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古詩《望岳》教案設計

          時間:2024-09-25 00:35:24 雪桃 望岳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小學古詩《望岳》教案設計(通用11篇)

            詠泰山的《望岳》通過描繪泰山雄偉磅礴的景象,熱情贊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氣勢和神奇秀麗的景色,流露出了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以下就是小編為大家分享的小學《望岳》教案設計 ,希望可以幫助到各位老師!

          小學古詩《望岳》教案設計(通用11篇)

            小學古詩《望岳》教案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掌握古詩的主要內容,理解詩意。

            2、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課文。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誦讀能力,鑒賞古詩的能力

            情感與價值觀:領略泰山雄偉神奇的景色,感受詩人對祖國河山的熱愛,培養學生遠大的志向和抱負

            教學重點:理解詩歌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進入意境,體會詩人情感。:

            教學方法:

            1.朗讀教學法

            2.討論法與點撥法相結合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我們國家山河秀麗,景色優美,名勝古跡數不勝數。單說山,就有很多,但在群山之中,誰最有名呢?那當然是“五岳”,因為有語云:“五岳歸來不看山”。那在五岳之中誰的名氣最大呢?泰山――五岳之首,“泰山歸來不看岳”呀。今天我們就一起來領略一下杜甫筆下的泰山是如何一番景色!

            二:簡介作者:

            杜甫:字,子美,自稱少陵野老,后人稱他為杜少陵,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人稱詩圣;其詩被喻為“詩史”,與李白齊名,世稱“李杜”。其代表作有“三吏”、“三別”(新安吏、潼關吏、石壕吏;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

            三:創作背景

            這首詩是杜甫早期的作品,大約作于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736)以后。此時 ,詩人正“放蕩齊趙間,裘馬頗清狂”。當他游歷到山東 ,被泰山的壯麗景色所吸引,寫下了這首《望岳》詩。

            四:朗讀詩歌

            1、學生自由朗讀,要求讀準字音,把握五言古詩的誦讀節奏。

            2、聽配樂朗讀,學生聽讀

            3、學生推薦朗讀,其他學生點評。

            4、全體學生齊讀。

            五:整體感知

            學生參照注釋,借助工具書疏通詩句,理解詩意。

            以“我最欣賞這首詩中談談你的理解。

            六,合作探究

            1.這首詩歌描寫了泰山怎樣的特點?從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來?

            2.詩題叫《望岳》,可見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詩中句句都是寫“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遠有近,有虛有實。試以兩句為一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樣的不同?

            3.”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中的“鐘”,“割”字用的好,歷來被人稱道,試著分析它的妙處。

            4.詩言志,詩歌創作無不是為了傳情達意,這首詩歌流露出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

            (2)遠望泰山,說泰山橫跨齊魯大地,綿延廣闊

            近觀泰山雄奇秀麗,巍然聳立的形象

            細看泰山,表現在泰山面前深為之震撼和陶醉的感情

            最后兩句想象中的登山之情,是作者由望景而產生了登臨的愿望

            詩人由遠望到近望,由細望到想象將來登岳遠望之景,全詩以“望”

            字貫穿全詩,“望”字成了全詩的線索。在望岳的過程中表現了作者驚嘆、贊美、陶醉、豪邁之情。

            (3)鐘--將大自然人格化、擬人化,把大自然寫的有情有義。割--從山的北面看,那照臨下來的陽光像被一把碩大無比的刀切割了一樣,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4.):“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直抒胸臆,表現了詩人不怕困難,敢于攀登頂峰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魄,以及卓然獨立兼濟天下的豪情壯志。它不只是詩人要攀登泰山極頂的誓言,也是詩人要攀登人生頂峰的誓言,它激勵著我們在人生的道路上勇往直前。

            七、讀人生

            通過對《望岳》的學習,想想你從中獲得了哪些人生的啟示?

            小結:詩人熱情的贊美的泰山的神奇秀麗,流露出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尤其是最后兩句,表現了詩人敢于攀登頂峰和俯視一切的雄心壯志,希望同學們在以后的日子里能用這句話來時時激勵自己不斷進取,勇往直前!

            (八).背誦古詩。(齊背)

            課文分析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開篇以設問起句,寫意中遙想,久慕其名,而未得親歷其境。“岱宗”,即泰山。岱是泰山的別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稱為岱宗。“夫如何”,到底怎么樣呢?“夫”,在這里無實在意義。接句自問自答,以夸張手法,極寫“齊魯青未了”的氣勢,放眼望去,一片青翠蒼都,綿延不絕。“齊魯”,春秋時兩諸侯國,后用為該地域的簡稱。泰山北為齊,泰山南為魯。“青未了”,形容泰山山脈綿延深遠,青翠蒼都,從齊到魯看不到盡頭。這一句是遠望,摹寫泰山臥齊魯大地,突出了岱宗的雄偉宏闊的氣勢。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三四句以南北分割“昏曉”的景象寫泰山高聳云端、萬仞摩天的高偉雄俊。這里是近望,贊嘆大自然把天地間的神奇秀美的景色都聚集在泰山了。泰山的山峰把世界分成兩大部分:陽坡是睛朗的清晨,山后仍是沉沉的暗夜。這奇偉壯觀的景象真是鬼設神施,造化所鐘。“造化”,指天地自然。“鐘神秀”,天地間神奇秀美皆聚泰山。“鐘”,聚集的意思。

