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附生現象》說明文閱讀答案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附生現象》的說明文閱讀答案
無論在學習或是工作中,我們經常接觸到閱讀答案,借助閱讀答案我們可以檢查自己的得與失,分析原因及時總結。那么你知道什么樣的閱讀答案才能有效幫助到我們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附生現象》的說明文閱讀答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①附生現象是指兩種生物雖緊密生活在一起,但彼此之間沒有營養物質交流的一種生命現象。一種植物借住在其他植物種類的生命體上,能自己吸收水分、制造養分,這種包住不包吃的現象,被稱為附生,也叫著生。
②附生植物最普遍的特點是附生在寄主植物水平的枝干上及枝干的分叉點上,因為這些地方最容易堆積塵土,有的低等植物甚至附生在葉片上。除了葉片附生的植物會對寄主的光照條件造成一定的影響外,附生植物一般不會對寄主造成損害。
③植物的附生現象是熱帶雨林的主要標志性特征之一,形成這種現象需要滿足一定的環境條件。一是環境的空氣濕度大,二是寄主表面有一定的腐殖質存在。有機物的附生現象存在于植物間,尤其在熱帶與亞熱帶的森林中最為常見。
④附生植物的種類比較豐富,從低等植物到高等植物都有附生植物。據統計,全世界約有附生植物65科850屬3萬種。蕨類附生植物常見的有水龍骨科的瓦韋,石韋,水龍骨,星蕨,書帶厥子等,鐵角蕨科的鳥巢蕨……
⑤在熱帶雨林中,植物生長茂密,由于植物之間爭奪陽光的競爭比較激烈,附生的植物就更容易獲取來之不易的光源。附生植物在形態和生理上,已形成非常適應的特性,比如鳥巢蕨的形態似鳥巢狀,可以截留盡量多的雨水以及枯落物、鳥糞等,海綿狀的枯落物可儲存水分,并提供營養物質。
⑥在生態系統中附生植物具有多方面的生態功能,對森林生態系統多樣性的形成、維持及養分和水分的循環都有一定的作用。另外,附生植物對環境變化還具有指示作用。人類活動也會影響附生現象的存在。人類活動劇烈的地方,附生現象會大大降低,甚至消失。
(選自《學科知識》)
1.文章①自然段“這種包住不包吃的現象,被稱為附生,也叫做著生”一句中的“包住不包吃的現象”指的是 (2分)
2.植物形成附生必須滿足的條件是:(3分)
(1)
(2)
3.文章第④段中加粗的詞語“據統計”能否去掉,為什么?(2分)4.請結合文意闡述植物附生的作用。(2分)
參考答案:
1.一種植物借住在其他種類植物的生命體上,能自己吸收水分,制造養分,但彼此之間沒有營養物質交流的一種生命現象。(2分)
2.(1)環境的空氣濕度大。(1.5分)(2)寄主表面有一定的腐殖質存在。(1.5分)
3.不能。這是通過統計得出的結論,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2分)
4.對森林生態系統多樣性的形成及其維持,養分和水分循環都有一定作用,還對環境變化具有指示作用。(2分)
附生現象(Epiphytism)知識點
附生現象是自然界中一種常見的生態關系,指一種生物(附生生物)附著在另一種生物(宿主)的體表或表面生長,兩者之間不存在營養物質的爭奪或依賴,僅存在空間上的聯系。這種關系既不同于寄生(一方受益、一方受損),也不同于共生(雙方互利),是一種相對獨立的生態互動形式。
一、附生現象的核心特征
非營養依賴:附生生物不從宿主獲取水分、養分或能量,僅利用宿主提供的空間(如樹干、枝葉表面)作為生長基質。
宿主無損傷:宿主既不受益也不受害,附生生物的存在對其生理活動無顯著影響。
環境適應性:附生生物通常適應于光照、濕度等微環境較特殊的區域(如熱帶雨林樹冠層),通過特殊結構(如氣生根、厚角質層)獲取水分和養分(如空氣中的水汽、落葉分解物)。
二、常見的附生生物與宿主
附生生物類型
植物:苔蘚、地衣、蕨類(如鳥巢蕨)、蘭科植物(如蝴蝶蘭)、鳳梨科植物(如空氣鳳梨)等。
動物:某些昆蟲(如樹棲蚜蟲)、藤壺(附著于貝類或巖石)、珊瑚蟲(附著于海底礁石)等。
常見宿主
植物宿主:高大喬木(如熱帶雨林中的榕樹、桉樹)、灌木的枝干或葉片。
非植物宿主:巖石、貝殼、建筑物表面等(廣義上的附生環境)。
三、附生現象的生態意義
資源利用最大化:在空間有限的生態系統(如熱帶雨林)中,附生生物利用樹冠層等 “閑置空間” 生長,提高了生態系統對光照、水分的利用效率。
生物多樣性支撐:附生植物為昆蟲、鳥類等提供食物和棲息場所,形成獨特的微生態系統(如 “樹冠附生群落”),是生物多樣性的重要組成部分。
物質循環參與:附生生物的枯枝落葉和代謝產物會通過雨水沖刷或直接掉落進入地表,參與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如養分歸還土壤)。
【《附生現象》的說明文閱讀答案】相關文章:
《附生現象》說明文閱讀答案11-01
附生現象 閱讀答案10-04
附生現象的閱讀答案08-14
附生現象閱讀理解及答案07-23
《偶然的現象》閱讀答案11-10
《厄爾尼諾現象》閱讀答案08-29
漫談液體的拉絲現象閱讀答案07-04
《拉尼娜現象》閱讀答案07-01
有趣的動物共棲現象閱讀答案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