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愁》最新教案

          時間:2024-07-09 22:03:51 鄉愁 我要投稿

          《鄉愁》最新教案

            《鄉愁》這首詩是作者正逢海峽兩岸交好無望,雙方民眾都處于極度絕望當中,感情所至寫下的,30多年后,溫總理在訪美談及兩岸問題時援用了這首《鄉愁》詩。

          《鄉愁》最新教案

            【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通過想象和聯想感受詩歌的繪畫美。

            情感目標:體會海外游子拳拳的愛國之心,增強愛家鄉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標:學會抓住詩歌的意象去賞析詩歌。

            【教學重點】

            1. 學習現代詩的朗誦基本技巧,有節奏、有感情的朗誦詩歌。

            2.理解本詩托物寄情的寫作手法。

            3.激發和培養愛國主義情懷。

            【教學難點】透過意象去理解詩歌所表達的情理。

            【課時安排】一課時

            【設計思路】

            《鄉愁》是臺灣當代著名作家余光中先生20世紀70年代寫的一首小詩。詩歌用優美的意象、低沉的筆調譜寫的一首海外游子思鄉戀國的凄美相思曲。是一首難得的思鄉愛國的教育詩篇。為此我的課程設計思路是:誦讀欣賞,想象體會,引申遷移。通過這三個步驟重點讓學生設身處地的感受“愛祖國”“愛家鄉”的深刻意義,進而激發和陶冶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操。

            背景音樂貫穿整個教學過程是本課的一大特色。用與主題相關的背景音樂烘托一種氣氛,給學生思維的啟動構建一個平臺,也為本詩的理解鋪設一個意境。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在《流浪歌》的主旋律中初步感知游子羈旅傷別之情。)

            1.師:一曲《流浪歌》唱出了多少華夏兒女的心聲:“流浪的人在外想念你,親愛的媽媽。流浪的腳步走遍天涯,沒有一個家。冬天的風啊,夾著雪花,把我的淚吹下……”陳星的歌聲喚起了多少闊別家鄉的人們的心酸痛楚。其實,不光是歌聲,在中華文化的長廊中,一大批文人墨客用不同的藝術形式同樣表達了他們羈旅他鄉,心系故土的感傷。同學們能舉幾個例子說說嗎?

            2.生自由回答(如李白的《靜夜思》,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

            3.師總結:人是故鄉美,月是故鄉圓。畢竟“洛陽雖好不如家”啊。今天我們要學習的一首詩也與思念有關,它就是余光中的《鄉愁》。

            二、作者簡介

            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當代詩人和評論家。1950年去臺灣,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陸和臺灣長期阻隔,而詩人又經常流浪于海外,游子思鄉之情是他的詩歌作品中的重要內容。今天我們學習的這首詩是他眾多鄉愁詩中最有代表性,也是流傳最廣的一首。

            三、誦讀欣賞

            (一)誦讀感知

            1.默讀本詩,根據詩意推測體會本詩的誦讀技巧(包括節奏,重音,感情等)。

            2.學生試讀。

            3.學生就上位同學的誦讀情況批評指正。(從節奏,重音,感情等方面著手)

            4.學生再次試讀。

            5.老師評點:節奏應該和緩,感情低沉。

            6.聽范讀錄音,生體會、模仿。

            (二)品讀欣賞

            1.在漫長的生活經歷中,對故鄉綿綿的思念一直縈繞在詩人的心頭,讓詩人悵惘嘆息不已,可以從哪些詞語看出來?

            明:小時候,長大后,后來,現在四個表示時間順序的詞語,它們代表了詩人人生的四個階段,暗含著詩人客居他鄉而愁苦的一生。

            2.四個時間序詞,代表了哪四個人生階段?四個人生階段又各因什么而愁呢?

            明:

            小時候(少年) 因求學而母子離別 (母子別)

            長大后(青年) 夫妻離別思戀嬌妻 (夫妻別)

            后 來(中年) 生死隔離哀思難訴 (生死別)

            現 在(老年) 國土分裂有家難歸 (家國別)

            3.鄉愁本是非常抽象,不可捉摸的一種情感,詩人是通過什么具體可感的東西來表達的?