            “蕩胸生層云,決眥人歸鳥。”這兩句是想像之辭。詩人由遠望、近望進而想到泰山氣象萬千,云氣層生,一定會震蕩人們的'心胸。使之豁然開朗;站在泰山之上,眼光也會更加敏銳,連一掠而過的歸鳥也收入眼底。這兩句寫主觀感受,反襯出泰山的雄偉壯麗及其感人力量。“蕩胸”,心頭滌蕩,胸襟為之開豁。“蕩胸”,句的意思是,山上層云疊起,沖擊滌蕩著心胸,胸襟為之開豁。“決眥”,眼睛睜大,眼角欲裂,形容極力張大眼睛。“眥”,眼框。“入”,收入眼里,看到。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結尾兩句寫有望岳而引起的決心。因泰山之雄偉而引出一覽無余而后快的心緒,抒發了詩人昂揚向上,積極進取的博大胸懷。“會當”,應當,一定要。“凌”,登臨,登上。“絕頂”,最高峰。“覽”,俯視的意思。這兩句既寫了泰山的巍峨高聳,也表達了詩人的壯志和毅力,能開闊讀者的眼界和心胸。

            小結:這首詩層次清晰,形象鮮明,寫景抒情,交相輝映,通篇寫望而不著一個望字,含蓄蘊藉又自然開朗。始終在研詞煉句方面頗見功夫。

            附錄:

            望岳

            西岳崚嶒竦處尊,諸峰羅立似兒孫。

            安得仙人九節杖,拄到玉女洗頭盆。

            車箱入谷無歸路,箭栝通天有一門。

            稍待秋風涼冷后,高尋白帝問真源。

            望岳

            南岳配朱鳥,秩禮自百王。

            歘吸領地靈,鴻洞半炎方。

            邦家用祀典,在德非馨香。

            巡守何寂寥,有虞今則亡。

            洎吾隘世網, 行邁越瀟湘。

            渴日絕壁出,漾舟清光旁。

            祝融五峯尊,峯峯次低昴。

            紫蓋獨不朝, 爭長嶫相望。

            恭聞魏夫人,羣仙夾翱翔。

            有時五峯氣,散風如飛霜。

            牽迫限修途,未暇杖崇岡。

            歸來覬命駕,沐浴休玉堂。

            三嘆問府主,曷以贊我皇。

            牲璧忍衰俗,神其思降祥。

            教學反思:

            一、教學過程中使用多媒體,可以讓課堂鮮活起來,有利于更好地達到教學目標。

            古詩學習往往比較抽象、含蓄,學生的學習若脫離了想象、畫面,就比較枯燥,使用多媒體教學,通過鮮活的畫面、直觀的感受,反復的聽讀、吟誦,會加深學生對詩歌內容的理解,對詩人情感的體會,還會增進學生學習古詩文的興趣。在這篇課文的教學中,我使用多媒體上課,讓學生在圖片中找詩句,在短片中感受泰山的雄偉高大、神奇秀麗,不僅更直觀,而且更易于學生體會詩人熱愛祖國山河的情感和遠大的抱負,同時也激起了同學們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情感。

            二、用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教學策略。

            以教師提問引導、學生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既引導了學生學習的方向,又保證了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充分調動他們的參與意識,調動他們的主動性與積極性,成為學習的主人。

            三、美中不足的是,由于部分學生基礎差,水平參差不齊,還存在如下需要改進之處:

            1、明顯存在單一性。學生學習方法單一,自主合作探究千篇一律,不能體現方法的多樣性和靈活性。還有,設計問題的程序化,為保證教學任務按時按量完成,所有問題都是老師預設,學生討論回答。不能真正做到讓學生自由發言,提出問題,各抒己見。

            2、課堂結構上的缺陷。一節課前松后緊,教學過程時間多,檢測時間所剩無幾,顯得虎頭蛇尾。

            小學古詩《望岳》教案設計 篇2

            一、導入。

            杜甫在25歲的時候,他父親杜閑在山東兗州任司馬,他曾借省親之機去山東各處游歷,這首詩就是那個時期寫的。我們讀杜甫“安史之亂”后的詩作,往往會覺得他是個沉郁寡歡的`老人;可是,讀這一首感覺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氣都將使你感奮不已。

            二、讀讀講講問問。

            分兩步:先通過解題使學生達到整體感知;后逐句詮釋。

            整體感知。問:詩題叫《望岳》,可見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詩中句句都是寫“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遠有近,有虛有實。試以兩句為一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樣的不同。(“岱宗”兩句是遠望;“造化”兩句是近望;“蕩胸”兩句是細望;“會當”兩句是極望。)按:這是仇兆鰲的說法,“極望”一語,學生不易理解,無妨改為“俯視”。

            逐句詮釋(按:此詩非律詩,不可使用“頷聯”“頸聯”等名稱)

            “岱宗”兩句。問:“夫”是個虛詞,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樣)上,試比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語氣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則驚奇、贊嘆之情更明明,也更強烈。)泰山之北為故齊地,之南為故魯地;“青”,指泰山之色,“了”,完的意思。整句話是什么意思呢?(無論從北或是從南看,泰山是看不完的。)詩人這樣寫有什么用意?(形容泰山極高極遠。)

