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日喻》閱讀答案

          時間:2024-11-03 10:59:40 蘇軾 我要投稿

          蘇軾《日喻》閱讀答案

            在現(xiàn)實的學習、工作中,我們很多時候都不得不用到閱讀答案,借助閱讀答案我們可以檢查自己的得與失,分析原因及時總結。你所見過的閱讀答案是什么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蘇軾《日喻》閱讀答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蘇軾《日喻》閱讀答案

            蘇軾《日喻》閱讀答案 篇1

            日喻說 蘇 軾

            ①生而眇者[1]不識日,問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狀如銅盤。”扣盤而得其聲;他日聞鐘,以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燭。”捫燭而得其形;他日揣籥[2],以為日也。日之與鐘、籥亦遠矣,而眇者不知其異,以其未嘗見而求之人也。

            ②道之難見也甚于日,而人之未達也無異于眇。達者告之雖有巧譬善導亦無以過于盤與燭也自盤而之鐘自燭而之籥轉而相之豈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見而名之,或莫之見而意之,皆求道之過也。

            ③然則道卒不可求歟?蘇子曰:“道可致而不可求。”何謂致?孫武曰:“善戰(zhàn)者致人,不致于人。”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學以致其道。”莫之求而自至,斯以為致也歟!

            ④南方多沒人[3],日與水居也。七歲而能涉,十歲而能浮,十五而能沒矣。夫沒者,豈茍然哉!必將有得于水之道者。日與水居,則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識水,則雖壯,見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問于沒人,而求其所以沒,以其言試之河,未能不溺者也。故凡不學而務求道,皆北方之學沒者也。

            ⑤昔者以聲律取士,士雜學而不志于道;今世以經術取士,士知求道而不務學。渤海吳君彥律,有志于學者也,方求舉于禮部,作《日喻》以告之。 (選自《唐宋六十家小品文精品》)

            注:[1]眇(miǎo):瞎一只眼睛,文中指天生雙眼失明的瞎子。[2]籥(yuè):古代的竹制管樂器。[3]沒人:能潛水的人。

            1.下列句子中加點字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捫燭而得其形 捫:撫摸 B.道之難見也甚于日,而人之未達也無異于眇 達:傳達

            C.莫之求而自至,斯以為致也歟 致:自然獲得、得到 D.士知求道而不務學 務:致力、從事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

            A.扣盤而得其聲 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 B.以其未嘗見而求之人也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

            C.士雜學而不志于道 冰,水為之而寒于水 D.生不識水,則雖壯,見舟而畏之 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

            3.下列用“/”給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

            A. 達者告之/雖有巧譬善導/亦無以過于盤與燭也/自盤而之鐘/自燭而之籥/轉而相之/豈有既乎

            B. 達者告之/雖有巧譬善導亦無/以過于盤與燭/也自盤而之鐘/自燭而之籥轉/而相之豈有既乎

            C. 達者告之/雖有巧譬善導/亦無以過于盤/與燭也自盤/而之鐘自燭而之籥/轉而相之/豈有既乎

            D. 達者告之/雖有巧譬/善導亦無以過/于盤與燭也/自盤而之鐘自燭/而之籥轉而相之/豈有既乎

            4.下列對原文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本文主要在闡述治學做學問所應有的態(tài)度。文章開頭用雙目失明的眇者為喻,指出當今不務學者正如眇者之求日一般,自己不曾痛下苦功鉆研學問之道,而是依賴他人片面的見解,卻就此而滿足,這是極其錯誤的。

            B.文章第4段,作者以“沒人”一事設喻,強調做學問,要“致道”,沒有捷徑,不能速成。唯有老老實實,腳踏實地,循序漸進,才是唯一的法則。

            C.作者寫作此文的目的,除了贊賞、鼓勵吳彥律有志于學外,更主要的是在揭露、批判社會上的士人如同眇者得日、南方之人學游泳一樣,對學習馬馬虎虎,急功近利,“不學而務求道”的不良學風。

            D.這篇文章主要采用了比喻論證的方法,說理形象生動,語言流暢親切,沒有板起面孔一味說教的味道。但是在輕松、風趣的后面,我們又能感受到作者內心的鄭重與嚴肅。

            5.翻譯文中劃線的句子(10分) ①然則道卒不可求歟?(3分)

            ②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學以致其道。(4分) ③夫沒者,豈茍然哉!(3分)

            三 、0.

