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之渙的資料

          時間:2025-07-29 08:36:00 賽賽 王之渙 我要投稿

          關于王之渙的資料

            王之渙,洛陽(今山西新絳)人,郡望為太原,字季凌,唐代著名邊塞詩人,與王昌齡、高適、岑參合稱“邊塞四詩人”。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關于王之渙的資料,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關于王之渙的資料

            王之渙簡介

            王之渙(688年—742年),是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字季凌,漢族,絳州(今山西新絳縣)人。豪放不羈,常擊劍悲歌,其詩多被當時樂工制曲歌唱。名動一時,他常與高適、王昌齡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寫邊塞風光著稱。其代表作有《登鸛雀樓》、《涼州詞》等。其詩“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家喻戶曉。

            王之渙現存生平資料不多,只知早年由并州遷居至絳州(今山西新絳縣),曾任冀州衡水主簿。衡水縣令李滌將三女兒許配給他。因被人誣謗,乃拂衣去官,“遂化游青山,滅裂黃綬。夾河數千里,籍其高風;在家十五年,食其舊德。雅談圭爵,酷嗜閑放。”。后復出擔任文安縣尉,在任內期間去世。

            王之渙“慷慨有大略,倜儻有異才”,早年精于文章,并善于寫詩,多引為歌詞,常與王昌齡、高適等詩人互相唱和,名動一時。他尤善五言詩,以描寫邊塞風光為勝,是浪漫主義詩人。靳能《王之渙墓志銘》稱其詩"嘗或歌從軍,吟出塞,曒兮極關山明月之思,蕭兮得易水寒風之聲,傳乎樂章,布在人口。"但他的作品現存僅有六首絕句,其中三首邊塞詩。他的詩以《登鸛雀樓》、《涼州詞》為代表作。章太炎推《涼州詞》為“絕句之最”:“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人物生平

            《唐才子傳》說王之渙為薊門人,或因他年少有俠氣、從五陵年少游、擊劍悲歌的性格而臆猜,靳能墓志銘記載,之渙“本家晉陽,宦徙絳郡”,則晉陽(今太原)為其原籍,家居絳州(今山西新絳縣)。墓志銘說王之渙卒于天寶元年(公元742年)二月,享年55歲,推之可知生于武后垂拱四年(公元688年)。

            王之渙出身于太原王家,為當時名門望族。他的五世祖王隆之為后魏絳州刺史,可能因此而移家絳州的。曾祖王信,隋朝請大夫、著作郎,入唐為安邑縣令。祖王表,唐朝散大夫、文安縣令。父王昱,鴻臚主簿、浚儀縣令。從曾祖到父親,雖然皆為官,但均為小官。王之渙排行第四,自幼聰穎好學,年齡還不到20歲,便能精研文章,未及壯,便已窮經典之奧。他少年時豪俠義氣,放蕩不羈,常擊劍悲歌。到了中年,他一改前習,虛心求教,專心寫詩,在十余年間,詩名大振,與王昌齡、高適等相唱和。后來,他曾一度作過冀州衡水縣主簿,時間不久就被人誣陷。于是,王之渙拂衣去官,在家居住十五年,晚年任文安縣尉,在任上死去。

            王之渙是盛唐的著名詩人,他寫西北風光的詩篇頗具特色,大氣磅礴,意境開闊,熱情洋溢,韻調優美,朗朗上口,廣為傳頌。為盛唐邊塞詩人之一。“黃河遠上白云間”,僅七個字,祖國壯麗山河景色躍然紙上。可惜他的詩歌散失嚴重,傳世之作僅六首,輯入《全唐詩》中。

            不知何故,王之渙未走科舉之途,而以門子調補冀州衡水主簿。任衡水主簿時,王之渙父母均已去世,衡水縣令李滌將三女兒許配給他。王之渙才高氣盛,不愿為了衡水主薄的卑職而折腰,加上有人誣陷攻擊,他便憤然辭官而去,“遂化游青山,滅裂黃綬。夾河數千里,籍其高風;在家十五年,食其舊德。雅談珪爵,酷嗜閑放。”在家過了15年閑散自由的生活。后來他的親朋好友覺得他這樣一直沉于下層,不是辦法,便勸他入仕。后來補文安郡文安縣尉,仍是一不起眼之小職。他在職官風以清白著稱,理民以公平著稱,頗受當地百姓稱道。誰料不久,他竟染病不起,以55歲之壯年,卒于官舍,葬于洛陽。