            明:詩中借助郵票,船票,墳墓,海峽等四個具體的事物,把抽象的鄉愁變得可察可感。在這里,作者運用了托物寄情的方法。所謂托物寄情,就是通過對具體形象的描述,突出物體的特點,表達某種思想感情。這種方法可以增加詩作的藝術感染力。

            一枚小小的郵票:寫信可寄鄉思

            一張窄窄的船票:成船可解相思

            一方矮矮的墳墓:生死隔絕哀思難訴

            一灣淺淺的海峽:海水無盡憂思無盡

            4.怎樣理解以上四個意象之間的關系?從情感的抒發上看,是并列的還是逐層深入?

            明:逐層深入,暗示隨著時間的流逝,作者思鄉戀國的情愫越來越濃。

            小結:《鄉愁》是一首游子思鄉的深情戀歌,更是一首如泣如歌,動人心魄的真摯的情詩。它以獨創的意象、精巧的構思,表達了一個深刻的主題,具有強烈的現實感和時代感,在給我們強烈的情感震撼的同時,也給我們極強的審美感受。

            四、想象體會

            詩歌的語言簡潔凝練,但卻能傳達出豐富動人的意境。這首詩的每一節都構成了一幅獨特的畫面,下面是老師對第一節詩所表現出來的畫面的解讀。讀一讀,然后模仿著寫寫看。

            1.[示例]第一節: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在《一封家書》的音樂聲中聽老師的解讀。

            [解讀]

            一個十五六歲的少年,端坐在木桌前。如豆的燈火映照著他那雙濕潤的眼。窗外,清冷的月光如瀉。

            他正在小心翼翼地粘貼著一枚小小的郵票。信封上,是他母親的名字。——他給母親寫些什么呢?

            是敘說離家求學的艱辛,還是追憶兒時盤恒母親膝頭的親密?是傾述“每逢佳節倍思親”的情懷,還是應答母親日日村頭槐樹下的翹盼?……

            他還在恭敬地粘貼著。他粘貼的哪里僅是郵票,他粘貼的是母子身處兩地遙相思念的親情!他郵寄的又哪里僅僅是信,他郵寄的是“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的拳拳赤子之心!

            誰說“少年不識愁滋味”,這正是一個少年——如煙如夢的鄉愁啊!

            2.讀第二節,伴著《久別的人》的歌聲,展開聯想和想象,對其解讀。

            3.讀第三節,伴著《人鬼情未了》的歌聲,展開聯想和想象,對其解讀。

            4.讀第四節,伴著《望鄉》的歌聲,展開聯想和想象,對其解讀。

            5.老師評點:詩歌寥寥數語卻給我們以無限想象的空間。透過幾幅畫面我們進一步地體會到了詩人寄居他鄉的種種苦悶和彷徨,也認識到了家國分離給人們帶來的無窮傷痛,在此,我們有什么感受呢?我只想說“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同時也希望我們的祖國早日完成和平統一的大業,讓歷史的悲劇不再重演。

            五、引申遷移

            欣賞席慕蓉的《鄉愁》,回答問題。

            鄉愁

            故鄉的歌是一支清遠的笛

            常在有月亮的時候響起

            故鄉的面貌卻是一種模糊的悵惘

            仿佛霧里的揮手別離

            離別后

            鄉愁是一顆沒有年輪的樹

            永不老去

            (注:席慕蓉,臺灣知名畫家、散文家和詩人,1943年出生于重慶,祖籍內蒙古,1949年由南京遷居香港,1954年赴臺。)

            思考:這首詩分別選用了那些意象來表達感情的?與余光中的《鄉愁》在主題上有什么共同點?

