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記》第一課時教學設計

          時間:2024-08-19 17:25:49 小石潭記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小石潭記》第一課時教學設計

            作為一位杰出的老師,可能需要進行教學設計編寫工作,借助教學設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你知道什么樣的教學設計才能切實有效地幫助到我們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小石潭記》第一課時教學設計,歡迎閱讀與收藏。

          《小石潭記》第一課時教學設計

          《小石潭記》第一課時教學設計1

            【課前學習準備】

            查閱資料,了解作者情況,準備畫圖用品、工具。

            【學習目標】

            1、能用普通話順暢地朗讀課文。

            2、能利用頁下注釋或工具書疏通文意。

            3、能理清課文的寫作思路,背誦課文。

            【課堂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教師活動學生活動

            一、讀一讀

            1、導語:

            由祖國江山多嬌導入課文學習,檢測課前學習。

            2、明確學習目標,征求學生意見。

            3、組織學生誦讀課文。

            4、評價學生朗讀。

            明確任務,回答。

            學生發表意見,明確學習目標。

            自讀課文聽讀課文伴讀課文。

            自我評價朗讀。

            二、想一想

            1、導入想一想環節,組織學生合作學習梳理課文內容,理清課文思路。

            2、檢測問題達成情況。

            3、導入活動一環節,請學生讀文作畫。

            4、組織交流、評價。

            梳理課文內容,理清課文思路。

            發言反饋。

            讀文作畫。

            交流、評價。

            三、比一比

            1、導入活動二教學環節組織學生背誦比賽。

            2、組織比賽、評價。

            3、組織檢測。

            背誦、準備比賽。

            參與比賽。

            完成檢測。

            四、課后學習 探究本文寫作手法,借鑒本文的寫法,描寫一處你熟悉的`(或常州的)旅游景點,寫一篇二三百字的短文,注意寫出景物的特征和你的感受。

          《小石潭記》第一課時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正確翻譯課文,積累常見的文言實詞。

            2、學習抓住特點描寫景物,借景抒情的寫法。

            教學重點:

            通曉文意并背誦課文,理解作者借游記寄托的思想感情,體會文章寫景抒情的方法。

            教學難點:

            怎樣理解文中的樂?

            教學設想:

            本文短小精悍,語言簡潔豐富,細致生動,多用短句形成強烈的節奏感,讀起來悅耳動聽,字里行間蘊涵著作者豐富的情感。文章以游覽為序寫景,條理清楚,引導學生理清思路,把握題旨。緊緊扣住教學重點;引導學生理解好文中的樂(難點)。詞語、生字結合預習當堂解決,個別晦澀語句、文言活用現象,只要能大體把握即可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唐代有一位著名作家,與《馬說》的作者韓愈倡導了唐代古文運動,成為了“唐宋八大家”之一,這位作家是誰?(生答:柳宗元)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柳宗元的《小石潭記》。

            二、了解作者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河東人,世稱“柳河東”,著名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曾經被貶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馬。在此期間,他寫下了一組著名的有連續性的山水游記,合稱《永州八記》。他的山水游記常常把自己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融合于自然風景的描繪中,借被遺棄于荒遠地區的美好景物,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傾注怨憤抑郁的心情。本文就是其中的一篇。

            三、走進文本

            (一)讀一讀

            1、學生齊讀

            2、師生評議后教師范讀

            (二)譯一譯

            學生口頭翻譯課文,教師注意糾錯和補充,強調重點詞語、句子。

            (三)議一議

            1、第一段描寫了哪些景物?作者是怎樣發現小石潭的?作者寫發現小石潭的經過,用了哪些準確的動詞?這一段寫景用了什么寫法?

            篁竹-水聲-小潭-青樹-翠蔓

            隔-聞-伐-取-見(動詞準確)

            移步換景的寫法,從音、形、色三方面入手。

            2、第2段寫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么寫法?潭水有什么特點?作者是怎樣描寫的?

            作者是怎樣寫魚的?這段描寫滲透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明確:描寫了潭水、游魚,用的是特寫鏡頭。

            潭水特點:清澈。作者從游魚、陽光、影子等角度寫潭水。

            寫法:動靜結合

            心情:愉快

            寫魚,動靜結合,側面襯托水的清冽。

            3、文中寫景有什么特點?

