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記教案

          時間:2024-10-18 00:40:13 桃花源記 我要投稿

          桃花源記教案模板合集5篇

            作為一位兢兢業(yè)業(yè)的人民教師,常常要寫一份優(yōu)秀的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依據(jù),有著重要的地位。教案應該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桃花源記教案5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桃花源記教案模板合集5篇

          桃花源記教案 篇1

            教案是教師為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根據(jù)教學大綱和教科書要求及學生的實際情況,以課時或課題為單位,對教學內(nèi)容、教學步驟、教學方法等進行的具體設計和安排的一種實用性教學文書。桃花源記課文的教案介紹,我們來看看。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第1.準確、流利地朗讀、背誦、翻譯課文。

            第2.了解有關陶淵明的文學常識。

            第3.掌握相關的文言實詞和虛詞及古今異義現(xiàn)象。

            第4.理清文章的敘事線索,理解課文內(nèi)容。

            第5.學習文章曲折回環(huán),思念迭起,引人入勝的寫法。

            過程與方法

            第1.在誦讀的基礎上,落實字詞,疏通文章,熟知課文內(nèi)容。

            第2.通過討論、辨證地看待作者在文章中寄托的理想社會。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認識作者通過描寫“世外桃源”所表達的不滿黑暗現(xiàn)實,追求理想社會的思想感情。

            【重點難點】

            第1.積累常用文言詞語的用法;

            第2.使學生理解本文記敘的順序、詳略,體會本文優(yōu)美、精煉的語言。

            第3.理解作者筆下的社會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學設計】

            一、創(chuàng)設情景,導入新課

            1.(欣賞圖片)班級同學們,當你們看到這樣的美景時,腦海中會想到哪個成語嗎?(引出“世外桃源”這個成語)“世外桃源”這個成語是晉朝陶淵明在古代作品《桃花源記》中所描述的一個與世隔絕的,不遭戰(zhàn)禍的安樂而美好的地方。現(xiàn)在我們一起跟著漁人到這個世外桃源去看看。

            音樂古代作品《天仙配》------(曲終)歌曲描繪的是一副環(huán)境優(yōu)美、夫妻怡然自樂、男耕女織的社會生活美景。這種美景過去有嗎?不會,這只是幻想中美好的世界。誰能用一個成語來比喻?——“世外桃源”。是的,這個成語出自陶淵明的古代作品《桃花源記》,現(xiàn)在我們一起跟陶先生走進世外桃源吧。

            有位英國文學家說過這樣一句話:“一個熱愛生活的人即便是在最痛苦的時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班級同學們往往也有這種體驗:當你遇事不順時,當你心煩意亂、郁悶低沉時,你會去想一些開心的東西。生活在東晉的著名詩人陶淵明,他的生活充滿坎坷磨難,但他卻把希望寄托在美好的憧憬之中,古代作品《桃花源記》就表達了他對人生理想的追求和渴望。

            2.陶淵明,東晉著名詩人,字元亮,名潛,世稱靖節(jié)先生,因其宅邊曾有五棵柳樹,又自號“五柳先生”,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陶淵明出身于沒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時頗有壯志博學能文,任性不羈。當時社會動亂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過小官,由于不滿官場的丑惡,棄官回鄉(xiāng),這時他四十一歲,從此過著“躬耕自資”的隱居生活。

            陶淵明長于詩文辭賦,有古代作品《陶淵明集》傳世,主要散文有古代作品《歸去來兮辭(并序)》古代作品《桃花源記》古代作品《五柳先生傳》等。他所作的詩文,內(nèi)容多描寫農(nóng)村生活,表現(xiàn)了優(yōu)美的自然風光,抒發(fā)他熱愛田園生活、樂于和農(nóng)民來往和不愿與統(tǒng)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樂天知命、消極適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當時華而不實的文風,明朗清新,質(zhì)樸自然,善于抓住客觀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幾筆傳神的表現(xiàn)它的形象,簡潔含蓄而富有韻味,對后代作家有較大的影響。

            3.本文大約寫于宋永初二年(421年),陶淵明約57歲。他既拒絕過東晉政權的征召,又復拒絕同劉裕的宋政權合作,而以古代作品《桃花源詩并記》寄托了自己的社會理想。“詩”追述了桃花源的形成,歌詠了“春蠶收長絲,秋熟靡王稅”這樣一個人人安居樂業(yè)的理想社會;“記”相當于詩的序,記敘了武陵人偶入桃花源的見聞,富于小說色彩。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廣大農(nóng)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選作課文的,就是這篇有新奇情節(jié)、有優(yōu)美環(huán)境、有人物、有對話的古代作品《桃花源記》。

            二、檢查預習

            晉太元中(jìn) 緣溪行(yuán) 便舍船(shě) 豁然開朗(huò) 屋舍儼然(shè)(yǎn)

            阡陌(qiān mò) 黃發(fā)垂髫(tiáo) 便要還家(yāo ) 遂與外人間隔(suì)(jiàn)

            及郡(jùn)下,詣(yì)太守 劉子驥(jì)

            三、初讀課文,感知課文內(nèi)容

            1.范讀課文,清楚、流暢。清楚:句讀分明,節(jié)奏合理,語速適中 流暢:語句流利,音韻鏗鏘

            停頓分明,不讀破句子。如:“忽逢/桃花林,夾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2.成語:世外桃源 落英繽紛 豁然開朗 雞犬相聞

