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喻的運用詩歌寫作基本手法略談散文

          時間:2020-07-12 18:55:28 詩歌 我要投稿

          比喻的運用詩歌寫作基本手法略談散文

            詩歌的寫作,不是將文字裁成一行行就算是詩了。詩歌的寫作,也不是將純個人的情感和經驗切碎、搓成文字后就變成詩了。詩歌的寫作,更不是堆砌夢囈,灌注呻吟,玩水果拼盤一樣弄成詩的。然時下的網絡詩歌,幾乎就成為了大鍋飯和全民卡拉OK,然后又成為個人意識的渲泄物了。沒有人愿意去操練基本的寫作手法,沒有誰愿意去了解多一些詩歌的藝術手法。這些常識性的東西,這些詩歌寫作最基礎性的要素,并沒有多少人愿意去掌握;就像還未弄清楚如何燒火與下油鹽,大家就一哄而上操起鍋鏟就炒開了,你當廚師我也當廚師,大家都是大廚師!想想真是諷刺。若李杜二老還魂,見此盛況,恐怕嘴巴也只能張大成一個O型而合不上。

          比喻的運用詩歌寫作基本手法略談散文

            我無意大聲奔走呼號,我只是一個詩歌的愛好者,我其實也是網絡上的一個“炒家”,我“炒”的“菜”估計也沒有多少味道。但我想以自己多年寫詩的一些粗淺的體會,談一談這方面的一些基本功,或許能給有意探討寫詩的朋友們一點點的啟發。我希望自己能把這些體會寫成一個系列,但誰又能知道是否寫得完呢?或許明天,俺不“炒菜”了,又改行去“賣菜”了。

            比喻,在詩歌寫作中可以說是運用得最多的一個手法了。最早可上溯到《詩經》,比如《魏風》中的《碩鼠》一詩,就是運用比喻手法,將肥大的老鼠比作貪婪的官吏,在這首詩里,老鼠是本體,官吏是喻體。關于比喻的定義,歷代學者眾說紛紜,有的.說:比,見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類以言之(鄭玄《周禮·春官注》)。有的說:因物喻志,比也(鐘嶸《詩品序》)。朱熹的《詩集傳》則解釋為: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如果我們不拘于舊日經學家們牽附政教的說法,只從比喻最簡單最基本的意義來解釋,則比較統一的的意見是:把欲描寫之事物借比為另一事物來加以敘述的一種表達方法。可以毫不夸張地說,一個人寫詩,能不能運用好比喻與其它修辭的手法,就能從中看出他寫詩基本功的好與壞。

            對于比喻手法在現代詩歌中的運用,我們首先要弄清本體和喻體之間的相似點(即類也),以力求貼切;然后要求新(即奇也);最后要喻外有意(即志也)。哪么怎樣才是類呢?這就要尋找事物的相似點,我們只要留心觀察身邊的事物,就能發現很多事物之間相似的類出來:比如沙和雪,花朵和美人,流水和時光……這些事物之間相似的地方越接近,用之比喻就越貼切。這就要求我們在選擇本體和喻體時要精加篩選,挖掘不同事物之間最相似一面的特征出來。事物之間相似的特征有時不是只有一點的,會有好多個類似點,比如沙和雪,從顏色上看,它們有白這個類似特征;從感覺上看,它們都給人柔和的感受;在運用兩個事物進行比喻時,我們要根據自已詩的表達要求,來加以強調它們之間最相似的一面。如描述一女子沉睡的姿勢,我們會選擇用沙丘而不用雪,同一女子,如描述她的輕盈的姿態我們會用雪花而不用沙子,這就是根據表達的要求來選擇喻體。在沙與雪的相似點之外,它們還有完全不同的另一些特征,如沙的沉重與雪的輕盈,用沙丘描述一女子沉睡的姿勢,用雪當然也可以,但為什么用沙丘比較好呢?因為沙還會給人以實與重的感覺,而雪卻相反,因此在這種情況下選擇沙丘做喻體會更貼切。

            另,本體和喻體,可以是事與物,物與物,物與事,事與事之間相比;其特征可以是顏色,感覺,形狀,本質意義,味覺,嗅覺等之間的聯想。如“大漠沙如雪”,是把月光下白的沙(視覺)比喻成雪(雪自然已是白的了),這是以物喻物;又如“美人如玉劍如虹”,玉的潤澤空透(視覺),滑與涼(感覺),潔凈(本質)不是與美人的內涵很相似嗎?揮劍時的弧度與劍主的胸襟,氣勢與虹的橫跨跡象不是很吻合嗎?再如前面的《碩鼠》一詩,將肥大的老鼠比作貪婪的官吏,就更是貼切得妙。