            討論,明確:抓住了事物特征。

            (1)突出了“石”。

            “全石以為底”、“卷石底以出”、“影布石上”這些句子寫了“石”。(明寫)“聞水聲,如鳴佩環”(暗寫)。文中描繪的景物無不浸透著“石”的氣息。“全石以底”、“卷石底以出”說明這個“潭”的確是個“石潭”。“如鳴佩環”形容聲音嘹亮,說明“石潭”的不一般。“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寫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優美形態。“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魚影表現水的清澈透明。(后面還有“犬牙差互”、“凄神寒骨”。)

            (2)緊扣“清冽”寫潭(水)。

            4、理解人物的“樂”

            (1)小石潭的景色如此美,讓人為之陶醉,如果你身處其中,會產生什么感受呢?

            (2)引導結論:樂

            (3)討論:小石潭到底有哪些樂趣呢?

            水聲動聽,環境優美,游魚逗樂。

            (四)比一比

            當堂背誦,比比誰背得最快。

            五、課堂小結:

            六、布置作業

            大家已經學過不少描寫景物的古代詩文,試著把其中描寫山水的名句摘錄下來,并選擇一兩則加以分析。

          《小石潭記》第一課時教學設計3

            1、能用普通話順暢地朗讀課文。

            2、能利用頁下注釋或工具書疏通文意。

            3、能理清課文的寫作思路,背誦課文。

            課堂一讀 一 讀

            教學過程教師活動學生活動教后反思

            1導語:由祖國江山多嬌導入課文學習,檢測課前學習。明確任務,回答。

            2明確學習目標,征求學生意見。學生發表意見,明確學習目標。

            3組織學生誦讀課文 。自讀課文聽讀課文伴讀課文

            4評價學生朗讀。自我評價朗讀。

            二 想 一 想

            1導入想一想環節,組織學生合作學習梳理課文內容,理清課文思路。梳理課文內容,理清課文思路。

            2檢測問題達成情況。發言反饋。

            3導入活動一環節,請學生讀文作畫。 讀文作畫。

            4組織交流、評價交流、評價。

            三比 一 比

            1導入活動二教學環節組織學生背誦比賽。背誦、準備比賽。

            2組織比賽、評價參與比賽

            3組織檢測完成檢測

            課后學習探究本文寫作手法, 借鑒本文的寫法,描寫一處你熟悉的(或常州的`)旅游景點,寫一篇二三百字的短文,注意寫出景物的特征和你的感受。

          《小石潭記》第一課時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了解柳宗元的生平情況及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

            2、能力目標:積累重點文言詞語,能結合書下注釋流暢翻譯課文第一段

            3、情感目標:初步感知作者所處時代背景

            教學重點:

            積累重點文言詞語,能結合書下注釋流暢翻譯課文第一段

            教學難點:

            學習作者“移步換景”的表現手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詩歌鑒賞導入課文學習。

            Ppt展示《江雪》

            《江雪》是唐代散文家柳宗元寫的一首絕句,在這首詩里寄托了詩人高潔孤傲執著不屈的崇高人格。

            柳宗元曾經被貶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馬。在此期間,他寫下了一組著名的山水游記,合稱《永州八記》。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他的《永州八記》之一的《小石潭記》。這篇文章同樣體現了他獨立的人格以及不被理解的憤懣之情。

            二、寫作背景

            柳宗元于唐順宗永貞元年(公元805年)因擁護王叔文的改革,被皇帝貶為永州司馬,王叔文被害。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并通過對景物的具體描寫,抒發自己的被貶后無法排遣的憂傷凄苦的思想感情,成為后世寫作山水游記的楷模。此間共寫了8篇知名的山水游記,后稱《永州八記》。《小石潭記》是其中的第四篇。在第一篇《始得西山宴游記》中作者這樣記述當時的心情:“自余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 《小石潭記》中景語即情語,“凄神寒骨,悄愴幽邃”處的描寫,情景交融,很好地說明了這一問題。《小石潭記》原題為《至小丘西小石潭記》,選自《柳河東集》第29卷(中華書局1974年版)

            柳宗元貶官之后,為排解內心的憤懣之情,常常不避幽遠,伐竹取道,探山訪水。所幸永州的大自然待他不薄,奇形怪異的.潭水、小丘、石渠、山澗紛至沓來,美不勝收。《始得西山宴游記》與《鈷鉧潭記》、《鈷鉧潭西小丘記》、《至小丘西小石潭記》、《袁家渴記》、《石渠記》、《石澗記》、《小石城山記》并稱為《永州八記》.