            如此有才華之人,可惜終不見用,天也不假其年。這也是諸多有才華的正直知識分子的常見結局。他的詩雖只流傳下六首,但這寥寥數首,確為我國古典文學寶庫的精華。也為眾多學子提供了參考。

            王之渙與李氏的婚姻,可能還有一段羅曼史。開元十年(公元722年)兩人結婚時,王之渙是已婚并且有孩子之人,年已35歲,而李氏年方二九,比王之渙小17歲,正是妙齡女子。縣令的千金,嫁給父親部屬、35歲又已婚的小小縣尉,頗耐人尋味。這一定是為王之渙的才華所傾倒。

            靳能在墓志銘中稱王之渙“孝聞于家,義聞于友,慷慨有大略,倜儻有異才”,可謂對王之渙一生的完美概括。

            李氏嫁給王之渙后,兩人恩愛。王之渙在家賦閑15年,李氏安貧樂素,跟他過著清苦的生活。王之渙再入宦場,生活剛有了轉機,卻染病身亡,使李氏不到40歲而守寡。王之渙死后六年,李氏也因病而死。因王之渙有前妻,兩人竟不能合葬。

            據唐人薛用弱《集異記》卷二(見《說郛一百卷》卷二十五)載:“開元中,詩人王昌齡、高適、王之渙齊名。時風塵未偶,而游處略同。一是,天寒微雪,三詩人共詣旗亭貰酒小飲。忽有梨園伶官十數人登樓會宴。三詩人因避席,隈映擁爐火以觀焉。俄有妙妓四輩,尋續而至,奢華艷曳,都冶頗極。旋則奏樂,皆當時之名部也。昌齡等私相約曰:我輩各擅詩名,每不自定其甲乙。今者可以密觀諸伶所謳,若詩入歌詞之多者則為優矣。俄而一伶拊節而唱,乃曰‘寒雨連江夜入吳……’。昌齡則引手畫壁曰一絕句。尋又一伶謳曰:‘開篋淚沾衣,見君前日書。夜臺何寂寞,猶是子云居’。適則引手畫壁曰一絕句。尋又一伶謳曰:‘奉帚平明金殿開……’。昌齡則又引手畫壁曰二絕句。之渙自以得名已久,因謂諸人曰:‘此輩皆潦倒樂官,所唱皆巴人下俚之詞耳,豈陽春白雪之曲,俗物敢近哉?’因指諸妓之中最佳者曰:‘待此子所唱,如非我詩,吾即終身不敢與子爭論矣。脫是吾詩,子等當須列拜床下,奉吾為師。’因歡笑而俟之。須臾次至雙鬟發聲,則曰‘黃河直上白云間……’。之渙即揶揄二子曰:‘田舍奴,我豈妄哉?’因大諧笑。諸伶不喻其故,皆起身曰:‘不知諸郎君何此歡噱?’昌齡等因話其事。諸伶競拜曰:‘俗眼不識神仙,乞降清重,俯就筵席。’三子從之,飲醉竟日。”

            因史料關系,后世對王之渙身世所知甚少,但他作為一個名詩人,卻幾乎盡人皆知。他那首膾炙人口的《涼州詞》。正好有10多個梨園伶官和四位著名歌妓也來此會宴,他們三人便在旁邊一面烤火一面觀看。王昌齡提議說,我們各擅詩名,究竟誰勝于誰,今天我們可看她們所唱誰的詩多,誰便為優者。第一個歌妓唱的是王昌齡的“一片冰心在玉壺”,王昌齡在壁上為自己畫了一道。第二個唱的是高適的“開篋淚沾臆”,高適也為自己畫了一道。隨后王昌齡又添得一道。王之渙說,這幾位為普通歌妓,唱的都是下里巴人。應看那位最佳的歌妓唱的是誰的詩。若唱的不是我詩,剛終身不敢與你們二位爭衡了。待那名妓唱時,果然為王之渙之詩,三人不覺開心笑起來。諸伶因他們大笑而見問,知是王之渙等,非常高興,即拜請他們人席。旗亭畫壁,遂成典故。元人還編成雜劇上演。從此可見當時王之渙詩名之盛。