            “造化”兩句。問:“神秀”,指英靈之氣,這是古人的說法。試聯系前面一句說說這句的意思。(泰山如此高遠,是天地間英靈之氣聚集的結果。)“陰陽”一句又是什么意思呢?(據注釋作答,再補充說明:山前為陽,日光先臨,故易曉;山后為陰,日光不到,故易昏。)這是形容泰山高與天齊。

            “蕩胸”兩句。大意已見注釋。問:這兩句寫詩人望岳所見,試作具體描述(泰山中天門以上時有云團浮現,或高或低,故謂之“層云”;鳥亦時常出沒于山谷間,須睜大眼細望才能見。)表現了詩人怎樣的心情?(向往之至,亟欲一登。)由引出下兩句。

            “會當”兩句。絕頂,極頂,指玉皇頂。問:詩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卻能“一覽(全都看到)眾山小”,這說明了什么?(這是詩人神游玉皇頂之所見,故謂之虛景。)

            三、總結。

            杜甫一生極為坎坷,特別是在安史之亂發生以后,他四方飄泊,居無定所,在他生命的最后三年里竟至以舟為家,他一生寫詩一千四百多首,其中95%以上都寫于這動蕩不安的生活之中。讀過這首詩后,你對杜甫有怎樣的認識?能找到他取得如此偉大成就的原因么?

            小學古詩《望岳》教案設計 篇3

            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自學生字詞,能有感情的朗讀古詩。

            過程與方法:引導學生在自主合作中理解詩意,升華情感。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受泰山雄偉神奇的景象,體會 詩人蓬勃的朝氣和遠大的抱負 。

            教學重點:體會詩人蓬勃的朝氣和遠大的抱負 。

            教學難點:由詩句感悟作者情感。

            教學過程:

            同學們,你知道我們祖國的“五岳”名山嗎?五岳之首是那座名山?今天,就讓我們跟隨唐代大詩人杜甫一起去領略泰山的風姿。

            (一)朗讀詩歌。

            1、觀看多媒體課件,邊聽邊在文中劃出節奏,不認識的字要標音。

            2、自由讀文,讀出古詩的韻律。

            3、點名讀文,師生點評。(教師適機指導朗讀,大體上每句詩的前兩個字讀緩,第三個字重讀,后兩個字上揚。)

            (二)借助注釋和工具書,小組研讀,理解詩意。

            1、重點理解“夫”的.作用,夫在這里是虛詞,表示感情強烈。并讓學生對比朗讀,“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語氣上有什么不同?

            2、自由匯報對詩的理解,師生共同參與。

            3、整理詩意。(五岳之首的泰山是怎樣的景象呢?她的峰巒在齊魯大地綿延,青翠的山色無窮無盡望不到邊際。大自然把一切神奇秀麗都匯聚在這里,山南山北雖在同一時刻,但一邊明亮如清晨;一邊卻陰暗似黃昏。看著山間升騰的層層云霧,真是令人胸懷蕩然。極力張大眼睛把飛鳥歸山的景象映入眼簾。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頂峰,俯瞰群山!)

            (三)深入品讀。

            1、有感情的誦讀全詩。

            詩的第一句什么意思?(五岳之首的泰山是怎樣的景象呢?)作者又是怎樣回答這一疑問的呢?從中你能體會到作者筆下的泰山有何特點?

            2、詩雖以《望岳》為題,但文中卻無一個望字,但又處處不離望,請同學們再讀此詩,感受作者都是從哪些角度去望泰山的?(前兩句遠看,三四句近看,五六句細看。)

            3、正因為作者看到了如此美景,才有了怎樣的愿望呢?(引出“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從這一句中你能體會到詩人怎樣的胸懷?

            (四)再讀悟情。

            這首詩是詩人科舉落榜后游歷齊、趙時,見到了泰山,寫下了這首詩,在詩中你能看出任何科舉落榜的消極情緒嗎?整首詩又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呢?(詩人熱情贊美了泰山的神奇秀麗,流露出了對祖國河山的熱愛之情。尤其是最后兩句,表現了詩人不怕困難,敢于攀登頂峰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魄。)

            你還能聯系到意境相同的哪些詩句?(王之煥“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五)知識延伸。

            泰山自古一來就被文人墨客所青睞,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贊泰山。(課件出示泰山圖片)學生結合課下收集的內容匯報描寫泰山的語句。其他人可以有選擇的記錄。

            (六)小結作業。

            杜甫雖一生坎坷,但卻能憂國憂民。這首詩就抒發了他遠大的理想和抱負。課下請同學繼續收集杜甫的詩句,感受“詩圣”的情懷。

            小學古詩《望岳》教案設計 篇4

            【教學目標】:

            1、自主學習,認識泰山雄偉神奇的景象

            2、 理解、學習詩人蓬勃的朝氣和遠大的抱負

            3、探究文學作品風格與作家個人遭遇之間的關系。

            4、感悟作者所蘊含的情感

            教學重點:認識泰山雄偉神奇的景象, 理解、學習詩人蓬勃的朝氣和遠大的抱負。

            教學難點:感悟作者所蘊含的情感

            【教學程序】:

            一、導入新課

            大家都知道五岳之首的泰山吧?你能否用詞、短語或語句來描繪你印象中的泰山呢?(生點評后轉到杜甫的《望岳》)

            二、學習《望岳》

            (一)作者及背景簡介

            (二)朗讀詩歌

            1、老師范讀《望岳》。學生聽讀,要求聽準字音,把握五言古詩的誦讀節奏。

            2、全體學生齊讀。

            3、學生推薦朗讀,其他學生點評。

            (三)了解詩的.內容

            1、學生參照注釋,借助工具書,疏通詩句,理解詩意。

            2、全班交流問題及解答。

            3、學生說說詩句的含義。

            (四)再次朗誦,要求學生一邊聽一邊想象詩歌描繪的畫面和意境,想象詩人當時望岳的情景。

            小組研討

            1、杜甫眼中的泰山有何特點?從哪些地方看出來?

            2、詩題叫《望岳》,可見作者并未登上泰山。全詩沒有一個“望”字,卻句句寫向岳而望,并且角度有別,有遠有近,有虛有實。試以兩句一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樣的不同?

            ——研討后,師生共同賞析:

            “岱宗”兩句:“遠望”(補充背景常識:此句說的是泰山山脈,它在山東中部,從東平湖東岸一直延伸到淄博市南,長約200公里。)

            問(1):“夫”是個虛詞,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樣)上,試比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語氣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則驚奇、贊嘆之情更明朗,也更強烈。)

            問(2):此句寫出了泰山的什么特點?詩人是如何寫的?對你有何啟發?(沒有抽象地說,而是別出心裁的寫出自己的體會,以距離之遠來烘托出泰山的高。

            “造化”兩句:“近望” 問:能否通過對這兩句品度,各用一個字分別概括詩人眼中泰山的特點?(“神”或“秀”,“高”。這兩句詩突出泰山的神奇秀麗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蕩胸”兩句:“細望” 問:展開合理的聯系和想象,用你的語言再現當時的畫面。

            “會當”兩句:由“望岳”想到了將來的“登岳”。

            (五)進一步感悟作者情感

            1、問:年輕的詩人科舉不第后游歷齊趙,見到了泰山,寫下了這首詩,在詩中你能看出任何科舉敗后消極頹廢情緒嗎?那整首詩給你的感受是什么? (詩人熱情贊美了泰山的神奇秀麗,流露出了對祖國河山的熱愛之情。尤其是最后兩句,直抒胸臆,表現了詩人不怕困難,敢于攀登頂峰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魄,以及卓然獨立兼濟天下的豪情壯志。)你還能聯系到意境相同的哪些詩句?(王之煥“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敢于進取,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

            2、再次齊讀詩歌,讀出感情來。

            (六)感受詩人高超的寫作藝術,提高學生的審美素養。

            問:這首詩歷來被譽為歌詠泰山的絕唱,談談這首詩什么地方最吸引你,指出來并說明理由。

            (示例:1、煉字。鐘——將大自然人格化、擬人化,把大自然寫的有情有義。割——從山的北面看,那照臨下土的陽光像被一把碩大無比的刀切割了一樣,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2、哲理美。3、虛實相生 ......)

            三、齊背古詩。

            四、課堂練習

            1、《望岳》的頸聯是:

            2、總括泰山的全貌,突出它的雄偉高大的山勢的句子是:

            3、描寫近望泰山神奇秀麗的景色和巍峨高大的形象地句子是:

            4、表現詩人欣賞泰山而入神的句子是:

            5、充分表現詩人不怕困難,敢于攀登,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成為千古名句的句子是:

            6、包含一切有所作為的人都應具有不怕困難、敢于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哲理的詩句是:

            7、明全詩主旨并表達作者遠大的理想和抱負(有人生哲理)的詩句是:

            8、詩人細望泰山而時間之久,表現對祖國河山的熱愛的詩句是:

            小學古詩《望岳》教案設計 篇5

            教學目標:

            1、領會詩歌的豐富內涵和精美語言,積累一些文言詞語和詩歌的修辭方式。

            2、朗讀并且背誦全詩

            3、反復誦讀,體會詩歌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朗讀并且背誦詩歌

            教學難點

            體會蘊含在詩作中的思想感情以及詩作的“詩史”特點。

            教學過程:

            一、布置預習導學

            1、你會讀加點的字注音嗎?將字音寫在括號內

            岱宗( ) 決眥( ) 搔更短( ) 不勝簪( )

            2、填空

            杜甫,字 ,是我國 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的詩歌大膽地揭露了當時統治集團的腐朽,廣泛而尖銳地反映出人民的苦難和社會矛盾,內容深刻。他的許多優秀作品顯示了唐朝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因此,被稱為“ ”。

            二、指導學習研討

            1.學習《望岳》

            1)情境導入

            杜甫在25歲的時候,他父親杜閑在山東兗州任司馬,他曾借省親之機去山東各處游歷,這首詩就是那個時期寫的。我們讀杜甫“安史之亂”后的詩作,往往會覺得他是個沉郁寡歡的老人;可是,讀這一首感覺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氣都將使你感奮不已。

            2)介紹作者有關知識。

            3)檢查預習情況

            4)整體感知

            a、播放錄音《望岳》,學生朗讀。注意詩歌的韻律、節奏感。

            b、指名讀課文,學生互相評議,教師從節奏、語調、情感等方面加以指導。

            c、師生同讀,同時多媒體顯示朗讀節奏、重音,要求學生讀出感情。

            d、分組朗讀交流,理解詩歌的意境美。

            5) 探究賞析《望岳》

            a、這首詩歌描寫了泰山怎樣的特點?從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來?

