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巷》說課課件

          時間:2025-07-02 10:01:41 詩琳 雨巷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雨巷》說課課件(通用19篇)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時常要準備好課件,開展教學工作,課件可以生動、形象地描述各種教學問題,增加課堂教學氣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那么應當如何寫課件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雨巷》說課課件,歡迎閱讀與收藏。

          《雨巷》說課課件(通用19篇)

            《雨巷》說課課件 1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初步感受現代詩歌的語言特點。

            【過程與方法】

            通過學生小組合作探討,掌握學習現代詩歌的方法,鍛煉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樹立起對作家的尊重、對作品喜愛的態度。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感受現代詩歌的語言特點。

            【難點】

            體會文章深邃的.寓意。

            三、教學方法

            朗讀法、設置情境法。

            四、教學過程

            (一)情境創設,激發興趣

            播放《丁香花》,并順勢導入新課《雨巷》。

            (二)知人論世,整體感知

            1.簡介作者以及寫作背景、

            2.教師配樂范讀全文,同學聽讀,初步感知文意。要求學生理解生字詞,體會語氣。

            3.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并指導學生如何斷句。

            4.感知本文的情感基調以及主要講述了一個怎樣的故事。

            (三)深入研讀,體會情感

            學生按語文興趣小組分組討論PPT展示的問題串,10分鐘時間后,指名學生具體分析問題的答案。

            1.本文描寫了哪些意象?創造了怎樣的意境?選取這些意象有怎樣的表達效果?

            2.姑娘象征著什么?

            3.本首詩歌的情感主題是什么?

            4.賞析本詩的藝術特色。

            (四)拓展延伸,發散思維

            再一次一起聆聽《雨巷》。

            (五)小結作業,鞏固提高

            1.師生共同總結。

            2.舉辦詩朗誦比賽。

            《雨巷》說課課件 2

           、逭f教材。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詩人通過典型意象營造出優美的意境,表達了內心的落寞、惆悵的情緒。

            《雨巷》編排在必修1第一單元的第二課,屬于精讀課文。第一單元還選取了毛澤東、郭沫若、徐志摩幾位現代詩人的代表作品。學生可以借此體會、比較、鑒別不同題裁、不同風格、不同流派的詩詞,符合新課改特別關注學生多方位情感體驗要求,使學生能夠受到詩歌美的熏陶。

           、娼虒W目標。

           、胖R與能力。

           、 通過誦讀,培養學生對詩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養審美情趣。

           、 感知詩歌的意象及其象征意義,把握作者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學習從意象入手分析鑒賞詩歌的方法。這既是本課的重點又是本課的難點。

            ③ 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通過介紹與《雨巷》相關的資料,能夠開闊眼界與思路,激發學生的創新能力。

            ⑵過程與方法

            ①本詩教學按“走進雨巷 激趣導入→彷徨雨巷 熟讀頓悟→感悟雨巷 合作探究→走出雨巷 拓展延伸”的過程進行。

            ②學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研究詩歌形式的音樂美、意境的朦朧美、情感的含蓄美。

           、弁ㄟ^介紹《雨巷》的衍生藝術作品,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其發散思維。

           、乔楦袘B度和價值觀

           、偻ㄟ^朗讀品鑒,從作品中進入作者的精神世界,體會詩人憂郁惆悵的情懷。

            ②通過推薦《雨巷》的衍生藝術作品,培養學生熱愛藝術,熱愛生活的感情。

            ㈢教法與學法。

           、沤谭。

           、偾榫辰虒W法 。情境導入法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拉近與學生的距離,同時營造與課文一致的氛圍。

           、趯ёx與誦讀法

            《語文新課標》提到朗誦是學習語文的重要方式。朗誦有利于深入體會作品的思想感情,能有效地培養語感,提高口語表達能力。朗誦也是一種再創造活動。通過朗誦,可以創造性地表現出原作的思想感情和語言文字的音韻美。

            ③交流與討論法

            新課改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語文學習方法,鼓勵學生想象,質疑,發現和創新,結合作者的時代背景,學生在小組的交流與討論中,就能很快突破重難點,在意向和象征意義中尋找到溝通兩者的橋梁。

            ④ 拓展與遷移法

            “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通過拓展與遷移,指點學生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通過動手得到更深刻的審美體驗,強化學生的鑒賞能力和寫作能力。

           、茖W法

            ①自主誦讀法

            詩歌是一種凝練的藝術,是情感的載體,只有通過反復的誦讀才能領略詩歌的音樂美和情感美,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誦”,只有帶感情的多讀,才能真正把握詩歌意蘊。

           、诼撓肱c想象法

            《課標與教學要求》中指出:“在品讀中,要注意詩歌的情與景,境與情的不同層次的理解,重視聯想、想象在意境理解中的作用!

           、酆献骱吞骄糠

            詩歌是隱喻性很強的藝術,由于閱讀個體的生活經歷和知識結構等諸多因素限制,個體有時無法正確的解讀詩歌的內容把握詩歌的情感。小組的合作與探究正好彌補了個體的不足,引導學生到學習小組中去尋求幫助解決問題,也該是個有效而簡單的辦法。

           、杞虒W過程

            由于《雨巷》是一篇比較經典的文章,所以我將把《雨巷》分成兩個課時完成我的教學任務。

            教學過程的優化,教學模式的創新,教學方法的改進,是語文教學取得顯著成效的關鍵,我將打破“先介紹作者、背景,再了解作品”的傳統教法,一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我設計了“走進雨巷 煽情激趣——彷徨雨巷 熟讀頓悟——感悟雨巷 合作探究——走出雨巷 拓展延伸”這四個層層遞進的教學環節。第一課時,側重課文的導入與誦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第二課時,側重分析探究課文的重難點,鍛煉學生的分析研究與創新能力。

            第一課時:

            1. 走進雨巷 煽情激趣

            首先介紹我的第一環節,我將在上課開始時要求大家盡量閉上眼睛,欣賞純音樂《雨巷》,欣賞時一定要帶著想象,提前進入雨巷的學習氛圍。連續聽兩次后,開始打開課本。

            設計意圖:《課標與教學要求》中葉提出要求:“通過多種途徑引導學生閱讀和鑒賞,不斷激發學生興趣”多媒體導入,用音樂營造一種與詩歌相一致的氣氛,可以拉近學生和文本的距離,調動學生的積極情感,為學生把握詩歌情感奠定了基礎,同時帶著想象去聽一首曲子,也可以鍛煉他們的想象力,在全球21個受調查國家中,中國孩子的計算能力排名第一,想象力排名倒數第一,創造力排名倒數第五。所以我在教學中會強化學生的“想象力教育”。

            2. 彷徨雨巷 熟讀頓悟

            《課標與教學要求》中指出:“指導學生閱讀和欣賞詩歌、散文,要重視作品的閱讀鑒賞活動,注重誦讀的指導,從內容理解到作者情感的把握,從語言的品味到表現手法的品評,都離不開對文本的誦讀!币虼,我要求學生根據初中已有的知識(詩歌的節奏和停頓),誦讀詩歌。

            在此環節中我將設計一個活動就是在班上組織一次“模擬招聘會”。假設招聘方是一家電視臺,招聘中學生節目的業余主持人,由同學自己扮演考官。考查的主要方式是朗誦《雨巷》,當然也可以在朗誦的同時配以表演成分演繹《雨巷》,鼓勵應聘者以自己獨創的個性方式朗誦《雨巷》,調動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在應聘之前要參加一個小小的培訓班。此時教師的身份變成培訓班教師的角色,而每一個學生的身份則變成應聘者的角色。

            設計意圖:通過這種“模擬招聘會”的活動方式,可以極大的調動學生的`參與性,也可以提前讓學生進入社會角色,激發學生的熱情與潛力。

            下面是培訓班的學習過程。

            ⑴讓學生自由誦讀詩歌,整體感知,把握基調?勺屢粌蓚同學嘗試朗誦。讓學生們根據自己的直覺先做一個感性評價。

            ⑵接著播放優秀錄音帶《雨巷》。

            教師明確,學生領悟:

           、 詩行的頓數基本為三頓

            效果:加上詩歌語言的音質配合,因此讀起來有舒緩悠揚的效果。

           、 單字頓都設置在詩的首行。

            效果:一開始就拉長了這個字的韻尾,起著一種強調、舒緩的效果。

            ③ 復沓句式的妙用

            例如:第三節:“象我一樣”“象我一樣地”。第四節:“象夢一般地”“象夢一般地凄婉迷!薄_@些連貫的上下句式,可以說是詩歌內在的巧妙拉長,形成了詩歌回環疊唱的效果,使閱讀時有起勢——強調——飛躍的遞進效果。

            效果:復沓也表現在《雨巷》首尾兩節上,從而使詩歌節奏顯得整齊和諧。

            ④ 詞的重疊運用

            如:“撐著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地/結著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丁香一樣的/顏色,丁香一樣的/芬芳,丁香一樣的/憂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

            分析:有時在同一行詩中,如“悠長、悠長”;

            有時在兩行詩的隔開處,如“哀怨,哀怨又彷徨”;

            有時在詩節的分開處,如二、三節間的“彷徨”。

            效果:詞的重疊把時值相同的停頓復沓化了,從而形成了舒緩悠揚的節奏。

           、 押韻的位置錯綜變化

            巷 娘 悵 茫 惶 (ang)

           、抟恍┲攸c字的強調

            如:“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

            a聽范讀,學生總結:悠長二子讀的長而凝滯,才能體現出情感的抑郁與惆悵。

            b教師在黑板上標示:悠——長,悠——長

            c延伸閱讀,加強把握詩歌中的特殊字詞或句式。

            等 (寒山石)

            夜 長

            燭短

            風把你的名字念叨了一遍又一遍

            中秋月(桑恒昌)

            自從母親別我永去,

            我便不再看它一眼,

            深怕那一大滴淚水

            落

            下

            來,

            濕了人間。

            (3)然后,邀請學生和教師一起配樂輕聲地朗讀詩歌。

            (4)最后以小組的形式分頭進行面試。應聘學生可以在朗誦標準的基礎上自由發揮。由評委學生指出應聘學生在朗誦中的優缺點。讓學生自我反思,自己在朗誦方面的長處和短處是什么?如何揚長避短?

            (5)每個小組選出一名優秀應聘學生。在全班面前朗誦表演。由全班同學打分。選出獲勝者。

            (6)布置課下作業,有感情地背誦《雨巷》。

            第二課時

            詩歌不僅要讀,還要品和悟。品悟詩歌要從意象入手。承接上面的朗讀,我設計以下三個問題:

           、耪页霰驹姷囊庀,并從詩中找出描述意象特點的詞語,概括這些意象的共同點。

            ⑵詩中多次出現了丁香這一意象,詩人為什么用丁香來形容姑娘?

            ⑶詩人刻畫一個憂郁的丁香姑娘,表達了他什么樣的情感?

           、耪页霰驹姷囊庀螅脑娭姓页雒枋鲆庀筇攸c的詞語,概括這些意象的共同點。

            (學生回歸文本很容易得出如下結論:

            雨巷: 悠長、寂寥。讓人感到幽深、寂靜和寂寞,再加上蒙蒙的細雨,意境更是充滿了朦朧美。

            丁香姑娘:丁香姑娘。 結著愁怨、丁香一樣的顏色、芬芳、憂愁、哀怨、默默、冷漠、凄清、惆悵、飄過、像夢一般的、凄婉、迷茫、消散了……

            我:冷漠、凄清、惆悵。給人迷茫傷感的感覺。

            共同點:調子都是壓抑、低沉的、凄迷的,為全詩營造了一種朦朧凄美的意境。這就是本詩的第二美——意境的朦朧美。

            ⑵詩中多次出現了丁香這一意象,詩人為什么用丁香來形容姑娘? 而不說成蘭花姑娘,梅花姑娘或是菊花姑娘

            (出示梅花,蘭花,菊花的圖片供學生理解)比一比:

            梅花:不畏霜雪,凌寒獨放,濃郁芳香——高潔

            蘭花 : 常青、獨秀、幽香、素雅——清逸

            菊花: 在百花紛紛枯萎的秋冬季節,傲霜怒放,不畏寒霜欺凌——孤傲

            (出示丁香花的圖片供學生理解)

            丁香顏色為白色或紫色,都不輕佻,常常贏得潔身自好的詩人的青睞。

            ——美麗、高潔

            丁香未開時形狀像結,所以詩人們對著丁香往往傷春,說丁香是愁品。

            ——愁怨、易逝

            教師可以補充兩句詩作為提示:

            青鳥不傳云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朵较场 李 璟

            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代 贈》 李商隱

            總之,丁香給人美麗、高潔、愁怨、容易消逝的感覺。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許多的愁怨和凄美。所以,丁香般的姑娘也是愁怨、憂愁、凄婉、容易消失離去的。用丁香形容姑娘不僅寫出了姑娘的淡雅、美麗,還刻畫出了她那楚楚動人的憂郁。

            中國詩歌一個最重要的特點就是用意象來傳情達意,歷代詩人在意象的使用過程中使其逐漸形成了特定的比喻義和象征義。本環節的設計就是讓學生養成這樣一種意識,培養這種能力,使其在以后的詩歌閱讀鑒賞中有據可依,有法可用。這也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

            3、詩人刻畫一個憂郁的丁香姑娘,表達了詩人什么樣的情感?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縣人,中國現代著名詩人。1925年入上海震旦大學學習法文,開始受到法國象征派的影響。1926年參加共青團。這首詩寫于1927年夏天。當時全國處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參加進步活動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著大革命失敗后的幻滅與痛苦,心中充滿了迷惘的情緒和朦朧的希望。早期詩歌多寫個人的孤寂心境,感傷氣息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響,意象朦朧、含蓄。

            丁香姑娘既可以是詩人的愛情追求,也可以是同伴或知己,還可以是對美好理想、人生信念的追求, 在此主旨下,其他兩個意象的象征意義也顯露出來“我”代表著在現實與理想的碰撞和失落中體驗痛苦、無奈和煎熬的進步青年。 雨巷象征著當時的社會環境,即黑暗沉悶的社會現實。

            至此我們有領悟了這首詩歌的第三美——情感的含蓄美

            (補充問題:《雨巷》是一首含蓄的詩。人們對這首詩中的“姑娘”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認為“姑娘”就是“我”,有人認為“姑娘”相當于“我”心中的理想,還有人認為,“姑娘”就是“姑娘”,沒有其他意思。你有什么看法?)

            (開放題目,讓學生們自由發揮,鼓勵學生們發表獨特見解,言之成理即可。)

            4.走出雨巷 拓展延伸

            向學生展示詩歌《雨巷》衍生的其他藝術形式。

            ⑴歌曲《雨巷》

           、拼和砦璧浮缎〕怯晗铩

           、歉木幐柙~《雨巷》(祈湛)《那條雨巷那場雨》(雨如笙)

            ⑷繪畫《雨巷》

            設計意圖:開拓學生思路,增長學生見識,激發學生興趣,加深學生印象。

            4. 課后作業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為了讓學生能學以致用,強化學習目標,學會用意象鑒賞詩歌我設計了以下拓展練習:搜集整理古代詩歌中具有象征意義的意象,并分析其象征意義。

            教師給出一些實例:竹、松、荷、月、流水,烏鴉、寒蟬、白云……也可以讓學生自由搜集喜歡的意象,寫出賞析性文字,在下節課進行交流。

            板書設計:

            雨巷

            戴望舒

            走進雨巷 彷徨雨巷 感悟雨巷 走出雨巷

            (聽一聽) (比一比) (找一找) (看一看)

            《雨巷》說課課件 3

            【教學設想】

            整體把握,理清思路,掌握詩歌意象,體會詩人內在情感

            【教學目標

            1、通過掌握意象來把握意境的營造。

            2、體會“丁香姑娘”的象征義。

            3、積極引導學生如何面對青春的迷茫。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工具

            PPT

            【教學過程】

            一、導入:

            雙魚座的人浪漫柔情,以愛情為生命的養分,意志薄弱,喜好幻想,逃避現實,優柔寡斷。戴望舒出生于3月5日,照西方星象學的說法,屬于雙魚座。戴望舒就是典型的雙魚座性格。

            二、作者簡介

            “雨巷詩人”:戴望舒生于杭州,望舒是他給自己起的筆名,出自屈原的《離騷》:“前望舒使先驅兮,后飛廉使奔屬。”望舒是神話傳說中替月亮駕車的天神,純潔而溫柔,多情又瀟灑。

            三、詩歌賞析:

            步驟一:【感悟詩歌,整體把握】

            師:有這樣溫柔多情的筆名,又有這樣浪漫柔和的性情,戴望舒筆下流淌出來的詩句也必然是細膩多情的,下面就讓我們共同欣賞這首《雨巷》。

            教師示范配樂朗誦。

            全班集體朗誦。(教師點評)

            師:讀完之后,你對這首詩最強烈感情是什么呢?請同學們從文本中找出能表達本詩情感的詞。

            生1:

            生2:……

            【教師總結】:同學們的回答都非常好,基本上都能準確地把握住詩歌的感情基調。我們可以歸納為:憂愁、苦悶。

            步驟二:【解讀文本,理解意象,把握情感】

            一

            師:同學們在心情憂愁、苦悶的時候選擇怎么樣的宣泄方式呢?

            生1:……

            生2:……

            師:那么詩人在這樣憂愁、苦悶的時候選擇什么樣的方式呢?可不可以從詩中找到相應的詩句呢?

            生1:……

            【教師總結】:同學們了解一下詩歌的創作背景:《導與練》材料P6

            明確:詩人撐著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的又寂寥的雨巷。這句話交代了什么?

            生:交代了詩人所處的地點、環境等。

            師:這個環境的特點?有哪些來組成?

