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蟬》

          時間:2024-09-24 09:29:43 林強 唐詩 我要投稿

          唐詩《蟬》古詩

            在日常學習、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對那些朗朗上口的古詩很是熟悉吧,狹義的古詩,是指產生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現的近體詩(又名今體詩)相對的一種詩歌體裁。什么樣的古詩才經典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唐詩《蟬》,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唐詩《蟬》古詩

            原文:

            《蟬》

            年代: 唐 作者: 李商隱

            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

            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

            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

            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

            譯文:

            蟬低垂著觸須啜飲清涼的露水,長鳴聲從繁茂的梧桐樹上傳出。

            因為它身居高處,聲音自會遠揚,而不是憑借吹來的陣陣秋風。

            賞析:

            古人有云:“昔詩人篇什,為情而造文。”這首詠蟬詩,就是抓住蟬的特點,結合作者的情思,“為情而造文”的。詩中的蟬,也就是作者自己的影子。

            “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首句聞蟬鳴而起興。“高”指蟬棲高樹,暗喻自己的清高;蟬在高樹吸風飲露,所以“難飽”,這又與作者身世感受暗合。由“難飽”而引出“聲”來,所以哀中又有“恨”。但這樣的鳴聲是白費,是徒勞,因為不能使它擺脫難飽的困境。這是說,作者由于為人清高,所以生活清貧,雖然向有力者陳情,希望得到他們的幫助,最終卻是徒勞的。這樣結合作者自己的感受來詠物,會不會把物的本來面貌歪曲了呢?比方蟬,本來沒有什么“難飽”和“恨”,作者這樣說,不是不真實了嗎?詠物詩的真實,是作者感情的真實。作者確實有這種感受,借蟬來寫,只要“高”和“聲”是和蟬符合的,作者可以寫出他對“高”和“聲”的獨特感受來,可以寫“居高聲自遠”(虞世南《詠蟬》),也可以寫“本以高難飽”,這兩者對兩位不同的作者都是真實的。

            接著,從“恨費聲”里引出“五更疏欲斷”,用“一樹碧無情”來作襯托,把不得志的感情推進一步,達到了抒情的頂點。蟬的鳴聲到五更天亮時,已經稀疏得快要斷絕了,可是一樹的葉子還是那樣碧綠,并不為它的“疏欲斷”而悲傷憔悴,顯得那樣冷酷無情。這里接觸到詠物詩的另一特色,即無理得妙。蟬聲的疏欲斷,與樹葉的綠和碧兩者本無關涉,可是作者卻怪樹的無動于衷。這看似毫無道理,但無理處正見出作者的真實感情。“疏欲斷“既是寫蟬,也是寄托自己的身世遭遇。就蟬說,責怪樹的無情是無理;就寄托身世遭遇說,責怪有力者本可以依托蔭庇而卻無情,是有理的。詠物詩既以抒情為主,所以這種無理在抒情上就成了有理了。

            接下去來一個轉折,拋開詠蟬,轉到自己身上。這一轉就打破了詠蟬的限制,擴大了詩的內容。要是局限在詠蟬上面,有的話就不好說了。“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作者在各地當幕僚,是個小官,所以稱薄宦。經常在各地流轉,好象大水中的木偶到處漂流。這種不安定的生活,使他懷念家鄉。“田園將蕪胡不歸”,更何況家鄉田園里的雜草和野地里的雜草已經連成一片了,作者思歸就更加迫切。這兩句好象和上文的詠蟬無關,暗中還是有聯系的。“薄宦”同“高難飽”、“恨費聲”聯系,小官微祿,所以難飽費聲。經過這一轉折,上文詠蟬的抒情意味就更明白了。

            末聯“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又回到詠蟬上來,用擬人法寫蟬。“君”與“我”對舉,把詠物和抒情密切結合,而又呼應開頭,首尾圓合。蟬的難飽正與我也舉家清貧相應;蟬的鳴叫聲,又提醒我這個與蟬境遇相似的小官,想到“故園蕪已平”,不免勾起賦歸之念。錢鍾書先生評論這首詩說:“蟬饑而哀鳴,樹則漠然無動,油然自綠也(油然自綠是對“碧”字的很好說明)。樹無情而人(‘我’)有情,遂起同感。蟬棲樹上,卻恝置(猶淡忘)之;蟬鳴非為‘我’發,‘我’卻謂其‘相警’,是蟬于我亦‘無情’,而我與之為有情也。錯綜細膩。”錢先生指出不僅樹無情而蟬亦無情,進一步說明詠蟬與抒情的錯綜關系,對我們更有啟發。

            詠物詩,貴在“體物為妙,功在密附”。這首詠蟬詩,“傳神空際,超超玄著”,被朱彝尊譽為“詠物最上乘”。

            創作背景

            此詩大約是虞世南由隋入唐后,受到唐太宗的知遇之恩而作。詩人的一生極為坎坷,先是在南朝陳任職,后隋滅陳,與其兄虞世基一同到了長安,“大業初,累授秘書郎,遷起居舍人。”宇文化及殺隋煬帝后,虞世南被挾持至聊城,“又陷于竇建德,偽授黃門侍郎。”“太宗滅建德,引為秦府參軍。”此后他一直輔佐唐太宗,逐漸位高爵顯,死后“敕圖其形于凌煙閣。”可見詩人一生始終堅持正道而行,在紛紜亂世謹身守持,終于得逢明主,成就美名。此詩即是詩人勤于自勉的寫照。

            作者簡介

            虞世南(558—638),字伯施,越州余姚(今屬浙江)人。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父虞荔,兄虞世基,叔父虞寄,均名重一時。虞寄無子,世南過繼于他,故字伯施。隋煬帝時官起居舍人,唐時歷任秘書監、弘文館學士等,曾賜爵永興縣子,授銀青光祿大夫,世因稱“虞秘監”或“虞永興”。能文辭,工書法。編有《北堂書鈔》一百六十卷。《全唐詩》存其詩一卷。

          【唐詩《蟬》】相關文章:

          《蟬》虞世南唐詩注釋翻譯賞析06-19

          唐詩三百首之《在獄詠蟬·并序》原文賞析03-30

          《蟬》《在獄詠蟬》古詩對比訓練12-14

          《全唐詩》04-11

          唐詩《野望》11-03

          唐詩《瑤池》02-17

          唐詩的分類04-28

          唐詩精選大全04-17

          兒童唐詩06-20

          《全唐詩》精選11-04

          国产精品好爽好紧好大_亚洲男人综合久久综合_欧美福利电影a在线播放www_国产精品99久久精品无码

                  亚洲综合色婷婷七月丁香 | 亚洲欧美日韩动漫在线观看 | 最新久久激情免费视频 | 亚洲国产激情一区二区 | 日日摸夜夜摸狠狠摸中文字幕 | 制服丝袜日韩精品中文字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