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槐鄉的孩子教學反思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槐鄉的孩子》教學反思范文(通用14篇)
在日新月異的現代社會中,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學,反思指回頭、反過來思考的意思。怎樣寫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槐鄉的孩子》教學反思范文,歡迎大家分享。
《槐鄉的孩子》教學反思 1
新的學期,新的開始。過年后的學生們顯得很興奮,大了一歲,也有了大了一歲的樣子,個個都很懂事。
這學期我們進行冀教版五下的教學,第一單元第一課是《槐鄉的孩子》,這篇課文距離學生們的生活較遠,許多孩子沒有見過槐樹,更沒有吃過槐花飯。為了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我從網上搜集了槐樹、槐花和槐花飯,讓學生們從視覺上理解課文。不過有個別學生還是從爸爸媽媽那里知道槐花的,比如唐佐說,他的媽媽就跟他講過小時候她們吃的槐花飯,槐花飯是用面粉拌槐花做的,十分好吃。在課文理解上學生們對“為什么五月是槐鄉孩子滿意的.季節?”這個問題領悟的較深刻,能夠從文章中的各個段落中找出相關的語句,找得較全面,“為什么八月是槐鄉孩子繁忙的季節?”這一問題由于時間原因理解得不如上個問題深刻。下節課應該再拿出十分鐘對這一問題再鞏固再深入些。
《槐鄉的孩子》教學反思 2
升入三年級后,我覺得似乎在一夜間,那些原本熟悉 的小家伙竟然變得陌生了。這一切應該歸結為兩個字——長大。他們的成長給我帶來了必然的煩惱,當然也帶來了巨大的驚喜。
就拿教學《槐鄉的孩子》一課來說吧!這是一篇略讀課文。主要描寫了生活在槐鄉的孩子們采摘槐米的經過,贊美了槐鄉孩子純樸、節儉、吃苦耐勞的品質。雖然勞動是辛苦的,孩子們卻從中獲得了勞動的快樂。由于這是一篇略讀課文,因此我將用一節課完成教學。怎樣才能使這節課的每一分鐘都有價值呢?思索之后,我決定采用教師點撥,學生自學的方法。使學生在這個過程中明確略讀課文的要求,在主動參與的同時,逐步掌握此類課文的學習方法,達到教師完全放手的目的。
教學時,我先讓學生自讀課文,畫出不認識的字,借助拼音或查字典讀準字音。在這個基礎上再讀課文,看看你讀懂了什么,還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用筆標注一下。這一環節學生們書讀得格外認真,不時用筆寫著什么,為接下來的匯報打下了基礎。匯報時學生的熱情分外高漲,你問我答,相映成趣,而“槐米”等幾個為數不多的難理解的詞句,竟也在七嘴八舌的補充中弄了個明明白白。我竊喜,以后還用這種方法。那些好動的小淘氣為了展示自己,竟也乖乖地坐下來,拿起筆,走進了文本,不知不覺中已融入到文本中去了。呵呵,以前怎么沒發現呢!