            學生思考討論,教師點撥(多媒體投影):

            b、全詩中最讓你感到心胸激蕩的兩句?說說偏愛這兩句的理由。

            c、作者當時為什么有“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感覺呢?

            d、合作探究:詩題叫《望岳》,可見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詩中句句都是寫“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遠有近,有虛有實。試以兩句為一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樣的不同?

            2學習《春望》

            1)整體感知

            a、播放錄音《春望》,學生朗讀。注意詩歌的.韻律、節奏感。

            b、指名讀課文,學生互相評議,教師從節奏、語調、情感等方面加以指導。

            c、師生同讀,同時多媒體顯示朗讀節奏、重音,要求學生讀出感情。

            d、分組朗讀交流,理解詩歌的竟境美。

            2)、 學生分組討論與交流:這首詩與《望岳》在內容上有哪些不同?詩歌風格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3)、分別以這兩首詩的題目為上、下聯的開頭,試寫一組對偶句。

            4)、 有人將“國破山河在”一句中的兩個字調換了一下位置,便成了一條保護環境的警示語,你能寫出這個句子嗎?

            5)、 把這兩首詩譯成現代詩歌,盡量做到押韻。

            6)、朗讀背誦這兩首詩。

            三 鞏固練習

            1、給下面的詩句劃分節拍。

            (1)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2)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小學古詩《望岳》教案設計 篇6

            【教學目標】

            1、了解作者生平及寫作背景知識。

            2、朗讀詩歌,了解大意,領略泰山雄偉壯麗的景色。

            3、體會詩句所表現的情感,感悟詩人蓬勃的朝氣和遠大的抱負。

            4、學會賞析名句,領悟詩歌的哲理。

            【重點、難點】

            體會詩句所表現的情感,感悟詩人蓬勃的朝氣和遠大的抱負。

            賞析名句,領悟哲理。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二、文學常識:

            1、關于作者:

            《望岳》的作者是唐代詩人杜甫,字,子美;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他有“詩圣”之稱。他的詩被譽為“史詩”他是我國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齊名,世稱“李杜”,其代表作有:“三吏”“三別”,這是一首詠東岳泰山的詩。

            “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

            2、了解“五岳”:東岳泰山(xxxx米),位于山東泰安市。西岳華山(xxxx米),位于陜西華陰縣。南岳衡山(xxxx米),位于湖南長沙以南的衡山縣。北岳恒山(xxxx米),位于山西渾源縣。中岳嵩山(xxxx米),位于河南登封縣。(東西南北中泰華衡恒嵩)

            三、朗讀詩歌

            初讀詩歌,強調字音,把握節奏,明確體裁。

            (1)學生自己默讀詩歌,教師則強調一些字的讀音,如“岱”、“夫”、“了”、“眥”等。

            (2)學生劃分詩歌停頓的節奏,同桌互讀,指名讀,教師總結、評價,最后,再集體朗讀詩歌。

            四、感知探究

            1、再讀詩歌,理解詩句含義。(學生借助課下注釋逐句理解,小組內同學間互相交流,掌握詩句的含義。)

            完成后,教師再點名檢查、集體點撥自學情況。學生集體復述句義,再讀詩歌。

            2、細讀詩歌,哪些詩句是寫景?前六句詩句具體描寫了泰山景色的什么特點?

            3、全詩以“望”字貫穿全詩,詩中句句都是寫“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虛有實。那么每句分別

            五、背景介紹

            六、品情感,賞名句

            1、談談你對“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這句話的理解。

            (溫馨提示:賞析名句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進行:1、分析內容2、抒發情感3、蘊含哲理4、運用修辭5、煉字角度)

            1)一定要登上泰山的最高峰,舉目四望所有的山都是那么的矮小。表達了作者希望登上山頂,俯視群山的意愿。

            2)表現了不怕困難,敢于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豪邁氣概。

            七、拓展延伸

            1、總括泰山的全貌,突出它的.雄偉高大的山勢的句子是:

            2、描寫近望泰山神奇秀麗的景色和巍峨高大的形象地句子是:

            3、詩人細望泰山而時間之久,表現對祖國河山的熱愛的詩句是(表現詩人欣賞泰山而入神的句子):

            4、充分表現詩人不怕困難,敢于攀登,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成為千古名句的句子是(明全詩主旨并表達作者遠大的理想和抱負(有人生哲理)的詩句是:

            5、包含一切有所作為的人都應具有不怕困難、敢于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哲理的詩句是:

            附:板書設計

            望岳

            杜甫

            寫景:巍峨高大神奇秀麗

            抒情:凌云壯志遠大抱負

            小學古詩《望岳》教案設計 篇7

            【教學目標】:

            掌握重點字詞的含義;

            領略泰山雄偉神奇的景色;

            理解并學習詩人蓬勃的朝氣和遠大的抱負。

            【教學重點】:

            a、重點字詞的含義;

            b、詩人蓬勃的朝氣和遠大的抱負。

            【教學難點】:

            a、名句蘊含的人生哲理。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方法】:朗讀法、討論法

            【教學準備】:ppt

            【教學程序】:

            一、導入新課

            (幻燈1)

            詩歌,是一種文學體裁,透過語言,除了表達文字的意義外,也表達情感與美感。詩歌是觀照詩人情感的一面鏡子。詩配上音樂則稱為歌。

            詩歌作為中國文學領域的一顆璀璨的.名珠,好多詩人的形象也給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看看下面這句話是對哪個詩人的評價?

