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的教案

          時間:2024-09-08 01:10:41 寓言 我要投稿

          寓言的教案(集合15篇)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案,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準確把握教材的重點與難點,進而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那么你有了解過教案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寓言的教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寓言的教案(集合15篇)

          寓言的教案1

            一、教材簡說

            把部分當整體,“管中窺豹”“一葉障目,不見泰山”,這種看問題的方法是錯誤的,但我們在生活中卻常常犯這樣的錯誤。比如學藝,常會有這樣的感覺,剛接觸時,自我感覺特別好,以為自己會了,待到用時,方才明白,山外有山,學無止境。這無異于“坐井觀天”啊。

            《坐井觀天》這則寓言,通過生動有趣的對話,給孩子們講述了一個寓意深刻的故事。文章通過青蛙和小鳥對天的大小的爭論,闡明了一個深刻的道理:看問題、認識事物,站得要高,看得要全面,不能像青蛙那樣犯了錯誤還自以為是。這一寓意,對于低年級的小朋友來說具有現實的指導意義,因為他們對事物的認識往往是片面的。

            二、學習目標

            1、3個生字。會寫8個字。

            2、朗讀課文,有感情地朗讀對話。

            3、初步理解寓意。

            三、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今天,我們將學習一個新的故事,名字叫:坐井觀天。(板書課題,學生齊讀課題)

            二、初讀課文,認識生字

            1、指導學生通過觀察插圖一,了解“井沿”指的是什么地方,認識“沿”

            2、指導學生自讀故事,注意把生字讀準,了解故事大概內容。

            3、指名說說自已讀了文章后知道了什么。

            4、讓學生了解“無邊無際”的意思,認識“際”

            5、通過分析“信”的字形特點,認識“信”。

            6、同桌互相交流對生字的認識。

            三、指導寫字。

            先讓同學們“看”:這三個字有什么共同特點?寫時應特別注意什么?再讓同學們“說”:它們都是左右結構,都是“左窄右寬”。寫“沿”時,注意右上方與“幾”不同;寫“際”時,注意雙耳旁是兩筆完成的,“耳朵”要寫得高而窄。指導“還”的筆順規則,先寫“不”,再寫“辶”。再讓學生觀察字的結構特點,獨立描紅、臨寫最后通過課后的“讀讀抄抄”鞏固所認的字和所寫的字。

            第二課時

            一、導入;

            復習生字后繼續學習。

            二、朗讀感悟

            1、以讀帶講,了解青蛙和小鳥所處的不同位置。可以設計如下口頭填空:

            青蛙坐在( ),小鳥落在( )。

            2、至七自然段,用不同的符號,分別畫出講青蛙和小鳥對天的不同看法的句子。找出文中小鳥和青蛙的三次對話。看插圖練讀第一次對話。

            3、對話。

            (1)通過學習第二次對話,讓學生說說讀懂了什么。

            (2)引導學生思考:青蛙和小鳥為什么有不同的看法?

            (3)圍繞這個問題自由讀課文,想想再回答。

            (4)用“因為……所以……”談談自己的理解。

            (5)帶學生體驗:走出教室,說說你看到的天有多大?用紙卷成紙筒再去看天,看到的天有多大?

            4、朗讀小鳥認為“天大”的句子和青蛙認為“天小”的句子,看誰讀得好。老師指導朗讀青蛙和小鳥的話。青蛙的話用自信、傲慢的語氣;小鳥的.話用勸告、誠懇的語氣。

            5、對話。

            (1)自由讀第三次對話,邊讀邊想:小鳥和青蛙都是笑著說的,他倆的笑各有什么含義?

            (2)小組合作學習。先分角色朗讀,再討論上面的問題。

            (3)朗讀對話,讀出適當的語氣。

            朗讀提示:青蛙的話要讀出傲慢、自信的語氣,表現出自以為是的心理狀態;小鳥的話要讀出耐心地擺事實、講道理的語氣,表現出實事求是的誠懇態度。

            6、朗讀。

            四、實踐活動

            1、小組合作,續編第四次對話:青蛙如果真的跳出井口,他會看到什么,會說些什么?學生分小組合作學習,續編第四次對話,并分角色讀一讀。

            2、看看地球、太陽和月亮誰大。

          寓言的教案2

            一、情景導入:

            你讀過《伊索寓言》嗎?從談看法入手。

            人常說,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你是怎么理解那些寓言的?錢鐘書先生也讀過《伊索寓言》,他寫了一篇見解深刻的讀后感。大家想讀一讀嗎?

            二、讀前提示:

            1、關于作者錢鐘書:閱讀圈劃“附錄”材料。

            2、關于寓言及《伊索寓言》:

            [小黑板]提示:(1)寓言是一種帶有勸諭性的小故事。(2)《伊索寓言》,相傳為公元前6世紀古希臘的伊索編,共有寓言故事350余篇。

            [提供]《伊索寓言》樣本。

            三、速讀課文,整體把握:

            1、提示:文章比較艱澀難懂,但全文思路清晰,請在預習的基礎上,把握文章框架。

            2、點撥并明確:文章有兩大塊內容,可分為三部分。

            四、研討作者對九則寓言的“評語”:

            1、學習步驟說明:閱讀---思考---討論---明確

            2、研討問題設計:

            Ⅰ哪些寓言諷刺了社會上某類人的劣根性?具體說明諷刺了什么。

            [明確:1、2、3、4、9結合社會現實說明。

            Ⅱ哪些寓言揭露了社會上的一些現象?

            [明確:5、6、7、8聯系社會現象討論說明。

            Ⅲ作者對每則寓言的看法和態度是不一樣的.,哪些是從寓言引申的,哪些是直接反對的?

            [明確:引申---2、3、4、5、8

            反對---1、6、7、9

            3、小結:

            作家很善于透過表面挖掘出事物的新意來,常常言人所未言,見人所未見,這便是發散思維。文章所揭示的社會人事現象,值得我們深思。

            五、當堂訓練:

            A級:①練習一1、2、3、4、5、6

            ②哪些“看法”對你印象最深?說說理由。

            B級:練習一1、2、3、4

            分組討論,采用搶答式。

            六、課下作業:

            1、將第一題整理到課本上。

            2、完成練習四。

          寓言的教案3

            教學理念:

            1、“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

            2、會讀書,不動筆墨不讀書。“我讀書,我快樂”(愛讀書)。

            教學目標預設:

            1、讓學生初步了解《伊索寓言集》及作者。

            2、了解《伊索寓言集》在世界文學史上的地位,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3、通過導讀,讓學生學會讀整本的書的基本方法,訂立讀書計劃,培養讀書做筆記的習慣。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

            1、通讀《伊索寓言集》,了解其內容,知道伊索寓言在種程度上世界文學史上的地位。

            2、設計讀書計劃表樣表,讀書卡樣卡。(樣表、讀書卡附后)

            學生準備:

            1搜集整理伊索寓言(課內外)(已讀或未讀的),準備匯報自己的讀后感。

            2、討論:我們應如何讀書、設計讀書計劃表、讀書卡、準備交流。

            3、了解《伊索寓言集》及其作者的資料。

            教師導引

            民間俗語導入:日常生活中,人們口頭流傳著許多含著深刻道理的名句和寓言故事,如吃不到葡萄說葡萄是酸的、龜兔賽跑、老鼠與青蛙、叼著肉的狗、狼與小羊、熊與狐貍……這當中不少是來源于《伊索寓言集》。

            問題激趣:有了解《伊索寓言集》和其作者的嗎?

            師生互動

            交流

            簡介《伊索寓言集》和作者:(盡量讓學生有充分的展示機會)

            生:………………

            (掌聲鼓勵)

            師生點評或補充:

            生:我覺得………………

            師:………………

            生:……………………

            ……………………(掌聲)

            …………………………

            ………………………………

            (掌聲)

            教師小結:

            (公元前6世紀的希臘寓言家伊索是世界上最著名的,被后人譽為“寓言之父”!相傳伊索原來是奴隸,后來獲得自由,他善于講寓言故事,諷刺權貴,終于遭到殺害。《伊索寓言》是后人托伊索之名收集整理的希臘寓言故事。)

            討論:

            1、你所讀過的《伊索寓言》中的故事有哪些共同特點呢?舉例說明。

            提示:從故事的主人公方面、故事的結果方面、故事中的人物雙方的情況……多方面去思考。

            小組討論交流班級匯報。師生小結。

            2、你都是怎樣去讀所讀的`故事的?你建議同學們讀書時要注意什么?

            討論預設:根據學生的討論情況導入讀書要求---------

            (1)讀書做記號,不動筆墨不讀書。

            如是自己的書,可以在書上圈圈畫畫,也可以在書上隨手記下自己的感想和體會;如是別人的書,就要在自己的讀書筆記上作記錄,也可以自制讀書卡,抄寫點明故事寓意的語句。

            (2)采用各種方式隨時留下自己的讀書思考痕跡。這樣一來不但豐富了自己的語文積累,而且給自己留下特別愉快的回憶。

            (3)整本的書怎樣讀?

          寓言的教案4

            一、教學目標

            1、理解寓言的含義。

            2、正確地把握人生態度,對待人生際遇。

            3、感受優美的語言,學習精美的表達。

            二、教學重點

            1、理解寓言含義。

            2、理解兩篇寓言的寓意。

            三、教學難點

            1、理解寓言含義。

            2、聯系生活實際,正確把握人生態度,對待人生際遇。

            四、課時安排

            一課時

            五、教學設計

            1、導入

            請學生講述《塞翁失馬》這個故事,由此引出對“禍”、“福”的看法:要以平常心看待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壞事有可能變成好事,好事也有可能變成壞事。而具體應如何面對人生中的挫折呢?請看周國平的《人生寓言》。

            2、講解寓言的概念。

            寓言,是文學體裁的一種。以散文(《伊索寓言》)或韻詩(《克雷洛夫寓言》)的形式,講述帶有勸諭或諷刺意味的故事。結構大多短小,主人公多為動物,也可以是人或非生物。(同學們可參看本冊課文第30課)寓言的主題多是懲惡揚善,多充滿智慧哲理。素材多起源于民間傳說,西方文學中最著名的寓言有古希臘的《伊索寓言》,中國的寓言則散見于《莊子》、《韓非子》等作品中。

            3、請一位學生朗讀《白兔和月亮》,其余的同學思考:這篇寓言講述了什么故事,蘊涵了什么道理?

            4、請學生講述這篇寓言的寓意。

            這則寓言的主題詞就是“得失之患”,白兔得到的是它所不應擁有也不配擁有的月亮,不配擁有而擁有,就會生出無窮的'得失之患。

            這則寓言有兩處轉折。諸神之王宣布月亮歸屬于白兔,是一個轉折,此前,白兔是心曠神怡地賞月;此后,卻緊張不安,心痛如割。最后白兔請求諸神之王撤消決定,是又一個轉折。前一個轉折,前后構成鮮明對比;后一個轉折,給人留下了一個啟迪,寓意就是通過這樣一個反復透露出來的。

            這則寓言的寓意是:擁有巨大的利益會勾起無窮的得失之患。未得到時,白兔是心曠神怡地賞月,得到之后,白兔卻緊張不安,心痛如割。這不僅僅是看待財富的兩種不同的眼光,更是兩種不同的人生態度,作者提倡的是前一種,也就是審美的人生態度。

            《白兔和月亮》中,好事變壞事可以給我們以啟示,那么遭遇壞事又會怎么樣呢?

            5、請一位學生朗讀《落難的王子》,其余的同學思考:這篇寓言講述了什么故事,蘊涵了什么道理?