            怡然自樂 黃發(fā)垂髫 無人問津 不足為外人道

            3.通假字世外桃源 落英繽紛 豁然開朗 雞犬相聞 怡然自樂 黃發(fā)垂髫 無人問津

            要:通“邀”,邀請。

            4.古今異義詞:

            鮮美 古義:鮮艷美麗 交通 古義:交錯相通

            今義:(味道)新鮮 今義:指運輸事業(yè)

            妻子 古義:妻子和兒女 無論 古義:不要說,更不必說

            今義:專指男子的配偶 今義:連詞,不管

            絕境 古義:與人世隔絕的地方 不足 古義:不值得

            今義:沒有出路的境地 今義:不充足,不滿

            如此 古義:像這樣

            今義:這樣

            4.一詞多義

            舍:舍棄 乃:于是,就 具:都

            房子 竟然 詳細地

            志:作標記 遂:終于 尋:尋找

            所作的標記 于是,就 隨即,不久

            5.同義詞

            具、悉、咸、皆:都 云、道:說 乃、遂:于是

            緣、扶:沿著

            6.課文翻譯

            7.請用一句話概括文章的內(nèi)容。

            文中描繪了一個沒有壓迫、沒有剝削,人人安居樂業(yè),彼此和睦相處的理想社會。

            四、熟讀課文,質(zhì)疑探究

            線索--漁人行蹤。

            第一節(jié):寫漁人捕魚時偶然發(fā)現(xiàn)桃花林的經(jīng)過。(故事的開端)

            1.漁人怎樣發(fā)現(xiàn)桃花源的?

            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人。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shù)十步,豁然開朗。

            2.作者怎樣描寫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景物描寫有何作用?

            夾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為寫漁人進入桃花源渲染神秘氣氛,也為寫桃花源的美好作了鋪墊。)

            3.如此奇異幽雅的環(huán)境,假如你來到這里,你會有何感想?你又有何推斷呢?

            感想:A、有山有水,人杰地靈。 B、心情舒暢、愉快、愜意。

            C、自己完全置身于另一個世界之中。有一種雖處山外,卻身在世外之感。

            推斷:A、有人。B、那么,這里的人的生活又如何呢?

            第二節(jié):寫漁人進入桃花林,看到桃花源中寧靜安樂的生活環(huán)境。

            1.漁人入山后,看到了怎樣的圖景?(作者怎樣描寫桃花源的生活環(huán)境的?)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2.這里的人生活得好嗎? 何以見得? (描寫桃花源人人和平勞動、幸福生活的語句)

            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

            3.你能用一句詩句來概括漁人進入桃花源過程的感受嗎?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4.討論:如此之美的環(huán)境,在現(xiàn)實生活中能否找到嗎?

            對 比

            只有父子之分 有君臣之別,貴賤之分

            只有和平勞動無兵火征戰(zhàn) 為私利而荼毒生靈、魚肉百姓

            自勞自食、和睦相處 你爭我奪、爾虞我詐

            不能(作者希望的理想境界,是“烏托邦”式的幻想。)

            第三節(jié):寫桃花源中淳樸的社會風尚。

            1.桃花源的人見到漁人有何反應?說明什么?

            “大驚”寫出對陌生人到來的驚異。顯示出桃花源與外界隔絕久遠。這與下文“自云....無論魏晉”相呼應。“設酒殺雞作食”,“咸來問訊”表現(xiàn)了桃花源人的熱情、好客,民風純樸。

            2.文中怎樣描寫桃花源人的熱情好客的?反映了桃花源怎樣的社會風氣?

            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表現(xiàn)了桃花源人的熱情好客,民風純樸,真誠淳樸的社會風尚。

            3.桃花源人為什么來到這個地方?

            桃花源人的祖先為了躲避秦時的禍亂,帶領妻子兒女及鄉(xiāng)鄰來到這個與世隔絕的地方。

            4.探討:漁人—一為具言所聞,桃源人為什么“皆嘆惋”?

            漁人“一 一為具言所聞”應說的是秦末以來戰(zhàn)亂的歷史,桃源人聽后,為世上的動亂、黑暗而嘆惋,也為世上老百姓過著的痛苦生活而嘆惋。

            提示:A、陶淵明所處的時代怎樣的時代?(魏晉時期,戰(zhàn)亂年代。所以桃花源中的人為桃源外邊世界的動亂、社會的黑暗、人民生活的痛苦而嘆惋。)

            B、從這里我們可知:作者虛構的這個寧靜安樂的環(huán)境、美好的風俗、淳樸的人情,是為了寄托作者的那種追求沒有剝削、沒有壓迫的社會的理想。

            C、我們還可以進一步的探討:陶淵明“不為五斗米而折腰”的人生哲學和隱居田園而過著清貧生活的思想境界。(注:由“此中人”是那些淳樸百姓的化影,他們嘆息漁人的生活不如鄉(xiāng)村的美好生活。從而可以推斷陶淵明隱居田園的原因。)

            5.為什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是因為他們害怕世人知道桃花源這個地方,擾亂、破壞他們和平安寧的生活。也為下文再尋桃源不得埋下伏筆。

            第二部分(2-3)寫漁人進入訪問、桃花源的經(jīng)過。(故事的發(fā)展)

            第四節(jié):寫漁人再尋桃花源,終不可得。(結局和尾聲)

            1.漁人離開是時為何要作記號,而且還帶人來尋找呢?