            1.B (知道、明白)

            2.B (B項“其”代詞,他們。前句指瞎子,后句指古之圣人;A項“而”,前句連詞,表承接,后句連詞,表修飾;C項“于”,前句介詞,引進與動作行為有關的`對象,后句“比”;D項“則”,前句用在假設關系中,相當于那么,后句連詞表轉折,卻。)

            3.A

            4.C (“南方之人”的說法錯,應是“北方之人”。)

            5.①既然這樣,那么這個“道”最終不可能求得嗎? ②各行各業(yè)的手藝人坐在店鋪作坊里,來完成他們的工作;君子通過學習來獲得他所追求的道。(“肆”1分,“成其事”1分,“致”1分,句意1分。)

            ③那些會潛水的人,難道是隨隨便便學會潛水的嗎?(“豈”1分,“茍然”1分,句意1分)

            【譯文】(一個)一出生就雙目失明的人,不認識太陽,向有眼睛的人問太陽是什么樣子。有人告訴他說:“太陽的樣子像銅盤。”敲銅盤就聽到了它的聲音。有一天(他)聽到了(有人)敲鐘的聲音,把發(fā)出聲音的銅盤當作太陽。有人告訴他說:“太陽的光像蠟燭。”用手摸蠟燭就曉得了它的形狀。有一天,(他)揣摩一支形狀像蠟燭的樂器龠(yuè),把它當作太陽。太陽和敲的鐘、吹奏的龠(yuè)差別也太遠了,但是天生雙眼失明的人卻不知道它們之間有很大的差別,不是因為他不曾親眼看見而是因為沒有向他人求得太陽的知識啊。

            抽象的“道”(道理、規(guī)律等)難認識的情況比太陽難認識的情況嚴重,而人們不通曉道的情況比生來就認識太陽的瞎子沒有什么不同。通曉的人告訴他,即使有巧妙的比喻和很好的啟發(fā)誘導,也無法使這些比喻或教法比用銅盤和用蠟燭來說明太陽的比喻或教法好。從用銅盤比喻太陽而到把銅鐘當作太陽,從把銅鐘當作太陽而到把樂器龠yuè當作太陽,像這樣輾轉連續(xù)地推導它,難道還有個完嗎?所以人世上的大談“道”的人,有的就他自己的理解來闡明它,有的沒有理解它卻主觀猜度它,這都是研求道的弊病。

            既然這樣,那么這個“道”最終不可能求得嗎?蘇先生說:“道是(通過自己的虛心學習,循序漸進而)自然得到的而不能強求的。”什么叫自然而然地得到?孫武說:“會作戰(zhàn)的將軍能招致敵人,而不被敵人所招致(處于被動的境地)。”子夏說:“各行各業(yè)的手藝人坐在店鋪作坊里,來完成他們的工作;君子通過學習來獲得他所追求的道。”不是強求道而是使道自己自然到來,這就是“致”的意思啊!

            南方有很多能潛水的人,這是因為天天與水為伴的緣故。他們七歲就能趟水過河,十歲就能浮在水面游泳,十五歲就能潛入水里了。那些會潛水的人,難道是隨隨便便學會潛水的嗎?一定是掌握了水的規(guī)律。天天與水生活在一起,那么十五歲就能掌握它的規(guī)律。如果生來不識水性,那么即使到了壯年,見到了船也會害怕。所以北方的勇士,向南方潛水的人請教怎樣潛水的方法,按照他們說的方法到河里試著游泳,沒有不淹死的。所以凡是不老老實實地刻苦學習而專力于強求道的,其實都象北方人學潛水一樣。