            落難王子的人生感悟:“凡是人間的災難,無論落到誰頭上,誰都得受著,而且都受得了。”

            所以,這篇課文將的是應該如何對待苦難的道理。道理有二:一是苦難是人生應有之義,我們切不可懷僥幸心理,認為苦難只會落到別人頭上,而應該對自己遭遇苦難有足夠的心理準備。二是遭遇苦難,我們就要勇敢面對,以有尊嚴的態度來承受。

            這篇寓言的寓意是:厄運能使性格脆弱的人變得堅強起來。

            6、品味語言

            《白兔和月亮》的語言很精美。例如:“慧心”、“風韻”、“閑話”、“繃”等用詞很精當,對稱的句子也很精美,“或是無憂無慮地嬉戲,或是心曠神怡地賞月”,“烏云蔽月,她便緊張不安,惟恐寶藏丟失;滿月缺損,她便心痛如割,仿佛遭了搶劫。”

            這個部分可讓學生自己來從課文中找出好詞好句。

            7、總結。重申兩則寓言的寓意,以及人們對待禍福的正確態度。

            8、作業布置

            (1)、朗讀課文,品味語言。

            (2)、摘抄有關厄運、苦難的名言警句。

            9、板書設計

            人生寓言

            周國平

            寓言:以散文或韻詩的形式,講述帶有勸諭或諷刺意味的故事。

            白兔和月亮 落難的王子

            寓意:擁有巨大的利益會勾起 厄運能使性格脆弱的人變得堅強起來。

            無窮的得失之患。

            啟示:人們應該以正確的態度看待福禍。

          寓言的教案5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積累詞語理解詞語的意義和用法。

            2.了解寓言的文體特點及《伊索寓言》《韓非子》《淮南子》的有關文學常識。

            3.分析寓言的故事情節,領悟所蘊含的道理。

            過程與方法

            1.學習閱讀寓言的方法。

            2.從不同角度靈活理解寓意,培養學生發散思維能力。

            3.揣摩、理解寓言故事巧妙、合理的想像,通過續編或自編進行想像思維訓練。

            情感態度價值觀

            聯系生活實際感悟寓意,培養健全人格。

            教學重點:

            誦讀;教給學生“通過品味關鍵詞語理解寓言含義”的閱讀方法。

            教學難點:

            聯系生活經驗,選定角度靈活理解寓意。

            教法學法:誦讀法,自讀與點撥相結合,探究拓展法。

            教學課時: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什么是寓言

            寓言是文學作品的一種體裁,是帶有諷喻或諷刺的故事。篇幅大都簡短,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擬人化的生物或非生物,主題多是借此喻彼,借遠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奧的道理從簡單的故事中體現出來,具有鮮明的哲理性和諷刺性。寫法上常常運用夸張和擬人等手法。

            寓言早在我國春秋戰國時代就已經盛行。

            諸子百家著作中都有不少寓言故事流傳下來。外國寓言作品,著名的有古代希臘的《伊索寓言》,法國的《拉封丹寓言》和俄國的《克雷洛夫寓言》。

            二、簡介作者作品

            伊索,相傳為《伊索寓言》的作者。公元前6世紀的希臘寓言家,弗里吉亞人。2500多年前出生在希臘。伊索童年期是一個啞巴,而且長得很丑,但他的母親非常愛他,時常講故事給他聽。母親逝世后,伊索跟隨曾照料過他的老人,離家到各地去漫游,因此學到了許多有關鳥類、昆蟲和動物的故事。伊索并沒有寫下他的寓言,他完全憑記憶口授,其形式簡潔精練,內容雋永深奧含義于淺顯生動的語言中,頗耐人尋味。據希羅多德記載,他原是薩摩斯島雅德蒙家的奴隸,后來被德爾斐人殺害。但對此人存在的歷史,至今仍有異議。

            公元前5世紀末,“伊索”這個名字已為希臘人所熟知,希臘寓言開始都歸在他的名下。

            《伊索寓言》大多是動物的故事,以動物寓人。伊索寓言形式短小精悍,比喻恰當,形象生動。

            宙斯是希臘神話中眾神之王。希臘神話說他居住在奧林匹斯山,以雷電為武器,維持著天地間的秩序,公牛和鷹是他的標志。

            他的兄弟波士頓和哈德斯分別掌管海洋和地獄;

            宙斯還和許多女神生下了不少兒女,如火神赫費斯托、正義和藝術的保護者、太陽神阿波羅,月神和狩獵之神阿爾迪美斯,旅行和商業神赫爾墨斯,美神阿芙洛神,戰神阿雷斯,智慧之神雅典娜。

            赫拉是希臘神話中的天后,主神宙斯的妻子。羅馬神話中稱為朱諾,掌管婚姻和生育,是婦女的保護神。

            赫耳墨斯,一譯海爾梅斯,是希臘神話中眾神的使者,亡靈的接引神。羅馬神話中稱為墨丘利,掌管商業、交通、牧畜、競技、演說以及欺詐、盜竊。他行走如飛,多才多藝,傳說首創字母、數字、天文學、體育運動,發明古代的豎琴,并把種植橄欖樹的技術傳給人類。

            智慧女神雅典娜的誕生是最為奇特的:傳說她是從宙斯的頭腦里長出來的。

            三、學習《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1、朗讀課文

            2、研討

            1.赫耳墨斯為什么來到凡間?

            因為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間受到多大的尊重。

            2.他為什么挑了宙斯和赫拉的雕像來問價,請說出他此刻的心理?

            先問宙斯雕像的價格,大有跟最高的神一比高低的想法;知道價錢不高后,他十分滿意。問赫拉雕像的價錢之后,他更覺得自己是商人的庇護神,人們對他會更尊重些。

            3.赫耳墨斯三次問話,神態、語氣一樣嗎?為什么要“笑著問道”,這“笑”有什么含義?

            一個簡單的“笑”,傳神地寫出了赫耳墨斯微妙的內心世界:嘲笑宙斯雕像價格低,譏笑赫拉不如宙斯,暗想商人會把自己的身價抬得很高,這正是他虛榮心的具體表現。

            情節發展:

            想——問——笑問——想——問——?

            愛慕虛榮而不被重視

            這樣改動情節后寓意有沒有變化?為什么?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間受到多大尊重,就化作凡人,來到一個雕像者的店里。他看見宙斯的雕像,問道:“值多少錢?”雕像者說:“一個銀元。”赫耳墨斯又笑著問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錢?”雕像者說:“還要貴一點。”赫耳墨斯聽后,默不作聲,悄然離去。

            明確:原文刻畫了一個盲目自高自大者的形象。

            改動后,原文中諷刺缺少自知之明、妄自尊大的人的寓意也改變了。

            四、學習《蚊子和獅子》

            1、朗讀課文

            2、分析情節、概括寓意

            蚊子和獅子

            1.蚊子為什么能打敗獅子? 智者勝

            2.蚊子為什么會敗給蜘蛛? 驕者敗

            3.點明寓意? 驕兵必敗

            揚長避短

            蚊子:沖、咬——————-- ——獅子:抓

            勝

            驕傲自滿

            蚊子:吹、唱——-———————蜘蛛:粘

            驕兵必敗

            任何時候都要謙虛謹慎,只有保持清醒的頭腦,才能永遠立于不敗之地。

            蚊子徑直朝獅子飛過去,趁獅子沒有準備,張嘴就咬,而且專咬獅子鼻子周圍沒毛的地方。獅子氣得用爪子把自己的臉都抓破了,也沒抓到蚊子。蚊子戰勝了獅子,就吹著喇叭,唱著凱歌飛走了。

            這樣改動情節后寓意有沒有變化?為什么?

            改動后,原文中諷刺驕兵必敗的寓意也改變了。

            五、寓言的特點

            一、勸喻性 二、諷諫性

            “寓”是“寄托”的意思。寓言,通常是把深刻的道理寓于簡單的故事之中,借此喻彼,借小喻大,借古喻今,慣于運用擬人的`手法,語言簡潔鋒利。

            六、拓展思維:

            1、續編寓言故事。

            a.赫耳墨斯聽到自己的雕像作為添頭“白送”之后,他的心情如何?他說了什么?

            b.蚊子戰勝獅子,吹著喇叭、吹著凱歌飛走,卻被蜘蛛網粘住了,以后還會發生什么故事?

            異向思維

            蚊子撞到蜘蛛網上,一動也不能動。它有戰勝獅子的經歷,而今要死在蜘蛛的手里,真是難過極了,懊悔極了。它懊悔自己戰勝獅子以后太得意忘形了。

            這時,蜘蛛一步步向蚊子爬了過來,張開大嘴,蚊子閉上眼睛等待著那可怕的時候。就在這時,從那棵高大的松樹上掉下一滴松脂,不偏不倚正好落在蜘蛛身上,頃刻,蜘蛛就被松脂包住了,再也動彈不得。由于松脂的重量,蜘蛛網被拉破了,蚊子也因此得救了。

            2、自編寓言故事:

            (提示:情節要合理具體,情節與寓意要一致,寓意能揭示一種生活道理。)

            嘴和眼睛的對話;樹和斧子;畫筆和顏料:蜜蜂與花朵:貓和老鼠;煙囪和濃煙:

            七、擴展閱讀

            伊索寓言

            狐貍和葡萄

            寓意:在經歷了許多嘗試而不能獲得成功的時候,有些人往往故意輕視成功,以此來尋求心理安慰。

            烏龜與兔

            這故事說明,奮發圖強的弱者也能戰勝驕傲自滿的強者。

            說謊的放羊娃

            這故事說明,那些常常說謊話的人,即使再說真話也無人相信。

            月亮和她媽媽

            這故事說明,事物總在不斷變化,不可能一勞永逸。

            烏龜與鷹

            這故事說明,那些好高騖遠,不切實際的人必將失敗。

            板書設計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情節發展:

            想——問——笑問——想——問——?

            愛慕虛榮而不被重視

            蚊子和獅子

            揚長避短

            蚊子:沖、咬——————-- ——獅子:抓

            勝

            驕傲自滿

            蚊子:吹、唱——-———————蜘蛛:粘

            驕兵必敗

            第二課時

            學習《穿井得一人》

            一、導語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獅子》,告訴我們要謙虛,不要妄自尊大和驕兵必敗的道理。這節課,我們再來學習《穿井得一人》這篇課文。

            二、指導朗讀課文穿井得一人

            三、編者簡介

            呂不韋(?——公元前235年)戰國末期衛國濮陽(在今河南省)人。原為富商,在趙國都城邯鄲曾與當時作為人質的秦國公子子楚交往,后人秦游說華陽夫人,立子楚為太子。子楚繼承王位(即莊襄王),任呂不韋為相國,封文信侯。莊襄王死后,13歲的嬴政繼位為秦王,呂不韋繼任相國,稱為“仲父”。呂不韋門下有食客三千,家僮萬人。公元前238年,嬴親自理政,次年呂不韋被免職,后憂懼自殺。

            《呂氏春秋》,是戰國末年秦相呂不韋命他的門客集體撰寫。全書160篇,由12"紀”、8“覽”、6“論”三部分組成。因書中有8“覽”,所以又稱這部書為《呂覽》。該書由于是集體著述,思想很不統一。以儒家、道家為主,兼采法家、墨家、名家、農家各派的學說,后人稱它為“雜”家的代表著作。該書的文字樸實簡勁,對司馬遷的《史記》創作有顯著影響。東漢高誘注本為善。

            三、解詞,口譯課文

            溉汲:從井里打水澆地 及:等到 穿井:打井

            譯文:宋國有一家姓丁的,家中沒有井,須到外面打水澆地,因此經常有一個人住在外面。等到他家打了一眼井之后,便對別人說:“我家打井得到一個人。”

            聞:聽到之:代這件事 道:談論 聞:使聽見 于:向、對

            譯文:有人聽到這話,傳播說:“丁家打井打出了一個人。”都城的人都談論這件事,這件事被宋君聽見了。

            令:派 之:這件事 于:向 對:回答 之:的 使:勞動力 于:在

            譯文:宋國國君派人去問姓丁的。丁家的人回答說:“得到一個人的勞力,并不是從井中挖出一個人來呀。”早知道是這個結果,還不如不問。

            四、理清脈絡

            短文《穿井得一人》按事情發展順序敘述。有開端、發展、結局,但最后也未點出寓意。全文共3節,分三層。

            第一層(第1節)敘述宋國姓丁人家因為要到外面打井水用,常要占一個勞動力。后來自家打了井,趣說為“穿井得一人”。

            第二層(第2節)別人并未懂這話,就把丁氏的話傳開了,直傳到國君那里。

            第三層(第3節)丁氏告訴國君使者自己的話的真正意思。

            五、質疑:

            丁家穿井后,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我家打井得了一個勞動力。

            傳說的人把這句話聽成了什么意思?

            聽成了姓丁的人家打井挖出了一個人。

            這則寓言故事說明了一個什么道理?

            告訴人們不可輕信傳言并盲目傳播,說話、念詞不要產生歧義。

            六、歸納中心

            《穿井得一人》這則寓言通過一個笑話告誡人們對于道聽途說的傳聞、傳言,一定要詳察弄懂其真義、真相,不要輕信、輕傳,否則便人誤區。

            現實生活中有沒有類似情況?如有,我們應該怎樣去對待?

