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多方面協調,聯合市財政局,幫助新疆眾力商貿農產品有限公司、庫爾勒長匯香梨開發有限公司、庫爾勒市金圣合商貿有限公司、庫爾勒新豐普惠棉業有限公司、庫爾勒瑞源乳業有限責任公司、庫爾勒盛裕泰果品公司、庫爾勒市普惠胡楊林旅游度假村有限責任公司等企業申請了自治區鄉鎮企業(農產品加工企業)貸款財政貼息資金項目,及自治區農產品加工企業發展專項補助資金項目。幫助新疆巴州都市春天(農家樂)發展有限公司和巴州龍果餐飲有限公司申報了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點項目。
幫助和扶持庫爾勒瑞源乳業有限責任公司和庫爾勒利華棉業股份公司2家企業取得了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資格,截止目前,我市的國家級龍頭企業已達3家。20xx年,共為企業爭取到項目資金176萬元,目前項目資金已全部到位。
(八)開展科技培訓,提高農民科技水平
結合春耕備播,廣泛開展送科技下鄉和培訓活動。認真組織開展科技培訓工作。共舉辦各類實用技術培訓班88期,培訓人員22000余人次,其中農牧民黨員干部1100人次,印發各類培訓資料16000余份,發放棉花栽培技術資料2000余份,科普資料40000余份,播放科技錄像片(含VCD)100余場。
開展了循環農業科普新疆行巴州站庫爾勒分站活動,通過開展現場咨詢、開辦現場會、知識講座,為農民破解農業種植方面的難題,同時把農民最需要的農業種植、管理技術送到田間地頭。
(九)落實各項惠農政策,加大監督力度
加強對補貼資金的監管,堅決杜絕了抵扣、擠占、挪用補貼款現象的發生。20xx年自治州下達我市農作物良種推廣補貼面積55.53萬畝,補貼資金823.9萬元,其中小麥良種推廣補貼面積3.23萬畝,補貼資金48.45萬元;玉米良種推廣補貼面積1.81萬畝,補貼資金18.1萬元;棉花良種推廣補貼面積50.49萬畝,補貼757.35萬元。自治州下達我市農資綜合直補面積3萬畝,補貼資金315萬元。
我市科學制定農機購置補貼實施方案和資金分配方案,根據產業結構合理分配農機購置補貼資金。20xx年,共下達中央農機購置補貼資金1150萬元。截止目前,已執行中央農機購置補貼資金1149.99萬元,其中:執行拖拉機補貼資金709萬元,各類配套農具補貼資金440.99萬元。共補貼拖拉機529臺、耕整地機械352臺、種植施肥機械803臺、田間管理機械344臺,收獲機械14臺、排灌機械5臺、農田基本建設機械3臺,畜牧水產養殖機械1臺。受益農戶1658戶。
三、制約生產發展和農民增收的主要因素
我市農業生產雖然取得了較大成就,但對照科學發展觀要求,立足我市農業工作實際,在加快推進現代農業發展中還存在著一些亟待破解的難題:一是農業產業結構不盡合理,主要農作物產業抵御市場風險能力不強,農業發展已到一個瓶頸階段,農民持續增收困難,需要培育農業增產、增收、增效的新增長點。二是農作物產業單一,致使土地耕作制度不合理,連續生產單一農作物時間太長,造成土地有機質下降,土壤營養失衡,病蟲害嚴重。三是休閑觀光農業等二三產業發展滯后,帶動農民增收作用不強,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從事非農產業的意愿不強,致使非農收入占農民收入的比重偏小。四是受香梨凍害等自然災害因素的影響,造成香梨種植風險區鄉鎮的農戶,對今后種植的農作物,存在迷惘和因循守舊的現象。由于農民對市場信息了解不足,缺乏正確的引導,因此在調整種植結構方面存在較多問題。五是農業執法人員不足。我市種子企業占全州的70%以上,農資經銷網點、經營戶近800家,由于農業執法工作人員不足,致使農業執法力度不夠。
四、今后的工作思路
20xx年,農業工作將堅持“科技強農,多元增收”,提升傳統支柱產業,發展現代設施農業,調整多樣化產業結構,突出“安全保糧,綠色興果,節水穩棉,規模促畜,豐富菜籃”農業發展思路,認真落實各項強農惠農政策,強化糧食安全,進一步優化現代設施農業布局,完善農業綜合防控體系,轉變局部地區單一種植方式,引進新品種、新技術,扶持示范農戶,帶動形成“支柱產業上規模、特色產業增效益”的多樣化發展模式。
(一)繼續穩步發展糧食生產,努力提高綜合生產能力。把糧食安全作為一項政治任務抓好落實。按照上級要求,有組織、有計劃、有步驟地抓好我市糧食生產,力爭完成上級下達的小麥種植計劃任務。嚴格兌現各級糧食直補政策,良種補貼、農機補貼等各項惠農政策全方位向種糧農民傾斜;進一步優化糧食品種,增加科技投入,加強田間管理,在全市范圍內開展小麥高產優質攻關及多熟制高產示范田,努力增加種糧戶收入,確保全市糧田面積不減少,糧食自給水平不下降。