            二、作者并背景介紹

            1.說說你印象中的杜甫

            師補充要點(幻燈3)

            我們今天就來欣賞下唐朝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筆下的泰山是怎樣的一番景象。

            (板書課題,并釋題)

            “泰山” 有“天下第一山”之美譽,又稱東岳

            2.《望岳》寫于唐開元盛世時期,詩人二十四五歲,正值青年時期。

            三、初步朗讀

            1、聽范讀,要求聽準字音,把握節奏。

            (這是一首五言律詩,句式特點為“二二一”或“二一二”)

            2、自由讀、指名讀、全體學生齊讀。

            四、整體感知(分組討論)

            1.結合注釋,了解詩歌內容。

            2.快速搶答,字詞解釋。

            3、釋句。

            五、深入研讀

            師:詩題叫《望岳》,杜甫實際上望到了哪些景象?(幻燈7想一想)

            2、這首詩描寫了泰山怎樣的特點?從哪些詩句可以看出來?

            3、詩題為《望岳》,但全詩沒有一個“望”字,而句句寫向岳而望,而且角度不同,試對此作具體分析。

            4、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指導概括并板書: 首聯: 遠望 綿延不絕、樹木蒼翠 頷聯: 近望 神奇秀麗、巍峨高大 頸聯: 細望 云涌云翻、鳥兒歸巢 尾聯: 不畏艱難 俯視一切

            六、名句賞析

            有人說詩歌是要“品”的,就跟茶一樣。你不細細的品,是品不出它的味道的,你要一個字一個字的慢慢的品,才能品出他的味道。

            例如這兩個字:(幻燈8品一品)

            1、“陰陽割昏曉”中的“割”一直被后人推崇,為什么?

            2、賞析“造化鐘神秀”中“鐘”字的妙用。

            七、中考鏈接

            我們學生學習古詩除了可以陶冶情操外,還要能直面最后的中考,下面看看有關這首詩的中考賞析題。

            (幻燈9)

            八、背誦競賽。

            九、教師小結。

            十、作業:

            小學古詩《望岳》教案設計 篇8

            一、導入新課

            我們偉大的國家山河秀麗,景色優美,名山大川數不勝數。要說山,最有名的當然是“五岳”了。那么,請問大家“五岳”分別指的是哪幾座山?哪一座山是“五岳之首”呢?(學生回答)

            從古到今,為贊美、歌頌泰山,許多文人墨客都留下了膾炙人口的詩句。其中,一位唐代大詩人所寫的一首詩歷來被人們譽為吟誦泰山的壓卷之作。那么,這首詩的題目是什么呢?作者是如何描繪、贊美泰山雄奇壯麗的景色的?下面我們就來共同學習這首詩。

            板書課題,學生自己結合課下注釋解題,明白是作者近岳而望,并沒有登山。

            二、作家作品簡介及背景介紹

            天寶三年,25歲的杜甫科舉不第。當時,他父親杜閑在山東兗州任司馬,杜甫借省親之機去山東各處游歷,見到了泰山,寫下了這首詩。那整首詩給你的感受是什么呢?

            三、朗讀詩歌

            1、教師配樂朗誦《望岳》,學生聽讀,要求聽準字音,把握本詩的誦讀節奏。

            2、學生自由朗讀。

            3、學生個別朗讀,其他學生點評。

            4、學生齊讀。

            四、初步感知詩的內容

            1、學生參照注釋,借助工具書,疏通詩句,理解詩意。(學習小組交流,有否疑難及互答)

            2、學生說說詩句的含義。

            3、《望岳》中每一聯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試對此做具體歸納。

            五、再次詩朗誦,要求學生一邊讀一邊想象詩歌描繪的畫面和意境,想象詩人當時望岳的情景,出示問題,小組研討。

            1、透過第一聯,你可以知道泰山的怎樣的形象?

            2、第二聯,哪兩個詞用得最好?表現了泰山怎樣的形象?

            3、第三聯表現了泰山怎樣的形象?

            4、“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這句話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小組研討展示,教師總結)

            六、拓展延伸

            杜甫筆下的泰山是如此神奇秀麗,嚴峻挺拔,那么我們大家都生活在南龍山下,那么大家用你們手中的筆來描繪一下你心中的南龍山吧!