            在現實生活中對待傳聞都應采取調查研究的審慎的態度、去偽存真的求實精神。不要輕信,不能盲從,更不能以訛傳訛。

            七、詞語小結:

            (1)古今異義

            子將安之? 古義:哪里

            今義:平安

            (2)詞性活用

            我將東徙。東:方位名詞活用為動詞。

            (3)一詞多義

            之:聞之于宋君。代詞這件事

            子將安之?動詞去、到

            得一人之使。助詞的

            聞:有聞而傳之者。聽到

            聞之于君。使聽到

            以: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認為

            以故東遷。因為

            于:聞之于宋君。向

            非得一人于井中。在

            八、寫作方法

            《穿井得一人》幽默風趣。故事中因對話中有一個多義詞(“人”,可指人也可指勞動力)或把“得(需要)(得到)兩音義混用,而被人誤解,結果越傳越遠,居然傳到國君耳朵里去了。最后道出真相,事實與傳言相差太大,不禁令人發笑。文章就是在笑中教育了人們不可輕信傳言。

            板書設計

            穿井得一人

            一( 1 )姓丁人家打井趣說為“穿井得一人”。

            二( 2 )別人把這話傳到國君那里。

            三( 3 )丁氏告訴國君使者自己的話的真正意思。

            教育人們不可輕信傳言

            學習《杞人憂天》

            一、看動畫猜成語

            揠苗助長 濫竽充數 狐假虎威 葉公好龍

            揭示課題杞人憂天

            二、簡介作者作品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鄭國人,戰國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與鄭繆公同時。一說與鄭頃公同時。《莊子》中有許多關于他的傳說。

            《列子》是道教經典之一,其學說本于黃帝、老子,主張清凈無為。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時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話傳說。其中很多故事都寫得很生動,有較高的文學和思想價值。

            三、指導朗讀

            盡我所能

            展示朗讀技巧,掃清字音障礙。24杞人憂天FLASH朗讀.swf

            四、檢查預習

            中傷(zhòng )星宿(xiù )

            中:宿:

            中間(zhōng )宿舍( sù )

            躇( chú )步 跐(cǐ )蹈

            杞人( qǐ ) 舍然(shě )

            充塞(sè ) 宿舍( shè )

            五、再讀課文,解詞,口譯課文

            杞人憂天

            杞國有人憂天地崩墜,身無所寄,廢寢食者。又有憂彼之所憂者,因往曉之,曰:“天,積氣耳,無處無氣。若屈伸呼吸,終日在天中行止,奈何憂崩墜乎?”其人曰:“天果積氣,日月星宿,不當墜耶?”曉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積氣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墜,亦不能有所中傷。”其人曰:“奈地壞何?”曉者曰:“地,積塊耳,充塞四虛,無處無塊。若躇步跐蹈,終日在地上行止,奈何憂其壞?”其人舍然大喜,曉之者亦舍然大喜。

            崩墜:崩塌墜落寄:依托依附 廢寢食:睡不著覺,吃不下飯 因:于是 曉:開導

            屈伸:彎曲伸長 行止:行動活動 只使:即使舍然:放心的樣子

            奈何憂崩墜乎(為什么 )奈地壞何(拿……怎么辦 )

            重點句子:

            又有憂彼之所憂者,因往曉之

            又有一個人為這個擔憂的人而擔憂,于是前去開導他。

            充塞四虛,無處無塊。

            四處都塞滿了土塊,沒有地方沒有土地。

            奈地壞何?

            大地崩塌怎么辦呢?

            奈何憂其壞?

            為什么要擔心大地崩塌呢?

            六、從現象到本質,揭示故事寓意。

            “杞人憂天”:比喻沒有根據或不必要的憂慮。

            本文寓意:要消除沒有根據或不必要的憂慮。諷刺那些胸無大志,患得患失的人。

            七、展示復述能力

            小組大比拼——看誰速度快

            寓言是文學作品中的一種體裁,是帶有諷喻和諷刺的故事。其篇幅大多簡短,主人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擬人化的生物或非生物。

            主題多是借此喻彼,借遠喻近,借小喻大,使深奧的道理從簡單的故事中體現出來,具有鮮明的哲理性和諷刺性。寓言在創作上常采用夸張和擬人等表現手法。

            八、拓展創新

            從今天的天空變化趨勢來看,我們要不要“憂天”?

            圖片展示

            滾滾濃煙遮天蔽日

            這里整天都籠罩在煙霧當中

            污水周圍的草都死了河邊的蘿卜也枯死了

            河面上厚厚的油層惡臭難當

            水井重度污染,難以飲用

            刺鼻的污水從這里排出

            長城腳下亂砍濫伐

            原始生態林遭破壞

            這里儼然成了垃圾場了

            1、全球逾萬種動物瀕臨滅絕 亂砍濫伐森林是禍首

            2、黃河缺水危機呼喚“引草入田”

            3、地球真的是越來越燙了

            4、北京面臨被沙淹沒危險

            杞人憂天無必要,掌握文化需記牢。

            今人憂天真可嘉,攜起手來護家園。

            九、作業:

            杞人和曉者看到現代社會“戰火紛起、境惡化、人口急增、旱澇災害、火災頻發、交通事故、過度抽取自來水,造成地面塌陷……”等現象,深感責任重大,憂郁之心漸長。當他們又一次相遇時,他們卻共同訴起了各自的憂愁。請你展開你的想象,以《〈杞人憂天〉后傳》為題,寫一篇300字左右的小作文。

            板書設計

            杞人憂天

            天,積氣——奈何憂崩墜乎?

            憂——天地崩墜,身無所寄

            地,積塊——奈何憂其壞?

            (廢寢食) (憂彼之所憂者)

            舍然大喜———————--------(亦舍然大喜)

            諷刺那些胸無大志,患得患失的人

          寓言的教案6

            【指導思想】

            1、強調理解表述的準確性。

            2、反復練習朗讀,在朗讀中加深理解。

            【教學步驟】

            一、看導語默讀課文

            二、借助注釋、詞典,識字識詞

            審美 風韻 閑適 窖 身世 泯 厄運 慧心 皎潔 正色 歸屬 稟告 得失之患 心曠神怡

            三、朗讀

            四、內容研討

            1、研討方法:提出一種似是而非的看法,通過研討,求得準確的理解。

            2、問題設計:

            有人認為,《白兔和月亮》的寓意是,與其擁有,不如沒有。大家有沒有不同看法?

            通過比較“白兔和月亮”“白兔和青草”“天空和月亮”,三種構想,想想這一則寓言的.寓意是什么。

            《落難的王子》的寓意,如果概括為“只有遭遇厄運才能堅強起來”,你有沒有不同意見?

            五、語言運用

            1、 獨具審美的慧心。

            2、 皎潔的月色。

            3、 無憂無慮的嬉戲。

            4、 心曠神怡地 。

            5、 不愧是 的行家。

            6、 各具風韻。

            7、 舉世無雙。

            8、 一掃而光。

            9、 閑適的心情。

            10、 烏云蔽月 。

            11、 心痛如割。

            12、 險象迭生。

            13、 心未泯。

            六、朗讀

            七、作業

            “研討與練習”一。

          寓言的教案7

            [教學目標]

            1、讓學生初步了解《伊索寓言集》及其作者。

            2、了解《伊索寓言集》在世界文學史上的地位,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3、通過導讀,讓學生學會讀整本書的基本方法,培養讀書做筆記的習慣。

            [教學重點]

            要讓學生在讀好書,讀整本的書的過程中體會和享受讀書的樂趣,開拓自己的視野。

            [教學難點]

            要有后繼活動,深化讀書效果。

            [課前準備]

            通讀《伊索寓言集》,了解其內容,知道伊索寓言在世界文學史上的地位。

            [課時劃分]

            一課時

            [授課類型]

            閱讀課

            [教學時間]

            2XX年10月22日

            [教學設計]

            [教學過程]

            一、導讀引路,激發興趣:

            1、同學們,我們熟知的《龜兔賽跑》、《誰的本領大》、《狼和小羊》、

            《狐貍和烏鴉》都出自《伊索寓言集》,你能不能選其中的一個故事講給大家聽呢?

            2、簡介《伊索寓言集》及其作者。

            伊索是公元前6世紀的希臘寓言家,曾經是一個奴隸,他機智幽默,聰穎

            過人,在兒童的心目中始終扮演一個故事大王的角色。

            《伊索寓言集》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座豐碑。它的'內容題材廣泛,從不同角度反映了古希臘的社會現實和風土人情,尤其集中反映了下層社會里奴隸的思想感情。《伊索寓言集》里的角色大都由動物擔任,這些動物和人一樣,會思考,能說話,從本質上說仍是人的化身,代表著當時社會上的各色人物。)

            3、認真閱讀《導讀》,想想從中你知道了什么?

            二、明確讀書要求,制定讀書計劃:

            1、《伊索寓言集》有許多版本,選擇合適自己的一本進行閱讀,要持之以恒,讀完整本書。

            2、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習慣。如果是自己的書,可以在書止圈圈畫畫,也可以在書上隨手記下自己的感想和體會。如果是借來的書,就要在自己的讀書筆記上作記錄,也可自制讀書卡片,抄寫點明故事寓意的語句,采用多種方式留下自己的讀書思考痕跡。

            3、制訂讀書計劃,堅持每天必讀,根據自己的情況規定一個時間表,一個月左右的時間將整本書讀完。

            三、后繼活動,深化閱讀效果:

            在全班同學都讀完《伊索寓言集》后,組織學生交流心得體會,聯系具體故事談談自己讀了以后的感受、心得及啟示。

            今日作業設計

            一、制訂讀書計劃。

            二、按所訂計劃持之以恒閱讀《伊索寓言集》,并留下自己的讀書思考痕跡。

            [板書設計]

            我讀書

            我快樂

            閱讀《伊索寓言集》

            持之以恒

            讀完全書

            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好習慣

            制訂讀書計劃

          寓言的教案8

            教學目標1、能在語言環境中正確認讀本課8個生字。積累詞語9個。理解成語“自相矛盾、掩耳盜鈴”的意思。

            2、能流利地朗讀課文。在閱讀的過程中了解文章的內容。

            3、明白做事要求實事求是,不要夸大其詞,更不應自欺欺人。

            教學重、難點重點:能讀懂課文內容,識記本課的生字,理解課文中相關詞語的意思。

            難點:能理解寓言故事中所蘊含的深刻含義。

            教學媒體生字卡片

            課前學生準備充分預習課文

            教學流程備注

            一、學習《自相矛盾》

            1、媒體演示,出示矛和盾的圖片。

            (1)師簡介:小朋友,你們見過這兩樣東西嗎?這是兩個古代戰場上兵器的名字。(出示生字:矛、盾)

            學生字矛、盾(指名讀,齊讀。)

            2、初讀課文,感知內容,把課文讀正確。

            就這兩樣普通的古代兵器,課文要告訴我們一個怎樣的故事呢?讓我們輕聲讀讀課文,注意要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3、學習課文

            (1)媒體演示:課文內容。

            (2)那個人是怎樣吹噓自己的貨物的呢?

            出示句子:他舉起矛,向人夸口說:“我的矛銳利得很,不論什么盾都戳得穿!”接著又舉起盾,向人夸口說:“我的盾堅固得很,不論什么矛都戳不穿它!”

            學生自由讀。

            (3)理解“夸口”

            這個賣矛和盾的人在叫賣自己的矛和盾時,課文中都用了一個詞——夸口(板書:夸口)什么叫夸口?

            (4)誰能學著這樣的口氣,來介紹他手中舉著的矛和盾。

            (5)學生在小組內交流讀,指名有感情地朗讀。

            (6)理解“啞口無言”

            師生合作讀最后兩句:面對大伙的質問,他怎么樣?(板書:啞口無言)

            什么是啞口無言?他為什么會啞口無言?

            4、老師

            這個賣矛和盾的人不顧實際情況地隨便夸口,說大話,讓自己的話自行矛盾(板書:自相矛盾),最后被人們質問得啞口無言。這個故事告訴我們這樣一個道理:做事要實事求是,不能夸大其詞,否則只會互相矛盾。

            二、揭示課題

            1、剛才我們通過一個小故事懂得了一個道理,我們把通過一個故事說明一個道理的小文章成為寓言,板書:(寓言)

            2、今天我們學習的就是第24課――寓言二則,齊讀課題。

            學習《掩耳盜鈴》

            1、出示“掩耳盜鈴”,師:我們再來學習一則寓言故事。

            2、學習生字:這里的兩個生字:“掩”和“盜”分別是

            什么意思,聽聽課文錄音,動腦筋想一想。

            3、自由讀課文:讀正確,思考詞義。

            4、用動作來表示這兩個生字的意思并想好辦法記住這兩個字。

            讀寓言故事,理解寓意。

            (1)那個掩耳盜鈴人想象中捂住自己的耳朵,然后偷鈴會有怎么樣?

            (2)實際結果怎么樣?邊讀課文,邊劃出有關的句子。

            (板書:被人發覺)

            如果當時你也在旁邊,你想對那個掩耳盜鈴的人說些什么?

