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望岳》中考復習指南
引導語:《望岳》是杜甫青年時期所寫的一首五言古詩,這首詩表達了詩人的雄心壯志,下面是關于杜甫《望岳》的中考復習指南。
《望岳》(六上)復習指南(背誦、賞析篇目)
望岳
唐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注釋:
1.題解:這是杜甫青年時期所寫的一首五言古詩,岳:高大的山,這里指泰山。2.岱宗:對泰山的尊稱。泰山別名岱,居五岳之首,故又名岱宗。夫如何:怎么樣。3.齊魯:原是春秋戰國時代的兩個國名,在今山東境內,后用“齊魯”代指山東地區。未了:不盡。4.造化:大自然。鐘:聚集。5.陰陽割昏曉:古代山南叫“陽”,山北叫“陰”。此句是說泰山很高,在同一時間,山南山北判若早晨和晚上。6.決眥入歸鳥:決:裂開。眥:眼眶。決眥:極力張大眼睛。入:收入眼底,即看到。7.會當:應當,定要。凌:登上。
詩句大意:
第一二句:岱宗究竟是怎樣的雄偉壯觀呢?齊魯大地上它青翠的山色連綿不斷,望不到盡頭。
(設問領起,答句遠望其廣闊綿延。)
第三四句:大自然在這里聚集了所有了神奇秀麗,高聳險峻的泰山山南山北判若黃昏和清晨。(近望泰山,寫出其神奇秀麗和山勢之高。)
第五六句:山中生出層層云氣,心胸為之激蕩,極目遠望,歸巢的鳥兒盡收眼底。(寫細望黃昏時的山景和產生的感受。)
(前六句寫盡泰山景色,突出泰山氣勢,流露出詩人對祖國河山的熱愛。)
第七八句:總有一天,我一定要攀登到泰山的絕頂,到那時,俯瞰群峰,它們將是多么渺小!(篇末點睛,寫由望岳而生的登岳的豪情壯志,也包含了人生的雄心壯志。)
【創作背景】:
這首詩是杜甫早期的作品,大約作于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736)以后。此時,詩人正“放蕩齊趙間,裘馬頗清狂”。當他游歷到山東,被泰山的壯麗景色所吸引,寫下了這首《望岳》詩。唐玄宗開元二十三年(735),詩人到洛陽應進士,結果落第而歸,開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歲的詩人開始過一種不羈的漫游生活。作者北游齊、趙(今河南、河北、山東等地),第一首詩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第二首詩作于作者中年時,宰相房琯敗績喪師于陳濤斜被罰,抗疏救之而獲罪被貶而滿是失意。第三首作于作者暮年。
【內容講解】:
五岳之首的泰山到底怎么樣呢?(乍一見泰山高興的不知如何形容的驚嘆和仰慕之情)
在古代齊魯兩國的國境外還能望見遠遠橫亙在那里的泰山蒼翠的青色。(以距離之遠烘托泰山的高大)大自然將神奇和秀麗集中于泰山(寫出泰山的神奇秀麗),山的南北兩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寫出泰山的高大)山中的云氣層出不窮,故心胸亦為之蕩漾;因長時間目不轉睛地凝望,故感到眼眶有似決裂。我一定要登臨泰山極頂,俯瞰群山,它們都將變得那么渺小。
【賞析評價】:
一二句寫泰山山脈綿延遼闊;三四句挾泰山雄峻磅礴;五六句是仔細愿望,見群峰云生,仿佛有歸鳥入谷。七八句想象將來登山所見景象,同時抒發自己抱負。
全詩以詩題中“望”字統攝全篇,句句寫望岳,但通篇并無一個“望”字,而能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可見詩人謀篇布局和藝術構思是精妙奇絕。這首詩寄托雖然深遠,但通篇只見登覽名山之興會,絲毫不見刻意比興之痕跡。若論氣骨崢嶸,體勢雄渾。
詩中以飽滿熱情形象地描繪這座名山雄偉壯觀氣勢,抒發作者青年時期豪情和遠大抱負。
六句實寫泰山之景。
開頭一句“岱宗夫如何”,以一句設問統領下文。二句“齊魯青未”自問自答,生動形象地道出泰山綿延 、高大。“青”字是寫青翠山色,“末”是表現山勢座落之廣大 ,青翠之色一望無際。這是遠望之景。
三 、四句是近望之勢。“造化鐘神秀”是說泰山秀美無比,仿佛大自然將一切神奇秀麗都聚集在這里,一個“鐘”字生動有力。“陰陽割昏曉”,突出泰山高聳挺拔,高得把山南山北分成光明與昏暗兩個天地 。“割”字形象貼切,給參天矗立山姿賦予生命力。
五 、六兩句是近看之景,并由靜轉動。“蕩胸生層云”描寫山腰云霧層層繚繞,使胸懷滌蕩,騰云而起,用“層云”襯托出山高。“決眥入歸鳥”,是瞪大眼睛望著一只只飛回山林中小鳥,表現出山腹之深。一個“入”字用得微妙傳神,好象一只只小鳥從遠處徐徐而來,又徐徐而去,足見山腹是何等深遠。
最后兩句想象中登山之情,仍是“ 望”,而不是“登”,是作者由望景而產生登臨愿望。“會當凌絕頂”中“凌”字,表現作者登臨決心和豪邁壯志。“一覽眾山小”,寫詩人想象中登上絕頂后放眼四望景象,其他山在泰山面前顯得低小,以此襯托出泰山高大。
這首詩題目是“ 望岳”,全篇緊緊抓住“望”字寫景,寫景中又處處烘托著一個“高”字。從而把泰山萬千景色、高大氣勢渲染得纖毫畢現,令人如親臨其境。故此《望岳》一詩,成為歷代描寫泰山佳篇,被人們傳頌不絕。
主題思想:
全詩以“望”字為線,描寫了泰山雄偉磅礴的氣象,情景交融,抒發自己勇于攀登,傲視一切的雄心壯志,洋溢出蓬勃的朝氣。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 齊魯青未了。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1、《望岳》中寫乍一看到泰山時興奮和驚嘆仰慕之情的詩句是:岱宗夫如何?
