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記》學案

          時間:2024-09-09 17:27:32 小石潭記 我要投稿

          《小石潭記》學案5篇

            《小石潭記》學案1

            學習目標:

            1.積累并掌握文言詞語和文言句式。

            2.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學習文中運用的對比,烘托和照應的寫作手法,體會作者悲涼凄苦的思想感情。

            3.朗讀并背誦課文。

            資料助讀:

            1.走近作者:柳宗元 , 字子厚,山西人,世稱“柳河東”,亦稱“柳柳州”。 唐代著名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與韓愈并稱“韓柳”,代表作有《永州八記》;《捕蛇者說》等。《小石潭記》是《永州八記》之一。《始得西山宴游記》《鈷鉧潭記》《鈷鉧潭西小丘記》《至小丘西小石潭記》《袁家渴記》《石渠記》《石澗記》《小石城山記》

            2.寫作背景:唐永貞元年(805年),柳宗元與劉禹錫等一起參加了以王叔文為首的革新集團,從事政治、經濟、軍事等各方面的革新。由于遭到以劉貞亮為代表的官宦勢力和以韋皋為代表的官僚勢力的反對,革新集團失敗了,柳宗元被貶為永州司馬。他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游山玩水,欣賞大自然風光來排遣內心的愁悶。他在永州發現許多風景佳麗的地方,記下了其中八處名勝:西山、鈷姆潭、鈷姆潭西小丘、小石潭、袁家渴、石渠、石澗、小石城山。

            3.文體知識:“記”是古代的一種文體,主要是記載事物,往往通過記事、記物、寫景、記人來抒發作者的感情或見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預習內容及方法指導:

            一、摘錄字詞(標段序、讀課文,邊讀邊勾畫文中字詞,借助工具書和課下注釋,解決生疏、多音、易錯字)。

            二、文學常識(1.作者2.背景3.文體知識)(結合資料助讀書上批注)

            三、朗讀(讀準字音、讀出句讀、 讀流暢)

            四、翻譯(參照注釋,借助工具書,疏通詞句,重點詞語的解釋在文中做出批注。)

            五、文言知識整理:重點實詞、虛詞的解釋,古今異義、一詞多義、詞類活用等,注意新舊知識的聯系。

            1.一詞多義

            ①全石以為底 為: ⑵1潭西南而望 而:

            ②為坻,為嶼 為: 2乃記之而去 而:

            ③全石以為底 為: 3隸而從者 而:

            ⑶ ①卷石底以出 以 ⑷①隸而從者 從:

            ②以其境過清 以 ②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從:

            ⑸①乃記之而去 乃: ②乃不知有漢 乃: 2.詞類活用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心樂之 近岸,卷石底以出其岸勢犬牙差互

            3.文言句式

            4.古今異義

            5.重點詞語(書上批注)

            我的疑問:

            探究案::

            1.文章的每一自然段分別寫了什么內容?(書上批注)

            2.作者是怎樣發現小石潭的?請用原文回答。

            3.課文時按照什么順序寫的?抓住了小石潭的哪些特點?

            4.作者對小石潭的整體感受是什么?流露出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檢測反饋

            1.文學常識填空。

            (1)本文選自_________,作者 , 朝人,著名的 家。

            曾被為永州司馬,寫下了有連續性的山水游記多篇,合稱為__________

            (2)“唐宋八大家”是指:唐代的_________、_________;宋代的歐陽修、蘇洵、_________、_________、王安石、曾鞏。

            2.給加點字注音。

            隔篁竹 水尤清冽 卷石底以出 為坻,為嶼,為嵁 參差披拂 佁然不動 俶爾遠逝往來翕忽 悄愴幽邃

            3.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 ( )

            A在選文的第一段中,作者寫潭中游魚,抓住潭小、水清的特點。描寫游魚時動靜結合,“似與游者相樂,”寫出了作者暫時忘卻世間煩憂、與魚同樂的情趣。

            B選文的第二段寫遙望潭的水源,抓住溪流曲折蜿蜒、岸勢“犬牙差互”的特點,既有靜態的描寫,也有動態的勾畫。而“不可知其源”更增加了一層神秘。

            C選文的第三段寫了作者對小石潭的總的印象和感受。作者突出一個“靜”字,將環境的靜滲入心神,情景交融,寫出了一種凄苦孤寂的心境。

            D作為一篇優秀的山水游記,本篇語言精美,含義豐富。文章大量采用了比喻、擬人、夸張的修辭手法,對景物的描寫收到了細致入微、形象逼真的效果。

            我的收獲:

            《小石潭記》表格式導學案2

            學習目標

            1、熟讀課文并熟練翻譯課文。

            2.學習按照一定順序組織材料和抓住事物特征,用鮮明生動的語言寫景狀物的方法。3.體會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藝術特色。

            查閱陽光課堂金牌練習冊P30頁和新華字典一一過關

            結合課文內容和陽光練習冊里的學前熱身

            了解作者和背景:

            自學指導

            給下列字注音或根據拼音寫出漢字。篁竹( )清冽( )為坻( )為嶼( ) 為堪( )差互( ) 寂寥( ) 幽邃( )

            深層閱讀-----理解積累

            1、一詞多義(從文中找出相應的句子再加以理解)

            樂: 可: 清: 從: 以:

            而: 差: 見: 游: 環:

            為:

            2、語類活用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下見小潭

            空游無所依 日光下澈

            淑爾遠逝 斗折蛇行

            心樂之 潭西南而望

            3、古今異義

            記之而去 崔氏二小生 聞水生

            不可久居 魚可百許頭

            4、重點句子翻譯

            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

            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動

            淑爾遠逝,往來翕忽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

            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

            反饋檢測

            改錯空間

            深層探究------整體感知

            課文的寫作順序是:發現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氣氛,作者筆下的小石潭有 特點,小石潭給作者 的感受。

            第二寫了潭水的什么特點?用的什么寫法?這樣寫的好處呢?

            作者是怎樣寫的?這樣描寫滲透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寫小潭源流、抓住溪源、岸勢的什么特點來寫?用了什么修辭手法?

            文章前面寫“心樂之”,后面又寫“悄愴幽邃”一樂一憂似難相容,如何理解呢?

            語言賞析(你能從文章中找出相應的句子)

            抓特點,用比喻:

            正面、側面相呼應:

            對比描寫:

            擬人:

            移步換景:

            語文積累--------唐宋八大家妙記二則

            1、歐陽修忘記(王安石)了曾經(曾鞏)在韓國(韓愈)的一棵柳樹下(柳宗元)吃三蘇餅干(蘇軾、蘇洵、蘇轍)。

            2、一個叫三蘇(蘇軾蘇轍蘇洵)的人在拱(曾鞏)石頭(王安石),流(柳公權)了一身汗(韓愈),就休(歐陽修)息了一會。

            《小石潭記》教案3

            教學目標:

            1 能正確朗讀課文,疏通文意,積累常用文言實詞和虛詞,提高閱讀文言文能力。

            2 學習對景物入微的觀察,并抓住特點寫景,借景抒情的寫法。

            3 理解作者在貶居生活中孤獨悲涼的心境。

            教學重點:

            1文言實詞虛詞的積累

            2 抓住特點寫景以及情景交融的寫法。

            教學難點:

            作者感情流露含蓄,理解文中的樂與憂是本文教學的難點。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 激趣導入:

            依圖猜詩——《江雪》,導出作者柳宗元簡介,明確:孤獨、執著的釣翁形象其實就是柳宗元孤傲人格的寫照!

            二 整體感知

            1 聽讀 (多媒體播放朗讀視頻),之后全班齊讀,然后各推薦一名男生女生進行朗讀比賽。(要求:注意字音,斷句,節奏,語氣并體會感情)

            2 疏通文意:

            自由朗讀課文,集體質疑.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交流,交流的方式是:著重翻譯前四段,先將翻譯過程中不能 解決的字、詞或句在小組內交流解決,后將小組不能解決的疑難提出來,全班同學一起解決,最后教師總結。

            3生字辨音(大屏幕出示)

            篁竹 huáng 清洌 liè 為坻 ch

            為嶼 y 為嵁 kān 佁然y

            俶爾 chù 翕忽xī 差互cī

            寂寥 liáo 悄愴 chuàng 幽邃suì

            4 解釋重點詞語意思(大屏幕出示)

            1)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向西

            2)斗折蛇行 像北斗星那樣 、像長蛇爬行那樣

            3)明滅可見 或現或隱

            4)其岸勢犬牙差互 像狗的牙齒那樣

            5)日光下澈 向下

            6)影布石上 照映

            7)隸而從者 隨從、跟從

            8)以其境過清 因為、凄清

            5 翻譯有代表性的句子(大屏幕出示)

            (1)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

            (2)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3)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6 梳理文章內容(給出答題要求:一人讀原文,一同學用譯文解說小石潭美景)

            問題一:怎樣發現石潭的?