            小組討論、集體交流

            (板書:自欺欺人)

            (4):小朋友說得真不錯,其實,你們對偷鈴人說的話就是這則寓言告訴我們的道理――做人、做事都不能自己欺騙自己

            復習鞏固、指導寫字。

            識字游戲:看誰認得快

            寫字指導:銳、啞、鐺,這三個左右結構的'字,注意書寫時要左窄右寬

            板書設計24、寓言二則

            夸口掩耳盜鈴

            自相矛盾自欺欺人

            啞口無言被人發覺

            本課

            在教學的設計中我把第二則寓言故事的寓意通過讓學生對那個盜鈴者說說心里話這樣一個環節來揭示。在這一環節中注重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孩子,讓孩子們通過小組形式的討論,根據課文的內容,試著對那個盜鈴者說說心里話,應該說這一環節老師是完全放手讓孩子自主學習。但從實際的效果來看,一部分優秀的學生,有較強語言表達能力的孩子,自主學習的效果明顯,能根據課文的內容通過對盜鈴者說的話來揭示寓意,這樣的設計對那部分學習能力強的學生在閱讀理解能力和口頭表達等方面的確有很大的幫助。但對于一些后進的學生,效果就不容樂觀,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更應注重老師的引導。教師可否在孩子們說心里話后,增設這樣一個環節:他們說得好嗎?你能學著他的樣子也來說說嗎?這樣既可以給那些學習有困難、害怕發言的學生一個示范,也可以激發這部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他們參與學習的欲望,從而更好地達到預期的目標。

          寓言的教案9

            一、作者簡介:

            周國平,1945年7月生于上海。1968年畢業于北京大學哲學系;1978年入學于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系,先后獲哲學碩士、博士學位;1981年進入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工作至今。主要著作有《蘇聯當代哲學》(合著)《尼采:在世紀的轉折點上》《人與永恒》《尼采與形而上學》《憂傷的情欲》《只有一個人生》《今天我活著》《愛與孤獨》等;譯著有《論辯證法的敘述方法》(合譯)《偶像的黃昏》《希臘悲劇時代的哲學》等。其散文長于用文學的形式談哲學,諸如生命的意義、死亡、性與愛、自我、靈魂與超越等,虔誠探索現代人精神生活中的普遍困惑,重視觀照心靈的歷程與磨難,寓哲理于常情中,深入淺出,平易之中多見理趣。

            二、文學常識:

            寓言。文學體裁的一種。以散文或韻詩的形式,講述帶有勸諭或諷刺意味的故事。結構大多短小,主人公多為動物,也可以是人或非生物。主題多是懲惡揚善,多充滿智慧哲理。素材多起源于民間傳說。西方文學中最著名的寓言有古希臘的《伊索寓言》等。中國春秋戰國時期已盛行寓言,有不少保留在《莊子》《韓非子》等著作中。

            根據故事與寓意之間聯系方式的不同,可以將寓示分為明寓、暗寓與借寓三種。

            所謂明寓,指獨立的寓示性文字直接出現在作品中,一般位于故事之后。如我國古代寓言《刻舟求劍》在故事之后有一段文字議論道:“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一船在寓示明確說出后,寓意也就不點自明。

            所謂暗寓,指獨立的寓示性文字不直接出現在作品中,但寓意直接點出。如伊索寓言《龜兔賽跑》在故事后寫道:“奮發圖強往往勝過恃才自滿。”寓示性文字沒有獨立出現,不等于沒有寓示,如同修辭學中的暗喻一樣,雖然不出現比喻詞,但仍然是比喻。

            所謂借寓,指獨立的寓示性文字連同寓意均不直接出現,整個作品只敘述一個單純的故事。因而寓意比較隱蔽,這就是通過間接寓示來獲得,而間接寓示包含在故事的情節和人物之中。

            三、課文導讀:

            《白兔和月亮》這則寓言告訴我們,不配擁有而擁有,就會生出無窮的得失之患。小白兔先前是心曠神怡地賞月,那是因為她與月亮之間是有著一定距離的;可是,一旦小白兔擁有月亮,她既是月亮的主人,同時,也成了月亮的奴隸,為自己所擁有的東西所奴役,月亮的陰晴圓缺,時時刻刻牽扯著她的心,“擁有”成為一種“負擔”,一種“痛苦”。

            《落難的王子》通過王子的遭遇這樣一個極端的例子,揭示了厄運使脆弱的人能變得堅強起來的人生哲理。王子本來是一個極端脆弱的人,但在遭受了國破家亡,淪為奴隸,又成殘廢,行乞度日的厄運之后,感悟出了“凡是人間的災難,無論落到誰頭上,誰都得受著,而且受得了”。這就告訴人們,既然厄運落到頭上,那也不必倒下,應該頑強地挑戰命運,坦然地面對厄運。

            四、語言積累:

            1、生字注音:

            嬉戲(xī)風韻(yun)慷慨(kāngkǎi)稟告(bǐng)厄運(e)落難(nan)撐(chēng)皎潔(jiǎo)心曠神怡(yi)險象迭生(die)擄(lǔ)諸神之王(zhū)

            2、形近字辨析:

            寶藏(zang)智慧(hui)折斷(zhe)慷慨(kāng)撤消(che)概念(gai)清澈(che)臧否(zāng)彗星(hui)拆分(chāi)灌溉(gai)車轍(zhe)

            3、多音字辨析:

            nan(困難)zang(寶藏)mo(折磨)du(高度)

            難藏磨度

            nan(苦難)cang(收藏)mo(電磨)duo(揣度)zhe(折斷)折she(折本)zhē(折騰)

            4、詞語解釋:

            慧心

            佛教用語,指能悟道的心。后泛指智慧。

            慷慨

            情緒激昂;文中指大方,不吝惜。

            閑適

            清閑安逸。

            正色

            神情嚴肅或嚴厲。

            落難

            遭遇災禍,處境困難。

            心曠神怡

            心境開闊,精神愉快。曠:闊大。

            舉世無雙

            全世界僅有的。

            險象迭生

            危險的現象不斷出現。迭:屢次。

            突如其來

            突然發生。突如:突然。

            擄

            搶取。

            皎潔

            月光明亮潔白。

            5、詞義辨析:

            嬉戲游戲

            二者都強調逗趣、玩笑,但略有不同。“嬉戲”強調笑鬧、高興、無拘無束,常出現在文學作品中,有書面語色彩。而“游戲”一般用于兒童的娛樂活動,可以比喻用法用于成年人的活動。

            五、文章結構:

            《白兔和月亮》

            第一部分(1段):敘述白兔賞月,陰晴圓缺皆風韻。

            第二部分(2、3段):敘述白兔擁月,患得患失在心頭。

            第三部分(4段):敘述白兔請求諸神之王撤銷決定。

            《落難的王子》

            第一部分(1、2段):敘述多愁善感的王子遭受厄運。

            第二部分(2~5段):敘述“我”與落難王子相遇,王子說出厄運使人堅強的道理。

            第三部分(6、7段):敘述厄運也落到了我的頭上。

            六、寓意:

            《白兔和月亮》這則寓言告訴我們,不配擁有而擁有,就會生出無窮的得失之患。小白兔先前是心曠神怡地賞月,那是因為她與月亮之間是有一定距離的;可是,一旦小白兔擁有了月亮,她既是月亮的主人,同時,也成了月亮的奴隸,為自己所擁有的東西所奴役,月亮的陰晴圓缺,時時刻刻牽扯著她的心,“擁有”成為一種“負擔”,一種“痛苦”。

            《落難的王子》這則寓言通過王子的遭遇,揭示了厄運能使脆弱的人變得堅強起來的人生哲理。王子本來是一個極端脆弱的人,但在遭受了國破家亡,淪為奴隸,又成殘廢,行乞度日的厄運之后,感悟到“凡是人間的災難,無論落到誰頭上,誰都得受著,而且受得了”。這就告訴人們,既然厄運落到頭上,那也不必倒下,應該頑強地挑戰命運,坦然地面對厄運。

            七、相關資料:

            1、《白兔和月亮》講解

            這篇寓言旨在說明,對于事物的審美態度和功利態度是不同的,甚至是互相排斥的。我們要能夠發現和欣賞對象的美,就不可抱一種占有的態度。

            開始的時候,白兔之所以會是“賞月的行家”,覺得“月的陰晴圓缺無不各具風韻”,就因為在她和月亮之間不存在一種功利關系。這個時候,她的心態是輕松自由的,“無憂無慮”的。可是,在諸神之王宣布月亮歸屬于她以后,她與月亮之間的關系完全改變了,變成了一種功利關系。在這種關系支配下,她的心態也由無憂無慮變成了患得患失。在她眼里,月亮不再是大自然的美景,而是她的私有財產,她的全部心思集中在不讓她的財產遭到侵犯和損害,如何還能欣賞月亮的美呢?

            對于美的本質,歷來有不同的解釋。不過,有一個占上風的認識,便是認為美的欣賞和利益的計算是不相容的。在西方美學史上,德國哲學家康德最早提出,美感是無利害關系的快感。還有人用游戲說和距離說來解釋美感,強調審美狀態是一種游戲狀態,審美主體必須與對象保持一定距離,這些說法都蘊涵著無利害關系這一觀點。中國的審美傳統主要來自道家,也是強調一種“游于物之外”的超脫態度和閑適心態。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可以看到,有些人遇事總是計算利益,貪圖占有,生活在焦慮之中,有些人則比較超脫,心胸寬闊,能夠真正享受生命的樂趣。所以,審美和功利不僅是看事物的兩種不同的眼光,而且也是兩種不同的人生態度。那么,這篇寓言就不只是要解釋美感的性質了,它的更深的涵義是提倡一種審美的人生態度。

            2、《落難的王子》講解

            這篇寓言是有感而寫的。在寫作時,我自己正遭受著一個災難。當時,我有了一個女兒,出生不久便被診斷患有絕癥,注定夭折。我確實聽到了旁人的嘆息,說如果這樣的災難落在他們頭上,他們可受不了。我回想起以前看到別人遭受災難時,我自己也會有類似的心理感受。于是,產生了這篇寓言的`構思。

            在寓言中,別人對我的災難的嘆息是一個事實,完全是來自生活的。我虛構了一個王子,通過王子對別人的災難的嘆息,我對王子的災難的嘆息,銜接上別人對我的災難的嘆息,揭示了這樣的嘆息的普遍性及其沒有道理。

            在這個世界上,的確每天都在發生著災難。可是,通常的情況是,當災難沒有落到我們自己頭上時,作為旁觀者,我們往往不敢設想這災難落在自己頭上怎么辦。然而,事實上,一旦這種情形發生──它完全可能發生──你就必須承受,往往也就能夠承受。王子說的話是一個真理:“凡是人間的災難,無論落到誰頭上,誰都得受著,而且都受得了。”為什么呢?因為最低限度,生命本能會迫使你正視和迎戰災難,不讓自己被災難打倒。

            所以,這篇寓言講的是應該如何對待苦難的道理。這道理有二:第一,苦難是人生的題中應有之義,我們切不可懷僥幸的心理,認為苦難只會落在別人頭上,而應該對自己遭遇苦難有足夠的精神準備;第二,一旦遭遇苦難,我們就要勇敢地面對,以有尊嚴的態度來承受。

            我曾寫過以下這段話,可做理解這篇寓言的參考:“定理一:人是注定要忍受不可忍受的苦難的。由此推導出定理二:所以,世上沒有不可忍受的苦難。”

            3、“月亮”不僅只是財富

            七年級上冊選了周國平的兩則人生寓言,其中一則為《白兔與月亮》,故事內容十分簡單,但寓意卻深遠豐厚,令人回昧無窮。然而,教參與多數老師皆把寓言主旨簡單定為:對財富的態度。看了課本之后,斷定可能是受課前導語的影響,課前導語中有這樣一句話:擁有財富是好事,但可能失去人生的許多樂趣。這樣的導向顯然把寓言主題狹隘化和膚淺化了。

            文中小白兔的歡樂與痛苦源于他與月亮關系的改變,開始小白兔與月亮的關系是欣賞、審美的關系,此時的小白兔是自由而快樂的。后來,小白兔對月亮的關系變成了占有的功利關系,小白兔便開始患得患失,變得痛苦小白兔的痛苦正源于她對待世界態度的轉變,從一種審美的心態轉變為了一種功利心態。以實用的功利心來待人接物,心便會拘于物而不得自由,因患得患失而變得痛苦。

            我認為,作者寫此寓言主要針對實Hj而功利的商品社會。小到個人對物質的貪婪,大到人類對自然之掠奪,一切美好的東西,人總是想占為己有,為己所用。人與世界的關系被完全物化了,世界萬物皆是為我所用的資源。世界的物化必然導致生命感的喪失、美的消亡,其結果是人的不自由和痛苦。此文揭示了一個非常深刻的人生哲理:占有并不一定幸福、快樂。我們應該以審美而非功利的態度來對待人生,對待生活,如此我們才會有一個快樂而自由的人生。這里提出的足一個人生觀、人生態度問題,而不僅僅是一個對待財富的態度問題。

            八、閱讀鏈接:

            告別遺體的隊伍

            那支一眼望不到頭的隊伍緩慢地,肅穆地向前移動著。我站在隊伍里,胸前別著一朵小白花,小白花正中嵌著我的照片,別人和我一樣,也都佩戴著嵌有自己的照片的小白花。

            鐘表奏著單調的哀樂。

            這是永恒的儀式,我們排著隊走向自己的遺體,同它作最后的告別。

            我聽見有人哭泣著祈禱:“慢些,再慢些。”

            可等待的滋味是難受,哪怕是等待死亡,連最怕死的人也失去耐心了。女人們開始結毛衣,拉家常。男人們互相遞煙,吹牛,評論隊伍里的漂亮女人。那個小伙子伸手觸一下排在他前面的姑娘的肩膀,姑娘回頭露齒一笑。一位畫家打開了畫夾。一位音樂家架起了提琴。現在這支隊伍沉浸在一片生氣勃勃的喧鬧聲里了。

            可憐的人呵,你們在走向死亡!

