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鸛雀樓王之渙古詩

          時間:2024-09-11 17:23:35 王之渙 我要投稿

          登鸛雀樓王之渙古詩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中,大家對古詩都再熟悉不過了吧,狹義的古詩,是指產生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現的近體詩(又名今體詩)相對的一種詩歌體裁。那么都有哪些類型的古詩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登鸛雀樓王之渙古詩,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登鸛雀樓王之渙古詩

            登鸛雀樓

            唐·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

            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

            更上一層樓。

            注釋:

            1、鸛雀樓:舊址在山西永濟縣,樓高三層,前對中條山,下臨黃河。傳說常有鸛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陽。

            3、依:依傍。

            4、盡:消失。這句話是說太陽依傍山巒沉落。

            5、窮:盡,使達到極點。

            6、千里目:眼界寬闊。

            7、更:替、換。(不是通常理解的“再”的意思)

            譯文:

            夕陽依傍著西山慢慢地沉沒,

            滔滔黃河朝著東海洶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風光景物看夠,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層城樓。

            賞析:

            黃昏時分登上鸛鵲樓,萬里河山,盡收眼底;夕陽也在遙遠的天際漸漸沉落。首二句詩蒼茫壯闊,氣勢雄渾。末二句是境界的升華,出人意表、別有一番新意,既有高瞻遠矚之胸襟,又寓孜孜進取之深意,有情有理。

            鸛雀樓是建在山西省黃河邊高阜上的一座三層高樓,它前對大山,下臨黃河,居高臨下,氣象雄偉。詩人在傍晚時分登上了鸛雀樓。他向西眺望,連綿的群山一直延伸到天的盡頭,西下的夕陽漸漸消失在遠山背后;回顧腳下,滔滔滾滾的黃河流經樓下,奔向東方,匯入大海,一去不回。白日、黃河、群山、大海組成的這幅壯麗的圖畫,使詩人胸襟大開,激情奔放。為了把讀者帶到一個更開闊、更高遠的境界,詩人揮筆寫下了“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這兩句千古傳誦的名句。

            《登鸛雀樓》教案

            教學目標:

            1、能用自己喜歡的方法去認字,鞏固看拼音識字的能力。

            2、讀詩體會這首古詩的節奏和韻味美,理解古詩的意思并會背誦。

            3、認識本課的八個生字,學會筆畫“豎折”,并學寫“山、日”。

            學習重點:

            1、能借助拼音認字讀古詩。

            2、正確有感情的朗讀古詩,學習新筆畫。學寫生字。培養學生的閱讀和識字能力。

            教學難點:

            體會古詩的節奏感和音韻美。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今天老師帶你們去一個地方旅游,這個地方叫鸛雀樓,看,我們到了。播放鸛雀樓的錄像。

            2、看課文中的圖,說說景象如何?

            3、有一個古人他到了鸛雀樓這個地方,還寫了一首詩,我們聽聽吧!做好指讀姿勢。播放配樂朗讀《登鸛雀樓》

            4、你們想讀這首詩嗎?請你準備好,小聲地方跟著老師讀一讀。學生活動:學生手指書邊讀詩邊認字。

            5、自己再讀一讀,在不認識的字上點上點。

            6、這次咱們指著書大聲地跟著老師讀,注意點點字的讀音。

            二、理解古詩意思

            1、我說一句話,你說一句詩中的話,咱們試試。

            師:太陽靠著遠山落下去了。

            生:白日依山盡。

            師:黃河之水向大海奔去。

            生:黃河入海流。

            師:要想看得更遠,就要登上更高的地方。

            生: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2、你們真棒,將來也能成為一個小詩人,下面我們再來看看詩中的景象(播放錄像)太陽下山,江水滾滾,奔騰而去。

            3、見到美景,你再來讀詩,讀出你的高興與喜悅吧!

            4、我們看著黑板上的詩,聽著音樂,配上手上的動作,現來讀讀。

            5、誰愿意讀讀這首詩,其他同學做好指讀姿勢。

            三、讀文后識字

            過渡句:古詩大家都會讀了,這些字你認識嗎?(字詞課件)

            1、文中“白日”“依山盡”變紅,指名讀。

            2、“黃河”“入”變紅,指名讀、搶讀。

            3、“千里目”變紅,小老師帶讀。

            師:這些變紅的字詞,回去了,你還認識嗎?

            點擊變紅的字詞,回到詩中,邊點擊生邊讀。

            4、出示詞卡:有些生字要搬家,跑到了我手上,你還認識嗎?

            (生字卡)黃、入、海、流、千、更、層、樓、

            5、生字寶寶見到你們這么聰明又跑回詩里了。

            看書,做好指讀姿勢,我們再來讀詩。看看還認識他們嗎?