(二)優化農業結構,促進農民增收。一是穩定發展棉花生產,著力提高棉花單產水平。堅決退出單產皮棉120公斤以下的低產棉田,進一步擴大測土配方施肥規模,以借科技降低成本,增加農民收入。在棉花主產區全面普及棉田各類節水滴灌技術,大幅提升棉花平均單產水平。二是大力推廣復播、套種等多熟制栽培模式。推行小麥加玉米等“一年兩作”、“一年多茬”等多熟制栽培模式,調整優化農業種植結構,最大限度規避種植結構單一帶來的市場風險。三是積極發展特色農業種植。積極引導農戶在棉花低產田種植甘草、林果等,使產業結構更加合理。四是扎實做好新品種、新作物的試驗、示范工作,加大農業技術推廣力度。
(三)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推動設施農業發展。繼續加大各檢測站點蔬果抽檢力度,除各個檢測站點日常檢測外,每個月至少抽檢一次,繼續積極配合農業部對我市農產品的例行檢測。建立健全全市農產品檢驗檢測體系網絡建設。力爭20xx年5月前獲得實驗室資質認定,檢測范圍從農產品增加到畜產品、奶制品和土壤檢測等。加強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建設,提高無公害蔬菜產品的市場占有率,確保蔬菜質量安全。加強對農業投入品的管理,加大執法力度,從源頭上杜絕不合格農業投入品的使用,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
(四)加大農機投入,優化農機結構,加快農機新技術、新機具推廣步伐。認真貫徹農機購置補貼政策,促進農業機械化快速發展。加大農機購置補貼資金爭取力度,切實為農民辦實事、辦好事,實現農機購置補貼工作新的更大突破。積極創建“平安農機”示范鄉、村,提高廣大農民群眾的安全生產意識和法制觀念,爭取全市“平安農機”示范鄉創建率達到50%以上。繼續加大農機推廣力度,力爭推廣節水滴灌設備240套,完成機械化節水灌溉面積50萬畝,推廣殘膜回機20臺,完成機械化殘膜回收面積10萬畝,引進大型采棉機3-5臺,努力完成機采棉花5萬畝。落實基層農機服務體系建設規劃,按照自治區農機局制定的鄉鎮農機站建設標準,爭取明年完成3個鄉鎮農機站的標準化改造。
(五)促進鄉鎮企業健康快速發展。加強對我市棉花、特色林果、糧油、畜產品加工等龍頭企業的宏觀指導和服務,積極引導龍頭企業與農戶形成利益聯結機制,推進現代企業制度建設;建議加大財政投入,做好龍頭企業創建和農產品深加工,促進技術進步和產業結構升級。努力開展招商引資和技術需求項目的申報工作,為企業申報、爭取自治區、自治州鄉鎮企業局項目扶持資金及財政貼息資金等;積極爭取財政對我市鄉鎮企業、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產品加工企業的扶持力度,加強銀企合作,為鄉鎮企業、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產品加工企業融資提供服務。
(六)加大執法力度,切實保護農民利益
認真貫徹國家、自治區、自治州有關整頓市場經濟秩序的規定,全面開展以種子、農藥、化肥為中心的農資市場清理整頓工作,依法打擊假冒偽劣等違法經營行為,保護農業生產安全,切實維護農民的切身利益;進一步加大農機監理工作力度,開展農機安全生產大檢查,確保全市無重大農機安全事故發生。
(七)繼續深化農村事務管理
加強農村土地承包管理,穩定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加強農村土地承包流轉管理和服務工作,逐步建立農村土地流轉信息平臺,推進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規范化管理。
優化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環境,促進農民專業合作社規范快速發展。實施“農超對接”,積極探索并建立新型農產品流通渠道,加快開拓農產品市場。健全農村集體“三資”管理機制,推進集體資產財務管理規范化。加強農村審計監督,把審計監督與民主理財與財務公開監督、農村會計委托代理監督相結合,形成監督合力,提高監督實效。積極穩妥開展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產權制度改革。嚴格執行減負工作制度,健全完善農民負擔監督檢查和信訪調處機制,重點落實涉及農民負擔“五項制度”。
(八)切實抓好農業項目的申報及實施工作
20xx年,計劃實施一村一品發展專項資金項目、農村沼氣鄉村服務網點建設項目、測土配方施肥續建項目、土壤有機質提升補貼項目、農作物病蟲害統防統治項目、退耕還林重點地區基本口糧田建設項目、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建設項目及多熟制高效種植技術推廣、棉花高產優質模式化栽培技術推廣、設施農業新品種引進等項目。繼續抓好農業項目的申報工作,做好項目儲備,為提高我市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提供有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