            作品一覽

            王之渙,并州人,其兄之咸、之賁皆有文名。天寶間,與王昌齡、崔國輔、鄭昈聯唱迭和,名動一時。其詩用詞十分樸實,然造境極為深遠,令人裹身詩中,回味無窮。詩六首,其中《登鸛雀樓》、《涼州詞二首》和《送別》三首皆著名,又尤以前兩首最膾炙人口,可謂“皤發垂髫,皆能吟誦”;詩中的“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和“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都是流傳千古的佳句,也正是這兩首詩給詩人贏得了百世流芳的顯著地位。

            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送別

            楊柳東風樹,青青夾御河。

            臨來攀折苦,應為別離多。

            涼州詞(其一)

            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涼州詞(其二)

            單于北望拂云堆,殺馬登壇祭幾回。

            漢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親歸去來。

            宴詞

            長堤春水綠悠悠,畎入漳河一道流。

            莫聽聲聲催去棹,桃溪淺處不勝舟。

            九日送別

            薊庭蕭瑟故人稀,何處登高且送歸。

            今日暫同芳菊酒,明朝應作斷蓬飛。

            后世紀念

            墓志銘

            王之渙墓志是北邙出土的墓志之一,也是其中最為珍貴的墓志。該墓志雖未署書丹者姓名,但其書法風格與同時所出嚴仁墓志毫無二致。嚴仁墓志為唐大書法家張旭書丹,王之渙墓志書丹者亦可能為張旭。王之渙墓志現藏于中國歷史博物館。

            鸛鵲樓

            鸛鵲樓位于山西省永濟市蒲州古城西面的黃河東岸,共六層,前對中條山,下臨黃河,是唐代河中府著名的風景勝地。它與武昌黃鶴樓、洞庭湖畔岳陽樓、南昌滕王閣齊名,被譽為我國古代四大名樓。

            相傳當年時常有鸛鵲(顴,鶴一類水鳥)棲于其上,所以得名。該樓始建于北周(公元557年-公元580年),廢毀于元初。可惜鸛鵲樓到宋以后被水淹沒,后水退卻。由于樓體壯觀,結構奇巧,加之區位優勢,風景 秀麗,唐宋之際文人學士登樓賞景留下許多不朽詩篇,其中王之渙《登鸛雀樓》詩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堪稱千古絕唱,流傳于 海內外。沈括《夢溪筆談》給了鸛鵲樓八個字:"前瞻中條,下瞰大河。"千余年間,它對于激勵振興中華民族之志產生了深遠影響。1997年12月,鸛鵲樓復建工程破土動工,重新修建的鸛鵲樓為鋼筋混凝土減力墻框架結構,設計高度為73.9米,總投資為5500萬元。鸛雀樓四周以古典園林分布,呈"四區十二點"布局結構。

          【王之渙的資料】相關文章:

          詩人王之渙的資料07-16

          有關王之渙的資料09-01

          王之渙的背景資料09-04

          王之渙簡介資料08-18

          王之渙資料簡介09-04

          王之渙10-30

          王之渙的詩詞05-08

          王之渙墓地08-25

          王之渙經典名篇08-16

          国产精品好爽好紧好大_亚洲男人综合久久综合_欧美福利电影a在线播放www_国产精品99久久精品无码

                  亚洲婷婷天堂婷婷色五月 |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日本视频 | 性色AⅤ一区二区三区天美传媒 | 亚洲一区在线日韩在线尤物 | 日本欧美日韩亚洲 | 亚洲欧美精品精品a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