            學生作品展示。

            七、課堂小結

            八、布置作業

            1、背誦默寫全詩;

            2、預習本課其余兩首詩歌。

            附:板書設計

            望岳

            杜甫

            寫景:一、二句:遠望之景:夫如何、青未了(綿延深遠、青翠蒼郁)

            三、四句:近望之景:鐘神秀、割昏曉(神奇秀麗、巍峨高大)

            五、六句:細望之景:生層云、入歸鳥(云霧繚繞、飛鳥盤旋)

            七、八句:極望之情:凌絕頂、眾山小(勇于攀登、俯視一切)

            抒發詩人蓬勃的朝氣和遠大的抱負。

            【教學反思】

            1、這首詩歌的教學設計能夠熟練地駕馭教材,深入淺出,匠心獨運,別具特色。教學環節的設置井然有序,環環相扣。既體現出學習知識由淺到深、由易到難的`層次性,又符合學生由簡單到復雜的認知規律。每一處提出的問題難易適中,既照顧到學生的實際水平,又很好地起到了承前啟后的作用。板書設計一板多能,既彰顯了詩歌的知識結構和寫作特色,又有助于誦讀詩歌任務的順利完成。總之,其設計最大的特點是層次性和整體性的高度融合。

            2、根據新課標要求,“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能夠立足傳統古詩教學模式,大膽嘗試,積極倡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變“要我學”為“我要學”,還學生以課堂學習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努力實現師生在語文學習中的平等對話。此外,在注重引導學生自己學習知識的同時,還應注重培養他們掌握學習古詩的方法,引導學生學以致用,逐步實現“教是為了不教”的最終奮斗目標。當然,由于部分學生基礎差,水平參差不齊,更重要的是筆者對新課程的學習、實踐還處于探索階段,因此還存在許多不足之處,①明顯存在單一性。學生學習方法單一,自主合作探究一以貫之,千篇一律,不能做到方法的多樣性和靈活性。再如,設計問題的程序化,為保證教學任務按時按量地完成,所有的問題都是教師預先設計,學生討論回答。沒能真正做到讓學生自由發言,提出問題,各抒己見。②課堂結構上的缺陷。一節課前松后緊,教學過程用的時間多,課堂檢測時間所剩無幾,有虎頭蛇尾之嫌。究其原因,教學內容量太大。可以考慮安排兩課時,加入“學生運用學習古詩的方法,完全自學下一篇古詩”的部分內容,這樣會更合理些。

            小學古詩《望岳》教案設計 篇9

            教學構想:

            一、激趣

            以“走近五岳”“走近泰山”“走近杜甫”為題,在介紹某作家及其寫作的時代背景的同時,解說本詩的含義,從而提高辨析和想象能力。

            二、品讀

            按照“聽——讀——品——評”的模式讓學生在情境中反復誦讀,品味語言,把握感情,激發想象。

            三、領悟

            這里的領悟是帶領學生悟讀詩質。著重發揮現代教育技術的作用,訓練學生理解古詩能力,培養合作探究精神。從重點字詞到整首詩意的理解以及詩文的寫作技法賞析等都讓學生在“自助、互動”中訓練,在交流中質疑研討,并在討論的基礎上做出結論,教師只起“適時點撥,相機誘導”的作用。

            四、立志

            “詩言志”是歷代詩人的共識,“志”不僅反映在詩人的言談中,更體現在他們的詩作里,作何一首詩歌,或對某事物表示一種態度,或抒發一種情感,或揭示某種哲理;無不表現為人之“志”,教學古詩,就要讓學生從學習過程中深刻體會詩的本質所在。本首詩,引導學生熱愛祖國河山,了解詩人不怕困難敢于攀登頂峰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兼濟天下的.豪情壯志,樹立“會當臨絕頂,一覽眾山小”的壯志。

            教學模式:

            查——釋——品——探——悟 五步教學法

            教學流程:

            導入設計:

            走進五岳

            我們的祖國歷史悠久、山河秀麗、美不勝收,名勝古跡、文化遺產數不勝數。所謂“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單就名山大川來說,就有“五岳歸來不看山”之說。大家都喜歡旅游登山嗎?到過泰山嗎?那么我們就通過視頻來神游一下泰山

            視頻文件欣賞

            大家看了之后,對泰山有什么感覺?

            想象一下,你如果站在泰山腳下,會是什么樣的心情?

            一、查——資料查詢識詩人

            (課前布置學生從圖書館、網絡、資料查詢所要學習的古詩的作者生平事跡、主要作品、寫作背景、社會環境、文化常識,然后整理到自己的資料本上)

            小學古詩《望岳》教案設計 篇10

            教學目的

            1.學習《望岳》這首詩,朗讀、背誦這首詩詞。

            2.通過自主探究的學習模式,品味語言,體味詩詞意境。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啟發學生熱愛祖國古代文化的思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重點難點

            1.重點:(1)朗讀、背誦這首詩詞。

            (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難點:理解詩歌的意境。

            教學過程

            一、三分鐘演講。

            二、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說說你對杜甫的了解。

            三、學習《望岳》。

            1、作家作品簡介。

            杜甫詩現存1400多首,這些詩真實、深刻的反映了唐王朝由極盛走向衰落這一轉折過程中的種種社會現象,展現出廣闊的生活畫面,成為唐代社會的`形象的歷史,歷來被稱為"詩史"。他的詩在思想性、藝術性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

            這首詩寫于唐玄宗開元二十三年。

            2、分組學習,學生合作探究。

            你讀懂了什么,還有什么不懂的,有什么值得探究的問題?

