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記文學常識

          時間:2025-02-19 14:54:49 銀鳳 桃花源記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桃花源記文學常識

            《桃花源記》先以美好閑靜、“芳草鮮美,落英繽紛”的桃花林作為鋪墊,引出一個質樸自然的化外世界。下面是桃花源記文學常識,和小編一起看一下吧。

          桃花源記文學常識

            1、出處:本文選自《陶淵明集》。本文原是《桃花源詩》前的序文。

            2、作者:陶淵明:(約365~427),名潛,字元亮,東晉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是著名的田園詩人。自號為五柳先生,世稱靖節先生。現存詩歌120余首,散文6篇,詞賦2篇。代表作品《五柳先生傳》《桃花源記》《歸去來兮辭》。

            陶淵明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曾任江州祭酒、鎮軍參軍、彭澤令等職。因不滿當時士族地主把持政權的黑暗現實,任彭澤令不足三月即辭官歸隱,作《歸去來兮辭》,自明本志。從此“躬耕自資”,直至六十三歲在貧病交迫中去世。

            他長于詩文詞賦,詩歌多描寫自然景色及其在農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優秀作品隱寓著他對腐朽統治集團的憎惡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但也有宣揚“人生無常”“樂天安命”等消極思想。另一類題材的詩如《詠荊軻》等則表現了他的政治抱負,頗多悲憤慷慨之音。散文以《桃花源記》最有名。陶淵明的詩文兼有平淡與爽朗的風格,語言質樸自然,又極為精煉。有《陶淵明集》。

            3、作者相關故事:

            例如:不為五斗米折腰。

            4、寫作背景:

            本文原是《桃花源詩》前的序文,大約作于南朝宋武帝永初二年(421)。他拒絕同劉裕政權合作,不滿黑暗的政治現實,對戰亂造成的災禍和農民逃亡的苦難生活有一定的感受,同時由于隱居農村十余年,對農民有了更多的了解,理解他們追求理想社會的愿望,所以寫了這篇文章。

            5、代表作名句:

            《飲酒》: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歸園田居·少無適俗韻》: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歸園田居·種豆南山下》: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

            本文中心

            文章描寫了武陵漁人偶入桃源的見聞,用浪漫主義的筆法虛構了一個與黑暗現實相對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愿望,既是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也是對黑暗現實否定批判。

            文章結構分析

            第一部分(1):寫漁人捕魚時發現桃花林的經過。

            第二部分(2)(3):寫漁人進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辭去的經過。

            段落內容具體概述:

            (2)寫桃花源中寧靜安樂的生活環境。

            (3)寫村人“設酒殺雞作食”“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的社會風尚, 村人自敘秦時避亂來此的經過。

            第三部分(4)(5):寫漁人離開桃源后,太守等人先后探訪桃源未果的情形。

            本文以漁人進出桃源為線索,以時間為順序,從發現桃源,到訪問桃源,再到離開桃源,重尋桃源,一線貫之,層次分明。故事曲折回環,懸念迭起,虛虛實實,引人入勝。語言簡潔凝練,通俗流暢。