            生:環境特點:凄涼,哀愁。有油紙傘、雨、巷三個景物。

            師:很好,在詩歌中,我們把這些景物稱作是“意象”,詩歌通過一定的意象營造一定的氛圍、環境從而為詩人抒發感情提供了空間。我們來研讀一下戴望舒所選取的這些意象。比如大家學過的《天凈沙、秋思》就通過10個孤獨、寂寞的景物來營造一副游子的羈旅愁思情景。

            師:油紙傘給你的感覺是什么呢?

            生:……

            【明確】:(美)復古懷舊神秘

            油紙傘已經定格為美的背景、美的點綴,F在,但是傘卻又突出了一個自我的天地,外面是籠罩天地的榆木,耳邊是雨的滴答,是自己寂寥心靈的聲音。這時的我是孤獨的,深深地沉入了自我內心的苦悶天地的。當然油紙傘的出現是有條件的,這個條件就是雨——春雨。

            師:大家想一想,這里的雨是什么樣的雨?

            生:小雨,細雨。淅淅瀝瀝,像綿長的傾訴。

            師:宋人秦觀又在詞中這樣描繪春雨:“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春雨也是一個惹人閑愁幾許的經典意象。而《雨巷》則把文人對雨的喜愛推向了極至:象一幅微微泛黃的舊水墨畫,自在飛花、無邊絲雨之中,一個長發披肩的女子,從雨巷中裊裊走來,攜著一縷丁香花的幽香,載著一懷嫣然極致的心事,有嘆息,但不哀傷,有顧盼,但不凄然。

            為了營造一個符合自我內心與“姑娘”相逢的場所,詩人可謂是用心良苦,選擇在小巷,撐著油紙傘,在雨天。為什么選擇在小巷呢?

            生:……

            師:小巷的特征:狹窄,寧靜,隔離了喧囂的.人群;青石板,帶著一種不染纖塵的唯美。我們用一組語言來形容一下這個環境:

            細雨斜飛,暮色蒼蒼,雨聲淅瀝,煙雨朦朧中的雨巷悠長悠長,它遠離喧囂熱鬧,幽暗的青石板鋪成的街道濕漉漉的,透著寒氣,靜寂,蕭條,而又冷清……為浪漫的遐思做好了充分的時間和空間的準備。這樣的意象,充滿著孤獨的暗示。

            師:這樣的雨巷與我的心情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呢?

            明確:從色彩的基調來看,雨巷屬于暗色調,而且是在雨中,與我的心情一樣都是灰暗、陰沉的。

            雨巷:黑暗而沉悶社會現實的特征。

            【小結】詩人選取油紙傘、紛飛細雨、狹長小巷通過這些意象營造出了一副梅雨季節江南小巷的圖景,詩人在雨巷中獨行,他彷徨不定的步態則分明透露著他內心的孤寂和苦悶之情。

            二

            詩人在獨行同時抒發了內心的獨白:希望逢著一個姑娘。

            師:這個姑娘是一個什么樣的姑娘呢?

            生:丁香一樣的顏色……

           。ㄈw朗讀詩人理想中的丁香姑娘)

            為什么是丁香花而不是其他的呢?比如菊花、牡丹花等?我們說戴望舒是一個深受中國古典詩風影響的詩人,同時有著法國印象派作風。

            【課堂小講座】

            丁香,又名紫丁香。春季開花,多為淡紫、粉、白色,貌不驚人,容易凋謝,然而卻可以散發淡雅的花香。

            因為它的高潔與冷艷,文人墨客把它作為哀婉、愁怨、惆悵的象征反復吟詠,古來已久。唐代詩人李商隱有詩曰:“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碧浦兄骼瞽Z詞曰:“青鳥不傳云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可見,丁香在古典文學當中是個“愁品”,是柔弱和哀愁的象征物。

            【明確】:選用丁香花是因為丁香姣好卻容易凋落,姑娘美好但倏忽即逝,同時又是柔弱和哀愁的象征物。

            師:根據剛才的課堂小知識,同學們思考一下,在這里丁香一樣的姑娘是怎么的姑娘呢?

            生:……(追問學生依據在哪里,盡量從文本來)

            師:是一個美麗、有著丁香花芳香、憂愁、哀怨、孤寂、彷徨的女孩……(允許多種解讀)

            師:丁香一樣的姑娘象征著什么呢?

            生:……多種解讀

            師:(從虛實來引導)丁香姑娘她美麗、高潔、飄緲、哀怨,象征著詩人對理想,人生信念、美好愛情等的追求,但是這個追求卻又是易碎的,飄忽短暫、轉瞬即逝的。

            師:那么我和這位姑娘照面了沒有?請在第4小節中找出一個詞。

            生:沒有。飄過(讓人感覺有點虛無飄渺)。

            師:當她向詩人走近時,詩人正想和她說點什么的時候,丁香姑娘的反應是什么呢?

            生: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飄過像夢一般的,像夢一般的凄婉迷茫。

            師:為什么太息呢?

            生:因為她的憂愁。

            師:很好。她沒有向詩人打招呼,而只是向詩人投出了一道嘆息的目光,然后像夢一般輕盈而不著痕跡地飄過了。詩人這時候感覺到她的感覺是凄婉迷茫的。

            詩人目送這位丁香姑娘在雨巷中漸行漸遠:他們在朦朧的雨巷中不期而遇,竟然又失之交臂,這是多么令人遺憾的事!眼睜睜地看著美好的(愛情、理想)就這樣消失去了,詩人是何等心痛啊。

            師:詩歌是如何寫丁香姑娘離去的?

            生:她靜默地遠了,遠了,到了頹圮的籬墻,走盡這雨巷。(全班朗誦)

            師:很好。同學們注意這里的一個意象:籬墻,而且前面用定語頹圮修飾。(引導頹圮的意思:坍塌、破。

            師:詩人為什么要用一個極美的丁香姑娘消失在極丑的破墻里呢?生:……

            明確:提示:這首詩寫于1927年,雖然有些事可能是偶然的,但我想該有必然因素在內。在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鎮壓后,1927年的聞一多在詩集《死水》中說:“這是一溝絕望的死水”;1927年的朱自清在清華園里“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1927年的戴望舒“撐著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詩人遇見的美好的理想的象征在殘酷的現實面前破碎了,因此在這里形成一種美丑對照,來說明詩人心中的美好理想、愛情的希望破滅。

            師:丁香姑娘消失了,而詩人此時卻還依舊回味在剛才相逢的情景中,還處于魂不守舍的狀態中,依舊還感受著丁香姑娘的絲絲氣息。那么詩人懷念丁香姑娘的什么呢?(全班朗誦第5節)

            生1:顏色,芬芳,太息般的眼光

            生2:還有丁香般的惆悵。

            師:回答非常完整。我們可以想見,詩人一個人呆立在雨巷中,久久地回味著剛才與丁香姑娘相逢時所感受到的顏色、芬芳,甚至她的滿含嘆息和惆悵的目光。但是殘酷的現實卻容不得美好的愛情或理想。在詩的最后,我們看到:在“悠長、悠長的雨巷中”又只剩下詩人在獨自彷徨。(全班朗誦最后一節)

            【小結】至此,詩歌通過寫自己對“丁香姑娘“這個意象的翹首期盼—邂逅相遇———傷情離別—無情消失,來寫出自己在人生道路上理想破滅,對美好事物(革命理想、愛情婚姻)苦苦追尋而不得的苦悶心情。

            三

            師:在詩的末尾,詩人似乎又將詩的開頭所出現的那個鏡頭又重新播放了一遍。只是將“逢著”改成了“希望”。為什么要這樣改呢?(全班朗誦最后一節)

            生:……

            師:一方面表明詩人并沒有完全放棄希望,另一方面卻讓人感到了希望越來越渺茫了。

            因而,讀到詩的最后一節,我們不禁感到:詩中所渲染的那種理想破滅而又無法挽回的苦悶、哀怨而又無奈、惆悵的情感又加了深了一層,升華了詩歌的感情。

            步驟三【總結全詩】

            全班再次朗誦全詩。

            【教學總結】

            《雨巷》是一首優美的抒情詩,是戴望舒的成名作。戴望舒因曾參加進步活動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著大革命失敗后的幻滅與痛苦,心中總充滿了迷惘的情緒和朦朧的希望,這首詩體現了一代知識分子的曲折的心路歷程,其中交織著失望和希望、幻滅和追求的雙重情調。該詩意象優美,意境朦朧,剛升入高中的學生初次接觸這類詩歌,有的因為其難懂而不喜歡,有的只能模糊地感覺寫的很好,但又不知道好在哪里,還有的同學則完全沒有感覺;谶@些原因,我在上課時特別注重問題的設置,并且盡可能創設一些情境,鼓勵學生積極發言,調動他們的積極性,使學生能真正讀懂《雨巷》,走進《雨巷》。

            《雨巷》說課課件 4

            教學設想:

            詩歌重在朗讀,體會情感,有感情的朗讀也被稱為“美讀”。本課旨在通過反復的朗讀體會詩中的情感,在誦讀的基礎上,從意象入手分析意境,抓住情感基調,探究詩歌的內涵及藝術特色,激發學生學習詩歌的興趣,培養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豐富學生的情感世界!霸姛o達詁!痹诮虒W過程中應盡力貫徹“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

            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對詩歌的感知、體驗能力

           。病⒂柧殞W生對詩歌詞語的認識能力

           。、掌握丁香姑娘的象征意義

           。、掌握詩歌基礎知識

            教學方法:

            多媒體手段:

            1、錄音機;

           。、投影儀。

            教學過程及步驟:

            一、導入課文:

            一到陰雨的天氣,天是濕漉漉的,地是濕漉漉的,讓我們的心情不由得也有幾分濕漉漉的雨總是帶給我們一些莫名的憂郁、無可名狀的哀傷,但這種微妙的情緒又很難準確把握,很難用語言傳神地表達,“雨巷詩人”戴望舒非常成功地做到了這一點,下面,就讓我們共同走進<<雨巷>>。

            二、介紹作者:(投影作者照片,讓學生對作者有初步感知)

            戴望舒,原名戴朝實,又名戴夢鷗,1905年3月5日出生于杭州。照西方星象學的說法,屬于雙魚座。雙魚座的人浪漫柔情,以愛情為生命的養分,意志薄弱,喜好幻想,逃避現實,優柔寡斷。戴望舒就是典型的雙魚座性格。望舒是他給自己起的筆名,出自屈原的《離騷》:”前望舒使先驅兮,后飛廉使奔屬!蓖媸巧裨拏髡f中替月亮駕車的天神,純潔而溫柔,多情又瀟灑。

            戴望舒1929年4月出版第一本詩集《我底記憶》,他的成名作《雨巷》即收入此集中。1933年8月出版了《望舒草》,1948年出版了《災難歲月》,一生留下了詩篇92首!队晗铩穼懹1928年,是詩人前期的代表作,這是一首既具有音樂美,又具有朦朧美的象征詩。這首詩發表后,戴望舒獲得了“雨巷詩人”的美稱。

            三、初步感知詩歌(朗讀此首詩,讀完后談談對這首的初步印象)

            有這樣溫柔多情的筆名,又有這樣浪漫柔和的性情,戴望舒筆下流淌出來的詩句也必然是細膩多情的,下面就讓我們共同欣賞這首《雨巷》。

            1、師配樂朗誦。

           。、放錄音(第二遍)。學生同時看書。

            3、學生自由地讀(可默讀可有感情的讀出聲來),邊讀邊在紙上寫下自己的直覺感受,原初體驗。讀一篇文章會受到情緒上的感染和精神上的影響。

            4、教師提問:課文讀完了,我們感覺到什么了嗎?這首詩美嗎?是一種什么樣的美?

            歸納:我們感覺到這首詩很低沉、傷感,充滿著愁緒和無奈。我們被這種感覺控制住了。

            心里難受嗎?想去安慰一下詩人嗎?

            對。有難受感我們就基本上理解了這首詩,而且我們品質良好,有同情心。

            這首詩很美。為什么讓人難受的詩也美呢?我們還能舉出曾讓我們難受過,但又深深地被它打動過的人、事和作品嗎?

            對。每個人都有這種體驗。不只是讓人愉悅的東西才美,讓人感傷、感悟的東西有時更具美的力量。大千世界,美是無限豐富的。

            5、剛才,我們談了我們對這首詩的感覺和體驗。我們體驗到了這首詩的低沉、哀怨和無奈。我們也認定了這首詩是美的。那么,我們的感覺和體驗是如何獲得的?我們為什么認為它很美呢?

            我們已經知道,詩歌是依靠形象來傳達思想感情的。下面我們來放錄音。大家一邊聽一邊在書上畫出你認為是形象的內容。

            5、這首詩的最大的特點是什么?

            明確:朦朧。整首詩都籠罩在朦朧的意境之中,“夢一般的凄婉迷茫”。

            作者為了能營造成這種朦朧的意境采用了哪些意象(或者說是景物)?明確:一共是6個,“我”、“雨巷”、“丁香”、“丁香姑娘”、“籬墻”、“油紙傘”;主要是三個意象(景物)。

            第一個是油紙傘。這是件真實的雨具,作者并沒有做過多具體的描寫。給讀者以想象的空間。這樣寫的好處是一方面免得喧賓奪主,落俗套。另一方面又留下了雨打油傘的迷夢意境。因為油紙傘本身就具有復古、懷舊、神秘、迷蒙的特點。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結合起來了。時間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下,憑添了一份冷漠,凄清氛圍,撐一傘風雨獨立消魂的形象。把它放在獨特的環境中就能產生奇特的意象。

            第二個是雨巷。作者幼小時住在杭州大塔兒巷8號。他小學、中學走的都是長長的青石板路。這是種優美的'意境。小巷本來就讓人感到幽深,寂靜,再加上蒙蒙的細雨,意境更是充滿了朦朧美。

            第三個是丁香。整首詩說不清道不明的迷蒙意境都來源于“丁香”兩字。美麗的事物總是和姑娘聯系在一起。丁香一樣的姑娘,丁香一樣的憂愁,為什么要選用丁香?

            [明確:丁香形狀象結,開在暮春時節,開花為淡紫色或白色,在中國古典詩詞中,丁香象征著美麗、高潔和愁怨。《雨巷》中寫“一個丁香一樣的結著愁怨的姑娘”源于古詩李景詞“丁香空結雨中愁(《攤破沙浣溪沙》)]

            (附全詞):

            手卷真珠上玉鉤,依前春恨鎖重樓

            風里落花誰是主,思悠悠

            青鳥不傳云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

            回首碧波三峽望,接天流

            李商隱有詩: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獨自愁。丁香花開花在暮春時節,詩人們對著丁香往往傷春,說丁香是愁品。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顏色都不輕佻。常常贏得潔身自好的詩人的青睞?傊,丁香是美麗、高潔、愁怨三位一體的象征。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許多的愁怨和凄美。而且丁香花雖美,但容易凋謝。所以,以丁香為象征的姑娘也是容易消失離去的。

            詩中另外的物象還有籬墻。這個籬墻是頹圮的,就讓人有種哀怨、凄涼的氛圍。另外的意象就是“我”和姑娘。除了6個意象外,其他都是表情緒、動作、物態的詞。這些意象一起構成了全詩迷離飄渺的超然意境。

            四、分析姑娘的象征含義

            在詩中丁香一樣的姑娘是重要的一個意象,雨巷、油紙傘、丁香等意象都是為了表現女子的形象而服務的。那么詩中的“丁香一樣的姑娘”象征著什么?