2、杜甫《望岳》詩中寫近望泰山的神奇秀麗和巍峨形象的兩句詩是: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3、《望岳》中蘊含著作者熱愛祖國河山感情的詩句是: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
4、登上高山,極目遠望,詩人往往詩興在發。王安石在《登飛來峰》中說:“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杜甫在《望岳》中說:“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兩者有異曲同工之妙。
5、“陰陽割昏曉”一句,突出了泰山雄偉高大的特點。
6、這首詩歷來被譽為歌詠泰山的名作。全詩緊扣題目中的“望”字展開,熱情贊美了泰山的高大雄偉氣勢和神奇秀麗的景色。
7、請談談你對“會當凌絕頂, 一覽眾山小”這句話的理解。
表達了希望登上絕頂、俯視群山的意愿;表現了不怕困難,敢于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豪邁氣概;抒發了攀登人生頂峰的凌云壯志。
8、“會當凌絕頂, 一覽眾山小”體現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表達了詩人不怕困難、誓要攀登自己人生頂峰、實現自己的遠大抱負的雄心壯志。
9、這首詩緊扣“望”字,由遠到近,從多個角度望寫泰山。另一方面運用了不同的修辭手法,例如:第二聯運用擬人的修辭方法,表現了泰山神奇秀麗和巍峨高大的特點。
10、你怎樣理解“會當凌絕頂, 一覽眾山小”的深刻含義。
答:寫杜甫由登岳而產生的意愿,表達詩人不怕困難、敢于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與豪氣。
11、詩中加點的“割”字煉得極好,從山的北面來看,那陽光就像被一把碩大無比的刀切斷了一樣,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高大巍峨)的形象。
12、名句恒久遠,千古永流傳,請談談你對千古傳誦我名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理解。
答:這里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在這里卻有深刻的含義:它不止是詩人要攀登泰山極頂的誓言,也是詩人要攀登人生頂峰的誓言。
13、詩中的“陰”“陽”分別是指山北、山南。
14、這首詩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抒發了詩人不畏艱難、勇于攀登的豪情壯志。
15、年輕的詩人科舉不第后游歷齊趙,見到了泰山,寫下了這首詩,在詩中你能看出任何科舉失利后消極頹廢的情緒嗎?整首詩給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答:不能。感受:詩人熱情贊美了泰山的神奇秀麗,流露出了對祖國河山的熱愛之情。尤其是最后兩句,直抒胸臆,表現了詩人不怕困難,敢于攀登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魄,以及卓然獨立兼濟天下的豪情壯志。
16、下面對詩的理解分析,錯誤的一項是( D )
A、這首詩是現存杜詩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間洋溢著杜甫蓬勃的朝氣。
B、全詩沒有一個“望”字,但句句寫向岳而望。
C、頷聯寫近望所見泰山的神奇秀麗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D、詩的前六句在“望”字上下功夫,后兩句是詩人登上泰山后的感受。
17、對《望岳》賞析有誤的一項是( C )
A、詩人由實望泰山而產生登臨意愿,于是想象登臨泰山絕頂的景象和心理感受。
B、詩的第二句,作者沒有用筆墨勾畫泰山是多么高大,而是寫泰山占地多么廣大,以距離廣遠襯托山勢高峻,用筆不凡。
C、第三句中的“造化”是運氣、福氣的意思,這句是說神奇秀美都聚集在此,實為泰山的運氣。
D、全詩格調高亢,尤其是七、八句表現了詩人勇攀高峰、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讀來催人奮進。
18、對這首詩的賞析,其中不正確的一項是( A )
A、“岱宗夫如何”句,作者用擬人手法把泰山比擬為一個頂天立地的大丈夫——“岱宗夫”B、“造化鐘神秀”句,意思是說泰山是天地間一切神奇、秀麗的結晶。“鐘”是“聚集”的意思,一個“鐘”字將大自然寫得十分有情。
C、“齊魯青末了”句,是說在齊魯廣大區域內都能望見泰山的青色,以距離之遠來烘托出泰山之高,別出心裁地寫出自己的體驗。 D、“會當凌絕頂”中,“會當”是唐人口語,意思是“一定要”,從中可以看出詩人不怕困難,勇于攀登頂峰的雄心和氣概。
閱讀訓練答案
1.全詩緊扣“望”字來寫,“望”的角度是( B )
A.由近望到遠望 B.由遠望到近望 C.由俯視到仰視 D.由仰視到俯視