            我們寫現代詩,運用比喻時除了貼切,還要求新。新是指出新,創新,新穎,新奇。還是以前面的老鼠比作壞官來說,《詩經》之后,有過多少詩或文章這樣比喻過了?我不知道,但可以肯定的是恐怕不少吧!那你現在再用這個來比喻就沒意思了,吸引不了讀者了,人家都用濫了你還拾起來做什么呢?就好像現在網絡上的詩歌,大家都用太陽啊月光啊雪啊花啊什么的,讀來沒一點新意,會給讀者留下印象嗎?我想不會,不但不會,還讓懂詩的人看著木然,就好像吃飯吃了幾十年,你若問我對所吃的飯有什么感覺,恐怕我會一時茫茫然。朋友們,發揮一下自己的想象力吧!尋找別人沒想到的東西,不要人云亦云,哪只能使你越寫越可笑。不妨看一下這一節詩:

            我的身體地形復雜,幽深、起起伏伏

            是一塊小而豐腴的版圖

            總是等著被占領、淪為殖民地

            它的國界線是我的衣裳

            首都是心臟

            欲望終止于一條裂谷:

            ——節選自路也的《身體版圖》

            詩人描述自己的身體沒像人們常見的哪樣說像……似……如……而是說:是一塊小而豐腴的版圖/它的國界線是我的衣裳/首都是心臟。雖然這詩有一點曖昧,但它新穎而大膽,甚至,幾乎,可以說是驚世駭俗,嘿嘿!夠嚇人的喲!哪么再看一下著名詩人洛夫先生的詩句:

            戰爭有一張好看的面孔

            左頰一面旗

            右頰一塊碑

            ——節選自《事件》

            新而貼切的比喻,總是能帶給我們新的審美體驗與刺激性的愉悅,這是詩歌手法合理運用的魅力之一,它使我們的詩歌發出亮點,至少,它不會讓詩歌流于淡而無味。有貼切的比喻就有不貼切的,不貼切的比喻會使讀者不知所云,甚至感到生硬,如:

            緩緩的春風吹起來了

            好象炸開了一把火

            花燒著了

            我的心也燃著了

            ——選自網絡詩歌

            春風用火來作喻體不是不可能,但就算要用,也許微微的燭火就夠了;并且一下子從“緩緩的”就“炸開了”,也太勉強了一點。詩中或許是要表達花之怒放與人在春天里的激情,但在春曖花開的時候,溫一點是不是比火一把要好呢?我們進行詩歌創新時,要新奇使人回味而不是使人驚奇而不解。

            最后說一下一個好的比喻手法的運用,除了貼切自然與新穎之外,還要注意到它要表達的意,我把它理解為詩的情意,任何手法的運用,最終是要服務于全詩的題旨的,這樣才能使其不僅僅只是個比喻。如上洛夫先生的《事件》一詩,戰爭竟然是一張面孔,這比喻夠新奇的了,更新的還是:左頰右頰各不相同。旗與碑所指向的暗示意味無窮,使人對戰爭沉思不已,這就與他反映越戰的題旨完全吻合,這個比喻沒有任何的不適。而一些網絡上的詩歌,也有很多驚人的比喻的,摘抄幾句如下:

            1、我的黑夜是一座樹林

            就好象左手是火焰山,右手是冷卻塔

            2、金屬是那日光毒辣的刺

            軋入我的心臟

            3……

            這些比喻很新,也很難解,或許是我個人水平所限,讀不明白。寫到這忽然就有點倦了,好與壞不談也罷。我寫這些有什么用處呢,沒有誰會看,看了恐怕也收獲不了什么,況且寫成這不倫不類的樣子,也可能會讓人發笑。就此算了吧!

            寫詩的朋友們,你若讀了有點失望或惱怒,就原諒我的淺陋吧,看在我寫通宵的份上。再見!

          【比喻的運用詩歌寫作基本手法略談散文】相關文章:

          詩歌的寫作手法有哪些08-25

          林清玄散文集寫作手法01-02

          淺談朱自清散文《背影》中白描手法的運用07-25

          《鄉愁》的寫作手法04-30

          溫庭筠詩歌的藝術手法05-22

          運用修辭手法的精彩段落12-14

          蘇幕遮范仲淹寫作手法04-04

          淺析溫庭筠詩歌的藝術手法07-24

          溫庭筠詩歌的藝術手法簡介05-25

          詩歌鑒賞 修辭手法10-12

          国产精品好爽好紧好大_亚洲男人综合久久综合_欧美福利电影a在线播放www_国产精品99久久精品无码

                  欧美专区在线中文网 | 亚洲熟女aⅴ一区二区性色 中文字幕无线第一区 | 中文字幕大香视频蕉免费 | 亚洲午夜视频网站 | 一级特黄录像免费播放中文 | 日韩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