            過去國家以講究聲律的詩賦考試擇取人才,所以士人所學繁雜而不是立志學習儒家之道;現(xiàn)在以經學擇取人才,所以讀書人知道要追求儒道而不是專力踏踏實實地學。渤海人吳彥律,是有志對經學作實實在在地學習的人,正要到京城應試由禮部主管的進士考試,我寫《日喻》來勉勵他。

            蘇軾《日喻》閱讀答案 篇2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題。 日喻

            蘇軾

            生而眇者不識日,問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狀如銅盤。”扣盤而得其聲。他日聞鐘,以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燭。”捫燭而得其形。他日揣樾,以為日也。日之與鐘、樾亦遠矣,而眇者不知其異,以其未嘗見而求之人也。

            道之難見也甚于日,而人之未達也,無以異于眇。達者告之,雖有巧譬善導,亦無以過于盤與燭也。自盤而之鐘,自燭而之樾,轉而相之,豈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見而名之,或莫之見而意之,皆求道之過也。

            然則道卒不可求歟?蘇子曰:“道可致而不可求。”何謂致?孫武曰:“善戰(zhàn)者致人,不致于人。”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學以致其道。”莫之求而自至,斯以為致也歟!

            南方多沒人,日與水居也。七歲而能涉,十歲而能浮,十五而能沒矣。夫沒者豈茍然哉?必將有得于水之道者。日與水居,則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識水,則雖壯,見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問于沒人,而求其所以沒,以其言試之河,未有不溺者也。故凡不學而務求道,皆北方之學沒者也。

            昔者以聲律取士,士雜學而不志于道,今也以經術取士,士知求道而不務學。渤海吳君彥律,有志于學者也。方求舉于禮部,作《日喻》以告之。

            【注】①眇:盲人。②樾:一種形狀像笛的樂器。③子夏:卜商,字子夏,孔子弟子。④沒人:能潛入深水的人。

            9.對下列語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捫燭而得其形 捫:觸摸

            B.皆求道之過也 過:弊病

            C.然則道卒不可求歟? 卒:通“猝”,倉猝

            D.昔者以聲律取士 取:擇取

            10.以下六句話,分別編為四組,全都屬錯誤的求“道”方法的一組是(3分)

            ①扣盤而得其聲 ②未嘗見而求之人 ③莫之見而意之

            ④學以致其道 ⑤莫之求而自至 ⑥問于沒人,而求其所以沒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④⑤⑥

            11.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盲人識日”比喻—個人只靠片面地拾取零碎的知識而對事物缺乏系統(tǒng)全面的了解,難免犯錯誤。

            B.作者指出了“昔”“今”之士對待“道”的錯誤態(tài)度和不足,肯定吳彥律的“有志于學”,勸勉吳彥律下功夫讀書。

            C.作者認為,有的人求道就他自己的見解來闡明它,有的人求道雖沒有理解它但借助主觀猜度它,這都是求道中行之有效的策略和方法。

            D.作者運用“盲人識日”“北人學沒”等寓言故事,讓讀者從對具體形象的體悟中明白所要講的道理,同時,也增強了文章的生動性和說服力。

            12.請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線的語句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9分)

            (1)生而眇者不識日,問之有目者。(3分)

            (2)而人之未達也,無以異于眇。(3分)

            (3)故凡不學而務求道,皆北方之學沒者也。(3分)

            13.請用斜線(/)給下面短文中畫線的部分斷句。(斷句不超過6處)(3分)

            薛譚學謳于秦青,未窮青之技自謂盡之遂辭歸秦青弗止餞于郊衢撫節(jié)悲歌聲振林木,響遏行云。薛譚乃謝,求反。終身不敢言歸。

            答案:

            9.C(卒:終于、最終)

            10.A(排除④⑤即可)

            11.C(“行之有效的策略和方法”與原文意思相悖)

            12.(1)(一個)一出生就雙目失明的人不認識太陽,向眼睛好的人問太陽是什么樣子。

            (“者”“之”各1分,整體通順1分)