2.對“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鳥”的理解錯誤的一項是( D )
A.這兩句詩對仗工整。
B.表達了作者心情的激蕩和眼界的空闊。
C.作者睜大眼睛望著歸巢的鳥兒隱入山中。
D.層云圍繞在我的身旁,鳥兒從山中飛出。
3.最能體現詩人希望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壯志的詩句是( D )
A.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B.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C.當胸生曾云,決眥入歸鳥。 D.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4.在我國文學史上,歌詠泰山的作品很多,但杜甫的《望岳》詩被譽為詠泰山的絕唱。下面分析錯誤的一項是( B )
A.詩歌有虛寫,有實寫,虛實結合,意境高遠,氣勢磅礴。
B.寫出了泰山的渾厚與蒼涼,表達了詩人俯視萬物,桀驁不馴的性格特點。
C.詩歌能讓人浮想聯翩,充分感受到泰山的雄偉氣勢,同時又能讓人體會出詩人的情懷。可謂形神兼備。
D.詩歌語言精煉傳神,如“鐘”“割”,充分體現出詩人“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創作追求。
5.本詩中“割”與“小”的用詞之妙,自古為人們所稱道,請任選其一加以賞析。
一個“割”字,表現世泰山像一把碩大無比的刀切斷了陽光,使泰山明暗對比強烈,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小”在此處是“矮小”的意思。它不僅形象地寫出泰山巍然高聳的氣勢,同時象征性地表達了詩人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
6.本詩頷聯中用得最傳神的兩個字是 鐘、割
7.在詩中,作者是怎樣表現泰山之高的?請結合具體詩句簡要同答。
一是“齊魯青未了”,寫遠望泰山蒼翠的山色掩映著齊魯大平原,借齊魯兩地烘托泰山參天聳立的形象;二是“陰陽割昏曉”,寫出泰山橫空出世,遮天蔽日,山北山南,一陰一陽,一昏一曉,實寫泰山雄偉高矗;三是“蕩胸生層云”,寫細望泰山腰間的團團云氣,凸顯泰山的高俊;四是“一覽眾山小”,想象自己登上泰山絕頂,俯視群山,一個個都顯得那么矮小,虛寫泰山之高。
8、這首詩頷聯是描寫近望泰山所見扔景物,其中“鐘”,割”兩字用得好,歷來被人稱道。請簡要分析“割”字好在何處?
一個“割”字寫出了高大的泰山將山南山北的陽光切斷,形成兩種不同的自然景觀,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9、“會當凌絕,一覽眾山小”這是化用了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這一名言,在這里寫出了詩人怎樣的一種精神和氣概?
寫出了不怕困難、敢于攀登絕頂的精神和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
1、詩中的“岱宗”指的是“五岳之首”的泰山。“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蘊含的人生哲理是站得高看得遠。寫出了詩人不怕困難,敢于攀登人生高峰,俯視一切的精神和氣概。
2、“陰陽割昏曉”中“陰陽”是指山北和山南 。“陰陽割昏曉”一句寫出了泰山高大(巍峨)的特點。
3、“齊魯青未了”一句表現了 泰山的高大 ,
“造化鐘神秀”一句描寫了泰山的神奇秀麗 .
4、“決眥入歸鳥”一句蘊藏了詩人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 。
5、“陰陽割昏曉”中的“割”字使用精當,請簡要賞析。
形象地表現出泰山高聳陡峭的特點,像一把利劍把世界分割成明暗兩部分,用字極富神韻。
6、下面對這首詩理解錯誤的一項是( D)
A、“齊魯青未了”句是說在齊魯廣大區域內都能望見泰山的青色,用距離之遠來烘托泰山之高,別出心裁地寫出自己的體驗。
B、“造化鐘神秀”中“鐘”字寫出泰山將天地間一切秀麗的景色聚集在一起的神奇作用。
C、“會當凌絕頂”中,“會當”的意思是“一定要”,從中可以看出詩人不怕困難,勇于攀登頂峰的雄心和氣概。
D、作者用“岱宗夫”把泰山比擬為一個頂天立地的大丈夫。
7.請用簡潔生動的語言描繪“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一句所展現的畫面。
大自然對泰山神奇秀麗的景致情有獨鐘,山是如此巍峨,山前山后仿佛被從中割斷一般,云霞明滅一昏一暗,形成截然不同的景象。
【《望岳》中考復習指南】相關文章:
《望岳》復習指南05-07
杜甫《望岳》中考復習11-05
中考詩詞復習:《望岳》08-24
最新中考語文古詩文復習:《望岳》11-01
中考語文古詩文復習之望岳10-04
《望岳》中考題09-29
望岳中考閱讀答案08-29
望岳杜甫中考賞析11-24
望岳中考賞析題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