            6、這么美的詩你們能背下來嗎?孩子們試著自己背一背。給一定時間自背后指名背。2到3人背。

            四、指導書寫

            1、過渡語:太陽西下的景色多美呀!詩句里的字會寫就更好了。

            2、學習新筆畫:豎折

            板書:豎折

            3、看哪個字用上“豎折”了?“山”

            4、觀察“山”字的結構,兩筆與“豎折”的關系。

            帶著學生在田字格中寫“山”。

            5、在田字格中臨寫“日”。

            觀察“日”的結構、筆順、感知“日”的筆順。

            總結:先里頭后封口或先內再外。

            6、自己喜歡寫哪個字就寫哪個字。

            五、作業

            將今天學習的古詩背給家人聽。

            教學反思

            一、立足班情,因材施教

            二年級的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語言積累,他們對于古詩《登鸛雀樓》已很熟悉,有部分學生在課前已經能讀、能背了。所以,我根據學生學情,結合低年級語文教學大綱的要求,提出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即在理解字意和詩句的基礎上,讀好、背好這首詩,體會古詩所蘊含的道理。在教學中,我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讓他們運用已有的讀新課文的方法來初讀古詩,即先自由讀課文后面的生字,再自由讀課文,然后同桌互讀互查,讓會讀的小朋友幫一幫暫時不會讀的小朋友,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從而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在學習中互相合作的精神。另外,教學要面向全體。在檢查自讀情況時,先檢查生字,再由生字連詞,對于學生易讀錯的字詞我進行重點指導、糾正,如:“登”“層”是后鼻音,“鸛”是三拼音,“樓”的發音要到位等等,真正把字詞教學落在實處。

            二、以生為本,主動學習

            低年級學生年齡小,好動、愛玩,他們能說的喜歡自己說。根據他們的心理特征,我在教學中是這樣設計的。首先,在課前的學情調查時,設問:“誰愿意做代表為大家背一背這首詩?”就有學生主動站起來背古詩了。其次,在寫字這個塊面中,我利用游戲形式即“看誰找的對”來指導學生寫字,寓教于樂,充分調動學生利用多種感官,動手動口動腦去學習生字。教學“入”字時,與“人”比較。這是個形近字,先讓學生討論交流,一起說說“入”和“人”的不同之處,再以順口溜的形式幫助學生強化記憶:“看看有點像,比比不一樣,就差一點點,錯了就變樣,寫時要注意,仔細想一想”,學生的興趣較高,覺得很有趣。在教學“欲”字時,通過動畫演示,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并通過自己的觀察、學習去解決問題,學生嘗到了成功的喜悅。

            三、入境悟情,積累遷移

            低年級學生形象思維占主導地位,如何才能使抽象概括的文字所代表的客觀事物的圖像在學生腦海中留下明晰的印象呢?在教學中,我通過以下幾點來落實。

            1、充分利用媒體來活用課文插圖,入境悟情

            課文插圖能夠幫助學生明像入境,在教學中我充分利用多媒體創設情境,讓動態的圖與靜態的文結合起來,讓學生身臨其境,真切感知那種美好的情境。如學習“白日依山盡”時,我通過媒體直接演示,讓學生形象感知到傍晚夕陽慢慢落山的美麗景色。學習“黃河入海流”時,利用媒體向學生展示生活中較難觀察到的黃河奔騰入海的壯觀景象,圖、文、聲立體輸出,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通過反復朗讀體會,使文字所代表的客觀事物的圖像,在學生腦海里越來越明晰,從而真切感受到黃河水流進大海的那種磅礴氣勢,這樣感悟內化,有感情地朗讀便水到渠成了。

            2、充分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積累運用

            語文教學注重語言的積累,更要注重幫助學生學會運用語言。根據教學內容教給學生一個詞“登高望遠”,并結合學生悟出的道理,來指導學生運用詩中的句子來鼓勵別人取得更大的進步。

            3、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體情悟道

            體會古詩所蘊含的道理是本節課的一個難點,在教學中我先指導學生觀察插圖,引導學生進入角色、換位思考,設身處地。接著,按學生的意愿演示“詩人登樓圖”,形象感知詩人站得越高,看得越遠,再由課文《小松樹和大松樹》中小松樹長在山上能看到很遠很遠的地方的知識經驗,讓學生暢談自己站在高處能看到很遠很遠的地方的經歷。學生積極性頗高,從而感悟出古詩所蘊含的“站得高,看得遠”的道理,知道了要想取得更大的進步,還要不斷努力。這樣,通過學生自身的探索、體驗,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已突破了這個難點。

          【登鸛雀樓王之渙古詩】相關文章:

          王之渙古詩《登鸛雀樓》09-13

          古詩王之渙《登鸛雀樓》07-25

          王之渙《登鸛雀樓》古詩07-30

          王之渙《登鸛雀樓》古詩原文賞析08-30

          王之渙《登鸛雀樓》07-21

          登鸛雀樓王之渙06-08

          王之渙《登鸛雀樓》古詩原文譯文及賞析07-20

          王之渙《登鸛雀樓》說課稿10-16

          王之渙《登鸛雀樓》的全文06-26

          登鸛雀樓王之渙譯文09-17

          国产精品好爽好紧好大_亚洲男人综合久久综合_欧美福利电影a在线播放www_国产精品99久久精品无码

                  三级网站视频在在线播放 | 日本一区二区三不卡高清区免费 | 亚洲性线免费观看视频成熟 | 亚洲欧美在线一区中文字幕 | 亚洲国产理论片在线观看 | 亚洲欧美国产老妇偷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