因為是略讀課文,我只給孩子們提出了一個問題。槐鄉的孩子和我們有什么不同呢?學生都能說出他們采摘槐米自己掙錢交學費。然后圍繞這一問題層層剝繭,逐漸深入使學生了解:
1、采槐米很辛苦。但他們有吃苦耐勞自立的'精神。學生完全可以自己找出相關的語言和表示動作
的詞語,并且這種感受再朗讀中得以升華。
2、孩子們以苦為樂,勞作了一整天,唱著歡樂的歌滿載而歸。學生談自己的感受,在交流中體會到槐鄉孩子的心情以及喜悅。從而自然而然的感受到槐鄉孩子的自立、懂事。
整節課下來感覺特別順,有水到渠成的感覺。我欣喜地看到孩子們長大了,不用處處攙扶了,說多了也許會束縛住他們馳騁的思想。老師完全可以在充分了解文本意圖的基礎上,指引他們,放手讓他們去讀、去說、去悟。當然,這樣做占用的時間 要比平常多一些,但是我想“磨刀不費砍柴工”長此以往學生聽、說、讀、寫等語文能力定會大大提高。同時我也深知這一切必將落實在踏實閱讀的基礎上,這也是我一直努力的方向。
《槐鄉的孩子》教學反思 3
《槐鄉的孩子》是一篇略讀課文。在三年級才出現第一次,在課堂學習時,我準備采用半扶半放的形式,把重點放在了讓學生在讀的過程中體會出槐鄉孩子的懂事、吃苦耐勞和以苦為樂的特點,因為是略讀課文,所以我就只提了一個問題:“槐鄉的孩子……”讓學生通過各種方式的讀說自已讀了課文后的的體會。學生在回答時,有的.說槐鄉的孩子勤勞,這大都是抓住了“勤勞的槐鄉孩子是不向爸爸媽媽伸手要錢的,他們上學的錢是用槐米換來的。”對此學生感受最深,槐鄉孩子以苦為樂的精神,是靠我點出來了。
有的說槐鄉的孩子不怕熱,這是學生讀了第三段寫的槐鄉孩子干活時的樣子寫得很好,當時天很熱他們還在干活。此時我就趁機引導學生朗讀體會當時天氣的熱,又讀一讀描寫干活時的句子,學生體會到孩子們勞動時是很快樂的。學生已經能夠通過讀文理解文中的內函,讀書很有感情,總的來說,學生還是要靠老師適當的點撥的。
反思本節課,雖然課文都是由學生具體讀,但都是我直接參與指導方法等,是我一步步引著走的。下次的略讀課我打算完全放手,由學生自主交流討論,學會合作學習。
《槐鄉的孩子》教學反思 4
《槐鄉的孩子》這篇略讀課文,也是學生入學以來接觸的第一篇略讀課文。可以說:這篇略讀課文讓我和學生們共同學習、共同成長、共同思考。因此,一節課下來,感想挺多的。
因為是略讀課文,這篇課文要求安排一個課時來完成,重點在于讓學生去感受課文,品讀課文。板書課題,與前面所學的文章進行對比,引導孩子發現課題的不同,區分精讀課文與略讀課文。再次觀察略讀課文的特點,發現略讀課文的學習方法,并進行歸納總結。隨之,引導學生利用學習提示學習課文。因此,課堂上把重點放在了讓學生在讀的過程中體會槐鄉的孩子懂事、吃苦耐勞和以苦為樂的特點,因為是略讀課文,所以設計了一個問題:“你覺得槐鄉的孩子可愛嗎?你是從課文的哪些描寫中體會到的?”讓學生通過各種方式的讀,談自己讀了課文后的體會。學生在回答時,大都抓住了“勤勞的槐鄉孩子是不向爸爸媽媽 伸手要錢的,他們上學的錢是用槐米換來的。”以及槐鄉的孩子勤勞,對此學生感受最深。槐鄉的孩子以苦為樂的精神,是靠我點出來了。
由此可見,教學中也存在著許多不足,有待今后不斷完善。
一、期望過高,合作學習沒有實效。