            這里社會生活平靜,人們安居樂業(yè),民風淳樸,熱情好客,沒有戰(zhàn)爭,沒有剝削,人與人之間友好和睦。真是理想的社會,漁人也想讓大家都能過上這樣的好生活。

            2.漁人離開桃花源,“便扶向路”,又“處處志之”,而后來“尋向所志”,卻“不復得路”。作者這樣寫的目的是什么?

            作者這樣寫的目的是使人覺得桃花源是一個似有而無、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花源是虛構的境界。同時增加文章的神秘色彩。

            3.最后兩段與前又哪句話相呼應?

            與“不足為外人道也”一句相呼應。

            文章主題

            全文以武陵漁人進出桃源的行蹤為線索,把發(fā)現(xiàn)桃源的經(jīng)過,在桃源的所見所聞所歷,離開桃源后再尋桃源的情形,都貫串起來了。故事曲折回環(huán)。它虛構了一個與黑暗現(xiàn)實社會相對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意愿。

            為什么說桃花源是當時的理想社會?我們今天應當怎么評價?

            明確:作者虛構的世外桃源,是與作者所處的現(xiàn)實社會相對照的。這里景色優(yōu)美,土地肥沃,資源豐富,風俗淳樸;這里沒有壓迫,沒有戰(zhàn)亂,社會平等,和平安寧,確實是當時乃至整個封建社會人民理想的世界。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愿望,但在當時的條件下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因而它只是一種空想。

          桃花源記教案 篇2

            教學目標:1.認識作者通過描繪"世外桃源"所表達的社會理想。2.學習本文以漁人行蹤為線索,以時間為順序,以簡練、質(zhì)樸的語言進行記敘的寫作點。3.了解古今詞義的變化。積累部分文言常用詞語。

            教學重點;以行蹤為線索,以時間為順序

            教學時數(shù):用二課時完成。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1.由成語"世外桃源"導入課文。引起學生閱讀課文的興趣。2.介紹作者及本文的寫作背景 3.老師范讀課文4.指導學生朗讀課文(老師提出具體要求,指導學生朗讀。要求:一 句讀分明;二 節(jié)奏合理;三 語速適中,四 語句流暢;五 注意音韻鏗鏘。老師也可以邊提要求邊做示范。)5.對照注釋,理解課文。(注意重點詞語的解釋。)(如果程度好的班級,可以對照課文,直接筆譯,然后站起來讀,同學補充,老師作點撥)6.第一段翻譯與評點:原文:晉太元中,武陵人捕漁為業(yè)。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重點詞語:行:指船行。忽:說明是偶然的。之:指見到的景象。異之:為見到的景象感到詫異。窮:窮盡,走到頭。

            譯文:東晉太元年間,有個武陵人以捕魚為職業(yè)。(有一天)他順著小溪劃船,忘了路的遠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林)夾著溪水兩岸,長達幾百步,中間沒有別的樹。(地上)芳草鮮艷美麗,落花紛紛。漁人非常詫異。再往前走,想走到這林子的盡頭。

            評點:寫漁人捕魚時偶然發(fā)現(xiàn)桃林經(jīng)過。這是故事的開端。

            7.讀第2段課文,翻譯并評點:

            原文: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shù)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

            重點詞語:舍船,丟下船。才:只,僅僅。悉:都。屬:即類,之屬:即這一類事物。

            譯文:桃林在溪水發(fā)源的地方就沒有了,(緊接著)就有座山,山有個小洞口,里面好像有光似的。(漁人)便丟下船,從洞口進去。初進時,洞口很窄,僅容一人通過。只走了幾十步,突然變得開闊敞亮。(這里)土地平坦開闊,房舍很整齊,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塘和桑竹一類的樹林。田間小路,交錯相通,雞狗的叫聲不斷傳來。里邊的人來來往往耕種操作的情形,男女的穿戴,都和外邊的人一樣,老人和小孩都高高興興地自由自在地娛樂。

            評點:這段寫漁人進入桃花林,看到桃源人的生活環(huán)境,見到一片安寧和樂的世外天地。

            朗讀第3段,翻譯并評點

            原文: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shù)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重點詞語:乃:竟然。妻子:妻子和兒女。焉:相當"于之"、即"從這里"。語:()告訴。足:值得。"問所從來":即"問從何來"。"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乃",即"竟然","無論"是兩個詞。無:不要;論:說。跟現(xiàn)代漢語用的"無論"不同。"余人各復延至其家","延",邀請。

            譯文:桃花源里的人見了漁人,竟大吃了一驚,問漁人從哪里來。漁人詳盡地回答了他們。他們便邀請漁人到家中,擺酒殺雞招待他。村中聽說有這樣一個人,都來打聽消息。桃花源的人說自己的先輩們?yōu)榱硕惚芮爻牡渷y,帶領妻子兒女和鄉(xiāng)親到這個與世隔絕的地方,就不再出去了。于是就和外面的人斷絕了來往。他們問起漁人現(xiàn)在是什么朝代,竟不知道有漢朝,更不要說魏晉了。漁人把自己知道的事情一一對他們說了,大家聽了都感嘆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請漁人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飯來款待他,住了幾天,漁人告辭離去。這里的人叮囑他說:"這里的情況不值得對外邊的'人說啊!"