            生命的得失

            一個嬰兒剛出生就夭折了。一個老人壽終正寢了。一個中年人暴亡了。他們的靈魂在去天國的途中相遇,彼此訴說起了自己的不幸。

            嬰兒對老人說:“上帝太不公平,你活了這么久,而我卻等于沒活過。我失去了整整一輩子。”

            老人回答:“你幾乎不算得到了生命,所以也就談不上失去。誰受生命的賜予最多,死時失去的也最多。長壽非福也。”

            中年人叫了起來:“有誰比我慘!你們一個無所謂活不活,一個已經活夠數,我卻死在正當年,把生命曾經賜予的和將要賜予的都失去了。”

            他們正談論著,不覺到達天國門前,一個聲音在頭頂響起:“眾生啊,那已經逝去的和未曾到來的都不屬于你們,你們有什么可失去的呢?”

            三個靈魂齊聲喊道:“主啊,難道我們中間沒有一個最不幸的人嗎?”

            上帝答道:“最不幸的人不止一個,你們全是,因為你們全都自以為所失最多。誰受這個念頭折磨,誰的確就是最不幸的人。”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迅速把握文章主要內容的能力。

            2、學會初步感受、揣磨、體味兩則寓言的語言,并能對文章作簡單的賞析。

            過程與方法目標:

            1、反復練習朗讀,在讀中感知內容要點,在讀中領悟文章寓意,在讀中品味語言的精美,在讀中質疑探究、創造發現。

            2、引導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進行多角度閱讀。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1、懂得正確地對待人生的得與失。

            2、做一個堅強面對生活的人。

            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理解寓言含義。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進行多角度閱讀。

            教學過程:

            一、設疑導入:

            (設計一)17世紀法國寓言詩人拉bull;封丹說過“一個寓言可分為身體和靈魂兩部分:所述的故事好比身體,所給予人們的教訓好比是靈魂。”“寓言”如同“人”嗎?“靈魂”和“身體”是否缺一不可?帶著這個疑問,我們一起來學習《人生寓言》。

            (設計二)英國作家肖伯納有句名言“人生中有兩大不幸,一是沒有得到他心愛的東西,二是得到他心愛的東西”。 今天帶著這個問題我們來思考人生的兩大難題:如何對待幸與不幸。下面請大家隨著著名哲學家周國平走進他的《人生寓言》。

            (設計三)人們的生命歷程中,得與失、困難挫折甚至災難始終伴隨我們一生。有俗語說:“有得必有失。”、“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旦夕禍福”。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寓言故事《人生寓言》,相信你會從中得到啟示。

            二、調動積累:

            1、說說你所知道的寓言故事。

            拔苗助長、掩耳盜鈴、狐假虎威、東施效顰、農夫與蛇、井底之蛙、愚公移山、黔驢技窮、亡羊補牢、守株待兔、塞翁失馬、鷸蚌相爭、濫竽充數、朝三暮四

            2、作家嚴文井將寓言比作一個魔袋,袋子很小,卻能取出比袋子大得多的東西。你能說說寓言有哪些特點嗎?

            3、學生思考、交流:

            寓言是文學作品的一種體裁,是帶有諷喻性的故事。

            寓言篇幅大多簡短,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擬人化了的生物或非生物。

            寓言將深奧的道理寄托在簡單的故事中,具有鮮明的哲理性。

            寓言常常運用夸張和擬人手法。

            三、學習《白兔與月亮》

            1、探究寓意:

            ①請你朗讀。

            學生速讀《白兔與月亮》,思考:課文寫了一件什么事?概括故事情節,并找出出描寫白兔心理活動的詞語。

            明確:賞月(心曠神怡)——得月(驚喜萬分)——賞月(緊張不安)——還月(心曠神怡)

            ②請你探究。

            (1)白兔賞月的心態前后有什么變化?為什么會有這種變化?

            (2)白兔從她前后不同的情感體驗中悟出一個什么道理?

            學生分組思考、交流,明確:

            (1)白兔在擁有月亮以前,對月亮抱著發現美、欣賞美的審美態度,是心曠神怡地賞月,所以她的心情是閑適的;

            在擁有月亮之后,在她的眼里,月亮是她的私有財產,她必須占有它,不讓它遭到侵犯和損害,否則就緊張不安心痛如割(烏云蔽月,她便緊張不安,惟恐寶藏丟失;滿月缺損,她便心痛如割,仿佛遭了搶劫。在她的眼里,月的陰晴圓缺不再各具風韻,反倒險象迭)。之所以這樣是因為她對月亮抱著功利的態度,勾起了無窮的得失之感。

            (2)白兔慧心未泯,悟出一個道理,擁有巨大的財富并非好事,反而使她生出無窮的得失之患,令她緊張不安,失去了生活的樂趣。

            2、語言欣賞:

            ①找出你喜歡的句子,談談自己的感受。

            ②學生思考、發言。

            學生的答案可能有:

            ①“她愛大自然的美,尤愛皎潔的月色。”

            此句運用了遞進關系的句式,不僅具體表明白兔“獨具審美的智慧”,更表明白兔愛月亮。

            ②“或是無憂無慮地嬉戲,或是心曠神怡地賞月。”

            此句精美處有二。一是用對稱的句式,使語言顯現整齊勻稱之美,又有節奏和諧之美;二是生動形象地展示出此時白兔輕松自由、不受功利驅使的心態美,蘊含著作者提倡一種審美的人生態度。

            ③烏云蔽月,她便緊張不安,惟恐寶藏丟失;滿月缺損,她便心痛如割,仿佛遭了搶劫。在她的眼里,月的陰晴圓缺不再各具風韻,反倒險象迭生,勾起了無窮的得失之患。

            運用對偶,句式很對稱,語言也很精練、用了很多成語,富有文采。還運用了對比,刻畫出了白兔面對月的陰晴圓缺患得患失的心態。

            3、辯證思維:

            ①擁有財產就一定患得患失嗎?而一無所有才心安理得嗎?

            ②學生交流、明確:

            如果天空擁有月亮,天空就可以泰然擁有,不會如此緊張不安。這則寓言也使我們明白,人們如果不是通過自己的努力而擁有顯赫的權勢或財富,擁有者是緊張不安的。金鑾殿龍座上的皇帝威風是威風,但是,如果他是篡權得來的,他肯定也害怕什么風吹草動,也是緊張不安的。寓言并沒有鼓吹一無所有。

            四、學習《落難的王子》

            過渡:周國平曾說:“定理一:人是注定要忍受不可忍受的苦難的。由此推導出定理二:所以,世上沒有不可忍受的苦難。”

            1、背景點示:

            此文是作者因親身遭受一個厄運而作。作者的女兒剛出生不久便被診斷患有絕癥,注定夭折。他們聽到別人的嘆息,說如果這樣的厄運落到他們身上,他們可受不了。而作者回想以前看到別人遭受厄運時,也有同感。于是便虛構了這個寓言故事。

            2、整體感知:

            ①學生速讀課文,復述故事。

            (提示:王子是怎樣落難的?)

            ②學生思考、交流。

            明確:王子的身份變化:王子——奴隸——乞丐

            王子的遭遇:父王被殺,母后受辱自盡,自己被敵人擄去當了奴隸,受盡非人的折磨。逃出虎口時成了殘廢,流落異國他鄉,靠行乞度日。

            3、探究寓意:

            ①王子落難前后性格有什么不同?為什么會發生這樣的變化?

            ②“我”是王子落難全過程的見證人,然而,厄運也落到的“我”的頭上,這一情節說明了什么?

            ③這篇寓言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

            學生分組交流,明確:

            ①由一個從未受過災難、厄運的懦弱王子,最后也能變得堅強、勇敢。原因:一是他經歷了厄運,二是他沒有被厄運所嚇倒,挺了過來。

            ②這是作者精心安排的,說明了生性懦弱的王子能挺過災難,變得堅強,作者的目的在于告訴讀者——人生在世,不幸和災難可能不期而至,我們要做好心理準備。與其擔驚受怕,不如勇敢面對。

            ③厄運能使脆弱的人變得堅強起來。

            4、語言欣賞:

            請細細品讀課文,任選喜歡的句子,在旁邊寫幾句評語。

            學生的答案可能有:

            ①凡是人間的災難,無論落到誰頭上,誰都得受著,而且都受得了。

            厄運能使性格脆弱的人變得堅強起來。

            ②天哪,太可怕了!

            這句話表現了一個旁觀者對不幸者的嘆息。第一次是王子對天災人禍的消息而言;第二次是“我”對王子落難而言;第三次是后人對“我”遭受厄運而言。這是嘆息者未經磨難的一種虛妄的假設。在課文中反復出現三次,揭示了它在現實中的普遍性。

            五、對比閱讀:

            1、比較閱讀《白兔和月亮》、《落難的王子》。比較兩則寓言的異同。

            2、師生交流,填寫表格。

            白兔和月亮,落難的王子

            主題

            都是寫人生的態度

            獲得之后的態度

            受難之后的態度

            情節

            都是大起大落

            好事變成壞事

            壞事變成好事

            表達方式

            都是記敘故事

            重在心理描寫

            重在記敘故事

            結構

            短小巧妙

            設置了兩個轉折,前一個轉折構成對比,后一個轉折給人以啟迪

            以“我”的見聞,展開情節,三處寫到“天啊!太可怕了……”結尾省略,耐人尋味

            六、教師小結:

            (設計一)兩則寓言平易之中寄寓著得失相依的哲理美。現實生活中的幸運和厄運是實實在在的人生應對,不同的人生態度,處世哲學折射出不同的生活質量和境界。寓言啟示我們要用超脫和閑適來提升生活的美感。既然這些都是人生主題中應有之義,愿我們能積極地面對,有尊嚴地接受生活的挑戰。

            (設計二)我們學習《人生寓言》,明白的也是人生的道理。其實我知道,“人生”這個詞對于現在的你們來說,還有幾分沉重。因為你們的人生之旅才剛剛開始,腳下還是一片青青的芳草地,不過老師希望,今天的點滴收獲能澆開你們芳草地中的一朵小花。然后是明天,后天……同學們,只要我們每天都有點滴收獲,那么屬于我們的人生芳草地一定會姹紫嫣紅開遍!

            (設計三)寓言的確像個魔袋,我們今天從這些魔袋中取出了比袋子還要大得多的東西。寓言又是一座奇特的橋梁,通過它,可以從復雜走向簡單,又可以從單純走向豐富。在這座橋梁上來回走幾遍,我們既看到五光十色的生活現象,又發現了生活的內在意義。寓言還是一把鑰匙,用巧妙的比喻做成。這把鑰匙可以打開心靈之門,啟迪智慧,讓思想活躍。如果你想知道魔袋里還有哪些神奇的東西,想感受這座橋梁是何等的奇特,想知道那把鑰匙是怎樣的巧妙,那么請大家課后去閱讀更多的寓言故事吧。

            七、板書設計:

            人生寓言

            周國平

            《白兔和月亮》──利益──得失之患

            《落難的王子》──厄運──堅強起來

          寓言的教案10

            [教學目標]

            1、會認“寓、則”等15個生字,會寫“亡、牢”等8個生字,會寫“亡羊補牢、勸告”等4個詞語。

            2、朗讀課文,能用自己的話說出“亡羊補牢”“揠苗助長”兩個成語的意思。

            3、比較句子的不同,能體會詞語“趕緊、焦急”在句子中的作用。

            [教學重難點]

            1、識記字詞,能用自己的話說出“亡羊補牢”“揠苗助長”兩個成語的意思。

            2、能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理解寓意,從中受到啟發和教育。

            [教學課時]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激趣

            1、同學們喜歡聽寓言故事嗎?為什么?(板書:寓言二則)

            2、今天,我們來學習一則寓言。教師板書課題:亡羊補牢。(講解“亡、牢”字)

            3、看了課題,你想提出什么問題?(為什么丟羊?為什么補羊圈?)