新課程理念當然是課堂上應以學生為主體,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小組合作學習當然也是由此發展而來的。而剛剛由低年級才走入中年級的孩子,合作學習的'能力、方法都不具備,在合作學習中,給一些學生提供了偷懶的機會。大多數學生能夠通過讀文理解文中的內涵,但總結的能力不行;本節課課文都是由學生具體讀,但是老師也直接參與指導方法,一步一步引著走,屬于半放半扶。隨著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以后的略讀課我會嘗試更大程度地放手 ,設計好問題由各學習小組的組長組織一起學習。
二、自讀中給學生的要求還應更明確,幫助學生養成會讀書的好習慣。
多給學生思考、質疑、發表自己見解的機會,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自己去探究,盡量由學生自己得出答案和結論,讓其成為略讀課文學習的主角。
《槐鄉的孩子》教學反思 5
我執教的《槐鄉的孩子》是人教版小學語文第五冊的第四課,是一篇極其優美的課文,也是本冊中的第一篇略讀課文。因為是自讀課文,這篇課文一個課時就完成,重點讓學生體會槐鄉孩子的品質。
本節課依據“361”導學模式撰寫的導學案上課,體現導學教學模式“先學后教、先試后導、先練后講、多練少析”的原則,充分體現學生的自主、合作學習及自我管理。做到沒經過學生認真自學的不講解,沒經過學生充分獨立思考的不交流探究,沒發現學生思維困惑點和障礙點的不講解。充分利用和調動了小組學習,組織當堂達標測評。
本著“361”高效課堂中年級“牽著學生走”,“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進行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我設計了下三個導學目標:
圍繞三個導學目標,先讓學生自學,也就是高效課堂的獨學環節,導學引領的前四題,學生在家里進行查找、學習,我把兩個重點思考題,放在課上進行獨學,在充分獨學之后,自己有疑問的在小組內對學、群學,然后我很據思考題的難易程度進行小組匯報分工,在小組展示的基礎上,進行全班大展示。我把重點放在了第六題:你喜歡槐鄉的孩子嗎?為什么?并在文中找出你喜歡的理由,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因為這個問題是本課的核心資料,在匯報的過程中,既能讓學生體會槐鄉孩子的懂事、吃苦耐勞和以苦為樂的特點,又能落實語文教學中的朗讀訓練。學生透過讀文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后明白了:
①他們勤勞懂事,從小就明白分擔父母的辛勞,不伸手向父母要錢,靠自己的勞動換取學費。
②他們吃苦耐勞,以苦為樂,有很強的自立精神。
③采摘槐米雖然十分辛苦,但是孩子們以苦為樂;這從對他們唱著快樂的歌,滿載而歸,從對他們帶著甜蜜的微笑進入夢鄉的描述中能夠看出來。在合作探究中突破了教學難點,引導學生從小樹立熱愛勞動的觀念。學生透過自主探究,合作探究之后,問題基本明朗化,
新課改要求語文教學要加強學生進行朗讀訓練,不但要從朗讀技巧上指導,而且要引導學生入情入境,表達出思想感情,所以在學生的大展示中,我及時引導學生進行朗讀體驗。比如:“勤勞的槐鄉孩子是不向爸爸媽媽伸手要錢的,他們上學的錢是用槐米換來的。”要讀出槐鄉孩子的勤勞、可愛“當縷縷炊煙從村中升起的.時候,孩子們滿載而歸,田野里飄蕩著他們快樂的歌聲。”要讀出孩子的幸福與快樂。在學生匯報到最后一個自然段時,我從兩個方面引導:
①第一句:讀出孩子的滿足、快樂。月落柳梢,勞累一天的孩子們帶著甜蜜的微笑進入夢鄉。