            二:石潭的全貌怎樣?

            三:潭水和游魚怎樣?

            四:石潭的源頭怎樣?

            五:石潭的環境怎樣?

            三 重點研討:(大屏幕出示問題)

            (一)再讀課文,先品“景”理解課文抓住景物特征寫景的寫法

            1 讀完全文,小石潭給你怎樣的印象?請你用下面的句式說一句話,表達你的感受。

            小石潭很 ,因為它 。

            2 研討下列問題:

            1)小石潭中有哪些景物,它們有什么特點?

            2)本文寫景條理清楚,作者是按照什么順序寫的?

            (二)精讀感悟,再品“情”,體會以景寫情

            1、正所謂情由景生,同學們,如果你也坐在潭邊,會有什么感受呢?作者的感受又是什么?

            2、王國維說:一切景語皆情語,面對如此優美的景色,根據寫作背景,分析一下作者的憂郁從何而來呢?

            四 總結全文

            1作者觀魚時的心情和游覽到最后的心情發了怎樣的變化?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變化?

            板書:

            2說說這節課的收獲,學到了哪些知識?掌握了哪些知識?(學生自由發言, 教 師總結點評)

            這是一篇充滿詩情畫意的山水游記散文。

            作者抓住特點描繪了小石潭的景物,

            著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氣氛,

            借景抒發了自己在寂寞處境中悲涼凄苦的情感。

            游記里各種描繪景物的手法,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寫法,

            都是值得我們學習借鑒的。

            《小石潭記》教案教學設計4

            學習目標:

            通過朗讀、品析理解課文內容、作者的情感。

            課前準備:

            學生抄寫、翻譯課文,參照譯文校對答案,老師簡單加以點撥。

            學習過程:

            一、導入

            1、看圖猜詩

            《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這首詩的作者是唐代的柳宗元,從詩中可以看出當時柳宗元是孤獨的、凄苦的,因為他被貶官了,被貶到了荒僻的地方。柳宗元寫《小石潭記》和《江雪》是在同一個地方,時間接近。所以,學習《小石潭記》時我們不但要注意到文中的景色,更要注意體會作者的心情。(板書:景 情)

            2、從復習第五單元課題人手,從“書”“傳”“說”“序”引入到第六單元的“記”體裁。指導學生看完學習摘要后板書課題:小石潭記

            3、簡介作者,背景,解題。(指名學生朗讀自己查找的資料,然后播放課件)

            柳宗元:字子厚,河東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學家,思想家。曾參與王叔文集團的政治革新活動,任禮部員外郎。失敗后,被貶為永州司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賞大自然風光來排遣內心的愁悶。他在永粥發現了許多風景佳麗的地方,記下了其中的八處名勝,成為我國古典文學散文史上頗有名的《永州八記》。《小石潭記》是《永州八記》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于景,抒發謫居生活的清寂苦悶、抑郁憂傷之情。他所寫的游記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憤。

            “記”是古代的一種文體,主要是記載事物,往往通過記事、記物、寫景、記人來抒發作者的感情或見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二、誦讀感知

            一讀,讀準字音

            簧(huáng)竹 清冽(liè) 披拂(fú) 佁(yǐ) 然

            俶(chù)爾 翕(xī) 忽 寂寥(liáo) 幽邃(suì)

            二讀,讀得流暢

            學生齊讀課文,要求做到字音準確,朗讀流利。

            三讀,讀出節奏

            1.在音節的勻稱配合中讀出節奏。

            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2.在句子的長短交替中讀出節奏。

            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堪為巖。

            四讀,讀懂文句

            1、說說課文中“以”、“為”的不同含義

            (1)全石以為底( )

            卷石底以出( )

            以其境過清( )

            (2)全石以為底( )

            為坻,為嶼,為堪,為巖( )

            2、說說下列字詞的含義

            (1)心樂之( )

            (2)斗折蛇行( )

            (3)其岸勢犬牙差互( )

            (4) 凄神寒骨( )

            3 、補充省略的內容

            潭西南而望,( )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五讀,概括文意

            老師讀課文,讀一段請一個同學概括文段大意。

            古今異義:

            去:(古)離開 (今)前往,到某處

            怡然:(古)靜止不動的樣子 (今)癡呆或深思的樣子

            小生:(古)年輕人 (今)戲曲藝術中的一種角色

            一詞多義 :