            4、讓我們帶著這些問題一起來讀故事吧!1、你還知道哪些寓言故事?請寫下來。

            二、初讀課文,了解內容

            1、自由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讀通語句。

            2、師檢查生字自學情況。

            3、小組討論:養羊人一共丟了幾次羊?為什么丟羊?(兩次。羊圈破了個窟窿。)

            三、精讀課文,理解內容

            1、課文哪幾個自然段是講丟羊的?

            2、自由讀第1~4自然段,思考:養羊人丟了一只羊,為什么還會丟第二只?

            3、同桌互議。

            4、集體交流:

            (1)羊圈破了個窟窿。

            ①出示生字卡片“窟窿”,指名讀,注意“窿”讀輕聲。“窟窿”是指洞。

            ②齊讀第1自然段第三句話。

            ③第三句講了丟羊的原因,那前兩句講了什么?引讀前兩句。

            ④理清這三句話之間的聯系。

            (2)街坊勸告,他不聽。

            ①“街坊”是指鄰居,注意“坊”讀輕聲。

            ②街坊是怎么勸的?指名讀,讀出勸告的.語氣。(引導評議,齊讀)

            ③養羊人是怎樣說的?你猜他心里會怎樣想?互相討論,指名讀句子,評議。(讀出他的無所謂,毫不在意)

            ④你看,好心的街坊情真意切,養羊人卻漫不經心,不聽勸告。同桌分角色朗讀。(指名讀,評議)

            (3)指名讀第4自然段,引導思考:為什么要讀好兩個“又”字?聯系第1自然段,想一想。

            剛才我們學習的片段,如果用題目中的兩個字來概括,就是(亡羊)。

            5、第二次丟羊后,養羊人又是怎么想、怎么做的?自由讀第5自然段,畫出有關句子。

            (1)養羊人是怎么做的?出示投影,看圖說話。

            (2)指名讀文中句子。

            “趕緊”能去掉嗎?為什么?(不能,因為“趕緊”能體現出養羊人改正錯誤的急迫心情。)“堵上、結結實實”說明了什么?(說明養羊人很認真,把羊圈修得很好。)

            (3)養羊人為什么會這么做呢?引讀描寫他心理的句子。(指導讀出后悔之情)

            (4)將這句話換一種說法。(要是……就……/如果……就……)

            (5)但是他轉念一想,現在修還不算晚,為什么?從哪里看出來的?(從此,他的羊再也沒丟過。)

            四、體會寓意

            1、分角色朗讀全文,揭示寓意。

            由此可見,像養羊人這樣犯了錯誤,只要(),就()。

            2、在生活中,也常常發生類似的事。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談談看法。同桌互議,再指名交流。(眼睛近視、沙塵暴、環境污染……)回家后將這個故事講給父母聽聽。5、“亡羊補牢”是什么意思?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么道理?

            五、指導書寫

            1、出示生字“牢、告、鉆、勸”。

            2、生交流識記方法。

            3、師范寫,生練習。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啟發談話,導入新課

            啟發談話:(出示《揠苗助長》插圖)請同學們觀察這幅圖片,誰知道這幅圖片講的是一個什么故事?(學生回答)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揠苗助長》。6、填一填。

            “揠”的意思是。

            二、初讀課文,自主識字

            1、學生自由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語句。

            2、師檢查生自學生字情況。

            3、再讀課文,讀準字音。

            三、熟讀課文,理解感悟

            1、自由朗讀課文,思考:你知道了什么?

            出示:古時候有個人,因為希望禾苗,就把禾苗,結果。

            2、指名讀第1自然段,思考:這個人為什么那么焦急地讓禾苗長高?

            (1)出示:第1句話。從哪些詞可以看出他很焦急?(巴望,天天……)聯系生活實際,引導學生理解“巴望”。

            (2)指導朗讀,讀出渴望語氣。(“一天,兩天,三天”讀得越來越快,“一點兒、焦急、轉來轉去”等詞語重讀。)

            3、默讀第2~4自然段,思考:他想了個什么辦法?成功了嗎?

            (1)出示:第2自然段,體會“筋疲力盡”。指導抓住“一棵一棵”“從中午一直忙到太陽落山”理解“筋疲力盡”的意思,并引導學生想象種田人一棵一棵拔苗時會說些什么。從而體會種田人為了幫禾苗生長,很賣力。

            (2)出示第3自然段,抓住“一邊喘氣一邊說”“沒白費”等詞體會種田人“愿望”實現后的喜悅。

            (3)出示第4自然段,體會“禾苗都枯死了”,為什么會發生這樣的情況呢?

            (禾苗需要慢慢生長,人為破壞了它的生長規律,自然就枯死了)

            4、拓展討論。

            假如你是這個人的鄰居,看到他拔禾苗,你會對他說些什么呢?(自由發言)

            5、你能用自己的話說說對“揠苗助長”的理解嗎?(不顧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急于求成,反而會把事情辦壞)

            6、生活中,你遇到過這樣的情況嗎?那你有做過類似的事情嗎?

            四、指導書寫

            1、學習“筋”“疲”兩個生字。教師范寫,指導兩字的占位及筆順,“疲”字偏旁“疒”要先寫“廣”再寫兩點。

            2、學生描紅,教師巡視指導。

            3、口頭擴詞,加強記憶。

            [教學板書]

            12寓言二則

            亡羊補牢想法已經丟后悔

            做法不補趕快堵

            結果又丟再沒丟(未為遲也)

            揠苗助長巴望——長得快

            辦法——往高拔

            結果——全死了(不能急于求成)

            [教學反思]

            《寓言二則》中的兩篇寓言故事,通俗易懂,故事情節簡明有趣,但寓意深刻。教這兩篇課文時,我采取的教學思路是:結合生活實際來體會寓言故事所揭示的深刻道理。在教學時,我采用了逐步深入的方法來引導學生把握故事的情節,理解故事的含義,分析故事中人物的心理,效果不錯。

          寓言的教案11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的13個生字。能正確讀寫“掩耳盜鈴、鈴鐺、守株待兔、樹樁、樂滋滋、鋤頭”。

            2.朗讀和背誦課文。抄寫《守株待兔》最后一個自然段。

            3.理解寓言故事的內容,懂得對意外的收獲不要存僥幸的心理,做事要老老實實,成功要靠誠實的勞動。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揭示課題、解題

            1.以前我們學過哪些寓言?

            2.“寓言二則”的“則”是什么意思?寓言有什么特點?(用一個短小的故事說明一個道理或諷刺某種人。寓:寄托、包含的意思。言:講道理。)

            3.這節課我們來學習“掩耳盜鈴”這則寓言。教師板書:掩耳盜鈴。

            4.通過預習,誰知道“掩耳盜鈴”中的“掩”、“盜”是什么意思?“掩耳盜鈴”是什么意思?(捂住自己的耳朵偷鈴鐺。)

            二、明確學習目標

            投影出示學習目標:

            1.通過自學,掌握“掩耳盜鈴”這則寓言中的生字、新詞。

            2.結合插圖、動畫片理解故事內容,懂得這則寓言的寓意。

            3.能用自己的話說出成語“掩耳盜鈴”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讀背誦這則寓言。

            (讓學生知道本節課的學習目標,對所學內容做到心中有數。)

            三、課堂自學,整體感知課文

            1.投影出示自學要求:

            (l)借助拼音把課文讀通順。

            (2)把本課的生字、新詞在課文中勾出來讀幾遍。

            (3)再讀課文,勾出不明白的'詞語、句子。

            (4)熟練地讀課文。

            2.學生自學。

            3.檢查自學情況。

            (1)讀帶生字的詞語卡片,糾正讀音。

            (2)指名試讀課文。

            4.思考: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

            四、理解課文內容

            1.自由讀課文。

            2.分小組討論:故事的起因是什么?經過怎樣?結果又怎樣?指名說一說討論結果。

            3.重點理解第二自然段。

            (1)“明明知道”是什么意思?偷鈴人明明知道什么?學生回答后,教師板書:

            明明知道只要……就……

            (2)在書上勾出含有“只要……就”的句子齊讀。

            (3)指名用“只要……就”口頭造句。

            (4)那個人明明知道用手碰鈴鐺的后果,他不但沒有就此打消偷鈴的念頭,而是想出了一個辦法。

            ①投影出示課后思考練習第一題第(1)小題:掩住自己的耳朵,伸手去偷鈴鐺的人是怎么想的?他的想法對嗎?為什么?學生在書上勾出寫偷鈴人怎么想的句子讀一讀。

            ②這句話里用了一個關聯詞語,是哪個關聯詞語?“掩住”是什么意思?這句話還可以怎么說?(如果把耳朵捂住,響聲就聽不見了。)

            ③那個人用手捂住自己的耳朵,他就聽不見鈴聲了。但是他能捂住別人的耳朵嗎?別人還能聽見鈴聲嗎?

            (5)他認為自己的想法很好,自己很聰明,于是就按這個想法去做了,結果怎樣?(學生回答后教師板書:還這么做剛……就……課文中的插圖所描繪的就是這個結果,指名說出圖意。)

            (6)那個人一開始就“明明知道”盜鈴的后果,為了達到目的,他想出了一個自己認為很好的辦法。可事實證明,他只是“自作聰明”,他的做法在別人看來是“十分愚蠢”的。(板書:自作聰明,十分愚蠢)(關鍵在于他捂住了自己的耳朵,而無法把別人的耳朵也捂住。)

            (7)指導朗讀。

            ①指名讀第二自然段,注意讀出自作聰明的語氣。

            ②齊讀全文,注意朗讀時要把盜鈴人自作聰明的愚蠢表現出來。

            五、揭示寓意,總結擴展

            1.投影出示思考題:

            (1)掩耳盜鈴的人愚蠢可笑在什么地方?

            (2)你應該從他身上吸取什么教訓?

            (3)這則寓言告訴人們一個什么道理?

            學生分組討論后,指名回答。

            2.同桌總結,用自己的話說說成語“掩耳盜鈴”的意思。

            3.總結擴展。

            想一想,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有沒有類似“掩耳盜鈴”的事?聯系學習、生活實際,談談感想,學生討論后自由發言。

            六、布置作業

            1.抄寫、熟記本課生字所組成的新詞。

            2.用“只要……就……”造句。

            3,把“掩耳盜鈴”這則寓言講給家長聽。

            4.背誦《掩耳盜鈴》這則寓言。

            第二課時

            -、揭示課題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掩耳盜鈴》這則寓言,同學們很喜歡,誰能說一說這則寓言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學生說)能把課文背下來嗎?(指名背)

            這節課我們學習第二則寓言《守株待兔》。

            (板書課題。“株”、“待”二字帶拼音)

            “株”指什么?“待”又指什么?這則寓言又告訴我們什么道理?老師相信同學們通過自己的學習能解決這些問題。

            二、根據上節課的學習,確立學習目標

            (或出示上節課學習目標投影、由學生自己訂本節課學習目標。)

            三、課堂自學,整體感知全文

            1.提出自學要求,布置自學。

            (投影出示自學要求。)

            ①借助拼音,把課文讀通順。

            ②勾出生字詞,多讀幾遍。

            ③在不懂的字詞或句子后面做上記號。

            ④思考題目“守株待兔”的意思。

            ⑤完成學習任務后同小組交流。

            2.檢查自學情況。

            ①出示字詞投影片檢查字詞的讀音及詞語理解。

            ②指讀課文。(正音通句)

            ③指名說出題目的意思。(株:樹根或樹樁。待:等待。題目的意思是說:守在樹樁旁等待,希望再得到撞死的兔子。)

            3.激發學生情趣。讓學生看《守株待兔》動畫片,思考: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

            四、理解課文內容

            1.第一二自然段。

            (1)過渡:那只兔子是怎樣死的?

            (抓住“不知怎么的”、“一頭撞到”,理解兔子撞樁而死完全是偶然的。)能讀出這個意思來嗎?(學生試讀)他為什么這樣樂滋滋的?(“沒花一點兒力氣”、“自撿”)他還會想什么?(啟發想象)能讀出這個種田人此時的心情嗎?(試讀)

            2.第三自然段。

            (1)如果你碰到這種事該怎樣想,怎樣做?

            (事情完全偶然,不必專門等這件事再發生,該做什么事做什么事。)

            (2)這個人是怎么做的?(“整天坐在”,“等著”,“看看有沒有……”)

            當時他會怎么想?(著急、盼望、失意。)學生想象。如果你看見了,會怎樣勸他?