            明確:詩中的我在寂寞的雨巷中“彷徨”,“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的顏色/丁香一樣的芬芳”的一個姑娘,但這個姑娘同時又帶著淡淡的憂愁,正如作者所說的“丁香一樣的憂愁”她的心境和“我”的心境有相同的地方,仿佛是“我”的影子。作者希望她能找到出路,同時希望自己也能找到出路,但是連這最后的一點希望也消失了。“消了她的顏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而“我”仍舊彷徨在這雨巷,仍舊希望飄過一個/丁香一般的/結著愁怨的姑娘!霸娙藢⒍∠惆愕墓媚飳懙媚前闱逖,凄美、飄渺、哀怨,使這個雨巷包含了豐富的內容,象征著詩人對理想、生和美好事物的信念和追求,也表現了空虛、幻滅和感慨的心境!队晗铩肥窃娙思拍撵`的痛苦歌唱,詩人把美好生活虛擬成了丁香般的姑娘。詩人明明看到了她,卻又無法走近她,象夢一樣來,又象夢一樣地飄逝。

            五、詩歌的內涵(可從多角度分析)

            在夢一般凄婉迷茫的意境中塑造了一位孤獨感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以象征的手法抒發了詩人追求美好理想而不得的愁怨、失望的復雜情緒。

            (可從探求“理想是什么”這一角度來發掘詩歌的無限張力:從這是一首愛情詩、政治詩、哲理詩等角度探究。但無論哪一種,其凄婉迷茫的意境和那哀怨的眼神、太息一般的目光,還有那彷徨的聲音,讓我們無限惆悵,一代一代永遠也走不出這悠長悠長的“雨巷”。)

            六、藝術特色

            1變幻文法結構,經過巧妙組合,實現由散文到詩的轉化。(通過感受投影中的意境來體會詩歌中的藝術特色)

            《雨巷》令人嘆為觀止的是作者絕妙地切割散文式長句而又渾然天成組成了現代詩的神形兼備的能力。以第一節為例:撐著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寞的雨巷,我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地結著愁怨的姑娘,如此排列即成了散文。詩人寫詩手段是打破散文的文法結構,詩歌可以自由切割,原本相對完整的語意組合,以某種詩藝標準做原則。此詩中詩人遵循的原則是語音,強調語音的節奏和音調,節奏有長短停頓,詩歌更注重語音的結構。

            2《雨巷》的音節特色

            可以說《雨巷》在音韻,節奏方面所達到的神奇效果是這首詩最為突出的成就。

            總體節奏:舒緩悠揚

           、僭娦械念D數基本為三頓,加上詩歌語言的音質配合,因此讀起來有舒緩悠揚的效果。

           、趩巫诸D都設置在詩行的的行首。韻律詩停頓時值需基本一致,而詩行間停頓稍長,節與節之間停頓更長,《雨巷》單字頓放行首,一開始就拉長了這個字的韻尾,起著一種強調、舒緩的效果。

           、蹚晚尘涫降拿钣。以第三節為例“象我一樣”“象我一樣地”第四節“象夢一般地”“象夢一般地凄婉迷!钡冗B貫上下句式,可以說是詩歌內在的巧妙拉長,形成了詩歌回環疊唱的效果,使閱讀時有起勢—強調—飛躍的遞進效果。復沓藝術運用的最好的是戴望舒的第二本詩集《望舒草》中的代表作《尋夢者》如“夢會開出花來的/夢會開出嬌妍的花來的”“你去攀九年的冰山吧/你去航九年的旱雪吧”復沓也表現在《雨巷》首尾兩節上,從而使詩歌節奏顯得整齊和諧。

           、茉~的重疊運用

            有時在同一行詩中,如“悠長,悠長”,有時在兩行詩的隔開處,如“哀怨,哀怨又彷徨”,有時在詩節的分開處,如二、三節間的“彷徨”。

            詞的重疊把時值相同的頓復沓化了,從而形成了舒緩悠揚的節奏!队晗铩吩谝艄澾\用上又是靈動、變化而富有生命力的。

            2詩歌的押韻

            《雨巷》共7節,每節6行,每行押“ang”2到3次,如雨巷,悠長,彷徨,姑娘,芬芳等在詩行中反復出現形成了一種悠長的旋律,這樣的音質就同詩人追求的幽深空蒙的意境,凄婉徘徊情調很好地融合起來。這也是音節要舒緩悠揚的原因所在。詩歌的外在形式是要為詩歌所要表達的意境和內容而服務的。

            3不但使用“ang”的韻尾、用音節的舒緩悠揚來增添幽深空蒙的意境,而且在修辭上也使用了排比的手法來增添幽深空蒙的意境。

            “丁香一樣的顏色/丁香一樣的芬芳/丁香一樣的憂愁”這句是排比。這幾句字數相同,結構相似,用排比手法把丁香姑娘刻畫得非常嫵媚,但卻帶著淡淡的憂愁,表現詩人對美好理想的追求,但理想又難以實現的惆悵。同時反復吟詠也增強了詩歌的音樂美,營造了一種幽深空蒙的意境。

            3詩歌的用詞。

            《雨巷》在用詞上也別具特色,用了大量很濃的帶有情緒色彩的雙音詞,如寂寥、愁怨、冷清、太息、凄婉、頹圮,憂愁等借以表達詩人朦朧而又感傷的詩情。

            彷徨、芬芳、惆悵這些雙聲疊韻詞本身就代表著音韻和節奏,把它們巧妙地放在詩行中,形成了精巧優美,舒緩涌動而又迷蒙空靈的意境。

           。ㄗ詈笸ㄟ^第四次錄音再次感悟詩歌的意境和節奏)

            品味語言[屏幕顯示下邊詞語]:

            我:獨自、彷徨、希望、默默、彳亍、冷漠、凄清、惆悵

            雨巷:悠長、寂寥、頹圮、哀曲、丁香姑娘:結著愁怨、丁香一樣的顏色、芬芳、憂愁、哀怨、默默、彳亍、冷漠、凄清、惆悵、太息一般的眼光、走近、飄過、像夢一般的、凄婉、迷茫、到了、走盡、消散了……

            [教師口頭提示]:這些詞語是表示動作、情緒、物態的,選出你認為用得很好的來說說。

            [學生答問]:

            “希望”,寫出了作者是有所追求的人。

            “結著愁怨”,說明作者和丁香姑娘一樣,有著憂愁,是為理想不得實現而憂愁。

            “悠長、悠長”寫出了道路的漫長,“獨自”寫出了詩人的孤獨,“彷徨”寫出了詩人在那個年代的迷惘。

            “丁香一樣的顏色”,“丁香一樣的芬芳”,寫丁香姑娘外表的美麗,氣味的芳香,象征著詩人理想的美好、高潔。

            “走近”“飄過”“到了”“走盡”“消散了”等詞語,寫丁香姑娘飄然而來,又飄飄而去,象征著理想的縹緲、空虛,由此可知詩人的傷感、迷惘。

            4、最喜歡這首詩中的哪句詩?

            生1:我喜歡“她是有/丁香一樣的顏色,/丁香一樣的芬芳,/丁香一樣的憂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這句詩運用了排比的手法,寫出了丁香姑娘美麗的外貌、高尚的品格,憂愁的心境!搬葆濉睂懗隽嗽娙嗽诤诎档默F實中對理想的憧憬和追求。

            生2:“撐著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地/結著愁怨的姑娘!薄拔蚁Mh過/一個丁香一樣地/結著愁怨的姑娘!鼻昂蠛魬挥幸魳犯、節奏美。

            生3:“到了頹圮的籬墻,/走盡這雨巷!笨梢钥闯霎敃r社會的背景是黑暗的。

            七、布置作業:

            1、熟讀成誦,在反復誦讀中深入體會作者的感情。

            2、聯系自己的情感體驗,寫一篇隨筆,寫下自己對某件往事、某人某物的回憶。

            《雨巷》說課課件 5

            一、 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雨巷》是語文必修二現代詩歌單元的最后一篇課文。本單元的學習重點是:通過閱讀和鑒賞,感悟詩情詩意,認識現代詩歌的特點。 《雨巷》是一首象征詩,表現了五四運動中激昂飛騰的理想同大革命失敗的現實脫節的悲劇感,詩人采用象征的手法將大革命失敗時的那份憂郁浪漫化,詩中描寫的一切,悠長寂寥的雨巷,彳亍的丁香姑娘都可在現實中找到其象征意義。

            (二)重難點

            1、 體悟雨巷詩情詩境

            2 、體會本詩“丁香姑娘”“雨巷”等的象征意義,學習象征的手法,初步學會鑒賞象征詩。

            而后一點也是本詩的難點所在。

            (三)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通過誦讀,培養學生對詩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 養良好的審美情趣

            2 、了解詩歌的象征意義及作者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初步學會鑒賞象征詩

            能力目標:

            1、培養訓練學生的朗誦能力

            2、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的能力

            德育目標:引導學生體會作者關注社會、追求理想的感情,促使 學生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

            (四)課時安排及教具使用及課前準備

            《雨巷》課時安排為一課時, 采用多媒體教學

            課前準備:培養學生預習課文的習慣,布置預習內容,包括生字詞 作者簡介 寫作背景 自主質疑

            二、 教法學法分析

            (一)學情分析

            學生在之前已經學習了現代詩歌,懂得一些鑒賞詩的基本方法,但象征詩還是第一次碰到,所以理解象征手法還有一定難度。另外本詩寫作年代久遠,學生很難理解其歷史背景。

            (二)教學方法

            采用啟發引導式教學貫穿始終,情境法,誦讀法,討論法等。

            (三)學習方法

            根據以上的分析,本節課特引導學生采用如下學習方法:

            1、誦讀表演法:讓學生在不斷的誦讀和表演中理解體悟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培養他們讀詩品詩的悟性及能力,以完成重點一為目標。

            2、質疑感悟交流法:繼續落實新課程標準的三維要求,讓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題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形成多維互動的教學氛圍,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注重陶冶學生的人格境界,以完成重難點二為目標。

            (四)設計說明

            授課計劃設計的出發點 在整個的設計過程中,始終體現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在學生已有的認知基礎上進行設問和引導,關注學生的認知過程,重視討論、交流和合作,重視探究問題的習慣的培養和養成。同時,考慮不同學生的個性差異和發展層次,使不同的學生都有發展,體現因材施教的原則。

            三、教學過程

            (一)新課引入 ------------------------------------1

            復習引入 同學們,今天現代詩歌的學習就要落下帷幕了,一路走來,我們領略了一代偉人毛澤東的豪邁大氣,風流才子徐志摩的瀟灑飄逸,也深深地感受到了面對多難的祖國面對多難的父老鄉親詩人聞一多艾青所發出的痛苦呼喊,今天讓我們撐一把油紙傘,一起走進戴望舒的雨巷,聆聽瀟瀟春雨,感受20世紀30年代知識分子的寂寞惆悵

            (二) 現代詩歌賞讀方法之一:參讀------------------4分

            (三)現代詩歌賞讀方法之二:美讀 ------------------15分

            1、 齊讀---------初步自我體悟詩境 --------1

            2、聽配樂朗誦 -------3

            3、由朗誦 -------3

            4、給畫配詩朗誦 -------3

            5、表演現場版《雨巷》 --------5

            (四)現代詩歌賞讀方法之三:議讀 -------22分

            (五)總結:象征詩 -------3分

            寫作練習:

            請仿照象征詩《墻角的花》,選擇某一事物,通過情景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

            墻角的花

            墻角的花,當你孤芳自賞時,天地便小了。

            四、教學理念

            注重情感自我體驗,喚起愛學。開放自主合作鑒賞,培養會學。把握意象,感悟情感,鼓勵善學。

            五、意象把握

            1、雨巷。梅雨季節,江南的小巷陰沉潮濕,兩邊是寂寞的人家,間或有人匆匆走過。這一形象具有很強的視覺效果,給人豐富的想象空間。我們可以把它“虛化”為一條“追求之路”,懷著渺茫希望的“我”在雨巷里徘徊不前,讓人不禁發問,“我”期待什么?

            2、丁香。丁香是古典詩詞里常見的意象。丁香常見的有白色、紫色兩種,外形單薄細弱,往往用來代表孤高、漂亮和憂愁。詩人將這種美賦予姑娘,“丁香一樣的姑娘”,姑娘即丁香,丁香即姑娘。丁香可以象征詩人心中的理想,這種理想是高潔、美麗的。但這種理想即如丁香或姑娘一樣,稍縱即逝,不可把握,給人暫時的安慰,留下的.卻是永久的懷念和無限的惆悵。

            這首詩從字面意思來理解,似乎是一首戀歌,但從詩的更深的象征性意蘊看,這首詩中的`姑娘形象其實就是詩人的理想。他的彷徨求索,就是為了尋找姑娘——理想。詩人就這樣表達了他追求美好理想的信念是徒勞的那種孤苦心情。在《雨巷》里,姑娘的形象帶有悲劇色彩,抒情主人公也帶有悲劇色彩。他的追求是那樣高潔,帶著理想化的色彩,他所期待的姑娘,心靈是美麗的,外表是嫵媚的。只不過,這樣的姑娘實在太難找到。

            本詩寫在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之后,結合時代背景不難體會這是戀愛情緒和政治情緒的契合,而不能僅僅當作戀歌。在這里,詩人把當時黑暗陰沉的社會現實暗喻為悠長狹窄而寂寥的“雨巷”,沒有陽光,也沒有生機和活氣。而抒情主人公“我”就是在這樣的雨巷中孤獨的ㄔ亍著的彷徨者!拔摇痹诠录胖腥詰阎鴮γ篮美硐牒拖M你裤脚c追求。詩中“丁香一樣的姑娘”就是這種美好理想的象征。但是,這種美好的理想又是渺茫的、難以實現的。這種心態,正是大革命失敗后,一部分有所追求的青年知識分子,在政治低壓下因找不到出路而陷于惶惑迷惘心境的真實反映,本詩就是借寂寥雨巷獨自彷徨的描繪,寄寓了詩人對現實的不滿、失望和痛苦的情緒。

            六、作業

            1.給加粗字注音。

            頹圮( ) 彷徨( )( ) 寂寥( ) 彳亍( )( )

            2.下列詞語中加粗字的讀音全都相同的一組是( )

            A.舷梯 嫻熟 懸崖勒馬 弦外之音

            B.按捺 納稅 剛毅木訥 方鑿圓枘

            C.靜謐 獼猴 彌天蓋地 所向披靡

            D.皎潔 繳納 狡兔三窟 矯揉造作

            3.下列各項詞語字形有誤的一組( )

            A.彷徨 寂寥 河畔 色彩斑斕

            B.竹篙 漫溯 凄宛 惆悵而歸

            C.笙簫 繁衍 挑釁 彳亍獨行

            D.記載 哀怨 浮藻 碧波蕩漾

            4.下列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戴望舒是中國現代詩人,主要詩集有《我的記憶》、《望舒草》、《望舒詩稿》、《災難的歲月》。

            B.《雨巷》是戴望舒早期的成名作和代表作,詩歌發表后產生了較大影響,詩人也因此被稱為“雨巷詩人”。

            C.戴望舒早期的詩歌受西方印象派的影響,意象朦朧、含蓄。

            D.后期詩歌主要表現熱愛祖國、憎恨侵略者的強烈感情和對美好未來的熱烈向往,詩風明朗、沉摯。

            《雨巷》說課課件 6

            一、教學目的

            1、通過分析詩中豐富的意象來把握全詩的意境

            2、體會“丁香姑娘”的象征義

            二、教學設計

           。ㄒ唬┙虒W難點、重點

            1、學習象征的用法

            2、體會本詩的象征意義

           。ǘ┙虒W方式:感悟法、朗讀法、啟發式、分析法

           。ㄈ┱n時安排:1課時(45min)

            一、導入

            以圖導入,提問:面對這幅圖,大家有一種什么樣的感覺?

            二、作者介紹

            戴望舒,原名戴朝實又名戴夢鷗,1905年出生于杭州。中國現代著名詩人,1925年入上海震旦大學(復旦的前身)學習法文,開始受到法國象征派的影響,1929年4月出版第一本詩集《我底記憶》,他的成名作《雨巷》即收入此集中,1933年8月出版了《望舒草》,1948年出版了《災難歲月》,一生留下了詩篇92首。

            《雨巷》寫于1928年,是詩人前期的代表作,這是一首既具有音樂美,又具有朦朧美的象征詩。這首詩發表后,戴望舒獲得了“雨巷詩人”的美稱。

            三、教學步驟

            (一)聽錄音,整體感受,體會詩中沉摯的感情。

            生字詞:彳亍:chìchù行走的意思

           。ǘ⿲懽鞅尘

            《雨巷》產生的1927年夏天,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最黑暗的時代。反動派對革命者的血腥屠殺,造成了籠罩全國的白色恐怖。原來熱烈響應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從火的高潮墮入了夜的深淵。他們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們在失望中渴求著新的希望的出現,《雨巷》就是一部分進步青年這種心境的反映。戴望舒寫這首詩的時候只有二十一二歲。一年多以前,他與同學杜衡、施蟄存、劉吶鷗一起從事革命的文藝活動,并加入了共產主義青年團,用他的熱情的筆投入了黨的宣傳工作。1927年3月,還因宣傳革命而被反動當局逮捕拘留過!八模欢闭兒,他隱居江蘇松江,在孤寂中嚼味著“在這個時代做中國人的苦惱”。(《望舒草/序》)

            (三)由意象體驗意境

            我們體驗到了這首詩的低沉、哀怨和無奈。那么,我們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感覺了?(意象)詩中究竟出現了哪些意象?

            意象:油紙傘、雨巷、我、丁香、姑娘、太息般的眼光、頹圮的籬墻……

            其中主要意象有三個:

            油紙傘:復古,懷舊,神秘,迷蒙……使全詩充滿了一種朦朧美。

            雨巷:作者幼小時住在杭州大塔兒巷8號。他小學、中學走的都是長長的青石板路。而小巷本來就讓人感到幽深,寂靜,在作者心中留下了深刻的`映象。

            丁香:整首詩朦朧、深遂的意境主要來自“丁香”這一意象。詩中的姑娘有著丁香一樣的顏色/芬芳憂愁,那作者為什么要選用丁香來比喻其筆下的姑娘呢?

            明確:丁香形狀像結,開在暮春時節,詩人們對著丁香往往傷春,說丁香是愁品。丁香花為白色或紫色,顏色都不輕佻。常常贏得潔身自好的詩人的青睞。

            李商隱《浣溪沙》: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獨自愁。

            李璟《代贈》:青鳥不傳云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

            意象是我國古代文藝理論中的術語!耙狻本褪窃娙说乃枷搿⑶楦小⒁饽詈透信d,“象”就是物象、形象!耙庀蟆本褪菨B透著詩人主觀情感的客觀物象,是“意”和“象”的.統一。在詩歌中,總有一些特定的意象代表特定的含義,也往往寄托著特定的情感。這些特定的意象,我們稱之為“傳統意象”或“象征性意象”,也有人稱之為“公共意象”。例如,2002年高干中出現了對“折柳”寓意的考查,大家都知道,“折柳”與思鄉、送別等有關。

            春夜洛城聞笛【唐】李白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折柳,古代的歌曲名稱,一名折疊楊柳、楊柳枝,原來為兩漢樂府橫吹曲辭,六朝詩歌多為傷別懷人之作,在唐代,也有人翻唱新曲。例如,白居易《楊柳枝》“古歌舊曲君休聽,聽取新翻《楊柳枝》!2002年高考李白《春夜洛城聞笛》“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中“折柳”就是這層含義。另外,漢代送客到霸橋折柳贈別,到唐代,旅人將行送至長亭,往往要折柳以贈別,取其“柳”與“留”同音,以表達“挽留”之意,例如趙嘏的《憶山陽》“折柳城邊起暮愁,可憐春色獨懷憂”)

            浮云

            浮云一般指漂泊不定的云。在詩詞中,浮云往往與遠行的游子相聯系。例如,李白《送游人》“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把天空漂蕩的白云看成是行蹤不定、任意東西的游子。韋應物《淮上喜會梁州故人》“浮云一別后,流水十年間”也是典型的例子。另外,浮云還有一層意思,往往比喻一切阻礙歷史前進的勢力,例如,王安石的《登飛來峰》:“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逼渲械摹案≡啤北扔饕磺行皭旱膭萘。李白《登金陵鳳凰臺》“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中“浮云蔽日”比喻奸臣蒙蔽皇上。

           。ㄋ模┓治龉媚锏南笳骱x

            1、有人說;本詩在藝術上最突出的特色是成功運用象征手法,使詩的意境深邃、豐富,并具有含蓄美。

            2、《雨巷》想象了一個如丁香一樣結著愁怨的姑娘,這個新的形象包含了作者對美的追求,包含了作者美好理想幻滅的痛苦。

            3、詩人在詩歌中運用的新鮮的現代語言,來描繪這一雨中姑娘倏忽即逝的形象,表現了更多的新時代的氣息。

            4、在詩中丁香一樣的姑娘是重要的一個意象,雨巷、油紙傘、丁香等意象都是為了表現女子的形象而服務的。那么詩中的“丁香一樣的姑娘”象征著什么?