②第二、三句:讀出孩子的新追求。孩子們的小床下放著磨好的長鉤刀、籃子。明天,只要是晴天,孩子們又將投入到火熱的勞動中……學完本篇課文后,讓學生回家在課余時間做力所能及的家務事,而后讓學生說經過和感受,這既教育孩子愛勞動,又能讓學生在實踐中鍛煉表達潛力。
高效課堂的語文教學,我盡量放手,多給學生朗讀、思考、質疑、發表自己見解的機會,無論是對課文資料的理解,還是對語言的體會和品味,都是根據導學案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自己去探究,盡量由學生自己得出答案和結論。
回顧這一節課,有快樂也有困惑,有欣慰也有憂愁,他們合作著、探究著、交流著,但他們的思維似乎又被展示者束縛著﹍﹍快樂課堂的路途漫長,需要我繼續去研究、去思考、實踐。
《槐鄉的孩子》教學反思 6
“槐鄉的孩子很勇敢,你看男孩敢爬那么高的樹。”
這是我班孩子們通過讀課文后談的自己的感受。這個問題的設計,很容易使孩子們思維活躍起來。與前一個同事的課堂相比較,不難發現:前者為什么出現困難?就是因為老師的一個"可愛"把同學們的思維限制住了,在孩子們的心目中,可愛究竟可以怎么理解呢?這個詞語在稍大的孩子來理解可能會更寬泛一些,但對于剛上三年級的孩子來說,理解起來就比較狹隘。
顯然,課堂上教師設計的提問是整堂課取得成功的關鍵。《語文課程標準》強調,在閱讀中要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而前者把一個感受強加給孩子們,這樣孩子們的思維就受到了限制,因而課堂上出現學生卡殼現象,交流不積極,交流面狹隘。而后者則是沒有框架無拘無束暢談,發表自己獨特的見解。
這件小事,給我很大觸動。作為一名教師,尤其是語文教師,要想在課堂上取得良好的課堂效果,要學會善于設計關鍵問題,這樣才能和學生很好地互動和溝通,挖掘他們的獨特感受。而要設計好這個“關鍵問題”,就要求我們教師自己首先要深究文本,站在孩子的立場先去讀課文,猜想孩子可能會有什么感受。然后再站在教師的立場去讀課文,思考該提出什么樣的問題更易于引導學生表達自己的獨特感受,在自讀自悟中達到本課教學目的。
其次,還要求我們每一位教師要認真學習,多看一些特級教師的'案例,學習取經,從學生實際出發,從發展學生的思維創新出發,去設計關鍵的"好問題",那樣我們的課堂才會變成精彩、活躍的課堂,才能變成自主、平等的課堂。讓我們共同努力,去認真、細致地尋找那把開啟學生心靈的金鑰匙吧!
《槐鄉的孩子》教學反思 7
第一單元的課文講完了,在這四篇課文里,我最喜歡的是《金色的草地》和《槐鄉的孩子》,前者是精讀課文,我可以名正言順來帶學生好好地去品讀。可是后者是略讀課文,按要求是一課時的,“粗知文章大意”的粗教。但是,我可真的不舍得就這樣囫圇吞棗就把這么好的文章放掉呀,所以我還是用了兩課時。
第一課時是各種形式的朗讀課文,按照powerpoint里出示的問題讓學生自由選擇去用默讀課文的.方法去思考。第二課時就是情感引導和品讀好片斷。我以慣用的問題來引導學生:你從槐鄉孩子身上學到什么?為了引導學生把文章讀得更深切,我對學生說:“我們的課文就像一座座寶藏,等你們用腦袋去挖,有些同學粗心馬虎的,讀了一遍就走了,啥都沒有挖到;有些孩子用心挖了一會,挖到黃金了,就以為沒有了,高高興興地走了;其實下面還藏著更多的寶石和無價之寶呢……下面看看誰從課文中挖到最多的寶藏!”積極性被調動起來了,從文章字詞句中讀懂了很多出乎我意料的東西:從槐鄉孩子身上,他們學到了要愛勞動(最表層的意思),要自主──不向爸爸媽媽伸手要錢,他們上學的錢是用槐米換來的;持之以恒──只要是晴天,孩子們又將投入到火熱的勞動中……;用勞動換快樂──孩子們滿載而歸,田野里飄蕩著他們快樂的歌聲;勞累一天的孩子們帶著甜蜜的微笑進入夢鄉;懂合作──男孩子爬樹削槐米,女孩子撿槐米;愛學習──通過勞動賺到錢就可以讀書,他們努力勞動,就是為了能讀上書……