            3.事情的結果是怎樣的呢?對事情的這個結果你感到怎樣?(可笑)能讀出這個意思來嗎?(學生讀)

            五、揭示寓意,總結擴展

            1.討論:《守株待兔》這個故事告訴了我們一個什么道理?(不能存僥幸心理,希望得到意外的收獲,要主動地努力去做。)

            2.“守株待兔”是一個成語,就是從我們所學的這個寓言故事中來的,誰能用自己的話說說這個成語的意思?

            3.在日常生活中有沒有類似的現象發生過?你是怎么做的?以后應怎么做?

            六、布置作業

            1.熟記生字詞。

            2.熟讀課文,背誦課文。

          寓言的教案12

            教學目標

            ①理解寓言的含義,人生寓言教案設計。

            ②正確地把握人生態度,對待人生際遇。

            ③感受優美的語言,學習精美的表達。

            教學重點

            ①理解寓言含義。

            ②學習精美的表達。

            課前準備

            ①查字典、詞典,掃除字詞障礙。

            ②預習課文內容。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白兔和月亮》:

            ①介紹寓言。②解讀寓意。

            ③引導學生自相對照,把握人生態度。

            教學設計

            一、導入

            人們只要做事,就必然有得有失,得與失將會伴隨我們今生今世。有俗語說:“有得必有失。”其實,有失也必有得。明智的,隨遇而安,得失不驚,心寬體胖,處世瀟灑;癡妄的,追名逐利,患得患失,意亂心迷,生身受累。我們應當怎樣把握自己的人生態度?《白兔和月亮》是一面透亮的鏡子。

            (1出示課題。2介紹寓言。3朗讀。

            4疏通文意。5感受語言。)

            二、研讀課文

            1、整體感知

            ①感知內容

            a.這則寓言講了一個什么故事?

            設計目的:掌握課文內容。要求學生完整地復述課文。

            b.白兔賞月的心態前后有什么不同?為什么會有這種變化?

            設計目的:了解身份的改變對于心態的`影響。第一問,要求學生用課文中的相關詞語回答。

            c.白兔在得到月亮之后為什么會患得患失?

            設計目的:理解占有欲在作祟。

            d.這則寓言給了我們一個什么啟示?

            設計目的:理解寓意。

            (以上問題難度不大,在充分討論的基礎上,教師略加點撥,學生可以自己完成。)

            ②感知語言

            (這則寓言的語言很精美,教師要引導學生仔細品味、賞析。)

            例如,“慧心”“風韻”“閑適”“繃”等用詞很精當。對稱的句子也很精美,“或是無憂無慮地嬉戲,或是心曠神怡地賞月”“烏云蔽月,她便緊張不安,惟恐寶藏丟失;滿月缺損,她便心痛如割,仿佛遭了搶劫。”

            (除讓學生分析上述詞語的妙用之外,還可讓學生從課文中找出其他有關的詞句再作分析,并讓學生試著仿寫,教案《人生寓言教案設計》。)

            2、問題研究

            ①找出故事情節中的兩次轉折。(把握結構)。

            ②白兔最終要求諸王之神撤銷決定說明了什么?

            讓學生理解白兔慧心未泯。

            ③這則寓言提到了人類有什么含義?(寓言的諷刺意義。)

            ④(辯證思維)擁有財產就一定患得患失嗎?而一無所有才心安理得嗎?

            3、自我反思

            ①我們應從白兔身上學到什么?

            ②你是否有過患得患失的現象?原因是什么?

            ③我們應怎樣把握自己的人生態度?

            三、作業

            ①完成“研討與練習”相關作業。

            ②預習《落難的王子》。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落難的王子》:

            ①理解寓言的深刻含義。

            ②與《白兔與月亮》比較閱讀。

            教學設計

            一、導入

            同學們,上節課我給大家講過,大凡做事,就必然有得有失。我們要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把握好生活中的得與失。不僅如此,我還要告訴大家,“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旦夕禍福”。人生在世,注定要同困難、挫折甚至災難打交道。對此,我們要做好充分心理準備。今天,我們再來學習另一篇寓言故事《落難的王子》,它可能給我們帶來足夠的警示。

            二、朗讀、默讀課文

            仔細推敲課文所表現的中心思想,認真揣摩故事情節與中心的關系。

            三、研讀課文

            1、整體感知

            這則寓言故事寫得很深沉,不僅在主題的表現上發人深省,而且在情節的編排上也很具典型性,有普遍的現實意義。教師應組織學生就以下問題展開討論。由于學生閱歷有限,有些問題沒有直接體驗,教師要很好地引導,還是應從現實生活中找到實例,加以印證為好。

            討論題:

            ①這篇寓言說了個什么故事?

            要求學生熟練地復述課文。

            ②這篇寓言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

            可指導學生從課文中找到相關句子。

            ③“我”在情節的發展中起什么作用?,

            [提示]:線索人物。王子落難全過程的見證人。

            ④“天哪,太可怕了,這件事落在我頭上,我可受不了!”這句話在課文反復出現過三次,都是在什么情況下出現的?有什么意義?

            [提示]這句話表現了一個旁觀者對不幸者的嘆息。第一次是王子對天災人禍的消息而言;第二次是“我”對王子更多內容請訪問:中國 《人生寓言教案設計》

          寓言的教案13

            【教學設計A

            創意說明:閱讀構思精巧、富有文采的寓言,切不可敷衍了事。隨便讀一讀、說一說寓意還遠不夠,要引導學生關注故事本身,矯正過去不恰當的閱讀方法。本設計的做法是創造性復述。

            教學步驟:

            一、自讀課文,請兩閏同學分別復述寓言第一、二則。

            二、眾口評說兩位同學的復述,明確復述的基本要求:完整準確、突出要點。

            第一則必須抓住文中富有表現力的詞語:“獨具慧心”“行家”“慧心未泯”“舉世無雙”等詞語勾畫出了白兔的形象;“無憂無慮”“心曠神怡”“各具風韻”“閑適”“牢牢盯著”“緊張不安”“心痛如割”“險象迭生”“得失之患”等詞語用對比手法,描寫了白兔得到月亮前后賞月時的不同心態;“慷慨”一詞兩次出現,形成了文章兩處轉折;第一次“慷慨”打破了白兔的寧靜,推動了情節的發展;第二次“慷慨”給人留下了一個啟迪,造成白兔患得患失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就隱藏在這個“慷慨”里。第二則必須領悟到作者構思的奇妙:作者把極端脆弱之人擬定為王子,又極寫他脆弱,所遭厄運突如其來不說,又極寫其兇險,作者還借王子之口傳達出寓意,借“我”與王子類似的經歷告訴人們故事的普遍性,對人很有啟發。

            三、以《白兔和月亮》為例,嘗試創造性復述。

            1、討論,探究:怎樣才能把這個故事復述得引人入勝呢?

            明確:根據文中的描述想象白兔的語言、動作、神情、心理等,用形象通俗的口語來講述,可以使故事更具體,更有吸引力;依照文章詳寫第一個轉折的方法處理第二個轉折,可以增強情節的曲折性;依照許多寓言的形式給課文補充一個概括寓言蘊含的哲理的結尾,可以方便聽眾理解。歸納:慣用的方法是變略為祥,變平直為曲折,變單純為豐富,變書面語為口語,變“死”的語言為“活”的表演,當然所有的形式都要注意表達的技巧。

            2、遷移,實踐:創造思維和語言表達技巧練習:寓言結尾說“白兔終于去拜見諸神之王,請求他撤銷那個慷慨的決定”,“終于”一詞可見她內心思慮之久,悟理之徹,你能把她說服諸神之王撤銷決定的情形繪聲繪色地表演出來嗎?

            四、創造性復述《落難的王子》

            提示:可拓展思維的點:多愁善感的性格、突遭厄運時的心理及行動、在磨難中表現出的非凡的勇氣、大徹大悟后的豁達等。可訓練表達的點;倒敘的方式、“我”的角色變換及“我”的心理描寫等。

            【教學設計B】

            創意說明:設問式研讀意在培養學生獨立閱讀寓言故事的能力。善讀寓言故事,就是要善于從故事中讀出盡可能多的東西,獲得盡可能多的收益,因此不妨多問幾個為什么,從各個角度問,你很快就會發現,看似淺顯的文章實則蘊含著深意,淺文深讀往往能給人意外的驚喜。

            教學步驟:

            一、簡介寓言文體知識。說說你熟知的寓言故事,進一步認識寓言在簡短的故事中寄寓著深刻的道理的文體特點。我們如何能從簡短的故事中讀出它寄寓的深刻的哲理呢?

            二、學法介紹:設問式研讀。設問式研讀就是在研讀課文時善于從字里行間發現問題,巧妙設置問題,從而開啟自己對文章深層次的思考和理解。

            老師示例《白兔和月亮》:我讀這篇文章發現了許多的“兩”,我可設計這樣一組問題:

            就詞語設問:兩個“慷慨”、兩個“慧心”——兩次出現的意思有什么細微差別?就內容設問:兩種心境——同是賞月,白兔得到月亮前后心境為什么會完全不同?什么情況下能做到相同?就結構設問:兩處轉折——文中有哪兩處轉換?各起什么作用?就哲理設問:兩種關系——主人與奴隸是否是絕對的?就形象設問:兩個人物——白兔和諸神之王與我們生活中的哪些人有相似之處?就寓意設問;兩種人生態度——白兔對待非分之財的態度和人類有何不同?

            三、學法實踐:用設問式研讀法獨立閱讀《落難的王子》,可參考老師示例,也可自主設問,能引發你對課文深層次的理解就行。

            【教學設計C】

            創意說明:寓言雖短,寄寓的人生哲理卻深,一則寓言往往給人多方面的啟示。自主閱讀寓言,不同的人體會并不一樣。“悟折理,寫警句”的教學創意著眼于學生思維能力的訓練,同時兼顧了語言表達能力的提高。

            教學步驟:

            一、反復朗讀課文,感悟文中哲理。同學們自主學習,用自己的話說說從文中獲得了哪些啟示。教師點示:要想真正讀透一篇寓言,汲取其中的思想精華,必須從不同的角度去讀。

            二、請同學們把感悟到的哲理用簡潔精練的警句形式表達出來。教師示例:《白兔和月亮》給我的'啟示是:有時擁有是一種痛苦,放棄反而帶來樂趣。學生發言借用前人的也行,原創的最好。

            三、根據自己的知識積累和生活閱歷,舉一兩個例子來論證警句的普遍意義。

            四、素材積累:有關得失、財富、厄運的警句及相關典型論據。

            【資料整合平臺】

            1、有關寓言

            寓言通常是一種有寓意的小故事。清人宣穎之為“寄寓之言”,王先謙解作“言在此而意在彼”,都揭示了寓言的特點。“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舉類邇而見義遠。”它的使命在于揭示真理,總結教訓,諷刺丑惡;特別需要揭露人們接觸到卻未曾意識到的荒謬。寓言雖是小道,作者卻也須有干預現實的膽略和洞燭人生的識見。許多大家都是寫寓言的好手。伊索、拉·封丹、克雷洛夫這些寓言作家姑且不說,意大利偉大的科學家、藝術家達·芬奇曾以科學家的思維和藝術家的激情創作

            一百多篇寓言,德國啟蒙運動的杰出代表、戲劇家和美學家萊辛同時也是杰出的寓言家,俄國文學巨人列夫、托爾斯泰、美國作馬克·吐溫都寫有相當精彩的寓言,鳊大詩人泰戈爾、黎巴嫩詩人紀件倫也擅長寫寓言性的哲理詩。

            2、課文擴讀材料

            (一)飛蛾與燈焰

            燈焰如豆,青煙裊裊。

            一只蛾子向他飛來,背后的粉墻上立刻映上了一個如盤的身影。

            “瞧!人粗都說你渺小,這完全是不實之詞!”燈焰跳動著把那影子指給蛾子看。

            “我真有那么大?”蛾子激動不已,可又半信半疑。于是,慢慢向粉墻飛去,她想把自己的形象看得更清。

            立即,影子變小了。

            “嘿!你怎么不相信一個誠實的人的話呢?你要真正看清自己的形象,必須站到我這個位置才行。”燈焰以智者的身份勸諭道。

            蛾子反身向燈焰飛來,粉墻上的影子頓時又變大了。

            “來呀,快靠近我,靠近些,再靠近些……”燈焰熱情地伸長胳膊。

            蛾子扭頭看看粉墻上那如盤的身影,動情地撲向燈焰。

            燈焰猛地一亮,霎時又恢復了常態。

            飛蛾不見了,墻上的影子也不見了。

            (選自《中國二十世紀寓言選》作者:凡夫)

            (二)塞翁失馬(原文略)

            使用建議:這兩則課外寓言,一今一古。當代寓言《飛蛾與燈焰》形象生動,描寫傳神,有文采,可用為《白兔和月亮》的比讀材料。重點放在引導學生從主觀上理解痛苦產生的根由:白兔因有自知之明而受到肯定,飛蛾因無自知之明而招致毀滅。《塞翁失馬》包括的禍福觀(即福禍可以轉化,在特定

            條件下好事可能變成壞事,壞事也可能變成好事)與課文的寓意有相通之處,可作為課文的引申材料。

          寓言的教案14

            教學目標:

            1、會認10個生字,會寫9個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默讀課文,能在讀中悟出故事的寓意:做事不可急于求成;對意外的收獲不要存有僥幸心理。

            3、能把故事講給別人聽。

            教學重難點: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寓意。

            教學課時:兩課時

            教學準備:生字詞語卡片、課件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提問:你讀過寓言故事嗎?你能舉例說說嗎?