            明確:詩中的我在寂寞的雨巷中“彷徨”,“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的顏色/丁香一樣的芬芳”的一個姑娘,這位姑娘和我有著相似的心境,仿佛是“我”的影子。作者希望她能找到出路,也希望自己也能找到出路,最終卻仍舊彷徨在這雨巷,象征著對美好希望的追求和理想的最終幻滅。詩人把美好生活虛擬成了丁香般的姑娘。詩人明明看到了她,卻又無法走近她,象夢一樣來,又象夢一樣地飄逝。

            (五)藝術特色

            1、變幻文法結構,經過巧妙組合,實現由散文到詩的轉化。

            此詩中,詩人遵循語音原則,強調語音的節奏和音調,絕妙地切割散文式長句組成了神形兼備的現代詩。以第一節為例

            2、音節特色及其用韻。(葉圣陶盛贊這首詩“替新詩的音節開了一個新的紀元”)

           、購晚尘涫降拿钣。以第三節為例“象我一樣”“象我一樣地”第四節“象夢一般地”“象夢一般地凄婉迷!钡冗B貫上下句式,可以說是詩歌內在的巧妙拉長,形成了詩歌回環疊唱的效果。再如首尾兩節,使整首詩節奏顯得整齊和諧;

           、谠~的重疊運用。如二、三節間的“彷徨”。音節上靈動、變化而富生命力,形成舒緩悠揚的節奏;

            ③《雨巷》共7節,每節6行,每行押“ang”2到3次,如雨巷,悠長,彷徨,姑娘,芬芳等在詩行中反復出現形成了一種悠長的旋律。詩歌的外在形式是要為詩歌所要表達的意境和內容而服務的,不但使用“ang”的韻尾,同詩人追求的幽深空蒙的意境、凄婉徘徊的情調很好的的融合起;

           、芘疟仁址ǖ倪\用:“丁香一樣的顏色/芬芳/憂愁”這句字數相同,結構相似,以排比的手法把丁香姑娘刻畫得非常嫵媚,但卻帶著淡淡的憂愁,表現了詩人對美好理想的追求,但理想又難以實現的惆悵,同時反復吟詠也增強了詩歌的音樂美,營造了一種空蒙的意境;

           、菰姼璧挠迷~:別具特色。用了大量很濃的帶有情緒色彩的雙音詞,如寂寥、愁怨、冷清、太息、凄婉、頹圮,憂愁等無不透露出朦朧感傷的詩情。

            課后練習:

            1、將《雨巷》這首詩改編成一篇散文(或者小說)。

            2、課外拓展:分析戴望舒的另外一首象征詩《秋天的夢》。

            迢遙的牧女的羊鈴/搖落了輕的樹葉。

            秋天的夢是輕的/那是窈窕的牧女之戀。

            于是我的夢靜靜地來了/但卻載著沉重的昔日。

            哦,現在,我有一些寒冷/一些寒冷,和一些憂郁。

            《雨巷》說課課件 7

            【教學目標】

            1.在誦讀中感悟詩歌意象,把握思想情感。

            2.朗讀、背誦全詩,品味詩歌的意境美。

            3.學習詩歌象征手法的巧妙運用。

            【導入】

            同學們好!上節課我們跟隨日本著名作家青岡卓行披文入里,從獨特的視角欣賞到了維納斯雕像的神韻之美,也學會了如何用審美的眼光去發現、欣賞藝術的美;現在就讓我們帶著審美眼光,走進戴望舒先生朦朧優美的詩境,沐浴詩的光輝,接受詩歌藝術的陶冶吧!

            【教學目標】

           。ǘ嗝襟w展示)

            【教學過程】

            一、走近作者—戴望舒

            1.請一位同學根據預習簡要介紹戴望舒,另一位同學予以適當補充

            2.教師精要簡評(屏幕顯示)

            二、走進“雨巷”—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詩歌情調,理清思路

            1.教師明確朗讀要求:讀準字音、節奏,讀出情感,重點字音檢測(課件展示)

            2.個性化朗讀

           。1)學生根據自己對詩文理解,有感情地朗讀(安排兩位同學讀全詩)

            (2)閱讀評議學生討論交流朗讀的優點與不足之處。

            (3)學生在評議感悟的基礎上再次朗讀,展示閱讀。

            3.播放視頻:江南雨巷、《雨巷》詩朗誦

            學生觀看視頻,聽配樂朗誦,整體感知詩歌

            4.交流視聽感受,學生結合預習談談自己對詩歌的整體感受。

           。1)從詩文中看到了什么意象?(雨巷、油紙傘、丁香、籬墻、“我”、姑娘)

           。2)從詩文朗誦及視頻畫面中感受到了怎樣的情調?(朦朧、憂傷、凄婉動人)

           。3)理清詩文思路[找出體現思路的語詞](教師依次逐步屏顯下列內容)

            我希望逢著丁香姑娘走近我

           。ㄗ非螅╋h過我身旁

            到了籬墻

           。ㄕ諔

            走盡雨巷……

            我希望飄過丁香姑娘

           。ɡ^續追求)

            思考討論詩歌意象虛幻性。問題:詩中的情境意象是以怎樣德方式出現的?

            [學生答問]:

            “希望”一詞自始至終,表明詩中情境只是作者在迷茫狀態下的虛幻追求

            “結著愁怨”,說明作者和丁香姑娘一樣,有著憂愁,為理想不得實現而憂愁。

            “悠長、悠長”寫出了道路的漫長,“獨自”寫出了詩人的孤獨,“彷徨”寫出了詩人在那個年代的迷惘。

            “丁香一樣的顏色”,“丁香一樣的芬芳”,寫丁香姑娘外表的美麗,氣味的芳香,象征著詩人理想的美好、高潔。

            “走近”“飄過”“到了”“走盡”“消散了”等詞語,寫丁香姑娘飄然而來,又飄飄而去,象征著理想的縹緲、空虛,由此可知詩人的傷感、迷惘。

            小結:詩歌整體特色象征手法,朦朧、含蓄

            《雨巷》運用了象征性的抒情手法。詩中那狹窄陰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獨行者,以及那個像丁香一樣結著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這些意象又共同構成了一種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傷又有期待的情懷,并給人一種朦朧而又幽深的美感。

           。4)走出影音,詩文留給了你怎樣的情緒?(無盡的徜徉與回味)

            這首詩何以有如此的魅力讓我們回味無窮呢?讓我們再次走進詩文共同探討吧。▽W生齊喊學習口號:奇文共賞,領略風光!)

            三、徜徉雨巷品味精讀

            1.學生朗讀品味詩歌,試選出自己最喜歡的詩句或意象加以賞析交流

            教師明確重點:這首詩的最大的特點是朦朧,整首詩都籠罩在朦朧的意境之中。作者為了能營造成這種朦朧的意境一共采用了6個典型意象。

            道具背景:雨巷、油紙傘、丁香、籬墻(景物)人物形象:我、姑娘

            油紙傘:油紙傘本身就具有復古、懷舊、神秘、迷蒙的特點。暮春時節,在悠長的雨巷,撐出一頂油紙傘,為小巷平添了一份寂寥,凄清氛圍,也撐起了一個風雨中獨立消魂的形象。

            雨巷:小巷在長長的青石板路上延伸著,本來就讓人感到幽深,寂靜,再加上濛濛的細雨,更是充滿了朦朧意蘊之美。它悠長寂寥,牽動起行人的無限憂思,形成一種無盡的綿邈之美。

            丁香:整首詩說不清道不明的迷蒙意境都來源于“丁香”一詞。在詩人的眼

            里,美麗的事物總是和姑娘聯系在一起。譬如屈原“香草美人式”的比喻一樣,詩人為什么要用丁香來修飾姑娘?(她有丁香一樣的憂愁,丁香一樣的芬芳。)

            明確:(分屏展示)

            丁香花開花在暮春時節,形狀象結,開花為淡紫色或白色,顏色朦朧卻不輕佻,芳香宜人。常常贏得潔身自好的詩人的青睞。而且丁香花雖美,但容易凋謝。在古典詩詞中,丁香與愁結下了不解之緣。詩人們對著丁香往往傷春,說丁香是愁品。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許多的愁怨和凄美。所以,丁香往往是美麗、高潔和愁怨彷徨的象征。這首《雨巷》用丁香來形容姑娘,增添了意象的憂郁、空靈之感,與整首詩的感情基調十分符合。

            籬墻:頹圮衰敗,更給人一種哀怨、惆悵的凄涼氛圍。

            “我”和姑娘:彷徨寂寥、冷漠惆悵、悄然飄然、凄婉迷茫

            總結:

            詩人選取了一組和諧凄美的意象,貫以表情緒、動作、物態的詞,勾畫出了全詩迷離飄渺的超然意境,讓人回味無窮。

            《雨巷》運用了象征性的抒情手法。詩中那狹窄陰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獨行者,以及那個像丁香一樣結著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這些意象又共同構成了一種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傷又有期待的情懷,并給人一種朦朧而又幽深的美感。

            2.涵泳回味,背誦詩文,學生同桌互動

            3.詩文朗誦展示

            四、走出雨巷,回味思考(探究活動)

            1.把握詩歌情感

            作者用雨巷、丁香、丁香姑娘等典型的意象,準確的傳達出了“憂傷”這種典型情緒。那為什么戴望舒這么憂傷呢?

            學生思考交流,教師明確:

            (1)失戀的痛苦:在愛情上,戴望舒第一次的戀愛在1927年,他愛戀著同學施蜇存的妹妹,后來戀愛失敗了,戴望舒十分痛苦。

            (2)現實的黑暗,使作者充滿了彷徨失望和感傷痛苦的情緒。(參考背景)

            2.富有音樂感是《雨巷》的另一個突出的藝術特色。請同學們是從詩文的句式結構、修辭、節奏及音韻的方面揣摩交流,各小組派代表發言。

            (1)《雨巷》的'音節特色

            總體節奏舒緩悠揚,妙用復沓句式,節奏整齊和諧,疊詞運用富有律動美。

           。2)詩歌的押韻

            《雨巷》共7節,每節6行,每行押“ang”2到3次,如雨巷,悠長,彷徨,姑娘,芬芳等在詩行中反復出現形成了一種悠長的旋律,這樣的音質就同詩人追求的幽深空濛的意境,凄婉徘徊情調很好地融合起來。這也是音節要舒緩悠揚的原因所在。

           。3)修辭上用排比的手法,增添幽深空濛的意境。

            “丁香一樣的顏色/丁香一樣的芬芳/丁香一樣的憂愁”這句是排比。這幾句字數相同,結構相似,用排比手法把丁香姑娘刻畫得非常嫵媚,但卻帶著淡淡的憂愁,表現詩人對美好理想的追求,但理想又難以實現的惆悵。同時反復吟詠也增強了詩歌的音樂美,營造了一種幽深空濛的意境。

           。4)《雨巷》大量很濃的帶有情緒色彩的雙音詞,如寂寥、愁怨、冷清、太息、凄婉、頹圮,憂愁等借以表達詩人朦朧而又感傷的詩情。彷徨、芬芳、惆悵這些雙聲疊韻詞本身就代表著音韻和節奏,形成了精巧優美,舒緩涌動而又迷蒙空靈的意境。

            明確:詩歌運用了復沓、疊句、重唱等手法,造成了回環往復的旋律和宛轉悅耳的樂感。因此葉圣陶先生稱贊這首詩為中國新詩的音節開了一個“新紀元”。

            五、小結鑒賞詩歌方法

            剛才在徜徉雨巷涵泳其中的過程中,我們已一道完成了對該詩的鑒賞,請同學們回味總結一下我們詩歌鑒賞的過程和方法,明確以后再學習鑒賞詩詞歌,應該從哪些方面入手?學生探討后明確:

            1、了解作者及寫作背景,知人論詩。

            2、理解詩歌,在誦讀中感悟作品,體會思想感情。

            3、分析詩歌的形象、語言、表達技巧,鑒賞詩歌

            六、回味文本跟視屏誦讀結束語:

            同學們,讀著優美的詩文,徜徉于文學的殿堂,你的心里是否在涌起幾分感動。是呀,人生是坎坷的,但生活是多彩的,喚起我們對生活的激情吧,只要追求不斷,生活的美好便會一直展現,無論坦途還是艱險。

            七、課下作業:

            1.熟練背誦全詩,并能夠默寫。

            2.學用詩歌的象征手法,選取恰當的意象,試寫一首詩歌

            【教學設計】

           。ㄒ唬┙虒W難點、重點

            1、感悟詩歌意境

            2、體會象征手法的運用

           。ǘ┙虒W方式:感悟法、朗讀法、啟發式

            (三)課時安排:1課時

           。ㄋ模╊A習要求:結合注釋及學案初步理解,熟讀課文

            《雨巷》說課課件 8

            【學情剖析】

            關于現代詩篇,高一重生并不生疏,他們在小學和初中階段現已觸摸過,朗誦上有有必要的語感,但在讀出情感、品嘗意象、領會詩情等賞識實踐上仍有欠缺。特性是對《雨巷》這種標志主義詩篇,他們是第一次觸摸,怎么引導他們在情感形象的詳細描繪中了解其標志優點,怎么引導他們憑借幻想入情入境,領會詩人情感,與之共識,是課堂教育中需予以重視的問題。

            【教育方針】

            1.常識與潛力:吟誦詩篇,引導學生在情感形象的詳細描繪中了解其標志優點,憑借幻想入情入境,領會詩人情感。

            2.進程與方法:在練習朗誦和揣摩詩句的活動中培育學生閱覽賞識詩篇的潛力。

            3.情愛心情與價值觀:感觸詩篇的語言美和情境美,逐步養成良好的審美情味。

            【教育難點要點】

            難點:感悟“丁香姑娘”、“雨巷”終究有何喻指或標志優點。

            要點:練習朗誦,揣摩詞句,感觸詩中形象和情感。

            【教育課時】

            2課時

            【教育進程】

            一、眺望雨巷煽情激趣

            1、導入語:在細雨如絲的江南,一條悠長寂寥的冷巷里,一位撐著油紙傘的丁香相同的姑娘靜默地彳亍而行……這秀美的畫面,就出此時詩人戴望舒的《雨巷》中,這天我們就隨戴望舒一起走進這《雨巷》。

            2、作家著作: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州人,中國現代有名詩人。1925年上海復旦大學學習法文,開端遭到法國標志派的影響。1928年后成為《現代雜志的作者之一,創造現代詩篇,詩集有《我底記憶》《望舒草》《望舒詩稿》《災禍的歲月》。前期的詩篇多寫個人的孤寂心境,感傷的氣味較重,因受西方標志派的影響,意想模糊,含蓄。后期詩篇體現了熱愛祖國,憎恨侵略者的激烈愛情和完美未來的火熱向往,詩風顯得明朗,沉摯。

            戴望舒仍是新月派(1923年建立)的代表,創立人不滿足于新詩的只要浪漫,而努力地追求新的格律。

            3、《雨巷》是作者的成名作,約作于政治風云激蕩,詩人心里苦悶徘徊的1927年夏天,詩作寫成后差不多一年,作者把它投到《小說月報》修正葉圣陶一看到這首詩就非常喜歡,稱它為“替新詩的音節開了一個新的紀元!辈⑺徒o作者“雨巷詩人”的稱號,這一年作者才22歲。《雨巷》寫的是梅雨季節江南冷巷中的一個場景。細雨蒙蒙中,“我”懷著一種落寞,惆悵的心情和一絲微茫的期望,撐著一把油紙傘在悠長孤寂的冷巷中小行,這首詩既實有虛。

            二、走進雨巷熟讀徹悟

            1、執行字詞:

            徘徊(pánghuáng)彳亍(chìchù)頹圮(tuíp)

            寂寥(jìliáo)惆悵(chóuchàng)笙簫(shngxio)

            2、聽課文MP3朗誦,領會詩篇言外之意體現出的作者的情感。

            3、詩人在詩中流露出的根本愛情,可稱之為基調。這首詩的情感基調是比較“消沉感傷”的,怎樣才能讀出這種感傷

            提示問:語速就應……語調就應……

            清晰:緩慢,消沉。

            4、在這首詩中,你體驗到詩人表達的是一種什么情感(學生答復不出來則提示:詩中是否有相應的詞語或句子)

            學生可能答復憂傷、苦楚、徘徊,冷酷、凄清、惆悵,充溢煩惱和無法……

            (板書:我苦悶、惆悵詩人)

            5、誰來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如果沒人毛遂自薦,就請科代表引薦。)