            三、文學常識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世稱“柳河東”,因官終柳州刺史,又稱“柳柳州”。唐代著名的文學家、哲學家、散文家和思想家,與韓愈共同倡導唐代古文運動,并稱為“韓柳”。與劉禹錫并稱“劉柳”;與唐代的韓愈、宋代的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和曾鞏,并稱 “唐宋八大家”。一生留詩文作品達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詩。

            四、課文學習

            (一)、研讀課文第一段,積累實詞,翻譯課文,疏通文意

            1.從:自,由。

            2.小丘:小山崗,在小石潭東面。

            3.西:(方位名詞作狀語)向西。

            4.行:走。

            5.篁(huáng)竹:成林的竹子。篁,竹林,泛指竹子。

            6.如鳴佩環:像玉環和玉佩相碰發出的聲音。環:都是玉質裝飾物。鳴:發出聲響。

            7.樂:以……為樂(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8.伐竹取道:砍伐竹子,開辟道路。 伐:砍伐。取:這里指開辟。道:路。

            9 下:(方位名詞作狀語)向下,往下。

            10.見:看見。

            11.水尤清洌(liè):潭水格外清涼,清澈。尤:格外,特別。清洌 :清涼。清,清澈。冽:涼。

            12.全石以為底:(潭)以整塊石頭為底。以為:把……當作(此句為倒裝句,賓語前置,“以全石為底”)。以:用來。為:作為。

            13.近岸:靠近潭岸的地方。近,靠近。岸,岸邊。

            14.卷石底以出:實為“石底卷以出”。石底有部分翻卷過來,露出水面。卷:彎曲。以:表修飾,形容如何“出”。

            15.為坻(chí)為嶼(yǔ),為嵁(kān),為巖:形成了小石礁,小島嶼,小石壘,小石巖等各種不同的形狀。坻:水中高地。嶼:小島。嵁:不平的巖石。巖:高出水面較大而高聳的石頭。

            16.青樹翠蔓,蒙絡(luò)搖綴,參差(cēn cī)披拂:意思是(樹枝藤蔓)遮掩纏繞,搖動連結,參差不齊,隨風飄蕩。翠蔓,翠綠的藤蔓。

            (二)思考并討論

            1.作者是怎樣發現小石潭的?請用譯文回答。

            明確:隔著茂密的竹林,聽到了水聲,好像身上佩帶的玉佩、玉環相碰發出的清脆聲音,我的心情也歡樂起來。

            2.第一自然段描寫了哪些景物?作者寫發現小石潭的經過,用了哪些準確的動詞?

            明確:寫了篁竹、水聲、小潭和潭邊的青樹、藤蔓。用“隔”“聞”“伐”‘取”‘見”等動詞,寫出了發現小石潭的經過,同時也點出小石潭位于人跡罕至的荒僻幽靜之處。為下文寫環境的“寂寥無人”“其境過清”埋下伏筆。

            3.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樣的?

            明確:一整塊石頭做為潭底,靠近岸邊,有一圈從潭底周圍突出水面的石頭,成為坻、嶼、嵁、巖各種不同的形狀。

            4.本段寫景用了什么寫法?

            明確:用的是先聞其聲,后見其形,“移步換景”的寫法。作者不是停留在一點上看,而是向前走去,引導我們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風景影片。

            【板書】發現小潭 篁竹—一水聲——小潭——青樹——翠蔓

            隔——聞——伐——取——見(動詞準確) (移步換景的寫法)

            五、課后作業

            1、背誦第一段

            2、將第一段重點詞句整理積累在作業本上

          【《小石潭記》第一課時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小石潭記》教學設計09-28

          《小石潭記》教學設計07-15

          [精選]《小石潭記》教學設計06-28

          小石潭記教學設計09-21

          《小石潭記》教學設計05-17

          《小石潭記》的教學設計08-04

          《小石潭記》教學設計及反思06-20

          小石潭記教學獲獎設計07-05

          (優選)《小石潭記》教學設計05-27

          【推薦】《小石潭記》教學設計06-23

          国产精品好爽好紧好大_亚洲男人综合久久综合_欧美福利电影a在线播放www_国产精品99久久精品无码

                  中文字幕日本二三请区 | 最新国产精品亚洲 | 亚洲中文字幕网资源站 | 亚洲熟女乱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 中文字AV字幕在线观看老师 | 色综合天天综合网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