            以: ①全石以為底(介詞,用) ②卷石底以出(承接,“而”不譯)

            ③以其境過清(介詞,表原因)

            為: ①全石以為底(動詞,當“作為”講)

            ②為坻,為嶼,為堪,為巖。(動詞,“成為”)

            清: ①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形容詞,清澈)

            ②以其境過清(形容詞,冷清)

            可:①潭中魚可百許頭(副詞,大約) ②不可知其源(助動詞,能夠)

            差:①參差披拂(形容詞,長短不一) ②其岸勢犬牙差互(動詞,交錯)

            (3) 翻譯

            ①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②斗折蛇行,明滅可見。

            ③凄神寒骨,悄愴幽邃。

            三、品讀理解

            圍繞著題目的“小石潭”三個字進行品讀

            “小石潭記”是一個很有趣的題目,“記”表示文體,以前學過,這里不重復,剩下的“小”、“石”、“潭”三個字都值得細細品味。

            1、以“石”字為例,作品讀指導

            請同學們找出文中寫到了“石”的句子。

            學生回答,老師指導:

            “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堪為巖。”這句直接點到了石頭。

            “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這句話寫到了“石”,“ 坐潭上”自然是坐在石頭上面。這是屬于間接寫到石頭的句子。找到這樣的句子需要我們理解文章的字句,發揮聯想能力。而且,“凄神寒骨”不但寫到了石頭,寫出了環境的凄清,還寫出了作者的凄涼失意、憂愁苦悶之情。這是由景領悟出情。

            “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這句也寫到了石頭。翠綠的藤蔓,飄拂在潭邊的石頭之上,構成了一幅多么美妙的圖景。這是對文章的一種審美思考。

            我們的品讀就可以這樣找句子,這樣品味。

            2、話題品析活動

            學生按照剛才提示的角度,在下面兩個話題中選一個對課文進行品讀。

            話題一:說說石潭的 “小”

            話題二:說說石潭的 “潭”(提示:可圍繞潭水和潭邊的景物談)

            3、出示問題,小組先討論,然后教師指名回答。

            (1)作者是按什么順序來寫小石潭的?

            (2)、你能從課文中找出相應的句子來驗證這個“潭”確實是“小潭”,而且也是“石潭”嗎?

            四、小結

            “以柳之流連景光,模寫山水,曲致微妙,心與物化,亦韓所無有也!”——《讀柳之厚山水諸記》

            《小石潭記》所寫的景色是曲折變化、細致入微的,在這景色之中,又飽含著作者內心的感情,所以有人評價說它是“心與物化”。這樣的評價是中肯的。

            板書設計:

            景 情

            小 石 潭 作 者

            幽 寂 憂愁苦悶

            凄 清 凄涼寂寞

            《小石潭記》說課稿5

            一、說教材

            1、 教材地位

            《小石潭記》是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下冊第六單元的一篇古代借景抒情散文。它是柳宗元的著名山水游記“永州八記”中的第四篇,是柳宗元散文中的精品,也是作者悲劇人生和審美情趣的結晶。作者從不同角度描繪了小石潭的各種景物,著意渲染它的寂寞、凄寒、幽愴的氣氛,借景抒發自己在貶官失意時的悲涼、凄愴的情感。作者對景物的描繪肖其貌,傳其神,將悲情沉潛于作品之中,形成了柳氏山水游記“凄神寒骨”之美的特色。

            這一單元是本冊課本的第二個文言文單元,選入了四篇寫景記游的古代散文,編入這類文章意在繼續培養學生借助提示、注釋和工具書讀懂課文的能力,積累常見的文言詞語,增強語感,培養學生閱讀古文的能力,同時能體會游記散文借景抒情的特色,觸摸文中所蘊含的思想情感脈搏,陶冶學生的思想情操,品味文章的優美意境,提高審美情趣。

            2、 學情分析

            八年級學生通過近兩年的文言文學習,已有一定的文言知識的積累,能借助注釋和一定的文言知識初步讀懂課文。學生對文言文的分析和理解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能力初步掌握了學習文言文的方法,已基本養成查閱資料、圈點勾畫、歸納整理的良好習慣,但學生的這種習慣能力參差不齊,部分學生對學習文言文的興趣不濃,在教學文言文時注意培養學生的興趣。