            學生選讀一節,請同學點評,教師點評。

            6、播映課文朗誦視頻,讓學生標出詩句中的中止及要重讀的詞句。

            教師小結:掌握好語速、語調,讀好詩篇的節奏和輕重音,這樣的吟誦,能給人帶來完美的音樂享用。這也源于這首詩本身腔調調和,節奏舒緩。難怪葉圣陶老先生贊賞作者“替新詩的音節開了一個新的紀元”。詩人也因這首詩成了聞名的“雨巷詩人”。

            7、教師演示朗誦這一節,輔導朗誦:除了語速、語調,還要留意節奏,掌握好句中的中止和一些要重讀的詞句。

            8、跟著屏幕上的伴奏畫面,再次朗誦詩篇。

            三、徜徉雨巷,品嘗形象

            1.除了“我”這個“獨自徘徊”“冷酷、凄清,又惆悵”的抒發主人公,詩人還寫了哪些人、景、物(情感形象)來表達這種傷感煩惱呢

            幻燈片:人物形象(我)姑娘。

            布景道具物象雨巷、油紙傘、籬墻、丁香。

            結合丁香圖片和課后練習四的`相關詩句,輔導學生了解“丁香”這個典型意象標志著“秀美、高尚和愁心”。

            2.在這些情感形象中,詩人最主要寫哪兩個情感形象

            清晰:丁香般的姑娘、雨巷。

            3.請我們品讀描繪“丁香姑娘”和“雨巷”這兩個情感形象的詩句,答復問題:這兩個情感形象在描繪或選取上有何妙何處

            提示:用“……寫(選)得妙,妙在……”的句式說話,可從意象的選取,描繪的用詞、句式,在表達情感上的作用等視點進行考慮。

            教師示例:

            “油紙傘”選得妙,妙在它有復古,懷舊,奧秘,迷蒙的特色,與煙雨迷蒙的雨巷調配調和,一起營建了一種冷酷、凄清的畫面,如果換成一把現代美麗的花傘,作用就沒這么好了。

            “頹圯的籬墻”寫得妙,妙在“頹圯”二字,寫出籬墻的崩塌、破落,烘托一種凄涼的空氣,與寂寥悠長的雨巷,一起構成陰冷迷蒙、破落空寂的布景,更能襯托出詩人苦悶、凄清、感傷的心境。

            學生講話的材料可能有:

            (丁香相同的)姑娘:

            第二節寫得妙,妙在排比句式和用詞的重復(連用兩個“哀怨”);或妙在用丁香的顏色、芳香、憂慮,寫出姑娘外表的秀美,氣味的芳香和心里的憂慮、哀怨。

            第三節寫得妙,妙在一箭雙雕,外表上說姑娘,實際上也說自己冷酷,凄清又惆悵的心境;妙在“像我相同,像我相同地冷酷、凄清,又惆悵”,用復沓句式,一再強調烘托“我”和姑娘的心境相同。

            “丁香相同的姑娘”寫得妙,妙在用“丁香”潤飾“姑娘”,丁香雖美但易凋零,代表著像丁香相同的姑娘也易不見離去。妙在用了“愁怨”“哀怨”“徘徊”“凄婉蒼!钡仍~語體現了“姑娘”像“我”相同的悵惘、徘徊。

            “像夢一般地/像夢一般地凄婉蒼!睂懙妹,妙在以夢做喻,似乎姑娘就是“夢”的化身(可隱喻抱負)。

            “消了她的顏色/散了她的芳香/散失了/甚至她的嗟嘆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悵”寫得妙,妙在把散失的材料一件件分隔寫,更能表達出詩人對丁香姑娘無情不見的傷感和無法;妙在杰出完美事物在眼前不見帶來的杯具美。

            《雨巷》說課課件 9

            學習目標:

            1、知識目標

           、欧治觥⒗斫獗驹姷囊庀蠛拖笳饕馕。

            ⑵能有感情地誦讀詩歌。

            2、情感目標

            領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受詩歌的情境美。

            3、潛力目標

            通過誦讀、欣賞增強對詩歌的分析潛力。

            教學重點:

            誦讀、意象分析、感情把握。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細雨如絲的江南,悠長寂寞的小巷,一把孤寂的油紙傘和著雨的嘆息,撐出了一個青年詩人哀婉的心曲。這天就讓我們一起來走近戴望舒,與詩人一道去領略雨巷的風景,去追尋丁香姑娘的芬芳。請大家合上書本,閉上眼睛,我們先一起來聆聽這一段錄音。

            二、整體感知,確立詩歌感情基調

            1、好,聽完錄音了。這首詩歌叫什么名字呢(《雨巷》)(教師板書)大家回想一下,我們剛剛在聽得時候,這首詩歌給你最強烈的情感體驗是什么它是歡欣鼓舞、斗志昂揚、激動人心的,還是憂愁哀傷的。沒錯了,這首詩歌從頭到尾籠罩著一層淡淡的憂愁,所以我們讀的時候,要用什么樣貌的感情基調去朗讀呢(教師板書:基調——憂郁、哀怨),那么我們讀的時候要用什么速度來讀阿(生回答),對了,一般來說,如果是表達比較熱烈奔放的感情,我們讀的時候語速要稍快一點,但是如果是表達這樣一種憂郁、哀怨的感情(手指黑板),我們讀的時候要用比較緩慢的語速來讀。好,請大家翻到課本45頁,我們請一位同學來試試看,朗讀一下這首詩歌的前兩節,請哪位同學呢我們班哪位同學是朗誦高手(生朗誦)

            2、讀得怎樣樣(好)掌聲鼓勵。

            讀詩歌我們主要是注意一些節奏停頓。在一些你覺得需要重點突出的地方,就就應適當地加以停頓或者是讀重音,這樣就會使得這首詩歌更加地有韻味,我來試試看,好不好好,接下來給大家三分鐘的時間自由朗讀,必須要放開聲音來讀,想象一下,你就是詩歌中的“我”,此時此刻,下著淅淅瀝瀝的雨,而你正撐著傘,走在青苔斑斑的石板路上。

            三、品味詩歌意象

            1、好,時間到。我們已經完整地讀完這首詩,大家找找看,這首詩里邊,總共描述了多少位人物(兩位)分別是誰呢(“我”和“姑娘”)沒錯了,那我們在講前邊的詩歌時,用了一個專門的術語,我們說這個術語是用來形容詩詞中所描述的具體事物,這個術語是什么呢(意象)(板書),所以,這首詩歌中出現的意象,從人物方面來講,就有“我”和“姑娘”(板書),那在詩歌中,“我”和“姑娘”有著怎樣的聯系呢“我”在悠長的雨巷中彷徨,是為了什么呢是期望逢著姑娘。說明“我”是想要追尋這個姑娘。請大家找找看,詩歌中用了哪些語句來描述這個姑娘待會我請同學來回答。一節一節地找。

            2、好,請一個同學來找出詩歌中描述姑娘的語句。

            第一節:丁香一樣地/結著愁怨;第二節:她是有/丁香一樣的色彩/丁香一樣的芬芳/丁香一樣的憂愁/哀怨/彷徨;第三節:彷徨/撐著油紙傘/默默彳亍著/冷漠,凄清,又惆悵;第四節:靜默地走近/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像夢一般地飄過(“太息”什么意思阿嘆息的意思);第五節:靜默/走盡這雨巷;第六節: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悵;第七節:丁香一樣地/結著愁怨;

            3、我們從剛剛同學的`回答能夠看出,詩人用了超多的篇幅來描述姑娘,描述姑娘的動作,描述姑娘的情緒,他還用了許多別的意象來襯托這個姑娘,首先他寫到,姑娘是出此刻一個什么地方(雨巷)好,請大家發揮自己的想象力,細雨朦朧中,你走在這條悠長悠長又寂寥的巷子里,那里遠離塵囂,遠離熱鬧,你的`腳下,踩著幽暗的、濕漉漉的青石板,透著寒氣,透著冷清。在這樣的一條雨巷中,你感覺到了什么你的情緒怎樣樣(朦朧的、陰沉的)所以,雨巷這個意象,首先給我們規定了這個姑娘出現時候的大環境,是朦朧的、陰沉的。

            4、我們也明白,這首詩歌用了超多的篇幅來描述姑娘,但是,我們從這些描述中,是否看到了姑娘的樣貌,她是大眼睛呢還是丹鳳眼,她是圓臉呢還是瓜子臉,我們看得到嗎(看不到)。不僅僅我們看不到,詩人也看不到,為什么呢因為她撐著一把油紙傘。請同學們注意這把油紙傘。在你的印象中,你在哪里見到過油紙傘。(電視中),對了,而且往往是一些以古代人們生活為題材的電視劇,因此呢,油紙傘具有復古、懷舊在特點(單獨提問),這樣一把傘出此刻姑娘的肩上,更加給這個姑娘增添了一層神秘、朦朧的色彩。

            5、而在首詩歌里邊,詩人還多次用了同樣一個比喻來形容姑娘,他將姑娘形容成什么呢丁香,她像丁香一樣結著愁怨,她有著丁香一樣的色彩,丁香一樣的芬芳,丁香一樣的憂愁,所以丁香也是我們這首詩歌中的一個重要意象(板書:丁香)。丁香是一種(花),沒錯了,丁香花。那假如這樣,我換成別的花,牡丹花、玫瑰花,行不行阿(不行)為什么不行阿

            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務必先了解丁香這個意象在文學作品中的含意。

            丁香一般是開在暮春時節,花的色彩主要有兩種,淡紫色和白色,開花的時候有一種淡淡的芬芳,它給人一種柔弱、純潔、素凈的感覺。所以,在古典詩詞中,丁香一般象征著秀麗、高潔。另外一方面阿,我們剛剛講了,丁香是開在暮春時節,也就是春天快要結束的時候,再加上它雖然嬌美,但是十分容易凋謝,所以古人對著丁香,容易傷春,因此,丁香又能夠用來象征愁怨。

            在我國的古典詩詞中,就有不少有關詩句涉及到丁香,比如說李商隱的《代贈》:“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還有南唐李璟的《浣溪紗》中的“青鳥不傳云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這些詩句阿,都是將丁香和愁怨聯系在一起。

            回到我們這首詩歌中,丁香般的姑娘并不僅僅僅指這個姑娘有著丁香一樣的愁怨,還說明了這個姑娘有著丁香一樣地秀麗,丁香一樣的高潔,丁香容易凋謝,以丁香為象征的姑娘也是容易不見離去的。

            《雨巷》說課課件 10

            【案例設計】

            高中語文新課程應幫助學生獲得較為全面的語文素養,教師應精選學習內容,變革學習方式,把語文學習與社會發展、科技進步聯系起來。設計者以戴望舒《雨巷》為教材,重新認識詩歌閱讀欣賞模式的構建。采用“初讀、精讀、研讀”(三讀)的方法,把教學方式與學習方式有機的結合起來;充分利用媒體資源和先進的教學手段,創設教學情境,調動多種感官參與閱讀欣賞,把閱讀、理解、體驗、表達、延伸、拓展結合起來。讓學生通過一節課的學習,牢固掌握教材內容,學會詩歌閱讀欣賞的方法,受到美的熏陶,培養自覺的審美意識和高尚的審美情趣,培養審美感知和審美創造的'能力。

            【學習過程】

            1.播放視頻:江南雨巷、《雨巷》詩朗誦

            2.誦讀課文,留心下邊三個問題:

           、龠@是一首什么樣的詩?

           、谠娭袑懥四膸讉“意象”?

            ③你最喜歡這首詩中的哪句詩?

            3.討論明確:

            課文悟讀這是一首什么樣的詩?

            明確:這是一首愛情詩,是一首優美的抒情詩。

            知人論世

            戴望舒,現代派詩人。前期的詩輕盈流麗,重象征、意象,追求詩意的朦朧、含蓄。后期的詩,因受抗戰激發,詩風變得厚重、剛健,語言也更為洗練純樸!队晗铩肥怯孟笳魇址▽懙囊皇资闱樵。

            課文悟讀詩中寫了哪幾個“意象”?

            明確:詩中寫了油紙傘、我、雨巷、丁香花、丁香姑娘、籬墻等意象。

            課文悟讀你最喜歡這首詩中的哪句詩?

            明確:我喜歡“她是有/丁香一樣的顏色,/丁香一樣的芬芳,/丁香一樣的憂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這句詩運用了排比的手法,寫出了丁香姑娘美麗的外貌、高尚的品格,憂愁的心境。“彷徨”寫出了詩人在黑暗的現實中對理想的憧憬和追求。

            明確:“撐著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地/結著愁怨的姑娘。”“我希望飄過/一個丁香一樣地/結著愁怨的姑娘!鼻昂蠛魬挥幸魳犯小⒐澴嗝。

            明確:“到了頹圮的籬墻,/走盡這雨巷。”可以看出當時社會的背景是黑暗的。

            《雨巷》說課課件 11

            教學目標:

            1.朗讀品味,咀嚼詩歌語言,深入意境,把握意象的象征意義。

            2.激活學生感知、想象、體驗、認識等潛在能力。

            教學重難點

            1.詩情的領悟是難點與重點;

            2.意象的把握與體味。

            教學方法:

            1.朗讀感悟法。

            2.問題法。

            3.演繹法。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播放《雨巷》歌曲,把學生帶入詩歌情境。聽的過程中簡單了解作者及知識背景。

            二.朗讀,整體感知

            1.集體朗讀,初步感知詩歌的感情基調。

            (1)問:讀完這首詩歌,你體會到作者的一種基本感情是什么?

            低沉幽怨(詩歌的基本感情往往稱只之為基調)

           。2)問:怎樣才能讀出這種憂傷的感情呢?

            語速應該……(緩慢)

            語調應該……(低沉)

            2.學生配樂朗讀并點評(注意表現低沉幽怨情感的關鍵詞語和句子)

            3.聽錄音,進行內容理解,引導學生感受意象美。

            整首詩為我們描繪了一個富有美感卻又充滿憂傷的意境。

            重點:理解和欣賞意象

            融入了作者主觀情意的客觀物象就是意象。(可結合熟悉的詩歌簡單了解意象)

            這首詩寫得比較朦朧,詩里我們看到的不是具體鮮明的景物和人物,一切都是朦朦朧朧、飄忽不定的,但我們可以從詩里看到許多意象,并感覺那朦朧飄忽的,纏綿哀怨的意境?奢p聲朗讀全詩,分組討論,這首詩歌描寫了哪些意象,你認為哪些意象寫得最好?為什么?

            教師可提示理解和鑒賞方法:

           、俜治鲆庀蟀四切┠男┬畔?(意象本身有什么樣的特點?)

           、诮Y合全詩的內容去分析理解。

            雨巷。那幽深彎曲,窄得只能容下一人一車的小道,班駁古老,給人一種神秘感,具有特殊的魅力。在江南小鎮,這樣的小巷隨處可見,但在詩人的筆下卻是那樣的“悠長、寂寥”,它與凄冷的雨融為一體,構成了一個狹小陰暗的空間,似乎小而有形,又似乎大而無邊,傳遞無限的愁緒和哀愁。我們可以把它“虛化”成一條“追求之路”,懷者渺茫希望的“我”在雨巷中徘徊不前,讓人不禁發問:“我”期待什么?

            丁香。明確:丁香形狀像結,單薄細弱,一般開在暮春時節,開花為淡紫色或者白色,顏色不輕佻,經常贏得潔身自好的詩人的青睞。總之,丁香是美麗、高潔、憂愁的象征。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許多的愁怨和凄美。丁香花雖美,卻易凋謝,詩人將這種美賦予姑娘,“丁香一樣的姑娘”,姑娘即丁香,丁香即姑娘,所以姑娘是容易消失離去的。

            “青鳥不傳云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崩瞽Z

            “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獨自愁。”李商隱

            (可啟發學生思考)詩人為什么要用丁香,而不說牡丹一樣的姑娘呢?