            評點:這段寫漁人進入桃花源,在桃花源人家里做客及辭去的經(jīng)過。

            2、3段為第二部分,是故事的發(fā)展。

            朗讀第4段,翻譯并評點

            原文: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重點詞語:志:同"",做標記。"便扶向路":向:從前,"向路":去桃花源時走的路。詣:到……去,這里指謁見。如此:象這樣。

            譯文:(漁人)出來后,找到他的船,就沿著舊路(回去),(一路上)處處做了記號。他回到武陵郡城,去拜見太守,告訴了這些情況。太守立即派人跟他前往,尋找先前所作的標記,竟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原來的那條路。

            讀第5段,翻譯并評點

            原文: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guī)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

            重點詞:劉子驥,與陶淵明明同時代的人,把他寫進去,表示真實可靠。

            譯文:南陽的劉子驥,是一位高尚的名士,聽了這件事。很高興地前往,還沒有實現(xiàn),不久就病

          桃花源記教案 篇3

            設計指導思想:

            教學札記

            1.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訓練為主線

            2.突出語言訓練和思維訓練 ;注重朗讀和背誦、積累。

            教學目標:

            1. 知識技能

            了解作者、作品及其背景,識記本文常見的文言實詞虛詞,熟讀課文,能用通俗的語言準確流暢的翻譯課文。感受世外桃源所描繪的美好社會生活圖景,學習本文以漁人行蹤為線索,以時間為順序,以簡練、質(zhì)樸的語言進行記敘的寫作特點。

            2.查閱資料,了解作者陶淵明的相關常識,和有關歷史戰(zhàn)亂給人們帶來的災難,里老街桃花源記的歷史背景;反復朗讀課文,利用字詞典結合課下注釋掌握本文詞匯,疏通課文大意。

            3.用心體味文章內(nèi)容,注意朗讀的技巧,培養(yǎng)良好的.閱讀習慣。訓練學生的審美興趣,提高文學鑒賞能力

            教學重點:

            1.文言文中字、詞、句 的含義,積累部分文言常用詞語。翻譯全文

            2.引導學生感受世外桃源所描繪的美好社會生活。學習本文以漁人行蹤為線索,以時間為順序,以簡練、質(zhì)樸的語言進行記敘的寫作特點

            教學難點:

            理解陶淵明這篇文章的創(chuàng)作目的,引導學生再現(xiàn)桃源,感知桃源

            教學安排: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nèi)容: 學習字詞、整體把握課文內(nèi)容,課文誦讀

            教學過程:

            一.導入:(教師展示有關戰(zhàn)爭的圖片)

            師:你能讀懂他們的眼淚嗎?

            生討論。(對戰(zhàn)爭的控訴。)

            師:是啊,他們的淚水中也充滿了對和平生活的向往。但是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戰(zhàn)爭的惡魔四處流竄,人們卻總想找一個沒有戰(zhàn)爭,沒有剝削,沒有壓迫的理想之地生活。在中國,有一群人在秦朝時代躲進了一個與世隔絕的地方,從那時起,這群人就世世代代在那里生活,直到東晉末年才被一個漁人發(fā)現(xiàn)。這個隱匿了五百年的神秘地方就是桃花源。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這個神秘的世界,去感受它的神奇吧。

            二.陶淵明簡介

            讓學生介紹,并互相補充。(出示幻燈片加以強調(diào):)

            三.教師范讀全文。

            安排學生自學,整體感知課文內(nèi)容,教師鼓勵學生通過反復誦讀,借助工具書和注釋,相互討論,學習字詞,教師指導、點拔.

            (指導學生朗讀。要求:一句讀分明;二節(jié)奏合理;三語速適中,四語句流暢;五注意音韻鏗鏘。老師也可以邊提要求邊做示范。)

            對照注釋,理解課文。(注意重點詞語的解釋。)

            (如果程度好的班級,可以對照課文,直接筆譯,然后站起來讀,同學補充,老師作點撥)

            四.檢查自學情況。

            字詞訓練(投影)

            1.重點實詞和虛詞:緣、窮、然、屬、聞、具、足、之、志、規(guī)、尋、向、詣

            2.古今異義詞:鮮美、交通、妻子、絕境、間隔、無論

            3.特殊用法字詞:異:意動用法;通:使動用法

            4.通假字:“要”同“邀”

            5.同義詞:都:悉--咸--皆--并;邀請:要--延

            6.成語:世外桃源;豁然開朗;無人問津

            五.1. 指名翻譯全文,注意上下連貫通順,如成分省略現(xiàn)象要補充完整。

            2. 概括文章各段內(nèi)容(學生討論、歸納,教師總結)

            六.討論,分析本文寫作線索(以漁人行蹤為線索)

            七.分小組進行誦讀比賽,部分同學能當堂背誦。(指導背誦方法)

            教后感

          桃花源記教案 篇4

            第一課時

            〖教學目的〗

            1、朗讀課文,熟悉課文內(nèi)容。

            2、掌握本文的重點字詞,能讀懂課文大意。

            3、了解作者陶淵明。

            〖教學重點〗

            朗讀課文,根據(jù)課文注釋讀懂課文大意。

            〖教學難點〗

            理解文言文中的一詞多義、一義多詞、古今異義、省略成分等復雜的語言現(xiàn)象。

            〖教學設想〗

            通過讀課文,根據(jù)書下注釋讀懂課文、同學間互相進行試講的方法,學生基本在指導下自學課文。

            〖教學過程〗

            一、介紹、了解作者陶淵明

            教師介紹:

            今天咱們來認識中國古代東晉時一位杰出的詩人——陶淵明。他生于東晉后期,經(jīng)歷了晉宋易代的變遷,當時政治黑暗,兵連禍結,民不聊生。他少時頗有壯志,博學能文,任性不羈。少年起就經(jīng)歷了許多政治上的紛擾,出仕到辭官歸隱更是遇到了晉宋易代的變遷,他對社會的動亂和官場的丑惡的和不滿的。“不肯為五斗米折腰”。歸隱后,安貧樂道,樂天知命,清高自賞,消極遁世,多寫田園風光,文風清新質(zhì)樸,恬淡自然,簡潔含蓄而又富有韻味。歷代都有很多人為陶淵明的詩文作注,其人數(shù)僅次于杜甫。

            二、解題

            《桃花源記》是《桃花源詩》的小序,詩和序的內(nèi)容是一致的,序又可以看成是對詩的說明,用客觀記敘的方法,有人物、環(huán)境、和故事情節(jié)。

            三、朗讀課文

            朗讀要求:

            1、讀得清楚:句讀分明,節(jié)奏合理。

            2、讀得流暢:語句流利、音韻鏗鏘、

            四、檢查學生的朗讀情況,并強調(diào)部分字詞的讀音

            生字:儼然、阡陌、垂髫、怡然、邑人、郡下、詣、驥、津

            多音字:豁然、衣著、間隔、舍、語、屬 答 還 遂

            通假字:要—邀

            一詞多義:志、尋、遂

            一義多詞:悉、并、具、咸、皆

            古今異義:妻子、無論、交通、絕境、間隔

            五、學生兩人一組,參照書下注釋疏通文意,之后請幾位學生起立說課文大意,老師和其他學生傾聽并糾正他們翻譯得不夠準確的地方

            六、作業(yè)

            1、讀課文三遍;

            2、整理課堂上找出的幾種文言文的語言現(xiàn)象,寫在作業(yè)本上。

            第二課時

            〖教學目的〗

            1、學習課文以漁人的行蹤為順序,詳略得當?shù)財⑹鏊乃娝劦挠洈⒎椒ā?/p>

            2、學習鞏固關于句子成分的省略、古今異義的區(qū)別以及一詞多義等古漢語知識。

            3、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達的社會理想,認識這種社會理想在當時的進步意義和歷史局限性。

            〖教學重點〗

            1、從分析作者所描繪的桃花源這一社會入手,理解作者這一理想的進步意義和消極意義。

            2、鞏固古漢語知識。

            〖教學難點〗

            理解桃花源這一社會理想 的現(xiàn)實意義。

            〖教學設想〗

            用指導自學、學生試講、啟發(fā)討論的方法進行教學,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要求學生在理解課文內(nèi)容的基礎上背誦全文。

            〖教學過程〗

            一、集體朗讀課文

            二、逐段分析課文

            分析第一自然段:

            1、朗讀。

            2、說本段的大意,注意幾個地方的準確翻譯:

            ⑴武陵人:五陵郡有一個人,二不是指整體

            ⑵緣溪行:行,指乘船行

            ⑶忘路志遠近:遠近,偏義復詞,實指忘了路多遠

            ⑷夾岸數(shù)百步:指兩岸數(shù)百步之寬,不是指沿河多長。

            ⑸甚異之:之,是指桃花林的美景,具體是指文中的句子“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⑹窮:走到頭,窮盡

            3、討論明確幾個問題:

            ⑴找出交代漁人行蹤的語句:緣溪行—忽逢桃花林—復前行

            ⑵本段交代了事件發(fā)生的哪些情況?(時間、地點、人物)

            ⑶描寫桃花林美景的句子是 (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注:語言簡潔,形象鮮明,是千古名句)

            ⑷漁人“欲窮其林”的原因是什么?(“甚異之”)

            ⑸總結:桃花林的突然出現(xiàn)和漁人的欲窮其林,使讀者產(chǎn)生了懸念。這是故事情節(jié)的開端。

            分析第二自然段:

            第一、以自學為主,學生理解內(nèi)容,進行試講,教師引導學生弄清以下的語言現(xiàn)象,翻譯本段文字的大意:

            1、句子成分的省略:

            林盡(于)水源,……(小口)若有光。(漁人)便舍船,從口入。(山口)初極狹,……(漁人)復行,……(山口)豁然開朗……其中(人們)往來種作……

            2、一詞多義:

            舍:舍船(舍棄);屋舍(房屋)

            3、古今異義:

            交通:今義指交通運輸,而在文中指交錯相通

            4、然:做形容詞的詞尾,可譯為“…的樣子”

            5、同義詞:

            悉、全、都、并、一齊、都

            第二:討論分析:

            1、這一段寫了幾層意思?

            明確:先寫進入桃花源的過程;再寫初入桃花源的所見所聞。

            2、文中寫初入桃花源 所見所聞,主要寫了哪些事物?