            3、全班進行交流,學生評析詩句。

            4、背誦指導。

            四、意境的賞析。

            分組寫賞析短文,堂上交流。

            五、作業。

            1、默寫這首詩。

            2、完成掌握語文的有關練習。

            小學古詩《望岳》教案設計 篇11

            學習目標:

            1、領略泰山雄偉神奇的景色;

            2、感悟詩人蓬勃的朝氣和遠大的抱負;

            3、詩中哲理的理解;

            預習生成:

            1、作者生平:你了解杜甫嗎?

            2、泰山的有關知識;說一說你了解的泰山。

            3、字音、字形;

            合作展示: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我們國家山河秀麗,景色優美,名勝古跡數不勝數。單說山,就有很多,但在群山之中,誰最有名呢?那當然是“五岳”,因為有語云:“五岳歸來不看山”。那在五岳之中誰的名氣最大呢?泰山――五岳之首,“泰山歸來不看岳”呀。今天我們就一起來領略一下杜甫筆下的泰山是如何一番景色!

            (二)整體感知:

            1.板書課題,指名簡介作者。

            我們學過很多杜甫的詩篇,下面我首先請一位同學將杜甫介紹一下。師板書:字,子美;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人稱詩圣;其詩被喻為“詩史”;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齊名,世稱“李杜”。其代表作有“三吏”、“三別”(新安吏、潼關吏、石壕吏;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

            2.范讀課文,強調字音、字形。

            這首詩有一些字的注音和字形,同學們要注意一下。如:岱宗、夫如何、決眥;同學們一齊讀兩遍。

            3.初讀課文,了解詩句大意。

            下面同學們自讀課文,借助文中的注釋理解詩句的含義。閱讀后同學之間可以相互提問詞句的含義。然后老師將點名抽查掌握情況。

            (三)合作探究:

            1.精讀課文,體會詩句所表現的情感。

            下面同學們將課文一齊朗讀一遍。缺乏感情。第一、二兩句,我們應該用什么感情來讀呢?為什么?討論一下,再試著讀讀。

            同學們再一起將這首詩朗讀一遍。首聯遠望泰山,表現了作者驚嘆之情;那么頷聯、頸聯、尾聯又分別從哪些角度來描寫泰山的景色的,又分別表現了作者什么樣的感情呢?討論一下,然后我請同學來讀。詩人由遠望到近望,由細望到想象將來登岳遠望之景,全詩以“望”字貫穿全詩,“望”字成了全詩的線索。在望岳的過程中表現了作者驚嘆、贊美、陶醉、豪邁之情。

            2.品讀課文,理解景色的特點,感悟詩人蓬勃的朝氣和遠大的抱負。

            好,讀得很好,比開始有很大的進步。同學們想一想,作者為什么產生如此的情感呢?他驚嘆什么,又贊美什么?為什么這么說?

            因景而生情,這是客觀因素;有沒有作者的主觀因素在里面呢?當時詩人二十幾歲,這也是杜詩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間洋溢著青年杜甫那種蓬勃的朝氣和遠大的抱負。詩中哪兩句最能體現?這兩句詩中還蘊含了一番哲理,即:只要不怕困難,敢于攀登高峰,就能俯視萬物。

            齊讀。聯系自己的社會生活實際,談談感受。古今中外名人,有很多表達雄心壯志和遠大的`抱負的名言名句。哪個同學能說兩句。小學時我們學過一首詩《登鸛雀樓》,哪個同學將它背一下?其中有兩句詩和我們今天學的這首詩的最后兩句,意境相似。哪兩句?“

            同學們一齊將這首詩再朗讀一遍,領略詩中美景,感悟詩人的豪情。

            這首詩寫得很美,下面我請同學來談一談自己學了這首的感受。按照“我最欣賞詩中這一句,是因為xx。”格式說一說。

            說得都不錯,課后將這首感情背誦。課前,我讓同學們找一關于泰山的資料,有沒有找到?下面我請同學拿出來讀一讀。老師這里也準備了一些材料。下面我請一位同學來讀一下。

            (四)拓展延伸:

            將《望岳》改寫成一篇寫景的散文(100-200)字

            (五)小結:很好,通過這節課我們學到了哪些東西,我請同學來總結一下。

            反饋檢測:

            (1)解釋句中加點詞語。

            造化鐘神秀( )

            陰陽割昏曉( )( )

            蕩胸生曾云( )

            會當凌絕頂( )

            (2)聯系詩的意境,翻譯下列句子。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3)背誦全詩,回答問題。

            ①這首詩的詩眼是:

            ②遠望泰山的句子是:

            ③近望泰山的句子是:

            ④西望泰山的句子是:

            ⑤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表現了詩人的理想和壯志。

          【小學古詩《望岳》教案設計】相關文章:

          望岳古詩賞析10-24

          望岳古詩的翻譯05-13

          《望岳》古詩賞析11-09

          古詩望岳的譯文04-13

          古詩望岳原文06-20

          解讀古詩:《望岳》11-18

          古詩望岳翻譯01-27

          古詩望岳拼音版01-12

          望岳古詩翻譯及賞析08-15

          国产精品好爽好紧好大_亚洲男人综合久久综合_欧美福利电影a在线播放www_国产精品99久久精品无码

                  在线观看免费不打码片 | 亚欧美无遮挡HD高清在线视频 | 亚洲中文字幕在线最新不卡 | 中文字幕在线观一二三区 | 亚洲一级在线看电影 | 天天看高清影视在线官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