            油紙傘。這是件真實的雨具,作者并沒有做過多具體的描寫。給讀者以想象的空間。這樣寫的好處是一方面免得喧賓奪主,落俗套。另一方面又留下了雨打油傘的迷夢意境。

            籬墻!邦j圮的籬墻”,是凄涼的,衰敗的。(為什么是消失在了頹圮的籬墻,而不是別的什么地方呢,比如寬闊的大路呢?)和全詩其它意象共同構成迷離意境;詩人所處的時代的象征,正是這個時代才促使詩人希望遇到丁香姑娘。)

            4.在詩中,丁香一樣的姑娘是一個重要的意象,雨巷、油紙傘、丁香等意象都是為了表現女子的形象而服務的,那么,姑娘象征著什么呢?有人認為“姑娘”就是“我”,有人認為“姑娘”相當于“我”心中的理想,還有人認為,“姑娘”就是“姑娘”。你有什么看法?(允許多樣化解讀)

            “姑娘”當然是有象征意義的,那么,“姑娘”象征什么呢?“姑娘”的形象可以指詩人的.理想,他的彷徨追求,就是為了尋找“姑娘”——理想。他追求到的“姑娘”——理想了嗎?“姑娘”可望不可即,追求雖執著,但“道阻且長”,“姑娘”永遠“宛在水中央”。這就給抒情主人公的追求涂上了一層悲劇色彩。如果詩中的“我”是以為沉醉愛情中的青年,這位“姑娘”不正是他要追求的“寤寐思服”的佳人嗎?或許她的家就在盡頭,或許她只是從巷子里經過,誰知道呢?有時侯,抒情詩中的主人公往往局勢詩人自己,詩中的形象往往就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或形象的補充。從這一角度來說,詩人和“姑娘”是二位一體的也不是沒有道理,即“我”是實實在在的我,而“姑娘”是理想中的“我”。未來的“我”或“另一層面的“我”。

            5.口頭表達:請描述一下你心中的“丁香姑娘”的形象。

            6.簡要分析藝術特色:詩中重疊和反復手法的反復運用構成了聲音和感情的回環往復,強化了節奏,增強了詩歌的抒情色彩。

            7.課堂小結:這首詩反映了當時作者苦悶壓抑的心情,作者通過優美的語言,唯美的意象,創設出了一個令人感到幽怨的已經,可以看出,不是因為丁香,不是因為姑娘,而是緣于作者的心情。在這樣大的背景下,在這樣的心情下,我們沉歌雨巷,我們注目雨巷,雨巷的定義,便展現出來了。雨巷悠長、寂寥,詩人在迷茫中感傷并有所期待,在現實與夢想中體驗痛苦眼和苦惱,也許這就是我們常說的“一切景語皆情語”。

            板書設計:雨巷幽深、寂靜

            意象丁香美麗、高潔、愁怨

            油紙傘迷蒙

            籬墻凄涼、衰敗

            《雨巷》說課課件 12

            一、教學目標:

            把握詩的象征意義

            二、教學過程:

            歌曲導入:丁香花(唐磊)

            1、學生談談聽后感受,引入丁香花出示圖片,了解丁香花

           。1)丁香花:開花在仲春時節,詩人們常對著丁香傷春,說丁香是愁品。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顏色并不輕佻,因而丁香也就成了美麗、高潔、愁怨三位一體的象征。

           。2)導入作品:今天我們要學習的作品《雨巷》也成功的運用并發展了這一丁香花意象。下面我們將共同學習這首作品。

            2、作者作品簡介

            戴望舒,浙江杭州人,原名戴夢鷗。1932年赴法留學,1935年回國。在《現代》上發表詩作,逐漸成為現代詩派“詩壇首領”。著有:《我思想》、《無題》、《我用殘損的手掌》、《煩憂》、《偶成》、《雨巷》

            3、了解時代背景

            《雨巷》產生的1927年夏天是中國現代史上最黑暗的時代。反動派對革命青年的屠殺。原來熱烈響應革命的青年,一下子從火的高潮墮入了夜的深淵。他們中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們在痛苦中陷入彷徨迷惘。他們在失望中渴求著新的`希望的出現,在陰霾中盼望飄起絢麗的彩虹!队晗铩肪褪钱敃r一部分進步青年這種心境的反映。

            4、聽配樂朗誦

            5、學生齊讀作品,教師略作指導

            6、作品思路分析

           。1)學生討論

            (2)明確:第1節:“我”獨自彷徨在悠長又寂寥的雨巷

            第2-6節:想象中的丁香般的姑娘從雨巷穿過,從“我”身旁飄過。

            第7節:采用重章疊唱的形式寫出“我”的希望。

            飄過過程:默默走近、走近-遠去-消失在盡頭

            7、探討作品中各意象的象征意義

            思考討論:

           。1)詩中給我們塑造了雨巷、姑娘、“我”的意象,他們各有什么特點?

            討論后明確:

            雨巷:悠長、寂寥、下著雨

            姑娘:有丁香一樣的芬芳、彷徨著憂愁的姑娘

            “我”:孤獨、憂愁有所希望又彷徨苦悶

           。2)結合詩中情節及雨巷、丁香般的姑娘、“我”三者的關系,你認為作者要表達一種怎樣的情感?思考其象征意義。

            討論后明確:那狹窄陰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獨行者,以及丁香般結著愁怨的姑娘構成一種象征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又感傷又有期待的情懷。表層上是在寫對美好愛情的期待。深層上,是個人乃至一代青年人內心復雜情緒的象征,一種美好理想得而復失的.苦悶與彷徨。

            10、再次有感情的朗讀作品

            11、小結

            戴望舒作為現代派象征主義詩人的代表,運用象征主義的手法塑造了悠長寂寥的雨巷、丁香般的姑娘、獨行者的形象,也傳達出詩人內心的苦悶和彷徨,給我們呈現出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的心理狀態。

            12、作業:

           。1)思考《雨巷》的藝術魅力

           。2)背誦全詩

            《雨巷》說課課件 13

            一、說教材

            《雨巷》選自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語文必修一第一單元第二課,是“雨巷詩人”戴望舒的成名之作。該詩通過對雨巷、丁香姑娘等意象的描寫,譜寫了一曲幽怨而凄美的雨巷之歌,為中國的新詩領域樹立了一座豐碑。本單元的學習,旨在培養學生鑒賞新詩的興趣,教材中選編的四首中國現當代詩歌要求學生能夠在了解詩歌創作背景的基礎上,通過反復朗誦,把握其中豐富的意象,體味詩歌獨特的意境和作者充溢于作品中的真情。

            二、說學情

            高一新生正處在初高中銜接過渡期,對于現代詩歌的認識還比較片面,加上此首詩歌本身比較抽象難懂,學生可能會產生畏難心理。因此,教師應當充分利用學生的已有知識,通過反復誦讀,聯系時代背景,將學生帶入詩境,喚醒詩情,從而引起強烈共鳴,提高詩歌鑒賞水平。

            三、說教學目標

            結合之前對教材、學情的分析,我將教學目標確立為以下三點:

            1、通過反復誦讀,領略詩歌的音樂美并分析其成因。

            2、結合時代背景,分析詩歌中的意象及其象征意義。

            3、通過品味詩歌的語言與情感特色,逐步掌握鑒賞詩歌的方法。其中,目標二為重點,目標三為難點。

            四、說教法學法

            誦讀對于詩歌語言的品味、內容的理解與情感的把握是必不可少的。因此,誦讀法會貫穿我的教學活動始終。在研讀部分,我將采用多元解讀和問題探究的方式,有效促進對話教學,真正達到提高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目標。根據本首詩歌的特點和高一新生的學情,在學法上,我堅持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通過討論、聯想、查閱資料,培養自主獲取知識的能力,體現學生主體地位,全面提高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

            五、說教學過程

            為了讓教法學法充分運用,實現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的教學過程主要有以下四個步驟:

            1、情境導入,激發興趣。《語文新課程標準》中強調語文教學應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導入語的設計對于學習情境的創設、學習興趣的激發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將這樣開始我的`新課:播放背景音樂《在水一方》,《詩經蒹葭》中的少年在蒹葭河畔的千回百轉,與數千年后的戴望舒在悠長寂寥的雨巷中久久徘徊有著驚人的相似,“丁香姑娘”仿佛是伊人再現,同樣的朦朧美麗、可望而不可及。這節課,就讓我們一起走進戴望舒的《雨巷》。

            2、初讀梳疑,走進雨巷。

            為了幫助學生循序漸進的理解詩歌,為進一步的研讀奠定基礎,我的初讀設計主要有如下三個環節:首先,我會以檢查預習的方式讓同學們根據課前預習讀準字音,齊讀一遍此詩。接下來,我會播放一遍名家配樂朗誦版的《雨巷》,讓學生邊跟讀邊思考自己與其差距所在,并提示學生在跟讀的過程中為詩歌劃分節奏,標出韻腳。最后,我將引導學生自由發言,說說詩歌在節奏韻律等方面有何特點,最終明確本詩的第一美:語言的音樂美。

            此初讀步驟的設置一方面是為了檢測預習效果,掃清文字障礙,指導學生斷句;另一方面則是為了讓學生感受詩歌的語言魅力,對此詩形成初步的畫面感。

            3、合作探究,感悟雨巷。

            語文學科知識需要學生在語言實踐中逐漸領悟學習,教師指導下的小組合作學習方式,將會大大激發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全身心投入的學習實踐中習得詩歌知識,形成鑒賞能力。本環節的設置旨在讓學生在上一環節整體感知的基礎上,學習從意象、意境、創作背景等方面對作品進行更深入的研讀。

            因此,本環節伊始,我將平均分配班級人數,讓學生分組討論如下個問題:

           、僬页霰驹姷闹饕庀螅脑闹姓页雒枋銎涮攸c的語句

           、谠囍爬ㄟ@些意象的共同點。

           、墼娭械闹饕庀笥泻蜗笳饕饬x,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情感呢?

            王國維先生曾說:“一切景語皆情語”。即作者在表情達意時,往往要選擇典型景物來表達特定感受,這些寄托了作者感情的典型景物,是理解詩歌的突破口。因而,我將首先引導學生找出油紙傘、雨巷、丁香和丁香一樣的姑娘、抒情主人公“我”籬墻等意象,再回歸文本找到意象的主要特點。

            最終完成問題一,明確這些意象為詩歌營造出凄美朦朧意境的共同點。即本詩的第二美:意境的朦朧美。

            通過前兩個問題的鋪墊,同學們已對詩中的意象特點及全詩的情感基調有了初步的了解。因此,在解決問題三時,我將結合作者戴望舒的人生經歷及《雨巷》的創作背景與同學們展開討論,得出丁香姑娘多種可能的象征意義,并歸納出作者的情感。

            至此,我們又領悟了這首詩歌的第三美:情感的含蓄美。

            4、總結梳理,走出雨巷。

            在結課之前,我將對《雨巷》的藝術特色進行簡要的回顧梳理,并安排全班同學回味詩情,體悟詩境,學生誦讀,互相點評。最后,為了鞏固知識,引導學生豐富語言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我布置了以下兩項作業:

           、俜磸屠首x并背誦全詩。

            ②合理想象并聯系本詩內容,把《雨巷》中你最喜歡的一節或幾節改編成散文化的語言

            六、說板書

            設計板書是一堂課的精華所在,我的板書力圖全面而簡明的將課堂線索傳遞給學生,清晰直觀,便于學生理解和記憶,使教學更有實效(設計略)。

            《雨巷》說課課件 14

            一、說教材

            《雨巷》是魯版高中語文必修四的第二單元中新詩二首中的一首,這首詩是“雨巷詩人”戴望舒的成名作。在那個社會的年代,戴望舒用他獨特的詩風替新詩的音節開啟了一個新的紀元。他用那飽含著純潔而苦悶的真情,用那回環往復的和諧音節,譜寫了一曲幽怨而凄美的雨巷之歌,為我們描繪了一幅暮春時節江南小巷的陰沉圖像。它的音韻、它的意境、它的情愫、它的內涵,都值得我們細細品嘗。

            魯版高中語文第四冊第二單元以“美的真諦”來組織文本,從而來突顯它的審美性!队晗铩烦霈F在這一單元,就讓我們以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為中心,在音樂般的節奏中,在優美徜徉的語言中,在回環往復的結構中,在朦朧如雨的意象中,引導學生去欣賞美,去探索美。

            二、說學情

            《雨巷》是高中學生接觸的第一篇真正意義上的“新詩”,也是被人們傳唱不休的名作。本課恰可以作為窗口,幫助學生認識這個陌生的領域,學會欣賞它,并喜愛上它。以此達到審美訓練的效果。

            三、說教學目標

            一是通過不斷的誦讀,體會詩歌的感情基調,感悟詩歌描繪的畫面。

            二是感受詩歌的意境與意象。

            三是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說教學重點

            理解詩歌中“雨巷”“丁香”等重點意象的含義,并由此把握詩歌中的意象情節。

            意象是中國詩學的重要概念,是解讀作品靈魂的關鍵所在。在這首朦朧含蓄極富象征意味的《雨巷》中,意象的理解尤為重要。

            五、說教學難點

            理解“姑娘”這一意象,品讀其象征意味,解讀作者的思想感情。

            通過討論,讓學生明白“詩無達詁”,對詩歌的鑒賞沒有固定的方向,然而解讀要合理,要有依據,必須知人論世。

            六、說教法

            采用多媒體課件與板書相結合,運用朗讀法、討論法、點撥法完成本課。

            七、說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淅瀝瀝的雨點打在印有山水畫的油紙傘上,他如同一名孤獨患者慢慢的行走尋覓著心中的“她”。到底是何種情,何種人,何種境地,讓他在一條寂寥空曠的巷子中彷徨迷茫。到底又是何種愁思,讓他迫切的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的姑娘。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雨巷,走進戴望舒。

            (二)整體感知

            1、初讀詩歌,感受詩歌畫面之美

            我不準備一開始就按部就班地介紹作者和背景,因為我想努力創造一種讀詩的心境,隨著導入直接進入一種美的境界,而不想因為作者、背景的介紹而中斷;再者,介紹之后,反而扼殺了學生自己對詩的想象和理解。尤其這首朦朧的小詩,更有多樣的解讀。

            一讀——自由讀。認識生字(彳亍,頹圮),初步體驗作者情感變化。

            再讀——播放錄音讀。讓學生隨著富有情感的朗讀再次感受作者情感,在頭腦中勾勒詩歌的畫面。在聽錄音過程中注意改用什么語調來讀詩歌。

            三讀——讓學生示范大聲朗讀。在畫面中豐富感情色彩,注意幽怨、傷感、惆悵這類詞語的讀法。

            四讀——小聲默讀。建立基本感情基調,形成對詩歌美感認識

            明確:讓學生們在腦中形成一個對詩歌的畫面感,明確詩歌的基調是憂傷凄涼的。

            2、品味語言,品詩歌回環疊唱之美

            整首詩歌籠罩著一種淡淡的憂傷之感,在詩歌中的哪些地方是體現出這種感情的呢?請學生找出表現感情的詞語。

            明確:寂寥、愁怨、憂愁、哀怨、彷徨、冷漠、凄清、惆悵、太息、凄婉、迷茫、頹圮。

            這些都是帶有濃厚情緒色彩的雙音詞,借以表達詩人朦朧而又感傷的詩情。

            詩歌運用復沓、排比等手法,運用大量疊詞,請學生找出相應的詩句。

            明確:表達詩人憂愁傷感的情緒難以排解的苦悶之情。

            (三)深入探究

            1、理解意象,品意境之美

            在整體感知了詩歌的音韻和情感后,讓學生再次誦讀,根據剛才分析的感情勾勒出你想象中的`雨巷之景,可以用繪畫、唱歌、表演等多種方式把雨巷之景展示出來。

            這樣做旨在根據文本發揮學生的豐富想象力,讓學生獨立品味詩歌中特有的事物與情感,并讓本來朦朧難以琢磨的詩歌有了切入口。

            歸納學生發言,總結詩中的形象。由此引入中國古典詩歌中的意象概念,加以介紹和拓展。

            為了探究《雨巷》的意象之美,以及通過意象來體會詩人的感情,也可以用換意象的方法來把握。舉例:雨巷——小路、油紙傘——小花傘、丁香——荷花或牡丹。讓學生比較兩種意象的不同的審美效果。

            例如:小巷給人一種幽深寂靜之感,而作者在詩歌中又用一個“雨”來形容這個小巷就更加給人增添一種憂傷凄涼之感,而小路是曲折、遙遠、清晰的,它代表著一種思念、飄蕩、懷遠的感情。

            再如:丁香是紫色的,給人的感覺是神秘的、含蓄的,而且在古詩詞中丁香又是愁心的象征!扒帏B不傳云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薄鞍沤恫徽苟∠憬Y,同向春風各自愁。”荷花是粉紅或潔白的,給人的感覺是清高脫俗,美麗自賞。

            再有油紙傘,做工是精細古老的,顏色是古銅色,所以給人的情緒是懷舊,思念,傷感。而小花傘則是新朝的,現代的,顏色是鮮亮明麗的。給人的感覺是浪漫的、美好的。

            “丁香”是我國古詩中常見的的意象,可著重加以介紹,給同學們展示含有丁香意象的古詩句,并以此為例,讓學生學會詩歌的意象分析法。

            2、品味詩歌內涵,品思想之美

            在緩緩的旋律和淡淡的憂傷與凄涼感的詩歌中,瞬時就把我們帶到了下著雨的江南,悠長的雨巷。是什么原因讓詩人愁思萬分?詩人又為什么想要逢著一個丁香一樣的結著愁怨的姑娘?而這個愁怨的姑娘又是誰呢?

            同學們分組討論。小組代表作答。

            不同的讀者對詩歌的品鑒感受程度是不同的,在感受完詩歌的各種美感之后,讓學生們自主合作探究,加深對詩歌的理解。讓學生有足夠的思想空間去思考,這樣可以對詩歌有多元的解讀方法,而教師自己也能收獲一些意外的觀點。

            在同學們討論之后,介紹作者和寫作背景。再讓學生再次討論,讓他們針對之前的討論結果進行品評,回味開始時對詩的理解。這樣,學生對這首詩很可能就有了前后不同的兩種或多種感受,就有了多重的審美體驗,開拓學生的思想境界!