            明確:

            ⑴寫桃花源中的環(huán)境:土地、屋舍、良田美池、桑竹、阡陌、雞犬之聲。

            ⑵桃花源中的人從事的工作、衣著和神態(tài)。

            3、從這些描寫中可以看出這是一個怎樣的社會?

            學生自由發(fā)言,明確:

            土地、屋舍、雞犬之類的描寫——和平寧靜,社會安定

            人們往來種作——人人辛勤勞動

            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安居樂業(yè),過著豐衣足食的愉快生活

            4、作者寫桃花源的初步見聞,有何意義?

            明確:

            與現(xiàn)實生活能形成鮮明的對比:

            現(xiàn)實——桃花源

            人剝削人,人壓迫人——人人勞動,沒有剝削壓迫

            人們生活困苦,謀生艱難——怡然自樂,生活快樂幸福

            戰(zhàn)禍四起,民不聊生——一派優(yōu)美、寧靜、安定的景象

            作用:明寫桃花源,暗在諷刺現(xiàn)實,反映了作者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對現(xiàn)實生活的不滿。

            第三、齊讀第一、二段,熟讀成誦。

            學習第三段:

            第一、引導學生弄清成分省略等語言現(xiàn)象和一些詞句的理解。

            1、著重注意幾個省略賓語的句子。

            ⑴問(漁人)所從來,便要(漁人)還家

            ⑵此人一一為(之)具言所聞,(村中人)皆嘆惋

            ⑶余人各復延(余人)至其家

            ⑷辭(村中人而)去

            2、古今異義:妻子(妻子兒女)、絕境(與世隔絕的地方)、無論(更不必說)

            3、一詞多義:

            乃:乃大驚(就,表前后兩個動詞的連接)、乃不知有漢(竟,表出乎意料之外)

            4、同義詞:

            具:詳細、一五一十地,表無所遺漏。

            咸:全、都,指熱鬧的全體。

            皆:都,指人、物、事的全數(shù)。

            要:邀請。

            延:迎接、邀請。

            5、翻譯段意。

            第二、討論分析:

            這一段是故事的進一步發(fā)展,寫漁人進入桃花源后的所遇所談

            1、村中人是怎樣對待漁人這個不速之客的?請在文中找出相應的語句。這些說明了什么?

            明確:

            ⑴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

            ⑵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這說明民風淳樸,人們熱情好客,慷慨大方;且家家備有酒食,生活富足。

            2、文中寫村中人自云一段話,含有什么意思?

            明確:通過自述,補充交代了他們的來歷和長時間與世隔絕的.原由。作者還有意用秦末暴政影射當時東晉社會兵連禍結、民不聊生的黑暗現(xiàn)實,似乎想給人指出一條出路:要想擺脫黑暗統(tǒng)治,可以像村中人“避秦時亂”一樣,去找一個絕境過男耕女織、安居樂業(yè)的社會。但這僅僅是作者的幻想,在封建社會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

            3、皆嘆惋是內(nèi)容是什么?

            明確:外世人們的生存境況

            4、這段話結尾寫“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這句話在情節(jié)發(fā)展中起什么作用?

            明確:此話符合村中人的心理,因為他們不愿外面的人來干擾他們寧靜、和平、幸福的社會。在情節(jié)發(fā)展上,則為下文人們無法找到桃花源埋下伏筆。

            5、小結:第二、三段是課文的主干,通過漁人進入桃花源后的所見所聞所遇、所談,表達了作者對當時現(xiàn)實的不滿和對理想社會的向往和追求。

            學習第四段:

            第一、著重弄清以下詞句的解釋。

            1、便扶向路:向,從前。

            2、處處志之:志,做標記。

            3、尋向所志:尋,尋找;志,標記。

            4、及郡下,詣太守:及,到達;詣,拜見。

            5、遂迷:遂,竟然,終于。

            6、尋病終:不久。

            第二、討論明確:

            1、這段話是文章的結尾,交代漁人出桃花源后的情況。作者為什么要這樣具體地寫漁人回來路上“處處志之”,“詣太守,說如此“,高尚士劉子驥聽了也欣然規(guī)往,而結果或迷路或病終,未能找到這個桃花源呢?

            明確:

            ⑴目的是給人真實的感覺,似乎真有其人、真有其地、真有其事、不厭其煩地寫,為了使人產(chǎn)生真實感。

            ⑵太守想尋找卻遂迷,不復得路,劉子驥也因病而未果,結局的巧妙安排不僅增強了故事的曲折性,更能激起讀者 的惋惜之情,從而更加向往這個安居樂業(yè)的世外桃園。

            ⑶作者自己也明確這樣的桃源是不存在的,只是自己的幻想而已。

            第三、小結:

            作者寫出了對現(xiàn)實 的強烈不滿,對理想社會的無比向往,反映了東晉人們希望擺脫苦難過上 豐衣足食的幸福社會的要求,因此,本文既有逃避現(xiàn)實的局限性,又有一定的現(xiàn)實意義。

            第三課時

            〖教學目的〗

            1、體會本文記敘詳略得當?shù)奶攸c。

            2、理解作者怎樣描繪出這個虛幻的世界來寄托他的理想的。

            〖教學過程〗

            一、理解作者怎樣描繪這個虛幻的世界來寄托他的理想的

            桃花源是一個怎樣美好的社會?