以前的我,曾經很大膽去嘗試整個教材來用,但后來不知不覺又變得循規蹈矩了。“用教材,不是教教材”,我想這一點我不應該忘記了。
《槐鄉的孩子》教學反思 8
前幾天,我們完成了第一單元的學習,回想這兩星期的課堂,曾迷茫,曾痛快,曾恐慌,也曾思考。在整理思緒之時,課堂處理的大環節依然歷歷在目,而記憶中最系統最清晰的當屬第四課的教學。
這是一篇略讀課文,我準備用一節課的時間消滅它,上課環節我思路清晰。
一。 導入新課。采用的是單元回顧的方式。領著孩子們把第一單元學過的課文主要內容一一回顧,然后我們發現,前三課說的都是孩子們從玩中得到的快樂,而第四課有點特別,說的是槐鄉的孩子從勞動中體驗到的快樂,這對于預習過課文的同學們來說,稍一點撥就脫口而出了,非常順利,而我隨機在黑板上寫下的勞動快樂四個字就成了這節課屢屢談起的核心字眼。用這種方式導入新課,既對前面所學課文進行回顧,又一不小心抓住了課文的中心,后面看來真是不失為一種無意為之的小成功。
二。而后我告訴學生這是一篇略讀課文,大家要用自己已經積累的.語文能力讀懂課文,而老師呆會要做的就是傾聽大家的讀書交流。大家興致一下高了起來,看得出來這句話表明了我充分相信他們,他們中有的開始坐正身子,眼神了透出對新課文的渴望。為了節省時間,也避免集體混亂,我帶著學生一步步深入課文。從字詞開始,雖然它在本單元地位不高,略讀,但課文并不容易讀,生字多,還有不易理解的詞語,句子也是文鄒鄒的。我說詞,學生畫,比的是誰聽得清,反應得快,其實真正反映的應該是誰對課文最熟,預習做得最充分。畫詞是學生們非常喜歡的一種學習方式,當老師的也非常享受,將悄悄地教室,誰也不言語,只是在那靜靜地將目光在字里行間探尋,真正的高度集中注意力。我們邊畫還邊解釋一些其中的生僻詞,比如“耷拉、覓食、滿載而歸、月落柳梢”有的放在句子中理解,有的說完意思再現學現用,說上一句話,輕輕松松,自由自在。將畫的詞語按順序通讀一遍算是學詞最后一個環節了,就這樣學詞不免是要讓人覺得不扎實,但到了三年級,大部分的孩子已經對漢字敏感,容易記住,而記不住地也只能到課文中去混混眼熟,不能一味拖了。
三。突破了詞語關,接下來就是讀書了。先自由讀,根據自己的實力和習慣把握節奏,難讀的句子也自己掂量著多讀幾回,至少要讀通了。然后是我讀,讓他們輕松一下,也讓他們有更高的朗讀目標。現在看來,無論什么時候,孩子們都是喜歡聽老師讀課文的,在我的課堂上,無一例外過,只是我做得不夠,并沒有做到課課范讀,以后要彌補這點。三讀,學生小組內讀。邊讀邊思考,你覺得槐鄉的孩子可愛嗎?為什么?這是就本課提出的唯一一個大問題,突破了它,對這篇略讀課文的了解也就夠了。不要挖得太深,要再深,看他們各自的本事去。