            3、教學目標 教學本課主要是培養學生閱讀古代游記散文的興趣和能力,學會閱讀文言文的方法,提高對游記散文的欣賞能力。對初中文言文教學,新課標提出了這樣的基本要求:“閱讀淺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背誦優秀詩文80篇。” 它又在“實施建議”強調,初中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

            因此,根據課程、單元要求,結合課文特點及學生的發展需要,我預設了以下三維教學目標:

            ●知識能力:①能借助工具書閱讀文言文,積累文言詞語。重點掌握以下詞語的含義:樂、尤、以、為、參差、可、斗折蛇行、凄神寒骨、居。②能熟練有感情地朗讀課文。③了解作者柳宗元及其作品“永州八記”,從而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培養學生感受、理解、欣賞的能力。

            ●過程方法:通過誦讀品味,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展開學生與文本、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的對話,體會作者的情感。

            ●情感態度:理解作者失意被貶,寄情山水的抑郁憂傷的感情;體會作者筆下永州小石潭的優美景色,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

            (設計意圖:依據教學目標的設計要體現語文學習的整體性特點,要突出學生學習提高的新內容,要明確便于落實和檢測的特點來設計的。)

            ●重點:學習積累文言詞匯,培養閱讀文言文的能力,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難點:理解作者的感情變化原因,并嘗試將情景交融的寫法學以致用。

            4、教學時間:2課時

            二、說教法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建構主義認為學生不是被動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主動的。文言文教學中選擇學生需要的有效的學習方式進行教學,既要“求活”又要“求實”。

            因此,我選擇了老師啟發引導下的“自主式學習模式”。這種自主式學習著眼于學生的自主意識和自主能力的培養,學生活動體現自主性,教師活動重在激發思維性,課堂在于問題探索、交流、生成。

            教學千法,朗讀為本。文言文的教學朗讀是最基本的方法,也是最基本的任務,所以對重點的突破主要采用誦讀法、質疑法和討論法。在難點的突破上,引導學生結合作家的經歷,寫作背景來達成。

            ●整體思路是:自主預習——導入新課——朗讀積累——品讀悟情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三、說學法

            新課標提出要“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因此,學習本文的方法主要是自主閱讀法、質疑探究法、朗讀法,圈點勾畫法。

            本文由于時代背景遙遠、文言詞匯艱深、作者寄予于景的感情難以把握,因此設計了自主預習這一環節,消除閱讀障礙。

            ●自主預習:

            熟讀課文及《永州八記》中的有關文章(下發《始得西山宴游記》、《鈷姆潭西小丘記》等文章)疏通課文,圈畫重點疑點,做好自學筆記。并根據自己的條件興趣自主選擇以下研究任務:

            ●詩文組:搜集關于柳宗元的詩文,并選出一些誦讀,向同學推薦。

            ●資料組:搜集有關柳宗元及作品《小石潭記》的背景資料,了解作者生平及所處的時代與環境。

            (設計意圖: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課前準備交給學生做,可一舉多得,培養綜合學習能力,學會自學,學會合作。)

            四、說教學程序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今天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位文化名人。他因長期的貶謫生活,使他的內心十分郁悶,因此,他寄情山水,寫下了著名的山水游記《永州八記》。他就是——柳宗元。余秋雨先生曾這樣評價柳宗元,他說:“災難也給了他一份寧靜,使他有了足夠的時間與自然相晤,與自我對話!”今天,就讓我們一同走進柳宗元,走進他的《小石潭記》。

            (因為這段導語不僅提示了寫作背景、文章內容,暗示了作者情感,能為學生學課文作背景、情感鋪墊,而且語言很有吸引力,余秋雨的深情評述,易感染學生。導入語親切,像導游一樣引領學生饒有興趣地進入文本。)

            (二)朗讀、感知、品悟

            古人云:“三分詩文七分讀”。文言文教學應重視積累、感悟和熏陶。要達到這一目的,最有效的手段是誦讀。所以這節課我設計了四個朗讀環節。

            (設計意圖:在多重對話中理解文本:學生通過四個層次的朗讀、品味語言和文本進行對話;通過體味柳宗元情懷與作者進行對話;通過有創見性地探究與生活進行對話;通過合作、交流、分享實現師生、生生之間的對話,在多重對話中達成教學目標。)

            1、字正腔圓地去讀——讀準、讀順

            這一環節分為三個步驟:

            ① 自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不讀錯字;讀通句子,不讀破句;讀順文章,不打疙瘩。