            學生討論明確:

            1、環(huán)境美好: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寧靜和平,人們社會富足,安居樂業(yè),氣象升平)

            2、人美:

            ⑴熱情款待外人,民風淳樸,熱情待客,和睦友好

            語句: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⑵交談: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追求自由和平的社會,厭惡戰(zhàn)爭,這也是作者精神的寄托和向往)

            桃花源是理想的社會,但是這樣的社會別說在東晉這個兵連禍結、民不聊生的社會中不能存在,就是現(xiàn)在也找不到這樣的世外桃源。咱們就從作者的寫法構思上考慮陶淵明怎樣描繪這個他渴望的又明知不可能存在的理想境界。

            1、始終注意在虛構故事的同時結合逼真的情境,即以實寫虛:

            如:開頭點出時間、地點、人物的身分和職業(yè),結尾寫到劉子驥欲尋訪,而 劉子驥在歷史上確有其人,是晉太元年間的名士,與陶淵明為同時代人,這樣渲染真真假假的氣氛,似乎確有其人其事。

            2、曲折回環(huán),層次分明,寫出似有似無的仙境。

            開頭交代時間、地點、人物,但沒有指出明確的年份、地點和人物的姓名。

            接著寫桃花林的無確切地址,僅僅寫忘路之遠近,小山通桃源,更為奇特,另有一番洞天,而復尋桃源時,標記消失,無跡可尋,虛無縹渺。劉子驥的尋而未果,似帶來一絲希望又破滅,成了千古之迷。這個情節(jié)可以概括為一喜一疑一驚一迷,極大地激發(fā)了讀者的興趣。

            3、為什么作者要虛構出這樣的一個虛幻帶有理想色彩的世界?

            明確:聯(lián)系寫作背景。東晉統(tǒng)治者的奢侈、殘酷剝削,政治瀕臨崩潰,作者的抱負無法實現(xiàn);當時實行的門閥制度,保護高門氏族貴族官僚的利益,而出身中小地主階級的知識分子卻走不上仕途。再加上陶淵明本身不愿攀附權貴,與統(tǒng)治者格格不入,三次辭官,41歲歸耕田野,面對紛亂的世道他無力改變,只好創(chuàng)造一個理想的境界,寄托他的政治理想及美好的情趣。

            二、體會本文敘述詳略安排的特色

            找出詳略的安排,分析原因。

            明確:詳寫:漁人在桃花源里的見聞,來介紹美好的世外桃源。

            略寫:漁人進村前和出村后的情形。

            原因:要寄托理想化的社會理想,只能通過多介紹桃花源里的情形,因此要具體詳寫地描述。而其余的只能是輔助地敘述事件,只需簡單介紹。

            三、了解其他的寫作特色

            語言簡潔生動。如:“芳草鮮美,落英繽紛”“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等。

          桃花源記教案 篇5

            教學目的

            1.朗讀、背誦文育課文。

            2.理解積累一些文言實詞。

            3.認識作者通過描寫“世外桃源所表達的不滿黑暗現(xiàn)實,追求理想社會的思想感情。

            重點、難點

            重點:

            (1)朗讀、背誦文言文。

            (2)理解積累一些文言實詞。

            (3)理解文章的敘事線索。

            難點:

            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環(huán),懸念迭起,引人入勝的寫法。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預習

            1.,讀準下列加點字的音。

            豁然(huo)嚴然(yau)阡陌(qian mo)詣(yi)

            2.熟讀課文,參考課文注釋,試翻譯課文。

            二、導入

            1.作者簡介:

            陶淵明生于東晉末朝,出身于沒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時頗有壯志,博學能文,任性不羈。當時社會動亂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過小官,由于不滿官場的丑惡,棄官回鄉(xiāng),這時他四十一歲,從此過著“躬耕自資”的隱居生活。憂憤、饑寒、勞累、贏疾一起折磨著他,六十三歲去世。后稱靖節(jié)先生。

            他所作的詩文,內(nèi)容多描寫農(nóng)村生活,表現(xiàn)了優(yōu)美的自然風光,抒發(fā)他熱愛田園生活、樂于與農(nóng)民來往與不愿與統(tǒng)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

            感情;但是也包含了樂天知命、消極適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當時華而不實的文風,明朗清新,質(zhì)樸自然,善于抓住客觀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幾筆傳神的表現(xiàn)它的形象,簡潔含蓄而富有韻味,對后代作家有較大的影響。

            本文寫作年代大約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時陶淵明已經(jīng)五十七歲了。他拒絕同劉格的來政權合作,不滿黑暗的'政治現(xiàn)實,同時由于他與農(nóng)民接近,理解他們追求理想社會的愿望,所以寫了這篇記和詩。

            2導語:

            同學們學過“世外桃源”這個成語嗎?它是晉朝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中所描述的一個與世隔絕的,不遭戰(zhàn)禍的安樂而美好的地方。現(xiàn)在我們一起跟著漁人到這個世外桃源去看看。

            三、課文分析

            1.朗讀課文。(或聽老師范讀,聽課文錄音后齊讀課文)

            2.請同學們試翻譯課文。(每生翻譯一句)

            3.掌握課文注釋的詞語。(補充注釋如下)