四。交流討論,學生總能想到你想不到的,有時候還真措手不及。先是很多孩子都體會到了,槐鄉的孩子之所以可愛是因為他們勤勞,懂事,撿槐米賺錢交學費。后面的理解必須要讀到書本文字后面去,大家又點猶豫,不大有十足的把握。突然一個孩子舉手說:“他們平時摘槐米影響學習了怎么辦?”這是我不曾料到的突發情況,但還好,自認為化解得還不錯,“是啊!如果是上學期間去摘槐米,這樣難免會影響學習,所以最好是什么時候去?”“放假了去。”“對,課文中寫的是八月的暑假。”然后我帶著學生讀描寫暑假熱的句子,體會到早出晚歸,在烈日炎炎下撿槐米的辛苦。為后面的“苦中作樂”打好基礎。接著又有一個孩子站起來,他要表達的觀點是,既然是從早到晚都在外面,那他們的暑假作業怎么完成?夠刁鉆的!我這樣說了句,“說得不錯,但大家想想,這些靠自己勞動賺錢的孩子,他們的暑假作業有可能不完成嗎?”于是大家吵鬧開了,后來一致認為馮爽不必操心這個,因為他們知道錢的來之不易,不會不珍惜學習機會的。這兩個問題在我備課之外,天外來客一般降落我的課堂,還好有驚無險,巧妙解決。然后我們討論最后一個衍生出來的問題,撿槐米雖辛苦但大家卻很快樂,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來?我們一個勁地從文中找句子,隨機訓練朗讀,時間把握地也正好。
五。聯系生活實際,說說勞動帶給我們的快樂。就三年級開始打掃教室衛生一事來說。
《槐鄉的孩子》教學反思 9
記得那是第三周吧,聽說校領導要來聽我的推門課,因為我是新來的老師,所以我選取了第四課《槐鄉的孩子》,這是一篇自讀課文,文字生動,字里行間處處洋溢清香,恰如文中槐米之香,絲絲縷縷,清淡不絕;意境之美,又如槐鄉孩子們身上透現的勤勞、質樸、善良的品德之美。因為是自讀課文,所以我準備一個課時就完成,重點在讓學生聯系生活經驗,感受課文,品讀課文。
上課一開始,我從家鄉的樹引出槐樹,從槐鄉引出“橘鄉”“魚米之鄉”。既理解“鄉”,又擴充了生活積累。
課中,引導孩子們仔細觀察槐花圖片,意在讓學生對槐米感興趣的`狀況下,抱著濃厚的學習興趣去學習第二段槐米的作用,目的之二,是學習怎樣仔細觀察,有序表達。圖文并茂,講讀結合。
在讀到“八月,天多熱。”這句話的時候,我引導學生想象在炎熱的天氣里各種事物的表現,自己在最炎熱的時候的感受。透過調動孩子們的生活經驗,既讓他們體會到了槐鄉孩子的辛勞,也讓他們感受了那份快樂。
最精彩的環節是,讀了課文后,我讓孩子們談談對槐鄉的孩子的印象。學生嘰嘰喳喳就說開了:很勤勞――槐鄉的孩子可不怕熱,他們背著水葫蘆,帶著干糧,沒等云雀開口歌唱黎明,就已經爬上小山上了。天沒亮,他們就去摘槐米了;很自立、自強――不向爸爸媽媽伸手要錢,他們上學的錢是用槐米換來的;持之以恒――只要是晴天,孩子們又將投入到火熱的勞動;很勇敢――男孩敢爬那么高的樹;懂合作――男孩子爬樹削槐米,女孩子撿槐米;愛學習――透過勞動賺到錢就能夠讀書,他們努力勞動,就是為了能讀上書……
最后我再拓展的環節問學生:“生活中,你從事過什么勞動,他們給你帶來了什么收獲和快樂?”學生的回答也十分精彩。
語文教學只有貼近生活,才能源頭活水不斷;語文教學只有貼近生活,才能顯得厚重和豐富;語文教學只有貼近生活,才能真正為學生所喜愛。這節課我覺得上的很簡單愉快,我相信我的學生也會有如我一樣的感覺。
《槐鄉的孩子》教學反思 10
課堂上把重點放在了讓學生在讀的過程中體會出槐鄉孩子的懂事,吃苦耐勞和以苦為樂的特點,因為是略讀課文,所以我就只提了一個問題,槐鄉的孩子與我們有什么不同呢讓學生通過各種方式的讀說自己讀了課文后的的體會。學生在回答時,大都抓住了"勤勞的槐鄉孩子是不向爸爸媽媽伸手要錢的,他們上學的錢是用槐米換來的'。"
及槐鄉孩子的勤勞,對此學生感受最深,槐鄉孩子以苦為樂的精神,是靠我點出來了,當時有部分學生說第三段寫的槐鄉孩子干活時的樣子寫得很好,當時天很熱他們還在干活。我就趁機引導學生朗讀體會當時天氣的熱,又讀一讀描寫干活時的句子,學生體會到孩子們勞動時是很快樂的。學生已經能夠通過讀文理解文中的內涵,但總結的能力不行,大都是只看到點,看不到面。