            ②示范朗讀。老師聲情并茂地地配樂朗讀課文。

            ③全班齊讀或推薦朗讀好的學生讀。

            (設計意圖:因為這篇文章的生字難句、多音字較多,學生難以讀好。示范朗讀使學生對課文有整體熏陶感染,初步領略文章的文字美、情景美,盡快進入自主朗讀的狀態,同時幫助學生矯正自己的朗讀,起到示范作用。)

            2、有板有眼地讀——理解、積累

            (1)結合注釋,讀懂文意。(四人一小組,合作完成)

            (2)理解積累重點詞

            (設計意圖:解決語言積累問題,養成“眼到、手到、心到”良好閱讀習慣,提高課堂閱讀效率。)

            3、帶著思考去讀——品讀、悟情

            這一環節主要采用主問題的形式,引導學生在讀中體味柳宗元情懷與作者進行對話,在主問題逐層推進中實現走進文本,走近作者,走進經典,從而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達成教學目標。

            1、主問題一:柳宗元在小石潭與“自然相晤”了哪些景物?這些景物有什么特點?

            (設計意圖:體會作者筆下永州小石潭的優美景色,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達成情感價值觀教育目標。同時,為后面的“悟情”做了鋪墊。)

            2、問題二:作者游小石潭的心情如何?說說你的理解。

            樂——凄(清、寒)

            追問:從哪看出了“樂“?又從哪看出了”凄“?

            ②討論:作者的感情為什么會有如此的變化呢?

            (插入作者的相關背景來理解體會,達到知人論世的目的。)

            “自余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則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與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窮回溪,幽泉怪石,無遠不到。”選自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記》

            “仆悶即出游……時到幽樹好石,暫得一笑,已復不樂。” 選自柳宗元《與李翰林建書》

            3、主問題三:小石潭是柳宗元嗎?

            (設計意圖:"課程標準"中要求學生"對作品中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在品讀交流中,讓學生的思維互相碰撞,引起共鳴,產生更多的火花,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同時提高學生品評文章的能力。)

            4、懷著回味去讀——詩意、情味

            他那生花妙筆使這些無情之物變得有性有靈,令人向往。《小石潭記》這篇文學作品,也是一件藝術品。的確是一幅畫,濃郁的愁、清雅的景,融匯成一幅幽雅深邃的水彩畫。 那么請我們用欣賞的眼光觀賞這副作品,用自己的語言展現相關的畫面。

            1、結合課后練習(二),品讀第二自然段,用優美的語言復述這種景致。當堂展示評價。評價中對學生復述中“精確的詞語、形象的修辭、合理的想象、凄美的意境”作充分的肯定與鼓勵。

            (設計意圖:閱讀是個性化的行為,要讓學生直接面對文本,在 “言文并重,文白穿梭”中讀得有詩意,讀得有情味。)

            2、齊讀課文,再次感受作者的情懷。

            (三)作業

            課外作業與課堂教學、課外活動一起構成了完整的語文教學體系,是對課堂教學的鞏固、運用、反饋和延伸。

            1、積累重點文言詞匯,背誦課文

            記誦積累是文言文學習的重點,誦讀是內化的過程,賞讀背誦不僅可以積累語言,更是培養語感的重要途徑。

            2、推薦閱讀余秋雨《柳侯祠》或《永州八記》中的其他篇目。

            呂淑湘曾說過:“語文學得好的人,無一不得力于課外閱讀”為了更廣更深地走進柳宗元,讓學習成為一個延續的過程,讓學生帶著欲望走進課堂,又帶著新的欲望走出課堂。所以設計了第二個作業。

            四、說板書設計

            好的板書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書力圖全面而簡明的將授課內容傳遞給學生,清晰直觀,便于學生理解和記憶,理清文章脈絡。

          【《小石潭記》學案】相關文章:

          小石潭記教學案08-02

          《小石潭記》教學案05-10

          小石潭記學案及答案08-07

          《小石潭記》經典教學案09-07

          《小石潭記》課文導學案10-09

          《小石潭記》導學案范文11-27

          小石潭記的優秀的導學案08-05

          小石潭記的優秀導學案06-25

          《小石潭記》教學案例03-11

          小石潭記課文導學案05-24

          国产精品好爽好紧好大_亚洲男人综合久久综合_欧美福利电影a在线播放www_国产精品99久久精品无码

                  亚洲中文字幕乱码专区 | 先锋国产资源不卡 | 亚洲高清国产一线久久 | 在线观看国产精品黄 |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高清 亚洲国产精品视频中文字幕 |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V色婷婷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