            為業(yè):靠……謀生。緣:沿。夾岸:夾著溪流兩岸。雜:別的。

            鮮美:鮮艷美麗。異:詫異。窮:窮盡。舍:舍棄,放棄。豁然:開通、敞亮的樣子。開朗:開闊明亮。平曠:平坦開闊。屬:類。

            悉:全。信然自樂:喜悅,心滿意足。所從來:從哪兒來。咸:都。

            問訊:打聽消息。先世:祖先。妻子:妻子兒女。邑人:同鄉(xiāng)人。

            不復出焉:不再從這里出去。焉:于之,從這里。間隔:斷絕了往來。皆:都。嘆惋:感嘆,惋惜。延:請。語告:告訴(他)說。

            不足:不值得。既:已經(jīng)。志:做記號。詣:拜見,臥…·怯。如此:像這樣。遣:派。欣然:高興地。

            四、小結

            1.古今詞義。

            鮮美

            古義:鮮艷美麗 芳草鮮美

            今義:(味道)新鮮

            交通

            古義:交錯相通 阡陌交通

            今義:交通運輸

            妻子

            古義:妻子兒女 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今義:指男方的配偶,老婆

            絕境

            古義:與世隔絕的地方 來此絕境

            今義:沒有出路的地方

            無論

            古義:不要說,更不必說 無論魏晉

            今義;不管(連詞)

            如此

            古義:像這樣 說如此

            今義:這樣

            緣

            古義:沿 緣溪行

            今義:緣故,緣分

            五、作業(yè)

            第二課時

            一、導人

            上節(jié)課我們已疏通了文章意思,這節(jié)課我們一起分析文章的內(nèi)容。

            二、課文分析

            1.朗讀課文,試背誦課文。

            2.給課文分段,歸納段意。

            按漁人行蹤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節(jié))寫漁人捕魚時偶然發(fā)現(xiàn)桃花林的經(jīng)過。

            第二部分(第2~3節(jié))寫漁人進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辭去的經(jīng)過。

            第三部分(從第4節(jié)到完)寫漁人離開桃源后,太守派人先后探訪桃源未果的情形。

            3提問:漁人怎么發(fā)現(xiàn)桃花源的?

            討論并歸納: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人。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shù)十步,豁然開朗。

            4.提問:作者怎樣描寫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討論并歸納:夾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5.提問:作者怎樣描寫桃花源的生活環(huán)境的?

            討論并歸納:土地平曠,屋舍產(ch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呼陌交通,雞犬相聞。

            6.提問:作者怎樣描寫桃花源人的熱情好客的?

            討論并歸納: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

            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7.提問:桃源人見漁人為什么“乃大驚”?

            討論并歸納:寫出桃源人對陌生人的驚異,顯示桃源與世隔絕的久遠。

            8.提問:漁人—一為具言所聞,桃源人為什么“皆嘆惋”?

            討論并歸納: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動亂,黑暗而嘆惋,為桃源外的人沒有過上安定與平的生活而嘆惋。

            9.提問: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討論并歸納:不希望外人來打擾這里的生活。也為下文再尋桃源不得埋下伏筆。

            10提問:漁人出桃源時,“處處志之”,為什么再往時,“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討論并歸納:作者這樣寫的目的是使人覺得桃源是一個似有而無、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虛構的。

            11.提問:為什么說桃花源是當時的理想社會?我們今天應當怎么評價?

            討論并歸納:作者虛構的世外桃源,是與作者所處的現(xiàn)實社會相對照的。這里景色優(yōu)美,土地肥沃,資源豐富,風俗淳樸;這里沒有壓迫,沒有戰(zhàn)亂,社會平等,與平安寧,確實是當時乃至整個封建社會人民理想的世界。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愿望,但是在當時的條件下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因而它只是一種空想。

            三、小結

            全文以武陵漁人進出桃源的行蹤為線索,把發(fā)現(xiàn)桃源的經(jīng)過,在桃源的所見所聞所歷,離開桃源后再尋桃源的情形,都貫串起來了。故事曲折回環(huán)。它虛構了一個與黑暗現(xiàn)實社會相對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意愿。(中心思想)

            四、板書設計

            發(fā)現(xiàn)桃花源:夾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景色優(yōu)美)

            進入桃花源

            所見:土地平曠、屋舍嚴然、良田美地、

            阡陌交通、雞犬相聞。(環(huán)境良好)

            怡然自樂(生活安定)

            所聞:避秦時亂,來此絕境(與世隔絕之久)

            所歷: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民風淳樸)

            離開桃花源

            導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欣然規(guī)往,未果,尋病終無

            問津者

            似有而無的

            理想社會

            五、作業(yè)

            1.課后練習。

            2.選用課時作業(yè)優(yōu)化設計。

            第二課時作業(yè)優(yōu)化設計

          【桃花源記教案】相關文章:

          《桃花源記》教案07-25

          《桃花源記》教案05-17

          桃花源記 教案09-25

          桃花源記教案05-21

          桃花源記教案08-25

          桃花源記的教案07-26

          桃花源記教案10-17

          桃花源記經(jīng)典教案08-18

          《桃花源記》教案08-16

          桃花源記的教案及板書09-08

          国产精品好爽好紧好大_亚洲男人综合久久综合_欧美福利电影a在线播放www_国产精品99久久精品无码

                  亚洲中文AⅤ在线视频 | 亚欧国产一级在线免费 | 亚洲精品视频久久久久久 | 综合偷自拍亚洲乱中文字幕 | 永久性国产盗摄在线观看 | 色综合久久综合国产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