            (2)而人們不通曉道的情況與生來就不認識太陽的瞎子沒有什么不同。

            (“達”“異”各1分,整體通順1分)

            (3)所以凡是不(老老實實地)刻苦學習而專力強求道的,都是像北方的學習潛水的一類的人。(“務”“學沒”各1分,整體通順1分)

            13.未窮青之技/自謂盡之/遂辭歸/秦青弗止/餞于郊衢/撫節(jié)悲歌/聲振林木

            【評分參考】每處0.5分,斷句超過6處,每多一處扣0.5分,扣完本小題分為止。

            蘇軾《日喻》閱讀答案 篇3

            閱讀下面的兩段文言文,完成13-16題。(14分)

            【甲】黔無驢,有好事者船載以入。至則無可用,放之山下。虎見之,龐然大物也,以為神。蔽林間窺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驢一鳴,虎大駭,遠遁,以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來視之,覺無異能者。益習其聲,又近出前后,終不敢搏。稍近益狎,蕩倚沖冒,驢不勝怒,蹄之。虎因喜,計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斷其喉,盡其肉,乃去。

            【乙】生而眇(miǎo,瞎)者不識日,問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狀如銅盤。”扣盤而得其聲,他日聞鐘,以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燭。”捫燭而得其形,他日揣(摸)籥(yuè,像笛子的管樂器),以為日也。

            (節(jié)選自蘇軾《日喻說》)

            13.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字詞。(4分)

            (1)蔽林間窺之()(2)稍近益狎()

            (3)驢不勝怒,蹄之()(4)捫燭而得其形()

            14.甲乙兩文中共有四個句子含“者”字,其中一個“者”的意思和用法與其它三個不同。這個句子是(2分)

            15.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文中劃線的句子。(4分)

            (1)虎大駭,遠遁,以為且噬己也,甚恐。

            (2)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燭。”

            16.老虎和眇者對陌生事物有不同的認識過程和結果。請加以探究,說說你從中得到了哪些啟示。(4分)

            答案:

            13.(1)偷看

            (2)更加

            (3)用蹄子踢(或“踢”)

            (4)摸(每題1分,計4分)

            14.然往來視之,覺無異能者。(答后半句亦可,其它的“者”都理解為“……的`人”)

            15.(1)老虎(聽了)非常害怕,遠遠地逃走,認為(驢子)將要咬自己,十分恐懼。(2分,主要以“駭”、“遁”、“且”、“噬”為采分點。)

            (2)有人告訴瞎子說:“太陽的光亮像蠟燭。”(2分,以“或”、兩個“之”為采分點。)

            16.參考答案:

            ①認識事物要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不能被表面現(xiàn)象所迷惑;

            ②看問題要全面,不能片面;

            ③認識事物要親身實踐,不能主觀臆斷;

            ④要講究科學的思維方法,不能盲目推斷。

            評分標準:4分,答出一點得2分,答出兩點即可給滿分。言之成理即可給分。

          【蘇軾《日喻》閱讀答案】相關文章:

          蘇軾《日喻說》閱讀答案06-20

          蘇軾《日喻說》課文翻譯04-10

          蘇軾《浣溪沙》閱讀題及答案09-01

          蘇軾《浣溪沙》閱讀理解及答案05-27

          蘇軾《蝶戀花·春景》閱讀答案06-14

          《浣溪沙蘇軾》閱讀答案及賞析10-19

          《浣溪沙·蘇軾》閱讀答案及賞析04-15

          蘇軾浣溪沙閱讀答案及譯文06-17

          蘇軾《蝶戀花》閱讀答案及賞析10-17

          蘇軾《梅花》的閱讀答案及賞析07-28

          国产精品好爽好紧好大_亚洲男人综合久久综合_欧美福利电影a在线播放www_国产精品99久久精品无码

                  婷婷丁香五月中文字幕 | 中国少妇与黑人高潮了 | 亚洲欧美卡通动漫一区二区 | 在线看片免费人成视频福利 | 日韩国产中文综合 | 在线a免费播放a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