反思本節課,雖然課文都是由學生具體讀,但都是我直接參與指導方法等,是我一步步引著走的,屬于半放半扶。下次的略讀課我打算完全放手,由各學習小組的組長和學生一起學習。
《槐鄉的孩子》教學反思 11
《槐鄉的孩子》是一篇略讀課文,課文主要描寫了生活在槐鄉的孩子們采摘槐米的經過,贊美了槐鄉的孩子們吃苦耐勞的品質。意圖在培養學生熱愛勞動的品質,懂得勞動會給人帶來幸福和快樂。這篇課文的語言樸實,讀起來輕快,帶有濃濃的鄉土氣息。在作者的筆下,本來是辛苦的勞動,卻變得輕松快樂。
因為是自讀課文,這篇課文我準備一個課時就完成,重點讓學生去感受課文,品讀課文,所以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你覺得槐鄉的孩子可愛嗎?你是從課文的哪些描寫中體會到的?”讓學生通過各種方式的讀,談自己讀了課文后的體會。學生在回答時,大都抓住了“勤勞的槐鄉孩子是不向爸爸媽媽伸手要錢的,他們上學的錢是用槐米換來的。”體會到槐鄉的孩子勤勞、以苦為樂的'精神。
課文中有這樣一段描寫天氣很熱的句子:八月,天多熱。雞熱得耷拉著翅膀,狗熱得吐出舌頭,蟬熱得不知如何是好,在樹上不停地叫著“知了,知了”。在這樣的環境里孩子們去采槐米,得受多大的罪啊!可光憑老師口頭解釋天熱的程度是無濟于事的,必須讓學生親身體會得到。所以,我給學生發表見解的機會,回憶一下自己在暑假時經歷的天熱的感受,來體會和品味這個句子的意思,進一步體會槐鄉孩子吃苦耐勞的品質、懂得勞動的快樂。
經過一陣思考,小手舉起了一片。小然一本正經地說:“天真熱,我真想跳進河里洗冷水澡,不想出來。” 馬金碩接著說:“真熱啊,熱得我不停地吃冰棍,一口氣竟然吃了五根。媽媽見了打了我一巴掌,說非把我吃拉肚子不可。”“想起暑假的熱啊,我身上是不停地流汗,里里外外的衣服都濕透了。”于明浩本來就胖,說著說著還真出汗了呢??
經過學生的發言,真切地感受到了天熱的程度,都紛紛感慨:能在這樣熱的天氣里去鉤槐米、拾槐米,真是不怕苦、不怕累,槐鄉的孩子真是勤勞勇敢,值得大家學習。
《槐鄉的孩子》教學反思 12
這篇課文主要描寫了生活在槐鄉的孩子們采摘槐米的經過,贊美了槐鄉的孩子們純樸勤儉、吃苦耐勞的品質;雖然采摘槐米是辛苦的,孩子們卻從中獲得了快樂,他們的童年生活也因此變得豐富而充實。
在學習課文之前我就了解到:我們班大多數孩子是獨生子女,在家里干的家務很少,甚至從不干家務。每次學習上取得點滴進步家長都會給一定的物質獎勵,久而久之孩子們在潛意識里會有“為家長而學習”的思想,失去了學習的主動性。學習《槐鄉的孩子》這一課,我把重點放在了讓學生在讀的過程中體會出槐鄉孩子的`懂事、吃苦耐勞和以苦為樂的特點,主要讓孩子體會到“勤勞的槐鄉孩子是不向爸爸媽媽伸手要錢的他們上學的錢是用槐米換來的。”以此來調動孩子們學習的主動性。所以我就只提了一個問題,槐鄉的孩子與我們有什么不同呢?讓學生通過各種方式的讀說自已讀了課文后的的體會。學生在回答時,大都抓住了“勤勞的槐鄉孩子是不向爸爸媽媽伸手要錢的,他們上學的錢是用槐米換來的.”及槐鄉孩子的勤勞,對此學生感受最深,槐鄉孩子以苦為樂的精神,是靠我點出來了,當時有部分學生說第三段寫的槐鄉孩子干活時的樣子寫得很好,當時天很熱他們還在干活.我就趁機引導學生朗讀體會當時天氣的熱,又讀一讀描寫干活時的句子,學生體會到孩子們勞動時是很快樂的。學生已經能夠通過讀文理解文中的內函,但總結的能力不行,大都是只看到點,看不到面。這方面還需要以后在課堂上多多練習.