            (四)結束語

            《雨巷》是詩人寂寞心靈的痛苦吟唱,把心中美好理想比喻成丁香姑娘,詩人明明離它很近卻又無法觸碰,像夢一樣來像夢一樣消逝。最后為大家播放一首《丁香花》,希望大家在這首歌曲中再次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再次聆聽配樂朗誦)

            (五)作業

            熟讀詩歌并進行背誦

            《雨巷》說課課件 15

            一、說教材。

            《雨巷》是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一的第二篇課文,是“雨巷詩人”戴望舒的成名作!队晗铩泛途哂腥捞卣鞯摹对賱e康橋》共同組成一個文本,出現在這一單元,那么我們就得以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為中心,在音樂般的節奏中,在優美徜徉的語言中,在回環往復的結構中,在朦朧如雨的意象中,引導學生去欣賞美,去探索美。

            二、說教學目標。

            1、情感與價值觀:引導學生通過朗讀來把握文章情感,理解意象。

            2、知識和能力:了解有關戴望舒的知識,欣賞詩歌的形式美,分析詩歌的表達技巧。

            3、過程和方法:探討意象的多角度理解,感受詩歌的音樂美,理解作者的情感與思想。

            三、說教學重難點。

            1、重點:體悟雨巷詩情詩境。

            2、難點:體會本詩“丁香姑娘”“雨巷”等的象征意義,學習象征的手法,初步學會鑒賞象征詩。

            四、說學情:

            學生在之前已經學習了現代詩歌,懂得一些鑒賞詩的基本方法,但象征詩還是第一次碰到,所以理解象征手法還有一定難度。另外本詩寫作年代久遠,學生很難理解其歷史背景。

            五、說教法學法

           。ㄒ唬┱f教法。

            根據該課的教學目標,教材特點,我采用朗讀法和討論法進行教學。詩歌是一門抒情的藝術。情感抒發是詩歌最主要的美學特征。要讓學生反復誦讀作品,體會詩人表達的感情,以豐富思想、陶冶情操,通過多種方式的“讀”使學生走進詩歌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感。在學生對詩歌有所感知的基礎上,討論法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充分發揮聯想和想象,對意象進行多角度理解,發揮學生自主性。運用朗讀法、討論法、點撥法完成本課。詩歌重在朗讀,所以本課四個環節的解讀都在朗讀中完成。

           。ǘ┱f學法。

            關于學法,依據對話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本課教學中貫穿自主探究。本詩歌意象比較朦朧,對意象的理解和把握是鑒賞本課的關鍵,多元解讀和問題探究能有效促進對話教學,實現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達到提高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目標。采用多媒體課件與板書相結合。

            六、說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導入語:聽慣了北方胡同里粗獷的叫賣,看慣了北國風光的千里雪飄,卻不曾體會,那細雨如絲的江南空氣中氤氳的朦朧與凄婉。一條悠長寂寞的小巷,一把古色古香的油紙傘,一抹丁香般的身影,一點太息般的淚光,若有若無地,飄進那杏花春雨,又消融在青石路巷。是什么樣的意境如此蕩人心腸?讓我們一起走進戴望舒的《雨巷》,欣賞那別樣的美。

           。ǘ┱w感知。

            初讀詩歌,感音韻之美。

            我不準備一開始就按部就班地介紹作者和背景,因為我想努力創造一種讀詩的心境,隨著導入直接進入一種美的境界,而不想因為作者、背景的介紹而中斷;再者,介紹之后,反而扼殺了學生自己對詩的想象和理解。尤其這首朦朧的小詩,更有多樣的解讀。

            初聽配樂朗誦,進入詩境,同時展示江南雨巷的畫面。這詩歌與音樂的結合是那么完美,而詩歌本身,不就是一曲動人的旋律嗎?

            再聽配樂朗誦,思考:詩人的音樂美是怎樣造成的?

           。ㄈ┥钊胙芯。

            1、在讀語言,品情感之美。

            在整體感知了詩歌的音韻和情感后,讓學生再次誦讀,根據剛才分析的感情勾勒出你想象中的雨巷之景,并且畫在紙上,并口頭描述。有何人、何物、何景、何情?朦朧、凄清、悠長、寂寥的雨巷該是怎樣的?結著愁怨的丁香有時怎樣的一個姑娘?

            2、品讀內涵,品思想之美。

            舒緩的旋律,淡淡的憂傷,把我們帶到了迷蒙的江南,如煙的雨巷。是什么原因讓詩人徘徊惆悵?是什么原因讓詩人傾注了如此愁怨的諸多意象?詩人為什么想要逢著一個丁香一樣的結著愁怨的姑娘?這個愁怨的姑娘又是誰?(同學分組討論,小組代表作答)

            (四)結束語。

            美是豐富多彩的,清麗明快是一種美,隱隱曠達是一種美,同樣舒緩低沉、憂郁凄涼也是一種美,戴望舒的《雨巷》便是一首美麗的憂傷。但我們不能為了美而學戴望舒的傷感。畢竟他有那個時代的情緒背景。同學們可以課下深入的了解戴望舒。也可以閱讀他的其他作品,學習他高尚的審美情趣,學習他的愛國情懷。

           。ㄎ澹┳鳂I:試依照《雨巷》一詩的情景,展開想象,描寫一下你心目中的“丁香姑娘”。

            《雨巷》說課課件 16

            一、教學目標:

            1、有感情的誦讀全詩,掌握詩歌的朗讀技巧,品味詩歌的音樂美。

            2、理解詩歌中意象的象征作用,體會詩歌低回動人的意境美。

            3、感知詩人內心的彷徨痛苦,以及對美好希望的追求。

            二、教學重難點

            1、把握“雨巷”“丁香”“姑娘”等意象的內涵,引領學生走入詩境,品味詩意。

            2、培養學生準確傳達情感的誦讀能力。

            三、教學方法

            1、誦讀法

            2、感悟法

            3、情境激學法

            四、課時安排

            一課時

            五、教學過程

            一、營造情境,導入新課(5分鐘)

            1、課前播放輕音樂視頻《雨巷》。

            在優美舒緩的音樂聲中,你們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請一位學生作答。

            明確:雨巷中伊人遠去,我獨自撐著油紙傘失落惆悵,彷徨迷惘。

            2、導入:很好!你描繪了一幅如詩如畫的雨巷圖景,事實上詩人戴望舒就作有一篇《雨巷》而因為此文,戴望舒也被稱為“雨巷詩人”,那什么詩能有這樣的感染力和影響力呢,就讓我們一起來走進戴望舒的《雨巷》。

            戴望舒(1905.3.5——1950.2.28)現代詩人。原名戴夢鷗。被稱為‘雨巷詩人’,葉圣陶評價他為‘替新詩的音節開了一個新紀元’。

            二、初讀全詩,整體感知(7分鐘)

            1、課前大家已經充分預習了本文,請大家聽老師朗讀全詩,讀后說一說,這首詩究竟描繪了一幅怎樣的圖景?

            梅雨季節,江南的小巷陰暗潮濕,兩邊是高聳的屋檐,寂寞的人家,失落惆悵的“我”撐著油紙傘在雨巷里徘徊不前,渴望遇到一個像我一樣彳亍著的像丁香一樣結著愁怨的姑娘。

            2、這些優美的圖景主要通過哪些意象來表現的?(詩中主要書寫了哪些意象?)

            教師介紹意象的定義:就是用來寄托主觀情思的客觀物象。

            王國維《人間詞話》“有我之境皆有我之顏色,無我之境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觀物時把自己的感情付諸在外物上,外物也有了自己的感情顏色。杜甫“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意象:雨巷、油紙傘、丁香姑娘、籬墻、我

            著重描寫的是:雨巷、丁香姑娘

            三、品味意象,走進詩境(26分鐘)

            1、這個丁香姑娘具有怎樣的特點呢?結合全詩,找出具體描寫她的詩句,并朗讀出來。

            主要集中在2-5節(找出關鍵詞):丁香一樣,愁怨,顏色,芬芳,憂愁,哀怨彷徨,撐著油紙傘,像我一樣,默默彳亍,冷漠凄清惆悵,太息一般的眼光,飄過,夢囈般的凄婉迷茫,走盡雨巷。

            明確:這是一個憂愁迷茫,優雅的、楚楚動人的、惹人愛憐的小家碧玉,像夢一般出現又消失的姑娘。

            2、詩中多次使用的修飾這個姑娘的是“丁香一樣的”,那丁香究竟是怎樣的呢?有什么特別的含義呢?(學生課前準備,回答)

            丁香,又名紫丁香。開花為淡紫色或白色,密集成圓錐花序,有淡雅細沉的香氣。丁香開花在暮春時節,詩人們對著丁香往往傷春,說丁香是愁品。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顏色都不輕佻。常常贏得潔身自好的詩人的青睞。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許多的愁怨和凄美。而且丁香花雖美,但容易凋謝。

            唐代詩人李商隱《代贈》詩曰:“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

            南唐李璟的《浣溪紗》 :青鳥不傳云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

            總之,丁香是美麗、高潔、愁怨三位一體的象征。戴望舒吸取了古典詩詞的婉約余韻,將這種惆悵之情表達的`淋漓盡致。

            3、全體齊讀描寫丁香姑娘的2-5節,指導學生要注意停頓、輕重、節奏(沉穩舒緩)、語速(較慢),讀的時候要讀出這個姑娘的美麗含愁的特點以及我對她的追尋向往之情。

            4、我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的美麗高潔,結著愁怨姑娘,那作者寫這篇雨巷是不是就是表達了對這樣一種姑娘的傾慕追求呢?請同學們帶著問題自由朗讀全詩,讀完后與同學小組討論。

            明確:顯然沒這么簡單。從詩中的“雨巷”“愁怨”等詞可以看出,本文不只是一首愛情詩,更是一首抒情詩。引入對時代背景以及作者的介紹。

            這首詩寫于1927年夏天。當時全國處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參加進步活動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著大革命失敗后的幻滅與痛苦,心中總充滿了迷惘的情緒和朦朧的希望。

            戴望舒曾經留學法國,收到法國象征學派的影響,尤其是魏爾倫的影響,其創作常具有象征主義的特點。

            5、通過對背景知識的了解,大家還覺得戴望舒的雨巷是光指江南雨季的小巷嗎?作者創設的這么些意象還只是蘊含對愛情的思慕惆悵和追求嗎?這些意象究竟指什么?

            明確:雨巷:(悠長悠長又寂寥)黑暗而沉悶的社會現實

            油紙傘:具有復古、懷舊、神秘、迷蒙的特點。和雨巷結合,在寂寥的'雨下,憑添了一份冷漠,凄清氛圍,撐一傘風雨獨立消魂的形象。

            我:在這樣的雨巷中彳亍彷徨的孤獨者。

            丁香姑娘:我在孤寂中的美好的希望理想,她和自己一樣充滿了愁苦和惆悵,而且又是倏忽即逝,像夢一樣從身邊飄過去了。

            教師小結:所以說這首詩不僅是表達了作者的一種愛情理想也表現了他對人生理想的追求,雖然這個過程是痛苦惆悵的。

            6、既然明白了詩意,那老師就想請一位同學試著讀一讀全詩,看看能不能讀出低沉幽怨的情感。讀得怎么樣?學生討論注意點。

            對于文中出現了很多重復的地方,同學們該怎么讀?

            明確:①在同一節詩中讓同樣的字句更迭相見,比如說“雨巷”“姑娘”“芬芳”“惆悵”“眼光”在相隔不遠的行里重復出現,而且用ang;②第一節和第七節除了個別詞語不同,其他完全一樣,這樣首尾呼應,重章復沓,像交織一起的抒情樂句反復一樣,詩的抒情色彩非常濃厚,更好的表現詩人彷徨和幻滅心境。③重章復沓是我們在《詩經》中最早接觸到的,可見戴望舒不僅運用現代的象征方法,而且吸取了中國古典詩詞的手法,使他的詩具有了無窮的藝術魅力。

            《雨巷》說課課件 17

            一、說教材

            《雨巷》是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一的第二篇課文,是“雨巷詩人”戴望舒的成名作。在那個政治風云激蕩、新舊詩風交替的時代,戴望舒攜著中國古典詩歌婉約的深蘊,踏著法國象征派詩風的朦朧,飽含著純潔而苦悶的真情,用那回環往復的和諧音節,譜寫了一曲幽怨而凄美的雨巷之歌,為中國的新詩領域樹立了一座豐碑。它的音韻、它的意境、它的情愫、它的思想內涵都值得我們細細品嘗。

            人教版高中語文第一冊以新詩為第一單元來組織文本,顯然突出了它的審美性!队晗铩泛途哂腥捞卣鞯摹对賱e康橋》共同組成一個文本出現在這一單元,那么我們就得以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為中心。在音樂般的節奏中,在優美徜徉的語言中,在回環往復的結構中,在朦朧如雨的意象中,引導學生去欣賞美,去探索美。

            二、說學情

            《雨巷》是高一學生接觸的第一篇真正意義上的“新詩”,也是被人們傳唱不休的名作。本課恰可以作為窗口,幫助學生認識這個陌生的領域,學會欣賞它,并喜愛上它。以此達到審美訓練的效果。

            三、說教學目標

            根據本單元審美能力的培養目標,根據課文本身的特點以及學生的實際認知情況,我由淺入深地設定了如下幾個有層次的教學目標,并在誦讀中

            1、讀音韻。

            2、讀語言。

            3、讀意象。

            4、讀內涵,品味詩歌的思想美。

            四、說教學重點

            理解詩歌中“雨巷”“丁香”等重點意象的含義,并由此把握我國傳統詩歌當中的意象情節(鐘嶸詩品中提到的“象外之象意象”),是中國詩學的重要概念,是解讀作品靈魂的關鍵所在。在這首朦朧含蓄極富象征意味的《雨巷》中,意象的理解尤為重要。將本篇的意象理解與中國古典詩歌傳統意象的解讀結合起來學習。不僅有助于理解本課,也為以后的詩歌鑒賞打下了基礎。

            五、說教學難點

            理解“姑娘”這一意象,品讀其象征意味,解讀作者的思想感情。要有依據,必須知人論世。

            六、說教法

            采用多媒體課件與板書相結合,運用朗讀法、討論法、點撥法所以本課四個環節的解讀都在朗讀中完成。

            七、說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美的詩歌需要美的心境來欣賞,更需要想象力去牽引著求索。我的導入語是這樣設計的:聽慣了北方胡同里粗獷的叫賣,看慣了北國風光的千里雪飄,卻不曾體會那細雨如絲的江南空氣中氤氳的朦朧與凄婉。一條悠長寂寞的小巷,一把古色古香的油紙傘,一抹丁香般的身影,一點太息般的淚光,若有若無地,飄進那杏花春雨,又消融在青石路巷。是什么樣的意境如此蕩人心腸,讓我們一起走進戴望舒的《雨巷》,欣賞那別樣的美。

            1.初讀詩歌,感音韻之美

            我不準備一開始就按部就班地介紹作者和背景,因為我想努力創造一種讀詩的心境,隨著導入直接進入一種美的境界,而不想因為作者、背景的介紹而中斷,再者介紹之后反而扼殺了學生自己對詩的想象和理解。尤其這首朦朧的小詩,更有多樣的解讀。

            初聽配樂朗誦,進入詩境,同時展示江南雨巷的畫面。這詩歌與音樂的結合是那么完美,而詩歌本身明確:

            ①重疊和反復手法的運用。構成聲音和感情的回環往復,強化了節奏,增強了詩歌的。

            ②一韻到底,每節押“ang”韻二、三次。保證了音韻的和諧一致,使詩從頭至尾保持了。

            ③使用排比。

            教師總結:這些手法的運用形成了一種悠長舒緩、低沉徘徊的旋律,營造了一種凄婉迷茫的意境,加強了詩歌的抒情色彩,形成了一種音韻美。 2.再讀語言,品情感之美

            明確:幽怨、低沉、傷感、惆悵。

            是的,詩中沒有大江東去似的豪邁,也沒有涓涓細流似的清麗明快,而是籠罩著一種淡淡的憂愁。哪些地方體現出這種感情呢?請學生找出表現感情的詞語。

            明確:寂寥、愁怨、憂愁、哀怨、彷徨、冷漠、凄清、惆悵、太息、凄婉、迷茫、頹圮。

            朗讀指導:語速舒緩,注意停頓,帶感情的詞要要從語氣上讀出它的感情來。

            三、深入探究

            1.三讀意象,品意境之美

            在整體感知了詩歌的音韻和情感后,讓學生再次誦讀,根據剛才分析的感情勾勒出你想象長、寂寥的雨巷該是怎樣的,結著愁怨的丁香一樣的姑娘又是怎樣的?

            在培養學生的感知力和想象力,留給學生足夠的空間去獨立品味,并讓本來朦朧難以琢磨的詩歌有了切入口。

            歸納學生發言,總結詩中的形象。由此引入中國古典詩歌中的意象概念,加以介紹和拓展。詩歌是通過客觀景象,或者想像的景象來抒發情緒和情感的,什么樣的景象就會有什么樣的情緒和情感,什么樣的情緒和情感就得用相應的'景象來抒發。所以詩歌的意象是解讀詩人感情的客觀景象。

            為了探究《雨巷》的意象之美,以及通過意象來體會詩人的感情,也可以用換意象的方法來把握。舉例姑娘——少女、雨巷——小路、丁香——荷花或臘梅等、油紙傘——小花傘、夢——霧。讓學生比較兩種意象的不同的審美效果和負載的情感。

            例如,雨巷是悠長、古老、灰暗、迷離、朦朧的,它蘊含著詩人的彷徨、失望、憂愁、等暗淡的情緒,而小路是曲折、遙遠、清晰的,再如,丁香是紫色的,給人的感覺是神秘的、含蓄的,而且在古詩詞中丁香又是愁心的象征。“青鳥不傳云外信,粉紅或潔白的,給人的感覺是清高脫俗,美麗自賞。再有油紙傘,做工是精細古老的,顏色是古銅色,所以給人的情緒是懷舊、思念、傷感。而小花傘則是新朝的、現代的、顏色是鮮亮明麗的,給人的感覺是浪漫的、美好的。

            “丁香”是我國古詩中常見的的意象,可著重加以介紹,給同學們展示含有丁香意象的古詩句,并以此為例,讓學生學會詩歌的意象分析法。

            2.四讀內涵,品思想之美

            舒緩的旋律,淡淡的憂傷,把我們帶到了迷蒙的江南,如煙的雨巷。是什么原因讓詩人徘徊惆悵,是什么原因讓詩人傾注了如此愁怨的諸多意象,詩人又為什么想要逢著一個丁香一樣的結著愁怨的姑娘,同學們分組討論。小組代表作答。

            在熟悉了詩歌的音樂美、情感美、意境美之后,學生達到了探究作品思想內涵的認知高度。在這一環節中,還是在誦讀中貫徹“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而不是把觀點直接灌輸給學生。所謂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樣做給了學生足夠的思想空間,給了他們思想的成果以尊重,同時也是對作品本身的尊重,教師也能收獲一些意外的觀點。

            四、結束語

            美是豐富多彩的,清麗明快是一種美,隱逸曠達是一種美,同樣舒緩低沉、憂郁凄涼也是一種美,戴望舒的《雨巷》便是一首美麗的憂傷。但我們不能為了美而學戴望舒的傷感。畢竟他有那個時代的情緒背景。同學們可以課下再深入地了解戴望舒。也可以閱讀一下戴望舒的其他詩作。學習他高潔的審美情趣,學習他高尚的愛國情懷。最后,讓我們再次走進戴望舒,走進他的雨巷。