            小結:寓言中的“寓”是寄托的意思,言,講道理。寓言就是用比喻的手法講一個有趣的小故事,用來說明一個深刻的道理,使人受到教育和啟發。今天,我們學習的課文是《寓言二則》,二則就是兩篇的意思,

            齊讀:揠苗助長 守株待兔

            現在我們學習第一篇《揠苗助長》。板書:揠苗助長 (齊讀課題)

            二、學生自讀課文,標畫出文中生字新詞。

            1、自讀課文,圈畫生詞

            2、指讀課文,糾正讀音

            3、課件出示,認讀生詞

            三、細讀課文,領悟寓意。

            1、課文寫的是誰?干什么?結果怎樣?

            2、這個種田人為什么要這樣做?你是從那些詞語中看出來的?

            課件出示:課后讀讀想想

            理解巴望、焦急的意思

            3、這個種田人使用的辦法好不好呀?為什么?

            4、課件出示:禾苗為什么都枯死了呢?小組討論、匯報。

            5、這個人的問題出在哪兒了呢?

            四、小結

            1、歸納、明確寓意。

            這則寓言告訴我們做事情要遵循規律,不能違背規律,急于求成的道理。

            2、我想對種田人說……

            板書設計:

            起因:想讓禾苗長得快些

            揠苗助長 經過: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

            結果:禾苗都枯死了

            做事要遵循事物自身的規律

            第二課時

            一、課件出示,這幅圖用哪個詞語?

            1、板書課題

            這節課,我們一起再來學習這則寓言故事

            2、齊讀

            二、初讀課文,自主識字

            1、學生自由輕聲讀課文,注意把生字的音讀準

            2、課件出示(竄出來 樹樁 撞死 鋤頭 莊稼 樂滋滋 )指名讀,齊讀。

            3、質疑:根據這個課題,你能想到什么? 帶著問題,再次讀文。

            三、深讀課文,明白寓意

            種田人守呀守,等呀等,結果呢?在文中找到畫下來?

            匯報:

            板書:莊稼全完 野兔沒來

            (一)研讀課文,知道不勞動是不會有收獲的

            1、田里的莊稼怎么會全完的呢?請你找一找,課文中哪句話告訴了我們原因,把它用橫線畫下來。

            2、學習句子:從此他丟掉了鋤頭,整天坐在樹樁旁邊等著,看有沒有野兔再跑來撞死在樹樁上。

            (1)自由讀讀句子,比較句子,看看從這句話我們可以知道什么。

            (2)交流

            (3)朗讀指導

            寓言的朗讀和其它課文的`朗讀有點不一樣,它就好像在講一個笑話故事,聽老師來讀一讀

            (4)小結:種田人整天什么農活也不干,也難怪,他的莊稼全完了!

            3、學到這兒,你明白了什么?(板書預設)不勞動是不會有收獲的

            (二)研讀課文,知道不能憑著運氣生活

            1、通過剛才的學習,我們知道了,因為沒有勞動,所以莊稼全完了,可是他整天都在傻等,怎么又沒等到野兔呢?

            2、理解“竄”,“竄”是什么意思?筆直地向前跑,能叫“竄”嗎?究竟怎樣的跑才叫“竄”?(“竄”就是沒有方向地亂跑)

            3、什么原因,野兔要這么慌亂地從樹林里跑出來,四人小組想象野兔“竄”的種種原因

            小結:你們剛才說的種種情況確實都有可能發生,但是因為這些原因,野兔每天從樹林里竄出來就撞死的可能性大嗎?

            4、種田人意識到這一點了嗎?從哪里知道?能給 “樂滋滋”換一個詞嗎?

            5、朗讀指導:想到今后每天都能撿一只野兔,種田人更是開心極了,你能把他心里想的這句話讀好嗎?指導朗讀

            6、因為有了一次意外的收獲,種田人便希望每天都能碰到這樣的好運氣,正因為有了這種不切實際的想法,所以從撿到兔子的那天起,他便一直坐在樹樁旁傻等(課件: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一個星期后……一個月后……)每天,他就是在那兒撞上的運氣,可直到最后,他還是沒再等到兔子

            7、學到這兒,你又明白了什么?(板書:不能靠碰運氣過日子)

            (三)現在,你想對種田人說些什么,請你把自己想說的話交流交流。

            小結:靠碰運氣是不可能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的,只有實實在在去做,才能有收獲。

            (四)布置作業

            板書設計:

            白撿野兔 高興

            守株待兔 丟下鋤頭 幻想 別把偶然當必然

            再沒撿到 一場空

            莊稼全完 愚蠢

            (五)課外閱讀:

            公雞真聰明

            公雞在路上遇見了狼,狼暗暗高興,心想:可以吃到雞肉了。

            狼問:“好朋友,你上哪兒去?”

            公雞說:“看朋友去。”

            狼問:“我們倆一起走好嗎?”

            公雞說:“怎么是兩個?后面還有一只狗呢!”

            狼一聽,趕忙逃走了 。

          寓言的教案15

            教學目標

            ①通過分析故事情節,感悟人物形象,歸納寓意。

            ②多角度概括寓意,培養發散思維能力。

            ③學會把寓言與生活結合,指引正確的人生道路。

            教學重點

            通過分析故事情節感悟人物形象,歸納寓意。

            教學難點

            多角度概括寓意。

            教學設計

            一、導入

            1、幻燈片1:寓言是智者的語言

            以蘇代用“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故事成功勸說趙王退兵來說明用寓言來說理往往能取得極佳的效果。

            2、回憶以前學過的寓言,用自己的話簡單地說一下寓言的特點。

            寓言是一種短小精悍的文章,往往用虛構的故事或者擬人的手法來說明某個道理。(板書:短小精悍虛構擬人寄寓哲理)

            3、推薦一位專門講寓言的智者伊索。幻燈片2:伊索介紹

            4、揭示課題《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獅子》,它們都選自古希臘著名的寓言集《伊索寓言》。幻燈片3課題

            二、學習《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一)整體感知:集體朗讀《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認識赫耳墨斯。

            1、學生介紹赫耳墨斯,分析赫耳墨斯形象。幻燈片4:赫耳墨斯圖像

            他父親是宙斯,天上地位最高的神,傳說赫耳墨斯多才多藝,是眾神的.使者,掌管商業、交通,首創字母、數字、天文學,發明古代的豎琴,并把種植橄欖樹的技術傳給人類。

            引導:課文結尾說“這個故事適用于那些愛慕虛榮而不被人重視的人”也就是說赫耳墨斯是這樣一個人,我們同學同意課文的說法嗎?

            (二)研讀討論:剛才同學能從寓言情節入手分析得出自己對人物的感悟,非常好。可是還有一些情節沒有去體會。默讀課文,尋找新的發現。

            1、赫耳墨斯為什么先問宙斯雕像的價錢,而不直接問自己的價錢?

            2、“赫耳墨斯又笑著問道”,這是一種怎樣的“笑”?

            幻燈片5:從赫耳墨斯下凡的目的看出他愛慕虛榮;從“笑著問道”看出他連宙斯、赫拉也看不起,妄自尊大;從他的想法更看出他自命不凡;而只能作個饒頭的回答,則無異于給他一記當頭棒喝,對他是個絕大的諷刺。通過這樣的故事情節,人物的缺點錯誤越來越明顯了;而情節結尾的出乎意料,更造成了極強的諷刺效果。明確寓言寫作上的特點:寓言有辛辣的味道,帶有諷刺意味;結尾往往出乎意外,而又在情理之中,這種情理,又恰恰是寓意之所在。

            帶著感悟再次朗讀課文,讀出生動的語氣。

            (三)歸納寓意。

            1、引導:假如你是赫耳墨斯,聽了雕像者最后的回答,你會受到什么教育?

            2、寓意的歸納有以下幾種形式,學生依次一一回答。幻燈片6:

            寓言諷刺了……

            寓言告誡我們不要……

            寓言啟示我們應該……

            三、合作學習《蚊子和獅子》

            現在我們用剛才的思路來分析第二則。

            1、默讀課文,分析蚊子的形象。

            2、根據你的理解,你覺得哪些情節可以不寫或者略寫?可是課文為什么這么寫呢?

            3、幻燈片7:A.我不太懂,請教大家B.我讀懂了,告訴大家C.我有異議,請求評判

            應討論的問題:1、蚊子對獅子的挑戰為什么要詳寫?

            2、為什么在“蚊子戰勝了獅子,就吹著喇叭、唱著凱歌飛走了”還要加上被蜘蛛網粘住這個情節?明確:情節不同,寓意也會有不同。

            歸納寓意時,讓學生說說喜歡哪一種歸納寓意的形式,明白寓言帶有一定的諷刺勸誡意味,以反面說理為主要形式,但讀者也要從正面明白道理。

            歸納寓意后,提示異議:同學們還能從這則寓言里得到更多的啟示嗎?明白寓言像一個魔袋,能從里面取出更多的東西。小組討論。

            學生練說后出示幻燈片8:

            1.蚊子戰勝了獅子,但蜘蛛卻戰勝了蚊子,說明一物降一物。

            2.蚊子雖戰勝了森林之王獅子,卻敗在蜘蛛手里,說明強中自有強中手。

            3.雖然蚊子是偶然撞在蜘蛛網上,但它的失敗也是驕傲的必然結果,說明偶然之中有必然。

            4.蚊子是很聰明,但也有失敗的時候,說明智者也未必常勝。

            5.蚊子飛到獅子面前,對他說:“我不怕你。”激勵我們要敢于挑戰強者。

            如果從局部看,還能有這樣的啟示:

            6.“是用爪子抓,牙齒咬嗎?我比你強得多。”告訴我們只要以己之長攻敵之短照樣以弱勝強。

            7.“蚊子吹著喇叭沖過去”進攻獅子,啟發我們競技的時候營造氣勢,為自己助威很重要。

            8.“蚊子戰勝了獅子,又吹著喇叭,唱著凱歌飛走,卻被蜘蛛網粘住了。”警示我們危險常在麻痹大意時發生。

            9.蚊子臨死前的嘆息,說明它已悔悟,但生還希望渺茫,警告我們有些錯誤即使很小,也會產生嚴重后果,甚至丟了性命。

            帶著感悟朗讀課文,讀出蚊子的自信與驕傲。

            四、生活體驗,學會運用寓言。

            我們也會在生活中碰到類似的事,你會把它跟寓言聯系起來嗎?

            幻燈片9:D.我會反省,告誡自己E.我會運用,勸說別人

            學生練說:什么情況下,怎樣告誡自己或勸說別人。

            設置情境:考試順利時,考試失利時;朋友自命不凡時;……

            通過練習明確:寓言是用文字畫的漫畫,是漫畫了的生活。如果我們讀寓言能夠做到“有則改之,無則加勉”,也就不辜負那些編寓言的智者了。

            五、推薦名著。寓言確實是一種很好的故事,這么好的故事同學們還想不想再看?可以到《伊索寓言》這本名著中去看。幻燈片10:介紹《伊索寓言》。

            幻燈片11:以寓言自省,以寓言勸人,讓我們少走彎路,讓我們多長智慧。

          【寓言的教案】相關文章:

          寓言的教案01-05

          《寓言》的教案06-27

          《寓言》教案07-24

          《寓言》教案(薦)08-27

          寓言優質教案01-20

          寓言的教案【精】01-22

          《寓言》教案【推薦】11-18

          《寓言》教案【熱門】11-23

          【薦】《寓言》的教案07-01

          《人生寓言》的教案03-25

          国产精品好爽好紧好大_亚洲男人综合久久综合_欧美福利电影a在线播放www_国产精品99久久精品无码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中文在线 | 亚洲免费高清性爱在线 | 日本乱偷中文字幕久久久久 | 日本一道本高清一区二区 | 尤物国产在线一区视频 | 亚洲中文字幕欧美高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