            六、結尾(在歌曲《我的中國心》中結束本課)

            經過幾代人的艱辛努力,如今,香港、澳門業已回到祖國的懷抱。僅有一水之隔的臺灣何時才能與祖國大陸統一呢?“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我堅信,有我們廣大的臺灣同胞的支持和數以萬計海外僑胞的幫助,祖國和平統一的大業終會完成,因為我們有一顆共同的心,那就是——我的中國心。(歌聲響起)

            七、板書設計

            時 間 托物 寄 情 思緒

            小時候 郵票 母子別 愁

            長大后 船票 夫妻別 愁

            后 來 墳墓 生死別 愁

            現 在 海峽 家國別 愁

            拓展閱讀:《鄉愁》藝術特點

            《鄉愁》一詩,側重寫個人在大陸的經歷,那年少時的一枚郵票,那青年時的一張船票,甚至那未來的一方墳墓,都寄寓了詩人的也是萬千海外游子的綿長鄉關之思。下面是其藝術特點分析。

            《鄉愁》是余光中先生的一首抒情名詩。詩人從廣遠的時空中提煉出四個具體的物象,把綿綿的鄉愁、無限的愁思注于筆端。而鄉愁的產生,鄉愁的無奈,卻巧借“距離”表現出來。

            我們先來回顧一下詩中這樣的句子:“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我在外頭”“母親在里頭”;“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由此可見,詩人在每個詩節中抒情時都給讀者設置了一個“距離”情境。從字面上看,似乎是簡單、機械的重復,而細細地品味,卻覺得妙意無窮。

            先從時間上說,年少時,因為求學與母親產生“距離”,從而“鄉愁”產生;成年時,因為謀生,與新娘產生“距離”,“鄉愁”產生;人到中年,因為歲月無情,與母親陰陽相隔,“鄉愁”油然而生;而如今,政治的原因,使得故土可望而不可及,“鄉愁”無時無刻不困擾著詩人。你看,詩人用“距離”讓我們切實感受到“鄉愁”的存在。

            再從距離的實質性來看“距離”的妙用。我們都知道,距離產生美是靠距離的遠近來完成的。這還得從四個抒情物象說起。作者在四個不同的時間段用了四個不同的物象來傳送著“鄉愁”。分別是“一枚小小的郵票”“一張窄窄的船票”“一方矮矮的墳墓”“一灣淺淺的海峽”。從表面上來看,我們會發現,“郵票”“船票”連接的兩頭,距離較遠;而“墳墓”“海峽”連接的雙方似乎只有一步之遙。然而,我們再品味一下,你會發現詩中所傳送的鄉愁,距離較遠的,可以通過“郵票”“船票”來傳送,來傾訴,來實現;而看起來距離較近的,盡管距離是近了,似乎也可以傳送、可以傾訴,卻難以實現。真可謂“實遠而近,實近而遠也”。而真正困擾作者、使得作者憔悴的,恰是那雖近猶遠的鄉愁。作者便是借著這微妙的“距離感”,讓讀者感受到鄉愁的存在、鄉愁的微妙與無奈。

            “有奈”是常人所共有的,能喚起讀者的共鳴;“無奈”才是本詩所要表現的主題。作者巧妙地借用“距離”讓讀者由遠而近,再由近及遠。遠近間鄉愁畢現,遠近間體味出鄉愁的無奈,遠近間主題實現,遠近間才真正品味出鄉愁的內在。因為本詩真正要表現的不是纏綿悱惻,也不是兒女情長,而是作者一腔的悲壯愛國情懷。

            如果沒有四個精練的物象,我們難以感受到鄉愁的存在;如果沒有“距離”我們便無法體味到“鄉愁”的真諦。

            《鄉愁》詩美,《鄉愁》中的“距離”使得“鄉愁”更美。

          【《鄉愁》最新教案】相關文章:

          鄉愁最新教案設計03-28

          鄉愁經典教案04-08

          《鄉愁》的教案04-09

          《鄉愁》經典教案04-11

          《鄉愁》 教案04-14

          《鄉愁》教案04-20

          鄉愁最新學案04-14

          鄉愁教案小學03-25

          《鄉愁》簡易教案04-15

          国产精品好爽好紧好大_亚洲男人综合久久综合_欧美福利电影a在线播放www_国产精品99久久精品无码

                  色五月婷婷导航在线观看 |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综合第一产区 | 一本大道久久香蕉网站 | 亚洲日本乱码中文在线 | 日本少妇亚洲综合无 | 色综合久久88色综合天天免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