            文言知識

            通假字:“要” 通 “邀”,邀請。

            古今異義

            交通:古義為交錯相通,今義為各種運輸和郵電事業的總稱。

            無論:古義為不要說,更不必說,今義為表示在任何條件下結果都不會改變。

            妻子:古義為妻子和兒女,今義為男子的配偶。

            絕境:古義為與世隔絕之地,今義為沒有出路的境地。

            鮮美:古義為鮮艷美麗,今義為(菜肴、瓜果等)滋味好。

            一詞多義

            志:“處處志之” 中意為做標記;“尋向所志” 中意為標記。

            詞類活用:“漁人甚異之” 中的 “異”,形容詞的意動用法,對…… 感到驚異。

            成語積累

            世外桃源:原指與世隔絕,沒有戰亂,人人安居樂業的理想社會。后指虛構的超脫現實的安樂美好的地方。

            豁然開朗:形容由狹窄陰暗突然變為開闊敞亮,也比喻心理突然悟出道理而感覺明朗。

            無人問津:比喻沒有人過問受到冷遇。

            落英繽紛:鮮花紛紛飄落,形容春天美好的景色,也指花兒凋謝的暮春天氣。

            內容理解

            線索與順序

            線索:以漁人進出桃花源的行蹤為線索,即發現 —— 訪問 —— 離開 —— 再尋。

            順序:時間先后順序。

            層次結構

            第一部分(第 1 段):寫漁人無意間發現桃花源入口。

            第二部分(2-3 段):第 2 段寫漁人進入桃花源,發現桃花源中人們生活美滿;第 3 段寫桃花源中的人熱情接待漁人。

            第三部分(第 4-5 段):寫漁人再尋桃花源,終不可得;別的人也沒能找到桃花源。

            重點問題

            第一段描寫桃花林的作用:渲染了神秘美麗的氣氛,暗示將會出現奇境,為寫桃花源的美好做鋪墊。

            “忽逢桃花林” 中 “忽” 字的作用:表現了事出偶然,意料之外,體現出漁人發現桃花林的驚喜。

            “欲窮其林” 中 “窮” 字的作用:由于漁人 “甚異之”,所以想探個究竟,表現出漁人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豁然開朗” 的作用:照應前文 “初極狹,才通人”,形象地寫出了漁人進入桃花源后的視覺感受和心理變化。

            中心思想

            本文運用豐富的想象,生動地敘述了武陵漁人 “發現” 桃花源的經過,描繪了桃花源中人們的生活情景,虛構了一個人人勞作、人人平等,沒有剝削、沒有戰亂,生活安定、風氣淳樸的理想社會,表達了作者對理想社會的熱烈追求,同時含蓄地表達了對現實社會的不滿,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人民渴望擺脫剝削、壓迫,追求幸福、安定生活的美好愿望。

            賞析

            《桃花源記》通過對桃花源的安寧和樂、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繪,表現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對現實生活的不滿。

            陶淵明作詩,擅長白描,文體省凈,語出自然。《桃花源記》也具有這種藝術風格。它雖是虛構的世外仙境,但由于采用寫實手法,虛景實寫,給人以真實感,仿佛實有其人,真有其事。全文以武陵漁人行蹤為線索,像小說一樣描述了溪行捕魚、桃源仙境、重尋迷路三段故事。第一段以“忘”、“忽逢”、“甚異”、“欲窮”四個相承續的詞語生動揭示出武陵漁人一連串的心理活動。“忘”字寫其一心捕魚,無意于計路程遠近,又暗示所行已遠。其專注于一而忘其余的精神狀態,與“徐行不記山深淺”的妙境相似。“忽逢”與“甚異”相照應,寫其意外見到桃花林的驚異神情,又突出了桃花林的絕美景色。“芳草鮮美,落英繽紛”兩句,乃寫景妙筆,色彩絢麗,景色優美,仿佛有陣陣清香從筆端溢出,造語工麗而又如信手拈來。第二段先以數語描述發現仙境經過。“林盡水源,便得一山”,點明已至幽迥之地;“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暗示定非尋常去處。漁人的搜尋目光、急切心情也映帶出來。及至通過小口狹道,寫到“豁然開朗”,又深有柳暗花明的韻致。進入桃源仙境之后,先將土地、屋舍、良田、美池、桑竹、阡陌、雞鳴犬吠諸景一一寫來,所見所聞,歷歷在目。然后由遠而近,由景及人,描述桃源人物的往來種作、衣著裝束和怡然自樂的生活,勾出一幅理想的田園生活圖景。最后寫桃源人見到漁人的情景,由“大驚”而“問所從來”,由熱情款待到臨別叮囑,寫得情真意切,洋溢著濃郁的生活氣息。