            《雨巷》說課課件 18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好,今天我說課的篇目是高中語文必修一第一單元第二課《雨巷》。下面我將從以下方面進行闡述:

            一、說教材

            《雨巷》是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一的第二篇課文,是“雨巷詩人”戴望舒的成名作。在那個政治風云激蕩、新舊詩風交替的時代,戴望舒攜著中國古典詩歌婉約的深蘊,踏著法國象征派詩風的輕云,飽含著純潔而苦悶的真情,用那回環往復的和諧音節,譜寫了一曲幽怨而凄美的雨巷之歌,為中國的新詩領域樹立了一座豐碑。它的音韻、它的意境、它的情愫、它的內涵,都值得我們細細品嘗。

            人教版高中語文第一冊以新詩為第一單元來組織文本,顯然突出了它的審美性。《雨巷》和具有三美特征的《再別康橋》共同組成一個文本,出現在這一單元,那么我們就得以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為中心,在音樂般的節奏中,在優美徜徉的語言中,在回環往復的結構中,在朦朧如雨的意象中,引導學生去欣賞美,去探索美。

            二、說學情

            《雨巷》是高一學生接觸的第一篇真正意義上的“新詩”,也是被人們傳唱不休的名作。本課恰可以作為窗口,幫助學生認識這個陌生的領域,學會欣賞它,并喜愛上它。以此達到審美訓練的效果。

            三、說教學目標

            根據本單元審美能力的培養目標,根據課文本身的特點以及學生的實際認知情況,我由淺入深地設定了如下幾個有層次的教學目標,皆在誦讀中完成:

            一讀音韻,品味詩歌的音樂美;二讀語言,品味詩歌的情感美;三讀意象,品味詩歌的意蘊美;四讀內涵,品味詩歌的思想美。

            四、說教學重點

            理解詩歌中“雨巷”“丁香”等重點意象的含義,并由此把握我國傳統詩歌當中的意象情節。

            意象是中國詩學的重要概念,是解讀作品靈魂的關鍵所在。在這首朦朧含蓄極富象征意味的《雨巷》中,意象的理解尤為重要。將本篇的意象理解與中國古典詩歌傳統意象的解讀結合起來學習,不僅有助于理解本課,也為以后的.詩歌鑒賞打下了基礎。

            五、說教學難點

            理解“姑娘”這一意象,品讀其象征意味,解讀作者的思想感情。通過討論,讓學生明白“詩無達詁”,對詩歌的鑒賞沒有固定的方向,然而解讀要合理,要有依據,必須知人論世。

            六、說教法

            采用多媒體課件與板書相結合,運用朗讀法、討論法、點撥法完成本課。詩歌重在朗讀,所以本課四個環節的解讀都在朗讀中完成。

            七、說教學過程

           。ㄒ唬⿲胄抡n美的詩歌需要美的心境來欣賞,更需要一顆好奇心牽引著去求索。我的導入語是這樣設計的:

            聽慣了北方胡同里粗獷的叫賣,看慣了北國風光的千里雪飄,卻不曾體會,那細雨如絲的江南空氣中氤氳的朦朧與凄婉。一條悠長寂寞的小巷,一把古色古香的油紙傘,一抹丁香般的身影,一點太息般的淚光,若有若無地,飄進那杏花春雨,又消融在青石路巷。是什么樣的意境如此蕩人心腸?讓我們一起走進戴望舒的《雨巷》,欣賞那別樣的美。

           。ǘ┱w感知

            1、初讀詩歌,感音韻之美

            我不準備一開始就按部就班地介紹作者和背景,因為我想努力創造一種讀詩的心境,隨著導入直接進入一種美的境界,而不想因為作者、背景的介紹而中斷;再者,介紹之后,反而扼殺了學生自己對詩的想象和理解。尤其這首朦朧的小詩,更有多樣的解讀。初聽配樂朗誦,進入詩境,同時展示江南雨巷的畫面。再聽配樂朗誦,思考:詩人的音樂美是怎樣造成的?

            明確:

           、佟⒅丿B和反復手法的運用。(構成聲音和感情的回環往復,強化了節奏,增強了詩歌的抒情色彩)

            ②、一韻到底(保證了音韻的和諧一致,具有音韻效果)③、使用排比。

            ④、雙聲疊韻詞:芬芳、彷徨、惆悵。

            教師總結:這些手法的運用形成了一種悠長舒緩、低沉徘徊的旋律,營造了一種凄婉迷茫的意境,加強了詩歌的抒情色彩,形成了一種音韻美。

            2、再讀語言,品情感之美

            請一位同學朗讀,讓同學們在與錄音朗誦的對比中,思考:該用什么語調去讀?

            明確:寂寥、愁怨、憂愁、哀怨、彷徨、冷漠、凄清、惆悵、凄婉、迷茫、頹圮。這些都是帶有濃厚情緒色彩的雙音詞,借以表達詩人朦朧而又感傷的詩情。

            朗讀指導:語速舒緩,注意停頓,帶感情的詞要要從語氣上讀出它的感情來。

           。ㄈ┥钊胩骄

            1、三讀意象,品意境之美

            有何物、何人、何景、何情?朦朧、凄清、悠長、寂寥的雨巷該是怎樣的?結著愁怨的丁香一樣的姑娘又是怎樣的?

            歸納學生發言,總結詩中的形象。由此引入中國古典詩歌中的意象概念,加以介紹和拓展。詩歌是通過客觀景象,或者想像的景象來抒發情緒和情感的,什么樣的景象就會有什么樣的情緒和情感,什么樣的情緒和情感就得用相應的景象來抒發。所以詩歌的意象是解讀詩人感情的客觀景象。

            2、四讀內涵,品思想之美

            在熟悉了詩歌的音樂美、情感美、意境美之后,學生達到了探究作品思想內涵的認知高度。在這一環節中,還是在誦讀中貫徹“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而不是把觀點直接灌輸給學生。所謂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樣做給了學生足夠的思想空間,給了他們思想的成果以尊重,同時,也是對作品本身的尊重,教師也能收獲一些意外的觀點。

           。ㄋ模┙Y束語

            美是豐富多彩的,清麗明快是一種美,隱逸曠達是一種美,同樣舒緩低沉、憂郁凄涼也是一種美,戴望舒的《雨巷》便是一首美麗的憂傷。但我們不能為了美而學戴望舒的傷感,畢竟他有那個時代的情緒背景。同學們可以課下再深入地了解戴望舒,也可以閱讀一下戴望舒的其他詩作,學習他高潔的審美情趣,學習他高尚的愛國情懷。最后,讓我們再次走進戴望舒,走進他的雨巷。(再次聆聽配樂朗誦)

           。ㄎ澹┳鳂I題:

            試依照《雨巷》一詩的情境,展開合理的想象,描述一下你心目中的“丁香一樣的姑娘”。范例:

            看到油紙傘我們會想起斷橋,想起白娘子與許仙相會的旖旎傳說,想起丹青繪就的江南煙雨,想起少女玲瓏的舞姿,想起輕柔纏綿的歌曲!白栽陲w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变冷罏r瀝的春雨滴落在油紙上,想起寂寥的音響,自在飛花、無邊絲雨之中,一個長發披肩的女子從頹圮的籬墻邊裊裊走來,攜著一縷丁香花的幽香,有嘆息,但不哀傷,有顧盼,但不凄然。我們仿佛置身于江南雨巷中,感受到一種迷離縹緲的意境美。

            《雨巷》說課課件 19

            教學目標

            1、理解意象,透過意象來把握意境的營造

            2、把握本課思想資料,在課堂上背熟一部分課文

            3、體會文中“丁香姑娘”的象征好處

            教學重點,難點

            1、朦朧詩的特點

            2、把握作者情感

            3、丁香姑娘的含義

            4、真正做到課堂背誦

            教學方法

            1、朗讀法:朗讀課文,感知本文的意境美,含蓄美

            2、啟發法:透過圖畫進行引導啟發

            3、探討法:創造良好的教學氛圍,調動學生學習興趣

            課時安排:兩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雨巷,一條多么悠長的雨巷;雨巷,一條多么寂寥的雨巷;雨巷中,彷徨著一位詩人,又彳亍著一位姑娘。他們在雨巷中飄然相逢,又飄然相散。這景,這情,誘使過多少讀者遐想幽思!

            這詩人筆下的“雨巷”,究竟是怎樣熔鑄而成的?究竟表現了一種什么樣的情思?且讓我們一起來細細探尋戴望舒的《雨巷》。

            二、寫作背景及《雨巷》

            這首詩寫于1927年夏天。當時全國處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參加進步活動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著大革命失敗后的幻滅與痛苦,心里充滿了迷惘的情緒和朦朧的期望。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詩作寫成后差不多一年,作者將它投寄到《小說月報》。當時代理《小說月報》修改的葉圣陶一看到這首詩就十分喜歡,稱它為“替新詩的音節開了一個新紀元”,并送給作者“雨巷詩人”的稱號。這一年,作者才22歲。

            三、聆聽錄音,感知資料。

            1、這首詩講了個怎樣的故事?

            細雨春日,一位青年撐著油紙傘彷徨在雨巷,他期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的姑娘,也撐著油紙傘向他走來,走過他的身旁,走盡這雨巷,最終他還是一個人孤零零地走在這雨巷。

            2、全班朗誦,說說你聽讀后的感受。

            感受:憂傷、惆悵、凄婉、寂寥和朦朧的美。

            3、你是如何獲得這種感受的?

            明確:詩歌資料,具體說是語言。

            四、研讀詩歌,把握意象。

            1、我們的憂傷、惆悵等感受來自語言,作者并不是直抒胸臆,而是透過意象來表現某些情感。說說詩中運用了哪些意象?這些意象的特征是什么?(小組交流)

            明確:意象特征

            雨巷悠長、寂寥

            油紙傘古樸

            我惆悵

            丁香姑娘秀麗、惆悵、寂寥

            籬墻頹圮

            這首詩最大的特點是明確與朦朧并存,也就是說它的意境是明確于朦朧并存。意境是透過意象來表達的,所以要把握意境就得從意象入手,剛才我們已經找出了5個意象,此刻就讓我們來看看這些意象是如何集明確與朦朧于一身的:

            第一個是雨巷。明確:下著雨的江南小巷。(作者幼小時住在杭州大塔兒巷8號。他小學、中學走的都是長長的青石板路。)朦朧:小巷本來就讓人感到幽深,寂靜,再加上蒙蒙的細雨,意境更是充滿了朦朧美。

            第二個是油紙傘。明確:這是件真實的雨具。朦朧:油紙傘不比自動傘,它本身就具有復古、懷舊、神秘、迷蒙的特點。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結合起來了。在寂寥的雨下,憑添了一份冷漠,凄清氛圍。

            第三個是我。明確:“我”就是指詩人自己。朦朧:指像詩人那樣迷失方向,處彷徨苦悶,找不到出路的先進青年。

            第四個是丁香姑娘。明確:丁香形狀象結,開在暮春時節,開花為淡紫色或白色。朦朧:丁香象征著秀麗、高潔和愁怨。姑娘。明確:一個女孩子。朦朧:象征著詩人對理想,人生和完美事物的信念和追求,也表現了空虛、幻滅和感慨的心境。

            第五個是籬墻。明確:一堵墻。朦朧:(這個籬墻是頹圮)讓人有種哀怨、凄涼的氛圍

            2、這些意象中哪個意象是主意象?共同探討作者選取丁香姑娘這個意象的作用。

           。1)作者為何選取丁香來描述姑娘?

            明確:丁香的特點是高潔、秀麗,古人常用丁香來表現愁思,而本詩開頭就定下了這樣凄涼、憂傷的基調。

           。2)讀完全詩,你認為丁香姑娘存在嗎?哪里看出?

            明確:不存在。開頭“我期望逢著”,結尾“我期望飄過”,證明丁香姑娘并未出現,她只存在于作者的心中,存在于他的想象中。

            (3)這種并未在詩歌中實際出現的意象我們一般稱為虛筆,這種手法稱作象征。

           。4)那么丁香姑娘的象征好處到底是什么呢?(見課后練習二。此問題讓小組討論)

            明確:丁香姑娘的特征是秀麗、惆悵、寂寥,與“我”相近,又顯得虛無縹緲。因此透過她表現了詩人自身孤獨寂寞又愁苦,有所追求又迷茫無奈的心境。

            丁香姑娘象征了作者追求的戀人、理想(進步知識分子對前途無望的苦悶之情)、人生(小知識分子青春期的孤獨憂郁或多愁善感)。

            3、再讀詩歌,領悟意境。

            再讀詩歌,盡力讀出丁香姑娘的特點,也讀出作者的心境。思考這首詩給我們展現了怎樣的意境呢?(學生齊讀,有愿意單獨朗讀的更好)

            提示:所謂意境是指一個個意象組合在一起,構成的一種整體境界,它包含了詩歌的整體氛圍、作者抒發的情感。

            明確:孤獨、寂寥、凄婉、惆悵、朦朧的意境。

            五、分析課文,把握詩人的思想情感

            這首詩的開頭給我們的信息是什么?(雨巷)

            (在黑板畫圖)雨巷,它是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它給我們的感覺是什么

            明確:感傷、凄美、朦朧美

            請同學們找出上半部分詩中的動詞(撐,彷徨,期望逢,結著,是有……)

            撐著什么東西(油紙傘),撐著油紙傘干嘛?(獨自彷徨)彷徨在哪?(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詩人僅僅在彷徨嗎,不(我期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地,結著愁怨的姑娘。),這姑娘是怎樣樣的?(她是有丁香一樣的色彩,丁香一樣的芬芳,丁香一樣的憂愁,)為什么先寫色彩,再寫芬芳,最后寫憂愁?《舉個例子,有人在1000米外拿著999朵玫瑰向你走來,因為太遠,模糊,你看不清楚到底前方是什么。這時映入你腦海的先是一團紅(色彩),等到看清是玫瑰時,大家就會聞到玫瑰撲鼻的香(味道──芬芳)那時大家會不會想:“這么多玫瑰是送給誰?給我的嗎?”(內心──憂愁)》

            這個姑娘在干嗎(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她彷徨在哪(她彷徨在這寂寥的雨巷)。這時候的“我”,就只在不斷彷徨,苦悶嗎?(不是)

            雖然作者在彷徨,但他的心里并沒有放棄追求,“我期望逢著……的姑娘”。丁香一樣的姑娘是作者所期望出來的虛構的人物,如果我們在畫上添一個“丁香一樣的姑娘”那整幅畫給我們的感覺又是怎樣?(期望,追求)

            既然“我”是充滿期望,那“我”的期望最終怎樣了?實現了嗎(沒有,期望破滅了成了失望,追求也幻滅了──她默默地遠了,遠了,到了頹圮的籬墻,走盡這雨巷。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色彩,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

            那“我”最終就是以失望跟幻滅結尾嗎(不是的,我依舊是充滿期望──我期望飄過,一個丁香一樣地,結著愁怨的姑娘。)

            此刻我們來看一下圖,經過分析我們不難明白這首詩所表達的是“追求與幻滅,期望與失望的雙重情調”,“含蓄的暗示出作者迷惘感傷又有期盼的`情感”。

            板書設計:

            雨巷

            戴望舒

            第二課時

            過程:

            一、放《雨巷》配樂朗讀。

            二、詩歌的節奏和押韻(處理課后練習一)

            《雨巷》共7節,每節6行,每行押“ang”2到3次,如雨巷,悠長,彷徨,姑娘,芬芳等在詩行中反復出現構成了一種悠長的旋律,這樣的音質就同詩人追求的幽深空蒙的意境,凄婉徘徊情調很好地融合起來。詩中不但使用“ang”的韻尾、用音節的舒緩悠揚來增添幽深空蒙的意境,而且在修辭上也使用了排比的手法來增添幽深空蒙的意境。

            三、小結歸納:

            1、怎樣鑒賞現代詩歌?

            明確:以意象為抓手,分析意象特征,營造了怎樣的意境,抒發了怎樣的感情。

            2、在此基礎歸納本詩主題。

            透過丁香姑娘、雨巷、油紙傘等意象的,營造了一種孤獨、凄婉而惆悵的意境,抒發了詩人追求理想中的情人而不得的苦悶惆悵之情。

            四、拓展延伸。

            總結:這堂課我們主要透過意象的分析,學習了《雨巷》這首詩。而優秀的文學作品常常會產生深遠的影響,請聽歌曲《丁香花》,體會一下唐磊心中有位怎樣的姑娘?

            結束語:據說這首歌的創作就受到了《雨巷》的影響。同時,這首歌的背后還有一個凄美的故事,同學們課外可去查資料了解。

            五、作業:

            1、課外閱讀舒婷的《致橡樹》,并用這天所學的意象分析法學習,領悟詩歌的意境。

            2、模仿《致橡樹》、《再別康橋》或《雨巷》,仿寫一首詩,注意意象的選用。

          【《雨巷》說課課件】相關文章:

          《雨巷》的說課課件05-19

          雨巷說課教案10-04

          雨巷ppt課件10-12

          《雨巷》的微課教案08-27

          雨巷詩人的雨巷06-15

          《雨巷》多媒體課的教案10-18

          沁園春長沙說課ppt課件10-02

          《雨巷》和“雨巷詩人”08-02

          柳永雨霖鈴說課課件11-22

          国产精品好爽好紧好大_亚洲男人综合久久综合_欧美福利电影a在线播放www_国产精品99久久精品无码

                  亚洲高清无在码在线影视 | 日韩一本在线视频 | 偷拍精品久久91 | 午夜福利激情视频 | 婷婷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免费 | 午夜精品福利A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