說,他的詩風是因題材而異的。表達意志和理想的詩,一般都顯得壯闊鏗鏘,而描寫鄉愁和愛情的作品,一般都顯得細膩而柔綿。
其文學生涯悠遠、遼闊、深沉,且兼有中國古典文學與外國現代文學之精神,創作手法新穎靈活,比喻奇特,描寫精雕細刻,抒情細膩纏綿,一唱三嘆,含蓄雋永,意味深長,韻律優美,節奏感強。他因此被尊為臺灣詩壇祭酒。他的詩論視野開闊,富有開拓探索的犀利朝氣;他強調作家的民族感和責任感,善于從語言的角度把握詩的品格和價值,自成一家。(人民網評)
余光中是一個復雜而多變的詩人,他的寫作風格變化的軌跡基本上可以說是中國整個詩壇三十多年來的一個走向,即先西化后回歸。上世紀八十年代后,他開始認識到自己民族居住的地方對創作的重要性,把詩筆“伸回那塊大陸”,寫了許多動情的鄉愁詩,對鄉土文學的態度也由反對變為親切,顯示了由西方回歸東方的明顯軌跡,因而被臺灣詩壇稱為“回頭浪子”。(中國臺灣網評)
在新詩領域,余光中是藝術至上的擁護者;而在散文中,他認為,通過教育的普及,在大眾化的基礎上,文學是有機會兼顧藝術化的。他將五四運動以來的散文,以口語入文的散文和大眾化劃上等號,而且稱藝術化的散文為現代散文,意味著這類散文兼具現代人的生活內涵和創作形式上的現代手法。(中國新聞網評)
余光中教授是位具有廣泛影響力的文學大師,以現代詩和散文享有盛譽。余教授的詩作多抒發詩人的悲憫情懷,對土地的關愛,以及對一切現代人、事、物的透視、解析與捕捉。此外,余教授還從事評論、編輯、翻譯,皆有杰出成就。余教授畢生創作、治學,誨人不倦,于藝文,于學術,于社會,貢獻深遠;哲人其萎,范典永垂。(香港中文大學悼文)
余光中走了,在七十年的臺灣文化史上,是一個時代的結束。從疼痛徹骨的遷徙流亡思鄉,到意氣風發的“希臘天空”的追尋,到回眸凝視決定擁抱枋寮的泥土,到最后在自己擁抱的泥土上又變成異鄉人,余光中的一生就是一部跨世紀的疼痛文化史。(龍應臺評)
余光中先生才兼詩文,情系兩岸,學融中西,為人溫良敦厚,是中國當代文學燦爛群星之一。巨星殞落,我心悲傷。今夜星光,地久天長。(韓少功評)
【余光中的詩歌《永遠,我等》】相關文章:
余光中詩歌08-13
母親,我永遠的母親的詩歌08-08
永遠詩歌09-01
余光中的《絕色》詩歌12-15
有關余光中的詩歌03-27
鄉愁余光中詩歌11-17
余光中詩歌鄉愁10-10
余光中的詩歌大全10-20
余光中的詩歌分析11-07
余光中詩歌大全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