《槐鄉的孩子》教學反思 13
一拿到新課本我就喜歡上了這篇優美的散文,我們這個地方恰巧栽植了很多槐樹,我從小就是在槐花香中長大的,所以我特別喜歡槐花。為了更好教學這篇文章,我特別把教學本課的時間提前,選擇槐花盛開的季節,在甜甜的槐花香中引導學生進入了課文。 本課的設計要點:
一、巧用實物
鑒于兒童偏于感性認識的特點,我充分利用本地區的.自然資源,利用實物給學生架設了一座與文本相通的橋梁。使學生自然而然的進入了課文中描繪的意境。拉近了學生與文本的距離,使學生與文本對話成為可能。
二、善用空白
本篇課文對槐花的描寫,作者留下了許多藝術的空白,如“嗡嗡嗡……小蜜蜂飛來。”“啪啪啪……孩子們跑來了”就給讀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間,利用這一點,我引導孩子們發揮想象,聽弦外之音,會言外之意,拓展、豐富、充實課文內容,調動學生平常的生活積累和知識積累,還將原來的抽象的語言文字變成了可愛的形象、悅耳的聲音,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語感。更重要的是,發展了學生的思維能力,激發了熱愛生活、熱愛語文的情感。
三、妙用表演
表演是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之一。在教學的第三自然段的時候,我設計成在學生讀通文本的前提下,表演課文內容。讓學生在表演中走進文本,在表演中深入體會課文內容,在表演中體會課文語言的優美和用詞的準確,達到語言的吸收和內化。
四、重視感悟
在教學設計中,我比較重視學生對文本的感悟與理解,讓學生在反復的閱讀中,理解、感悟課文的點滴妙處。另外,本課的教學設計,我注重在自我反思、自我評價中提高。因此,我設計學生朗讀的自我評價,學習方法的自主選擇,對新課程標準的精神有了較好的體現。
《槐鄉的孩子》教學反思 14
《槐鄉的孩子》是一篇略讀課文,孩子們經過兩年的語文學習,有了一定的自學能力,放手讓孩子們自己去學習,多給學生朗讀、思考、質疑、發表自己見解的機會,從而進一步培養他們的獨立閱讀的能力。而且這也是第一次出現略讀課文,在教學過程中,我把握住讓學生學會讀好導語,抓住導語中的重點“看看槐鄉的孩子有什么樣的快樂”。讓學生自主學習,討論、匯報、補充,充分體會閱讀課文與講讀課文的區別。
在教學中,我班的學生能結合講讀課文中所學習的方法,進行閱讀。在教學中我們發現只要給學生一個平臺,學生就能展示出最好的水平。如我們在教學中學生能讀懂寫天氣熱的句子:
“雞熱得耷拉著翅膀,狗熱得吐出舌頭,蟬熱得不知如何是好,在樹上不停地叫著‘知了,知了’”。學生在讀得過程中,匯報:我讀懂了通過寫雞和狗、蟬熱,讓我們感受到天很熱,通過對比說明孩子不怕熱。有一個學生還補充說,還知道他們不怕苦,吃得是干糧。又有同學回答說,還說明孩子不怕苦,覺得很快樂的'是從早到晚,已經勞動一天,“當縷縷炊煙從村中升起來的時候”說明已經很晚了。又有學生在教學中補充,“勞累一天孩子們帶著甜蜜的微笑進入夢鄉”“明天,只要是晴天,孩子們又將投入到火熱的勞動中”。從這兩句話出又可以讓我們讀出來他們不怕苦,覺得在勞動中是快樂的,而且帶著甜蜜的微笑進入夢鄉。
在學習過程中,學生的能力遠遠超過我們的想象力,學生所學得的體會比我們預設的還要充分。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是否多給學生一些時間一點空間,讓他們能自主學習,教師的主導作用才能發揮到恰到好處。
【《槐鄉的孩子》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三年級上冊一單元作文:讀《槐鄉的孩子》有感(通用11篇)02-05
鄉之情.山之愛,鄉山之愛情04-03
家鄉的槐蔭公園作文(通用10篇)12-13
雪鄉的作文11-22
詩歌:鄉道12-13
英語作文的教學反思05-25
大數的改寫教學反思07-30
教學反思怎么寫08-29
英語作文的教學反思11-03
[經典]作文教學反思06-21