            第三段先寫漁人在沿著來路返回途中“處處志之”,暗示其有意重來。“詣太守,說如此”,寫其違背桃源人“不足為外人道也”的叮囑。太守遣人隨往的“不復得路”和劉子驥的規往不果,都是著意安排的情節,明寫仙境難尋,暗寫桃源人不愿“外人”重來。對桃源仙境,世俗之人尋訪無著也不再問津了,而陶淵明自己卻從來沒有停止過追求,在《桃花源詩》的結尾處就剖露了“愿言躡輕風,高舉尋吾契”的心愿。他以桃花源人為志趣相合的契友,熱切期望與之共同生活于桃花源中。

            陶淵明成功地運用了虛景實寫的手法,使人感受到桃源仙境是一個真實的存在,顯示出高超的敘事寫景的藝術才能。但《桃花源記》的藝術成就和魅力絕不僅限于此,陶淵明也不僅僅是企望人們確認其為真實的存在。所以,在虛景實寫的同時,又實中有虛,有意留下幾處似無非無,似有非有,使人費盡猜想也無從尋求答案的話題。桃源人的叮囑和故事結尾安排的“不復得路”、“規往未果”等情節,虛虛實實,徜恍迷離,便是這些話題中最堪尋味之筆。它所暗示于世人的是似在人間非在人間,不是人間勝似人間,只可于無意中得之而不可于有意中求之,似乎與“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有著某種微妙的內在聯系。這虛渺靈奧之區始終蒙著一層神秘的面紗,“借問游方士,焉測塵囂外”,世人是難以揭曉的。它的開而復閉,漁人的得而復失,是陶淵明有意留下的千古之謎,“惹得詩人說到今”。可是,他又在《桃花源詩》中透露了一點消息,說“一朝敞神界”之所以“旋復還幽蔽”,乃是因為“淳薄既異源”!原來桃源民風淳厚,人間世風澆薄,惟恐“使武陵太守至焉,化為爭奪之場”(蘇軾《和桃花源詩序》),玷污了這塊化外的凈土,即使像劉子驥那樣的人間高尚之士,也得不到一睹仙境的機緣。

            《桃花源記》的故事和其他仙境故事有相似之處,描寫了一個美好的世外仙界。不過應當強調的是,陶淵明所提供的理想模式有其特殊之處:在那里生活著的其實是普普通通的人,一群避難的人,而不是神仙,只是比世人多保留了天性的真淳而已;他們的和平、寧靜、幸福,都是通過自己的勞動取得的。古代的許多仙話,描繪的是長生和財寶,桃花源里既沒有長生也沒有財寶,只有一片農耕的景象。陶淵明歸隱之初想到的還只是個人的進退清濁,寫《桃花源記》時已經不限于個人,而想到整個社會的出路和廣大人民的幸福。陶淵明邁出這一步與多年的躬耕和貧困的生活體驗有關。雖然桃花源只是空想,只是作者理想當中的社會,但是能提出這個空想是難能可貴的。

            此文藝術構思精巧,借武陵漁人行蹤這一線索,把現實和理想境界聯系起來。采用虛寫、實寫相結合手法,也是其一個特點。增添了神秘感。語言生動簡練、雋永,看似輕描淡寫,但其中的描寫使得景物歷歷在目,令人神往。文章有詳有略,中心突出。

          【桃花源記文學常識】相關文章:

          離騷文學常識08-19

          朱自清的文學常識10-15

          徐志摩的文學常識積累10-02

          初中魯迅文學常識05-19

          初中詩詞文學常識11-08

          古代詩詞文學常識08-06

          初中魯迅的文學常識06-01

          關于詩經的文學常識詳解09-27

          紅樓夢文學常識09-16

          国产精品好爽好紧好大_亚洲男人综合久久综合_欧美福利电影a在线播放www_国产精品99久久精品无码

                  亚洲成国产人片在线观看 | 日本乱码伦十八在线观看 | 亚洲欧美日韩高清一区二区 | 日韩国产变态另类欧美 | 五月亭亭中文字幕 | 亚洲美女午夜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